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 課件(共41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 課件(共41張PPT)

資源簡介

(共41張PPT)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
課標要求: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建設;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時間坐標
目錄
Part One.
遼與西夏
Part Two.
金朝入主中原
Part Three.
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
Part Four.
元朝的民族關系
Part One
遼與西夏
二虜之勢所以難制者,有城國,有行國……比之漢、唐最為強盛。
——宋神宗
①橫跨農耕區和游牧區;
②少數民族政權逐步深入漢族居住區;
政權分布特點:
◎遼、北宋、西夏形勢圖
◎金、南宋、西夏形勢圖
政權空間坐標
③多個少數民族政權與漢族政權長期并存。
一 、遼與西夏
1. 遼的概況
(1)起源:
契丹族與鮮卑族同源,興于遼河上游,過著游牧、漁獵生活
時間
建立者
都城
滅亡
(2)建立政權:
916-1125
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耶律德光改國號為遼
(鑌鐵之意)
上京(今內蒙巴林左旗)

耶律阿保機(872-926)
一 、遼與西夏
2. 南、北面官制度
材料: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遼史·百官志一》
上述材料反映的南、北面官制度的特點和作用是什么?
官吏來源 負責區域 地方官制
北面官 契丹人 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 沿用部族制
南面官 漢人為主,也有契丹人但穿漢服 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 仿唐州縣制
特點:因俗而治,蕃漢分治、以契丹為主導
作用:緩和了民族矛盾,穩定了契丹的統治,促進了遼朝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加快了民族交融
3. 四時捺缽制度
——流動的國家政治中心
皇帝和宮廷依然保持草原習俗,每年隨季節轉換定期遷徙。遷徙中的行營成為國家政治中心。
四時捺缽 主要地點 時間 活動內容
春捺缽 長春州 魚兒濼 正月上旬 捕鵝、鉤魚
夏捺缽 永安山 炭山 四月上旬—七月中旬 避暑、議政、放鷹
秋捺缽 慶州伏虎林 七月中旬 入山 射鹿
冬捺缽 永州廣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議政、
獵虎
因俗而治基礎上,保留了本民族特色
作用:保持尚武精神,籠絡歸屬民族酋長。
一 、遼與西夏
一、遼與西夏
1. 西夏的概況
(1)起源:
西夏的建立者黨項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陜北、寧夏一帶形成邊疆藩鎮,宋初仍然保持半獨立的地位,北宋滅亡后向金稱臣。
時間
建立者
都城
主要制度
滅亡
(2)建立政權:
1038-1227
元昊
興慶府
模仿北宋,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外,同時有一套本民族稱謂的官稱
蒙古
元昊(1003-1048)
1. 西夏的概況
西夏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西夏諸帝十分重視儒學,廣建學校,翻譯儒家經書。……開設科舉;用漢文鑄造錢幣;仿造漢字結構,創造西夏文字。
——《歷史與社會 八上》
既保持了黨項貴族在政治上的主導作用,又適應了漢族地主建功立業的需求,從而實行有效統治
蕃漢并行制
一、遼與西夏
西夏職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賀禮儀,雜用唐、宋制度。李元昊仿宋置尚書令,設十六司,官制漸備。毅宗李諒祚設各部尚書、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書學士等官,增設昂聶昂星、謨個、阿泥等本族官號。
——摘編自《宋史 夏國傳》等
材料一:遼朝設南、北面官,太祖將皇族分為近親組成的南面與遠親組成的北面”,并任命南、北府宰相。太宗令北面官穿契丹服裝,南面宮著漢式服裝”。南、北面并非嚴格按地理劃分,北面宮掌治契丹與諸部,不管他們生活在哪里;南面官掌治漢人”。世宗正式確立按地域劃分的南、北兩套職官系統,南面包括漢人與渤海人居住的南部和東部地區,北面為契丹及其屬部居住的地區”。北面官本質上是部落領袖的私人扈從,南面官相比更加成熟,模仿了唐和五代的官制。
——摘編自《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述遼代職官制度的發展歷程。
①遼太祖時南北面官按照血緣關系遠近劃分管理;②遼太宗時南北面官按照民族進行區分;③遼世宗時正式確立按地域劃分的南、北兩套職官系統。
一、遼與西夏
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薊以北,拓跋自得靈夏以西,其間所生英豪,皆為其用。得中國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籍,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是二敵所為,皆與中國等。
——摘編自[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
依據材料二并所學知識,指出遼朝官制的特點及影響。
特點:“因俗而治”,仿效漢制;蕃漢分治;既學習漢族制度又保持本民族特色。
Part Two
金朝入主中原
二 、金朝入主中原
1. 女真崛起
(1)起源:
(2)建立政權:
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動于黑龍江、松花江流域,以農業、狩獵、畜牧為生。
1114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舉兵反遼,1115年,稱帝,建立金朝,定都會寧府,也稱上京。
(3)滅遼宋:
1125年,金滅遼,1127年又滅北宋。
完顏阿骨打(1068-1123)
2. 遷都燕京:
1153年,金遷都燕京(今北京),將燕京改名為中都。
3. 統治措施
(2)同時保持女真族管理系統——“猛安謀克”制。
(1)基本沿襲唐宋制度。
①內容:以三百戶為一謀克,十謀克為一猛安,各戶壯丁平時耕作,戰時選拔丁壯出征,是女真族的軍事和社會組織單位。
②特點:
③效果:
兵民合一,形成了軍事、行政、生產三位一體的組織。
不僅節約了財政開支,而且保證了較強的戰斗力。
二 、金朝入主中原
猛安謀克是金朝女真族基本社會組織。它產生于女真族原始社會的末期,由最初的圍獵編制進而發展為軍事組織,最后變革為地方的行政組織,具有行政、生產與軍事合一的特點。
材料 女真初起時,“其部長日孛堇,行兵則稱曰猛安、謀克,從其多寡以為號。猛安者,千夫長也;謀克者,百夫長也”。他們是原始社會后期由于征掠、圍獵的需要而設的軍事首領,隨后發展為固定的軍事組織,猛安謀克作為軍事編制單位,其人數實際上多少不定。 ——摘編自[元]脫脫《金史 兵制》
4.由盛轉衰
12世紀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史稱“大定之治”。
北國小堯舜
金世宗 完顏雍
金世宗大批任用漢人、契丹人和渤海人……創女真進士科,以科舉取士,鼓勵女真人學習漢文化。以廉平戒諭百官,嚴懲貪污。注意發展生產,輕徭薄賦。
——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教程》
世宗死后,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擾,猛安謀克日益腐化,統治逐漸衰落。
二 、金朝入主中原
材料:宋人徐夢莘所撰史書《三朝北盟會編》卷3這樣記載遼朝后期女真人的生活方式:其地則自契丹東北隅,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以耕鑿為業,不事蠶桑......其人則耐寒忍饑,不憚辛苦,食生物,勇悍不畏死...善騎,上下崖壁如飛。濟江河不用舟楫,浮馬而渡....其俗依山谷而居,聯木為柵,屋高數尺,無瓦,覆以木板,或以樺皮,或以草綢繆之。墻垣籬壁,率皆以木,門皆東向。環屋為土床,熾火其下,相與寢食起居其上,謂之炕,以取其暖。
依據材料指出女真人的民族性格和生活方式特征。
性格特征:能吃苦耐勞(耐寒忍饑),勇敢強悍。生活方式特征:耕獵騎射;過定居生活;生食。
二 、金朝入主中原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比較遼、西夏、金制度的相同之處,并從民族政權并立與民族交融角度,談談你的認識。
相同之處:吸收漢人王朝先進政治制度,又保留本民族特色;因俗而治。
認識:從民族政權并立的角度來看,遼、西夏、金崛起之后與宋朝之間發生了戰爭或沖突,不利于全國統一;從民族交融的角度來看,遼、西夏、金又積極吸收漢人先進文化,并同宋朝通過和議維持了長期相對和平局面,加強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緩和民族矛盾,也鞏固了自身的統治。
二 、金朝入主中原
遼 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重熙五年(1036年),帝(遼興宗)親臨禮部貢院試進士。 ——摘編自《遼史》
西夏 其官分文武班,日中書,日樞密,日三司,日御史臺。保留了原有蕃官體系,如寧令(大王)等官職。夏人慶四年(1147年)復設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摘編自《宋史 夏國傳》
金 女真初起時,其部長曰孛堇,行兵則稱曰猛安、謀克,從其多寡以為號。金太祖定燕(今北京),學習遼南北面官制度。金承遼后,進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損之。——摘編自《金史》
Part Three
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
根據課本60-61頁,繪制時間軸,梳理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的過程。
1206年
鐵木真建立
蒙古汗國
1260年
忽必烈興建
大都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為大都
1276年
元軍占領
南宋臨安
1279年
元朝統一
▲元朝形勢圖(1330年)
國家“統合”乃指消弭構成國家的各部門包括區域、民族、階級之間的差異而形成的一個內心力高、凝聚力強的政治共同體。涉及政治、經濟、文化乃至心理等方面。 ——蕭啟慶《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
成吉思汗
忽必烈
三 、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
鐵木真(1162—1227)
1.建立與統一
(1)蒙古崛起:
1206年,鐵木真建立蒙古汗國,被尊為“成吉思汗”。
(2)元朝建立:
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定都大都
(3)元朝統一:
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域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一。
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建立的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
2.驛傳制度
(1)驛道:
(2)驛站:
(3)急遞鋪:
元代驛站分布圖
意義:
修筑了四通八達的驛道。
為公差人員提供交通和生
活服務,并運輸官府物資
傳遞文書
(1)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2)促進交通運輸的發展
(3)推動經濟文化的交流
三 、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
3.行省制度
(1)含義:
(2)性質:
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又是中央派出機構(雙重性)
當時中央的宰相機構是中書省,委派官員代表中書省處理地方事務,逐漸形成常設機構,稱為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三 、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
3.行省制度
(3)特點:
材料 元代的行省制度采取“犬牙交錯”的原則,將自然環境差異極大的地區拼成一個省級行政區。行省既是朝廷的派出機構,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但地方官吏的選用主要由中書省和吏部負責,調動行省所屬軍隊須皇帝批準。行省事務處理實行圓議連署制與分領制相結合。在圓議連署制下,數名行省正官共同議政決策,“事從公議”。分領制指錢糧、兵甲、屯種、漕運四大職事由正官分別執掌。
——摘編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三 、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
元朝形勢圖(1330年)
特點:行省的設置采取“犬牙交錯”的原則;行省具有地方財政、軍事、行政、司法等事權;行使權力時受到中央的節制;地方權力間的分權與制約。
(3)特點:
①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
②受制于中央,權力大而不專 。
③打破“山川形便”,采取 “犬牙交錯”政區劃分方式
(4)影響:
①行省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加強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③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④是我國省制的開端,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影響深遠。
三 、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
3.行省制度
4.邊疆管理
①吐蕃:
②西域:
③臺灣:
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進行管理。
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管理軍政事務。
設澎湖巡檢司,履行行政管理職能。
三 、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
材料一:元朝不僅版圖遼闊,而且對邊疆地區實施了長時間和比較穩定的統治。這是前代大一統王朝沒有做到的。《元史 地理志》總結道:“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漢唐王朝疆域遼闊,對內陸邊疆地區往往是通過冊封和朝貢實施控制,很不穩定。元朝的遼闊疆域則與王朝統治相始終,邊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現出與內地一體化的趨向。
材料二:元朝在嶺北、遼陽、甘肅、云南等地區設置行省,較唐朝大大加強對這些地方的控制力度,與內地一樣征收賦役。在西域設置了宣慰司,普遍任用土官,可管理由地方蠻夷組成的土軍,但朝廷也可調用土軍。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委任蠻夷首領,肯定其利用土地、山林等資源的合法性,同時官府掌握收回資源占有的權力。
——摘編自周平《中國的邊疆及邊疆治理》
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元朝邊疆治理的特點。
邊疆與內地一體化管理;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強化對邊疆的控制。
三 、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
Part Four
元朝的民族關系
元朝的民族關系
由于政治立場和文化視野的限制,(元朝統治者)認為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只有蒙古貴族才能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占主導支配的地位,這是認識、揭示元朝所謂 “四等人制 ”這一政治文化特征的最關鍵的一環。
——蔡鳳林《論元朝的“四等人”制》
四等人制
“四等人”制是蒙古統治者為保障自身的統治利益而制定的民族政策,帶有比較嚴重的民族歧視色彩。
自古一統之世,車必同軌,書必同文,行必同倫。今則器用各有宜,不必同軌也;文字各有制,不必同文也;國土各有俗,不必同倫也。車不同軌,書不同文,行不同倫,而一統之大,未有如今日。 ——元代理學家吳澄
這表明元朝統治下文化多元,元朝將多元文化區域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元朝時期進一步加強。
1.民族關系:
(1)民族交融
(2)民族政策--四等人制
——回回
回族前身
按征服的先后排等級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西夏、畏吾兒、回回人
第三等 漢人 北方的漢族,包括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統治區的居民
①目的:
②特點:
③評價:
保障蒙古貴族的統治利益
濃厚民族差別對待、民族壓迫色彩與急速民族融合并存。
民族矛盾更加尖銳,但民族間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進一步發展
四、元朝的民族關系
元朝滅亡:
元朝濫發貨幣,物價飛漲,百姓苦不堪言,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突出。
1351年,北方白蓮教發動了紅巾軍起義,號稱“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1368年,紅巾軍將領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攻克元大都。元朝皇帝退回大漠建立政權,稱為“北元”。
最后,還是蒙古人鬼力赤殺掉了北元最后一個皇帝,建立了韃靼,元朝徹底覆滅。
元朝實現了全中國的統一 ,“中國”一詞的地域意義突破九州而演變為十一行省 ,人民意義突破漢人而演變為漢、蒙、色目等眾多民族,其文化意義演變為農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變化,乃是“中國”主權行使,可以是漢族政權,也可以是少數民族和漢人的聯合政權。元朝同時承認了遼、宋、金“各與正統”的地位。
——摘編自何志虎《“中國觀”在元代的轉換》等
“幅員”之大——從政權并立到全國統一
“民族”之大——從多元競爭到中華一體
“文明”之大——從碰撞交融到多元一體
全面理解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民族交融
深化拓展
民族遷徙與交錯雜居分布格局的形成 遼宋夏金對峙時期,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之間通過大規模的雙向流動,各民族間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態進一步形成并不斷發展
勸課農桑與經濟上的相互依存 為維系統治,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逐漸適應并在適宜農耕的區域“勸課農桑”,使農業經濟逐漸進入北方傳統的游牧經濟區域,提升了北方經濟的發展水平。
尊孔習儒與政治文化制度的趨同 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為了維護和穩定自身的統治,在承襲自身文化傳統的同時,不斷學習中原的文化和政治制度。
“海內一家”的政治理念 少數民族政權統治者以“中國之主”自居,拓展了傳統意義上的“中國”的內涵
遼夏金元的統治
遼與西夏

916年-1125年
契丹族建立
南北面官制度、四時捺缽制度
西夏
1038年-1227年
黨項族建立
制度模仿北宋,一制兩稱
金朝入主中原
1115年-1234年
女真族建立
政治制度沿襲唐宋;軍事社會組織猛安謀克
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
元朝統一:1279年
鞏固統治措施
驛站系統
行省制
經略邊疆
元朝的民族關系
四等人制
本課小結
習題檢測
1.遼圣宗駕崩后,皇后無子,按照嫡長子繼承制,元妃蕭耨斤的兒子耶律宗真繼位,是為遼興宗。遼興宗繼位后,蕭耨斤叛亂,意圖廢掉遼興宗,遭到契丹貴族反對,他們認為遼興宗是真命天子,蕭耨斤是逆天行事。叛亂很快就被平息。由此可見,遼統治階層( )
A.受到中原文化影響 B.推崇以德治國
C.宗法觀念較為薄弱 D.儒學修養甚高
A
2.西夏李乾順親政后,“一意治國學堯舜,一心治民循湯武”,還把漢學定為國學,設專職教授執教,同時,立“養賢務”,培養人才。這些舉措( )
A.有利于推動西夏的社會進步 B.意在擴大中原文化的影響力
C.改變了西夏政權的統治基礎 D.豐富了儒家德治思想的內涵
A
3.金徹的猛安謀克,是以軍事需要而建立和發展的軍事組織,其成員平時在各自部落內從事狩獵、捕魚勞動,一遇戰爭,青壯年便應征召去打仗,并自備武器、軍馬和糧草。據此可知,猛安謀克制度( )
A.維護了金朝統治秩序 B.具有兵民合一的鮮明特色
C.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 D.保留契丹民族的游牧傳統
B
4.元代在地方設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劃分區域的傳統做法,反而盡量做到‘犬牙交錯’,‘以北制南’,從根本上消除了……賴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險、區域經濟之利、一方民眾之心。其主要意圖是( )
A.防止地方據險割據 B.整合資源發展經濟
C.加強邊疆地區管理 D.促進區域平衡發展
A
5.元世祖統治前期,以漢法彌補蒙古舊制的空缺;到后期,他有感“朕左右復無漢人,可否皆自朕決”,于是重置漢人儒臣于風紀之司(監察機構),遇有大政,使其議論之,遂成為有元“家法”。元世祖創立的這一“家法”( )
A.適應了專制集權統治需要 B.強化了中樞權力的制衡
C.消除了蒙漢民族間的差異 D.鞏固了儒學的正統地位
A
6.據記載,元朝不僅分封了很多畏兀兒都護,還“錫以重賞,妻以公主曰巴巴哈兒”。除此之外,《元典章》中還記載,“諸王位下及蒙古千戶所,依在前設畏兀兒八合赤體例設立教授”,學習畏兀兒人的制度文化。這些舉措( )
A.體現了民族平等的原則 B.有效地提升了元朝軍事實力
C.旨在鞏固大一統的格局 D.開啟了元朝多元的統治模式
C
感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德县| 远安县| 汝州市| 新泰市| 堆龙德庆县| 上思县| 怀仁县| 莫力| 白玉县| 石台县| 中宁县| 太原市| 乌拉特前旗| 和龙市| 克拉玛依市| 舒城县| 宕昌县| 九江市| 文安县| 合江县| 疏附县| 朝阳市| 华蓥市| 玛多县| 定兴县| 襄汾县| 沂源县| 科技| 同仁县| 普定县| 沙坪坝区| 顺义区| 吉林省| 彭阳县| 曲靖市| 西乌珠穆沁旗| 珲春市| 应城市| 武威市| 凤山市| 深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