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5月高二階段檢測卷歷 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上)(下)、選擇性必修3。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安徽淮南武王墩墓是一處戰國晚期楚國的大型墓地。該墓隨葬的9鼎8簋8簠青銅禮器組合,象征了最高等級,即王的用鼎制度;23件銅編鐘、20件石編磬和50件套琴瑟等器物保存完好,制作精美,極盡奢華。這反映了當時楚國A.具有稱霸中原的實力 B.青銅冶煉水平居領先地位C.受到禮樂文明的影響 D.積極維護周天子統治權威2.據下表中兩則史料可知,漢代史料 出處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自武帝以來皆獻見 《漢書·地理志》(雷州)徐聞縣,本漢舊縣·····漢置左右侯官,在徐聞縣南七里,積貨物于此,備其所求,與交易有利 《大清一統志》A.對外政策比較開放 B.海路是中外交流主要通道C.地方制度有所變革 D.加強了對嶺南地區的控制3.漢魏之際,百姓購買物品時普遍使用糧食或紡織品支付,有時為了方便交易甚至會把布帛剪碎。北魏孝文帝鑄太和五銖錢并推行之,但卻收效甚微,竟有“猶以他物交易,錢略入人市”的情況出現。這些材料所示內容說明當時A.軍閥混戰連年不休B.商品經濟嚴重凋敝C.農業經濟急劇衰退D.民族隔閡不斷加深4.明代是印刷業發展的高峰時期。據統計,明代藩(王)刻本達500種,內容沙經學、史舉、文學、醫學、數學等。藩刻被后世認為是官刻中質量最好的,如嘉靖年間秦藩刻的《史記集解素隱正義》、益藩刻的《論語集注》等。據此推斷,明代藩刻A.有助于地方文教興盛 B.旨在宣揚藩王權威C.顯示出藩王政治素養 D.引導百姓關注時局5.清代大規模的移民運動使成都人口迅速增長,各省遷移來的士商相繼籌資建立起以地緣關系頭號為紐帶的會館。士商通過會館進行商業運作,還積極參與賑災濟貧、資助教育等地方事務。這說明清代A.地方商業的規范發展 B.士商積極參與地方治理C.商幫的政治地位提升 D.會館成為商業管理機構6.洋務運動本是清政府力圖自救的一場近代化運動,但各種原因導致的企業貪腐無孔不入,洋務人員利用難得的機會上下其手,中飽私囊,使得本就不多的洋務資本大加損耗,真正用于企業運營的資本相對減少。這說明A.官督商辦形式的落后 B.小農經濟的逐漸瓦解C.資本主義侵略的加劇 D.中國近代化艱難曲折7.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壽辰,清政府開設了一場恩科,名為甲辰恩科。其中一場會試試題為“美國禁止華工,久成苛例,今屆十年期滿,亟宜援引公法,駁正原約,以期保護僑民策”。這可以用來說明清政府A.利用外交手段維護利益 B.重視國際法的研究應用C.清末新政取得顯著成效 D.全面接受西方教育理念8.1942年底,山東抗日根據地進行“三三制”民主政權建設。下表所示為冀魯豫邊區部分村莊經過選舉后村長的階級成分統計。這說明案例 當選村長人數 富農比例 中農比例 貧農比例膠東黃縣 173人 8.4% 39% 50%魯南費滕邊岳明鄉 51人 10% 50.7% 37.3%A.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B.減租減息運動持續深入進行C.鄉村政權民主建設成效顯著D.鄉村政權組織形式愈加完善9.“一五”計劃期間,第一拖拉機廠等6項國家重點工業項目落地洛陽。1956-1958年,洛陽水泥廠等4家大型國營工廠先后建成,另有88家商店從上海、廣州等地遷入,其中三友理發店、大新酒樓等成為當地各自行業的領頭羊。由此可知,當時A.全國工業布局發生根本改變B.重工業比例畸重的問題初步得到解決C.工業建設推動了城市化進程D.私營企業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蓬勃發展10.改革開放前的三十年,中國商法處于失語狀態。改革開放后,商事立法不斷發展?,F代企業制度的建立直接推動了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頒布。此后,為發展金融,國家還頒布保險法、票據法等。中國商法的發展A.適應了改革深化的需要 B.完善了依法治國的方略C.學習借鑒了外國的經驗 D.推動了經濟結構的轉型11.圖1所示《擲鐵餅者》是約公元前450年的青銅雕塑,圖2所示《抱鵝的小孩像》是約公元前200年的大理石人物雕塑,兩者分別是古希臘兩個不同時期大量同類作品的代表。從圖1到圖2雕塑對象的變化可知,古希臘雕塑藝術A.擺脫了宗教影響 B.浪漫主義色彩濃厚C.日益走向世俗化 D.風格發生根本改變12.中世紀和近代早期,厭惡一直是法國人對貓的主流態度,貓不像狗那樣樂于取悅主人,這種與狗截然相反的獨立性被視為貓天然不忠誠的罪證。18-19世紀,寵物貓逐漸被法國人接受,許多法國文人甚至為了夸贊貓而貶低狗。這折射出A.近代科學革命提升人們認知B.啟蒙運動影響人們價值取向C.政治變革增強民族國家意識D.物質水平提高改變文人雅趣13.拿破侖戰爭期間,整個意大利半島處于拿破侖一人統治之下。對此,梁啟超評論道:“其時意大利已支離滅裂,分為十五小國。······拿破侖廢其小朝廷,鋤其家族,將封建積弊,一廓而掃之。以法國民法之自由精神,施行于其地。于是意人心目中,始知有所謂自由、有所謂統一。”據材料可知,梁啟超認為拿破侖戰爭A.侵犯了意大利國家主權B.增強了歐洲地區法治意識C.推廣了歐洲一體化思想D.傳播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14.19世紀90年代,德國某染料廠已成為世界聞名的企業。焦油染料工業的發展帶動了酸堿和其他無機副產品的生產。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的酸、堿等基本化學品的產量均居世界首位。1900年,世界所用染料的3/4出自德國。這A.表明德國成為“世界工廠”B.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基礎C.得益于科技與生產緊密結合D.推動了德國統一事業的實現15.1936年,蘇聯某工廠的工人大會懸掛標語:“五年計劃四年完成。”農民在私下抱怨:“集體農莊的糧倉堆滿,我們的口袋卻空空?!边@最能說明,蘇聯模式A.造成經濟結構失衡B.背離社會主義方向C.延續高度集中模式D.優先發展工業建設16.科學研究的發展歷程見證了從經驗科學、理論科學、計算科學到數據科學、人工智能技術的演變過程。當前,人工智能普遍應用于教育、制造、金融、醫療、零售、交通、智能家居等領域,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應用效果。據此可知,人工智能技術A.緩解了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B.促進了全球經濟的持續繁榮C.推動了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D.體現了科學技術的綜合運用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計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材料二 王國維是研究甲骨文的早期重要學者,主要貢獻在于運用甲骨文重新考釋(考證、解釋)商代歷史,解決了商代歷史研究中的一些疑難問題。傳世文獻中關于商代世系的記載主要在《史記·殷本紀》中,王國維將甲骨文與《史記·殷本紀》及《史記·三代世表》等互證,說明《史記》是一部信史,即使是《山海經》之類不雅馴之作,其內容也不是毫無依據的。王國維運用甲骨文中出現的商代先公先王與《史記·殷本紀》做比較,以甲骨文為標準,糾正了《史記·殷本紀》中的一些錯誤。-摘編自徐子黎《王國維甲骨文研究得失論》(1)分別指出甲骨文和《史記》的史料類型,并簡要分析其史料價值。(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王國維的研究對現代史學研究方法的重要啟示。(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洋務派興辦的洋務學堂,一般都開設體育課。天津水師學堂“學生入堂,慮其或失文弱,授之槍,俾習步伐;樹之桅,俾習升降”?!豆饩w政要》載:“蓋自開堂以來,一日間中學西學文事武事,量晷分時,兼程并課?!睂W校的正式體育課,包括擊劍、刺棍、木棒、啞鈴、足球、跳欄、跳高等項,此外還有游泳、滑冰、木馬、單雙杠及爬山運動等。1903年的《奏定學堂章程》規定:各級各類學堂均開設“體操課”,小學每周三小時,中學二小時,高等學堂三小時。章程還對各級學堂體操課的內容、目的作了具體的說明。-摘編自崔樂泉《中國近代體育史話》等材料二 陜甘寧邊區政府明確規定學?!罢n程內容都以抗戰為中心教材”,要求體育教學必須與軍事化相結合。“要求行動軍事化-集會、解散迅速,在山野、田間隨時隨地可以上課······”“加強軍事學習-如爬山、賽跑、擲手榴彈、射擊、野戰、刺擊技術、防空防毒演習等。”邊區學校盡管開辦體育活動的條件較差,但都能堅持因地制宜,因陋就簡,開展多種形式的體育,延安保小的象棋、跳棋、對角棋、老虎棋等棋子都是同學們從延河邊撿來的石頭、小圓球、石塊磨成的。邊區學校體育不是少數人壟斷的選手體育,每個學生都有享受體育活動的權利,人人參加體育活動,讓體育在學校普遍化。-摘編自黨挺《延安體育之研究(1935-1948)》材料三 1949年10月,在全國體育工作者代表大會上,朱德指出:“現在我們的體育事業一定要為人民服務,要為國防和國民健康的利益服務。”1979年,全國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經驗交流會確立了學生堅持“三好”的方針,即正確處理好德、智、體三者之間的關系。同年,國際奧委會執委會通過《名古屋決議》,中國體育正式合法地進入國際體壇。各級體委在大中城市推進建立由基層運動隊(中小學)、普通業余體校、重點業余體校和優秀運動隊層層銜接的青訓體系,以激發中國體育發展活力。-摘編自張守冬、王朝軍《中國共產黨百年體育思想的繼承與發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初學校進行體育教育的背景。(4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陜甘寧邊區學校體育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中國成立后體育事業發展的意義。(4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人類遷徙與多元文化的形成緊密相關,對世界歷史發展影響深遠,下表所示是不同時期的遷徙情況(部分)。遷徙族群 時間范圍 主要影響區域及文化影響印歐人 公元前2000-前1000年 歐洲,影響語言體系形成,如希臘語、拉丁語;印度,帶來吠陀文化,形成種姓制度阿拉伯人 7-8世紀 中東、北非、伊比利亞半島,傳播伊斯蘭教,促進文化融合,如《一千零一夜》歐洲人 15世紀末起 美洲,歐洲文化與當地文化融合,北美洲形成獨特音樂風格,中南美洲宗教文化融合華人 19世紀中葉起 東南亞、北美洲等,傳播中華文化,在東南亞影響商業文化,在北美洲形成唐人街文化-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選取某一族群的遷徙,擬定論題,進行闡釋。(要求:論題明確,論證充分,邏輯嚴謹,表述清晰。)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9世紀初,美國逐步加大對拉美的干涉,巴拿馬因其地緣戰略價值而受到美國的重視。1903年美國制造了巴拿馬共和國的“獨立”,并與之簽訂了《巴拿馬運河條約》,賦予美國在巴拿馬開鑿運河和“永久使用占領及控制”運河和運河區的權利。面對美國霸占運河區的行徑,巴拿馬人民展開了堅持不懈的斗爭。為了保護拉美地區重要的商品和投資市場,維持對拉丁美洲的控制,美國政府權衡利弊,于1977年9月7日與巴拿馬共和國簽訂新的《巴拿馬運河條約》和《巴拿馬運河永久中立和營運條約》。根據新條約,美國不得不放棄對運河區的永久占領,但同時條約以附件形式規定了美國有權使用武力保護運河中立,實際上以歸還主權換取了對運河的永久控制。它仍體現了門羅主義,不過不再以大棒和金元為手段。正如美洲國家組織秘書奧爾菲拉所說:“美國以非傳統的方式來使它和拉丁美洲的傳統關系現代化?!钡珡?977年條約簽訂以來,美國并沒有放松對運河及整個巴拿馬的控制。-摘編自翟曉敏《美國為何歸還巴拿馬運河》(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同意簽訂新《巴拿馬運河條約》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新《巴拿馬運河條約》的簽訂對巴拿馬的影響。(6分)2025年5月高二階段檢測卷歷史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B A B D B C C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B D C A D17.(1)史料類型:甲骨文屬于實物史料(或考古史料),一手史料;《史記》屬于文獻史料,二手史料。(2分)史料價值:甲骨:作為出土的原始資料,是研究商代歷史的第一手史料,能夠直觀、真實地反映商代的社會狀況、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等內容;其內容可用于糾正傳世文獻中的錯誤,為商代歷史研究提供更準確的依據,極大地豐富和深化了人們對商代歷史的認識。(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史記》是前人對歷史事件、人物等的記錄與整理,是研究商代歷史的重要基礎資料,為后人研究歷史提供了豐富的線索和框架;但受時代局限、作者主觀因素等影響,書中可能存在記載錯誤、遺漏等問題。(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啟示:強調多重證據互證;注重原始史料價值;注意史料的選擇和甄別;保持批判性思維;倡導跨學科研究,為史學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要有嚴謹的實證精神。(6分,答出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1)背景:列強侵略,民族危機加深;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向西方學習先進教育模式;洋務運動時期,洋務學堂就已開設體育課。(4分,答出兩點即可)(2)特點:體育教學與軍事化緊密結合;因地制宜、因陋就簡;體育活動形式多元;強調每個學生都有享受體育活動的權利,普及度高。(4分,答出兩點即可)原因:邊區物資匱乏;適應抗戰形勢需要;中國共產黨教育政策的影響。(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意義:有助于提高國民身體素質;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有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中國體育正式合法進入國際體壇,有利于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國際地位;有利于營造積極健康的社會氛圍。(4分,答出兩點即可)19.示例1:選取印歐人的遷徙(1分)論題:印歐人的遷徙推動了歐亞文化的多元發展。(2分)闡釋:公元前2000-前1000年,印歐人從東歐平原出發,向不同方向遷徙。在歐洲,他們的遷徙對語言體系的形成影響深遠,希臘語、拉丁語等諸多歐洲語言皆源于印歐語系。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深刻影響了歐洲文學、哲學的發展。例如,古希臘的哲學思想通過希臘語得以廣泛傳播和傳承,對后世西方哲學的發展產生了奠基性作用。在文學方面,用拉丁語創作的諸多作品成為歐洲文學的經典。在印度,雅利安人作為印歐人的一支,帶來了吠陀文化。吠陀文化與當地文化融合后,逐漸形成種姓制度,這一制度深刻塑造了印度的社會結構與宗教信仰。印度教的教義便與種姓制度緊密相連,影響著印度人生活的方方面面。(8分)總之,印歐人的遷徙在歐洲和印度引發了深刻的文化變革,促進了歐亞地區多元文化的形成與發展。(1分)示例2:選取阿拉伯人的遷徙(1分)論題:阿拉伯人的遷徙促進了亞非歐文化的大融合。(2分)闡釋:7-8世紀,阿拉伯人從阿拉伯半島出發,向中東、北非和伊比利亞半島遷徙。在中東地區,阿拉伯人傳播了伊斯蘭教,與當地的波斯文化、猶太文化等深度交融?!兑磺Я阋灰埂愤@部文學巨著便是文化融合的結晶,它匯集了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國的多種文化元素,展現了豐富的想象力和多元文化的魅力;在建筑方面,清真寺的建筑風格融合了阿拉伯與波斯的特色。在北非,阿拉伯人的到來改變了當地的宗教信仰格局,伊斯蘭教廣泛傳播,阿拉伯語也逐漸普及,促進了當地文化的統一與發展。在伊比利亞半島,阿拉伯文化與基督教文化相互碰撞,科爾多瓦成為文化交流的中心,其圖書館收藏了大量來自不同地域、文化的典籍,其學術研究繁榮。(8分)總之,阿拉伯人的遷徙使得亞非歐不同地區的文化相互交流、吸收,創造出獨特而多元的文化景觀,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展與進步。(1分)示例3:選取歐洲人的遷徙(1分)論題:近代歐洲人的遷徙促使美洲多元文化的形成。(2分)闡釋:15世紀末起,大量歐洲人遷徙至美洲。在北美,英國等歐洲國家的移民使用的英語成為主要語言,傳播了歐洲的文化、教育和生活方式。同時,非洲黑奴被販賣到北美地區,帶來了非洲的音樂、舞蹈、宗教等文化元素,與歐洲文化、印第安文化相互影響,形成了獨特的音樂風格,如爵士樂,它融合了非洲音樂的節奏、歐洲音樂的和聲等特點。在中南美洲,西班牙文化、葡萄牙文化占據主導地位,與印第安文化深度融合,并且在宗教方面,本土宗教信仰與天主教結合的現象出現了,如瑪雅文化與天主教融合后,在宗教儀式和建筑風格上都有體現。在藝術領域,誕生了融合多種風格的建筑,如墨西哥的一些教堂建筑融合了西班牙巴洛克風格與印第安本土特色。(8分)總之,歐洲人的遷徙使美洲成為多元文化的匯聚地,極大地豐富了美洲的文化內涵。(1分)示例4:選取華人的遷徙(1分)論題:近現代華人的遷徙促進了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播與融合。(2分)闡釋:19世紀中葉起,華人從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向東南亞、北美等地遷徙。在東南亞,華人帶去了中國傳統的手工藝以及儒家文化等。華人積極參與當地的商業活動,對當地商業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形成了獨特的華人商業文化,如注重家族合作、誠信經營等理念。在文化方面,春節等傳統節日與當地節日相互影響,既保留了中華文化特色,又融入了當地元素。在北美,華人在參與當地建設的同時,也傳播中國文化,形成了唐人街等獨特文化區域。唐人街不僅是華人的聚居地,還成為傳播中國飲食文化、傳統藝術的重要場所,如中華武術、書法繪畫等在當地得到傳播與發展,讓當地居民對中華文化有了更直觀的認識。(8分)總之,華人的遷徙使中華文化在海外得以傳播,并與當地文化相互融合,豐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1分)(“示例”僅為閱卷參考,其他言之成理亦可)20.(1)原因:20世紀70年代,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守勢;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巴拿馬人民長期堅持不懈的斗爭;美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6分,答出三點即可)(2)影響: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運河主權的回歸;有利于增強巴拿馬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巴拿馬與美國的關系;有益于巴拿馬國際地位的提升;新條約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巴拿馬在美巴關系中的弱勢地位,巴拿馬的主權仍面臨一定威脅。(6分,答出積極的兩點給4分,答出消極的一點給2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