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統編版語文一下冊“和大人一起讀”《狐貍和烏鴉》教學設計及反思教材解析《狐貍和烏鴉》是新修訂統編一年級下冊教材第七單元園地七“和大人一起讀”板塊中的一篇故事。這個故事選用了學生熟悉的寓言故事,是作為師生共讀、親子共讀的好材料。故事中的狐貍和烏鴉那鮮明的形象、生動的對話,都能激發起低年級學生閱讀的興趣。基于學情特點,本課作為一篇閱讀材料,在教學時需側重兩個維度:一是立足學生視角,將目標錨定基礎閱讀能力的培養,即把故事“讀通順、讀有趣、讀明白”;二是從教師教學的角度,探索如何實現閱讀教學的能力進階,重點解決“閱讀策略指導”和“閱讀素養提升”兩大核心問題 。因此在教學設計中,需突破傳統閱讀課的教學模式,通過“聽讀、自讀、演讀”等多種方式變從“被動接受”故事到“主動融入”故事,構建真實可操作的閱讀實踐場域。 教學目標1.通過“和大人一起讀故事”,借助模仿、想象、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讀通順、讀有趣、讀明白。2.通過“大人”的朗讀指導和與“大人”合作讀等方式,體驗和大人一起讀的樂趣,拓寬閱讀視野,分享閱讀快樂。教學重難點:通過“和大人一起讀故事”,借助模仿、想象、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讀通順、讀有趣、讀明白。教學過程一、談話導入(一)交流在平時學習和生活中,讀過哪些故事。(二)揭題導入。1.出示故事題目《狐貍和烏鴉》,指名讀題。2.交流讀故事經歷:課前讀過這個故事了嗎?和誰一起讀的?是怎么讀的?二、聽讀激趣(一)老師范讀,師生互動。孩子們,你們一邊聽一邊看故事書上的字,如果遇到聽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看看書本上的插圖,想一想。1.讀到“狐貍饞得直流口水。”——這個時候狐貍在想什么呀?2.讀到“于是唱了起來……”——怎么唱的?(指名讀烏鴉“哇”的一聲,感受“得意”)(二)根據故事把內容,板貼角色。這個故事里都有誰?誰能把它們貼到黑板上?為什么這樣貼呢?三、初讀·讀通順(一)自由朗讀故事。出示“讀故事要求”:1.借助拼音自由朗讀故事,讀不通順的地方,可以請教同學或老師。2.讀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看看插圖想一想。(二)反饋交流。1.你們在讀故事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難讀的句子?有什么方法解決嗎?2.交流讀長句子“親愛的烏鴉,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來,可就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誰都愛聽您唱歌,您就唱幾句吧!”的方法:讀好停頓、先把較難讀的詞語讀好,再連起來讀等。3.指導讀好長句子,老師領讀。四、細讀·讀有趣(一)讀故事開頭。過渡:孩子們,任務解決了,讀通順了(板貼“讀通順”),我們再一起去把故事讀有趣、讀明白吧。1.指名讀故事開頭(第1自然段)。2.借助板畫,梳理開頭。聽著聽著,你們發現了嗎?樹上有一只烏鴉,它嘴里叼著——一片肉。(板貼“叼”字)樹下的狐貍呢?——饞得直流口水(板畫口水)。(二)讀“動物對話”。過渡:接下來又發生了什么?我們接著往下讀。1.出示三次對話,自由讀。2.聚焦狐貍動作,讀好第一次對話。①指名朗讀,說說為什么這樣讀。②聚焦動作“眼珠一轉”,觀看狐貍說話樣子的動畫,再模仿讀。③想象自己是烏鴉,說說此時會怎么想,再讀寫烏鴉表現的句子。3.關注狐貍表情,讀好第二次對話。①指名朗讀,采訪“小狐貍”:為什么讀的時候是笑瞇瞇的?②關注狐貍心理活動,練讀狐貍的話。③齊讀寫烏鴉表現的句子。4.思考“假話”,讀懂第三次對話。①指名帶動作讀,再同桌之間學著樣子練讀。②追問狐貍說話內容的真假和原因。是啊,烏鴉的羽毛明明……狐貍卻說它……,烏鴉的嗓子明明……可狐貍卻夸它……③齊讀狐貍的話,讀出“狡猾”。小結:孩子們,讀故事,就是要把自己當成故事里的主人公,模仿它,做一做動作、演一演表情,想一想心理活動,就可以把故事讀有趣哦!(板貼“讀有趣”)(三)師生合作讀。1.老師(戴上頭飾)讀狐貍的部分,學生們讀烏鴉的部分。2.變幻板貼,推進情節。你們看,肉就這樣——掉下來了!(替換“叼”字,板貼“掉”字)五、演讀·讀明白過渡:現在你們也來分角色合作讀一讀吧。(一)同桌分角色合作練讀,并以多種形式展示。出示要求:戴上頭飾,一人演狐貍,一人演烏鴉。1.請一組同桌上臺表演讀。(表演完后,全體同學從“讀通順”“讀有趣”兩個方面為他們點贊鼓勵)2.分大組合作表演讀。(一二大組當狐貍,三四大組當烏鴉,配上動作和表情起立表演)(二)向烏鴉訴說,感悟道理。孩子們,故事讀到現在,你們有什么話想對烏鴉說的?(指名說)看來,你們已經明白了這個故事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板貼“讀明白”)像《狐貍和烏鴉》這樣,通過一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的,就叫做“寓言故事”。(三)和聽課老師一起讀。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一起讀故事,你們開心嗎?還想讀嗎?接下來你們可以走到臺下的聽課老師身邊,把今天的故事演給老師看哦!演完后,請老師給你評一評,讀通順了嗎?讀有趣了嗎?讀明白了嗎?(邊說邊在板書內容旁邊畫星)看看你們能得到幾顆星。(四)反饋評價,交流收獲。孩子們,你們都得到了幾顆星?剛才聽你讀故事的人,是怎么夸你們的?小結:你們看,和同伴一起讀,和大人一起讀,就能把故事讀得更精彩!六、延讀·讀豐富(一)變幻板貼,印照情節。最后呀,這片掉下來的肉,被狐貍給——叼走了。(替換“掉”字,板貼“叼”字)這個時候,你們猜,烏鴉心里會怎么想?(二)拓展閱讀。像這樣的由狐貍、烏鴉當主人公的寓言故事,還有很多很多。課后你們可以在大人的幫助下去找一找,一起讀一讀,還可以演一演,把閱讀的快樂互相分享。這個時候,你們猜,烏鴉心里會怎么想?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實施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由此,從學習任務群的視角來看,整本書閱讀活動的設計,應創設特定的閱讀主題,并以此主題為聯結點,通過設計整體的主題情境,具體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真實的學習場景、具體的閱讀任務中尋找到感興趣的閱讀點,以激發學生閱讀整本書的動力。(一) 立體解讀書籍,錨定學習任務整本書的解讀是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第一個環節。教師首先要發現這本書的學習價值在哪里,找到閱讀這本書對學生的意義所在,這樣才能更好地整合學習資源、確定學習主題和設計學習任務,提高整本書的閱讀效果。1.從單元角度分析,對接主題目標《中國古代寓言》是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快樂讀書吧”中推薦的書目,所在單元屬于寓言單元,教學重點在引導學生理解寓言、明白道理,并幫助學生習得閱讀策略、發展思維。2.從學生興趣分析,挖掘趣味元素兒童天然地喜歡故事、喜歡幻想。寓言以擬人化的夸張方式講故事,刻畫了鮮明的形象。學生閱讀時自然會很有興趣,能吸引其參與到閱讀活動中。3.從閱讀價值分析,提煉教育意義《中國古代寓言》中多是耳熟能詳且流傳久遠的故事,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也是品味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獨特魅力的過程。同時,寓言故事中的善惡美丑易于明辨,學生的比較、評價的過程中能獲得精神成長。4.從課標要求分析,明確閱讀指向新課標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部分針對第二學段提出:“閱讀解決生活問題的故事,尤其是中華智慧故事,結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學習思考的方法,嘗試運用列提綱、畫思維導圖等方式,表達故事中的道理”。因此,《中國古代寓言》整本書的核心學習任務錨點應為延續運用結合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和生活實際領悟寓意的方法,激發學生閱讀寓言故事的興趣和信心,擴大學生的閱讀半徑,推動學生進行寓言系列閱讀。(二) 基于核心任務,構建學習情境《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整本書閱讀教學應當積極創設各類閱讀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浸潤式閱讀,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這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同時結合以上任務錨點分析,筆者創設了以“探秘中國古代寓言”為主題,任務情境描述為: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鏡子,蘊含著豐富的道理。為了推進海量深閱讀,探究寓言世界的秘密,我們將開展“探秘中國古代寓言”主題閱讀分享活動,請大家依照主題閱讀單精心策劃、積極實踐,爭取在分享會上一展風采。通過創設真實的情境,將傳統文學與學生的語文生活勾連起來,讓學生產生主動閱讀的意愿,并真正走進文本中,開展深度閱讀。(三) 結合邏輯關系,設計學習活動任務達成需要遞進式的學習活動支撐,并考慮到活動之間的進階式發展。在中國古代寓言的探秘活動中,我結合本單元語文要素 “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創設三個呈遞進關系的學習任務,即讀寓言小故事、明書中大道理、啟生活真智慧。三個學習任務下設系列閱讀活動,形成多樣化的閱讀成果,促進寓言故事閱讀的目標達成。三個學習任務的設計充分體現任務設計的進階性原則,在逐層遞進的閱讀任務中引導學生發現中國古代寓言獨特的魅力,感受中國古代寓言的智慧,推進學生深度閱讀。一、多樣“學程”:展素養階在“和大人一起讀”《狐貍和烏鴉》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聽讀—初讀—細讀—演讀—延讀”這樣五個階段貫穿整個學習過程,聽讀激發閱讀興趣,初讀掃清閱讀障礙,細讀教會閱讀方法,演讀搭建“悅讀”舞臺,延讀指向拓展延伸。整個課堂環節緊湊,層次分明,符合低段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注重培養學生閱讀策略的習得與閱讀素養的進階。二、多種“讀法”:促能力提升《狐貍和烏鴉》這個故事,最難讀的是三次對話的部分,這也是整個故事中最精彩的情節。在指導學生讀狐貍和烏鴉的三次對話時,我嘗試用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發現角色對話背后的“心思”。比如在請學生讀第一次狐貍說的話后,問問“你為什么這樣讀?”有了第一段對話朗讀方法的經驗,又問學生狐貍第二次說的話“又該怎么讀呢?”從而引導學生關注說話時的提示語,聚焦動作和表情,借助想象心情、模仿表情、扮演動作等方法,讀好狐貍和烏鴉的話,感受狐貍狡猾的形象和烏鴉一步步上當受騙的樣子。從閱讀指導的角度上,本課采取了進階式閱讀訓練。在分角色合作讀的環節中,先進行一次師生合作讀,讓課堂“活”起來的同時,也作為接下去同桌之間自己讀的一種示范,讓他們知道了該怎樣分工,怎樣能讀得更有趣。一人讀狐貍的部分,一人讀烏鴉的部分,淡化了“旁白”的概念,所有學生置身其中,特別是讓扮演烏鴉的孩子更有閱讀的參與感。隨后進行個別展示讀、集體合作讀、開放演繹讀(鼓勵孩子離開座位去讀給聽課老師們聽),對于學生們來說,是一種更加開放的閱讀空間和全新的閱讀體驗。如此形式,能讓學生在真實的“和大人一起讀”的實踐場域中鞏固了閱讀成果,深化了對故事寓意的理解。三、多維“讀感”:品故事精彩教學中,多種形式的“讀”串聯起了故事情節,使得課堂教學得以結構化,也帶給了學生新鮮多樣的閱讀感受。故事開頭以讀代講,初知起因;故事經過細讀品味,重在提高學生讀的能力,將故事“讀明白”的過程也是把故事“讀有趣”的過程。故事結果淺讀引深思,體現濃濃的“寓言味”。此外,隨著故事情節而演變的教學板書,也作為推動故事發展的一部分,幫助學生深入感受情節起伏,理解故事內容。本課板書(板畫)動態變化梳理如下:第一次,在“聽讀”之后,讓學生在黑板上貼一貼烏鴉、狐貍、肉的位置;第二次,在朗讀開頭之后,聚焦烏鴉“叼”肉,板畫狐貍口水,呼應故事情節;第三次,在師生合作讀對話之后,聚焦“掉”字,字隨“肉”落,推動故事發展;第四次,在評價交流之后,聚焦狐貍“叼”肉,烘托戲劇化結局,定格故事畫面,推動從讀好故事到讀懂寓意的能力發展。這樣沉浸式的板書,為學生建構了生動立體的想象空間,引導學生品味故事之精彩。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