資源簡介 (共41張PPT)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課標要求:認識兩宋王朝在政治和軍事等方面的新變化。目錄Part One.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Part Two.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Part Three.王安石變法Part Four.南宋的偏安Part One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1.北宋的建立與分裂局面的結束宋太祖趙匡胤(1)建立:960年,后周禁軍統帥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2)結束分裂局面:北宋建立后,相繼滅掉南方的幾個割據政權和北方的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趙)普曰:“……此無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續資治通鑒長編》五代之弊是什么?如何防止五代之弊?——方鎮太重、君弱臣強、武將權重①北宋建立后,消滅割據政權,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②統治者吸取軍閥割據、政局動蕩的歷史教訓。2.背景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3.措施:派文官擔任地方知州節度使轉化為虛職(1)方鎮太重—削弱地方行政設轉運司管地方財政大部分賦稅上交中央地方精兵編入禁軍定期更駐財政軍政收精兵削實權制錢谷四監司—監控各州文官擔任牽制知州收 權分 權中央集權加強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通判:中國古代官名之一,地位略次于州府長官,掌管糧運、水利和訴訟等事項,對州府的長官有監察的責任。宋初為了防止州官尾大不掉,又在州設通判,作為副職,與權知軍州事共同處理政事。3.措施:二府三司三衙北宋中央權力分配示意圖相權削弱、皇權加強度支鹽鐵戶部(2)君弱臣強—分散相權、加強皇權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3.措施:(2)君弱臣強—分散相權、加強皇權唐代三省六部制與宋代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權的方式有什么區別?唐:程序分權(草擬、審核、執行)宋:領域分權(行政、財政、軍政)區別: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3.措施:①崇文:倡行文治,擴大科舉規模,抬高文官士人地位。唐宋宰相情況對比表 時期 登科 人數 宰相 人數 進士出身的宰相人數唐朝 6603 123 22兩宋 45640 135 111②抑武:罷免宿將兵權,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宋真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杯酒釋兵權(3)武將專權—崇文抑武崇文抑武杯酒釋兵權文官掌樞密更戍法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兵無常帥帥無常師4.特點:(1)強干弱枝、守內虛外(2)分化事權、內外相制(3)重文輕武、文人治國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5.影響材料一:宋初措施在防范內部動亂、維護統治穩定方面效果顯著。時人描述:吾宋制治,有縣令,有郡守,有轉運使,以大系小,絲牽繩聯,總合于上。雖其地在萬里外,方數千里,擁兵百萬,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間,三尺豎子馳傳捧詔,召而歸之京師,則解印趨走,惟恐不及。——蘇洵《嘉祐集》卷1《審勢》材料二:南宋學者葉適對北宋初期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進行了批評,他說:今內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極一世之人志慮之所周浹(jia),忽得一智,自以為甚奇,而法固已備之矣,是法之密也。雖然,人之才不獲盡,人之志不獲伸,昏然俯首一聽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風俗日壞,貧民愈無告,奸人愈得志。——摘編自葉適《水心別集》①積極:有效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強化了中央集權。②消極: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材料 北宋前期的中樞權力機構設置......更革思路是在北宋初期的政治實踐中逐步明朗化的,它清楚地體現著“權力制衡”的精神,同時使政權機構之職能分工更為明朗、責任更為集中。馬端臨《文獻通考》日:“宋朝設官之制,名號品秩一切襲用唐舊。然三師、三公不常置,宰相不專用三省長官。中書、門下并列于外,又別置中書于禁中,是謂政事堂,與樞密院對掌大政。天下財賦、內廷諸中外篼庫,悉隸三司?!?br/>——摘編自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簡述北宋前期在中樞權力機構設置上這一“更革思路”的表現,并指出其目的。“思路”:設中書門下為行政機構;增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樞密院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三司分割宰相的財政權。目的:分割相權,加強皇權。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Part Two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①宋遼關系1.邊防壓力宋代對外之積弱不振;宋室內部之積貧難療。——錢穆《國史大綱》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領了燕云十六州,對中原形成嚴重威脅。北宋兩次發起奪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慘敗。宋真宗時,遼軍大舉南下,逼迫北宋簽訂“澶淵之盟”(1005年)。北宋獲得了北部邊防的基本安定。歲幣二、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遼 契丹族(907—1125年)②宋夏關系契丹給宋造成的亡國威脅遠大于西夏,而西夏給宋造成的國防壓力則遠甚于契丹。——李華瑞《北宋朝野人士對西夏的看法》1.邊防壓力北宋與西北黨項族新建立的西夏發生戰爭,也是屢戰屢敗。宋仁宗時,雙方最終達成“慶歷和議”。西夏向北宋稱臣,但實際上保持帝號;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歲賜西夏 黨項族(1038—1227年)二、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P54【思考點】 北宋這種“以錢財換和平”的做法是否可?。繛槭裁矗?br/>雖每歲贈遺,較于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續資治通鑒長編》不可取:北宋作為中原王朝,與邊疆少數民族政權簽訂和議,每年付出一大筆錢財,是一種屈辱的行為。1.邊防壓力可取:北宋軍事積弱,“以錢財換和平”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宋面臨的困境。和議簽訂后,北宋在政治上并不屈辱,而經濟損失有限。二、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2.財政危機冗官冗兵冗費改革勢在必行思考:軍事積弱,國家積貧,冗官、冗兵、冗費,怎么辦?二、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Part Three王安石變法1.慶歷新政背 景:宋仁宗時期,官僚隊伍龐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遼和西夏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社會危機日益嚴重。時 間:1043年—1045年改 革 者:范仲淹支 持 者:宋仁宗改革目的:整頓官僚機構改革結果:失敗失敗原因:觸犯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范仲淹三、王安石變法①政治風氣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1.背景三、王安石變法②國家積貧積弱(“三冗二積”)③“慶歷新政”失敗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2.基本原則加強管理和控制,實現富國強兵。3.時間:1069年惟善理財者,民不加賦而國用饒。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措施 內容 作用富國 青苗法 青黃不接時,政府低息貸款給農民。 增收,限制高利貸盤剝。市易法 設立市易務,調控物價。 增收,穩定物價。強兵 保甲法 對農民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兵農合一。 加強對農民控制;節省募兵、養兵費用。◆基本原則:加強國家對農業、商業、軍事等領域的管理和控制,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4.內容三、王安石變法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變法涉及農業、商業、軍事、科舉、教育等諸多領域,基本原則是加強國家對這此領域的管理和控制,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富國方面,官府通過向農民提供農業貸款、撥巨資從事商業經營等手段,力圖在調控經濟的同時開辟財源;強兵方面,對農民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希望借以逐漸恢復“兵農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領域 措施 內容 作用富國 青苗法 青黃不接之時,政府貸款或谷物給農民,收獲后還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募役法 納錢代役 有利于經濟發展,增加政府收入農田水利法 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 保證灌溉,防洪賑災均輸法 采購物資“徙貴就賤,用近易遠” 節省費用,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方田均稅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賦稅,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農民得到實惠市易法 在東京設市易務 打破了大商人對市場的壟斷,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強兵 保甲法 對農民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兵農合一。 節省軍費開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軍的戰斗力三、王安石變法4.內容王安石變法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但強兵的效果并不明顯,北宋與西夏開戰,又以失敗告終。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也引起激烈爭議。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日益嚴重,北宋逐漸走向衰亡。司馬光王安石三、王安石變法5.結果材料一:今介甫為政,盡變更祖宗舊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毀之,棄者取之,屹屹焉窮日力,繼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內起京師,外周四海,士、吏、兵、農、工、商、僧、道無一人得襲故而守常者,紛紛擾擾,莫安其居。——司馬光《傳家集》卷60《與王介甫書》材料二:年間,開闔動搖,舉天地之內,無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數十百事交舉并作,欲以歲月變化天下。——劉摯《忠肅集》卷3《論助役法分析第二疏》上述言論出自變法反對派之口,或有夸大之處,但是否也反映了變法的某些缺陷 三、王安石變法從材料中我們能看出王安石變法的兩大局限:一是改革步伐太大,全面改革,觸動的利益集團過多;二是操之過急,數項改革幾乎同時推行,缺乏漸進性。除此之外,改革措施的本意與實際效果的背離,變法措施的開展沒有得到有效監督,變法過程中用人不當等都不利于變法的開展。思考王安石變法為何失敗?王安石理財的關鍵是“抑豪強”,“使輕重斂散之權,歸之公上”,實現國家對經濟、財政的全面控制。這一點深得宋神宗支持,其強力支持是王安石變法能取得階段性成果的關鍵。但當改革向縱深發展時,這場缺乏政治改革支持的經濟改革開始舉步維艱,趨向失敗。——熊光慈《慶歷新政與王安石變法得失管窺》(1)觸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的阻撓與破壞。(2)變法過程中用人不當,出現了一些危害百姓利益的現象。(3)改革涉及面廣,頭緒過多,且推行操之過急。三、王安石變法材料的措施折射出王安石變法的社會經濟背景是什么 材料 青苗法者,以常平余本作青苗錢,散與人戶,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斂。均輸法者,以發運之職改為均輸,假以錢貨,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貴就踐,用近易遠,預知在京倉庫所當辦者,得以便宜蓄買。......免役之法,據家高下,各令出錢雇人充役,下至單丁、女戶,本來無役者,亦一概輸錢,謂之助役錢。市易之法,聽人賒貨縣官財貨,以田宅或金帛為抵當,出息十分之二,過期不輸,息外每月更加罰錢百分之二。.....又有免行錢者,約京師百物諸行利入厚薄,皆令納錢,與免行戶祗應。自是四方爭言農田水利,古陂廢堰,悉務興復。又令民封狀增價以買坊場,又增茶監之額,又設措置河北糴便司,廣積糧谷于臨流州縣,以備饋運。由是賦斂愈重,而天下騷然矣。——《宋史》卷三百二十七三、王安石變法背景:北宋積貧積弱,財政困難;高利貸現象嚴重;貧富分化,農民貧困;工商業發達,商品經濟發展;大商人操縱物價、市場;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材料 王安石把“管桑之術”主張政府干預經濟、通過官營禁榷等方式來拯救當時財政困窘的理論,發展到了新的歷史高度......王安石提出在生產流通領域創造財富的觀點......勞動生財人人皆知,交流生財就屬于商品經濟意識,頗有超前性......變法實踐中,不僅注重“開源”,也注重“節流”......然而王安石通過壟斷重要資源的生產和流通來聚斂財富,極大地扼制了民間經濟的活力,不但沒有解決社會總體的危機,相反還加劇了社會矛盾,以致民怨沸騰。 ——摘編自譚建立《論王安石的理財思想與措施》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王安石理財思想的特點及基本原則,簡評王安石理財思想。特點:政府干預經濟,實行官營專賣政策;重視生產和商品經濟發展;開源和節流并重。基本原則:加強國家對經濟、軍事和教育等領域的管理和控制,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簡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改變了北宋積貧的局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理財思想理念超前,善于創新,為后世經濟發展提供借鑒:政府壟斷經營,與民爭利,壓抑了社會經濟活力,加劇了社會矛盾。三、王安石變法材料 王安石微服赴江寧,遇一老嫗喂雞豕,喚“啰,啰,啰,王安石來!”雞豕俱來就食。問其故,老嫗曰:自王安石為相公,立新法擾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錢,錢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為業......今桑麻失利,只得蓄豬養雞,等候吏胥里保來征役錢,或準與他,或烹來款待他,自家不曾嘗一塊肉。故此民間怨恨新法,入于骨髓。——據《京本通俗小說 拗相公》》(1)據材料,概括說明王安石變法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問題。(2)研究王安石變法時,你如何看待宋人話本的史料價值。(1)免疫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負擔;用人不當,出現了官吏擾民現象;新法引起了民間不滿。三、王安石變法(2)話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一定史料價值;話本屬于文學作品,有藝術加工成分,須用其他史料印證。Part Four南宋的偏安1.南宋的建立1127年,北宋被東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滅,徽、欽二帝被俘北去,史稱“靖康之變”。北宋康王趙構在應天府稱帝,后定都臨安,史稱南宋。趙構即為宋高宗。宋高宗趙構靖康二年(1127)四月初一,金軍押解被俘虜的徽、欽二帝及宗室、嬪妃、大臣、工匠等3000余人撤離汴京,返回北方,同時掠走金帛珍寶、法駕儀仗、天文儀器、圖書樂器等,史稱“靖康之變”。——趙毅、趙軼峰《中國古代史》(下冊)四、南宋的偏安2.宋金對峙(1)岳飛抗金南宋初年,宋軍在與金軍對抗中素質明顯提高,形成幾支較有戰斗力的部隊,尤以岳飛指揮的岳家軍戰績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檜卻視岳飛等為心腹之患,主動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紹興和議。岳飛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殺害。◎秦檜夫婦像◎岳飛《滿江紅》今人書法作品浙江杭州岳王廟岳飛塑像四、南宋的偏安(2)偏安局面的形成此后宋金之間又發生幾次戰爭,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稱臣,而是“世為侄國”,繼續維持南北對峙的局面。和議 時間 內容紹興和議 1141年 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向金朝繳納白銀25萬兩、絹25萬匹,稱為“歲貢”隆興和議 1164年 仍維持《紹興和議》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對金稱臣,改為叔侄關系;宋每年向金朝繳納白銀和絹各縮減至20萬兩、匹;宋割商、秦兩州給金嘉定和議 1208年 宋金改為伯侄之國;歲幣絹、銀各增至30萬匹、兩;犒軍錢300萬貫;維持原來邊界金、南宋、西夏對峙圖(1142年)宋金三大和議對比四、南宋的偏安問題探究:宋高宗為什么視岳飛為心腹之患?材料 時上頗厭兵,入其言。會諸將稍恣肆,各以其姓為軍號,曰“張家軍”“韓家軍”,檜乘間密奏,以為諸軍但知有將軍,不知有天子,跋扈有萌,不可不慮。上為之動,遂決意和戎,而檜專執國命矣。——(宋)羅大經《鶴林玉露》杯酒釋兵權朝廷殺害岳飛抑制武臣發展祖宗之法復歸削弱武將、守內虛外!四、南宋的偏安祖法調整慶歷新政祖法不足法王安石變法祖法回歸南宋偏安 紹興和議方鎮太重君弱臣強武將權重加強中央集權分散各級機構權力崇文抑武奪其權制錢谷收精兵積弱積弱積弱祖宗之憂祖宗之法的確立祖宗之法的危機本課小結軍隊戰隊力弱積弱積貧習題檢測1.北宋初年,大臣趙普認為唐末以來“帝王凡易八姓,戰爭不息,生民涂地”,主要在于“方鎮太重,君弱臣強”,“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下列舉措符合這一主張的是( )A.在中央實行內外朝制度 B.設轉運使綜理地方財政C.職官設置分為南北面官 D.設宣政院掌管民族事務B2.遼宋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給遼送歲幣;宋夏關系,西夏向宋稱臣,每年送給西夏歲賜,宋金關系,每年給金送歲貢,對這種以“錢財換和平的做法”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宋政府的妥協是政治屈辱 B.解決了宋政府的統治危機C.造成宋政府財政瀕于崩潰 D.有助緩解宋代的邊防壓力D3.王安石認為,當時社會冗官、冗兵導致冗費,“顧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于夷狄(以武力威脅謀取歲幣)”,因此“理財為方今先急”。材料表明王安石變法( )A.有明確且強烈的問題意識 B.以解決冗官的問題為核心C.注重從根本層面深化改革 D.堅守富國強兵的改革目標A4.王安石變法中設置的市易務,不僅嚴格立法以抑兼并,而且參與市場的直接經營當中,增加商稅,如市例錢,以及坊場、河渡之關稅,進一步擴大征榷范圍。據此可知,王安石變法中市易務的設置( )A.消除了地主階級內部矛盾 B.改變了政府的抑商政策C.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D.緩解了百姓的賦稅負擔C5.學者李昌舒認為,靖康之難并非經濟與軍事的力量懸殊所致,恰恰相反,當時北宋的軍隊在數量和戰斗力上均強于金兵,但由于思想的禁錮、士風的萎靡,面對社稷存亡的危急時刻,大多數士人或是避禍不言,或是互相攻擊,導致戰機一誤再誤。這一觀點強調北宋滅亡的主要原因是( )A.統治集團墨守成規 B.貴族階級奢靡腐敗C.中央集權統治措施 D.前線將領貽誤戰機C6.南宋初年在邕州(今廣西南寧一帶)設有買馬司,專門負責從大理等地區買馬的事宜。在貿易中除使用銀錢以外,還以鹽和錦、彩等絲織品進行交換。陸游詩中詠道:“國家一從失西陲,年年買馬西南夷。”這一舉措( )A.加深了民族間的交融 B.緩解了南宋財政危機C.體現了羈縻政策失效 D.推動了南宋文化繁榮A感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