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九年級質量監測歷史注意事項:1.本試題卷共6頁,分為選擇題和非選擇題,滿分50分,考試時間60分鐘。2開卷考試,可查閱參考資料,但應獨立答題,禁止交流資料。3.本試卷上不要答題,請按答題卡上注意事項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寫在答題卡上。答在試卷上的答案無效。第一部分選擇題(共20小題,20分)在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的英文字母代號涂寫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1關于“牙璋”的最早記載見于《周禮·考工記》,被認為是與兵權相關的器物。從下圖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河南省偃師四川省廣漢陜西省神木縣二里頭遺址出土三星堆遺址出土石峁遺址出土A.中華文明起源呈現多元一體的特點B.中華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區的文明C.區域間交往密切,華夏認同觀念形成D.玉器成為中國原始居民的生活用品2春秋時期,大量諸侯國被兼并,國家原來的統治階層淪為平民,這些人多有知識、技藝和思考能力,于是知識階層開始下移。孔子順應這一趨勢的舉措是()A.創辦私學B.提出仁政C.興辦太學D.反對苛政3.《漢書》記載:“武帝施主父之冊,下推恩之令,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據此判斷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恩澤宗室貴族B.促進民族交融C.削弱王國勢力D,增加財政收入4.唐朝的“廣州通海夷道”從廣州起航,經南海、印度洋,到達波斯灣,途經多個國家和地區,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國際航線。這條航線的出現()A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B.推動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C,表明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D.得益于指南針獲得廣泛應用九年級歷史第1頁(共6頁) gQ夸克掃描王極速掃描,就是高效5.北宋詩人王之道詩作中有“炭重烏銀爭曉市,蔬挑翠羽荷鄰家”之語,陸游也寫有“草市寒沽酒,江城夜搗衣”。這從側面說明宋代()A.詩歌是主流的文學形式B.商業活動突破時空限制C,農業生產水平提升較快D.社會階級矛盾十分尖銳6.《天工開物》全面系統總結了明代及此前歷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書中配繪一些操作工具的圖示,透露出某些近代科研的方法。這表明該著作注重(A推廣與傳播B.傳承與創新C.交流與互鑒D.開放與包容7.下表是中國某一朝代人口變化情況。導致表1人口變化原因最有可能是(年份1685174117591778人口數(億)1.59693A.發明曲轅B.學習《農政全書》C.引進占城稻D.推廣玉米等高產作物8.《南京條約》簽訂后,清期大臣只是給清政府送去抄件,卻沒有將簽字本呈送進京,甚至連條約的互換本都沒有進呈北京進行保管,而是將其留在了廣州的兩廣總督衙門。這說明當時中國(A.疏于管理外交事務B.缺乏近代外交觀念C.力爭國家主權完整D,積極抵抗列強侵略9.自洋務派開始興辦民營企業以后,民間辦廠的風氣一時席卷全國,在中國扎根幾千年的“重農輕商”的想法也發生了深深的動搖。這說明洋務運動()A.培養了一批近代化科技人才B.一定程度抑制了外國資本入侵C.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D.啟動了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進程10.從《馬關條約》簽訂到1898年之間,國人創辦了近百種報刊雜志。這些報刊介紹西方科學技術、翻譯西方著作、宣傳變法方針、強調發展教育,甚至還提倡男女平等、婦女參政。材料體現了()A.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B.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C.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想啟蒙D.中國文化出版產業出現了11.抗日戰爭時期,一門以民族學、人類學和政治學為基干,包括歷史、地理、文化和社會等多學科在內的邊緣學科一一“邊政學”形成,并日益受到高校的重視。當時,不少大學里設置了邊政學系或相關課程。這一現象(A,是教育學術界對民族危機的積極回應B,表明中國學術研究開始呈綜合化趨勢C.反映了邊疆治理日益受到政府的關注D,增強了社會各界抗日救國的民族意識12.陳毅在《七大開幕》一詩中寫到:“百年積弱嘆華夏,八載干戈仗延安。試問九州誰做主?萬眾矚目清涼山。”詩歌指出了()A.近代中國的特殊國情B.中共在抗戰中的中流低柱作用C.中國革命的嶄新道路D.無產階級革命的統一戰線思想九年級歷史第2頁(共6頁)Q夸克掃描王極速掃描,就是高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