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馬來西亞三寶山泰國三寶公廟馬六甲三寶山馬六甲三寶井在今天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有一些地名、廟宇以“三寶”命名的,如泰國有三寶公廟,馬來西亞有三寶山,印度尼西亞有三寶廟、三寶井、三寶洞。“三寶”時明朝航海家鄭和的小名,這些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為什么用鄭和名字來命名地名和廟宇呢?第16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課標要求:了解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知道戚繼光的抗倭斗爭。鄭和,原姓馬,回族,云南人。從小就和父親熟悉海洋,向往航海。12歲喪父,在明軍攻克云南時被俘,送進皇宮當了宦官。后來跟隨燕王朱棣,屢建戰功。明成祖即位后,十分器重他,并賜姓鄭,因他小名“三寶”,所以人稱“三寶太監”。明朝時,把今天文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洋一帶海域及沿岸地區稱為“西洋”。一、鄭和下西洋一、鄭和下西洋任務1:閱讀材料,思考鄭和為什么要下西洋?舉手回答。2分鐘材料二:成祖疑惠帝(注:建文帝朱允炆)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chái)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鄭和傳》材料三:鄭和所率船隊滿載瓷器、茶葉、鐵器、農具、絲綢、金銀等國內產品,去換取各國的象牙、香料、寶石等奇珍。——朱紹侯《中國古代史》2.目的:提高明朝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威望2.目的:推動中外貿易發展材料一:史書記載明太祖時,“倉廩充積,天下太平”。當時明朝經濟世界第一,白銀占有量世界第一。1、背景:明朝經濟繁榮,國力雄厚3.鄭和下西洋的概況起止時間次數在位皇帝出發地點到達地區最遠到達主要活動1405-1433七次明成祖劉家港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贈送禮品,貿易往來閱讀課本92頁《相關史事》并結合所學,說說支持鄭和船隊“涉彼狂瀾,如履通衢”的歷史條件有哪些?天妃靈應之記碑拓片鄭和遠航,船隊最多時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上千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海船。鄭和的船隊有嚴整的編隊,船只分工明確,分別承擔載人、載貨、運糧、裝淡水等任務,還有戰船護航。僅首次下西洋時,就有27000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術人員、宗教人士、翻譯、醫生、廚師、工匠等。鄭和的船隊采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遠洋航海技術,能夠準確地測定航區、航線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風、海流進行航行。①明朝前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經濟基礎);②造船技術的進步和指南針的廣泛應用(科技保障);③鄭和個人能力出眾,不畏艱險,勇于進取(個人能力);④明成祖的鼎力支持(政府支持);像走在平坦的路上一樣人物 哥倫布 特點時間 1492-1504次數 4次船隊規模 3艘,最大船120噸左右到達范圍 美洲時間長次數多規模大范圍廣鄭和1405-14337次大船62艘(連小船共有200多艘,最大的1500噸左右)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4意義:①鄭和的遠航,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一、鄭和下西洋紅海沿岸非洲東海岸一、鄭和下西洋4.意義:②發展了海上絲綢之路鄭和到了東南亞,他和國王乘坐大象接受當地居民載歌載舞的歡迎。鄭和受到非洲黑人的熱烈歡迎,當地居民并把長頸鹿贈送給了鄭和。鄭和到了阿拉伯,把我們國家的絲綢和瓷器送給了當地的人民③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了解和友好往來,④為人類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船隊回國時,一些國家還派出使者隨行,在第六次返回時,有16個國家和地區的使團隨船隊來到中國4.意義泰國 三寶公寺印尼 三寶廟中國云南 三寶樓鄭和七次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盛極一時,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國的絲綢和瓷器換取當地的特產或饋贈當地的國王,與當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無,不占別國一寸土地,未掠奪他人一分財富。——《鄭和下西洋——偉大的和平使者》和平之師、友好使者鄭和下西洋壹材料:鄭和下西洋,費錢銀十數萬,軍民死者萬計,縱得奇寶而歸,與國家何益。鄭和之后,再無下西洋了。——《明史·鄭和傳》消極影響:給明政府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未使中國真正走向開放,走向富強。一、鄭和下西洋二.戚繼光抗倭明的產生倭國倭寇倭患古代日本日本武士和奸商組成的海盜武裝集團倭寇與中國海盜奸商勾結,對中國沿海地區帶來的災難搶劫虐殺百姓明朝中期為什么會形成倭患?原因:日本國內社會動蕩加劇;明朝政治腐敗,海防松懈。《倭寇圖卷》晚明時期 仇英 東京大學所藏1.背景:明朝中期政治腐敗,海防松懈,倭寇嚴重。出身將門,17歲承襲父職后考中武舉,擔負起防御倭寇的任務戚繼光先后在山東、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其率領的軍隊被稱為“戚家軍”后又在北方抗擊韃靼十余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還寫有《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等兵書姓名:戚繼光生活時代:明朝中期籍貫:山東登州(今蓬萊)民族:漢族職業:軍事家姓名:戚繼光生活時代:明朝中期籍貫:山東登州(今蓬萊)民族:漢族職業:軍事家戰役 倭寇傷亡 戚家軍傷亡寧海之戰 殺敵數百 無陣亡新河之戰 500人 陣亡3人上峰嶺之戰 2000人 陣亡3人臺州之戰合計 5000余人 不到20人戚繼光其人二.戚繼光抗倭第一階段:1561年 臺州之戰第二階段:前往福建廣東,配合當地軍民剿滅倭寇結果:九戰九捷,平定了浙東倭患結果:東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2.經過二.戚繼光抗倭抗倭戰爭的勝利,也為明朝對外貿易的重大調整提供條件。隆慶初年,明政府下令商民“準販東、西二洋”,基本放棄一直實行的海禁政策。從而刺激海上貿易發展,私人海上貿易呈現一片繁榮景象,明朝開始主動走向世界并參與全球貿易。材料一:倭寇大肆毀掠,……殺人無算。城邊流血數十里,河內積滿千船。——《倭變事略》材料二:戚繼光組建了戚家軍,紀律嚴明,英勇善戰……在臺州九捷中,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大力支持,蕩平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廣東,與當地明軍并肩作戰,剿滅那里的倭寇。材料三:戚繼光個人軍事著作正義的反侵略斗爭戚家軍軍紀嚴明,作戰英勇當地軍民支持戚繼光個人卓越的軍事才能勝利的原因二.戚繼光抗倭不追求個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愛國情懷。12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過文登營》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韜鈐深處》如何評價戚繼光抗倭?從他的詩句中可以感受到戚繼光什么樣的情懷?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他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評價二.戚繼光抗倭影響: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周邊國家向中國納貢稱臣,并和中國進行貿易,中國對周邊國家國王進行冊封明朝是如何處理與周邊國家關系的?維護藩屬國統治秩序冊封納貢稱臣朝鮮、琉球、越南、緬甸等明朝的周邊有哪些國家?三.援朝戰爭明朝援朝大將李如松日本權臣豐臣秀吉明朝兩次出兵援助,均取得勝利。日本權臣豐臣秀吉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明朝萬歷年間1.時間:2.背景:4.影響:沉重打擊了日本政治軍事勢力,明朝國力受到削弱,對東亞政治軍事格局產生深遠影響閱讀教材,歸納援朝戰爭的相關史實,并指出其深遠影響。3.結果:三.援朝戰爭葡萄牙殖民者借口遇到風浪親貴暫借地晾曬貨物,攫取了在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1553年16世紀開始,一些歐洲殖民者相繼來到我國沿海地區,進行侵略活動。葡萄牙殖民者幾次侵入我國廣東、福建、浙江地區,都被我國軍民趕走。1573年殖民者將500兩白銀改交明朝政府,獲得在澳門的租借居住權。≠占領清政府被迫與葡萄牙王國簽約,承認了它對澳門的管理權。1887年明政府在澳門設置守澳官,加強對澳門的管理。后來領土主權仍屬中國,明政府在澳門設置守澳官,駐扎軍隊,加強對澳門的管理四.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門的租住權四、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門的租住澳門回歸:1999年12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成立澳門特別行政區,葡萄牙結束對澳門的殖民統治。(446年)本課小結16明朝的對外關系明朝前期明朝后期援朝戰爭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租住權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政治腐敗海防松弛和平交往暴力沖突啟示:我們要重視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加強海洋權益的保護。鄭和七下西洋戚繼光抗倭感悟:強大的國力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的關鍵。1.(2024·湖南·中考真題)“在明朝朝廷心目中,天朝的聲望好像比物質的貿易更重要,異域的臣服比外來的物質更重要。”材料意在說明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開展貿易 B.獲取財富 C.宣揚國威 D.增長見識2.(2024·新疆·中考真題)某同學在學習歷史時搜集了以下三則材料,它們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A.元朝的政治統治 B.明朝的對外關系C.元朝的科技文化 D.明朝的中外交通CB中考鏈接3.(2024·陜西·中考真題)對下圖所反映歷史事件產生的影響,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開辟了溝通歐亞的陸上交通道路B.政府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C.火藥、指南針等先進科技開始輸往西方D.增進了與亞非國家地區的友好往來鄭和下西洋路線圖4.(2024·廣東·中考真題)明朝中后期,以萬里海疆為對象,明人繪制了《全海圖注》《沿海山沙圖》《萬里海圖》等眾多海防圖,流傳至今的就有十多種。這表明,當時( )A.造船技術發達 B.海防意識增強C.海外貿易興盛 D.遠洋航行開啟D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