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丹東市2025屆高三總復習質量測試(二)歷史總分100分 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白道溝坪遺址位于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距今4300-4000年左右,考古發現的窯場內有完整的窯址12座,分三組作南北向排列,布局整齊。此外,還發現了泥料坑、研磨顏料用的石盤和調配顏色用的高邊分格的陶碟,可涵蓋陶器生產的各道工序。這反映了當時A手工業生產的專門化 B.陶器種類十分豐富C.家庭手工業規模擴大 D.社會分工開始出現2.圖1為收藏于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春秋子犯和鐘之一。子犯和鐘成組八件,各有刻銘,記載了子犯(晉文公舅舅)輔佐晉文公重耳,促成“晉公子復國”“城濮之戰”“踐土之盟”等史實。子犯和鐘反映出當時圖1 第一鐘A.銘文成為書法藝術 B.家族宗法觀念濃厚C.社會政治秩序變動 D.青銅工藝領先世界3.漢武帝任霍光做大司馬大將軍輔政。武帝死后,霍光召集九卿開會,廢昌邑王,另立漢宣帝,未請宰相參加。宣帝即位后欲削霍氏權柄,便恢復舊制,仍由御史中丞來管理尚書,并與宰相通氣,這樣大司馬大將軍失去權重。上述變動A 促進了經濟恢復與政權鞏固 B.調和了文士與武將矛盾C.革新了選官方式與監察體系 D.體現了君主專制的加強4.圖2選自唐代開元四年(716)敦煌縣慈惠鄉籍。據此可知,當時圖2A.土地兼并有所緩解 B.人口流動得到控制C.戶籍管理制度規范 D.基層稅收功能削弱5.宋代史書種類多樣。“童蒙類”選取不同類型的歷史人物及其典型事跡,以韻語、對偶形式寫成,“易以覽誦”;“形象生動類”有意補配插圖,圖文并茂,日受追捧;“綜合實用類”有對正史諸家注本附加題評、批注等,以適應科舉應試。這些宋代史書編傳形式A.順應了現實社會的需要 B.推動了活字印刷的迅速發展C.加強了崇文國策的推行 D.展示了史書編撰體例的質變6.隨著蒙古使臣朝貢次數與使臣人數的增多,給明政府造成巨大的財政壓力,明廷允許使臣在朝貢途中與沿途百姓進行貿易,“將緊要使臣帶領來京,其余眾人具留大同安歇,給予口糧,有貨物交易者,聽其就彼交易”。這一做法A.推動了走私貿易的發展 B.解決了明政府的財政困難C.改變了朝貢貿易的性質 D.擴大了朝貢貿易受眾范圍7.《北華捷報》是上海第一家英文報刊。1860年,有傳教士到蘇州訪問過太平軍,該報稱“假若他們果真見到李秀成,我們還要更高興”,但到了1862年,報道中卻稱“在這浪蕩成性的太平軍心目中,這一切正是要使外國僑民受辱”等等。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A. 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傲慢偏見 B.信仰差異沖突主導輿論轉向C.太平天國觸及西方在華利益 D.洋務運動獲得列強政治認可8.1912年,孫中山在就任臨時大總統宣言書中,宣布中華民國國土為漢、滿、蒙、回、藏諸地,其人民為漢、滿、蒙、回、藏諸族。還指出“獨立”的本義是對清政府的“脫離”而非各自的“分裂”,蒙古、西藏皆為中華民國之一部分。這表明孫中山A.反對帝制捍衛民主共和制度 B.意在徹底完成資產階級革命C.維護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利益 D.謀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設9.1941年,中共西北局在陜甘寧邊區發布《關于運銷食鹽的決定》,發動群眾運銷食鹽;1942年又決定實行對鹽外銷統銷政策。統銷的物資經過廣大群眾集中到政府手中,產戶、運戶、販戶、內外腳戶商客利潤均沾,互相照顧。這一做法意在A.保護邊區的自給自足 B.鞏固蘇維埃政權C.沖破敵人的經濟封鎖 D.建立公有制經濟10.朝鮮戰爭爆發后,中共中央提出了“南廠北遷”的戰略部署,將原本布局在沈陽、旅大、鞍山、撫順、本溪等地的大量輕、重工業向黑龍江、吉林地區的廣闊腹地遷移。這一舉措A. 優化了地區工業布局 B.開啟了我國工業化建設C.改變了東北落后面貌 D.推動了工作重心的轉移11.1983年,浙江省永嘉縣政府批準建立橋頭紐扣市場,并加強了市場設施建設和管理,促使市場健康發展。于是紐扣、拉鏈、表帶等小商品生產廠家應運而生,其中絕大多數為家庭工廠。橋頭紐扣市場銷售量的40%是這些工廠自己生產的,1984年年產值近2000萬元。這說明A.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 B.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C.國有企業活力不斷提升 D.人民逐漸實現小康生活12.《古蘭經》認為經商是受真主喜愛的職業,把商人與為真主而作戰的人相并提;先知穆罕默德曾認為商人猶如世界上的信使,阿拉伯古典詩歌集《懸詩》中也有大量詩作誕生于著名的歐卡茲集市。這說明阿拉伯A.經濟發展推動文化傳播 B.社會文化中的重商傾向明顯C.融匯東西方的商業優勢 D.建立起地跨三洲的共同市場13.1194年,英國國王理查德一世授予樸次茅斯特許狀:“我授權我們自治市的市民們擁有每周在工作日的時間內舉辦一次市場的權利,定在每周四,并且和我們溫切斯特、牛津或者其他我們土地上的公民們一樣享有所有的自由權利和免關稅權。”這些授權A 促成了專制王權國家建立 B.保障了市民的經濟權利C.利于西歐社會向近代轉型 D.說明西歐城市開始興起14.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中指出:“革命的巨大掃帚,把所有這些過去時代殘渣掃除凈盡,為建立現代國家的大廈廓清了社會基地。這座大廈是在第一帝國時代建立起來的。”下列屬于“大廈”一部分的是①資本主義法律制度確立 ②法國的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③議會共和政體最終確立 ④以資產階級為主導的社會形成A. 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15.圖3是1851-1910年世界黃金白銀比價統計圖(金銀比價指一兩黃金能兌換白銀的數量)。造成圖中數據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圖3A 金本位制逐漸普及 B.國際貿易萎縮減少貨幣需求C.美洲白銀產量枯竭 D.近代金融發展沖擊傳統貨幣16.1970至1980年間,東南亞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率高達7.8%,超過了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各國的經濟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中一些國家成為新興準工業化國家。這主要得益于東南亞國家A.民族獨立運動的推動 B.獲得西方大力援助C.政治與經濟體制相似 D.內部合作機制促進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均為必做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2018年3月,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在擴建后重新開館。館內展品按照漢陽鐵廠創建、發展、衰落的歷史分階段布局。主要展品有漢陽鐵廠生產的鋼軌、漢陽兵工廠發行的股票、張之洞創辦的文普通中學考試卷、張之洞著最早版《勸學篇》刊印本等。對這些文物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晚清政府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努力。-整理自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官網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上述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主要展品的史料價值。(6分)(2)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博物館獲得文物的主要途徑并說明應如何驗證所獲文物的真實性。(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05年,陳獨秀提出:“現今國勢危急,內地風氣不開。······惟戲曲改良,則可感動全社會。”1935年,中國學術界提出利用世界之藝術與科學創造新劇本,第一次提出“舊劇(戲曲)現代化”的概念。1939年,時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主任張庚主張從戲劇觀念、內容和形式方面對舊劇(戲曲)進行繼承和改造。20世紀三、四十年代,由陜甘寧邊區發起的新戲劇運動,是戲曲現代化在鄉村社會的探索,以革命宣傳和地方戲改造為主要內容,出現了改編老戲、創作革命新戲、新編歷史戲的模式。-摘編自倪彩霞《20世紀以來戲曲現代化研究的歷史脈絡與新動向》材料二2001年5月18日,在人類文明全球化實則是歐美化的大背景下,聯合國建立了旨在保護文化多樣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客觀上在人類現代化、城市化、國際化推進發展的同時,開始呼喚各個民族、各個地域文化傳統的回歸。2001年前后,中國昆劇的演出可謂門可羅雀,真的是臺下人往往沒有臺上人多,臺下的人也是白頭發比黑頭發多,隨著白先勇先生推動的昆劇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昆劇由小眾的玩賞進入了大眾的追捧。-摘編自羅懷臻《中國戲劇:因時維新70年》(1)根據材料一,概括20世紀上半葉中國戲曲現代化運動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1世紀初影響中國昆劇等傳統戲曲復興的因素,并說明傳統戲曲復興的意義。(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1959年7月,尼克松抵達莫斯科,開始對蘇訪問。因此前美國國會通過了“被奴役國家決議案”,稱共產主義制度奴役蘇聯和東歐人民,蘇聯對尼克松的接待非常冷淡。次日上午,尼克松與赫魯曉夫閉門會談,并在隨后的莫斯科國家展覽會預展過程中,在談話中雙方爆發了數次論戰,論戰的主要內容如下表所示:論戰主要內容 史實依據尼克松解釋“被奴役國家決議案”是國會發表的決議,總統也無權干涉;赫魯曉夫對此解釋并不滿意。 ①赫魯曉夫表示:“美國建國180年才達到了現在的水平,而蘇聯到現在只有42年,再用7年,蘇聯將趕超美國”;尼克松表示在一些領域中蘇聯確實比美國強,如太空項目,在另一些領域中則不然,如彩電制造。 ②尼克松表示:美國家庭都在使用高水平廚房設備,美國工人只需20-30年貸款就可以買得起房屋;赫魯曉夫反駁,蘇聯也有這些設備,并且只要是公民就有房子住。 ③在最后會面中,尼克松表示兩國都非常強大,兩國都承擔不起發生戰爭的代價。尼克松和赫魯曉夫還對其他問題進行了探討,尼克松認為兩國應有更多交流,赫魯曉夫對此表示贊同-摘編自田地《漫長的一天-尼克松與赫魯曉夫的三次爭論》(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表格中二人論戰的史實依據部分。(9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尼克松與赫魯曉夫的對話進行簡要評述。(5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大一統觀念是中華文化固有的價值觀念。所謂“大一統”,就是張大一統,以一統為大。大一統的基本價值取向是一而不二、合而不分。“大一統”的主要內涵包括:第一,強調集權的政治觀;第二,強調和合的文化觀;-摘編自吳孝剛《中華民族共同體何以凝聚-基于中西對比的視角》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續寫材料中的“大一統”內涵,并以具體史實加以闡釋。(要求:補充一個其他方面的內涵即可;史論結合,表述清晰,邏輯嚴謹)丹東市2025屆高三總復習質量測試(二)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A C D C A D C D C A B B C D A D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均為必做題,共52分。17.(12分)(1)史料價值:主要展品均屬于原始史料(一手史料),具有較高史料價值。“鋼軌”“股票”等文物,有助于了解漢陽鐵廠的生產經營情況和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等。“考試卷”有助于研究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歷程。《勸學篇》對于研究晚清時期的思想文化變遷(或研究張之洞的思想)具有重要意義。這些展品對于了解晚清政府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探索具有重要意義。(6分。每點2分,任答三點6分)(2)獲取途徑:征集、接受捐贈、收購、考古挖掘、田野采集、交換、國家調撥等。(2分。每點1分,任答兩點)驗證:利用科技手段測定分析;多學科綜合驗證;文獻對比驗證;同類考古發現對比驗證;多方收集材料多種史料互證。(4分。每點2分,任答兩點4分)18.(14分)(1)背景:民族危機與救亡圖存;西方藝術與科技的傳入;傳統戲劇需要適應社會需求;革命宣傳的需要;革命形勢和根據地建設的需要。(6分。每點2分,任答三點6分)(2)因素:歐美文化的沖擊;非物質文化遺產亟需保護;全球化背景下回歸傳統文化的精神需求;戲劇的創新;政策支持;迎合市場需求;戲劇工作者的努力。(4分。每點2分,任答兩點4分)意義:推動戲曲創新;傳承文化遺產;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產業發展;進一步激活國人的傳統文化基因。(4分。每點2分,任答兩點4分)19.(14分)(1)史實依據:①蘇聯實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美國實行三權分立體制②赫魯曉夫改革有一定的成效,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科技發展);二戰后,美國經濟和科技迅速發展,在諸多領域處于領先地位③蘇聯對全體公民實行國家保障;美國中間階層不斷壯大。(9分。每點3分,須包含美蘇雙方)(2)評述:二人的論戰是美蘇冷戰的具體表現;反映了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沖突;雙方都試圖展示制度優勢贏得國際支持;體現了二戰后人類呼喚世界和平、要求共同發展的時代特征;也顯示出兩國領導人對于改善關系和促進交流的愿望。(5分。每點2分,任答三點5分)20.(12分)示例一:第三,強調一體的民族觀。(2分)歷史演進中,中國古代政權通過文化交融、政治整合和血緣互通,形成“華夷一體”“天下一家”的認同。唐朝通過設置邊疆治理機構、冊封、和親的多重民族政策,既尊重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差異,又強化一體認同,踐行了一體的民族觀。明清以來在西南推行“改土歸流”,加強對西南地區的地方治理,清朝通過盟旗制度,設駐藏大臣,強化對蒙古、西藏的控制,利用制度構建塑造一體的民族觀,鞏固了“大一統”國家。(8分)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的“一體民族觀”以“因俗而治”為手段,促使多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大一統”格局,為中華文明延續提供凝聚力,彰顯“大一統”思想中“和而不同”的深邃智慧。(2分)示例二:第三,強調統一的法律觀。(2分)“大一統”觀念下的法律統一是中國古代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重要保障。秦朝統一后,推崇法家思想,頒行了統一的法律-《秦律》,規定了全國統一的法律范式,為秦朝的統一和中央集權提供了法律保障,也對后世法律制定產生深遠影響。唐朝《唐律疏議》的頒布,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通過詳細的司法解釋,提高了法律的適用性,同時,《唐律疏議》對儒家倫理格外重視,也鞏固了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地位,體現了法律統一在國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為國家治理提供了穩定的社會環境。(8分)綜上,歷史的經驗表明,法律的統一不僅是國家統一的產物,也是維護和鞏固國家統一的重要工具,中國古代法律統一的進程不斷推進,使得中華法系不斷完備,體現了“大一統”觀念在法律領域的深化和實踐。(2分)其他增補言之有理亦可成立,如:第三,強調統一的疆域觀;第三,強調互通的交通觀;第三,強調統一的制度觀;第三,強調道德的人才觀;第三,強調協和統一的宗族觀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