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12 自擬論題類開放式小論文題型解讀|模板構建|真題試煉題型特點、 1、題型特點 自擬論題類歷史小論文題是中考歷史命題最常見題型,且較為穩定。它形式新穎、答案靈活、區分度高,主要考核學生運用史學理論分析解決問題、科學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的能力,考查學生的分析、判斷、歸納、推理、綜合運用知識、文字表達和組織等多方面能力,同時有助于塑造學生尊重歷史、追求真理、熱愛生活、關愛生命的品質。這類題目重點考查學生的學科素養、創新能力和學習潛力。 2、解題步驟 (1)擬定論題 ①擴詞造句法:仔細閱讀設問和材料,首先找到核心詞或論證主題,然后以核心詞或主題詞造句,將核心詞或主題詞置于句子前端或句子中,直接表達出你對核心詞或主題的認識、見解、看法或感悟等。論題一般是是陳述句,基本要求是必須有主語和謂語。 ②格式構建法 先找準材料主題,然后采用“原因 + 主題”或“主題 + 影響”等格式來擬定題目。例如,若材料主題是“對外開放”,可以擬定為“國家政策影響對外開放程度”(原因 + 主題);也可以是“對外開放助推了經濟的發展”(主題 + 影響)。論題必須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且觀點明確,像“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國的民族關系”“中國近代化”等詞組只能算是主題,不能直接作為小論文的論題。 具體操作步驟 歸納材料主旨:盡量用一句話高度概括材料的核心意思。 提煉核心詞:從材料主旨中提煉一個核心詞,如在關于葡萄酒歷史的材料中,核心詞可以是“葡萄酒的傳播”。 挖掘深度:歷史知識分為三大板塊,分別是背景、條件、原因、基礎、推動因素、目的類;含義、內容、措施、標志、經過、形式、表現、地位、實質、特點類;結果、意義、作用、影響、評價、啟示認識類。要避免論文流于表面,需從第一板塊挖掘原因、條件等,或在第二板塊挖掘實質、特點,或在第三板塊挖掘作用、影響、啟示等,并使用一個關鍵詞進行歸納。例如在葡萄酒傳播的材料中,從原因類別挖掘深度可得出“世界各地聯系加強、人類交往擴大”等原因。 ③針對評論對象與內容的論題 若試題直接給出評論對象(如人物、事件、制度、著作及現象)和評論內容(如原因、性質、地位、影響、作用等),可從中提煉出明確的論題。例如,若題目要求評價秦始皇的歷史地位,就可直接將“秦始皇在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作為初步論題,后續再根據具體史實進行豐富和完善。 ④針對材料進行命題論析的論題 仔細閱讀材料,找出材料中的核心觀點、關鍵事件或重要人物。對材料中的信息進行歸納總結,提煉出具有概括性的語句作為論題。如材料圍繞工業革命的影響展開,提到了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發展、改變了社會結構等內容,就可以擬定“工業革命對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這樣的論題。 ⑤分析材料中反復出現的內容 結合材料中多次出現的關鍵字確定考察的內容,從而擬定論題。常見觀點類型有: a.改革創新類 如果材料中多次提及大化改新、羅斯福新政等改革事件,可根據改革創新類的模板,擬定如“改革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這樣的論題。 b.政治制度類 當材料涉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中、封君封臣制度、資產階級代議制等政治制度變革時,可擬定“制度創新是國家進步的重要動力”的論題。 c.民主與法制類 若材料中出現雅典的民主政治、《漢謨拉比法典》《十二銅表法》《羅馬法》等內容,可依據模板擬定“民主與法制相輔相成”“法治是國家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等論題。 d.人物類 當材料圍繞漢謨拉比、伯利克里、亞歷山大等杰出人物展開時,可擬定“杰出人物是歷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的論題。 e.文明、文化類 若材料涉及大河文明、海洋文明、亞歷山大東征、阿拉伯人傳播東西方文化等內容,可擬定“人類文明具有多樣性”“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多彩而互鑒、文明因互鑒而發展”等論題。 f.法律文獻類 當材料提及《漢謨拉比法典》《十二銅表法》《羅馬法》等法律文獻時,可擬定“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的論題。 (2)進行論證 論據服務于論點,一般用題目所給材料,相關歷史事實或自己的拓展性思考來說明論點。要選擇能證明論點的典型史實,證據要準確求真。 論證:論證是要選取典型的事例或運用嚴密的邏輯分析來闡述和證明論點。論證過程邏輯要清楚、嚴密,經得住推敲,做到證據與觀點之間的無縫連接。 ①多角度分析史實 可從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社會生活等角度,或外因與內因、國際因素與國內因素等方面分析史實。不同的問題適用不同的思路,在審題時一定要先理出思路再寫答案,不能想到一句寫一句。比如分析某一歷史事件的影響,可從政治上的制度變革、經濟上的生產發展、文化上的思想傳播等多方面進行闡述。 ②運用合適的論證方法 常見的論證方法有歸納論證、對比論證、層遞論證、因果論證等,可根據需要采用一種或幾種。例如在對比不同時期的歷史現象時,就可運用對比論證,突出差異和特點;分析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時,則可采用因果論證。 ③注意邏輯嚴謹 開放式小論文的邏輯性非常重要,論證中應圍繞主題(或論題)展開論述,防止跑題、偏題,注意邏輯的嚴密性。 a.史論結合 避免單純羅列史實或空發議論。例如,論證“雅典民主的局限性”時,需結合“公民大會僅限男性公民參與”的史實,再分析其階級性和時代背景。 b.多維度分析 需從背景、內容、影響等層面展開。例如評價“西方殖民擴張”,需涉及經濟動機(如資本原始積累)、技術條件(如航海技術)、歷史后果(如文明沖突與融合)。 c.因果鏈清晰 強調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例如“文藝復興→思想解放→科學革命→工業革命”的遞進關系需邏輯連貫。 (3)總結提升 總結部分要對前文的論述進行簡要概括,再次強調觀點,使文章結構完整;還可從深層進一步闡釋(提升)。如在論述“中國近代化的探索”后總結:“總之,中國近代化探索歷經艱辛,各階層的努力雖有挫折,但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為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常見設問/關鍵詞 常見設問形式 : 這類題目的設問一般含有以下引導詞語:“圍繞……自擬論題”展開論述真題示例 (2024·重慶中考)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題自擬論題論述 (2024·河南中考)文明交流共筑和平橋梁 (2024 云南中考)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題自擬論題論述 (2024·山東臨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2023·河南)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意環保隨著全球范圍內工業化的推進命題預測 1、聚焦核心素養與品質塑造 命題聚焦學生基于史料的分析甄別、歸類、闡釋基礎上的主題提煉、觀點把握與論證,既重結果又重過程,落腳點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具體涉及唯物史觀(運用歷史發展規律分析問題,如社會變革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史料實證(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辨析史料價值)、歷史解釋(對歷史事件進行多維度的闡釋,注重因果關聯與辯證評價)等學科核心素養。 注重塑造學生尊重歷史、追求真理、熱愛生活、關愛生命的品質,通過歷史情境傳遞核心價值觀,如民族復興、制度自信等,引導考生樹立家國情懷。 2、強調開放性與創新性 (1)材料形式多樣 命題以開放性材料為載體,材料可能采用文字、圖表、地圖、目錄等形式,創設豐富的歷史情境,為學生提供更多思考角度2。 (2)答案的開放性 這類題目沒有固定答案,強調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允許考生從多角度切入思考問題,鼓勵學生對傳統觀點提出批判性思考,體現創新思維,如重新解讀近代歐洲崛起的原因。 (3)注重知識遷移與問題解決能力 命題導向素質教育,摒棄死記硬背,強調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遷移,運用到具體問題的解決中,推動教學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本位。例如,可能會要求學生結合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分析其對當今社會的啟示,考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區分考生思維深度與廣度 作為區分考生能力的關鍵題型,通過小論文的結構完整性、史論結合水平、觀點的創新性等方面評判考生的思維深度與廣度,選拔綜合人才。審|題|技|巧審題四步法:主題明確——擬定論題——合理論證——總結提升第一步:明確主題 根據設問明確論證圍繞的主題或核心詞第二步:確定論題 根據要求提煉論題,注意試題限定詞第三步:合理論證 組織論據,符合要求,合乎邏輯第四步:總結提升 最后勿忘總結提升,至少重復強調一下你的論題(或論點)模板01 自擬論題類開放式小論文題【題型概述】開放式歷史小論文題,一般有不同的設問類型,包含評述、評價、評論三種。評價是評定歷史人物或者歷史事件的性質、地位、作用、積極意義或者影響等;評述是把評價建立在史實基礎上,邊敘述邊評價或先敘述再評價;評論則是對歷史人物、事件、觀點等進行分析、論證或評價。【解題方法】 1、擬定論題細讀材料提煉擬定論題 在提煉論題的時候一定要做到言簡意賅并要用專業術語表述;一般為陳述句,主語謂語齊全;切口要小,方便闡述內容,便于深入論述;挖掘深度:要避免論文就材料談材料流于表面,需從相應板塊中挖掘深度知識,并用一個關鍵詞歸納。(具體方法參照上面表格“題型解法”所述)2、論證方法(1)開篇點題:亮出完整觀點,將論題拓展成一個完整而清晰的觀點。例如選用“葡萄酒的傳播體現人類交往擴大”論題,觀點可拓展為“葡萄酒從區域傳播擴展到全球傳播,體現了世界聯系日益緊密,人類交往日益擴大”。(2)孤證不立:至少用兩個論據論證觀點。(中考一般至少兩個論據)(3)格式要求:采用段落格式,至少分三段(以總分12分為例)第一部分,論題(論點)---2分第二部分,論證——6-8分第三部分,總結提升----1-2分(4)其他注意事項①不能抄襲主題:問題中要求圍繞的主題一般不能成為論題,除非題目有固定要求(例如:以***為題目)。②無需分點作答:既然小論文是一篇文章,是學術規范,就不要分點作答。③材料深度解析:結合時代背景分析材料立場④避免邏輯漏洞:觀點與論據需嚴格對應⑤語言規范與學術化:避免口語化表達(如將“打仗”改為“軍事沖突”)。3、總結提升開放式歷史小論文題的總結提升是論文的關鍵部分,它能夠體現考生的歷史思維深度和學科素養。以下是從不同角度為你提供的總結提升方法:運用唯物史觀原理a.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依據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分析歷史事件或現象背后的社會根源和時代背景,以及它們對社會意識的影響。例如,在論述不同時期《湯姆叔叔小屋》翻譯改動情況時,可以總結“由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不同時期《湯姆叔叔小屋》翻譯改動情況深受當時時代特征影響”。b.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探討生產力的發展如何推動生產關系的變革,以及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比如,在分析工業革命的影響時,可以總結“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促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生變革,進一步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c.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說明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以及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為例,可以總結“中國古代封建經濟基礎決定了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上層建筑,而這種上層建筑又在一定程度上維護和鞏固了封建經濟基礎”。d.進行歷史發展線索梳理縱向梳理:將所論述的歷史事件或現象置于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分析其前后的演變過程和發展趨勢。例如,在論述中國古代科技發展時,可以總結“中國古代科技經歷了從先秦的奠基、秦漢的發展、唐宋的輝煌到明清的逐漸衰落的過程,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征”。橫向對比:將同一時期不同地區或國家的歷史事件或現象進行對比,找出它們的異同點和相互影響。比如,在比較同時期中國和西方的政治制度時,可以總結“在同一歷史時期,中國實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而西方則逐漸發展出民主政治制度,這種差異反映了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社會發展路徑”。e.強調學科核心素養時空觀念:在總結中明確歷史事件或現象發生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強調其在特定時空背景下的意義和價值。例如,在論述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時,可以總結“新航路開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對隔絕的狀態,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這一事件在15 - 16世紀的歐洲和世界歷史發展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史料實證:回顧論文中所引用的史料,強調其對論點的支撐作用,以及通過史料分析得出結論的過程。比如,在論述某一歷史事件時,可以總結“通過對相關史料的分析和研究,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該事件的發生、發展和影響,從而更加準確地認識歷史”。歷史解釋:對論文中所闡述的歷史事件或現象進行再次解釋和說明,強調自己的觀點和理解。例如,在論述洋務運動的失敗原因時,可以總結“洋務運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但由于其只學習西方的技術而不改變封建制度,最終未能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標,這是我們對洋務運動的一種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從國家和民族的角度出發,強調歷史事件或現象對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重要意義,以及我們從中應汲取的經驗和教訓。比如,在論述抗日戰爭的勝利時,可以總結“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它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和抗爭精神,我們應銘記歷史,珍惜和平,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升華主題意義聯系現實: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分析歷史事件或現象對當今社會的啟示和借鑒作用。例如,在論述古代環境保護思想時,可以總結“古代的環境保護思想為我們當今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借鑒,我們應從中汲取智慧,樹立正確的生態觀,推動可持續發展”。【題型示例】(2024·河南·中考真題)(6分)請閱讀下面材料,圍繞其中的觀點,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寫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明確;史實正確;條理清晰,語句通順,表述完整)20世紀50年代,萊斯特·皮爾遜曾警告說:人類正在進入一個不同文明必須學會在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的時代,相互學習,研究彼此的歷史、藝術和文化,豐富彼此的生活。否則,在這個擁擠不堪的窄小世界里,便會出現誤解、緊張、沖突和災難。 ——摘編自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答案】觀點:文明交流:共筑和平橋梁。論述:文明交流是和平共處的前提。歷史上,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貿之路,更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橋梁。從中國的絲綢、瓷器到西方的寶石、香料,從佛教到儒家思想,各種文化和信仰在這條道路上交融,豐富了彼此的生活,也促進了相互的理解與尊重。在全球化時代,文明交流的重要性更加凸顯。例如,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旨在推動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合作,同時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歷史證明,只有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友誼和信任,共同構建一個和平、繁榮的世界。模板01 自擬論題類開放式小論文題(2024重慶中考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閱讀某老師制作的學習資料卡片,完成任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釋義(部分) 天下為公:強調人人為公的公共意識與公共道德。家國一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興亡有責,承擔社會責任等。 民為邦本:以民為本,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得民心得天下,強調民心是政治的根基,是國家的命脈,與民同憂樂,重視民生等。 協和萬邦:強調族群、國家之間相互依存,和平共處,友好往來。倡導包容尊重,和而不同,合作共贏等。請以中國共產黨的實踐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選擇卡片中的一個方面,并結合所學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運用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的兩個史實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思路詳解規范答題【答案】【示例一】觀點:中國共產黨繼承和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論述:面對近代以來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局面,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大會通過黨的第一個綱領,明確黨的奮斗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充分展現了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20世紀30年代,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重,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張,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國共兩黨合作下的全民族抗戰,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結論:由此可見,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實踐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推動中國革命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示例二】觀點:中國共產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民為邦本”的理念。論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進行土地改革。這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滿足了廣大農民迫切需要獲得土地的愿望。1978年,安徽小崗村農民實行分田包干到戶,自負盈虧。在黨中央的支持和倡導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在全國推行,這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民為本、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結論: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為邦本”的理念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革命和改革不斷取得成功。【示例三】觀點:中國共產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協和萬邦”的理念。論述:1955年,周恩來率團參加亞非會議,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圓滿成功,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而不同”理念。改革開放后,中國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積極拓展多邊外交。中國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結論:由此可見,新中國的外交實踐,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協和萬邦”理念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24.(2024 云南中考 26)(10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綿延不斷,成就輝煌,對人類進步作出了偉大貢獻。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代中華文明重要成就一覽表(部分)時期 重要成就夏商周 甲骨文 老子:順應自然,“無為而治”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 孔子:“仁”“仁者愛人”“有教無類”,以德治國秦漢 蔡倫:改進造紙術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華佗:“麻沸散”“五禽戲”三國兩晉南北朝 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 王羲之:《蘭亭集序》隋唐 唐詩遼宋夏金元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 北宋末年:指南針開始用于航海 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 宋詞 元曲明清 李時珍:《本草綱目》 宋應星:《天工開物》 曹雪芹:《紅樓夢》 京劇形成——整理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下)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選取上表中的2-4項成就,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主題,自擬題目,寫一篇歷史小短文。(要求:史論結合,表述清晰,字數不少于120字)【答案】觀點:中國的科技發明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論述:中國的四大發明,是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活實踐中發明了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四大發明。北宋時期,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宋元時期,印刷術傳入朝鮮、日本及東南亞地區,又沿絲綢之路傳入西亞和歐洲,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對世界文明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北宋時期發明指南針并開始用于航海,南宋時期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阿拉伯人又將指南針傳入歐洲,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為世界地理大發現提供了重要條件,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綜上所述,中國的科技發明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古代中華文明重要成就一覽表(部分)”可知,題干反映了古代中華文明中的部分重要成就,不同歷史時期均有不同的文明成果,根據題干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選取題干表格中的2-4項成就,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主題,自擬題目,如選擇成就“蔡倫:改進造紙術”“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可以擬定題目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人類文明發展”,寫一篇歷史小短文,運用造紙術、活字印刷術、火藥武器等有關知識論證,做到史論結合,表述清晰,字數不少于120字即可。2.(2024·山東臨沂·中考真題 28)-(節選)材料一 人類已經歷了蒸汽時代、電氣時代、信息時代這三輪科技革命的浪潮,現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正在掀起第四輪科技革命,推動人類社會邁向智能時代。——中國政府網,2018年12月8日材料二 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越發深入影響人類命運。科技作為一把“雙刃劍”,可能是造福人類的“利器”,也可能成為危害人類的“兇器”。——光明網,2023年9月13日(2)根據上述材料,結合所學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9分。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答案】(2)觀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論述:工業革命中的一系列科技發明 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的廣泛應用,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人類社會進入了“電氣時代”;計算機網絡不僅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生活空間,還對人類的經濟活動產生了直接影響,推動了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正在掀起第四輪科技革命,推動人類社會邁向智能時代。【解析】(2)根據材料二“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越發深入影響人類命運”可提煉出觀點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然后圍繞觀點,結合三次科技革命使人類進入的時代展開解讀,最后進行總結。論述:工業革命中的一系列科技發明 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的廣泛應用,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人類社會進入了“電氣時代”:計算機網絡不僅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生活空間,還對人類的經濟活動產生了直接影響,推動了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正在掀起第四輪科技革命,推動人類社會邁向智能時代。3.(2023·河南·中考真題19)(6分)總結歷史的經驗或教訓,對現實以啟示或借鑒是歷史學的重要功能。請閱讀下面材料,從中提煉一個觀點,結合相關史實,寫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明確;史實正確;條理清晰,語句通順,表述完整)材料>19世紀,人類開始人工合成對自色有用的化學產品;>20世紀,合成的化學制品如殺蟲劑肥料、人工橡膠和合成紡織品等被廣泛使用;>20世紀80年代,人類認識到主要用于空調和冰箱的氯氟烴(CFCs)正在散發到大氣中,破壞著臭氧層;>1987年,聯合國支特的一項協定敦促全球逐漸停止使用 CFCs,之后,人類找到了它們的替代物,全球 CFCs 的生產幾乎下降到零;>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全球首腦會議,發表了代表人類共識的世界宣言。---摘編自大衛 ·克里斯蒂安等《大歷史》【答案】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意環保隨著全球范圍內工業化的推進,環境惡化成為嚴重的問題。工業革命期間隨著蒸汽機的廣泛使用,煤炭成為主要的能源被大量的開采和使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加速了石油化工業的產生。人類使用煤炭、石油等礦物燃料,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加劇了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氣中的臭氧層遭到破壞,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產。面對這樣的問題,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認真應對。也提醒人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意保護環境。【解析】根據題干材料“20世紀,合成的化學制品如殺蟲劑、肥料、人工橡膠和合成紡織品等被廣泛使用”“20世紀80年代,人類認識到主要用于空調和冰箱的氯氟烴(CFCs)正在散發到大氣中,破壞著臭氧層””1987年,聯合國支持的一項協定敦促全球逐漸停止使用CFCs,之后,人類找到了它們的替代物,全球CFCs的生產幾乎下降到零”“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全球首腦會議,發表了代表人類共識的世界宣言。”可以提煉觀點: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意環保。1.(2025屆云南騰沖模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李鴻章創辦的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炮廠 1912年1月中華民國在南京成立張謇在南通創辦的大生紗廠 1949年 開國大典——摘自《圖說清朝三百年》《圖說百年中國(1911-2012年)》(1)根據材料,簡述洋務運動時期創辦的軍事工業名稱。(2)閱讀以上材料,根據任選兩幅圖所反映的主題,確定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中國近現代史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根據所選兩幅圖反映的事件,并結合所學中國近現代史一個歷史事件,加以論述,史論結合,條理清楚)【答案】(1)江南機器制造總局。(2)【示例—】觀點:近代中國人民在不斷追尋救國救民的探索道路。(圖4、圖5)論述: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國人覺醒,由此興起了以“自強求富”為口號,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的洋務運動,在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開啟了中國近代化。1911年,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終結了帝制,創建了民主共和國,開創了中國近代完全意義的民族民主革命,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辛亥革命的失敗讓一些知識分子認識到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必須啟發國民的思想,由此撤起了以民主和科學為旗幟的新文化運動,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綜上所述,近代中國在西方列強的入侵下,內憂外患,一大批有志之士為實現民族的富強獨立而探索著救國救民道路。【示例二】觀點: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曲折。(圖4、圖6)闡述略。【示例三】觀點: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華民族走向復興。(圖4,圖7或圖5、圖7)闡述略。【解析】(1)根據材料“機器制造局”和所學可知,洋務運動時期的軍事工業有:安慶內軍械所、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2)開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注意史論結合。根據題干圖片可知分別是洋務運動、辛亥革命、張謇的大生紗廠、新中國的成立,選取洋務運動和辛亥革命可知都是探索近代化道路的,可以確定觀點,中國人民的近代化探索之路;選取洋務運動和新中國的成立或者辛亥革命和新中國的成立可知,地主階級、資產階級救不了中國,觀點為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選取洋務運動和張謇的大生紗廠可以概括,中國的民族工業發展艱難曲折。根據觀點,運用這兩個歷史事實對該觀點進行論述,可從事件內容、影響方面分析作答,注意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最后,簡要地對觀點加以總結即可。2.(2025屆青海一模18)閱讀下列材料,探究問題。材料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任選一位歷史人物,以他的切身實踐為題材,撰寫踐行時代精神的一篇小短文。(要求:提煉主題,圍繞主題撰寫;主題鮮明,史論結合,文字表達流暢,字數150字左右)【答案】示例1: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體現出鞠躬盡瘁擔當時代精神的英雄模范——焦裕祿。焦裕祿從1962年任蘭考縣委書記后,就決心為改變蘭考縣的面貌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當時的蘭考縣遭受自然災害嚴重,為了摸清災情,改變蘭考面貌,他以身作則,親自帶隊到災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追洪水、查風口、探流沙的調查研究,為抗災防災積累了第一手資料。他得知自己身患重病,仍頑強堅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焦裕祿身先士卒、不辭辛勞,忘我奉獻的精神,詮釋了一個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他的精神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示例2: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體現出忘我奉獻擔當時代精神的耕耘者一—袁隆平。20世紀70年代,農業科學家袁隆平經過多年反復實驗,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為解決我國吃飯問題和保障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雜交水稻被推廣到印度、越南、菲律賓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增產效果十分明顯。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作出了重要貢獻。袁隆平榮獲多項中國和國際大獎,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淡薄名利,忘我奉獻的時代精神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解析】本題屬于論述題,要從人物的貢獻和精神角度精選分析,結合和所學知識,焦裕祿治理蘭考是人民的好干部,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解決糧食問題,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因此可以從他們的貢獻和身上體現的精神角度進行闡述。3.(2025屆重慶模考)閱讀材料,完成任務。材料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請從材料中任選兩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理念,結合所學知識,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用兩個及以上的論據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答案】【示例】觀點:民為邦本、為政以德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治國理政的優秀政治經驗。闡述:唐太宗李世民開創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以德治國,勤于政事,虛心納諫,減省刑罰,輕徭薄賦,使唐朝出現國力強盛、政治清明的“貞觀之治”局面。在一百多年的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地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在其領導下,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中國人民從此有了主心骨。中國共產黨從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開始,歷經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最終以解放戰爭的勝利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使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了,成為了國家的主人。綜上所述,民為邦本、為政以德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治國理政的優秀政治經驗,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也是當代中國進行國家治理的寶貴思想資源。【解析】首先,擬定觀點,據材料“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并結合所學民本思想的知識得出觀點:民為邦本、為政以德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治國理政的優秀政治經驗。其次,進行闡述,結合所學貞觀之治的知識可知,唐太宗李世民開創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以德治國,勤于政事,虛心納諫,減省刑罰,輕徭薄賦,使唐朝出現國力強盛、政治清明的“貞觀之治”局面;結合所學中國共產黨的知識可知,在一百多年的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地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在其領導下,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中國人民從此有了主心骨;結合所學國民革命的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從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開始,歷經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最終以解放戰爭的勝利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使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了,成為了國家的主人。最后總結,民為邦本、為政以德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治國理政的優秀政治經驗,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也是當代中國進行國家治理的寶貴思想資源。4.(2025屆長沙一模)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演繹過一幕幕“解放”的宏大場景,如“生產解放”、“思想解放”、“制度解放”、“民族解放”,在推進人類社會發展中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閱讀表格材料,任選一個角度,自擬論題,并結合世界近代史知識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類別 解釋 共同作用生產解放 是指排除、克服、革掉生產力得以發展的阻力、束縛、桎梏。為生產力的發揮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 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思想解放 是指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桎梏,以新的思想、觀念研究新情況和解決新問題。制度解放 是指對現行制度的重大修改和根本變革,或者對現行制度的廢除和新制度的建立。民族解放 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民族自由的斗爭。【答案】【示例1】觀點:思想解放推動社會進步論述:14世紀中葉開始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反對教會“神權至上”和提倡人文主義,促進了人們思想的大解放,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莫定了思想文化基礎,18世紀開始的啟蒙運動,以理性主義為核心,宣傳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對專制,為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做了重要的理論準備。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共產黨宣言》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蓬勃的發展起來。結論:綜上所述,思想解放推動著社會進步,思想解放是我們適應新形勢、認識新事物、完成新任務的思想武器。【示例2】觀點:制度解放推動社會進步。論述: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通過《權利法案》逐漸確立了君主立憲制,使英國走上政治民主化的道路,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廢除了農奴制,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美國南北戰爭期間,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廢除了黑人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結論:總之,制度的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它促進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社會財富,我們應該堅持制度創新,不斷優化制度體系。【解析】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根據材料“‘生產解放’、’思想解放’、‘制度解放’、’民族解放’,在推進人類社會發展中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等信息及所學可知,材料強調”解放”推動社會進步,因此學生可結合所學選擇其中一個,提取觀點,然后結合相關史實進行論述。5.(2025屆江西宜春九年級階段煉)論述題在近代中國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農村土地政策經歷了多次重大變革,深刻影響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從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的《天朝田畝制度》,到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土地革命、抗日戰爭時期的雙減雙交政策,再到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以及建國后的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些土地政策的變化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緊密相連,對中國的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社會發展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請根據上述材料,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200字以內)【答案】論題:土地政策變革推動農村發展論述:近代以來,土地政策不斷革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土地革命,農民得地,踴躍參軍,助力革命推進。建國初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制,農民成土地主人,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打破大鍋飯,農民生產積極性高漲,農村經濟蓬勃發展。可見,土地政策的合理調整,順應時代發展,有力推動農村進步,深刻影響國家發展進程。【解析】論題及論述: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根據材料“這些土地政策的變化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緊密相連,對中國的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社會發展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不同時期的土地政策,都推動了當時農村農業的發展,即可提煉論題為:土地政策變革推動農村發展論述。然后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土地革命、建國初土地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相關史實進行論述。如:近代以來,土地政策不斷革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土地革命,農民得地,踴躍參軍,助力革命推進。建國初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制,農民成土地主人,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打破大鍋飯,農民生產積極性高漲,農村經濟蓬勃發展。可見,土地政策的合理調整,順應時代發展,有力推動農村進步,深刻影響國家發展進程。6.(2025屆安徽模考)閱讀材料,完成探究活動。(節選)材料一 法國大革命比其他同時代的革命重大得多,而且它所產生的后果也要深遠得多……在它先后發生的所有革命中,唯有它是真正的群眾性社會革命,并且比任何一次類似的大劇變都要激進得多。——摘自唐晉主編《大國崛起》材料二 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實行人民戰爭的路線,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中國。——摘編自毛澤東《論詩久戰》(2)結合所學知識,從材料一、二中提取信息,自擬一個論題并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答案】(2)示例:論點: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論述:無論是法國大革命還是抗日戰爭,兩者勝利的根本性因素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法國大革命中,巴黎民眾奮起反抗攻占巴士底獄,在歐洲其他國家干涉法國大革命時,法國各地人民拿起武器擊退侵略者,守護大革命成果。隨后法國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政體。抗日戰爭中,國共兩黨不計前嫌,一致對外,全體中國人民參與到抗日救亡中,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中華民族贏得了這場正義戰爭的勝利。所以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要重視人民群眾的利益。【解析】(2)論點:根據材料二“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實行人民戰爭的路線,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中國”可知,抗日戰爭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可以得出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7.(2025屆廣東從化二模27)(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Ⅰ.舉措 主要作者 Ⅱ.相關歷史事件A.《論人民民主專政》B.《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C.《論持久戰》 D.《井岡山的斗爭》 E.《吾人之最后覺悟》 F.《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G.《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H.《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 毛澤東李大釗 毛澤東 毛澤東 陳獨秀 《光明日報》評論員 陳獨秀等 鄧小平 ①新文化運動②中共二大 ③新中國成立 ④抗日戰爭 ⑤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⑥改革開放 ⑦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⑧五四運動(2)從上題已配對的信息中提煉一個主題,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主題明確,觀點正確,史論結合,符合邏輯,表達清晰)。【答案】主題:思想解放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新文化運動期間,陳獨秀發表《吾人之最后覺悟》,指出要鞏固民主共和,必須啟發民眾的思想覺悟,實行思想啟蒙,從而推動了新文化運動,傳播了民主和科學。“文革”結束后,針對“兩個凡是”的”左”傾錯誤,以《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評論員文章為標志,全國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成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為歷史性轉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論準備。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思想,推動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總之,思想解放與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現代中國的富強緊密相關。【解析】示例選擇歷史信息E-①;F-②:H-⑥,提煉主題:思想解放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主題明確,觀點正確,史論結合,符合邏輯,表達清晰。如:新文化運動期間,陳獨秀發表《吾人之最后覺悟》,指出要鞏固民主共和,必須啟發民眾的思想覺悟,實行思想啟蒙,從而推動了新文化運動,傳播了民主和科學。“文革”結束后,針對”兩個凡是”的“左”傾錯誤,以《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評論員文章為標志,全國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成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為歷史性轉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論準備。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思想,推動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總之,思想解放與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現代中國的富強緊密相關。8.(2025屆四川綿陽模考18)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思想解放能促進社會進步,先進思想會推動社會一往無前的發展。思想運動 時間 內容文藝復興 14- -17世紀 人文主義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848年 資本主義社會必將被共產 主義社會所取代,進行無產階級革命新文化運動 1915年起 提倡“民主”與“科學”,后期開始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1978年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思想解放與人類進步”的主題,寫一篇小論文。(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正確,至少有2個史實證明觀點,條理清晰,260字左右。)【答案】【示例】思想解放促進社會進步縱觀人類幾干年的文明發展史,我們可以發現,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催化劑,先進思想會推動社會和國家的進步。1915年,中國掀起新文化運動,前期提倡“民主”與“科學”,后期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地位,為五四運動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莫定思想基礎。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在這一-理論指導下,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成功,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事實證明,虛心學習,積極汲取進步思想,有利于推動社會發展與進步。【解析】本題為開放性題,言之有理即可,根據題干信息可知,圍繞“思想解放與人類進步”的主題,材料中呈現了文藝復興、馬克思主義誕生、新文化運動、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等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思想運動,這些思想運動各自有著獨特的思想主張,且都在相應時期對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通過對這些材料的綜合分析,能夠清晰地看到思想解放與社會進步之間存在密聯系,從而得出“思想解放促進社會進步”這一觀點。然后從新文化運動以及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內容以及影響等角度圍繞觀點進行展開來論述,最后下結論即可。9.(2025屆安徽合肥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動。(1)中國共產黨“28年浴血奮斗”開始于圖中處,完成于處;中國工農紅軍“屈指行程二萬”的長征開始于圖中 處,并于 處完成會師。(請填寫序號)(2)從圖中已表明的地點中任選兩個,圍繞“成功經驗”,自擬一個論題,結合中國共產黨在這兩地的革命斗爭史實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答案】(1)②、@:④、③(2)示例:地點:井岡山、遵義論題:實事求是中國共產黨革命成功的寶貴經驗。論述:國民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結合國情,放棄攻打中心城市的路線,開創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而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指引革命走向勝利。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1935年,遵義會議召開,會議糾正了“左”傾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的領導地位,成為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綜上所述,在歷史的危機關頭,中國共產黨總是能立足國情、實事求是的調整政策,保障革命取得勝利。【解析】(1)選擇填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秘密召開期間,因受到法租界巡捕的干擾,遂轉移到浙江省嘉興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以游客泛舟為掩護,繼續進行,最終完成會議議程;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可知中國共產黨“28年浴血奮斗”開始于圖中②處,完成于①處。選擇填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因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進行戰略轉移,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八萬多人從江西瑞金突圍西進,開始長征;1936年10月,紅二、紅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因此中國工農紅軍“屈指行程二萬”的長征開始于圖中④處,并于③處完成會師。(2)論述: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據材料,選擇井岡山、遵義,圍繞“成功經驗”,擬定一個觀點:實事求是中國共產黨革命成功的寶貴經驗。結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遵義會議的史實進行分析、歸納即可。如論述:國民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結合國情,放棄攻打中心城市的路線,開創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而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指引革命走向勝利。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1935年,遵義會議召開,會議糾正了“左”傾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的領導地位,成為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綜上所述,在歷史的危機關頭,中國共產黨總是能立足國情、實事求是的調整政策,保障革命取得勝利。10.(2025屆湖北模考)【近代中國早期現代化】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世千年大變局時代,開眼看世界,或日漸開放思想的發生,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但是因為晚清盲目虛驕的保守派勢力根深蒂固,對人們思想的影響巨大。晚清愛國志士開放思想發展過程坎坷曲折,呈波浪型發展態勢,大致經歷了三次高潮,推動了中國早期現代化發展。——摘編自陳爭平《晚清“開眼看世界”與中國早期現代化發展》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自擬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答題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完整。答題格式:第一步闡明觀點;第二步運用相關史實至少兩例來論證觀點;第三步結語即對觀點進行適當拓展。)【答案】答案示例:論題:晚清時期向西方學習思想呈現出不斷深化的趨勢。闡述:鴉片戰爭失敗后,林則徐、魏源等有識之士,初步提出了“師夷長技”主張,成為近代中國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統治階級中的一些開明人士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以“自強”“求富”為目標,主要引進和學習西方的機器生產,掀起了洋務運動。1895年,清政府因甲午中日戰爭戰敗,被迫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國面臨空前的民族危機,各階層人士努力尋求挽救民族危亡的路徑,以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認識到唯有大力推行變法才能救亡圖存,力主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由此掀起了戊戌變法運動。綜上所述,晚清向西方學習經歷了由器物到制度的歷程,呈現出不斷深化的趨勢,并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解析】首先根據材料“晚清愛國志士開放思想發展過程坎坷曲折,呈波浪型發展態勢,大致經歷了三次高潮,推動了中國早期現代化發展。”和所學知識可知,近代以來,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經歷了“器物層一制度層一思想層”三個階段,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所以論題可圍繞著向西方學習的歷程或者影響來擬定,如擬定論題為“晚清時期向西方學習思想呈現出不斷深化的趨勢。”然后進行論述,題目要求至少運用兩例史實來論證觀點,結合所學知識作答,注意史實準確,條理清晰。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專題12 自擬論題類開放式小論文題型解讀|模板構建|真題試煉題型特點、 1、題型特點 自擬論題類歷史小論文題是中考歷史命題最常見題型,且較為穩定。它形式新穎、答案靈活、區分度高,主要考核學生運用史學理論分析解決問題、科學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的能力,考查學生的分析、判斷、歸納、推理、綜合運用知識、文字表達和組織等多方面能力,同時有助于塑造學生尊重歷史、追求真理、熱愛生活、關愛生命的品質。這類題目重點考查學生的學科素養、創新能力和學習潛力。 2、解題步驟 (1)擬定論題 ①擴詞造句法:仔細閱讀設問和材料,首先找到核心詞或論證主題,然后以核心詞或主題詞造句,將核心詞或主題詞置于句子前端或句子中,直接表達出你對核心詞或主題的認識、見解、看法或感悟等。論題一般是是陳述句,基本要求是必須有主語和謂語。 ②格式構建法 先找準材料主題,然后采用“原因 + 主題”或“主題 + 影響”等格式來擬定題目。例如,若材料主題是“對外開放”,可以擬定為“國家政策影響對外開放程度”(原因 + 主題);也可以是“對外開放助推了經濟的發展”(主題 + 影響)。論題必須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且觀點明確,像“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國的民族關系”“中國近代化”等詞組只能算是主題,不能直接作為小論文的論題。 具體操作步驟 歸納材料主旨:盡量用一句話高度概括材料的核心意思。 提煉核心詞:從材料主旨中提煉一個核心詞,如在關于葡萄酒歷史的材料中,核心詞可以是“葡萄酒的傳播”。 挖掘深度:歷史知識分為三大板塊,分別是背景、條件、原因、基礎、推動因素、目的類;含義、內容、措施、標志、經過、形式、表現、地位、實質、特點類;結果、意義、作用、影響、評價、啟示認識類。要避免論文流于表面,需從第一板塊挖掘原因、條件等,或在第二板塊挖掘實質、特點,或在第三板塊挖掘作用、影響、啟示等,并使用一個關鍵詞進行歸納。例如在葡萄酒傳播的材料中,從原因類別挖掘深度可得出“世界各地聯系加強、人類交往擴大”等原因。 ③針對評論對象與內容的論題 若試題直接給出評論對象(如人物、事件、制度、著作及現象)和評論內容(如原因、性質、地位、影響、作用等),可從中提煉出明確的論題。例如,若題目要求評價秦始皇的歷史地位,就可直接將“秦始皇在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作為初步論題,后續再根據具體史實進行豐富和完善。 ④針對材料進行命題論析的論題 仔細閱讀材料,找出材料中的核心觀點、關鍵事件或重要人物。對材料中的信息進行歸納總結,提煉出具有概括性的語句作為論題。如材料圍繞工業革命的影響展開,提到了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發展、改變了社會結構等內容,就可以擬定“工業革命對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這樣的論題。 ⑤分析材料中反復出現的內容 結合材料中多次出現的關鍵字確定考察的內容,從而擬定論題。常見觀點類型有: a.改革創新類 如果材料中多次提及大化改新、羅斯福新政等改革事件,可根據改革創新類的模板,擬定如“改革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這樣的論題。 b.政治制度類 當材料涉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中、封君封臣制度、資產階級代議制等政治制度變革時,可擬定“制度創新是國家進步的重要動力”的論題。 c.民主與法制類 若材料中出現雅典的民主政治、《漢謨拉比法典》《十二銅表法》《羅馬法》等內容,可依據模板擬定“民主與法制相輔相成”“法治是國家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等論題。 d.人物類 當材料圍繞漢謨拉比、伯利克里、亞歷山大等杰出人物展開時,可擬定“杰出人物是歷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的論題。 e.文明、文化類 若材料涉及大河文明、海洋文明、亞歷山大東征、阿拉伯人傳播東西方文化等內容,可擬定“人類文明具有多樣性”“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多彩而互鑒、文明因互鑒而發展”等論題。 f.法律文獻類 當材料提及《漢謨拉比法典》《十二銅表法》《羅馬法》等法律文獻時,可擬定“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的論題。 (2)進行論證 論據服務于論點,一般用題目所給材料,相關歷史事實或自己的拓展性思考來說明論點。要選擇能證明論點的典型史實,證據要準確求真。 論證:論證是要選取典型的事例或運用嚴密的邏輯分析來闡述和證明論點。論證過程邏輯要清楚、嚴密,經得住推敲,做到證據與觀點之間的無縫連接。 ①多角度分析史實 可從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社會生活等角度,或外因與內因、國際因素與國內因素等方面分析史實。不同的問題適用不同的思路,在審題時一定要先理出思路再寫答案,不能想到一句寫一句。比如分析某一歷史事件的影響,可從政治上的制度變革、經濟上的生產發展、文化上的思想傳播等多方面進行闡述。 ②運用合適的論證方法 常見的論證方法有歸納論證、對比論證、層遞論證、因果論證等,可根據需要采用一種或幾種。例如在對比不同時期的歷史現象時,就可運用對比論證,突出差異和特點;分析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時,則可采用因果論證。 ③注意邏輯嚴謹 開放式小論文的邏輯性非常重要,論證中應圍繞主題(或論題)展開論述,防止跑題、偏題,注意邏輯的嚴密性。 a.史論結合 避免單純羅列史實或空發議論。例如,論證“雅典民主的局限性”時,需結合“公民大會僅限男性公民參與”的史實,再分析其階級性和時代背景。 b.多維度分析 需從背景、內容、影響等層面展開。例如評價“西方殖民擴張”,需涉及經濟動機(如資本原始積累)、技術條件(如航海技術)、歷史后果(如文明沖突與融合)。 c.因果鏈清晰 強調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例如“文藝復興→思想解放→科學革命→工業革命”的遞進關系需邏輯連貫。 (3)總結提升 總結部分要對前文的論述進行簡要概括,再次強調觀點,使文章結構完整;還可從深層進一步闡釋(提升)。如在論述“中國近代化的探索”后總結:“總之,中國近代化探索歷經艱辛,各階層的努力雖有挫折,但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為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常見設問/關鍵詞 常見設問形式 : 這類題目的設問一般含有以下引導詞語:“圍繞……自擬論題”展開論述真題示例 (2024·重慶中考)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題自擬論題論述 (2024·河南中考)文明交流共筑和平橋梁 (2024 云南中考)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題自擬論題論述 (2024·山東臨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2023·河南)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意環保隨著全球范圍內工業化的推進命題預測 1、聚焦核心素養與品質塑造 命題聚焦學生基于史料的分析甄別、歸類、闡釋基礎上的主題提煉、觀點把握與論證,既重結果又重過程,落腳點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具體涉及唯物史觀(運用歷史發展規律分析問題,如社會變革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史料實證(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辨析史料價值)、歷史解釋(對歷史事件進行多維度的闡釋,注重因果關聯與辯證評價)等學科核心素養。 注重塑造學生尊重歷史、追求真理、熱愛生活、關愛生命的品質,通過歷史情境傳遞核心價值觀,如民族復興、制度自信等,引導考生樹立家國情懷。 2、強調開放性與創新性 (1)材料形式多樣 命題以開放性材料為載體,材料可能采用文字、圖表、地圖、目錄等形式,創設豐富的歷史情境,為學生提供更多思考角度2。 (2)答案的開放性 這類題目沒有固定答案,強調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允許考生從多角度切入思考問題,鼓勵學生對傳統觀點提出批判性思考,體現創新思維,如重新解讀近代歐洲崛起的原因。 (3)注重知識遷移與問題解決能力 命題導向素質教育,摒棄死記硬背,強調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遷移,運用到具體問題的解決中,推動教學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本位。例如,可能會要求學生結合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分析其對當今社會的啟示,考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區分考生思維深度與廣度 作為區分考生能力的關鍵題型,通過小論文的結構完整性、史論結合水平、觀點的創新性等方面評判考生的思維深度與廣度,選拔綜合人才。審|題|技|巧審題四步法:主題明確——擬定論題——合理論證——總結提升第一步:明確主題 根據設問明確論證圍繞的主題或核心詞第二步:確定論題 根據要求提煉論題,注意試題限定詞第三步:合理論證 組織論據,符合要求,合乎邏輯第四步:總結提升 最后勿忘總結提升,至少重復強調一下你的論題(或論點)模板01 自擬論題類開放式小論文題【題型概述】開放式歷史小論文題,一般有不同的設問類型,包含評述、評價、評論三種。評價是評定歷史人物或者歷史事件的性質、地位、作用、積極意義或者影響等;評述是把評價建立在史實基礎上,邊敘述邊評價或先敘述再評價;評論則是對歷史人物、事件、觀點等進行分析、論證或評價。【解題方法】 1、擬定論題細讀材料提煉擬定論題 在提煉論題的時候一定要做到言簡意賅并要用專業術語表述;一般為陳述句,主語謂語齊全;切口要小,方便闡述內容,便于深入論述;挖掘深度:要避免論文就材料談材料流于表面,需從相應板塊中挖掘深度知識,并用一個關鍵詞歸納。(具體方法參照上面表格“題型解法”所述)2、論證方法(1)開篇點題:亮出完整觀點,將論題拓展成一個完整而清晰的觀點。例如選用“葡萄酒的傳播體現人類交往擴大”論題,觀點可拓展為“葡萄酒從區域傳播擴展到全球傳播,體現了世界聯系日益緊密,人類交往日益擴大”。(2)孤證不立:至少用兩個論據論證觀點。(中考一般至少兩個論據)(3)格式要求:采用段落格式,至少分三段(以總分12分為例)第一部分,論題(論點)---2分第二部分,論證——6-8分第三部分,總結提升----1-2分(4)其他注意事項①不能抄襲主題:問題中要求圍繞的主題一般不能成為論題,除非題目有固定要求(例如:以***為題目)。②無需分點作答:既然小論文是一篇文章,是學術規范,就不要分點作答。③材料深度解析:結合時代背景分析材料立場④避免邏輯漏洞:觀點與論據需嚴格對應⑤語言規范與學術化:避免口語化表達(如將“打仗”改為“軍事沖突”)。3、總結提升開放式歷史小論文題的總結提升是論文的關鍵部分,它能夠體現考生的歷史思維深度和學科素養。以下是從不同角度為你提供的總結提升方法:運用唯物史觀原理a.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依據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分析歷史事件或現象背后的社會根源和時代背景,以及它們對社會意識的影響。例如,在論述不同時期《湯姆叔叔小屋》翻譯改動情況時,可以總結“由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不同時期《湯姆叔叔小屋》翻譯改動情況深受當時時代特征影響”。b.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探討生產力的發展如何推動生產關系的變革,以及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比如,在分析工業革命的影響時,可以總結“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促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生變革,進一步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c.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說明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以及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為例,可以總結“中國古代封建經濟基礎決定了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上層建筑,而這種上層建筑又在一定程度上維護和鞏固了封建經濟基礎”。d.進行歷史發展線索梳理縱向梳理:將所論述的歷史事件或現象置于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分析其前后的演變過程和發展趨勢。例如,在論述中國古代科技發展時,可以總結“中國古代科技經歷了從先秦的奠基、秦漢的發展、唐宋的輝煌到明清的逐漸衰落的過程,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征”。橫向對比:將同一時期不同地區或國家的歷史事件或現象進行對比,找出它們的異同點和相互影響。比如,在比較同時期中國和西方的政治制度時,可以總結“在同一歷史時期,中國實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而西方則逐漸發展出民主政治制度,這種差異反映了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社會發展路徑”。e.強調學科核心素養時空觀念:在總結中明確歷史事件或現象發生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強調其在特定時空背景下的意義和價值。例如,在論述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時,可以總結“新航路開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對隔絕的狀態,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這一事件在15 - 16世紀的歐洲和世界歷史發展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史料實證:回顧論文中所引用的史料,強調其對論點的支撐作用,以及通過史料分析得出結論的過程。比如,在論述某一歷史事件時,可以總結“通過對相關史料的分析和研究,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該事件的發生、發展和影響,從而更加準確地認識歷史”。歷史解釋:對論文中所闡述的歷史事件或現象進行再次解釋和說明,強調自己的觀點和理解。例如,在論述洋務運動的失敗原因時,可以總結“洋務運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但由于其只學習西方的技術而不改變封建制度,最終未能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標,這是我們對洋務運動的一種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從國家和民族的角度出發,強調歷史事件或現象對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重要意義,以及我們從中應汲取的經驗和教訓。比如,在論述抗日戰爭的勝利時,可以總結“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它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和抗爭精神,我們應銘記歷史,珍惜和平,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升華主題意義聯系現實: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分析歷史事件或現象對當今社會的啟示和借鑒作用。例如,在論述古代環境保護思想時,可以總結“古代的環境保護思想為我們當今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借鑒,我們應從中汲取智慧,樹立正確的生態觀,推動可持續發展”。【題型示例】(2024·河南·中考真題)(6分)請閱讀下面材料,圍繞其中的觀點,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寫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明確;史實正確;條理清晰,語句通順,表述完整)20世紀50年代,萊斯特·皮爾遜曾警告說:人類正在進入一個不同文明必須學會在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的時代,相互學習,研究彼此的歷史、藝術和文化,豐富彼此的生活。否則,在這個擁擠不堪的窄小世界里,便會出現誤解、緊張、沖突和災難。 ——摘編自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答案】觀點:文明交流:共筑和平橋梁。論述:文明交流是和平共處的前提。歷史上,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貿之路,更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橋梁。從中國的絲綢、瓷器到西方的寶石、香料,從佛教到儒家思想,各種文化和信仰在這條道路上交融,豐富了彼此的生活,也促進了相互的理解與尊重。在全球化時代,文明交流的重要性更加凸顯。例如,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旨在推動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合作,同時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歷史證明,只有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友誼和信任,共同構建一個和平、繁榮的世界。模板01 自擬論題類開放式小論文題(2024重慶中考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閱讀某老師制作的學習資料卡片,完成任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釋義(部分) 天下為公:強調人人為公的公共意識與公共道德。家國一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興亡有責,承擔社會責任等。 民為邦本:以民為本,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得民心得天下,強調民心是政治的根基,是國家的命脈,與民同憂樂,重視民生等。 協和萬邦:強調族群、國家之間相互依存,和平共處,友好往來。倡導包容尊重,和而不同,合作共贏等。請以中國共產黨的實踐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選擇卡片中的一個方面,并結合所學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運用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的兩個史實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思路詳解規范答題【答案】【示例一】觀點:中國共產黨繼承和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論述:面對近代以來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局面,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大會通過黨的第一個綱領,明確黨的奮斗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充分展現了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20世紀30年代,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重,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張,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國共兩黨合作下的全民族抗戰,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結論:由此可見,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實踐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推動中國革命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示例二】觀點:中國共產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民為邦本”的理念。論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進行土地改革。這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滿足了廣大農民迫切需要獲得土地的愿望。1978年,安徽小崗村農民實行分田包干到戶,自負盈虧。在黨中央的支持和倡導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在全國推行,這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民為本、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結論: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為邦本”的理念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革命和改革不斷取得成功。【示例三】觀點:中國共產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協和萬邦”的理念。論述:1955年,周恩來率團參加亞非會議,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圓滿成功,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而不同”理念。改革開放后,中國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積極拓展多邊外交。中國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結論:由此可見,新中國的外交實踐,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協和萬邦”理念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24.(2024 云南中考 26)(10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綿延不斷,成就輝煌,對人類進步作出了偉大貢獻。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代中華文明重要成就一覽表(部分)時期 重要成就夏商周 甲骨文 老子:順應自然,“無為而治”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 孔子:“仁”“仁者愛人”“有教無類”,以德治國秦漢 蔡倫:改進造紙術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華佗:“麻沸散”“五禽戲”三國兩晉南北朝 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 王羲之:《蘭亭集序》隋唐 唐詩遼宋夏金元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 北宋末年:指南針開始用于航海 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 宋詞 元曲明清 李時珍:《本草綱目》 宋應星:《天工開物》 曹雪芹:《紅樓夢》 京劇形成——整理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下)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選取上表中的2-4項成就,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主題,自擬題目,寫一篇歷史小短文。(要求:史論結合,表述清晰,字數不少于120字)2.(2024·山東臨沂·中考真題 28)-(節選)材料一 人類已經歷了蒸汽時代、電氣時代、信息時代這三輪科技革命的浪潮,現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正在掀起第四輪科技革命,推動人類社會邁向智能時代。——中國政府網,2018年12月8日材料二 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越發深入影響人類命運。科技作為一把“雙刃劍”,可能是造福人類的“利器”,也可能成為危害人類的“兇器”。——光明網,2023年9月13日(2)根據上述材料,結合所學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9分。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3.(2023·河南·中考真題19)(6分)總結歷史的經驗或教訓,對現實以啟示或借鑒是歷史學的重要功能。請閱讀下面材料,從中提煉一個觀點,結合相關史實,寫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明確;史實正確;條理清晰,語句通順,表述完整)材料>19世紀,人類開始人工合成對自色有用的化學產品;>20世紀,合成的化學制品如殺蟲劑肥料、人工橡膠和合成紡織品等被廣泛使用;>20世紀80年代,人類認識到主要用于空調和冰箱的氯氟烴(CFCs)正在散發到大氣中,破壞著臭氧層;>1987年,聯合國支特的一項協定敦促全球逐漸停止使用 CFCs,之后,人類找到了它們的替代物,全球 CFCs 的生產幾乎下降到零;>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全球首腦會議,發表了代表人類共識的世界宣言。---摘編自大衛 ·克里斯蒂安等《大歷史》1.(2025屆云南騰沖模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李鴻章創辦的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炮廠 1912年1月中華民國在南京成立張謇在南通創辦的大生紗廠 1949年 開國大典——摘自《圖說清朝三百年》《圖說百年中國(1911-2012年)》(1)根據材料,簡述洋務運動時期創辦的軍事工業名稱。(2)閱讀以上材料,根據任選兩幅圖所反映的主題,確定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中國近現代史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根據所選兩幅圖反映的事件,并結合所學中國近現代史一個歷史事件,加以論述,史論結合,條理清楚)2.(2025屆青海一模18)閱讀下列材料,探究問題。材料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任選一位歷史人物,以他的切身實踐為題材,撰寫踐行時代精神的一篇小短文。(要求:提煉主題,圍繞主題撰寫;主題鮮明,史論結合,文字表達流暢,字數150字左右)3.(2025屆重慶模考)閱讀材料,完成任務。材料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請從材料中任選兩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理念,結合所學知識,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用兩個及以上的論據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4.(2025屆長沙一模)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演繹過一幕幕“解放”的宏大場景,如“生產解放”、“思想解放”、“制度解放”、“民族解放”,在推進人類社會發展中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閱讀表格材料,任選一個角度,自擬論題,并結合世界近代史知識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類別 解釋 共同作用生產解放 是指排除、克服、革掉生產力得以發展的阻力、束縛、桎梏。為生產力的發揮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 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思想解放 是指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桎梏,以新的思想、觀念研究新情況和解決新問題。制度解放 是指對現行制度的重大修改和根本變革,或者對現行制度的廢除和新制度的建立。民族解放 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民族自由的斗爭。5.(2025屆江西宜春九年級階段煉)論述題在近代中國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農村土地政策經歷了多次重大變革,深刻影響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從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的《天朝田畝制度》,到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土地革命、抗日戰爭時期的雙減雙交政策,再到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以及建國后的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些土地政策的變化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緊密相連,對中國的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社會發展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請根據上述材料,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200字以內)6.(2025屆安徽模考)閱讀材料,完成探究活動。(節選)材料一 法國大革命比其他同時代的革命重大得多,而且它所產生的后果也要深遠得多……在它先后發生的所有革命中,唯有它是真正的群眾性社會革命,并且比任何一次類似的大劇變都要激進得多。——摘自唐晉主編《大國崛起》材料二 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實行人民戰爭的路線,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中國。——摘編自毛澤東《論詩久戰》(2)結合所學知識,從材料一、二中提取信息,自擬一個論題并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7.(2025屆廣東從化二模27)(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Ⅰ.舉措 主要作者 Ⅱ.相關歷史事件A.《論人民民主專政》B.《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C.《論持久戰》 D.《井岡山的斗爭》 E.《吾人之最后覺悟》 F.《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G.《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H.《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 毛澤東李大釗 毛澤東 毛澤東 陳獨秀 《光明日報》評論員 陳獨秀等 鄧小平 ①新文化運動②中共二大 ③新中國成立 ④抗日戰爭 ⑤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⑥改革開放 ⑦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⑧五四運動(2)從上題已配對的信息中提煉一個主題,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主題明確,觀點正確,史論結合,符合邏輯,表達清晰)。8.(2025屆四川綿陽模考18)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思想解放能促進社會進步,先進思想會推動社會一往無前的發展。思想運動 時間 內容文藝復興 14- -17世紀 人文主義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848年 資本主義社會必將被共產 主義社會所取代,進行無產階級革命新文化運動 1915年起 提倡“民主”與“科學”,后期開始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1978年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思想解放與人類進步”的主題,寫一篇小論文。(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正確,至少有2個史實證明觀點,條理清晰,260字左右。)9.(2025屆安徽合肥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動。(1)中國共產黨“28年浴血奮斗”開始于圖中處,完成于處;中國工農紅軍“屈指行程二萬”的長征開始于圖中 處,并于 處完成會師。(請填寫序號)(2)從圖中已表明的地點中任選兩個,圍繞“成功經驗”,自擬一個論題,結合中國共產黨在這兩地的革命斗爭史實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10.(2025屆湖北模考)【近代中國早期現代化】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世千年大變局時代,開眼看世界,或日漸開放思想的發生,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但是因為晚清盲目虛驕的保守派勢力根深蒂固,對人們思想的影響巨大。晚清愛國志士開放思想發展過程坎坷曲折,呈波浪型發展態勢,大致經歷了三次高潮,推動了中國早期現代化發展。——摘編自陳爭平《晚清“開眼看世界”與中國早期現代化發展》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自擬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答題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完整。答題格式:第一步闡明觀點;第二步運用相關史實至少兩例來論證觀點;第三步結語即對觀點進行適當拓展。)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年中考歷史答題技巧與模板構建專題12自擬論題類開放式小論文題(學生版).docx 2025年中考歷史答題技巧與模板構建專題12自擬論題類開放式小論文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