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湖南省名校聯考聯合體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鄭人游于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何如 ”子產曰:“何為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 ”據此可知,子產主張( )A.實行專制獨裁 B.堅持原始民主傳統 C.民眾參與決策 D.重視聽取民眾意見2.秦代國家財政可區分為政府財政和皇室財政,分別由治粟內史(漢代稱大司農)和少府兩個機構掌管,漢武帝時將原本屬于少府掌管的鹽鐵收入和酒稅劃撥給大司農。這一調整( )A.導致少府與大司農矛盾激化 B.有利于朝廷解決邊患問題C.促使中央財政開支日益增加 D.旨在加強政府對商業的控制3.宋代文人士大夫熱衷關注邊防形勢,日益形成“文人論兵”風潮。北宋著名經學家、文學家劉敞認為“兵革之事,亦慎用之”,但“仁人”可以被迫回應戰爭。戰爭取勝關鍵不在于兵而在于“以道德為藩,以禮讓為國”,通過道德感化,實現不戰而勝。這( )A.導致宋代兵力大為削弱 B.推動崇文抑武方針的施行C.反映儒學滲入軍事思想 D.體現宋代文人的厭戰情緒4.如表是元代蒙古語對漢語語法的影響舉例,這說明( )元代蒙古語對漢語語法的影響舉例語法形式 表現 舉例(《元典章·刑部》)定中結構的復雜化 “的”字結構的復雜化和定語的多層化 蠻子田地里,看守五河縣的張千戶小名的受宣的官人。(卷四,倚勢抹殺縣尹)“著”的“方式化”用法 用“著”表示動作的持續 為那般,仿效著稱冤的人多有。(卷一五,稱冤赴臺陳告)介詞帶“著” “因”“依”這兩個介詞后頭可以加“著” 因著胡家的氣力里,做到參政的名分有。(卷三,胡參政殺弟)——據李崇興《論元代蒙古語對漢語語法的影響》A.民族交流具有雙向特征 B.元朝民族矛盾逐漸緩和C.中原吸收蒙古文化元素 D.元朝全面吸收了漢文化5.明朝萬歷年間,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此后,鈔法不行、銅錢貶值,但民間往往窖藏白銀,許多白銀未進入市場。關中地區“有谷而無銀”,農民為完稅“相率賣其妻子”。白銀重鑄會有損耗,所以各地又向農民加征“火耗”。材料中的現象( )A.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 B.導致民間幣制混亂C.促使社會矛盾空前激化 D.影響經濟平穩發展6.中國最早的火車出現在1876年,由英國商人杜蘭德在吳淞鐵路試運行。隨后,清政府也開始修建鐵路,如京奉鐵路和滬寧鐵路等。1901年,第一輛汽車由匈牙利人李恩時引入中國。晚清鐵路、公路運輸的發展( )A.加強了清政府對地方的控制 B.由洋務運動積極推動C.有助于傳統經濟結構的變動 D.促進了維新思想傳播7.吳虞在《新青年》上發表《家族制度為專制主義之根據論》《說孝》等文,影響很大。胡適稱他為“中國思想界的清道夫”“四川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這折射出( )A.民主科學成為社會共識 B.傳統文化得到反思C.文學革命反對專制獨裁 D.國民精神必須改造8.湘贛邊蘇維埃政府成立后推行經濟改革,既設立公營性質的藥店、鹽行,又允許私商參與公賣機構經營。1928年發行的“工”字銀元雖用土法鑄造,卻因含銀量達90%而廣受群眾認可,《湘贛邊界臨時政綱》更明確規定“保護中小商人利益”。這些措施( )A.奠定了工農武裝割據物質基礎 B.粉碎了國民黨的經濟封鎖C.有利于革命統一戰線鞏固擴大 D.彰顯新民主主義經濟特征9.百團大戰后,日本華北方面軍決定,“以治安第一為基調”“一切施策均為集中剿滅中共努力”。1942年5月,日本參謀本部第一部長分析戰爭走勢:“攻占重慶后,抗戰的中國有落入中共手中的危險,如果沒有充分可靠的估計,攻占重慶就只不過是極端危險的投機?!边@可用于說明( )A.敵后戰場逐漸成為抗戰主戰場 B.國民黨掀起反共高潮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遭到了破壞 D.日本開始調整侵華策略10.新中國在三線建設中,工業建設重點的布局與“一五”計劃不同(見下圖),該不同( ) “一五”計劃成就分布圖 中國三線建設區域劃分示意圖A.緣于原有一定工業基礎 B.便于進行社會主義改造C.深受國家安全戰略影響 D.促進了工業結構的調整11.200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多萬億元,“九五”計劃期間年均增長8.6%;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目標在1997年完成,比原計劃提前了三年。取得上述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A.全面建設小康目標確立 B.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C.正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 D.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12.羅馬帝國初期,不婚不育蔚然成風,公民數量明顯下降。為應對人口危機,奧古斯都頒布了多部旨在鼓勵和規范婚育的法律。針對騎士們的抗議,奧古斯都發表演說,指責道:“你們奉行獨身和不愿意生育的行為,是褻瀆祖先、不敬神明和滅絕羅馬民族的罪行。”據此可知,羅馬帝國初期( )A.法律與教化并重 B.通過人口的增長促進對外擴張C.神權強化了王權 D.采用強制手段解決了人口危機13.11世紀初,佛教在古印度已奄奄一息,廣大佛教信徒在婆羅門的壓迫下殘喘呻吟,婆羅門的高壓政策使佛教徒把穆斯林當成救星。這可用于說明( )A.德里蘇丹國的宗教歧視政策 B.婆羅門教發展成印度教的原因C.笈多帝國興起的歷史背景 D.伊斯蘭教傳入印度的社會基礎14.1694年,英國成立英格蘭銀行以募資解決財政危機,由此拉開金融革命的序幕。圍繞英格蘭銀行建立起的遍布全國的商業銀行體系,為棉紡織、煤炭和鋼鐵企業提供貸款。據此可知( )A.研發技術導致了英國財政危機 B.近代技術革新需要金融體系的支持C.工業技術革命推動了金融革命 D.英格蘭銀行促進了農業體系的革新15.1918年,蘇俄試圖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多次表示愿意放棄在華領事裁判權、歸還租界。1919年,蘇俄發表對華宣言,愿意援助中國擺脫外國壓迫,再次表示廢除以往沙俄與中國所簽密約,放棄庚子賠款和所有在華權益。蘇俄對華政策的實質是( )A.真誠援助中國獨立 B.換取中國承認支持C.利用中國牽制日本 D.輸出革命建立政權16.“全球南方”從發展中國家和“第三世界”的概念而來,一般指包括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太平洋島嶼以及亞洲的發展中國家。199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南方的挑戰:南方委員會的報告》,強調南方國家需要在全球層面共同努力。這表明( )A.美蘇兩極格局受到沖擊 B.第三世界發展需加強南南合作C.國際殖民體系徹底瓦解 D.第三世界已經崛起為世界強國二、綜合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魏源(1794—1857),湖南隆回人。少年時,魏源發憤讀書,為一生的學術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魏源親歷了鴉片戰爭,在憤悱之中完成了《海國圖志》。《海國圖志》內容大致可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籌海篇》是全書的總綱,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第二部分包括《海國沿革圖》和世界各大洲分國地圖。第三部分是全書的主體,介紹世界各國的地理位置、歷史沿革、政治制度、軍事活動、經濟貿易、宗教信仰、民俗風化等情況。第四部分輯錄時人關于沿海情形、籌海方法的論說、奏疏和林則徐編譯的《澳門月報》《華事夷言》等西方情報。第五部分介紹西洋戰艦、火炮、槍械等的制造和使用方法,附有設計樣式圖和分解立體圖。第六部分介紹地球運動、經緯度、日心說等知識。《海國圖志》一問世,就成為當時經世派學者爭相閱讀、評議的書籍。江蘇學者陸嵩有詩評價《海國圖志》:“詳述西洋風土情,更論海防與戰兵。我朝若能早見此,何致夷寇犯邊庭?!钡藭⑽词艿焦俜秸J可,“公然背棄中國固有的學問之道,轉而去輯錄關于異邦蠻夷情況的圖書,必然會被天下的讀書人視為離經叛道”。——摘編自劉勇《〈海國圖志〉研究》等(1)根據材料,概括《海國圖志》內容的特點。(2)根據材料,圍繞魏源和《海國圖志》,以“人·書·時代”為主題寫一篇歷史短文。(要求:自擬標題,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三、材料題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新中國成立后,為發展醫學科學事業,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前提下,我國積極開展醫學科學領域的國際交流活動,為國家醫學科學事業發展提供了新動力。1949年11月,蘇聯醫學專家應邀參加中央防疫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協助我國消滅在察北等地發現的鼠疫。1955年,由蘇聯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克洛特科夫教授率領的蘇聯醫學科學代表團來華講學并訪問。代表團成員專業涵蓋了衛生學、外科學、寄生蟲學、兒科學、病理生理學、傳染病學、免疫學等學科。1958年,中蘇兩國簽訂重大科學技術研究的議定書,進一步加強兩國科學機構之間的直接聯系。1960年,中蘇兩國的合作范圍擴展至醫學教育、研究等領域。1961年,中蘇科技合作中斷后,我國在醫藥衛生方面加強了與部分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的交往,與發展中國家側重于援外醫療。1964年,北京科學討論會在京舉行,來自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44個國家和地區的367位科學家參加。各國醫學科學家除了交流外科手術方面的學術經驗外,還對控制和消滅各種傳染病進行了大量的交流討論。——摘編自郭榮浩《中國醫學科學事業的建立與初步探索(1949—1966年)》(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49—1966年新中國醫學科學國際交流活動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949—1966年新中國醫學科學國際交流活動的意義。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時期 事件名稱 主要參與方 背景與原因 影響與后果17世紀 英荷貿易戰 英國vs荷蘭 爭奪海上貿易霸權,控制全球貿易路線和殖民地資源 重塑了歐洲貿易格局,推動了英國海上霸權的崛起,荷蘭經濟逐漸衰落20世紀30年代 斯穆特—霍利貿易戰 美國vs多國 美國為應對經濟大蕭條,實施高關稅保護政策,引發全球貿易報復 加劇了全球經濟衰退,國際貿易大幅萎縮,多國經濟陷入困境21世紀初(近年來) 中美貿易摩擦 中國vs美國 貿易逆差、知識產權爭端、科技競爭等多領域矛盾激化 全球供應鏈受到沖擊,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國際政治關系緊張,多邊貿易體系受挑戰——改編自陳人江《關于世界貿易史的幾個事實——基于中美貿易爭端的一個延伸性闡釋》材料二 二戰后,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宣稱:“自由貿易是世界繁榮的基石,美國有責任引領各國走向這一光明大道?!比欢?,20世紀70年代,隨著美國經濟面臨“滯脹”危機,美國國內貿易保護主義再次抬頭,美國政府頻繁出臺各種貿易保護措施。198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綜合貿易與競爭法》,賦予美國總統更多的權力來應對所謂的“不公平貿易行為”,可以單方面對其他國家實施貿易制裁。2017年1月23日,特朗普上臺伊始就宣布美國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同時還要求重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多次表達對世界貿易組織的不滿。——摘編自胡志浩《如何認識當前全球自由貿易的制約因素》(1)根據材料一,概括世界貿易戰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述美國二戰后對外貿易政策的變化,并分析變化前后政策帶來的影響。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C C D C B D A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D B B B17.(1)特點:內容豐富;適應時局而作;觀點新穎。原卷答案:特點:內容廣泛,體系完備;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主旨;廣征博引;圖文并茂;側重介紹西方科學歷史地理知識等。(2)標題:魏源·《海國圖志》·時代浪潮19世紀中期的中國,逐步閉關鎖國。然而,鴉片戰爭使中國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困境。面臨內憂外患,魏源成為早期睜眼看世界的人。 魏源親眼目睹了列強的船堅炮利和中國的腐朽衰敗,他憂心忡忡,立志尋求救國之策。于是,他受林則徐囑托,編著了《海國圖志》。這部著作堪稱一部世界地理歷史知識的百科全書,內容極為豐富。它詳細地介紹了世界各國的地理風貌、歷史發展、政治制度、經濟狀況以及軍事力量等多方面的情況,讓長期處于封閉狀態的中國人第一次如此全面地了解到外面的世界。 《海國圖志》的核心觀點“師夷長技以制夷”更是新穎獨特。它大膽地突破了傳統的天朝上國觀念,不再盲目自大,而是清醒地認識到西方在技術上的先進之處,并主張積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以此來抵御列強的侵略。這一觀點的提出,猶如在當時沉悶的思想界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激發了人們對國家命運的深刻思考。 魏源與《海國圖志》都是時代的產物。魏源身處那個動蕩不安、列強環伺的時代,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促使他創作了這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而《海國圖志》又反過來試圖影響時代,它試圖喚醒沉睡中的國人,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尋求變革之路。雖然在當時,這部著作的影響力還比較有限,但它卻為后來的洋務運動等一系列近代化變革運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啟發了更多的中國人睜眼看世界,思考救國圖強之法。總之,魏源和他的《海國圖志》與那個特定的時代緊密相連、相互影響。他們共同見證了中國在近代化進程中的艱難起步,成為了中國近代歷史上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節點。18.(1)變化:從以蘇聯為主到參與國家和地區逐漸廣泛;醫學合作的范圍逐漸擴大;從接受蘇聯援助到醫療援助發展中國家;活動形式和內容逐漸豐富。原因:新中國成立,國家政權逐漸鞏固;中國醫學科研能力提升,醫學水平提高;中國對外交往不斷拓展,國際地位提高;國際形勢變化,中蘇關系惡化。(2)意義:促進新中國醫學科學事業的發展;加強中國醫學科學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中國在醫學科學領域的國際影響力;提升人們衛生健康水平;提高新中國國家衛生健康綜合實力;有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19.(1)特點:發生在世界主要大國之間;涉及產業領域廣;具有世界性影響;持續時間長;貿易戰興起的原因具有多樣性;影響具有破壞性等。(2)變化:二戰后至20世紀70年代:倡導全球自由貿易。20世紀70年代以來: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重新抬頭且不斷強化?;蛘哂沙珜蜃杂少Q易到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重新抬頭且不斷強化。影響:前:二戰后至20世紀70年代: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增強了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促進資本主義貿易體系的建立;使世界經濟朝著制度化體系化方向發展等。后:20世紀70年代以來:擾亂了全球貿易秩序;削弱了多邊貿易體制,削弱了美國經濟的霸主地位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