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08 認識、啟示類非選擇題題型解讀|模板構建|真題試煉題型特點 一、題型特點 認識、啟示類非選擇題一般不單獨成題,常出現在一個大題的最后一問。此類型設問主要是就某一個(類)特定的歷史問題要求學生總結規律、提出對策、得出結論、分析得失,與前面設問的解答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旨在考查學生的歷史思維層次、歷史認知水平、歷史感悟能力 二、答題步驟與技巧 1、分析材料: 歸納材料核心問題,劃分“益”(積極因素)與“害”(消極因素)兩方面。 如宋代燃料危機,需結合材料中的技術應用與環境限制提煉矛盾點。 2、提煉規律 : 認識類:從現象上升到理論 。 啟示類 :總結歷史經驗教訓。 組織答案 : 采用“總分”結構,先總述核心觀點,再分點結合史實論證。 語言需簡潔,避免空談理論,如“堅持發展經濟”“摒棄冷戰思維”等具體表述 三、常見誤區 1、脫離材料:僅套用模板,未結合材料具體內容,泛泛而談卻忽略案例中的技術細節。 2、缺乏現實關聯:啟示類答案未聯系當前問題(如全球化、生態保護),降低答案深度。 3、邏輯混亂:未區分認識與啟示的側重點,如將“教訓”誤作“規律性總結”。 四、分析方法 一是共性特征,從材料或題目的答案內容入手,歸納總結出一些規律性認識;二是探因尋果 1、因果分析:從結果反推原因(如燃料危機源于人口增長與資源矛盾)。 2、主體分析 :關注不同群體行為(如政府政策、民眾實踐對梯田建設的影響)。 3、對比分析 :比較同類事件差異(如不同朝代應對資源危機的策略差異)。 通過以上方法,既能緊扣材料,又能體現歷史思維的層次性和現實指導意義常見設問/關鍵詞 常見設問形式: 這類題目的設問一般含有以下引導詞語:認識、啟示、說明、看法、見解、感想、觀點、借鑒、經驗教訓、態度、對策、建議、主張等真題示例 (2024·貴州中考)江南經濟發展的認識 (2024·山東青島)“盛世大唐”對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啟示 (2024長沙中考)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 (2024·山西中考)中國古代經濟建設對當今的啟示 (2024·江蘇連云港中考)對“紅軍長征”的認識命題預測 1.思維能力層面 旨在考查學生的歷史思維層次、歷史認知水平以及歷史感悟能力。要求學生從相關歷史中總結規律、提出對策、得出結論、分析得失,這需要學生具備深入思考和綜合分析的能力,不僅僅是對歷史知識的簡單記憶,更要理解歷史事件背后的本質和規律。 2.現實導向層面 引導學生關注歷史與現實的聯系,為社會現實服務,使學生能夠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對現實問題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考察設問方式 設問一般含有引導詞語,如認識、啟示、說明、看法、見解、感想、觀點、借鑒、經驗教訓、態度、對策、建議、主張等。通過這些設問詞,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對特定的歷史問題進行總結和思考。審|題|技|巧審題四步法:辨析題型——審題干(答題方向)——審題肢(排除干擾)——確定答案第一步:審設問詞,辨析題型,明確題型特點 確定非選擇題設問分類第二步:審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歸納材料核心問題,區分“益”和“害”兩方面第三步:總結規律和教訓 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從現象上升到理論第四步:簡明扼要表達 準確、簡明的表述;術語化;準確化模板01 認識類非選擇題【題型概述】認識類非選擇題通常要求學生對某一特定歷史問題總結規律、提出對策、得出結論、分析得失。【解題方法】認識類 非選擇題核心在于對歷史現象或問題的本質理解,需從“是什么”(提煉主題)、“為什么”(特定歷史背景)、“怎么樣”(規律性總結)三個層次展開 。要求結合唯物史觀,將問題置于歷史情境中分析,避免泛泛而談 。①回答“為什么”一般有兩個思路。思路一:決定因素(地位、規律、趨勢等)、現狀或存在的問題(現實依據)、意義或危害(由近及遠、由小及大、由直接到間接、由微觀到宏觀)思路二:材料為源,教材為據,篩選原理。②回答“怎么辦”一般有三個思路。思路一:主體角度;思路二:直接和間接、具體和根本措施角度;思路三:材料為源,教材為據,篩選原理。【題型示例】(2024年貴州中考19)(節選)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0分)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褥……無積聚而多貧。——【西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材料二東南之郡……蠶女勤苦,罔(罔:不)畏饑渴……非貴非驕,靡(靡:沒有)不務此,是絲非不多也。 ——【北宋】李覯《直講李先生文集》(江南婺州)城中民以織作為生,號稱衣被天下,故尤富。 ——【北宋】劉敞《公是集》吳中之民,開荒墾洼,種粳稻,又種菜、麥、麻、豆,耕無廢圩,刈無遺隴。……所以吳中之農專事人力,故諺曰“蘇湖熟,天下足”勤所致也。 ——【南宋】吳泳《鶴林集》材料三《盛世滋生圖》(局部)《盛世滋生圖》又名《姑蘇繁華圖》,是一幅描繪清朝乾隆年間蘇州的傳世名作。繪制者徐揚是當時的宮廷畫家,他在自跋中強調“國家治化昌明,超軼三代”“我朝圣圣相承,深仁厚澤,淪浹(淪浹:浸潤,受影響)百有余年之久矣。”(4)綜上所述,談一談你對秦漢以來江南經濟發展的認識。(3分)【答案】認識:①江南地區的繁榮得益于自秦漢到明清的長期積累(或江南地區的繁榮是經濟重心南移的結果)②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和智慧(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是江南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或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是江南社會經濟繁榮的重要原因。(或統治者的措施促進了江南地區的繁榮)【解析】認識:本題屬于屬于開放性試題,可從秦漢以來江南經濟的變化方面簡要說明,言之有理即可。如:江南地區由貧窮落后變化的繁華富庶。模板02 啟示類非選擇題【題型概述】啟示類非選擇題一般不單獨成題,往往出現在一個大題的最后一問。此類型設問主要是就某一個(類)特定的歷史問題要求學生總結規律、提出對策、得出結論、分析得失,與前面設問的解答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旨在考查學生的歷史思維層次、歷史認知水平、歷史感悟能力。設問一般含有啟示、借鑒、經驗教訓、對策、建議等引導詞語【解題方法】(1)針對主體找:若設問明確了具體的行為主體,如國家、黨、政府等,應對主體的主要行為詳細列舉,結合教材中主體的地位、職責、原則、關系以及時政等角度進行分析。當設問沒有主體時,應依據材料信息合理添加相關主體。(2)針對材料找:從材料中存在的問題產生的原因中找措施。此類非選擇題一般有兩問,第一問概括材料中存在的問題,第二問寫解決措施,作答時需先找出問題,再一一對應寫措施。(3)針對教材知識原理找:解答時先聯系課本,看教材有無提供解決問題的措施和方法【典型例題】(2024山東青島41)(節選)大唐盛世,華章閃爍。某歷史興趣小組設計了以“盛世大唐”為主題的學習任務請你參與,完成相關任務。(10分)任務一【解讀史料揭秘盛世之因】唐太宗繼位后,已完成統一,然民間殘破已極……唐太宗命房玄齡省并冗員,中央政府文武官員的名額,僅留六百四十三員;命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于中書省,以便隨時延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政事得失;對于都督、刺史一類的地方官,都親自簡選……史書記載,到貞觀四年(630年)時,米價每斗不過三四錢,社會秩序安定到“外戶不閉”。——摘編自傅樂成著《中國通史》任務二【賞析文物感受盛世之美】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來文化,這在婦女服裝上有明顯的反映。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爭奇的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效仿……從宮廷傳開的“半臂”,領口寬大,袖長及肘,身長及腰……——摘編自沈從文王孖著《中國服飾史》任務三【走近遺址探尋盛世之跡】唐朝處于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繁榮階段。陶瓷器不僅流行國內,而且在海外廣受歡迎。例如,埃及的福斯塔特出土了一萬兩千多塊中國瓷器殘片(以唐居多),有越窯的青瓷、唐三彩、邢窯白瓷、長沙窯瓷器等……出土的唐越窯青瓷,器形有碗、罐、盆、盒等。碗的造型十分豐富,有玉璧底碗,圈足碗及折腰碗等……殘片上刻劃的紋飾題材非常豐富,有蓮花紋、鸚鵡紋,甚至還有水波龍紋等。——摘編自葉喆民著《中國陶瓷史》任務四【立足當下感悟盛世之鑒】(4)請你談一談“盛世大唐”對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哪些啟示?【答案】(4)啟示:國家統一安定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提;文明互鑒推動社會進步;統治者要勤于政事,以民為本。【解析】(4)啟示:開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綜合上述材料可知,唐太宗認識到了隋朝迅速滅亡的教訓從而勵精圖治,勤于政事,改革吏治,發展生產,社會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因而統治者要勤于政事,以民為本;唐朝繁榮的經濟和開放的對外交流都是以國家統一為前提的,因此國家統一安定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提;唐朝實行開放的外交政策,促進了文明互鑒,文化交流,因此文明互鑒推動社會進步。模板01 認識類非選擇題(2024·湖南長沙·中考真題13)(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材料二 在理解邊疆與“大一統”關系時,應處理好幾種關系:如特殊與一般的關系,根據不同風俗和社會發展水平,采取特殊的、過渡性的管理方式,加強行政管控,使其逐漸融入“大一統”的治理體系之中;又如動蕩與穩定的關系,在具體的政治行為中,治國者選派得力可靠的能臣來治邊護邊,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強行政管控,確保邊疆穩定和天下太平。——摘編自李大龍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3)綜上,從邊疆治理和國家統一的角度,談談你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2分)思路詳解規范答題【答案】(3)認識:加強邊疆治理、促進邊疆發展;打擊分裂勢力和外來侵略,堅決維護國家統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2分)1.(2024·西藏自治區·中考真題21)(節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在外來入侵的敵人面前,各民族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意識被喚醒,各民族人民做出了“維護中華之一體”的歷史選擇,維護了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廣西,名將馮子材1885年率領由漢、壯、彝等各族人民組成的邊防軍,英勇抗擊法國侵略軍,取得了鎮南關大捷。此戰是中國近代史上反對外來侵略的戰役中難能可貴的一次勝利。——摘編自鄭茜《何以中華》材料二 光緒三十年(1904)四月,英帝國主義有意制造糾紛,侵占江孜。西藏軍民以落后的武器英勇殺敵,克復了江孜堡壘,進襲英軍大本營,包圍敵軍達月余之久,后英軍增援,西藏軍民雖反被包圍,仍堅守奮戰,殊死拼搏,直到彈盡糧絕,始退出堡壘。江孜戰役沉重地打擊了入侵者的囂張氣焰,西藏人民抵抗外侮的英雄事跡可歌可泣,在我國各族人民反帝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摘編自《西藏歷史文化辭典》材料三 經過14年悲壯的、付出重大犧牲的持久戰,中國人民終于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這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在反外國侵略斗爭中取得完全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獲得獨立解放的偉大轉折。它使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空前增強,并使中華民族成為一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摘編自鄭茜《何以中華》(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感悟。【答案】(4)感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團結互助。【解析】據上述材料可知,抗擊外來侵略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團結戰斗,以此,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感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團結互助。2.(2025浙江·中考模擬)(節選)變式:變異為開放式小論文【船舶與中國制造】材料二:一部中國近代史,始終貫穿的鮮明主線是: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相關史實見下表。——據《中國歷史》整理(2)結合所學,根據材料二所列史實,圍繞社會各階層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歷程加以簡要闡述,并談談反思后的認識。【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答案】(2)示例:觀點: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論述:晚清時期社會各階層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行了英勇斗爭,雖都以失敗告終,但農民階級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義和團運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地主階級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在思想上產生了重要影響;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辛亥革命,建立民國,拉開了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序幕。結論:綜上所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先進的領導階級及其政黨)(言之成理,酌情給分)【解析】緊扣題意,言之有理即可。3.(2025·安徽·中考模擬19)(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動。材料 1873年,梁啟超生于廣東新會。12歲入廣州學海堂。16歲中恐人。22歲協助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由此拉開了發法維新運動的序幕,23歲任《時務報》主筆,撰寫《變法通議》等文章,強調“法者天下之公器也,交者天下之公理也”25歲參與戊戌變法,失敗后流亡日本。27歲發表《少年中國說》,指出“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42歲發表《異戰所謂國體問題者》,參加護國運動。52歲任清華研究院導師。1929年病逝于北平。——據吳其昌著《梁啟超傳》等(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梁啟超的認識。(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100字左右。5分)【答案】梁啟超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動家、學者。他圍繞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宣傳維新思想,參與戊戌變法;積極參加護國運動,維護共和制度。雖然有資產階級的歷史局限性,但梁啟超為國奮斗、追求進步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解析】認識: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梁啟超的身份、參與的重大歷史事件,如戊戌變法、護國戰爭、思想理論貢獻等方面,分析概括出對梁啟超的認識,做到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即可。如:梁啟超是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他圍繞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宣傳維新思想,參與戊成變法;積極參加護國運動,維護共和制度。雖然有資產階級的歷史局限性,但梁啟超為國奮斗、追求進步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模板02 啟示類非選擇題(2024·陜西·中考真題13)(節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 (宋代中國)現代化的程度令人吃驚,貨幣經濟、紙鈔、流通票據、高度發展的茶鹽企業非常獨特……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藝術、娛樂、制度、工藝技術各方面,中國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國家,其自豪足以認為世界其他各地皆為“化外之邦”。——摘編自【法】謝和耐《南宋社會生活史》(3)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給當今經濟建設帶來的啟示。思路詳解規范答題【答案】(3)社會環境和國家政策影響經濟發展;發展經濟要調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我們要堅持改革創新;要重視教育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等等。1.(2024·四川巴中·中考真題16)(節選)工業革命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閱讀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在這里,文明創造了自己的奇跡,而文明人則幾乎變成了野蠻人……從這條污濁的排水管中,排出人類工業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潤全世界;從這條骯臟的下水道中,流淌出純金。在這里,人類的發展成就既是最完備的,又是最野蠻的。——【英】阿薩·勃里格斯(3)結合上述材料,談談工業革命對我國現代化建設有何借鑒意義。【答案】(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應注意保護環境等【解析】借鑒意義:根據材料二工業革命的雙重影響,結合所學可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應注意保護環境等2.(2024·甘肅蘭州·中考真題26)(節選)知識引領方向,道路決定命運。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積極探索適合本國發展的道路。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現代中國革命沒有槍桿子是不行的。有槍桿子才能打倒反動派。這次武裝起義又受了挫折。算不了什么!勝敗乃兵家常事。我們當前力量還小,還不能去攻打敵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應當先到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去保存力量。發動農民運動。——毛澤東在文家市的講話材料二改革開放進入新時代后,習近平對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2021年,他指出,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他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將更好地發展自身、造福世界。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推動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任理軒《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3)根據上述材料概括我黨在探索革命和發展道路上的成功經驗。【答案】成功經驗:實事求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走適合中國國情道路。【解析】成功經驗:根據材料一”我們當前力量還小,還不能去攻打敵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應當先到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了自己的力量還小,所以就需要避實擊虛,避開強大的敵人,進攻敵人薄弱的環節,這體現了實事求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精神和智慧,由此開創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材料二中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同樣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概而言之,我黨在探索革命和發展道路上的成功經驗就是:實事求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走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3.(2025·河南中考模擬)(節選)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拿破侖統治時期法國工業革命開始啟動。由于小農經濟在農業中長期占據優勢,工業勞動力的供應受到了影響。到1848年前夕,法國僅有少數地區實現了工業化。1848年后,法國工業革命全面展開,成效較大。政府十分重視修筑鐵路、疏浚運河和加強城市建設,制訂了統一的鐵路發展規劃,將鐵路修建權轉讓給有關公司,必要時國家給予財政補貼。19世紀60年代,法國基本完成工業革命。——摘編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第二編 工業文明的興盛——16—19世紀的世界史》材料二 二戰后資本主義在發展中出現許多新變化。法國政府對煤炭、電力等6個基礎部門實行國有化,并制定一系列經濟計劃,促進經濟協調發展。到1970年,法國國民生產總值首次超過英國,成為西方世界第四經濟大國。——摘編自徐藍《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2)綜上所述,從近現代法國經濟發展中你能得到哪些啟示?(2分)【答案】(2)經濟發展需要和平穩定的政治環境;適時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與管理;經濟政策制定要順應時代潮流。(2分,答出其中任意2點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解析】(2)啟示:本題是開放性試題,根據材料一“拿破侖統治時期法國工業革命開始啟動。由于小農經濟在農業中長期占據優勢,工業勞動力的供應受到了影響。到1848年前夕,法國僅有少數地區實現了工業化。1848年后,法國工業革命全面展開,成效較大。”可知,經濟發展需要和平穩定的政治環境;根據材料二“二戰后資本主義在發展中出現許多新變化。法國政府對煤炭、電力等6個基礎部門實行國有化,并制定一系列經濟計劃,促進經濟協調發展。”可知,要適時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與管理;此外,也可從經濟政策的制定進行分析,例如經濟政策制定要順應時代潮流。【認識類非選擇題】1.(2024江蘇連云港)(節選)發展的方略就是破解問題、解決問題,發展的本質就是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3)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從中得出的歷史認識。(4分)【答案】(3)歷史認識: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解析】歷史認識:根據材料三幅圖片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1體現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農業大豐收,圖2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生產總值持續增長,圖3反映了改革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從黨的領導、改革開放、發展等角度,分析概括出歷史認識即可,如: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2.(2024江蘇揚州)(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35—1936年紅軍長征時期的標語等宣傳材料:“建立遵義的工農政權!”“遵義工農解放萬歲!”“和敵人搶時間,和敵人賽跑,堅決完成任務,拿下瀘定橋!”“大雪山,不算大,最高不過七十八,算個啥!同志們,比賽吧,看誰最先登上它,頂呱呱!”“牛皮腰帶三尺長,草地荒原好干糧;開水煮來別有味,野火燒熟格外香;一段用來煮野菜,一段用來熬鮮湯,有湯有菜花樣多,留下一段戰友嘗!”——摘編自袁馗《紅軍長征中的標語口號:長征精神的生動載體》等(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具體史實闡述對“紅軍長征”的認識。(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6分)【答案】觀點:紅軍長征是一次艱苦卓絕的行軍,鑄就了不怕困難、理想堅定、同甘共苦、前赴后繼的長征精神。論述:1934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遵義會議以后,紅軍不畏艱難,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翻越雪山,穿過草地,揮師北上。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到達陜甘革命根據地的吳起鎮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長征的勝利保存了革命力量傳播了革命思想,擴大了黨的影響,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使革命轉危為安,長征播下了革命的種子。總結:長征這場艱難又偉大的歷程體現了不怕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理想堅定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同甘共苦的集體主義精神;前赴后繼、不怕犧牲的精神,這些共同鑄就了偉大長征精神。(6分)【解析】抓住核心詞,圍繞核心詞組織論據,得出論題,史論結合、言之有理即可。3.(2024江西中考)(節選)光是人類生存之源,是人類前行的向導。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生命之光】材料一 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圖是半坡人建造過程中“燒烤地面,做防潮處理”的想象圖。——張禮智《被喚醒的史前村莊——半坡尋遺》理性之光】材料二 新文化的倡導者們高舉科學與民主兩面大旗,用近代科學理性反對傳統的實用理性,用近代人文主義反對傳統的仁禮禁忌,力圖建立以自我為價值主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并以之取代以家庭為本位的傳統觀念。——摘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庶民之光】材料三時間 法律文獻 部分內容1949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由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地區、人民解放軍、各少數民族、國外華僑及其他愛國民主分子的代表們所組成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就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198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命運之光】材料四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洞察世界大勢、汲取歷史教訓的重大創見。只有尊重世界的多樣性和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推動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真正實現人類的共同理想。——摘自楊潔篪《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光”內涵的認識。(2分)【答案】(4)認識:光是人類社會前進的向導,隨著時代發展其內涵也不斷豐富;”生命之光”一—火的使用,促使人類不斷演變和進化;“理性之光”——人類獨立思考,思想解放,與時俱進;“庶民之光”——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彰顯庶民的勝利;“命運之光”——人類命運共同體著眼于世界大勢,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解析】認識: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可從不同“光”的作用方面進行簡要說明,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光是人類社會前進的向導,隨著時代發展其內涵也不斷豐富;“生命之光”——火的使用,促使人類不斷演變和進化;”理性之光”——人類獨立思考,思想解放,與時俱進;“庶民之光”——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彰顯庶民的勝利;“命運之光”——人類命運共同體著眼于世界大勢,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4.(2024山東菏澤)22.(10分)工業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由于清政府內部的腐敗和外國勢力的擠壓,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它為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使中國開始自覺地向世界資本主義軌道上靠攏,啟動了早期近代化。——據周劉波《中外歷史綱要》等材料二 19世紀末,“洋堿”逐步傾銷中國市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口中國的“洋堿”減少,民用堿與工業用堿奇缺。1918年永利制堿公司成立并計劃以海鹽作原料制堿,獲北洋政府大總統特批工業用鹽免稅三十年。1926年,公司生產出潔白純堿,獲萬國博覽會金質獎,震動了整個世界化工業。——據高寒《“化工之父”的實業救國路—民族企業家范旭東的成功之道》材料三高光時刻一:眾多“第一”為新中國汽車工業奠基 1953年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前身)在長春舉行奠基儀式1956年第一輛國產解放牌汽車CA10誕生高光時刻二:轉型發展將“改革”融入企業血脈 1983年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打響“換型改造”攻堅戰1987年具有當時先進水平的第二代解放牌汽車CA141誕生,一汽走出一條“自主開發,自籌資金,自主建設,不停產改造”的新路子1991年一汽一大眾公司成立,完成工廠體制向公司體制的根本轉變高光時刻三:民族品牌在新賽道上向“新”圖強 近年來,中國一汽依創新、深智造、錨低碳、上綠能、精探索、謀未來,行穩致遠;2023年紅旗新能源子品牌的全新車型——紅旗E001、紅旗E202同步亮相——據新華網《一汽70年,見證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高光時刻》(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我國工業現代化的認識。(1分)【答案】(4)認識:尊重客觀經濟規律、改革創新、激發國有企業的活力等。【解析】認識:本題為開放性題,言之有理即可,綜合上述材料可知,可以從材料一洋務運動的影響;材料二民族企業永利制堿公司成立與發展;材料三中國一汽高光時刻分析可知,對我國工業現代化的認識為要尊重客觀經濟規律、改革創新、激發國有企業的活力等。5.(2024四川成都25)(節選)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文藝復興以來,歐洲人開始了探索海外世界的熱潮,將從全世界搜羅、掠奪的奇珍異寶帶到了歐洲。大量私人收藏的發展,為博物館的藏品積累做了準備。17世紀開始,在人人平等的思想影響之下,許多皇室和貴族的收藏品開始對部分公眾開放參觀。1683年,牛津大學通過接收英國貴族阿什莫林捐贈的各種器物和礦物標本,建立了阿什莫林博物館,這是世界上第一間永久向公眾和學者開放的博物館,并成為牛津大學的科學研究中心。——據池永梅《公共博物館在歐洲的起源》等材料二 近代中國博物館發展情況簡表時間 情況洋務運動時期 走出國門的國人對博物館觀念有了獨到的理解。維新運動時期 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認識到博物館的功能是“開民智而悅民心”。1905年 張謇以“留存往跡,啟發未來”為目的,創辦南通博物苑,這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個公共博物館。民國時期 1912年,第一家以國家名義創辦的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在北京籌辦。之后,各城市相繼創辦不同類型的博物館,如天津博物院、江西教育博物館等。到1936年,中國人創辦的博物館已經達到62家。——據陳卓《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與現狀分析》材料三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中國博物館事業進入第一個大發展時期,博物館開始走向大眾,融入人民生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博物館事業進入了又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20世紀80年代,中國博物館學科建設逐步完善,各高校紛紛成立博物館學專業,文物主管部門組織各類培訓班,培養新時期的文博人才。1996年,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相關決議,把博物館、革命紀念館作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組成部分。從2008年起,全國博物館、紀念館陸續向社會免費開放,博物館的社會職能得到了更好的發揮。——據陳卓《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與現狀分析》材料四 從全球范圍來看,博物館發展至今,各種類型的博物館都在民眾當中產生了重要影響。博物館從傳統的收藏、展示及教育等功能,逐漸衍生出休閑、娛樂及社交等功能,使其逐漸具有了傳播與媒介的作用。作為文物保護和利用的重要載體,博物館承擔著重要使命。——據馮正國《從中外博物館交流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等(4)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博物館承擔著重要使命”的認識。(4分)【答案】(4)博物館是文物保護和利用的重要載體;擔負著文化傳承和傳播的使命;是文明交流互鑒的窗口。(每點2分,任答2點4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解析】結合材料分析,透過現象看本質,得出結論。【啟示類型非選擇題】6、(2024江蘇常州)(節選)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四大發明改變了整個人類歷史進程,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集中體現。四大發明傳播到西方之后,對西方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摘編自王懷興《中國文化簡史》材料二 英國傳統的能源是木材,但是由于人口增加,大片森林慢慢消失,為此改用水力和煤作為新能源。人口增加也需要更多的衣裳,于是英國人發明了各種新紡織機器。在工業革命中,英國的一個革新接著一個革新,一個發明接著一個發明。——摘編自李世安等《世界文明史》材料三 傳統生產力是工業革命之前的生產力,主要指在農業經濟時代形成和積累的生產力。新興生產力是工業革命之后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正在興起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創造的新生產力,推動生產力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和新平臺。——摘編自喬榛等《生產力演進中的新質生產力地位與功能》(3)綜合以上材料,指出新質生產力的時代性內涵,并請你為我國當前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有益的建議。(2分)【答案】內涵:科技創新,且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和支撐力。建議: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推動自主創新;加強教育和人才培養,提升全民科技素養;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吸收和借鑒先進技術和經驗等。【解析】內涵:根據材料三”新質生產力是正在興起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創造的新生產力,推動生產力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和新平臺”可知內涵是科技創新在現代生產力發展中的核心地位,且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和支撐力。建議:材料一反映了中國四大發明及影響,材料二反映了英國工業革命,材料三反映了新質生產力;綜合以上材料信息,主要從科研創新、人才培養、產業結構、國際合作等角度,分析概括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有益建議,如: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推動自主創新;加強教育和人才培養,提升全民科技素養;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吸收和借鑒先進技術和經驗等。7.(2024內蒙古包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節選)材料一 中醫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經過西周至東漢末一千兩百余年的發展,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形成。現存的中醫藥古籍近9000種,在浩如煙海的醫學著作中,不乏集大成者。更為可貴的是,古代醫者在行醫過程中追求“大醫習業”“大醫精誠”的精神。日本、韓國等國的傳統醫學都是在中醫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摘編自王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與中醫藥文化自信》材料二 晚清民國時期,受諸多因素影響,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舉步維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確定“中西醫并重”“中西醫結合”的方針,中醫藥事業得到新發展。屠呦呦帶領科研團隊,受中醫藥文獻啟發,提取出青蒿抗瘧的有效成分,解決了抗瘧藥物失效的難題。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世界掀起中醫藥文化熱潮。——摘編自劉金紅等《中醫藥政策發展脈絡回顧及展望》(3)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建言獻策。(2分)【答案】(3)建言獻策: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通過文化創新,借鑒融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具時代活力。【解析】建言獻策:材料一反映了我國古代中醫藥發展的情況,材料二反映了出現中醫藥文化熱潮,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主要從繼承、發揚等角度,分析概括出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措施,言之有理即可,如我們要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用現代化手段弘揚傳統文化。8.(2025屆福建南平)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節選)材料一——摘編自《中國歷史地圖冊七年級下冊》材料二 唐朝統治者以前朝歷史為鑒,經常討論對周邊民族的施政措施;統治者對漢族及其他民族一視同仁,不存偏見,同等對待;統治者在處理民族關系上,實行和親、會盟、互市、冊封、招撫等有效的措施。——摘編自駱桂花《唐朝制定民族政策的歷史原因初探》(3)根據材料一、二,概括唐朝時期的民族政策對我們今天處理民族關系的啟示。【答案】(3)啟示:要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民族區域自治等。【解析】啟示: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根據唐朝采取開明的民族政策,促進了民族團結等可知,要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結合唐朝采取因地制宜的民族治理措施可知,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9.(2025屆滄州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父祖給漢武帝留下了豐厚的遺產,但是社會的繁庶下隱藏著許多問題,迫使武帝必須有所作為……經濟方面改革幣制。下令禁止郡國和私人鑄幣,把鑄幣權收歸中央。鹽鐵收歸政府管理,補充賦稅不足……西漢在武帝的時候走向了盛世。——摘編自《中國通史大師課》材料二 兩宋時期,傳統農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新發展,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講究精耕細作的集約化經營……宋初從越南引進早稻優良品種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種植,水稻單位面積產量提高。農村中開始出現專門種植經濟作物(蠶桑、蔬菜、漆樹、花卉、果樹、甘蔗)的專業戶,從事個體小商品生產,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摘編自樊樹志《國史十六講》(3)綜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對我們的啟示。【答案】(3)社會環境和國家政策影響經濟發展;發展經濟要調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我們要堅持改革創新,積極引進新的生產技術;等等。【解析】說明對我們的啟示:綜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從農業發展的技術層面看,要重視農業技術的創新和引進優良品種;從農業結構看,要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社會環境和國家政策也會影響;發展經濟要調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10.(2025屆山東泰州九年級)人類歷史的進程反復證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面對社會轉型,能否順應時代潮流,抓住機遇,事關興衰命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節選)【西方技術驚舊夢】材料一【西方民主促覺醒】材料二 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中國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摘自孫中山《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材料三 民國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淪落、君主復辟運動、軍閥割據。明顯地,采取共和體制而帶來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國家,還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東西來喚醒國家及人民。于是受過西方教育或影響的新知識分子,掀起了一場激烈的社會變革。——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開天辟地展新篇】材料四 “這是一聲砸向舊世界的錘頭撞擊,和著十月革命驚天霹靂。從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紅船發力,鍛造出一個民族駛向復興彼岸的航跡。”——中央電視臺《信念永恒》朗誦詞(5)上述四則材料中的人物或事件都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從中我們能得到什么啟示?【答案】(5)啟示: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不能救中國,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中國需要先進的政黨來領導,走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啟示:開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上述四則材料中的人物或事件都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不能救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我們能得到的啟示是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不能救中國,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中國需要先進的政黨來領導,走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等。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年中考歷史答題技巧與模板構建專題08認識、啟示類非選擇題(學生版).docx 2025年中考歷史答題技巧與模板構建專題08認識、啟示類非選擇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