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我國有“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下列屬于“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疇的遺址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良渚古城遺址2.下面兩件文物可用于研究西周( )出土于北京琉璃河,兩件青銅器內銘文內容相同。銘文大意是:周王為表彰召公的功績,封其子克為燕侯,管理燕地的部族。燕侯制作了盉、罍來紀念這一事件。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3.考古學家在嶺南地區的廣州淘金坑秦墓、華僑新村秦墓等墓中發掘出眾多具有中原形制的秦式銅鍪、蒜頭壺、陶、半兩錢等遺物,這是以往嶺南墓葬中沒有的。由此可見,秦朝( )A.推動了文明擴展 B.統一了墓葬形式 C.加強了中央集權 D.促進了農業發展4.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世界最偉大歷史人物中,楊堅位列其中。《時代》周刊評選的依據是楊堅( )A.開通了大運河 B.設置了進士科 C.完成國家統一 D.修筑了都江堰5.《元史·地理志》載:“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這說明元朝( )A.地方割據威脅中央 B.官吏盤剝引發動蕩C.南北經濟差距縮小 D.交通網絡四通八達6.《本草綱目》全書約190萬字,共記載了藥物1800多種,比前人所記載的增加370多種:收錄藥方11000多個,比前人所收錄的藥方增加4倍;還附有1100多幅藥物形態圖。這表明《本草綱目》( )A.豐富了我國古代醫藥學的寶庫 B.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重要成就C.體現了我國古代科技的實踐性 D.促進了我國古代科技的近代化7.曹雪芹把詩賦、書法、戲文、對聯、禮節、飲食、服裝等元素以及各種風俗習慣,幾乎全部安插在《紅樓夢》里。這強調了《紅樓夢》( )A.語言精練生動 B.內容通俗易懂C.線索清晰完整 D.匯聚傳統文化8.雍正皇帝大大放寬了使用密折的范圍,不僅政治、軍事等要事“應速上聞”,甚至大臣的一些私事也可用密折上達;臣下不得有所欺瞞,這是雍正皇帝推行密折制度最主要的目的。這反映了當時( )A.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 B.行政效率大大提高C.社會矛盾進一步加劇 D.思想領域控制嚴密9.下圖為《倫敦新聞畫報》木刻版畫,講述的是:1857年12月14日,皮姆中尉帶著14名手下乘“巴特勃號”在廣州城西的珠江岸登陸,試圖搜集清軍的情報,正要返回時被當地居民發現,雙方發生激烈的戰斗,死傷慘重。該木刻版畫見證了(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中法戰爭 D.甲午中日戰爭10.1863年,上海廣方言館經李鴻章奏準成立,它是近代第一個地方性外國語學校。1864年由總理衙門建議,廣州開設了同文館,學習外語、數學、機械、航海測量等科目。上述現象反映了洋務運動( )A.得到了各地官員響應 B.實現了富國強兵目的C.重視培養實用性人才 D.推動外交政策近代化11.下列材料摘自魯迅所著《阿Q正傳》,該材料可用于說明( )據傳來的消息,知道革命黨雖然進了城,但還沒有什么大異樣。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不過改稱了什么,而且舉人老爺也做了什么……帶兵的也還是先前的老把總。A.洋務運動的局限性 B.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C.維新變法的必要性 D.新文化運動的進步性12.有史學家在評論某一歷史事件時認為:它的號角響徹珠江流域、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80多年來帝國主義列強在華統治的基礎第一次被動搖,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從此土崩瓦解。這一歷史事件是( )A.義和團運動 B.辛亥革命 C.護國戰爭 D.北伐戰爭13.“山歌越唱越開懷,東山唱到西山來。湘贛邊工農革命損失大,井岡山找對革命路徑來。”民歌中“井岡山找對革命路徑”的含義是( )A.井岡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B.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C.建立了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 D.朱德、毛澤東在井岡山勝利會師14.1944年《解放日報》刊發的社論《論普通教育中的學制與課程》指出,這一時期的中心任務是戰爭和生產,因而必須將指導戰爭和生產實際需要的知識列為課程內容。上述做法( )A.順應了土地革命發展的需要 B.體現了共產黨工作重心的轉移C.有利于中國的持久對日抗戰 D.推動了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勝利15.下圖為1954年初,漫畫家繆印堂創作的漫畫《敬祝進步》。該漫畫意在說明( )A.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全面的勝利 B.人大代表履行當家作主的職責C.人民群眾參與工業化的建設熱情 D.社會主義工業化已經初步實現16.新中國的“熊貓外交”始于20世紀50年代。下表是1957—1978年中國向其他國家贈送熊貓概覽。這一時期的“熊貓外交”( )時間 1957 1960 1972 1972 1973 1974 1974 1975國家 蘇聯 朝鮮 美國 日本 法國 英國 西德 墨西哥A.服務于外交的時代需求 B.側重于發展新型大國關系C.標志中美兩國正式建交 D.深化了同周邊國家的關系17.1983年1月2日,中共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調整農副產品購銷政策”,認為重要農副產品實行統購派購的品種不宜過多,對農民完成統購任務后剩余的糧食,“應當允許多渠道經營”。這一舉措意在( )A.激發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B.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C.推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D.加強國家對經濟的調控力度18.對《世界歷史大事記(部分)》的表格內容理解最正確的是( )公元前5000—前3000年 河姆渡文化,種植稻谷,飼養豬、牛約公元前3500年 埃及,創造文字、產生王權公元前2000年 希臘克里特文明,出現宮廷建筑、象形文字A.生產力的發展是文明產生的前提 B.農耕文明的范圍和影響不斷擴大C.認識文化遺存主要依靠文獻記載 D.差異化的環境造就不同文明成果19.下邊示意圖強調阿拉伯人( )A.復興了歐洲古典文化 B.成了文明交流的使者C.完全照搬了外來文化 D.濃縮了東方文明精華20.以下是某船隊一次航行的部分記錄。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迪亞士到達非洲好望角 B.達·伽馬到達印度西海岸C.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 D.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球航行21.《法國民法典》肯定了農民、資產階級剝奪、購買教會和貴族的土地和財產的合法性,保證人人有自由和平等的民事權利和行為能力。這表明《法國民法典》( )A.以法律方式維護法國革命的成果 B.旨在打擊王黨復辟,維護共和政體C.為拿破侖軍事獨裁提供法律依據 D.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的共和政體22.“她像一聲驚雷震撼著沉睡的大地,以磅礴的氣勢向世界宣告: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無產階級將是未來世界的主人!”這則材料評價的是( )A.美蘇冷戰局面的出現 B.資產階級革命的進行C.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始 D.馬克思主義的誕生23.19世紀中后期,美國、俄國和日本三個國家的發展反映了當時世界歷史發展的一個時代特征。下列選項中最能體現這一時代特征的是( )A.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 B.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C.歐美封建制度的逐步衰落 D.啟蒙思想在歐美傳播24.“在當時的科學界和公眾之中都引起了巨大反響,宗教領袖和維多利亞王朝都非常震驚,人類和動物的祖先居然是一樣的。”材料評述的是( )A.《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B.《共產黨宣言》 C.《物種起源》 D.《戰爭與和平》25.在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人類面臨著諸多問題。下表文件要解決的問題是( )時間 名稱 主要內容1992年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穩定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1997年 《京都議定書》 溫室氣體減排成為發達國家的法律義務2015年 《巴黎協定》 為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安排A.人口過快增長 B.地區性沖突 C.生態問題 D.世界糧食問題二、材料題26.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閱讀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①西漢鎏金銅蒜頭壺 ②西漢屯戍人物圖 ③懸泉置遺址鎏金銅蒜頭壺整體造型具有明顯的中國風格,壺口采用中東地區的錘揲技術。 漢王朝在西域進行屯田,為漢朝開拓與控制西域提供了重要保障。 懸泉置是兩漢時期絲綢之路的重要接待機構,漢簡中也多有“西方來客眾多”的記載。④《漢書》書影 ⑤花卉幾何紋絳帶 ⑥敦煌漢長城遺址漢書記載:絲綢之路開通后,中西往來頻繁,“使者相望于道,一歲中多至十余輩”。 絳帶幾何紋路,具有中原雙向斜編特征,雙向斜編技法隨絲綢之路傳播到了西域地區。 漢朝在河西修筑長城,并在長城沿線置烽燧亭障,保障河西地區的安全。材料二 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況。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其強盛的國力和燦爛的文化吸引著周邊各國,成為他們競相學習的對象。……唐朝時,陸上、海上絲綢之路暢通,往來于絲路上的人們不再僅僅是商人,還有各國使者、留學生和尋求信仰理念的學者等。……唐朝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開放時代”,它以博大胸懷接納外來文化,也以積極態度輸出中華先進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寫下光輝一頁。——摘編自卜憲群《中國通史(第3卷)·隋唐五代兩宋》材料三 15世紀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鄭和遠航海外。鄭和先后七次率領船隊出海,訪問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史稱“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是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遠洋航行,在資金、裝備、技術等方面大大領先于半個多世紀之后的歐洲遠洋航海家的航行。但是,其目的主要是“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因此后來未能持續。——摘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上)(1)從材料一中選擇兩件文物,仿照示例,概括一個主題,并簡要說明理由。(6分。除示例外)示例:文物①⑤。主題:絲綢之路是生產技術交流之路。理由:中原地區先進紡織技術傳播到西域地區,中東地區的錘鍱技術傳到中原。(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朝統治者“下西洋”政策的變化,并寫出你對這種變化的看法。27.了解和評價歷史人物,是培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材料,完成要求。材料 ①1910年,竺可楨取得赴美留學生資格后,進入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農學院,后轉入哈佛大學專攻氣象學博士。②1918年回國后,他先后在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和東南大學等地教授氣象學和地理學,為中國培養了首批地理和氣象工作者。③1928年,竺可楨被任命為中央氣象研究所所長,在南京建立第一個由中國人管理的氣象臺,打破了外國人對中國氣象事業的壟斷。④1936年,竺可楨出任浙江大學校長,期間提出“求是”二字為校訓,倡導通才教育。⑤抗戰期間,他率浙大師生四次西遷,保存珍貴儀器與文獻。⑥1949年,他拒絕國民政府遷臺要求,選擇留在大陸參與新中國建設。⑦20世紀50年代,竺可楨著手組織成立了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又主持完成了劃分中國自然區劃等工作,還先后組織了多次大型綜合考察活動,足跡遍布全國各地。⑧1962年,竺可楨加入中國共產黨。⑨1972年,他發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開創歷史氣候學范式,被譽為“科學界對中華文明史的重要貢獻”。⑩1974年2月7日,竺可楨病逝于北京,臨終前日記仍記錄當日氣溫與風力數據。(1)竺可楨曾得到下列評價。請根據材料,為每個評價提供兩個史實證據。評價 史實證據(寫出序號即可)氣象學與地理學的奠基人現代教育的先行者和實踐家(2)根據材料,概括竺可楨科學研究活動的特點。(3)對于竺可楨的事跡,你最敬重哪點?請寫出并簡述理由。三、綜合題28.九年級同學聚焦“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展項目式學習。請你幫助他們完善項目報告。【項目報告一:科技之變】時代發展 蒸汽時代 電氣時代 信息時代科技革命典型成果 ①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紡紗機②_________________ ①愛迪生發明的耐用的白熾燈泡②萊特兄弟發明的飛機 ①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②孩子們通過互聯網學習知識【項目報告二:秩序之變】資料卡從時間縱向觀察20世紀國際秩序(格局)的演變。上半葉,由于一戰而“建構”,由于二戰而“解構”,由于停戰而“重構”;下半葉,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幾近半個世紀的“對峙”,又由于蘇聯的解體而開啟了世界多極化趨勢。 ——據劉新字等《在世界格局新變化中聚焦“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資料解讀“建構”: “重構”: 世界多極化趨勢:【項目報告三:治理之變】——據劉洋《國際聯盟的當代價值研究》等(1)閱讀項目報告一,補充序號②,并說明科技革命與時代發展的關系。(2)閱讀項目報告二,資料卡中“建構”“重構”“世界多極化趨勢”分別指的是什么?(3)閱讀項目報告三,補充序號A。綜合上述項目報告,就中國如何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出你的建議。《2025年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參考答案1.D2.C3.A4.C5.D6.A7.D8.A9.B10.C11.B12.D13.B14.C15.C16.A17.A18.D19.B20.D21.A22.D23.B24.C25.C26.(1)示例1:文物②③。主題:絲綢之路是管理與開拓之路。理由:漢王朝在西域進行屯田,開拓并控制了西域地區,而懸泉置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接待機構,對往來人員等進行管理,體現了漢朝在絲綢之路相關區域從開拓到管理的一系列舉措。示例2:文物②⑥。主題:絲綢之路是軍事保障之路。理由:漢王朝在西域進行屯田,為開拓與控制西域提供保障,同時漢朝在河西修筑長城,并在沿線設置烽燧亭障,保障了河西地區的安全,屯田和修筑長城等措施都為絲綢之路的暢通提供了軍事方面的保障。示例3:文物③④。主題:絲綢之路是中西交流頻繁之路。理由:懸泉置作為兩漢時期絲綢之路的重要接待機構,漢簡中記載“西方來客眾多”,同時《漢書》中也記載絲綢之路開通后,中西往來頻繁,“使者相望于道,一歲中多至十余輩”,都體現出絲綢之路開通后中西交流十分頻繁。(2)原因:中國文化具有吸引力;交通發達或絲綢之路暢通;對外來文化兼容并蓄;統治者重視對外交往。(答出任意兩點即可)(3)變化:統治者對“下西洋”政策由支持到停滯。(意思相近即可)看法:明朝前期國力強盛,后期國力削弱,“下西洋”主要為了宣揚國威,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難以長期持續。(看法可回答下西洋無法持續的原因,亦可答鄭和下西洋的積極作用)27.(1)評價 史實證據(寫出序號即可)氣象學與地理學的奠基人 ②③⑦⑨現代教育的先行者和實踐家 ②④⑤(任選兩個證據即可)(2)特點:跨學科融合,涉及農學、氣象學、地理學、歷史學等多領域;強調實地考察與綜合研究;服務國家需求;注重自主創新和開創性研究;以實證為本,注重積累。(3)敬重的地方:竺可楨堅持記錄氣象數據直到臨終,展現了科學家的嚴謹和堅持;抗戰期間率浙大師生四次西遷,保存珍貴儀器與文獻,展現了他保護學術資源、有愛國精神。28.(1)②:瓦特改良蒸汽機/斯蒂芬森發明蒸汽機車。(任寫一點)關系:科技革命會促進時代的發展;時代的發展會反過來引發科技革命;科技革命與時代發展相互促進。(任寫一點)(2)“建構”: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重構”:冷戰/兩極格局/雅爾塔體系/美蘇爭霸。(任寫一點)世界多極化趨勢:美國、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及廣大發展中國家等一些具備較強綜合實力的國家聯盟或國家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超多強,推動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3)A:聯合國。建議:反對戰爭,珍惜和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走和平發展道路;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等。(任寫一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