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蘇州工業園區斜塘學校2025年初中畢業暨升學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卷(滿分50分,時間50分鐘)一、選擇題(共24題,每題1分,共24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1.以下考古發現共同反映出( )文物圖片及名稱彩繪龍紋陶盤玉龍龍首形器出土地址 中原地區陶寺遺址 北方紅山文化 三星堆遺址A.中國青銅文化起源較早B.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C.區域經濟交流非常頻繁D.龍形崇拜反映君主專制2.宋應星在《天工開物》序言中強調“貴五谷而賤金玉”;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強調“凡農本三卷,皆百家有關民事之言,而終以明代重農之典”。這些記錄主要反映了我國古代( )A.重視制度革新 B.農業為本思想C.農業科技發達 D.農商并重思想3.下邊是某同學整理的學習資料,由于疏忽漏寫了標題,請你根據卡片內容,幫他擬一個標題( )“1004年遼軍大規模進攻北宋,直接威脅北宋都城,第二年遼宋訂立和約,北宋給遼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使雙方保持相對和平局面。”A.靖康之變 B.宋夏議和 C.澶淵之盟 D.宋金議和4.王安石主持變法,其中募役法規定:征收役錢,用來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納役錢。這一做法( )A.實現了官民平等 B.增加了財政收入C.加強了對人民控制 D.增強了軍事力量5.據史書記載,五代十國的開國君主中有很多人曾經擔任節度使。如后梁君主朱溫是唐朝宣武節度使,后晉君主石敬瑭是后唐河東節度使,吳越開國國君錢謬是唐朝鎮海節度使,閩國開國國君王審知是唐朝威武節度使。據此可知,五代十國時期( )A.只有當過節度使,才能當皇帝B.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快速發展C.唐朝的節度使都建立了政權D.是唐末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6.對如圖所反映的歷史現象的準確理解是( )A.諸侯強大,威脅中央集權B.社會局面比較安定C.母后主政,皇帝無權D.外戚宦官交替專權7.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出現了很多民間輿地學者,涌現出大批邊疆史地著作,如曹廷杰的《東北邊防輯要》《西伯利東偏紀要》《東三省輿地圖說》,姚文棟的《云南勘界籌邊記》,薛福成的《流緬劃界圖說》等等,其范圍和規模大為壯觀。據此可知,當時中國( )A.官方關注邊疆危機B.自然科學研究逐步興起C.主權意識日益增強D.學習西方成為社會潮流8.據統計,1875年《申報》對收復新疆的報道有19篇,1877年增至40篇,1880年增至177篇。1875﹣1877年,報道以戰時消息居多。1879年后,圍繞“海防與塞防”“收復伊犁”“新疆善后”等評論增多,且多刊于頭版。這反映出( )A.民間輿論影響朝廷決策B.收復新疆成為朝野共識C.時人國家主權意識增強D.清廷疏于海上防務建設9.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劉少奇作《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他指出:我們黨要以毛澤東思想作為一切工作的指針,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由此可知中共七大( )A.推動了北伐的勝利進軍B.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C.統一了全黨思想和行動D.實現了工作重心的轉移10.1945年8月29日重慶《大公報》報道:昨日下午三點多鐘,毛澤東先生到了重慶。毛澤東先生來了,…大家都認為這是一件大喜事。這里《大公報》報道的事件是( )A.抗戰勝利 B.重慶談判 C.西安事變 D.內戰結束11.李明在閱讀教材時,做了如下筆記,你判斷他學習的內容應該是( )19世紀60年代,美國派軍隊進攻臺灣;阿古柏率兵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區19世紀70年代,日本派軍隊進攻臺灣;俄國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地區1884年,法國軍艦襲擊福建馬尾軍港,攻占臺灣基隆港,進犯臺北A.農民階級的反抗斗爭 B.近代化的早期探索C.列強蠶食與邊疆危機 D.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2.“它是新中國法制建設進程中無法繞開的節點,是憲法探索道路上的坐標,在1949年指引著新中國的誕生,成為法制之路的原點。”材料中的“它”是( )A.《中國土地法大綱》B.《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C.《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D.《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3.如表為1957年與1952年相比,我國部分經濟數據增長的情況。表格數據表明( )項目 鋼鐵 煤炭 棉花 糧食增長率 296% 96% 26% 19%A.工農業協調發展B.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成就顯著C.我國實現工業化D.工業產值已經超越農業產值14.1978年9月,鄧小平在東北、天津等地發表一系列談話,史稱“北方談話”,強調“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表現,就是能夠允許社會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使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這一論述表明鄧小平( )A.對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理性反思B.主張政治上實行系統的撥亂反正C.明確了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D.對社會主義本質形成成熟的認知15.如圖是歷史老師課堂上的板書,板書中的“結論”應該是( )A.三大改造如火如荼 B.大躍進運動結束C.撥亂反正的結束 D.國家出現重大轉折16.對如圖表分段解讀正確的是( )A.AB段,新中國的成立與鞏固B.BC段,進入社會主義C.CD段,完成一五計劃D.DE段,完成“兩彈一星”計劃17.歷史學家錢乘旦說“當新社會的曙光初露霞曦時,英國卻突然躍出地平線,抓住了機遇,領先走進一種新文明,以至后來所有國家都要跟在它后面——一個小島帶動了世界,這是奇跡還是必然?英國的歷史極其誘人,你要想了解現代世界,就應該首先從英國歷史開始。”英國領先走進的政治文明指的是( )A.公民代表大會制 B.君主立憲制C.君主專制 D.民主共和制18.世界名著《飄》的原英文書名為《Gone with the wind》,有消逝與渺茫之意,正是表述了南方舊式農莊文明及其相關生活方式的消亡與飄逝。揭示了舊的農莊文化與現代工業革命兩種不同社會發展狀態下的意識形態的對立。小說《飄》創作的歷史背景是( )A.美國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B.1929年﹣1933年世界經濟大危機C.美國建立了聯邦制共和國D.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19.一位意大利愛國者在1814年寫道:“沒有人比我更意識到我們應該向拿破侖表示感激,沒有人比我更懂得濕潤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復生氣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國人鮮血的價值。”這指法國大革命( )A.損害了被侵略國家人民利益B.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C.徹底摧毀了歐洲的封建制度D.控制了歐洲的許多地方20.馬克思將早期的和與之競爭的其他社會主義學說劃歸為烏托邦(空想社會主義)。他堅持認為,他的學說跟道德的觀念無關,是建立在研究客觀事實與真實過程的基礎之上的。這強調了馬克思主義的( )A.空想性 B.科學性 C.徹底性 D.革命性21.西亞是小麥、大麥的原產地,東亞的黃河流域是粟的發源地、長江中下游則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地區,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產地。這說明( )A.亞洲是世界唯一農業起源地B.中國原始農耕使用磨制工具C.世界農業起源具有多元特點D.中國是早期人類發源地之一22.歷史事實指的是歷史的真實情況,歷史觀點是分析歷史事實的看法和狀態。下列選項中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A.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B.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C.有13名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出席了中共“一大”D.1941年中共中央發文規定7月1日為黨的生日23.發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稱為“偉大的俄羅斯革命”,將其劃分為“2月階段”和“10月階段”,認為“它們不是相互矛盾的”,上述觀點的主要依據是兩者都( )A.著力推翻沙皇專制 B.推進俄國民主進程C.滿足農民土地要求 D.進行社會主義革命24.第聶伯河水電站建于1927至1939年,是當時蘇聯的重點建設工程,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該水電站的修建,體現了( )A.農業集體化促進生產力大解放B.工業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C.赫魯曉夫改革沖擊了蘇聯模式D.新經濟政策促進經濟發展二、非選擇題(共4題,共26分)25.中國古代在政治制度創新方面成就頗豐。閱讀材料,回答問題。(6分)材料一:如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三省六部制的特點。該制度是哪一朝代確立的?(2分)材料二:兩宋時期部分君臣的言論宋太祖 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今選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眾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大臣余靖 自來武臣在邊,多被文臣掣肘大臣呂中 我朝以儒立國,故命宰相讀書,用儒臣掌刑獄,以文臣知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朝統治者實行的方針,并分析這一方針實行的原因。(2分)材料三:行省制度的確立是我國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行省實際是封建中央集權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權力相當大。它負責處理境內政治、軍事、經濟等各類事務。此外行省還有一個重要職能就是聚集境內財富,以供中央需要。——摘編自陸杰峰《中國政治制度史》(3)根據材料三,概括行省的職能。(1分)(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制度創新的認識。(1分)26.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逐步形成,中國逐漸被卷入其中,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7分)材料一:它打破了以往人類文明區域性分割和孤立發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類聯系起來,開始了人類文明一體化的進程。……引發了歐洲近代幾個世紀的大規模海外擴張,開始了歐洲對世界征服和侵略的歷史。——摘自馬世力《世界史綱》材料二:因大英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應給予沿海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準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國君主暨嗣后世襲主位者常(常:此處通“長”,長期的意思)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摘自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匯編》材料三:第七款:大清國國家允定各使館境界,以為專與住用之處,并獨由使館管理,中國民人概不準在界內居住,亦可自行防守。使館界線于附件圖上標明如后。按照西歷一千九百零一年正月十六日、即中歷上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文內后附之條款,中國國家應允,諸國分應自主,常留兵隊分保使館。——摘自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之《義和團檔案史料》(1)根據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一中“首次把全球人類聯系起來”是指哪一事件?在這一事件中第一位橫渡太平洋的歐洲人是誰?(2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英國割占中國“香港一島”的目的是什么?為抵御英國等西方殖民侵略,湖南籍哪一位人物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2分)(3)材料三所涉及的條約中哪一內容最能體現清政府完全成為了“洋人的朝廷”?材料三中所提及的時間段內,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擴張以什么方式為主?(2分)(4)綜上所述,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速的今天,中國應該如何應對?(1分)27.世界形勢風云變幻,掃清迷霧追根溯源;國際關系錯綜復雜,抽絲剝繭正本清源。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6分)材料一:從17世紀起,英法美德等國先后通過革命或改革等方式,頒布法律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使國家主權從一個人手中轉移到由選舉產生的議員組成的議會手中,資產階級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取得了勝利,成為新社會的統治階級。這一政治模式否定了君主專制,緩和了社會矛盾,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1)根據材料一,指出英、美、法通過革命,最終以什么形式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它們的革命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成就的共同經驗有哪些?(2分)材料二: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從英國先后擴展到法、德、美等許多國家。工業革命導致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促使資本主義工業國到世界各地搶占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把許多殖民地國家和地區卷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使之成為經濟附庸,世界市場體系初步形成。19世紀70年代后,工業革命進入新的時期,造成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提高,資本主義各國爭先恐后地爭奪殖民地,劃分勢力范圍,以便為本國經濟發展獲得更多的市場,20世紀初世界差不多被瓜分完畢,世界市場最終形成。(2)材料二反映的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是什么?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歸納推動這一趨勢發展的因素有哪些?(2分)材料三:歷史上出現的國際秩序都是在戰爭結束后由戰勝國提出并建立起來的,反映了戰后的力量對比,體現了戰勝國的利益,因此新秩序建立的時間都較短。但是冷戰的結束沒有戰勝國與戰敗國的區別,國際主要力量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設想來確立新的國際秩序,因此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必將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將不可避免地充滿矛盾和斗爭,不管怎樣世界格局正向多極化方向演變而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要力量。﹣﹣曹勝強《現代國際關系史》(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以來國際秩序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2分)28.17、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來臨,19世紀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同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興起并蓬勃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7分)材料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宣言列舉了英國殖民統治的種種暴政,號召殖民地人民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而獨立。——選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材料二:改革為俄國的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廣闊的市場,就像列夫 托爾斯泰在長篇小說《復活》的開篇所寫的那樣:“一切都翻了個個兒,一切卻又剛剛開始。”——《大國崛起》材料三:政治上,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經濟上,推行地稅改革,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選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材料四:《共產黨宣言》指出,人類進入資本主義時代,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資本主義社會必將被沒有階級剝削和壓迫的共產主義社會所取代。——選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寫出該文獻的名稱。之后美國通過哪部憲法建立起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聯邦制國家?(2分)(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事件?這一時期在位的沙皇是誰?(2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判斷這是哪個國家的改革措施?措施中哪個領域的內容最能體現改革的性質?(2分)(4)《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哪一科學理論的誕生?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的名稱是什么?(1分)參考答案1-10 BBCBD DCCCB11-20 CBBAD BBABB21-24 CBBB25.(1)三省之間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行政效率。隋朝。(2)崇文抑武。防止武將專權,鞏固統治。(3)負責處理境內政治、軍事、經濟等各類事務,聚集境內財富,以供中央需要。(4)制度創新應符合時代發展潮流,制度創新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制度創新應符合國情,國家不斷發展需要制度不斷創新改革等。26.(1)事件:開辟新航路;人物:麥哲倫。(2)目的:便于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人物:魏源。(3)內容: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方式:資本輸出。(4)建議:大力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等。27.(1)資產階級代議制;資產階級的領導、人民群眾的支持等。(2)經濟全球化;兩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的形成等。(3)由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到兩極格局再到世界格局多極化。28.(1)《獨立宣言》;1787年憲法。(2)俄國1861年改革;亞歷山大二世。(3)日本;經濟領域。(4)馬克思主義;巴黎公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