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年中考歷史答題技巧與模板構建專題07概括類非選擇題(學生版+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年中考歷史答題技巧與模板構建專題07概括類非選擇題(學生版+解析)

資源簡介

專題07 概括類非選擇題
題型解讀|模板構建|真題試煉
題型特點 一、題型特點 考查核心能力: 信息提取:從材料或知識點中提煉關鍵信息 歸納總結:將零散信息整合為邏輯清晰的要點 精準表述:用簡潔、規范的術語概括特征或作用、意義、原因、影響等 二、答題步驟與技巧 1.審題定位 ①明確對象:確定需概括的主體(如政策、制度、思想、技術等)。 ②限定范圍:注意時間、空間、領域等限定詞(如“明清時期”“經濟領域”)。 區分類型: ③顯性特征:材料直接描述的特點(如“重農抑商”)。 ④隱性特征:需通過現象分析本質(如“專制主義強化”需從中央集權措施中推導)。 ④具體狀況:在分析判斷的基礎上簡明扼要表述出來 2.材料分析 分層閱讀:劃分材料邏輯結構(時間順序、因果關系、對比等)。 勾畫關鍵詞:關注以下內容: 描述性詞匯(如“首創”“多元化”“高度集中”)。 比較性表述(如“不同于……”“首次”“最突出”)。 數據或現象(如“耕地面積增長”可推導“農業發展”)。 3.歸納特征 角度拆分法:從多維度歸納,例如: ①歷史事件:背景、內容、影響、性質(如革命性、漸進性)。 ②經濟政策:目的、手段、對象、效果。 ③文化思想:核心主張、傳播方式、受眾群體。 ④對比法:通過與同類事物比較找差異(如“宋代市鎮與唐代坊市的區別”)。 ⑤因果推導法:從原因或結果反推特點(如“工業革命推動城市化”隱含“社會結構變遷”)。 4.規范表述 總分結構:先用概括性短語點明特征,再結合材料簡要說明。 例: 特點一:注重實用性(總括)。 材料中“改進農具、推廣良種”體現了技術革新以服務農業生產(解釋)。 術語專業化:使用學科術語(如“中央集權”“多元化”“制度化”)。 避免重復 :每個特征獨立且互不包含。 三、常見誤區 簡單羅列現象:未將具體現象升華為抽象特征。 錯誤:列舉“興修水利、開墾土地”。 正確:概括為“重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脫離材料或知識點 :僅憑主觀臆斷,缺乏依據。 表述模糊 :使用“較多”“較大”等籠統詞匯,缺乏針對性。 四、答題要點 核心邏輯:特征=現象+本質(用學科語言提煉) 新情境:原因、意義、影響、作用=現象+歸納總結性語言表述 高分關鍵:精準性(緊扣材料)、全面性(多角度覆蓋)、邏輯性(層次分明)。 訓練建議:多練習對比歸納(如比較不同朝代政策特點),積累高頻特征術語(如“制度化”“多元化”“世俗化”)。
常見設問/關鍵詞 常見設問形式 : “概括……的主要特點/特征”“指出……的突出表現”“分析……的獨特性” “比較……的異同點”(隱含特征對比)
真題示例 (2024·貴州中考)科學原理和實踐相結合 (2024·江蘇中考)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中國古代農學名著 (2024福建中考)古代造船技術領先世界 (2024·武漢中考)絲綢之路是溝通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 (2024·四川中考)初步形成了世界鐵路網
命題預測 設問形式預測: 這類題目的設問一般會包含“主要特點”“新特點”“時代特點”“基本特點”“共同特點”“不同特點(各自特點)”“共同特征”“不同特征”“狀況……”“影響是……”“作用……”等詞語,設問方式多以簡析、概括為主,多數會要求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得出答案。
審|題|技|巧
審題四步法:辨析題型——審題干(答題方向)——審題肢(排除干擾)——確定答案
第一步:審設問詞,辨析題型,明確題型特點 確定需概括的主體,注意時間、空間、領域等限定詞
第二步:審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審材料,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可以采取劃分段落或劃關鍵詞等方法
第三步:概括、歸納 根據獲取的信息抽象出一般性規律或特征
第四步:簡明扼要表達 準確、簡明的表述“本質”新特點;術語化
模板01 概括特點、特征類非選擇題
概括特點、特征類非選擇題是指描述某一歷史事物不同于一般事物的性質、特質、屬性等;通過對個別或群體的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化分析,歸納其個性形態。
概括特點、特征類非選擇題一般含有以下詞語:主要特點、新特點、時代特點、基本特點、共同特點、不同特點(各自特點)、共同特征、不同特征。設問方式以簡析、概括為主,多數是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得出答案。
【思路引領】
(1)設問方式:此類題目通常以簡析、概括為主要設問方式,要求學生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得出答案。
(2)考查能力: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特別是概括與提煉、組織與運用的能力;同時考查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包括運用歷史思維和科學方法分析和闡述歷史事物的能力。
(3)材料解析:題目會提供相關的歷史材料,學生需要對材料進行精讀,提取關鍵信息,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觀點等,并梳理材料的邏輯,明確材料的層次和結構。
(4)聯系教材知識:學生需要將材料中的信息與所學的歷史知識進行對接,回憶相關的歷史背景、事件經過、影響等內容,為分析問題提供更豐富的素材。
(5)拓展知識儲備:除了教材知識,還可以結合一些課外的歷史研究成果、歷史事件的相關背景知識等,使答案更具深度和廣度。
(6)答案組織:答案需要有條理、有邏輯,能夠體現出對歷史知識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需要注意使用歷史學科的專業術語,避免使用口語化的語言。
【題型示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24江蘇真題)
材料二
《齊民要術》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中國古代農學名著。其內容包括:卷一,總論耕田、收種2篇,種谷1篇;卷二,包括谷類、豆、麻、麥、稻、瓜等13篇;卷三,為種葵、蔓菁等蔬菜作物12篇,苜蓿、雜說各1篇;卷四,總論園籬、栽樹2篇,果樹12篇;卷五,有竹、木及染料作物10篇,伐木1篇;卷六,為家畜、家禽和養魚6篇;卷七,為貨殖、涂甕各1篇,釀酒4篇;卷八和卷九,有釀造、醬、醋、歧和食品制作以及貯藏22篇,還有煮膠、制筆墨各1篇;卷十,五谷、果蔬、菜茹等非中國物產品種1篇,其中引載了100多種有實用價值的熱帶、亞熱帶栽培植物和60多種野生植物。《齊民要術》歷史影響深遠,直至當代在世界農業科技發展史中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此后的復刻本或傳抄本,多至20余種,并有日文和英文的譯本。
——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
請回答:(2)據材料二,概括《齊民要術》的特點,并綜合材料一二,總結其影響。(4分)
【答案】特點: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中國古代農學名著;內容豐富;涉及的生產領域廣泛;內容來源途徑多樣;影響深遠。
影響:有利于技術的傳承;對世界農業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對中國飲食文化產生重要影響;促進了生物學研究。
模板02 概括作用、影響類非選擇題
【題型概述】
作用、意義類非選擇題中考歷史常考題型,題目通常給出確定的背景材料,要求學生分析材料中事務、措施、方案等所具有的意義、作用、重要性或積極影響,常以“概括意義、作用、重要性、積極影響”為設問形式。
【解題方法】
審題方面
(1)明確答題知識范圍:仔細審讀設問,確定運用何種知識分析問題,這是正確答題的前提。若題目規定了答題的具體知識,需圍繞限定知識組織答案。
(2)找出意義的主體:意義的主體指意義作用的對象或措施實施的對象,即對誰的意義。明確意義的主體直接決定了答題的具體知識和要點。
(3)結合材料與課本知識梳理:有的試題背景材料分幾個層次,對其歸納總結并融入課本知識,可能就是答案要點;若材料圍繞一個主題闡述,答題時要圍繞材料主題,運用發散性思維從多個方面、多個層次組織答案。
(4)答案組織方面:組織答案要層次清晰、邏輯嚴密,恰當運用歷史術語。可遵循以下原則:
①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先答對個人的意義,再答對企業、集體的意義,最后答對國家、社會的意義;反之亦可。
②由近及遠或由遠到近:先答對當前的意義,再答對長遠的意義;順序也可顛倒。
③由直接到間接:先答直接的、現實的意義,再答間接的、引申的意義。
典型例題分析(2024內蒙古赤峰)【近代——抗日戰爭】
材料二 據統計,全國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主要戰績:斃傷日軍520463人,斃傷偽軍490130人;俘虜日軍6213人,俘虜偽軍512933人;投降反正的日軍為746人,偽軍為183632人;與日、偽軍作戰總次數為125165次,中國共產黨不僅成為中國長期抗戰最重要的因素,也為世界反法面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摘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編輯室《名家史學精講——中國共產黨歷史》
……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抗日戰爭與抗倭戰爭在性質上的不同,概括中國共產黨在抗戰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8分)
【答案】(2)不同:中國抗日戰爭是20世紀中期為實現民族獨立進行的一場全面性的反侵略戰爭,主要針對的是日本的侵略暴行;抗倭戰爭是針對侵犯中國東南沿海倭寇進行的反侵略戰爭,規模上和影響上遠低于抗日戰爭。
作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長期抗戰最重要的因素,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模板01 概括特點、特征類非選擇題
(2024·貴州親東南·中考真題2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人民的力量】
材料二 五四運動大事記(部分)
時間 大事
五月五、六日 北京總商會為學生被捕一事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以實力贊助學生
五月七日 上海舉行國民大會。天津、南京等城市群眾也先后集會聲援北京學生
五月二十日 北京、武漢等地商界議決抵制日貨辦法
六月五日 上海工人開始罷工,要求釋放學生,罷免曹、章、陸。各地工人紛紛響應
——摘編自彭明《五四運動史》
(2)根據材料二,概括五四運動的發展具有哪些特點。(3分)
思路詳解
嘗試解答:
規范答題
【答案】(2)特點:青少年學生揭開運動序幕;運動范圍從北京擴展到全國;參與的社會階層迅速擴大;斗爭方式多樣。(3分)
1.(2024·福建省·中考真題9節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二
注:該香囊利用了陀螺儀萬向支架原理,無論如何轉動,中間焚香的盂始終保持水平狀態,焚香都不會傾灑;外殼通體鏤空,便于香氣散出,且可隨身掛佩,在唐朝風靡一時。
注:該壺利用了虹吸原理,注水孔在壺底,注水時,水并不會從壺嘴流出。水壺翻轉后,水也不會從壺底漏出,只有當壺身向壺嘴處傾斜時,水才會自然流出,這增加了壺的密封性和便攜性,后來該類壺普遍流行。
——摘編自愛德華·謝弗《撒馬爾罕的金桃》等
(2)根據材料二,概括其體現出的古代手工業品的特點。
【答案】(2)特點:造型美觀;設計精巧;工藝高超;科學原理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實用性;引領風尚;日益走向大眾等。
2.(2025·湖北·中考模擬節選)【船舶與中國制造】
材料一 戰國時期,造船技術有較大進步。船的種類很多,有運輸船、戰船等。圖是戰國銅壺壺身刻有的水陸攻戰圖案。從圖中看出,那時的人們已用長槳劃船。
戰國銅壺壺身刻有的水陸攻戰圖案
——摘編自楊槱《帆船史》
材料二 宋元時期,中國商船遍布東南亞和印度洋各港口。1974年,泉州出土了一艘宋代海船。據考證,該船船體剖面里V字形,航行速度快,抗風浪能力強。一位西方學者寫道,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相南針、船尾舵等導航和連船技術,哥倫布不可能遠航到美洲。
——摘編自何國衛《中國木帆船》
材料三 1982-2020年中國造船業成就一覽表
年份 成就
1982年 造船企業正式進入世界造船市場
2009年 船舶制造業躍居世界第一
2020年 出口船舶訂單量占國際市場份額40%以上
(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概述中國造船業發展的特點。
【答案】(3)造船歷史悠久;古代造船技術領先世界:宋元時期,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外傳;改革開放以來,造船技術世界領先,造船業融入世界市場;對世界文明發展貢獻大。(答出任意一點即可。有其他表述,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據,可同等給分)
3.(2025·江蘇揚州·中考模擬節選)
材料一 圖5為造竹紙工序圖。
圖5
——摘編自楊維增譯注《天工開物》
——摘編自賀超海《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分期及其特征研究》
(1)據材料一,概括《天工開物》內容的主要特點。(3分)
【答案】(1)特點:圖文并茂;注重實踐;強調人與自然相協調;關注生產過程;注意呈現勞動人民生產面貌。(3分)
模板02 概括作用、影響類非選擇題
(2024湖北武漢·中考真題15節選)
材料二
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出現了桑、蠶、帛以及偏旁從絲的100多個與絲有關的字;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直接受到制絲過程中產生的絲茸沉淀物與凸版印花技術的啟發;漢代以來,絲織物不斷西傳,成為古代中國與西方諸國進行經濟交流的主要產品。絲綢延綿數千年,至今依舊光耀神州,已成為國家文化的名片,將中國貨通世界、與世交好的愿景傳遞。
——摘編自林梅村《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等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絲綢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作用。(4分)
思路詳解
規范答題
【答案】(2)絲綢之路是溝通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它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4分)
1.(2024·江蘇鹽城·中考真題21節選)中華民族在長期交往、交會、交融中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時,在今四川、貴州、云南三省境內分布著數十個民族,這些民族語言、族屬不同,被中原人統稱為“西南夷”。為了便利與西南夷的交通,秦朝開鑿了連接蜀地和滇池的“五尺道”,還不斷在歸附的西南夷地區設置縣、道。
——摘編自馬孟龍《秦漢史》
(1)據材料一,概括秦朝在西南地區加強邊疆治理的背景和措施。
【答案】(1)背景: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眾多,語言,族屬各不相同;交通不便;(2分)
措施:開鑿了“五尺道”,設置縣、道。(2分)
2.(2024·江蘇常州·中考真題15節選)材料二 多民族大一統格局是秦漢以來就基本形成的歷史傳統。在歷史演進過程中,中華一體意識不斷加強。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就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旗幟,開創了民族團結的新局面。
——摘編自楊清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生理路研究》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我國古代維護多民族大一統格局的歷史表現,并列舉中國共產黨開創民族團結新局面的具體措施。(4分)
【答案】(2)表現: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實行郡縣制,確立了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大一統封建王朝的基礎:漢武帝“罷黜百家,尊崇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共同生產生活,抵御外來侵略,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等。具體措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4分)
3.(2024·四川涼山·中考真題16節選)
(7分)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歐洲聯合的擴大,從經濟上看,給它帶來了內部市場的擴展和對外貿易競爭力加強的優勢,從而對促進經濟發展產生積極推進作用。從政治上看、對維持歐洲均勢與和平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此外,歐洲聯合體中的那些國家,在某些國際問題上堅持獨立的外交政策,孤立于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外,也不再為美國馬首是瞻。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下卷)》
(1)根據材料一概括“歐洲聯合的擴大”產生了哪些影響?(2分)(摘抄全文不得分)
【答案】(1)推動歐洲經濟的發展;維持歐洲各國均勢與和平的局面;提高了歐洲國家的國際地位;沖擊了兩極格局。(2分)
注:概括類選擇題還有多種情境,如
情境01 概括貢獻類
(2024山東濱州真題節選)
材料二
馬耀南,長山縣北旺莊(今屬淄博周村)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創建了清河平原抗日根據地。1939年7月,馬耀南等率領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支隊與日軍激戰,遭到敵軍的伏擊,不幸中彈,英勇犧牲。 渤海區革命烈士英名錄(碑刻·局部) 韓秀貞,博興縣辛集村人。1942年,韓秀貞帶頭成立了全縣第一個紡織互助組,組織生產供應抗日部隊。淮海戰役開始前,她接受并完成了動員常備民工和加工24萬斤糧食的緊急任務,又親自押運糧食到淮海前線。
——資料來自渤海革命老區紀念園、李象潤等主編《濱州通史》
(2)近代中國的歷史任務是什么?依據材料二,概括渤海老區人民在完成這一歷史任務中所作的貢獻。(6分)
【答案】(2)任務:反帝反封建。貢獻:渤海區人民在面臨帝國主義的侵略,本國封建勢力的情況下,舍身
忘死,不怕犧牲、勇于前行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著越來越多的人為實現人民當家作主,贏得民族獨立而不斷奮斗,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情境02 概括條件類
(2024山東煙臺真題節選)(18分)黨報黨刊是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的忠實書寫者,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讀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并日益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除了上海、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之外,長沙、武漢、廣州、濟南等地也相繼建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共產國際又派人來華開展工作,成立全國性無產階級政黨組織的工作遂正式啟動。從此,在中國出現了完全新式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行動指南的,以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的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
——摘自《一大首聚 開天辟地》,載《中國組織人事報》2021年3月8日
(1)概括材料一中“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成立的條件。(4分)
【答案】(1)成立的條件:十月革命送來馬克思列寧主義;五四運動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并與工人運動結合;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共產國際的支持。(答出其中2點即可,4分)
情境03 概括原因、背景類
情境04 概括發展狀況類
……
注:類型太多了,不一一列舉了!
【概括特點、特征類非選擇題】
1.(2024內蒙古包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中醫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經過西周至東漢末一千兩百余年的發展,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形成。現存的中醫藥古籍近9000種,在浩如煙海的醫學著作中,不乏集大成者。更為可貴的是,古代醫者在行醫過程中追求“大醫習業”“大醫精誠”的精神。日本、韓國等國的傳統醫學都是在中醫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摘編自王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與中醫藥文化自信》
……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古代中醫藥發展的特點,并舉出兩例代表性的成就。(4分)
【答案】(1)特點:能夠從歷史傳承、理論體系、醫藥典籍、精神價值、國際影響力等方面概括特點,每點1分,答出2點即2分。
成就:每點1分,答出2點即2分。除作答示例外,回答《黃帝內經》“麻沸散”等其他醫學成就亦可。
【解析】(1)特點:根據材料一”經過西周至東漢末一干兩百余年的發展,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形成”可知是歷史悠久;根據材料一“現存的中醫藥古籍近9000種,在浩如煙海的醫學著作中,不乏集大成者”可知是醫學著作數量多;根據材料一”更為可貴的是,古代醫者在行醫過程中追求大醫習業’大醫精誠’的精神”可知是醫者追求道德醫術修養;根據材料一“日本、韓國等國的傳統醫學都是在中醫理論基
礎上發展起來的”可知是影響國外醫學發展。成就:根據所學,從古代中醫藥發展重大成就中列舉兩例即可,如東漢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東漢華佗發明麻沸散等。
2.(2024四川德陽13)材料二 1870—1900年的鐵路網(單位:千公里)
年份 全世界 歐洲 美洲 亞洲 非洲 澳洲
1870年 210 105 93 8 2 2
1880年 372 169 175 16 5 8
1890年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年 760 284 402 60 20 24
——摘編自《世界史:近代史篇·下卷》
(2)根據材料二,概括當時世界鐵路發展的特點。(6分)
【答案】(2)特點:初步形成了世界鐵路網;世界鐵路建設發展很快;各地區鐵路建設發展不平衡;美洲鐵路建設發展規模最大(美洲后來居上,超過歐洲);歐洲和美洲鐵路里程數占比很大;亞洲、非洲、澳洲有一定的發展(亞洲、非洲、澳洲起步較晚);亞洲、非洲、澳洲的鐵路建設速度高于歐洲和美洲。(評分說明:答2點給6分,其他符合題意的答案均可酌情給分)
【解析】通過數據分析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后,全世界鐵路歷程呈上增趨勢,從分布看,發達國家鐵路歷程較長,亞洲、非洲和澳洲起步晚,但增幅大,美洲后來居上。
3、(2024四川樂山17)材料二 中國古代茶業史(部分)
唐代以前 茶業起源于巴蜀,“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茶葉開始向長江中下游地區傳播
唐代 茶葉生產空前發展,貿易日趨活躍,飲茶蔚然成風,茶學與茶文化形成
兩宋 茶葉制作技術和品飲藝術臻于極致,茶法體制和茶馬貿易制度趨于成熟
元明 飲茶風尚發生劃時代變革,制茶技術和茶葉品類得到很大進步,傳統茶文化躍上新境界,茶葉生產、貿易以及國家茶政持續發展
清代 茶葉生產方式出現新的形態,向機械化、科學化發展,華茶出口貿易迅速崛起,茶葉國際競爭加劇,傳統茶業經濟轉型,逐步納入國際化軌道
——據郭孟良《中國茶史》
(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國古代茶業發展的特點。(3分)
【答案】(2)特點:起源于巴蜀地區;歷史源遠流長;傳播范圍逐漸擴大;茶葉貿易活躍;形成茶學與茶文化;茶業納入國家治理范疇:茶葉制作技術不斷發展;茶法體制趨于成熟;清代傳統茶業發生轉型等。(1點1分,任答3點3分)
【解析】(2)特點:由材料二"茶業起源于巴蜀”可知,起源于巴蜀地區;由材料二“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可知,歷史源遠流長;由材料二“茶葉開始向長江中下游地區傳播”可知,傳播范圍逐漸擴大;由材料二“茶葉生產空前發展,貿易日趨活躍”可知,茶葉貿易活躍;由材料二“傳統茶文化躍上新境界”可知,形成茶學與茶文化;由材料二“茶葉生產、貿易以及國家茶政持續發展”可知,茶業納入國家治理范疇;由材料二“制茶技術和茶葉品類得到很大進步”可知,茶葉制作技術不斷發展;由材料二“茶法體制和茶馬貿易制度趨于成熟”可知,茶法體制趨于成熟;由材料二“茶葉生產方式出現新的形態,向機械化、科學化發展,華茶出口貿易迅速崛起,茶葉國際競爭加劇,傳統茶業經濟轉型,逐步納入國際化軌道”可知,清代傳統茶業發生轉型等。
4.(2024廣東i)材料三 下表是明清時期編撰的部分科技類圖書信息。
書名 作(譯)者 簡介
《天工開物》 宋應星 全面總結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后傳到國外,被譯為日文、英文等多種文字,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本草綱目拾遺》 趙學敏 收錄了《本草綱目》未載的多種藥物,以及當時傳入的西醫藥資料。
《幾何原本》 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 譯自古希臘數學著作,“點”“線”“三角形”等術語就是在這個譯本里定下來的。
(3)根據材料三,概括明清科技類圖書的新特點。(4分)
【答案】(3)特點:集大成或總結性;繼承與創新;吸收國外科技成果等。(1點2分,任答2點得4分)
【解析】(3)特點:根據”全面總結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等可知,多是總結性的巨著;根據“以及當時傳入的西醫藥資料”“譯自古希臘數學著作”“點””線””三角形”可知,吸收借鑒西方科技文化成果。
5.(2024廣西真題)(11分)圖像材料蘊含豐富的信息,提取并釋讀其中的信息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世紀晚期玻璃加工圖(局部) 中世紀晚期的玻璃制造業,不同的工序集合在同一個場所,以便對勞動進一步實行分工。這促進了生產率的提高和產品質量的改善。
——摘編自費爾南·布羅代爾《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世紀晚期玻璃制造業生產方式的特征。(3分)
【答案】(1)特征:手工生產;集中勞動;分工合作。(每點1分,共3分)
【解析】(1)特征:根據材料一”不同的工序集合在同一個場所””以便對勞動進一步實行分工”可知,勞動分工的細化,不同工序集合在同一場所,以提高效率和產品質量;手工業生產的規模化和標準化,促進產品質量的提升;結合所學可知,材料階段的生產模式是手工工場,已經通過雇傭關系來組織生產,這種新的生產方式,為資本主義萌芽奠定了基礎。
【概括類其他類型非選擇題】
6、(2024黔西南)材料三 新中國成立后,中央決定設立中國科學院負責管理全國科學研究事業。1956 年,全國科技大會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制定了首個科技發展長遠規劃——《1956年至1967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到1966年,全國科研機構已增至1700 多個,從事科學研究人員達到12萬人。這為科技發展打下了基礎,尤其是“兩彈一星”。正是“兩彈一星”的出現,為中華民族崛起注入了最為鏗鏘的骨氣。
——摘編自《淺論中國共產黨百年科技發展成就》
(3)根據材料三,概括建國初期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原因。(1分)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兩彈一星"的成功有何意義?(2分)
【答案】(3)原因:黨的正確領導:制定正確的科技規劃;科研人員的努力奮斗。(1分)
意義: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2分)
【解析】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大力發展科學研究事業,1956 年,全國科技大會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制定了首個科技發展長遠規劃,這些都有利于打破美帝國主義的封鎖包圍,增強國力,提高國際地位;還可以振奮人心,促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
7、(2025青海一模)【史料解讀——社會風貌】
材料二 北宋開封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描述南宋都城:“萬物所聚,諸行百市”,“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即無虛空之屋”。
(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概括宋代商業繁榮的表現。
【答案】(2)表現:經商沒有時間限制;商業交易額大;商品種類多;沿街可以開設店鋪;坊市界限被打破。(合理的兩點即可)
【解析】表現:根據材料“北宋開封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體現出經商沒有時間限制;根據材料“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可以得出商業交易額大;根據材料“萬物所聚,諸行百市”可以得出商品種類多;根據材料“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即無虛空之屋”可以得出沿街可以開設店鋪;坊市界限被打破。
8.(2025屆山東泰安模考)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某校八年級(1)班同學開展了一場相關歷史主題探究活動,請你參與。
【新探索開辟新道路】
材料一 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總是看著上層的軍官、政客、議員,以為這些人掌握著權力,千方百計運動這些人贊助革命。如今在五四運動的對比下,上層的社會力量顯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眾中所蘊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是真正驚天動地、無堅不摧的。
——摘自《吳玉章回憶錄》
(1)依據材料一概括,五四運動對吳玉章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近代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與當時國外哪一重大歷史事件密切相關?
【答案】(1)影響:根據材料一“在人民群眾中所蘊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是真正驚天動地、無堅不摧的”可知,五四運動使吳玉章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是巨大的。
歷史事件:結合所學十月革命的知識可知,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因此歷史事件:十月革命。
【解析】(1)影響:根據材料一“在人民群眾中所蘊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是真正驚動地、無堅不摧的”可知,五四運動使吳玉章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是巨大的。
歷史事件:結合所學十月革命的知識可知,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因此歷史事件:十月革命
9.(2025屆內蒙古模考)材料二 6世紀起,中國文明大規模傳入日本……日本人借用了漢字,但發展了他們自己的書寫體系;借簽了儒家學說,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標準,調整了它的政治學說,以適應他們的社會結構。在保留其本族的神道教的同時,日本人還接受了佛教,但對之做了修改,以滿足他們自己的精神需要。以唐都長安為模型,日本人首先在奈良,然后在京都建立了帝國新都。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全球通史》
(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國文明的傳入對日本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
【答案】(2)影響:促進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推動了日本社會的進步,促進了日本社會的轉型。
【解析】(2)影響: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促進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推動了日本社會的進步,促進了日本社會的轉型等方面概括中國文明的傳入對日本社會產生的影響。
10.材料二:
組別 歷史現象 出處
第一組 拿破侖戰爭時,馬鈴薯成為歐洲的糧食儲備,到1815年它已成為整個北歐地區的主糧作物。那時工業革命使數百萬農村人口涌入城市,馬鈴薯成為首個現代“便利食品”。 鄭南:《美洲原產作物的傳入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第二組 馬鈴薯帶來了一個帝國,“通過養活迅速增加的人口,使少數歐洲國家得以在1750年至1950年間統治世界的絕大多數地方。” 【美】查爾斯·C·曼恩:朱菲、王原譯:《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
第三組 荷蘭東印度公司于1665-1792年五次來華,船上馬鈴薯常流入途經沿海城市,“爪哇薯”之名源于此。 翟乾祥:《16-19世紀馬鈴薯在中國的傳播》,《中國科技史料》第25卷第1期
(2)依據材料二,概括種植馬鈴薯引發的社會變化。
【答案】(2)變化:馬鈴薯成為北歐地區的主糧作物,改變了作物結構;推動了歐洲城市化進程;促進工業革命的發展;促進人口增長;推動歐洲崛起;少數歐洲國家得以統治世界的絕大多數地方;推動殖民擴張。
【解析】(2)變化:根據材料二“拿破侖戰爭時,馬鈴薯成為歐洲的糧食儲備,到1815年它已成為整個北歐地區的主糧作物”可以得出種植馬鈴薯引發的社會變化有馬鈴薯成為北歐地區的主糧作物,改變了作物結構;根據材料二“那時工業革命使數百萬農村人口涌入城市,馬鈴薯成為首個現代‘便利食品’。”可以得出種植馬鈴薯引發的社會變化有推動了歐洲城市化進程、促進工業革命的發展;根據材料二“馬鈴薯帶來了一個帝國,通過養活迅速增加的人口”可以得出種植馬鈴薯引發的社會變化有促進人口增長;根據材料二“使少數歐洲國家得以在1750年至1950年間統治世界的絕大多數地方”可以得出種植馬鈴薯引發的社會變化有推動歐洲崛起、少數歐洲國家得以統治世界的絕大多數地方、推動殖民擴張。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專題07 概括類非選擇題
題型解讀|模板構建|真題試煉
題型特點 一、題型特點 考查核心能力: 信息提取:從材料或知識點中提煉關鍵信息 歸納總結:將零散信息整合為邏輯清晰的要點 精準表述:用簡潔、規范的術語概括特征或作用、意義、原因、影響等 二、答題步驟與技巧 1.審題定位 ①明確對象:確定需概括的主體(如政策、制度、思想、技術等)。 ②限定范圍:注意時間、空間、領域等限定詞(如“明清時期”“經濟領域”)。 區分類型: ③顯性特征:材料直接描述的特點(如“重農抑商”)。 ④隱性特征:需通過現象分析本質(如“專制主義強化”需從中央集權措施中推導)。 ④具體狀況:在分析判斷的基礎上簡明扼要表述出來 2.材料分析 分層閱讀:劃分材料邏輯結構(時間順序、因果關系、對比等)。 勾畫關鍵詞:關注以下內容: 描述性詞匯(如“首創”“多元化”“高度集中”)。 比較性表述(如“不同于……”“首次”“最突出”)。 數據或現象(如“耕地面積增長”可推導“農業發展”)。 3.歸納特征 角度拆分法:從多維度歸納,例如: ①歷史事件:背景、內容、影響、性質(如革命性、漸進性)。 ②經濟政策:目的、手段、對象、效果。 ③文化思想:核心主張、傳播方式、受眾群體。 ④對比法:通過與同類事物比較找差異(如“宋代市鎮與唐代坊市的區別”)。 ⑤因果推導法:從原因或結果反推特點(如“工業革命推動城市化”隱含“社會結構變遷”)。 4.規范表述 總分結構:先用概括性短語點明特征,再結合材料簡要說明。 例: 特點一:注重實用性(總括)。 材料中“改進農具、推廣良種”體現了技術革新以服務農業生產(解釋)。 術語專業化:使用學科術語(如“中央集權”“多元化”“制度化”)。 避免重復 :每個特征獨立且互不包含。 三、常見誤區 簡單羅列現象:未將具體現象升華為抽象特征。 錯誤:列舉“興修水利、開墾土地”。 正確:概括為“重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脫離材料或知識點 :僅憑主觀臆斷,缺乏依據。 表述模糊 :使用“較多”“較大”等籠統詞匯,缺乏針對性。 四、答題要點 核心邏輯:特征=現象+本質(用學科語言提煉) 新情境:原因、意義、影響、作用=現象+歸納總結性語言表述 高分關鍵:精準性(緊扣材料)、全面性(多角度覆蓋)、邏輯性(層次分明)。 訓練建議:多練習對比歸納(如比較不同朝代政策特點),積累高頻特征術語(如“制度化”“多元化”“世俗化”)。
常見設問/關鍵詞 常見設問形式 : “概括……的主要特點/特征”“指出……的突出表現”“分析……的獨特性” “比較……的異同點”(隱含特征對比)
真題示例 (2024·貴州中考)科學原理和實踐相結合 (2024·江蘇中考)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中國古代農學名著 (2024福建中考)古代造船技術領先世界 (2024·武漢中考)絲綢之路是溝通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 (2024·四川中考)初步形成了世界鐵路網
命題預測 設問形式預測: 這類題目的設問一般會包含“主要特點”“新特點”“時代特點”“基本特點”“共同特點”“不同特點(各自特點)”“共同特征”“不同特征”“狀況……”“影響是……”“作用……”等詞語,設問方式多以簡析、概括為主,多數會要求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得出答案。
審|題|技|巧
審題四步法:辨析題型——審題干(答題方向)——審題肢(排除干擾)——確定答案
第一步:審設問詞,辨析題型,明確題型特點 確定需概括的主體,注意時間、空間、領域等限定詞
第二步:審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審材料,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可以采取劃分段落或劃關鍵詞等方法
第三步:概括、歸納 根據獲取的信息抽象出一般性規律或特征
第四步:簡明扼要表達 準確、簡明的表述“本質”新特點;術語化
模板01 概括特點、特征類非選擇題
概括特點、特征類非選擇題是指描述某一歷史事物不同于一般事物的性質、特質、屬性等;通過對個別或群體的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化分析,歸納其個性形態。
概括特點、特征類非選擇題一般含有以下詞語:主要特點、新特點、時代特點、基本特點、共同特點、不同特點(各自特點)、共同特征、不同特征。設問方式以簡析、概括為主,多數是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得出答案。
【思路引領】
(1)設問方式:此類題目通常以簡析、概括為主要設問方式,要求學生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得出答案。
(2)考查能力: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特別是概括與提煉、組織與運用的能力;同時考查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包括運用歷史思維和科學方法分析和闡述歷史事物的能力。
(3)材料解析:題目會提供相關的歷史材料,學生需要對材料進行精讀,提取關鍵信息,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觀點等,并梳理材料的邏輯,明確材料的層次和結構。
(4)聯系教材知識:學生需要將材料中的信息與所學的歷史知識進行對接,回憶相關的歷史背景、事件經過、影響等內容,為分析問題提供更豐富的素材。
(5)拓展知識儲備:除了教材知識,還可以結合一些課外的歷史研究成果、歷史事件的相關背景知識等,使答案更具深度和廣度。
(6)答案組織:答案需要有條理、有邏輯,能夠體現出對歷史知識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需要注意使用歷史學科的專業術語,避免使用口語化的語言。
【題型示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24江蘇真題)
材料二
《齊民要術》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中國古代農學名著。其內容包括:卷一,總論耕田、收種2篇,種谷1篇;卷二,包括谷類、豆、麻、麥、稻、瓜等13篇;卷三,為種葵、蔓菁等蔬菜作物12篇,苜蓿、雜說各1篇;卷四,總論園籬、栽樹2篇,果樹12篇;卷五,有竹、木及染料作物10篇,伐木1篇;卷六,為家畜、家禽和養魚6篇;卷七,為貨殖、涂甕各1篇,釀酒4篇;卷八和卷九,有釀造、醬、醋、歧和食品制作以及貯藏22篇,還有煮膠、制筆墨各1篇;卷十,五谷、果蔬、菜茹等非中國物產品種1篇,其中引載了100多種有實用價值的熱帶、亞熱帶栽培植物和60多種野生植物。《齊民要術》歷史影響深遠,直至當代在世界農業科技發展史中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此后的復刻本或傳抄本,多至20余種,并有日文和英文的譯本。
——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
請回答:(2)據材料二,概括《齊民要術》的特點,并綜合材料一二,總結其影響。(4分)
【答案】特點: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中國古代農學名著;內容豐富;涉及的生產領域廣泛;內容來源途徑多樣;影響深遠。
影響:有利于技術的傳承;對世界農業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對中國飲食文化產生重要影響;促進了生物學研究。
模板02 概括作用、影響類非選擇題
【題型概述】
作用、意義類非選擇題中考歷史常考題型,題目通常給出確定的背景材料,要求學生分析材料中事務、措施、方案等所具有的意義、作用、重要性或積極影響,常以“概括意義、作用、重要性、積極影響”為設問形式。
【解題方法】
審題方面
(1)明確答題知識范圍:仔細審讀設問,確定運用何種知識分析問題,這是正確答題的前提。若題目規定了答題的具體知識,需圍繞限定知識組織答案。
(2)找出意義的主體:意義的主體指意義作用的對象或措施實施的對象,即對誰的意義。明確意義的主體直接決定了答題的具體知識和要點。
(3)結合材料與課本知識梳理:有的試題背景材料分幾個層次,對其歸納總結并融入課本知識,可能就是答案要點;若材料圍繞一個主題闡述,答題時要圍繞材料主題,運用發散性思維從多個方面、多個層次組織答案。
(4)答案組織方面:組織答案要層次清晰、邏輯嚴密,恰當運用歷史術語。可遵循以下原則:
①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先答對個人的意義,再答對企業、集體的意義,最后答對國家、社會的意義;反之亦可。
②由近及遠或由遠到近:先答對當前的意義,再答對長遠的意義;順序也可顛倒。
③由直接到間接:先答直接的、現實的意義,再答間接的、引申的意義。
典型例題分析(2024內蒙古赤峰)【近代——抗日戰爭】
材料二 據統計,全國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主要戰績:斃傷日軍520463人,斃傷偽軍490130人;俘虜日軍6213人,俘虜偽軍512933人;投降反正的日軍為746人,偽軍為183632人;與日、偽軍作戰總次數為125165次,中國共產黨不僅成為中國長期抗戰最重要的因素,也為世界反法面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摘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編輯室《名家史學精講——中國共產黨歷史》
……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抗日戰爭與抗倭戰爭在性質上的不同,概括中國共產黨在抗戰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8分)
【答案】(2)不同:中國抗日戰爭是20世紀中期為實現民族獨立進行的一場全面性的反侵略戰爭,主要針對的是日本的侵略暴行;抗倭戰爭是針對侵犯中國東南沿海倭寇進行的反侵略戰爭,規模上和影響上遠低于抗日戰爭。
作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長期抗戰最重要的因素,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模板01 概括特點、特征類非選擇題
(2024·貴州親東南·中考真題2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人民的力量】
材料二 五四運動大事記(部分)
時間 大事
五月五、六日 北京總商會為學生被捕一事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以實力贊助學生
五月七日 上海舉行國民大會。天津、南京等城市群眾也先后集會聲援北京學生
五月二十日 北京、武漢等地商界議決抵制日貨辦法
六月五日 上海工人開始罷工,要求釋放學生,罷免曹、章、陸。各地工人紛紛響應
——摘編自彭明《五四運動史》
(2)根據材料二,概括五四運動的發展具有哪些特點。(3分)
思路詳解
嘗試解答:
規范答題
【答案】(2)特點:青少年學生揭開運動序幕;運動范圍從北京擴展到全國;參與的社會階層迅速擴大;斗爭方式多樣。(3分)
1.(2024·福建省·中考真題9節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二
注:該香囊利用了陀螺儀萬向支架原理,無論如何轉動,中間焚香的盂始終保持水平狀態,焚香都不會傾灑;外殼通體鏤空,便于香氣散出,且可隨身掛佩,在唐朝風靡一時。
注:該壺利用了虹吸原理,注水孔在壺底,注水時,水并不會從壺嘴流出。水壺翻轉后,水也不會從壺底漏出,只有當壺身向壺嘴處傾斜時,水才會自然流出,這增加了壺的密封性和便攜性,后來該類壺普遍流行。
——摘編自愛德華·謝弗《撒馬爾罕的金桃》等
(2)根據材料二,概括其體現出的古代手工業品的特點。
2.(2025·湖北·中考模擬節選)【船舶與中國制造】
材料一 戰國時期,造船技術有較大進步。船的種類很多,有運輸船、戰船等。圖是戰國銅壺壺身刻有的水陸攻戰圖案。從圖中看出,那時的人們已用長槳劃船。
戰國銅壺壺身刻有的水陸攻戰圖案
——摘編自楊槱《帆船史》
材料二 宋元時期,中國商船遍布東南亞和印度洋各港口。1974年,泉州出土了一艘宋代海船。據考證,該船船體剖面里V字形,航行速度快,抗風浪能力強。一位西方學者寫道,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相南針、船尾舵等導航和連船技術,哥倫布不可能遠航到美洲。
——摘編自何國衛《中國木帆船》
材料三 1982-2020年中國造船業成就一覽表
年份 成就
1982年 造船企業正式進入世界造船市場
2009年 船舶制造業躍居世界第一
2020年 出口船舶訂單量占國際市場份額40%以上
(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概述中國造船業發展的特點。
3.(2025·江蘇揚州·中考模擬節選)
材料一 圖5為造竹紙工序圖。
圖5
——摘編自楊維增譯注《天工開物》
——摘編自賀超海《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分期及其特征研究》
(1)據材料一,概括《天工開物》內容的主要特點。(3分)
模板02 概括作用、影響類非選擇題
(2024湖北武漢·中考真題15節選)
材料二
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出現了桑、蠶、帛以及偏旁從絲的100多個與絲有關的字;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直接受到制絲過程中產生的絲茸沉淀物與凸版印花技術的啟發;漢代以來,絲織物不斷西傳,成為古代中國與西方諸國進行經濟交流的主要產品。絲綢延綿數千年,至今依舊光耀神州,已成為國家文化的名片,將中國貨通世界、與世交好的愿景傳遞。
——摘編自林梅村《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等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絲綢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作用。(4分)
思路詳解
規范答題
【答案】(2)絲綢之路是溝通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它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4分)
1.(2024·江蘇鹽城·中考真題21節選)中華民族在長期交往、交會、交融中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時,在今四川、貴州、云南三省境內分布著數十個民族,這些民族語言、族屬不同,被中原人統稱為“西南夷”。為了便利與西南夷的交通,秦朝開鑿了連接蜀地和滇池的“五尺道”,還不斷在歸附的西南夷地區設置縣、道。
——摘編自馬孟龍《秦漢史》
(1)據材料一,概括秦朝在西南地區加強邊疆治理的背景和措施。
2.(2024·江蘇常州·中考真題15節選)材料二 多民族大一統格局是秦漢以來就基本形成的歷史傳統。在歷史演進過程中,中華一體意識不斷加強。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就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旗幟,開創了民族團結的新局面。
——摘編自楊清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生理路研究》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我國古代維護多民族大一統格局的歷史表現,并列舉中國共產黨開創民族團結新局面的具體措施。(4分)
3.(2024·四川涼山·中考真題16節選)
(7分)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歐洲聯合的擴大,從經濟上看,給它帶來了內部市場的擴展和對外貿易競爭力加強的優勢,從而對促進經濟發展產生積極推進作用。從政治上看、對維持歐洲均勢與和平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此外,歐洲聯合體中的那些國家,在某些國際問題上堅持獨立的外交政策,孤立于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外,也不再為美國馬首是瞻。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下卷)》
(1)根據材料一概括“歐洲聯合的擴大”產生了哪些影響?(2分)(摘抄全文不得分)
注:概括類選擇題還有多種情境,如
情境01 概括貢獻類
(2024山東濱州真題節選)
材料二
馬耀南,長山縣北旺莊(今屬淄博周村)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創建了清河平原抗日根據地。1939年7月,馬耀南等率領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支隊與日軍激戰,遭到敵軍的伏擊,不幸中彈,英勇犧牲。 渤海區革命烈士英名錄(碑刻·局部) 韓秀貞,博興縣辛集村人。1942年,韓秀貞帶頭成立了全縣第一個紡織互助組,組織生產供應抗日部隊。淮海戰役開始前,她接受并完成了動員常備民工和加工24萬斤糧食的緊急任務,又親自押運糧食到淮海前線。
——資料來自渤海革命老區紀念園、李象潤等主編《濱州通史》
(2)近代中國的歷史任務是什么?依據材料二,概括渤海老區人民在完成這一歷史任務中所作的貢獻。(6分)
情境02 概括條件類
(2024山東煙臺真題節選)(18分)黨報黨刊是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的忠實書寫者,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讀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并日益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除了上海、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之外,長沙、武漢、廣州、濟南等地也相繼建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共產國際又派人來華開展工作,成立全國性無產階級政黨組織的工作遂正式啟動。從此,在中國出現了完全新式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行動指南的,以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的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
——摘自《一大首聚 開天辟地》,載《中國組織人事報》2021年3月8日
(1)概括材料一中“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成立的條件。(4分)
情境03 概括原因、背景類
情境04 概括發展狀況類
……
注:類型太多了,不一一列舉了!
【概括特點、特征類非選擇題】
1.(2024內蒙古包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中醫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經過西周至東漢末一千兩百余年的發展,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形成。現存的中醫藥古籍近9000種,在浩如煙海的醫學著作中,不乏集大成者。更為可貴的是,古代醫者在行醫過程中追求“大醫習業”“大醫精誠”的精神。日本、韓國等國的傳統醫學都是在中醫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摘編自王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與中醫藥文化自信》
……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古代中醫藥發展的特點,并舉出兩例代表性的成就。(4分)
2.(2024四川德陽13)材料二 1870—1900年的鐵路網(單位:千公里)
年份 全世界 歐洲 美洲 亞洲 非洲 澳洲
1870年 210 105 93 8 2 2
1880年 372 169 175 16 5 8
1890年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年 760 284 402 60 20 24
——摘編自《世界史:近代史篇·下卷》
(2)根據材料二,概括當時世界鐵路發展的特點。(6分)
3、(2024四川樂山17)材料二 中國古代茶業史(部分)
唐代以前 茶業起源于巴蜀,“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茶葉開始向長江中下游地區傳播
唐代 茶葉生產空前發展,貿易日趨活躍,飲茶蔚然成風,茶學與茶文化形成
兩宋 茶葉制作技術和品飲藝術臻于極致,茶法體制和茶馬貿易制度趨于成熟
元明 飲茶風尚發生劃時代變革,制茶技術和茶葉品類得到很大進步,傳統茶文化躍上新境界,茶葉生產、貿易以及國家茶政持續發展
清代 茶葉生產方式出現新的形態,向機械化、科學化發展,華茶出口貿易迅速崛起,茶葉國際競爭加劇,傳統茶業經濟轉型,逐步納入國際化軌道
——據郭孟良《中國茶史》
(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國古代茶業發展的特點。(3分)
4.(2024廣東)材料三 下表是明清時期編撰的部分科技類圖書信息。
書名 作(譯)者 簡介
《天工開物》 宋應星 全面總結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后傳到國外,被譯為日文、英文等多種文字,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本草綱目拾遺》 趙學敏 收錄了《本草綱目》未載的多種藥物,以及當時傳入的西醫藥資料。
《幾何原本》 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 譯自古希臘數學著作,“點”“線”“三角形”等術語就是在這個譯本里定下來的。
(3)根據材料三,概括明清科技類圖書的新特點。(4分)
5.(2024廣西真題)(11分)圖像材料蘊含豐富的信息,提取并釋讀其中的信息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世紀晚期玻璃加工圖(局部) 中世紀晚期的玻璃制造業,不同的工序集合在同一個場所,以便對勞動進一步實行分工。這促進了生產率的提高和產品質量的改善。
——摘編自費爾南·布羅代爾《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世紀晚期玻璃制造業生產方式的特征。(3分)
【概括類其他類型非選擇題】
6、(2024黔西南)材料三 新中國成立后,中央決定設立中國科學院負責管理全國科學研究事業。1956 年,全國科技大會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制定了首個科技發展長遠規劃——《1956年至1967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到1966年,全國科研機構已增至1700 多個,從事科學研究人員達到12萬人。這為科技發展打下了基礎,尤其是“兩彈一星”。正是“兩彈一星”的出現,為中華民族崛起注入了最為鏗鏘的骨氣。
——摘編自《淺論中國共產黨百年科技發展成就》
(3)根據材料三,概括建國初期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原因。(1分)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兩彈一星"的成功有何意義?(2分)
7、(2025青海一模)【史料解讀——社會風貌】
材料二 北宋開封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描述南宋都城:“萬物所聚,諸行百市”,“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即無虛空之屋”。
(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概括宋代商業繁榮的表現。
8.(2025屆山東泰安模考)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某校八年級(1)班同學開展了一場相關歷史主題探究活動,請你參與。
【新探索開辟新道路】
材料一 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總是看著上層的軍官、政客、議員,以為這些人掌握著權力,千方百計運動這些人贊助革命。如今在五四運動的對比下,上層的社會力量顯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眾中所蘊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是真正驚天動地、無堅不摧的。
——摘自《吳玉章回憶錄》
(1)依據材料一概括,五四運動對吳玉章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近代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與當時國外哪一重大歷史事件密切相關?
9.(2025屆內蒙古模考)材料二 6世紀起,中國文明大規模傳入日本……日本人借用了漢字,但發展了他們自己的書寫體系;借簽了儒家學說,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標準,調整了它的政治學說,以適應他們的社會結構。在保留其本族的神道教的同時,日本人還接受了佛教,但對之做了修改,以滿足他們自己的精神需要。以唐都長安為模型,日本人首先在奈良,然后在京都建立了帝國新都。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全球通史》
(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國文明的傳入對日本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
10.材料二:
組別 歷史現象 出處
第一組 拿破侖戰爭時,馬鈴薯成為歐洲的糧食儲備,到1815年它已成為整個北歐地區的主糧作物。那時工業革命使數百萬農村人口涌入城市,馬鈴薯成為首個現代“便利食品”。 鄭南:《美洲原產作物的傳入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第二組 馬鈴薯帶來了一個帝國,“通過養活迅速增加的人口,使少數歐洲國家得以在1750年至1950年間統治世界的絕大多數地方。” 【美】查爾斯·C·曼恩:朱菲、王原譯:《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
第三組 荷蘭東印度公司于1665-1792年五次來華,船上馬鈴薯常流入途經沿海城市,“爪哇薯”之名源于此。 翟乾祥:《16-19世紀馬鈴薯在中國的傳播》,《中國科技史料》第25卷第1期
(2)依據材料二,概括種植馬鈴薯引發的社會變化。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湾县| 宜州市| 上栗县| 甘德县| 通辽市| 西峡县| 恩施市| 安图县| 兰西县| 石屏县| 荣昌县| 衡水市| 六枝特区| 乐清市| 岑巩县| 洞口县| 齐河县| 渝北区| 潮安县| 同德县| 白水县| 凤台县| 闽侯县| 沙河市| 岳普湖县| 若尔盖县| 平武县| 鄂托克旗| 江陵县| 塘沽区| 勐海县| 交口县| 方城县| 肇庆市| 肃北| 满城县| 阳曲县| 霍州市| 屏东县| 陵水| 忻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