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5張PPT)距離南美大陸3700千米的復活節島,是東南太平洋上一個孤零零的小島,面積只有165平方千米。2012年,島上居民5761人。復活節島上遍布近千尊巨大的石雕人像,大多以凝灰巖(一種火山碎屑巖)雕刻而成。這些石像造型奇特,雕刻工藝精湛,是島上最具特色的風景。近年來,科學家通過考古研究,為我們勾畫出復活節島興衰的圖景。公元 4 世紀,島上開始有人居住。公元 8 世紀,島上人口過度增長,導致食物不足,資源緊缺,人們大量砍伐棕櫚樹,建造獨木舟下海捕魚。各部落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沖突頻發。公元12世紀,島上人口達到頂峰。各部落推行首領崇拜,建造了大量石像,砍伐樹木用來運輸石像,也作為薪柴。15 世紀末,島上森林損失殆盡,居民墾荒種植谷物,但仍難以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原本較發達的文明開始衰落。公元17世紀,島上人口衰減至頂峰時的1/5,而且部落爭端連續不斷。20世紀初,島上的生存條件已經非常惡劣,土著居民所剩不多。1.在世界地圖上找出復活節島,推測該島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2.在該島文明興衰的過程中,其環境是如何變化的?議一議,應該怎樣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 1.結合資料,說明環境問題的類型及產生的原因。(區域認知)2.結合案例,分析環境污染產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綜合思維)3.結合案例,說明生態破壞的主要類型、成因及危害。(綜合思維)1.環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以人類為中心時,環境是指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社會和物質條件的綜合體。資源與環境一.環境問題概述2.環境與資源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講,自然資源也是一種環境要素。自然資源是人類活動的物質基礎。在人類活動的過程中,需要消耗一定數量的自然資源,從而引起人類生存環境的變化,并可能產生一系列的環境問題。環 境環 境人類社會物質和能量廢棄物生產活動消費活動3.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一方面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依賴自然環境;另一方面人類可以改造環境,環境又反作用與人類。4.環境問題:一般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類活動作用于人們周圍的環境,引起環境質量下降或生態失調,以及這種變化反過來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不利影響的現象。環境問題產生的機理: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環 境環 境人類社會物質和能量廢棄物生產活動消費活動資源短缺 生態破壞環境污染5.環境問題的分類(按成因)(1)原生環境問題:(2)次生環境問題: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發的環境問題。由人類活動引發的環境問題。當今世界的環境問題,主要屬于人類活動與環境的關系失調造成的次生環境問題。火山噴發次生鹽堿化自然資源枯竭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次生環境問題5、環境問題的分類森林減少水資源危機礦產資源短缺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大氣、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棄物等生態破壞資源枯竭環境污染注:二分日和二至日皆就北半球而言人們通常將各種污染源對社會公共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稱為“公害”。由于這類“公害”經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直接侵害到每個人的利益,因此易被我們所察覺和認識。而一些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如熱帶雨林的破壞、全球性的氣候變暖等,所帶來的后果在短期內不易被察覺,或者由于它們沒有發生在我們身邊,人們對其危害的認識就遠不如生活中的“公害”那樣深刻。實際上,全球性環境問題與生活中“公害”一樣,具有一定的同質性與連續性。身邊的環境污染可能對全球環境產生影響,全球性的環境問題也往往以區域性“公害”的形式表現出來。生活中的“公害”和全球性環境問題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它們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依賴自然環境;另一方面,人類可以改造環境,環境又反作用于人類。人類若能正確處理好與環境的關系,環境就會向有益于人類生存的良性方向發展;反之,如果人類采取不適當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就會破壞大自然在漫長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生態平衡,導致環境惡化,使人類生活質量下降,甚至危及人類的生存。1.根據圖1—11,描述人類社會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系。2.結合身邊實際,舉例說明環境問題是如何產生的?人類通過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向環境排放廢棄物和新陳代謝產生,自然環境為人類提供生存空間、物質和能量,人類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或對立統一)。問題。人類在利用資源時超過資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會產生生態破壞、自然資源衰竭等環境問題。人類在向環境排放廢棄物時,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會產生環境污染問題。二.環境污染(一)水污染1.成因:當污染物進入江河湖海等水體,并超過水體自凈能力時,就會改變水體的物理、化學、生物等特性,降低水的利用價值,造成水污染。自然原因——自凈能力:水量(水域)大小、氣溫高低、流動快慢、水草多少、與外界水域交換的程度。人為原因:①工業污水:無節制或處理不到位、不徹底的排放。②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垃圾、糞便。③農業污水:被化肥、農業等污染的農田退水或隨雨水入河。④石油污染2.分類:按照人類活動方式: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按照污染物空間分布狀態:點污染源、面污染源。4.危害:5.治理措施:影響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危害人體健康,破壞生態,影響動植物繁殖。保護水源;限制污水排放,建污水處理廠;合理布局工業生產,提高環境意識。按污染物的不同,水污染一般可分為三種類型,即化學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判斷下列材料各屬于哪種類型的水污染,并填入表中。化學性污染物理性污染生物性污染(二)大氣污染1、成因: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大量粉塵和廢氣進入大氣層,這些污染物的濃度若超過一定標準并持續一段時間,就會造成大氣污染。嚴重的大氣污染與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密切相關。2、污染物:煤炭燃燒產生的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和煙塵。不少嚴重的大氣污染災難,比如倫敦煙霧事件、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美國多諾拉煙霧事件等,都與煤炭使用有關。汽車尾氣、石油化工排放的廢棄物,氮氧化合物和碳氫化合物等在陽光的照射下易形成含劇毒的光化學煙霧。空氣中的主要污染物3.危害:形成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危害人體健康,污染土壤、水體、生物、,腐蝕建筑物。4.治理措施:節約和提高能源利用率;開發新能源;發展潔凈煤技術;控制機動車尾氣污染;植樹造林,加強綠化;合理布局工業生產。1.從城市功能分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分析洛杉磯小汽車眾多的原因。2.從地形、氣候的角度,分析光化學煙霧易在洛杉磯城市上空滯留的原因。洛杉磯城市規模大,住宅郊區化,住宅區占地面積大且位于城市外圍,高速公路系統發達;城市人口眾多,市民收入水平高,燃油價格低,擁有小汽車數量多。洛杉磯市區西臨大洋,東南北三面環山,西面海風易形成逆溫現象;盆地地形使得汽車尾氣、煉油廠供油站等排放的化學物質難以擴散;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影響,多晴朗無風天氣。措施:①成立區域空氣質量管理機構以實現聯防聯控;②出臺法規為空氣污染防治提供法律保障,用市場手段治理空氣污染;③開發空氣污染治理先進技術。啟示:①制定嚴格的空氣質量標準和污染治理政策;②建立跨區域治理機構;③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發展;④鼓勵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⑥發展公共交通;⑦做好城市規劃等。3.治理洛杉磯光化學煙霧污染,可采取哪些措施?對我國有何啟示?(三)固體廢物污染1.來源: 生產與消費、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開礦產生的礦渣生活消費產生的固體廢物工業生產產生的固體廢物2.危害: (1)固體廢物倘若處置不當,其有害成分通過水、空氣、土壤等途徑污染環境,進而危害人類健康。(2)固體廢物露天堆放或填埋處置,也需要占用大量土地。3.治理措施: 填埋、焚燒、堆肥、分立處理并回收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規定,固體廢物分為工業固體廢物、城市生活垃圾和危險廢物。我國每年都要產生夫量的固體廢物。2017年,全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達33.2億噸,危險廢物0.69億噸。在一般工業固體廢物中,礦業和冶金業產生的固體廢物要占到80%以上,以尾礦、煤矸石、粉煤灰、爐渣為主。尾礦 煤矸石 爐渣固體廢物的分類(四)環境污染的治理措施①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為導向,節約使用各類自然資源。②工業企業布局適度集中,以利于污染集中治理。③加強宣傳教育,動員社會各界的力量,借助法律、經濟、技術等手段,把環境污染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相關任務。鐵礦開采時,處理剝離的巖土一直是世界性的難題,通常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來建設排土場和尾礦庫。司家營鐵礦位于河北唐山灤縣城南10千米,于2007年投產,現為我國三大鐵礦區之一。該鐵礦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抓住曹妃甸建港的契機,用廢石填海造地,并在開灤煤礦采煤沉陷區利用尾礦進行填充。此外,該鐵礦在礦坑周邊打好注漿孔,注入混凝土,阻斷礦坑與地下水的聯系,從而避免了采礦對地下水的污染。圖1—16 河北唐山司家營鐵礦地理位置(1)說一說,司家營鐵礦施行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有何現實意義?(2)采用尾礦填海、填充采煤沉陷區,會不會造成水體污染?如果有,應采取哪些防范措施?(3)調查本地的礦區尾礦和采空區的后續處理方式,或調查本地垃圾的處理方式,對它們的處理方式進行環境評價,并提出合理化改進建議。參考答案:(1)①減少固體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②對固體廢物進行有效利用,減少填充采煤沉陷區和填海造陸的成本。(2)可能會。措施:在礦坑周邊打好注漿孔,注入混凝土,像一圈帷幕一樣將地下水系同礦坑完全切斷,這就是帷幕注漿工程,有效保護了地下水資源。對采場排水及尾礦回水綜合利用先后采取了新水分離改造、尾礦庫回水管路改造、冷卻水回收利用改造等多種措施,充分使用尾礦回水和采坑涌水,將新水用量降低至最低。(3)建議:①對礦區進行綠化和復墾;②對廢水、廢氣、噪聲等進行治理,完全符合或者低于國家有關標準,達標排放;③多家高校、科研單位合作,不斷地依托科學技術實施流程改造,優化工藝,做到最大限度地節能減排。三.生態破壞大規模的資源開發,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比如濫伐森林、過度放牧、破壞濕地、開礦修路等,會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使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嚴重失調,產生波動性破壞或惡性循環。濫伐森林過度放牧1.概念: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所造成的土地生產力衰減。(一)土地退化2.類型:水土流失、荒漠化、次生鹽堿化、沼澤化等。3.水土流失的后果①直接后果:破壞土地資源。②間接后果:長遠來看,在流域源頭和上游,植被破壞造成的水土流失,可能導致下游湖、河、水庫的泥沙增多,河床抬高,進而引發洪澇災害,給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種植防風林:在農田邊緣種植高大喬木,構筑防風林,用以抵御風蝕,控制水土流失。減少水土流失的方法保護性犁地:犁地時將原先的莊稼茬、稈和根保留在土層里,借此提高土層的穩固性,改良土壤的結構。修建梯田 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線建造階梯式農田,以利于蓄水保土,治理坡耕地的水土流失。輪作 在同一塊田地上,有順序地在季節間或年間輪換種植不同的作物,是用地與養地相結合的一種耕作方式。帶狀耕種和沿等高線犁地 莊稼沿土地的斜坡、地形的邊緣彎曲排列種植,在平緩的斜坡地上沿等高線犁地,可以減少水土流失。1.生物多樣性的意義: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可以增強生態系統提供產品和服務的能力。(二)生物多樣性減少川金絲猴,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列為紅色物種名錄瀕危品種。隨著全面禁止砍伐天然林,川金絲猴的棲息地逐漸得到了保護。2.生物多樣性降低的危害:會減弱生態系統抗干擾的能力,并威脅到系統的穩定性。3.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原因: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進,都會破壞野生物種生存繁衍的環境,進而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不利影響。4.保護措施:就地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生態系統遷地保護→建立動植物園→保護瀕危動植物愛爾蘭位于歐洲西部,歷史上農業生產落后,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原產于美洲的土豆于17世紀初傳入愛爾蘭,后被廣泛種植。到I8世紀末,土豆成為愛爾蘭大多數居民維持生存的主要糧食作物。土豆的高產,使愛爾蘭人口從1660年起的180多年里增加了l7倍,達到800多萬。愛爾蘭選擇土豆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雖緩解了人口和糧食壓力,卻明顯降低了當地農業抵御病蟲害的能力。1845年,一種引發土豆枯萎病的真菌首次侵襲愛爾蘭。由于愛爾蘭的土豆品種不多,缺乏抵御真菌病等的基因,土豆病害很快肆虐全國,造成歷史上有名的大饑荒,近100萬人死于饑饉和饑荒帶來的疾病,超過150萬人被迫移民。閱讀教材P22“活動”的材料,完成相關任務。1.簡要分析愛爾蘭谷物農業產量低的自然原因。2.查閱有關土豆習性的資料,說明愛爾蘭適宜土豆生長的自然條件。3.議一議,為什么生物多樣性可以增強區域生態系統抵御病蟲害的能力?主要因為愛爾蘭南部地區氣候類型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夏季氣溫較低,熱量不足,且陰雨天過多,光照不足,不利于谷類作物的生長。土豆性喜溫涼,其地下薯塊形成和生長需要疏松透氣,涼爽濕潤的土壤環境。愛爾蘭氣候溫涼濕潤,土壤肥沃,適合土豆生長。生物多樣性指的是地球生物種類的豐富程度,它包括三個層次:遺傳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以材料為例,如果土豆品種多,就可能存在抵御真菌病的基因,從而抵御病害的發生。熱帶雨林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生態系統,盡管其面積僅占地球陸地總面積的 7%,但所擁有的物種卻占到地球物種總量的一半以上。熱帶雨林正在被大規模地毀壞。據保守估計,全球熱帶雨林年均損失約 0.6%,倘若照此速度,兩個世紀內,地球上的熱帶雨林將損失殆盡。熱帶雨林的毀壞,直接導致地球生物多樣性大幅度減少。圖 1—22 亞馬孫熱帶雨林被大面積破壞遭到毀壞的熱帶雨林(三)我國環境保護的概況1.我國環境保護的兩大領域:中國環保協會標志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2.特點:①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是從污染防治開始的;②目前是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并重。3.生態保護的特點:與污染防治相比,生態保護的范圍要更寬泛,影響更廣,任務更為艱巨,需要的時間更長,花費的資金也更多。海洋表層水體的 pH值約為8.2,呈弱堿性。長期以來這種穩定的化學環境維持著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海洋酸化(pH值降低)是全球氣候變化下海洋系統面臨的又一重要生態環境問題。下圖為“香港周邊不同海域1986~2017年的年均酸堿度變化等值線圖”。1.圖中海水酸化最嚴重的海域是( )A.① B.② C.③ D.④2.圖中海域海洋酸化會使( )A.貝殼類生物數量減少 B.近岸的海洋污染減輕C.海水的腐蝕性減弱 D.沿海的陸地酸雨加重BA海洋表層水體的 pH值約為8.2,呈弱堿性。長期以來這種穩定的化學環境維持著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海洋酸化(pH值降低)是全球氣候變化下海洋系統面臨的又一重要生態環境問題。下圖為“香港周邊不同海域1986~2017年的年均酸堿度變化等值線圖”。3.從全球范圍看,引發海洋酸化的主要原因是( )A.荒漠化加劇,徑流含沙量增大B.燃燒化石燃料,二氧化碳增加C.大量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劇D.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生物沉積B瑪曲濕地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青藏高原東端,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高寒沼澤濕地,黃河流經此處,被譽為“黃河蓄水池”。近年來,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影響,瑪曲濕地大面積干涸和萎縮,濕地功能退化,制約了牧區的經濟發展,直接威脅黃河流域的生態安全。下圖為瑪曲濕地位置。4.瑪曲濕地形成的原因是( )①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排水不暢 ②地下凍土阻礙地表水下滲③地處高緯度地區,蒸發微弱 ④河道彎曲,湖泊眾多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B瑪曲濕地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青藏高原東端,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高寒沼澤濕地,黃河流經此處,被譽為“黃河蓄水池”。近年來,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影響,瑪曲濕地大面積干涸和萎縮,濕地功能退化,制約了牧區的經濟發展,直接威脅黃河流域的生態安全。下圖為瑪曲濕地位置。5.瑪曲濕地萎縮破壞造成的影響是( )①保持水土能力下降 ②加快水體凈化的速度③生物多樣性銳減 ④調節氣候的能力下降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C環境問題類型全球性環境問題環境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生態破壞土地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人類活動與環境問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