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統編版語文五下第五單元《刷子李》(第一課時)教學設計及反思教材分析《刷子李》是習作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學習人物描寫的基本方法”,習作要求是“初步運用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具體地表現人物的特點”。本文通過曹小三跟隨師傅刷子李去刷墻這個典型事例,抓住刷子李的動作、外貌、語言,以及曹小三的舉止和心理活動,表現了刷子李高超的刷墻技藝。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能通過初讀掃清文字障礙,讀懂課文內容,同時已經學習過“從多個方面寫出人物特點”“結合具體事例寫出人物特點”等方法。本課時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寫人的方法,即:引導學生抓住描寫曹小三舉止和心理變化的句子,梳理曹小三的心理變化過程,體會故事情節的一波三折,感受刷子李技藝的高超,從而學習側面描寫的方法。通過本課時方法的歸納與梳理,遷移與運用,為單元習作打好基礎。教學目標1.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會認“蘸漿”“包袱”“師傅”等詞語,會寫“漿”“袱”等生字。2.學生能抓住曹小三的所見所聞,梳理其心理變化,體會側面描寫突出人物特點的方法。3.歸納方法,遷移運用,能試著用側面描寫的方法寫一寫身邊某一同學的特點。教學重難點1.通過抓住曹小三的所見所聞,梳理其心理變化,體會側面描寫突出人物特點的方法。2.運用側面描寫的方法,試著從周圍人的所見所聞所想寫一寫身邊在某方面很擅長的一位同學。教學過程(一)單元回顧,導入新課1.同學們,本單元我們緊扣語文要素“學習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以形形色色的人為主題開展“小折頁,繪眾生”人物折頁設計大賽,在賞書中眾生之相這一板塊中,我們通過動作描寫認識了機靈的小嘎子,借助外貌描寫了解了結實健壯的祥子,還抓住了動作描寫體會到嚴監生的吝嗇。2.今天,讓我們繼續走進這一板塊去認識馮驥才筆下的一位奇人,齊讀課題。板書【刷子李】(1)讀了課題,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追問:每一個姓李的粉刷匠都能被稱為刷子李嗎?順勢引出“泥人張”“風箏魏”。小結:同學們,這種用特長加姓的形式是清代末年天津人對民間手藝人的尊稱,只有行業里最頂尖的人才能得到這樣的稱號。【設計意圖】導入環節緊扣單元統整理念,通過回顧人物描寫方法和人物特點,快速引入文本,借課題提問激發探究欲,引入稱號文化拓寬視野,銜接新舊知識并激發學習興趣。(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過渡:那么這個刷子李到底“奇”在何處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老師在課前梳理了你們的預學單,從大家的預學反饋中發現這些生字詞是比較難讀的,誰來讀一讀:1.出示生字詞,交流反饋(1)重點交流生字“漿”的讀音,出示字典釋義,引導“據義定音”。(2)出示“單坐著”“愣說不信”等天津方言并認讀體會。2.那么刷子李給我們留下了什么印象呢?板書【奇】3.梳理文章結構,圍繞刷子李的“奇”可以分為哪兩部分?第一部分(1-2):直接寫出了“刷子李”技藝高超;第二部分(3-11):以曹小三的視角敘述了他跟師傅外出干活的所見所聞。小結:這也是這篇課文和前面幾篇課文的不同之處,它用了大量的筆墨通過曹小三的視角來表現刷子李的“奇”。【設計意圖】通過預學單反饋聚焦難讀字詞,結合方言朗讀感受地域文化特色,夯實語言基礎;以“奇”字為核心問題引領學生整體感知,并借助預學單梳理文脈,既訓練概括能力,又點明“曹小三視角”這一獨特敘事手法,為后文體會側面描寫作用埋下伏筆,實現從字詞到篇章的認知遞進。(三)深入研讀,探究人物★獨立學學習提示一:默讀課文,用“____”畫出曹小三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說說你從哪里感受到了刷子李的“奇”。學生交流1.“曹小三當然早就聽過師傅那手絕活,一直半信半疑,這回非要親眼瞧瞧?!薄白钭屓私薪^的是,他刷漿時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絕沒有一個白點?!毕鄼C板書【聽說干完活沒白點】2.“干活前,他把隨身帶的一個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開,果然一身黑衣黑褲,一雙黑布鞋。穿上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漿較上了勁兒。”強調三個黑,這獨特的外貌讓我們感受到了他的技藝奇。3.“只見師傅的手臂悠然擺來,悠然擺去,如同伴著鼓點,和著琴音,每一擺刷,那長長的帶漿的毛刷便在墻面啪地清脆一響,極是好聽。啪啪聲里,一道道漿,銜接得天衣無縫,刷過去的墻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開一面雪白的屏障?!保A設:動作奇、聲音奇、效果奇)(1)追問:同學們,曹小三看到了師傅的手臂悠然擺來,悠然擺去,哪個詞語讓你感覺到他的動作很奇?從“悠然”這個詞語中,你讀出了什么?(2)補充:陶淵明在詩中也提到了這個詞“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原來這時候在曹小三的眼里,刷子李不僅是一個粉刷匠,還是一個?(指生說:藝術家、音樂家),真是一個奇人,誰來帶著這種詩意再來讀讀他的動作。(3)朗讀:以詩歌的形式出示語段,集體朗讀體會刷子李的動作輕巧、富有節奏,進一步感受它的技術高超。(4)生交流“每一面墻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連一個芝麻大小的粉點也沒有發現?!卑鍟緵]有白點】4.“當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墻,坐下來,曹小三給他點煙時,竟然瞧見刷子李褲子上出現一個白點,黃豆大小。”板書【有一個白點】5.“他湊上臉用神再瞧,那白點原來是一個小洞!剛才抽煙時不小心燒的。里面的白襯褲打小洞透出來,看上去就跟粉漿落上去的白點一模一樣!”板書【白點是破洞】過渡語:隨著曹小三不斷地看和聽的過程中,讓我們感受到了師傅的奇,接下來請同學們想一想曹小三的內心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合作思學習提示二:合作學:默讀課文3-11段,用波浪線畫出描寫曹小三心理變化的語句,通過摘錄或概括關鍵詞的方法完成心情變化圖。1.小組匯報交流。預設1.當曹小三聽說師傅干完活身上沒有白點的時候,是半信半疑的。生寫詞卡并板貼【半信半疑】預設2.當曹小三看到師傅身上一個白點也沒有的時候,他真覺得這身黑色的衣服有種神圣不可侵犯的威嚴,此時他的內心對師傅是敬佩的。生寫詞卡并板貼【神圣不可侵犯/敬佩】預設3.當曹小三瞧見師傅褲子上出現了一個白點的時候,我從“完了,師傅露餡兒了,他不是神仙,往日傳說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轟然倒去?!边@里感受到他對師傅產生了質疑。生寫詞卡并板貼【轟然倒去/質疑】預設4.最后當曹小三得知這個白點是抽煙時燒出的破洞時,我從“發怔發傻”這個詞語中感受到他對師傅崇敬至極。生寫詞卡并板貼【發怔發傻/崇敬】★集體讀2.引讀體悟。同學們,此刻的曹小三對師傅已經到達了崇敬至極的地步,那就讓我們一起跟隨著曹小三去見證那神話般的傳說,一起來合作著讀(師引讀):師:刷子李的絕活行外的沒見過的不信,行內的生氣愣說不信,而曹小三……生:曹小三早就聽聞師傅那手絕活,一直半信半疑。師:曹小三最關心的還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沒有白點。生:每一面墻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連一個芝麻大小的粉點也沒發現,他真覺得這身黑色的衣服有種神圣不可侵犯的威嚴。師:當刷完最后一面墻,曹小三竟然瞧見刷子李褲子上出現一個黃豆大小的白點。生:完了,師傅露餡兒了,他不是神仙,往日傳說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轟然倒去。師:聽了師傅的話,曹小三再仔細瞧瞧,奇了!生:曹小三湊上臉用神再瞧,那白點原來是一個小洞,是師傅抽煙時不小心燒的。此刻曹小三,發怔發傻!2.引導學生發現曹小三的心情隨著白點的變化而發生變化。(1)追問:你還發現了什么?預設:這讓故事的情節變得一波三折。板書【一波三折】(2)走進曹小三起伏變化的內心,我想此刻你一定讀懂了作者,他之所以用這么多筆墨來描寫曹小三,是因為——(指生說)小結:是的同學們,像作者這樣通過旁人的反應來側面烘托人物的特點,這樣的描寫方法就是側面描寫。板書【側面描寫】【設計意圖】此環節以“曹小三視角”為切入點,通過“獨立學”引導學生勾畫關鍵語句,從動作、聲音、效果等細節中品味刷子李的“奇”,并結合古詩與詩歌改寫,感受文本的藝術性與感染力;借助“合作思”梳理曹小三的心理變化,既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能力,又幫助其理解情節的跌宕起伏;最后通過集體讀,自然揭示側面描寫的寫作手法,讓學生在深度研讀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四)拓展練習過渡:看過了馮驥才筆下的奇人,我們身邊有沒有看到像這樣在某方面擅長的同學呢。請拿出學習單,用上側面描寫的方法,通過旁人的反應來表現他的特長。小練筆:觀察一位同學,試著用學過的方法寫一寫他。(勾連初試身手)2.教師巡視指導。3.生投影分享交流。4.學生評價,師補充。結課:同學們,今天我們抓住了曹小三的所見所聞,通過梳理曹小三一波三折的心理活動,體會到了側面描寫突出人物特點的方法,下節課我們走進刷子李,去比對人物描寫的其他方法。【設計意圖】通過小練筆,將課堂所學的側面描寫方法轉化為實踐,引導學生觀察身邊人物,實現讀寫結合;在交流評價中,培養學生的表達與鑒賞能力,加深對側面描寫方法的理解,落實單元語文要素。板書設計:教學反思一、教材解讀與目標定位的適切性反思《刷子李》作為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其教學價值在于通過典型事例展示人物描寫的多維方法。本次教學將核心目標聚焦于“側面描寫”這一方法,具有鮮明的靶向性。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通過預學單反饋發現,大部分的學生能準確分清文章的結構,發現文章用了大部分的筆墨在寫曹小三,但在初讀環節有近40%的學生對“蘸醬”“發怔”等詞的讀音存在偏差,這提示教師要善于運用據義定音等方法引導學生識記生字。在目標達成度上,研讀板塊設計的“心理變化曲線圖”繪制活動效果顯著。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成功提取出“半信半疑→敬佩→質疑→崇敬”的情感脈絡,但部分小組對“悠然擺來”動作描寫與側面烘托的關聯理解不夠透徹。這反映出目標定位雖準,但在“動作描寫服務于側面效果”這個銜接點的教學引導上,還需搭建更具體的思維支架,比如可增加“假如刪除刷子李動作描寫,曹小三的心理變化會如何改變”的對比討論。二、教學策略與語文要素落地的實效性分析采用“獨立學→合作思→集體讀”的三階推進策略,符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特別是在“合作思”環節,讓學生用詞卡標注心理變化階段,將抽象思維可視化,這個設計使學生能準確分析情節波折與人物塑造的關系。但課堂觀察發現,在遷移練筆環節,約有30%的學生仍習慣性采用直接描寫(如“他籃球打得真好”),未能自覺運用“旁觀者反應”來側面表現。這暴露出兩個問題:其一,范例的典型性不足,僅依賴課文單一案例;其二,技能轉化缺乏梯度,可考慮在練筆前插入“微寫作”環節:先提供視頻片段(如同學魔方速擰),集體口頭描述圍觀同學的反應,再過渡到獨立寫作。三、學習評價與素養生長的可持續性考量本課采用“嵌入式評價”策略,通過預學單診斷、課中詞卡展示、練筆投影等多維反饋,基本實現了“教—學—評”一致性。但深層次問題在于:學生生成的“心理變化圖”更多體現的是信息提取能力,而對“如何組織材料形成側面效果”的構思過程顯性化不足。后續改進可嘗試“逆向設計”,在課前就出示“用旁觀者反應寫特長”的終極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解構文本,可能更利于寫作思維的培養。課外延伸部分,建議構建“1+X”閱讀鏈:1篇《刷子李》帶多篇《泥人張》《蘇七塊》的比較閱讀,引導學生發現馮驥才“俗世奇人”系列的群像塑造密碼。同時可將“人物折頁設計大賽”升級為跨學科項目,融合美術學科的肖像畫、信息學科的多媒體制作,使語文要素在實踐中生根。這種立體化的評價延伸,或許能更有效地促進描寫方法從“課內習得”到“課外活用”的轉化。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