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5張PPT)第11課遼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課標要求:認識遼宋夏金元時期經濟、社會與文化等方面的新變化。目錄Part One.經濟的發展Part Two.社會的變化Part Three.儒學的復興Part Four.文學藝術和科技Part One經濟的發展1.農業(1)輪作復種制:復種制是指在同一塊耕地上實行兩年三熟制、一年兩熟制、一年三熟制等,從而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產量:漢代,每個勞動力年產糧食4320斤。唐代一年生產糧食4806斤,宋代6231斤,比漢代提高了44%,唐代提高了30%。——《中國大通史·宋史》南宋·耕獲圖牛耕灌溉插秧收獲入倉揚場一 、經濟的發展1.農業(2)經濟作物:棉花在內地開始栽培,到了元朝得到大力推廣。南宋棉毯(3)邊疆地區的開發:在遼夏金元統治之下,邊疆地區獲得進一步開發。漠北、東北、西北、云南等地的農業都有顯著進步。元·耕種的農夫西夏犁耕圖金·柜田圖一 、經濟的發展材料 兩宋時期,傳統農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新發展,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講究精耕細作的集約化經營.....宋初從越南引進早稻優良品種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種植。水稻單位面積產量提高。農村中開始出現專門種植經濟作物(蠶桑、蔬萊、漆樹、花卉、果樹、甘蔗)的專業戶,從事個體小商品生產,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摘編自樊樹志《國史十六講》新變化:種植面積擴大,精耕細作的集約化經營;引進優良品種,單位面積產量提高;經濟作物種植專業戶出現。影響:為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產品;推動了兩宋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依據材料并所學知識,歸納兩宋時期農業有了哪些新的發展變化及影響。一 、經濟的發展2.手工業(1)制瓷業:宋朝,五大名窯;元朝,青花瓷、釉里紅元·青花瓷元·釉里紅宋代瓷窯分布圖一 、經濟的發展2.手工業(2)礦冶業:“昔汴都數百萬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 南宋莊綽“官賣石炭增二十余場,而天下市易務,炭皆官自賣。”——《宋史食貨志》太原晉祠鐵人①礦冶業在北宋手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的開采量很大,首都東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②燃料的改進大大提高了金屬冶煉的產量和質量。一 、經濟的發展2.手工業(3)印刷業:藏書以宋刻為善,宋人之書,紙堅刻軟,字畫如寫……用墨稀薄,雖著水濕,燥無湮(洇)跡,所謂墨香紙潤,秀雅古勁,宋刻之妙盡矣。—— 葉德輝印刷業的興盛有賴于經濟、文化、社會等各種條件的配合,所以印刷中心往往集中在造紙業發達、雕版材料易得、文人薈萃、經濟繁榮、人口稠密和書籍需求量大的地區。 ——《中國大歷史》宋朝印刷的魚玄機詩集泥活字板模型印刷業是宋朝新興的手工業,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的普及,進一步帶動了造紙業的發展。一 、經濟的發展3.基層市場材料一:開放強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貿易經濟,突破了宋以前京師關于夜市的禁令……店鋪、朝廷辦事機構與居民住宅錯落相間,朝著大街幾乎隨處可以開設店鋪。——馮天瑜主編《中華文化史》材料二:京城夜市至三鼓以來,不得禁止...大抵諸酒肆瓦市,不以風雨寒暑,白晝通夜。——孟元老《東京夢華錄》①面向大眾的基層市場蓬勃涌現;②打破了商業經營時間和坊市制度的限制。思考:材料體現了商業的哪些變化?一 、經濟的發展4.邊境榷場貿易材料一:朝廷創置榷場以通南北之貨……內足以專課息之源,外足以固鄰國之好。——《宋會要輯稿》材料二:宋朝在宋遼榷場貿易中每年有四十余萬的收入,以致每年給遼國繳納的歲幣(三十萬)可以從榷場貿易中收回。 ——霍賀:《淺析宋代的對外貿易》思考:榷場互市有什么特點和作用?特點:官方設置、政府經營。作用:有利于邊境的和平與穩定;促進少數民族政權地區的開發與經濟發展;豐富各族人民的物質生活,提高生活水平;加強各民族政權間經濟文化聯系,促進民族交融。一 、經濟的發展榷場貿易是宋、遼、金、元時期,各政權在邊境上對敵對政權開放的互市貿易場所。榷,意為“專賣”“專利”,即官府專賣,小民不得私自經營。榷場貿易始于北宋初年,隨著宋遼、宋金等政權關系的演變而興衰。在澶淵之盟、紹興和議等和約簽訂后,榷場貿易得以繁榮發展;而在戰爭期間,榷場貿易則可能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廢止。5.鑄幣量劇增和紙幣的使用①宋朝所鑄銅錢不斷流入遼、夏等地區,同時軍費浩瀚,政府企圖通過沿邊路分鑄發鐵幣達到增加支付手段和防止銅錢流入遼夏地區。②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換規模不斷擴大,以銅錢這種低值賤金屬鑄幣為主體的貨幣體系缺乏足夠的支付能力,政府為了解決錢荒問題,不斷擴大銅錢鑄造額。宋朝銅錢鑄造量 宋太宗至道年間(995年—997年) 80萬貫宋真宗景德末年(約1007年) 183萬貫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 506萬貫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 300萬貫宋·慶歷重寶銅錢(1)鑄幣量劇增原因:一 、經濟的發展5.鑄幣量劇增和紙幣的使用依據材料分析北宋交子出現的原因及發展變化?材料一: (宋代)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蜀用鐵錢,民苦轉貿重,故設法書紙代錢,以便市易。——《宋史》材料二:北界別無錢幣,公私貿易,并使本朝銅錢。 ——《宋史》原因:①商品流通規模擴大,貨幣需求量劇增;②金屬貨幣攜帶不便,紙幣輕便易流轉;③邊境貿易和海外貿易發達,貨幣外流;④造紙術、印刷術的發展。變化:民間金融——官方管理。南宋紙幣發行量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 100萬貫宋孝宗淳熙年間(1174—1189年) 240萬貫宋寧宗嘉定年間(1208-1224年) 2300萬貫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 6500萬貫(2)北宋交子出現一 、經濟的發展◎北宋交子5.鑄幣量劇增和紙幣的使用元朝最早發行的紙幣忽必烈中統元年(1260)頒行的中統元寶交鈔,面額從十文至兩貫文不等。元朝時,共發行了五種紙幣,取代宋朝的交子、會子和其他割據政權發行的紙幣,流通全國。元朝在全國范圍內將紙幣作為主幣發行,加上大一統帶來的穩定局面和交通系統的發展,都推動了商業的發展。(3)元代紙幣發行一 、經濟的發展6.海外貿易的活躍(1)原因:兩宋時期,絲綢之路被金、夏等所阻,對外貿易集中在東南沿海的海路進行。(2)表現:出口貨品:絲綢、瓷器、茶葉、銅器、鐵器、漆器、紙張。進口貨品:香藥、犀角、象牙、珠寶、木材。主要港口:廣州、泉州、明州等(3)意義:增加政府收入。宋朝海外貿易圖一 、經濟的發展6.海外貿易的活躍刺桐(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在這里……商貨寶石珍珠輸入之多竟至不可思議。——馬可·波羅元朝海陸交通(4)元滅宋之后,繼承了宋朝發達的海道貿易,貿易地區東起今菲律賓諸島,經過印度尼西亞諸島、印度、遠涉波斯灣沿岸、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海船制造也有很大發展。一 、經濟的發展7.城市的繁榮(1)北宋東京和南宋臨安人口多時均超出百萬,市場活躍,交易頻繁,娛樂活動豐富多彩。(2)元朝恢復臨安的舊稱杭州,被稱為“世界最富麗名貴之城”。(3)元大都是當時北方最大的經濟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元大都城復原平面圖北宋娛樂場所——瓦子一 、經濟的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原因 ①北方人民逃避戰亂南遷,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勞動力 ②南方局勢相對穩定 ③南方政權的統治者推動了經濟恢復和發展; ④江南地區各族人民的共同勞動。 過程 元朝 魏晉南北朝:江南初步開發 安史之亂后:南北經濟逐漸超過北方 北宋:經濟上對南方依賴明顯,戶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也已定型 南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元朝 ①全國大部分人口和稅收集中在江南; ②重開大運河,改變路線,縮短航程; ③開辟長途海運航線 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影響 促進了南方沿海城市海上交通和運輸的發展,南方的人口比重不斷增長。南方經濟發展帶動了文化的進步,有利于民族融合。 南北分卷制度思考:如何認識北宋科舉考試中南北分卷的做法?北宋后期,科舉考試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許北方五路分別考試,單獨錄取,以維持南北地區間取士人數之大體均衡。——馬端臨《文獻通考》從國家全局角度來看,南北分卷解決了南方人在科舉考試中占有明顯優勢的問題,有利于維持取士人數之均衡,平衡南北利益。(如今高考分數和名額)經濟重心南移【知識拓展】北宋建都開封的原因 ①靠近大運河,江南與中原地區航運樞紐。②物資供應充足,中央政府獲得足夠的財政收入,供給首都龐大的駐軍和人口。繁榮的表現南門大街以東,南則唐家金銀鋪,溫州漆器什物鋪。至州橋投西大街,乃果子行,街北都亭驛相對,梁家珠子鋪,余皆賣時行紙畫、花果鋪,一直南去過州橋,兩邊皆居民,街東車家炭,張家酒店,次則王樓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鋪,曹婆婆肉餅,李四分茶。過橋即投西大街,此一店最是酒店上戶,銀瓶酒七十二文一角:羊羔酒八十一文一角。街北薛家分茶,羊飯,熟羊肉鋪。向西,御廊西即鹿家包子,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藥鋪。——【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材料 開放強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貿易經濟,突破了宋以前京師關于夜市的禁令....店鋪、朝廷辦事機構與居民住宅錯落相間,朝著大街幾乎隨處可以開設店鋪。......坊市制度的崩潰,商業街取代商業區的市,御街兩旁“許市人買賣其間”,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過的經濟生活景觀。當時開封以經商為業的有二萬多戶,其中640家資本雄厚的商戶,分別屬于160行,囊括米、鹽、茶等各類商品貿易。號稱“正店”的大酒樓有170家,兼具飲食與商品貿易的多種功能,作為商人驗看商品質量、商定商品價格、簽訂契約的場所。.....酒樓、茶坊適應商業大潮,與娛樂場所瓦子,都通宵營業。——馮天瑜主編《中華文化史》依據材料并所學知識,指出東京出現“前代都市所未有過的經濟生活景觀”的表現。并分析主要原因。一 、經濟的發展主要原因:農耕經濟的發展;政府商業政策的放松;政治中心的影響;東京處于汴河附近,交通便利。材料 開封是最繁華的城市,到神宗朝時,人口約有百萬之眾。市內手工業作坊眾多,街道兩旁商店、旅舍、貨攤林立,市場上的商品有來自各地的糧食、水產、牛羊、果品、酒、茶、紙、書籍、瓷器、藥材、金銀器、生產工具等,還有來自日本、高麗和大食(阿拉伯)等國的貨物。營業時間不受限制,除白天營業外,還有夜市和曉市......市內還出現了“瓦子”,里面有“勾欄”、酒肆和茶樓,還有說書、演戲的,是娛樂的中心。——摘編自朱紹侯、齊濤、王育濟主編《中國古代史》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宋朝商業發展的特點。一 、經濟的發展特點:城市經濟功能明顯增強;市坊不再分開(打破地點限制);市場交易打破時間限制;商品種類豐富;市場交易不再受政府直接監管;海外貿易繁榮;城市出現專門娛樂場所;出現最早的紙幣交子。Part Two社會的變化1.門第觀念的淡化和社會的流動宋朝社會階層“為國之計,莫急于保民。保民之要,在于存恤主戶;又招誘客戶,使之置田,以為主戶。”——《宋文鑒·民議》(1)社會階層流動①制度:科舉、軍功②經濟:穩定政府直接控制的勞動力和賦稅來源。原因二 、社會的變化1.門第觀念的淡化和社會的流動材料 據《宋史 向敏中傳》《續資治通鑒長編》等記載,薛居正子薛惟吉之嫠婦柴氏,將攜資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張齊賢都爭著求娶,后為張齊賢所得,向敏中為此記恨在心,串通薛居正孫違詔貿其居第,互相鬧得不可開交。——摘編自方建新《宋代婚姻論財》(2)門第觀念淡化二 、社會的變化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平民士人地位提高)根據材料指出宋代社會出現的新變化,并分析這種變化出現的原因。新變化:擇偶標準變化;婚姻注重物質財富。原因:宋代商品經濟發展;門閥士族勢力衰落。2.社會成員趨于平等農民租種地主土地,宋朝政府要求地主與佃戶必須要訂立契約。……家仆與主人的關系也不再是奴婢人身依附關系,而是經濟意義上的雇傭關系。——吳鉤《宋:現代的拂曉時辰》依據材料分析宋代勞動者境遇發生了什么變化?契約觀念增強,賤民階層減少,家仆雇傭化。二 、社會的變化2.社會成員趨于平等唐宋之際,中國傳統社會發生變革的一個重要標志便是階級結構的調整。門閥士族退出了歷史舞臺,代之而起的是官僚地主階級。奴婢、部曲、佃客這些社會最廣泛的下層勞動者的身份發生了變化,法律地位有了明顯提高。——摘編自戴建國《“主仆名分”與宋代奴婢的法律地位——唐宋變革時期階級結構研究之一》依據材料分析指出宋代社會生活出現的新變化。新變化: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或回答“平民化”“階級結構的調整”“社會成員身份發生變化”亦可給分);門第觀念淡化;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市民階層壯大二 、社會的變化3.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凡雇覓人力(男傭)、干當人(雜役)、酒食作匠(廚師)之類,各有行老(各行各業的頭兒,兼為人介紹職業)供雇。覓女使(女傭)即有引至牙人(舊時居于買賣人雙方之間,從中撮合,以獲取傭金的人)。”——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政府對于百姓遷移住所,更換職業,以及日常生活的限制也比前代更為松弛。二 、社會的變化深化拓展宋朝社會發生變化的原因(1)經濟原因:宋朝經濟繼續發展,農業、手工業、商業、對外貿易都有較大的發展。(2)政策原因:政府對土地買賣基本不加干涉,促進土地私有制迅速發展;土地流動性增強,賤民階層、奴婢的流動也隨之加快,促使奴婢地位的提高。(3)政治原因:唐末五代以來,門閥士族制度逐漸走向衰亡;宋朝政治環境相對寬松。(4)科舉制度:科舉制度的完善使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進入政壇,給政治增添了活力,削弱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礎。深化拓展兩宋時期社會生活習俗的新變化(1)婚姻習俗:擇偶標準不像以前看重門第,是看重科考成績,二是計較婚姻關系的物質財富。(2)飲食文化:北宋時,都城汴京是南北飲食文化交流的中心。南宋時北人南遷,汴京的飲食業涌入杭州。宋人普遍喜歡飲酒、飲茶,城市中還有許多涼飲店,出售甘豆湯等飲料(3)服飾演進:宋代民間服飾相對寬松,實際生活中,民間服飾五彩斑斕,基本不受約束。(4)宗教文化信仰:中唐以前在以荊州為中心的兩湖地區受祟拜的關羽,自宋元開始成為全民信仰。福建、浙江等東南沿海地區盛行媽祖信仰(5)文化價值取向:文人雅趣與市井風情并存,貴族文化價值文化轉向平民文化,進一步世俗取向化、大眾化。Part Three儒學的復興(2)從北宋中期起,一批學者掀起了儒學復興運動(1)從三國到五代,儒學日益僵化,社會影響總體來說不及佛道“敬鬼神而遠之”成人、成君子“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耳!”——安重榮(唐末軍閥)(亂世居多,實力的重要性大于道德)(身處治世,思考人的終極意義)世界的本原是空終極目標是成佛世界的本原是道終極目標是成仙精神棲息地于“亂世”無補三、儒學的復興——程朱理學1.背景:理學以“理”(或“天理”)為核心,既貫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運,又繼承孔孟正宗,并能維護封建統治的新儒學。——岳麓版歷史教材必修三《宋明理學》道、佛儒(根本)(目的)理學是兩宋時期儒學家們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學。是一套包括宇宙觀、人生觀、認識論、方法論的理論體系。由以上材料,概括出理學的含義朱熹三、儒學的復興——程朱理學2.含義:材料一 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材料三 人倫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宇宙觀把儒家倫理道德秩序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從哲學的高度論證專制統治和尊卑等級秩序的合理性。認識論理是世界的本源理是三綱五常材料二 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凡生于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 —《朱子語類》材料四 所謂天理,復是何物?仁、義、禮、智豈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婦,不是天理?......(天理)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蓋皆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 —《朱子語類》三、儒學的復興——程朱理學3.內容:人生觀材料五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存則天理滅。 ——朱熹存天理,滅人欲通過道德修養克服過度欲望,實現對天理的充分體驗,達到圣人境界。方法論探究萬物獲得理,達到對普遍天理的認識。材料八 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朱熹《朱子文集》材料七 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后脫然自有貫通處。——程顥、程頤格物致知材料六 “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熹客觀唯心主義三、儒學的復興——程朱理學3.內容:三、儒學的復興——程朱理學4.特點:材料 理學家提出“理”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禮法、倫理思想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論證明確的哲學體系,這是兩漢的粗糙儒學所無法比擬的。理學家以儒家“圣人”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現實生活、道德精神的意義;它摒棄佛道所宣揚的彼岸世界,不相信靈魂不滅、輪回轉世之說,而力求在現實世界中實現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種理性主義的哲學。——摘編自馬克森《世界文明史》儒學進一步思辨化更加強調以倫理道德為思想核心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地位:(1)“四書”作為儒學基礎讀物; (元朝將儒家經書作為科舉考試的基本內容,答案標準以程朱理學的解釋為主)(2)從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學受到官方尊崇,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結合教材第一目第三段及學思之窗思考歸納程朱理學的地位三、儒學的復興——程朱理學5.地位: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清)林則徐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明)于謙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清)顧炎武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注重人的氣節、品德,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積極作用積 極:三、儒學的復興——程朱理學6.影響:以三綱五常維護封建專制制度,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酷吏以法殺人,后儒以理殺人。人死于法,猶有憐之者;死于理,其誰憐之?——清·戴震安徽歙縣貞節牌坊消 極:三、儒學的復興——程朱理學6.影響:材料 理學以不同方式為發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提供了宇宙論、本體論的論證...以儒家的圣人為理想人格,以實現圣人的精神境界為人生的終極目的,以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為根本道德原理.....以“存天理、去人欲”為道德實踐的基本原則...提出并實踐各種“為學功夫”.....的修養方法,這些方法的條目主要來自《四書》《周易》及早期道學的討論,且特別集中于心性的功夫。——摘編自陳來《關于宋明理學的幾點認識》根據史料和所學知識,比較理學與先秦儒學的異同。相同點:都推崇圣人的精神境界;都提倡仁、義等道德要求;都重視經典文獻及其解讀。不同點:理學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先秦儒學未受到佛教思想影響;理學具有嚴密的宇宙論、本體論,先秦儒學尚未形成完整的宇宙論體系;理學將天理和人欲完全對立起來,先秦儒學肯定人的合理欲望;理學的修養方法非常明確、具體,先秦儒學的修養方法則相對靈活多元。三、儒學的復興——程朱理學材料 從唐到五代。中國文化的價值遭到了很大破壞,宋初人對五代的風氣非常痛恨。在這個意義上,理學的出現,承擔了重建價值體系的職能。通過對理論挑戰和現實問題的創造性回應。古典儒學通過理學而得以復興。可以說。宋明理學對漢代以后整個中國文化的發展有一個新的反省.并通過這種反省致力于儒學的復興。——摘編自陳來《宋明學案:為往圣繼絕學》根據史料和所學知識,說明宋代理學的歷史意義。歷史意義:促進了傳統儒學的復興;推動了中國文化價值體系的重建;豐富和繁榮了中國的思想文化;成為宋以后長期居于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三、儒學的復興——程朱理學材料 1313年,元朝宣布將儒家經書作為科舉考試的基本內容,答題標準以程朱理學的解釋為主。當時宰相向皇帝上奏說:學秀才的,經學、詞賦是兩等。經學的是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勾當,詞賦的是吟詩、課賦、作文字的勾當。自隋唐以來,取人專尚詞賦,人都習學的浮華了......俺如今.....專立德行明經科。明經內“四書”“五經”,以程子、朱晦庵注解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學。這般取人呵,國家后頭得人材去也!——《通制條格》卷5《學令 科舉》元朝是怎樣確定科舉考試內容和答題標準的 理由何在 元朝中期開科舉時,考試內容有兩種選擇:一是考文學(詩賦),二是考儒家經書。蒙古統治者對漢族文學創作不完全理解,認為沒有實際用處,而對儒家經書鞏固社會倫理道德秩序的作用比較贊賞。程朱理學作為宋朝新儒學的主流,重視發揮儒家思想在鞏固社會倫理道德秩序和樹立社會基本價值觀方面的作用,因而順理成章地被確定為考試答題標準。三、儒學的復興——程朱理學Part Four文學藝術和科技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集中體現為宋詞,它是中國漢語言文學的一朵奇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興起,宋代的俗文學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宋詞數量劇增,依托城市娛樂中心而起的說話和戲曲藝術空前繁榮,話本小說流傳甚廣,開啟了元明清俗文學發展的先河。——改編自卜憲群《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兩宋》條件: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繁榮,市民隊伍壯大,詞更適應市井生活的需要四、文學藝術和科技根據材料,指出宋詞、元曲得以興盛的社會條件有哪些?1.文學體裁 特點 代表宋詞元散曲元雜劇宋元話本長短句;配樂演唱。根據樂譜分為不同的詞牌,各有固定格式豪放派的蘇軾、辛棄疾;婉約派的柳永、李清照。更為通俗,適合市井需求綜合舞臺藝術;戲曲成熟標志關漢卿王實甫說書底本早期白話小說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柳永)為辭,始行于世。于是聲傳一時!——葉夢得:《避暑錄話》《清明上河圖》中的勾欄出自山西洪洞廣勝寺,描繪了一個雜劇戲班登臺謝幕的場景思考:宋元文學的特點特點——平民化、世俗化四、文學藝術和科技1.文學黃庭堅書法特點:追求個性,不拘法度 宋徽宗《秾芳詩帖》(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瘦金體宋徽宗草書《千字文》(局部)(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四、文學藝術和科技2.書法山水畫特點:不強調寫實,注重意境,有意無法北宋范寬《溪山行旅圖》《山徑春行圖》宋 馬遠◎(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四、文學藝術和科技3.繪畫司南(戰國)(唐)雕版印刷術(北宋)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宋)文藝復興新航路的開辟資產階級革命總體趨勢:科技不斷發展印刷術、火藥、指南針三大發明對世界的影響火箭(唐)火球(北宋)突火槍(宋、元)加速歐洲封建社會的衰落,推動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這三種東西曾經改變了整個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狀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四、文學藝術和科技4.三大發明郭守敬設計和監制多種天文觀測儀器,編定新的歷法《授時歷》,《授時歷》由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時”的古語而賜名。王禎編撰《農書》,集北方和南方的農業技術于一體,其中關于農業工具的記載尤為豐富。科技特點:注重實用,服務生活《農書》中介紹的牛轉翻車四、文學藝術和科技5.天農、文學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蒙古文傳承少數民族文化歷史促進文明的交流與借鑒促進少數民族漢化推動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受漢文化影響)少數民族文字四、文學藝術和科技6.遼宋夏金元文字材料 宋代的科技成就突出,這主要表現在除造紙術以外的三大發明上,即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的產生與發展。卡爾 馬克思曾對中國的這三大發明有如下概述:“火藥、羅盤、印刷術,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項偉大發明。”但宋代的科技成就絕不僅局限于此,在其他的手工業生產部門如冶金業、采掘業.....制瓷業、造船業、航海業以及醫藥學、數學、天文學、歷法、地理學等方面都頗有成就。——摘編自謝東良、徐創新《淺析宋代科技文化繁榮的原因》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宋代科技成就的特點。重實用輕理論;成就突出,影響巨大;涉及領域廣泛;富有創造性;科技外傳。四、文學藝術和科技材料 宋代文化得到相對普及,這種相對普及最重要也富有時代意義的表現是文化不再被極少數士家大族完全壟斷,逐漸由士階層普及到農工商各階層。如理學不再僅僅是“理”“氣”等一些深奧的哲理,而是呈現了普及化、通俗化的趨勢;文學重心的下移適應了社會娛樂的需要。另外,宋代“雖為市賈,亦重儒術”的事例不少,這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宋代商人的社會地位開始轉變。清代沈疰就認為,從宋代開始“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說明當時士、商之間的界限確實已經不太分明。——摘編自張全明等《中國歷史大講堂 宋史十二講》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宋代文化“逐漸由士階層普及到農工商各階層”在思想、文學方面的體現,并概述從宋代“商人的社會地位開始轉變”的表現。體現:理學呈現普及化、通俗化的趨勢;市民階層對文化的需求日益強烈,詞開始走向輝煌。表現:商人在社會上遭受鄙視、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遭受歧視的情形開始轉變;士、商之間的界限已經不太分明。四、文學藝術和科技遼宋夏金元時期文化繁榮的原因。政治:國家由分裂割據逐步走向統一,政治局面相對安定,有利于文化的發展。經濟:經濟的高度發展為科技、文化繁榮奠定了物質基礎。政策:兩宋政府重視教育,私人講學的書院興起,推動了文化的繁榮。宋朝科舉取士條件放寬,也推動了教育和文化的發展。民族關系:各民族之間相互交融、相互學習和交流日益頻繁,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階級: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壯大,對文化的需求增加。科技:印刷技術的進步,書籍增多,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等的反映深化拓展深化拓展宋元文化發展的特點(1)文化高度繁榮:宋元文化是我國封建文化的高峰,如三大發明、宋詞、元曲、世俗文學、史學、繪畫成就等。(2)科技領先:這一時期是我國科技成就的輝煌時期,許多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大大推進了世界文明進程。(3)全面發展: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各個領域都取得了輝煌成就;漢族和少數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使宋元文化豐富多彩。(4)市民氣息濃厚:城市商業活動的興盛,使市民階層得以發展壯大,這就要求文學藝術領域出現滿足市民文化需求的新作品。遼宋夏金元文化帶來的影響:文化繁榮,推動政治經濟發展,促進民族融合。文化傳承,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內涵,帶來深遠影響。實質: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 也會影響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業和城市的繁榮經濟中心南移社會的變化農業耕種制度經濟結構棉花的種植和推廣邊疆地區獲得進一步開發宋:五大名窯元:青花瓷、釉里紅瓷器大量出口海外制瓷業礦冶業——煤印刷業手工業商業發展海外貿易城市繁榮經濟重心南移進程經濟中心南移影響門第觀念的淡化社會成員趨于平等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課堂小結儒學的復興文學藝術科 技少數民族文字遼宋夏金元的文化異彩紛呈相互交融多元一體儒學體系的理論化新文學體裁的興盛科技領域的大貢獻多元文化的新交融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也會影響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課堂小結習題檢測1.北宋時,分成地租占據支配地位,地主和佃農根據每年收成劃分利益。到了南宋,定額地租在南方地區較為流行,即不論當年收益多少,根據契約訂立時約定好的固定數額交租,可以使用貨幣支付。這一變化( )A.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B.緣于經濟重心南移C.推動了白銀貨幣化 D.提高了土地利用率A2.北宋時出現“世俗之貪鄙者,將娶婦,先問資裝之厚薄:將嫁女,先問聘財之多少”的現象。宋仁宗時期吏部侍郎孫祖德,“娶富人妻,以規有其財”。官府甚至下令,在定聘禮時雙方必須“書名書字,締立合同文約,具列往回聘禮”。這一現象表明,宋代( )A.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加劇 B.婚姻習俗受到官府嚴格管控C.門第思想已逐漸被摒棄 D.商品經濟發展沖擊傳統觀念D3.北宋四川是鐵錢區,鐵錢是較銅錢價值更小的賤金屬貨幣,每五貫小鐵錢價值等于一貫銅錢。這一情形下,小規模貿易直接用小鐵錢支付本就很困難了,更遑論大宗的茶葉或食鹽貿易。這一現象( )A.導致貨幣形態出現重大變革 B.反映當地商品經濟高度繁榮C.源于當地冶鐵行業技術進步 D.說明四川地區長途貿易興盛A4.宋人有云:“東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質”。南人在科舉考試中優勢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許北方五路別考而單獨錄取,以維持取士人數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A.導致了科舉錄取人數的增加 B.保證了南北錄取比例的一致C.回應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趨勢 D.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C5.南宋理學家們在反思王安石的“得君行道”變法道路后,特別重視辦書院、建祠堂、搞童蒙教育,乃至編寫話本、戲劇、評書,宣傳儒家的忠孝節義。此舉體現了南宋理學家們希望( )A.自下而上完善社會治理方式 B.推動理學向大眾化發展C.秉持綱常教化代替激進變法 D.與王安石爭奪君主支持A6.宋代的各種說唱藝術、話本小說、戲曲、語錄等文藝形式的發展擴大了通俗文學的勢力范圍,初步呈現出雅俗共賞的局面。連宋朝皇帝都愿意聽“話說趙宋某年”的話本小說。對此現象的合理解讀是( )A.文言文體受到嚴重沖擊并開始衰落B.通俗文學興起沖擊了封建等級觀念C.君主好惡決定文學藝術的發展方向D.市民階層擴大推動世俗文化的發展D感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