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單元 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 單元測試一、單選題1.一戰后,西歐國家根據《凡爾賽和約》,重新劃分歐洲版圖。戰勝國根據民族自決原則,在歐洲與中東地區,依語言族系東拼西湊出多個新興的民族國家。據此可知,當時( )A.蘇維埃俄國國家安全形勢嚴峻 B.歐洲存在民族矛盾激化的隱患C.英國延續其歐洲大陸均勢政策 D.歐洲的民族獨立運動進展迅速2.《九國公約》是1922 年由美國、英國、日本、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葡萄牙和中國在華盛頓會議上簽訂的國際條約,全稱為《關于中國事件應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核心目標是確立對華政策的共同原則,同時限制日本在中國的擴張。該公約( )A.是列強在戰后亞太利益妥協的產物 B.積極回應了中國的主權訴求C.有效約束了日本對中國的獨占野心 D.破壞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3.如圖漫畫《我們用我們的小斧子砍的》發表于1921年,從左到右三個人物分別代表英國、日本和美國,他們攜手合作,共同砍倒了共同砍伐了代表“海軍軍備”和“太平洋競爭”的兩棵大樹。該漫畫揭示出( )A.戰后美、英對日海軍的遏制 B.華盛頓體系保障了世界和平C.戰后國際關系體系的雙重性 D.盟軍合作反抗法西斯的侵略4.民國時期,一位學者指出“此項辦法,尚以人民之福利與發展為前提”,然“協約國處分敵領,不欲居瓜分之名,而取其統治之實權。”其所評論的是( )A.片面最惠國待遇 B.委任統治制度 C.“機會均等”原則 D.“大國一致”原則5.1917年4月,列寧指出:無產階級其實已經通過蘇維埃上臺掌權了,只是在思想上還深受舊統治者的麻痹,意識不到自己的力量。許多俄國社會主義者打出“保衛祖國、保衛革命”的口號,誘導工農和士兵繼續為資本家賣命,這些社會主義者是叛徒。列寧在此主要強調( )A.武裝奪取國家政權 B.進行社會主義革命C.保衛新生蘇維埃政權 D.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任務6.在蘇聯成立初期,國內流通著兩種貨幣:面值較小且可兌換黃金的“切爾文”和不斷貶值的蘇維埃紙幣。1924年2月,蘇聯政府決議用切爾文贖買市場流通的紙幣,并發行銀幣、銅幣作為配套輔幣。這反映出當時蘇聯( )A.實施五年計劃的必要性 B.穩定國家經濟的果決性C.融入國際市場的創新性 D.忽視市場規律的盲目性7.下表為1928—1934年蘇聯谷物生產總量和谷物征購量(單位:百萬公擔)。對表中信息解讀合理的是( )時間 谷物生產總量 谷物征購量1928年 733.2 107.91929年 717.4 160.81931年 694.8 228.31934年 676 269.6A.新經濟政策成效顯著 B.工業化與農民利益存在矛盾C.大危機影響農業生產 D.余糧收集制引起農民的不滿8.1921年5月,列寧發布指令:"首先,不向軍隊和城市工人充分地正常地供應糧食,國家就無法進行經濟建設,而商品交換應當成為收集糧食的主要手段。其次,商品交換是對工農業相互關系是否正常的檢驗,是建立能較正常地發揮作用的貨幣制度的基礎。”列寧這一指令( )A.主張利用市場機制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 B.推動了蘇俄新經濟政策的制定C.試圖使用政令強制征糧以保障物資供應 D.表明貨幣制度改革是當務之急9.下列選項中,材料與結論相符的是( )材料 結論A 馬里的廷巴克圖是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馬里是西非最強大的國家B 埃塞俄比亞人民在皇帝孟尼利克二世領導下,經過英勇抵抗,在1896年打敗侵埃意軍 武裝斗爭是非洲人民的主要斗爭形式C 埃及人民在華夫脫黨領導下,通過游行、示威、罷工、罷課、罷市,以及進行街壘戰等斗爭方式,迫使英國作出讓步,承認埃及為獨立主權國家 埃及的民族獨立意識已經覺醒D 1960年,有17個非洲國家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 世界殖民體系徹底崩潰A.A B.B C.C D.D10.一戰前,法國一直拒絕非洲酋長在殖民統治中有一定的地位,他們認為酋長統治是一種封建主義勢力,按照法國大革命的價值觀念,應該予以鏟除。一戰后法國殖民政府更多強調“聯合”西非傳統酋長和法國培養的非洲人進入決策層。這一轉變的主要原因是( )A.非洲殖民體系逐漸走向崩潰 B.法國大革命價值觀念的推行C.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識的覺醒 D.柏林會議確立有效占領原則11.1936年,英國與埃及簽訂了《英埃同盟條約》。盟約規定英埃締結軍事同盟,英國終結對埃及的軍事占領,英國高級官員改稱駐埃及大使,但英軍可在蘇伊士運河區駐軍一萬人。同時,盟約還規定允許埃及軍隊進駐蘇丹,并將保護外國人和埃及少數民族的權利轉歸埃及政府。這表明( )A.英國政府推行“以非治非”方針 B.埃及民族解放運動取得了一定成果C.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走向瓦解 D.經濟大蕭條加劇了英國的統治成本12.20世紀30年代,墨西哥卡德納斯執政期間進行改革。在經濟領域,實施國有化政策,將石油等重要行業收歸國有,同時開展土地改革,使大量農民獲得土地;在社會方面,積極改善勞動人民的生活條件,提高社會福利水平。這次改革( )A.徹底消除了外國資本在墨西哥的影響B.以犧牲經濟發展為代價換取社會公平C.照搬當時美國羅斯福新政的經濟舉措D.推動墨西哥經濟發展并鞏固政權統治13.1945年2月,《紐約時報》在評論雅爾塔協議時寫道:“這些協議所做到的比所期望的還要好”“展示了早日取得歐洲勝利、實現和平與安全以及更美好世界的方法”“‘三巨頭’的聯盟堅不可摧”。上述評論( )①反映了世界人民渴望早日和平的愿望②批判了大國瓜分世界的強權實質③表明了支持反法西斯聯盟合作的態度④揭露了美蘇之間相互妥協的事實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4.1941年美國《時代》周刊報道:“盡管英國商船隊損失慘重,倫敦仍堅持從加拿大進口小麥、從南非獲取黃金,同時向中東輸送武器裝備;而德國潛艇在大西洋游弋,試圖切斷這些補給線。”這一現象反映出( )A.英美特殊同盟關系確立 B.戰爭推動全球貿易體系重構C.資源爭奪成為戰爭核心 D.大西洋海戰影響戰爭走向15.二戰后期重要國際會議簡況表,此表表明,二戰后期( )時間 會議 主要內容1943年11月 中美英舉行開羅會議 對日作戰和戰后亞太地區的安排問題。1943年11—12月 蘇美英舉行德黑蘭會議 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組建聯合國、處置德國和蘇聯對日作戰問題。1945年2—4月 蘇美英舉行雅爾塔會議 處置德國、波蘭政府和疆界、聯合國、遠東事務安排問題。1945年7—8月 蘇美英舉行波茨坦會議 處置德國、波蘭西部疆界和組建國際法庭問題。A.各個國家立場趨于一致 B.大國協調利于問題解決C.對日作戰成為主要議題 D.強權政治統領戰時會議16.羅斯福曾對他的兒子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坍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并且可以一直沖向中東……和德國配合起來,在近東會師,斬斷通向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這一言論可說明( )A.美國政府呼吁民眾積極援助中國的抗戰 B.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C.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得以重新確立 D.日本的侵華暴行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災難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關于一戰華工的部分文獻史料① 威海市檔案館藏《英國威海衛行政公署招募華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1916年②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英法等國規定招工各項工資案》,1917年③ 《中國人力援助戰時法國》,《紐約時報》,1917年④ 《大戰中的中國:她在勞力、原材料、軍需品和食物上對協約國的貢獻》,《亞洲》,1917年第8期⑤ 《在巴黎華工慶祝聯軍的勝利》,《華工周報》,1919年⑥ 《華工在法與祖國的損益》,《華工周報》,1919年⑦ 威海市檔案館藏《英國駐濟南領事就勞工問題致英國公使的信》,1916年⑧ 《華工團二大隊第3902號華工給德國皇帝的信》(譯件),1918年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北洋政府以“以工代兵”的形式,派出約十四萬勞工站在協約國一方參加了戰爭,意在從德國人手里奪回青島,更希望為中國在戰后和會上贏得一席之地,在國際事務中分得一杯羹。駐法期間,華工們從事挖戰壕、掩體以及清掃戰場等基礎性工作,他們以犧牲約3000人的代價為中國爭得了戰勝國地位。蔡元培因此喊出了“勞工神圣”的口號,李大釗也指出“我們想要在世界上當一個庶民,應該在世界上當一個工人”。在戰后召開的巴黎和會期間,他們還與中國留學生共三萬多人日日游行,包圍中國代表團寓所,“如果代表團簽字,他們將不擇手段,加以制止”。——摘編自李文彬《一戰赴法華工狀況及其愛國活動研究》(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文獻史料可分為哪些類型,并簡要說明這些史料的研究價值。(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華工赴法的歷史影響。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就說過,“社會主義……就是消滅商品經濟”,“只要仍然有交換,談論什么社會主義就是可笑的”。1920年,列寧說:“從戰爭轉向和平建設的任務提出來了……估計到過去國家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戰爭上,現在國家在軍事方面已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就應該用軍事辦法來完成經濟任務。”1921年,列寧在回顧戰時共產主義時期的各項政策時說,那時我們設想不必先經過一個舊經濟適應社會主義經濟的時期就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我們設想,既然實行了國家生產和國家分配的制度,我們也就直接進入了一種與以前不同的生產和分配的經濟制度。在上述認識的影響下,在國內戰爭已基本結束時,戰時共產主義各項措施反而在蘇俄得到了加強。——摘編自朱榮《列寧在十月革命后經濟思想的演變》材料二 在(20世紀)30年代的蘇聯史冊上,斯大林模式留下的不是失敗的記錄,而是成功的記錄。盡管它的成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斯大林模式的推行取得了輝煌的成果,而這一模式的種種弊端自然也會不可避免地帶到它的成果之中。……問題在于,斯大林對形勢估計對了。當第三個五年計劃還沒有完成的時候,戰爭就爆發了。……使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經受了殘酷戰爭的考驗。——摘編自聞海《斯大林社會主義模式的形成及歷史地位》(1)根據材料一,概括列寧關于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認識,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結合20世紀30年代的蘇聯經濟史,談談你對“成功的記錄”和“巨大的代價”的理解。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50年下半年,華東、中南、西北、西南等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拉開帷幕。到1952年底,除了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和臺灣地區之外,全國農村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期間,約有7億畝土地被沒收和征收,并被分給約3億無地和少地的農民。1952年,中國的耕地面積、糧食產量和棉花產量相較于1949年有了大幅增長,城市的糧食和工業原料供應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摘編自鄭有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49-2019(第二版)》材料二 1930年,墨西哥大約510萬勞動力中,農民和農業工人占360萬,其中約70%沒有土地。1934年,卡德納斯就任總統,隨后宣布了激進的土地改革計劃。改革期間,大量大莊園地產和商品性地產被征收。1940年,無地農民的數量已經下降到191.26萬。通過改革,墨西哥的農業生產實現了自給,農產品出口帶來的外匯大大推進了工業化的發展。但是,卡德納斯改革始終面臨著地主和其他有產階級的強烈反對。1940年后,卡德納斯的土地改革政策被偏向工業化的新政策所取代,私人農田日益集中在少數地主和農業公司手中。——摘編自董經勝《墨西哥卡德納斯政府的土地改革:1934-1940年》等(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新中國土地改革和卡德納斯土地改革的相同之處。(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中國土地改革和卡德納斯土地改革的不同結果,并分析造成這種不同的根本原因。20.【戰爭與國際關系】戰爭是人類社會長期以來無法擺脫的一種現象,它對國際關系產生著深遠影響。無論是世界大戰,還是地區沖突,戰爭都對國際關系各個方面帶來重大影響,包括國與國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面。時間 戰爭1618-1648 三十年戰爭1840-1842 鴉片戰爭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戰1931-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戰2022- 俄烏戰爭——摘編自梅然《戰爭、帝國與國際政治變遷》根據以上材料,結合所學知識,選擇2個或以上的戰爭,圍繞“戰爭與國際關系”,自擬論題,展開論述。(要求:主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第七單元 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 單元測試》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C B B B B A C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D B D B B1.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句,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一戰后的歐洲。一戰后的凡爾賽體系推動了歐洲新興民族國家的出現,但也造成了民族間新的矛盾、沖突。這意味著戰后歐洲存在民族矛盾激化的隱患,B項正確;材料涉及西歐國家,不涉及蘇俄政權,排除A項;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是英國為了維護霸主地位,依靠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使歐洲大陸的列強彼此牽制和相互爭奪,防止一國稱霸歐洲的政策。實質是由英國操縱歐洲的政治天平,維護英國在歐洲大陸的海外利益,保持英國的海上霸權,排除C項;材料涉及部分歐洲國家的獨立,但是這并不是材料全部內容,D項以偏概全,排除D項。故選B項。2.A【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2年(美國)。一戰后,列強在亞太地區矛盾重重,《九國公約》是美、英等國為重新瓜分遠東和太平洋地區殖民地和勢力范圍,與日本等國進行利益妥協的產物,A項正確;《九國公約》名義上尊重中國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但實質是使中國仍舊受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未積極回應中國主權訴求,排除B項;《九國公約》一定程度上限制日本在中國擴張,但未能有效約束日本獨占野心,日本后來不斷擴大侵華,排除C項;《九國公約》是華盛頓會議重要條約,華盛頓會議構建了華盛頓體系,它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一部分,并非破壞該體系 ,排除D項。故選A項。3.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1年(世界)。根據材料可知,1921—1922年華盛頓會議簽訂《五國海軍條約》,限制主力艦噸位,美、英、日等國暫時緩和海軍競賽與太平洋爭奪,但矛盾未根本解決。雙重性指列強既合作(限制軍備)又競爭(潛在矛盾),符合漫畫寓意,華盛頓體系表面維持和平,實則隱藏利益沖突(如日本不滿5:5:3比例),C項正確;A項說法片面,漫畫強調“合作”而非“遏制”,排除A項;B項不合史實,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具有不穩定性,蘊含矛盾和沖突,不能有效保障世界和平,排除B項;D項時空錯位,1921年二戰尚未開始,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后,盟軍協同作戰反法西斯,排除D項。故選C項。4.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民國時期(中國)。據材料“……協約國處分敵領,不欲居瓜分之名,而取其統治之實權”并結合所學可知, 材料反映的是委任統治制度。委任統治是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帝國主義戰勝國所建立的通過國際聯盟對戰敗國的殖民地進行再分割和統治的一種制度,B項正確;片面最惠國待遇是指一國被迫給予另一國在通商、航海、稅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在當時的最優惠待遇,材料未涉及,排除A項;1899年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強調列強在華“機會均等、利益均沾”,而材料強調的“協約國”,是一戰中的兩大軍事集團之一,C項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二戰后成立的聯合國強調“大國一致”原則,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5.B【詳解】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1917年(蘇俄)。據“1917年4月”“無產階級其實已經通過蘇維埃上臺掌權了”“誘導工農和士兵繼續為資本家賣命”等信息及所學可知,列寧此處的講話內容符合《四月提綱》的精神,即將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B項正確;1917年4月時,俄國無產階級已經通過蘇維埃掌握了部分權力,并非強調要通過武裝斗爭奪取政權,當時主要是要讓無產階級意識到自己的力量,明確革命方向,排除A項;保衛新生蘇維埃政權為十月革命后,排除C項;俄國二月革命已經完成了推翻沙皇專制統治的民主革命任務,此時列寧強調的是要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而不是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任務,排除D項,故選B項。6.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蘇聯成立初期。根據材料可知,蘇聯成立初期存在“切爾文”和不斷貶值的蘇維埃紙幣兩種貨幣,這種情況不利于經濟穩定。1924年蘇聯政府用切爾文贖買市場流通的紙幣并發行配套輔幣,目的是統一貨幣,穩定經濟秩序,這體現了蘇聯穩定國家經濟的果決性,B項正確;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于1928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中蘇聯幣制改革主要是針對國內貨幣混亂狀況,與“融入國際市場”無關,排除C項;蘇聯的幣制改革是為了穩定經濟,是遵循市場規律的舉措,并沒有體現“忽視市場規律的盲目性”,排除D項。故選B項。7.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8—1934年(蘇聯)。根據材料數據“谷物生產總量下降,但谷物征購量持續上升”并結合所學可知,斯大林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強制征購農民糧食以支持工業化,導致農民利益受損,谷物總產量減少,體現了工業化與農民利益的矛盾,B項正確;新經濟政策在1928年已被逐步廢除,排除A項;大危機對蘇聯直接影響有限,農業生產下降主要源于內部政策,排除C項;余糧收集制屬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8.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1年(俄國)。根據材料“首先,不向軍隊和城市工人充分地正常地供應糧食,國家就無法進行經濟建設,而商品交換應當成為收集糧食的主要手段。其次,商品交換是對工農業相互關系是否正常的檢驗”結合所學可知,指令中明確提到“商品交換應當成為收集糧食的主要手段”,并強調商品交換對工農業關系和貨幣制度的重要性,這體現了列寧主張利用市場機制來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A項正確;新經濟政策在1921年3月就已經開始實施,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通過商品交換來收集糧食,而不是通過行政命令強制征糧,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商品交換是建立正常貨幣制度的基礎,而不是貨幣制度改革是當務之急,排除D項。故選A項。9.C【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近現代(非洲)。埃及通過大規模民眾運動(游行、罷工等)爭取獨立,體現民族意識的覺醒,材料與結論邏輯一致,C項正確;廷巴克圖作為西非文化中心并不能直接推導馬里是“最強大的國家”,文化繁榮與政治軍事實力無必然聯系,結論不嚴謹,排除A項;埃塞俄比亞的武裝勝利是個例,無法證明武裝斗爭是非洲人民“主要形式”,其他地區如埃及、加納等曾以非暴力為主,結論以偏概全,排除B項;1960年“非洲年”標志殖民體系加速瓦解,但“徹底崩潰”應指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結論夸大史實,排除D項。故選C項。10.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時空是一戰前后的非洲和法國。據材料“一戰前,法國一直拒絕非洲酋長在殖民統治中有一定的地位,他們認為酋長統治是一種封建主義勢力,按照法國大革命的價值觀念,應該予以鏟除。一戰后法國殖民政府更多強調‘聯合’西非傳統酋長和法國培養的非洲人進入決策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期間,非洲士兵為協約國作戰過程中,接觸到民主思想和民族自決原則,戰后殖民地爆發反抗殖民統治的起義,迫使法國等殖民者改變對非洲的統治策略,通過培養代理人分化民族運動力量,以維護自身殖民統治,C項正確;非洲殖民體系崩潰的標志是二戰后,排除A項;一戰后政策轉變與“徹底鏟除封建”的大革命理念相悖,排除B項;柏林會議確立有效占領原則是19世紀的殖民擴張規則,與一戰后的政策調整無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11.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1936年的埃及。據材料信息可知,1936年《英埃同盟條約》的背景是埃及持續的民族主義運動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沖擊。條約規定英國結束對埃及的軍事占領,允許埃及政府接管保護外國人和少數民族的權利,并象征性地允許埃及軍隊進駐蘇丹。這些條款表明英國在形式上承認了埃及的部分主權,是對埃及民族主義訴求的妥協。盡管英國仍保留蘇伊士運河駐軍權,但這一調整反映了埃及民族解放運動的階段性成果,B項正確;英國推行“以非治非”,是指間接統治,比如通過當地代理人來管理殖民地,但題目中的條約更多是英國直接駐軍和調整駐軍數量,不完全符合這個方針,排除A項;殖民體系的瓦解是在二戰之后,尤其是在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的非殖民化浪潮中,而1936年還是二戰前,雖然有一些獨立運動,但整個殖民體系尚未瓦解,排除C項;大蕭條是1929-1933年,而條約是1936年,題目中的條約內容更多是政治和軍事上的調整,經濟因素關聯不大,排除D項。故選B項。12.D【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30年代(墨西哥)。根據材料“墨西哥卡德納斯執政期間進行改革。在經濟領域,實施國有化政策,將石油等重要行業收歸國有,同時開展土地改革,使大量農民獲得土地;在社會方面,積極改善勞動人民的生活條件”結合所學可知,因為卡德納斯改革在經濟領域實施國有化政策和土地改革,這有助于推動墨西哥經濟發展,增強國家經濟實力;同時,在社會方面改善勞動人民生活條件和提高社會福利水平,這有助于贏得民眾支持,鞏固政權統治,D項正確;改革雖涉及國有化政策,但并不能徹底消除外國資本在墨西哥的影響,此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改革旨在促進經濟發展和實現社會公平,而非以犧牲經濟發展為代價換取社會公平,排除B項;卡德納斯改革雖有一定程度的國有化和提高社會福利等措施,但并非完全照搬美國羅斯福新政的經濟舉措,兩國國情和改革背景存在顯著差異,排除C項。故選D項。13.B【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1945年的世界。根據材料“展示了早日取得歐洲勝利、實現和平與安全以及更美好世界的方法”可知,反映了世界人民渴望早日和平的愿望,①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批判了大國瓜分世界的強權實質,②錯誤;根據材料“展示了早日取得歐洲勝利、實現和平與安全以及更美好世界的方法”可知,表明了支持反法西斯聯盟合作的態度,故③正確;④材料中沒有體現揭露了美蘇之間相互妥協的事實,④錯誤。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14.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1年(世界)。根據材料可知,英國通過大西洋航線維持物資供應與戰爭補給,德國試圖切斷補給線,表明大西洋海戰對雙方物資供應、戰爭持續能力有重要影響,進而影響戰爭走向,D項正確;材料僅提及英國的物資運輸與德國的破壞,未涉及英美同盟關系確立的相關信息(如軍事合作、協議簽訂等),排除A項;材料重點在于描述戰爭期間英國物資運輸與德國的封鎖對抗,未體現全球貿易體系的重構(如貿易規則、市場格局變化),排除B項;雖然涉及物資運輸,但不能就此得出資源爭奪是戰爭核心,戰爭核心往往包含政治、戰略等多因素,材料未充分支撐此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15.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1943—1945年的世界。表格中列舉的二戰后期重要國際會議(如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均涉及美、蘇、英等大國首腦的直接磋商,議題涵蓋對日作戰、開辟歐洲第二戰場、戰后處置德國、組建聯合國等重大問題。盡管各國存在利益分歧(如波蘭問題、遠東事務),但這些會議通過大國協調,推動了關鍵軍事行動和戰后安排的落實,體現了合作解決問題的特點,B項正確;各國立場并非完全一致(如美蘇對波蘭問題的爭議),僅在某些共同目標上合作,排除A項;對日作戰僅在開羅會議中成為核心議題,其他會議更側重歐洲戰場及戰后問題,排除C項;強權政治雖隱含于雅爾塔會議(如劃分勢力范圍),但題干強調“二戰后期”的協作性而非單邊主導,排除D項。故選B項。16.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羅斯福言論表明中國抗戰牽制大量日軍,若中國被打敗,日軍將在其他地區造成更大威脅,凸顯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B項正確;材料屬于羅斯福對自己兒子說的話,未提及美國政府呼吁民眾援華,排除A項;材料重點不是中國大國地位確立,而是中國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全局的重要作用,排除C項;材料未著重闡述日本侵華暴行給中華民族帶來的災難,而是強調中國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局勢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17.(1)分類:官方檔案,報刊報道,書信。價值:可用于研究一戰華工參戰情況、北洋政府內政外交、現代戰爭對近代中國的影響。(2)影響:為中國爭得了戰勝國的地位(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中國收回德、奧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對日本侵華活動起到抵制作用;巴黎和會期間積極爭取國家主權。(任三點)【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一戰時期(中國)。分類:據材料“威海市檔案館藏《英國威海衛行政公署招募華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1916年”及材料“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英法等國規定招工各項工資案》,1917年”可知,材料分別反映的是威海市檔案館藏、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這屬于官方檔案;據材料“《中國人力援助戰時法國》,《紐約時報》,1917年”及材料“《在巴黎華工慶祝聯軍的勝利》,《華工周報》,1919年”可知,《紐約時報》《華工周報》,二者均屬于報刊報道;據材料“威海市檔案館藏《英國駐濟南領事就勞工問題致英國公使的信》,1916年”及材料“《華工團二大隊第3902號華工給德國皇帝的信》(譯件),1918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英國駐濟南領事就勞工問題致英國公使的信,以及華工團二大隊第3902號華工給德國皇帝的信,即書信。價值:據材料“威海市檔案館藏《英國威海衛行政公署招募華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1916年”及材料“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英法等國規定招工各項工資案》,1917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英國威海衛行政公署招募華工的布告、華工的工種及工資狀況,這些可用于研究一戰華工參戰情況;據材料“《中國人力援助戰時法國》,《紐約時報》,1917年”及材料“《在巴黎華工慶祝聯軍的勝利》,《華工周報》,1919年”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戰中中國對法國的人力援助,以及一戰結束時,作為戰勝國的華工激動的心情,這也體現了一戰時期北洋政府內政外交、現代戰爭對近代中國的影響。(2)本題是影響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一戰時期(中國)。影響:據材料“駐法期間,華工們從事挖戰壕、掩體以及清掃戰場等基礎性工作,他們以犧牲約 3000人的代價為中國爭得了戰勝國地位”并結合所學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北洋政府以“以工代兵”的形式參加了戰爭,參戰的華工不僅為一戰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為中國爭得了戰勝國的地位(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一戰后中國收回德、奧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據材料“在戰后召開的巴黎和會期間,他們還與中國留學生共三萬多人日日游行,包圍中國代表團寓所,‘如果代表團簽字,他們將不擇手段,加以制止’”并結合所學可知,巴黎和會期間,由于華工和中國留學生的強烈要求,中國代表團拒絕在條約上簽字,對日本侵華活動起到抵制作用。(任三點)18.(1)認識:列寧認為社會主義與商品經濟不相容;列寧認為用軍事辦法可以完成經濟任務;希望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影響: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有利于支援國內戰爭,緩解了城市饑荒,但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戰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2)“成功的記錄”:蘇聯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為后來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創造了物質條件;為蘇聯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巨大的代價”:蘇聯模式排斥市場經濟,片面發展重工業,在農業集體化中采用強制手段,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消費水平相對較低。這些問題影響了蘇聯的發展。【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蘇俄。認識:根據材料“社會主義……就是消滅商品經濟”“只要仍然有交換,談論什么社會主義就是可笑的”可得出列寧認為社會主義與商品經濟不相容;根據材料“就應該用軍事辦法來完成經濟任務”等可得出列寧認為用軍事辦法可以完成經濟任務;根據材料“設想不必先經過一個舊經濟適應社會主義經濟的時期就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可得出希望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從保證糧食供應、損害農民利益等方面展開分析,如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有利于支援國內戰爭,緩解了城市饑荒,但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戰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2)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20世紀30年代的蘇聯。就“成功的記錄”而言:依據材料“當第三個五年計劃還沒有完成的時候,戰爭就爆發了。……使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經受了殘酷戰爭的考驗”并聯系所學,可知蘇聯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為后來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創造了物質條件,為蘇聯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就“巨大的代價”而言:聯系所學可知,蘇聯模式排斥市場經濟,片面發展重工業,在農業集體化中采用強制手段,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消費水平相對較低。這些問題影響了蘇聯的發展。19.(1)相同之處:改革都是在國家政局穩定后開展;改革前都面臨著土地分配極不合理的背景;改革都以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為手段;改革都促進了農業和工業發展。(言之成理即可)(2)不同結果:新中國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卡德納斯土地改革未能廢除大地產制,后期土地重新集中。(言之成理即可)根本原因:新中國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階段,中國共產黨具有強大的領導力;墨西哥由資產階級政府領導,國內反動勢力強大。(言之成理即可)【詳解】(1)本題是對比題。時空是新中國和1934-1940年墨西哥。相同之處:根據材料“1950年下半年”“1934年”和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都是在國家政局穩定后開展;根據材料“1950年下半年,華東、中南、西北、西南等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拉開帷幕。到1952年底,除了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和臺灣地區之外,全國農村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30年,墨西哥大約510萬勞動力中,農民和農業工人占360萬,其中約70%沒有土地”可知,改革前都面臨著土地分配極不合理的背景;根據材料“期間,約有7億畝土地被沒收和征收,并被分給約3億無地和少地的農民”“改革期間,大量大莊園地產和商品性地產被征收。1940年,無地農民的數量已經下降到191.26萬”可知,改革都以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為手段;根據材料“1952年,中國的耕地面積、糧食產量和棉花產量相較于1949年有了大幅增長,城市的糧食和工業原料供應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通過改革,墨西哥的農業生產實現了自給,農產品出口帶來的外匯大大推進了工業化的發展”可知,改革都促進了農業和工業發展。(2)本題是背景題、影響題。時空是新中國和1934-1940年墨西哥。不同結果:根據材料“到1952年底,除了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和臺灣地區之外,全國農村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期間,約有7億畝土地被沒收和征收,并被分給約3億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可知,新中國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據材料“但是,卡德納斯改革始終面臨著地主和其他有產階級的強烈反對。1940年后,卡德納斯的土地改革政策被偏向工業化的新政策所取代,私人農田日益集中在少數地主和農業公司手中”可知,卡德納斯土地改革未能廢除大地產制,后期土地重新集中。根本原因:根據材料“1950年下半年,華東、中南、西北、西南等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拉開帷幕。到1952年底,除了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和臺灣地區之外,全國農村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階段,中國共產黨具有強大的領導力;根據材料“1934年,卡德納斯就任總統,隨后宣布了激進的土地改革計劃”“但是,卡德納斯改革始終面臨著地主和其他有產階級的強烈反對。1940年后,卡德納斯的土地改革政策被偏向工業化的新政策所取代,私人農田日益集中在少數地主和農業公司手中”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墨西哥由資產階級政府領導,國內反動勢力強大。20.示例:論題:戰爭深刻影響著國際關系的演變闡釋:戰爭是人類社會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世界大戰還是地區沖突,戰爭深刻影響著國際關系走向,改變著國際與地區格局。1840年——1842年,英國開展工業革命,為擴大市場和掠奪原料,將侵略矛頭對準中國。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中國英勇抵抗,但最終戰敗,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南京條約》的簽訂,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戰敗,導致中國國際地位的下降,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列強不斷對華侵略,中國屢戰屢敗,天朝上國的觀念被打破,東方從屬于西方。1931-1945年,德意日法西斯為了轉移經濟危機和國內矛盾,對外進行擴張,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英、蘇等國成立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抵抗法西斯,最終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二戰后期,召開雅爾塔會議,傳統歐洲霸權走向衰落,美國和蘇聯崛起,確定了美蘇兩極格局。總之,戰爭改變著參戰國的實力與地位,甚至改寫了世界格局。隨著世界一體化的發展,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珍愛和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避免戰爭是人類共同的心聲。其他論題角度:①國際關系對戰爭的影響;②戰爭與國家關系互相影響。【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1618-2022年(世界和中國)。首先,根據題干要求“選擇2個或以上的戰爭,戰爭與國際關系,自擬論題”,結合所學史實,可以擬定題目為:戰爭深刻影響著國際關系的演變。其次,進行論述,根據材料“1840-1842,鴉片戰爭”及所學,可知,可從鴉片戰爭的背景和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分析戰爭與國際關系,比如:英國完成工業革命,為打開中國市場,發動鴉片戰爭,但是最終中國戰敗,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分析影響,可從國際地位和世界市場以及觀念等角度分析;根據材料“1931-1945,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所學可知,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經過和影響等角度分析,背景:1931-1945年,德意日法西斯為了轉移經濟危機和國內矛盾,對外進行擴張,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經過和影響:中、美、英、蘇等國成立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抵抗法西斯,最終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二戰后期,召開雅爾塔會議,傳統歐洲霸權走向衰落,美國和蘇聯崛起,確定了美蘇兩極格局。最后進行總結:總之,戰爭改變著參戰國的實力與地位,甚至改寫了世界格局。隨著世界一體化的發展,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珍愛和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避免戰爭是人類共同的心聲。也可以從①國際關系對戰爭的影響;②戰爭與國家關系互相影響等角度論述;注意史實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