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歷史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一至七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據北非巴格拉達斯河谷的銘文記載,羅馬帝國時期,皇帝規定當地新開墾的無花果園和葡萄園免除5年的稅賦,在未開墾土地上種植橄欖免除10年的賦稅。到期后,則按照當地慣例繳納收成的三分之一給承租人或管理人。羅馬帝國這一舉措旨在A.加速被征服地區經濟開發 B.促進經濟交流C.緩和北非社會的階級矛盾 D.鞏固殖民統治2.大部分學者指出:“伊凡四世的特轄制消滅了封建割據殘余,使沙皇的權力大大加強,中央集權得到鞏固。”也有少數學者指出:“殘暴的特轄制沒有為鞏固中央集權制國家建立所必需的官僚制度和官僚隊伍,使國家偏離了正常的發展道路,造成了嚴重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后果。”這可用于說明A.研究視角拓寬利于豐富歷史認知 B.歷史研究需要多源史料互證C.史學界對特轄制的研究尚無定論 D.學者素養影響對史實的判斷3.印加歷有365天和354天兩個周期;瑪雅歷和阿茲特克歷類似,由260天與365天兩個周期構成。美洲文明以365天為一個周期的日歷最有可能形成于A.部落戰爭 B.宗教祭祀C.農業活動 D.占卜術算4.下面分別為中世紀歐洲世界的示意圖和1575年比利時奧特柳斯繪制的世界地圖。這一變化可用于說明A.地理科學在歐洲的地位日益提高 B.歐洲社會已脫離宗教的思想束縛C.新航路開辟豐富了人類地理認知 D.歐洲人殖民世界的野心由來已久5.伏爾泰認為,“上帝的智慧向人類的感官和理智所展示的秩序,向他們提供了一種平等的和共同的行為規范,不分種族和宗派去引導著他們走向完美的幸福。”他甚至說,與基督教相比,“我們應贊賞中國人的兩點長處;既譴責異教徒的迷信,也譴責基督教徒的習慣做法。”由此可知,伏爾泰A.利用外來文化改造法國 B.致力于中西文化的融合C.尚未擺脫天主教的束縛 D.強調宗教的理性和包容6.1698年,英國國王威廉在與法國國王就瓜分西班牙談判時,須經常寫信給議會多數黨(輝格黨)的主政大臣約翰·史密斯,告知其英、法“可能”達成的協議,請其決定應該咨詢哪些人并提出建議。這反映出當時英國A.國王處于統而不治狀態 B.內閣已成為最高權力機構C.君主立憲制度有所發展 D.對外政策搖擺不定的特點7.下圖所示為16~18世紀上半葉世界部分城市工人以白銀計價的平均日工資水平。這一狀況A.成為英國機器化大生產的誘因 B.折射出工業化水平的地區差異C.加速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進程 D.緣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8.1835年,英國東北部紐卡斯爾附近的煤礦發生瓦斯爆炸,井下101名礦工死亡,其中75人為童工;1838年,英國北部的一家煤礦發生灌水事故,導致了11名8~16歲的女孩和15名9~12歲的男孩死亡。這可用于說明當時A.社會勞動力匱乏問題的嚴峻 B.工人階級政治經濟權利有限C.童工是工業革命的重要支柱 D.工業化引發了新的社會問題9.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寫道:“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生活)需要的資料······這是人們從幾千年前直到今天單是為了維持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從事的歷史活動,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這一論述A.全面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原理 B.彰顯了唯物主義的史學思想C.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剝削的秘密 D.揭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10.下表所示為巴黎公社成立后實施的舉措。這些舉措范圍 舉措簡介經濟 實施8小時工作制;禁止雇主以任何理由對工人隨意罰款和克扣工資,把一切關閉的工廠都交給工人協作社管理軍事 頒布《給予前線受傷的公社社員撫恤金的法令X發給國民自衛軍陣亡軍人家屬撫恤金的法令》教育 興辦職業學校,使學生可以短時間內掌握一兩門能為社會服務的技能A.利于增強民眾對新型政權的認同 B.踐行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C.徹底鏟除了資產階級統治的土壤 D.旨在推動社會生產力的提高11.“在《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一文里,馬克思認為英國的殖民入侵所帶來的棉織品以及以蒸汽機為核心的現代工業摧毀了印度的經濟基礎,其結果是印度甚至亞洲爆發了一場“社會革命'。”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印度社會進步受到殖民政策阻礙 B.經濟結構變動導致民族國家產生C.殖民入侵客觀上推動了民族覺醒 D.英國殖民統治方式呈現出多樣性12.1906年8月,伊朗國王穆扎法爾丁被迫實行改革,召集國民協商會議制定憲法,并宣布實行憲政。同年12月,伊朗通過了歷史上第一部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確立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由此可知,伊朗立憲革命A.缺乏廣泛群眾基礎 B.建立了資本主義民主國家C.實現了民族的獨立 D.推動了國家的近代化轉型13.有學者研究指出,一戰爆發前,很多國家的青年詩人、小說家、藝術家、學生與知識分子爭先恐后地報名參戰。他們幻想著戰爭帶來的洗禮,認為這場戰爭是最高的正義、是重獲新生的象征,并且都有著自己所堅信的理由而支持戰爭、投身于戰爭,甚至獻身于戰爭。學者此番言論意在說明A.戰爭引發文化教育轉型 B.思想狂熱助推戰爭C.政府利用輿論煽動戰爭 D.各國矛盾空前激化14.列寧曾對國內戰爭結束后的形勢分析道:“經濟的極度破壞因1920年的歉收而更加嚴重,同時大工業又不可能迅速恢復······”面對這一形勢,蘇俄政府A.調整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策略 B.進一步強化余糧收集制的實施C.試圖突破高度集中的經濟模式 D.著手制定發展經濟的五年計劃15.下面陰影部分是某一時期德國疆域示意圖。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德國開始突破舊體制的束縛 B.歐洲戰爭危機日益迫近C.《慕尼黑協定》緩和了國際關系 D.德國民族統一意識高漲16.二戰中后期,斯大林出于各種考慮多次向英美讓步,大體接受了丘吉爾提出的瓜分巴爾干勢力范圍的百分比協定,而羅斯福為了爭取蘇聯盡快對日宣戰,在東歐問題和遠東問題上也作了讓步。這些現象A.體現出平等協商的原則 B.標志著戰時同盟的破裂C.帶有明顯強權政治色彩 D.充滿了意識形態的對立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3小題,第17題15分,第18題25分,第19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恩格斯指出,黃金是驅使歐洲人遠洋航行的“咒語”,“黃金是白人剛踏上一個新發現的海岸便要索取的第一件東西。”但西方國家從非洲和美洲獲取的包括金銀在內的資源并不是平等交換的,“事實上,原始積累的方法絕不是田園詩式的東西”。西方各國的殖民者以宗主國為強有力的后盾,在當地建立了殖民地。殖民者任意殺戮土著居民、瘋狂掠奪當地的黃金等貴金屬和開發當地的金銀礦。此外,歐洲殖民者在當地占領了大量的土地,建立了眾多的種植園,并且實行黑奴貿易,迫使黑奴在種植園勞動,其勞動所創造的價值亦被殖民者無償占有。材料二殖民地的出現不僅使歐洲工場手工業的產品銷售有了充足的保障,而且“在歐洲以外直接靠掠奪、奴役和殺人越貨而奪得的財寶,源源不斷地流入宗主國,在這里轉化為資本”。促使歐洲的商業、航海業和工業蒸蒸日上,“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迅速發展”,封建社會正快速走向滅亡。殖民主義為早期的歐洲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原始積累,促使工場手工業迅速發展成以機器為核心的現代大工業,而進入了工業資本主義的歐洲對殖民地的剝削日益加深。-以上材料均摘編自黃秋生 張婧《馬克思殖民主義批判思想及當代啟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早期殖民擴張活動的主要目的和特征。(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工業革命與殖民擴張之間的關系。(5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1919~1920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間通過多次和會締結了和平,這些和會的結果與其說是談判達成的解決辦法,倒不如說更類似于法院作出的判決。《凡爾賽和約》的最終性質幾乎完全由所謂的“三巨頭”加以確定。威爾遜是一位固執的理想主義者,當遇到諸如有關協約國政府瓜分戰利品的密約這樣的令人不快的現實時,他習慣將此作為無足輕重的問題而擱置一邊不加理會。而當和約的各項條款已擬好提交給敵方時,德國對于嚴苛的條款提出抗議并推遲簽字。英、法、美三個國家在戰后都謀求依靠戰前制定的政策而提出的設想,法國繼續害怕德國、英國急于重新恢復作為一個主要工業、金融強國的地位。到20世紀30年代,德、意法西斯的興起、經濟危機的爆發等,使得一戰后建立的國際規則再不能維持世界的和平,走向了崩潰。-摘編自伯恩斯《西方文明史》材料二二戰結束前夕,美、蘇、英等國首腦在德黑蘭、雅爾塔和波茨坦舉行了一系列戰略性會議,會議除了商討影響戰爭全局的重大行動之外,也對戰后的世界秩序做出了安排,形成了雅爾塔體系。美、蘇兩國成為戰后雅爾塔體系的主導力量。雅爾塔體系作為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成果之一,殖民主義體系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之后迅速瓦解,民族獨立運動此起彼伏,國際社會的多樣性大大增加。雅爾塔體系在戰后也演變成了以“北約”和“華約”為代表的東西方長達40余年的冷戰對峙的兩極格局。-摘編自張宇燕《雅爾塔體系的終結與當今世界格局》(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一戰后建立的國際規則再不能維持世界的和平,走向了崩潰”的原因。(10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兩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體系的異同。(15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20世紀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自擬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固鎮二中24~25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二次段考·高一歷史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1.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土地開墾需要勞動力,羅馬帝國減免賦稅鼓勵開荒種植,使得當地的居民有工作可做,從而減少失業和社會動蕩因素。而且,讓承租人或管理人負責稅收事務,有助于明確責任,維護當地的生產和社會秩序,從而加強羅馬帝國對該地區的殖民統治。農業的發展可以使北非地區與羅馬帝國其他地區建立更緊密的經濟聯系,更好地融入羅馬帝國的經濟體系,讓殖民地更加依賴羅馬帝國,從而鞏固殖民統治,故選D項。加速北非地區經濟開發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自身的殖民統治,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鼓勵北非當地農業發展,與經濟交流無關,排除B項;材料中鼓勵北非經濟開發雖然有利于緩和當地的階級矛盾,但這一舉措仍是服務于殖民統治的需要,排除C項。2.A 根據材料可知,大部分學者從中央集權角度對伊凡四世的特轄制予以肯定,但也有部分學者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對特轄制予以一定批判,這反映出學者在不同研究視角下會對特轄制產生不同的結論,這有利于我們更加全面地了解特轄制,故選A項。材料反映的是研究視角不同而產生的不同認知,不涉及“多源史料互證”,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史學界通過拓寬研究視角進一步豐富了對特轄制的認知,“尚無定論”的說法有誤,排除C項;材料不涉及不同學者間素養的對比,排除D項。3.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印加、瑪雅和阿茲特克文明均有365天的歷法,而365天剛好是一個太陽年,這一歷法共性反映了美洲三大文明對太陽運行周期性變化特征的觀測成果,這也有利于季節劃分和組織農業生產,故選C項。其他三項反映的現象或許在某些歷法形成時起到一定作用,但不具備普遍特征,排除。4.C 根據材料可知,中世紀歐洲人的世界認知只有亞、歐、非三大洲;至16世紀時期,歐洲人的全球認知又增添了美洲、澳洲等,結合16世紀前后新航路開辟的歷史可知,這一變化反映了新航路開辟豐富了人類的地理認知,故選C項。地圖繪制并不能完全代表地理科學,且材料反映的是當時歐洲人世界觀的變化,與地理科學的社會地位變化無關,排除A項;16世紀的地圖雖然沒有體現宗教因素,但這主要是人類地理認知豐富而導致的,當時天主教與各式新教仍影響著歐洲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排除B項;中世紀的歐洲世界地圖未體現出殖民的野心,排除D項。5.D 根據材料可知,伏爾泰提到“上帝的智慧向人類的感官和理智所展示的秩序”,這暗示了他認為宗教的真理可以通過人類的感官和理性來感知和理解。他強調了一種“平等的和共同的行為規范”,這種規范不分種族和宗派,引導人們走向完美的幸福。這實際上是在提倡宗教的普遍性和包容性,即不同種族和宗派的人都可以遵循相同的道德規范,共同追求幸福。他指出中國人“既譴責異教徒的迷信,也譴責基督教徒的習慣做法”,這實際上是在贊揚中國人對宗教的理性態度,故選D項。伏爾泰雖然對外部文化有所借鑒,但材料中并未明確提及他要用外來文化來改造法國,A項說法過于片面,排除;材料中并未提及伏爾泰“致力于中西文化的融合”,他只是贊賞了中國人的某些宗教態度,“致力于”說法過于夸大,排除B項;伏爾泰對基督教(特別是天主教)持批判態度,他贊賞中國人的宗教態度正是因為他們既反對異教徒的迷信,也反對基督教徒的某些習慣做法,這顯示出他對傳統宗教的超越,排除C項。6.C 根據材料可知,17世紀末,英國國王在與外國談判時,仍須向輝格黨主政大臣匯報談判進程,并咨詢意見,結合1688年光榮革命的相關史實可知,這反映出以內閣為代表的議會權力的擴張,即英國君主立憲制的進一步發展,故選C項。材料反映出國王在對外事務上仍具有一定的權力,“統而不治”的說法有誤,排除A 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內閣由議會多數黨組建,受議會監督、對議會負責,B項說法有誤,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光榮革命后,英國國家權力結構的變化,與對外政策無關,排除D項。7.A 根據材料可知,英國倫敦工人的工資水平從16世紀早期開始呈現不斷增長趨勢,在17世紀早期高于阿姆斯特丹等其他城市,且差距在不斷拉大,這一情況說明當時手工工場的用工成本增加,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潤,英國手工工場主謀求技術革新,以減少人工需求,故選A項。16~18世紀上半葉,工業化還未在全球范圍內廣泛興起,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后,大量白銀流入歐洲,加速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且材料中不同城市工人工資水平有提高、有降低,“加速了”說法片面,排除C項;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8.D 根據材料可知,19世紀前期,英國部分礦場發生了礦難,且遇難人群中有大量兒童,這反映出社會工業化發展過程中不僅帶來了工業生產安全問題,也帶來了濫用童工的人道主義問題,故選D項。材料只涉及兩個具體的案例,不涉及整個社會勞動力中童工的占比,且工廠濫用童工主要是為了壓縮成本,以攫取更多的利潤,排除A、C兩項;材料與工人階級和政治權利無關,排除B項。9.B 根據材料“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從幾千年前直到今天單是為了維持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從事的歷史活動,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馬克思的這些論述闡述了物質基礎決定社會意識,即以唯物史觀闡述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理論,故選B項。材料只涉及唯物史觀,“全面闡述”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剩余價值學說揭露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排除C項;《共產黨宣言》揭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排除D項。10.A 根據材料可知,巴黎公社保障工人的權益、確立了工人的國家領導地位,保障自衛軍的權益并鼓勵社會教育的發展,這些舉措有利于強化社會各界對巴黎公社政權的認同,故選A項。巴黎公社并未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排除B項;“徹底鏟除了”的說法過于絕對,且巴黎公社在持續兩個多月后便被國內外反動勢力聯手絞殺,排除C項;材料中的舉措旨在鞏固無產階級政權的穩定,排除D項。11.C 根據材料可知,馬克思認為英國的殖民入侵使得印度的經濟基礎被摧毀,原有的社會結構和經濟秩序被打亂,促使印度人民開始反思和反抗,從而推動民族覺醒,故選C項。材料中馬克思更多的是關注殖民入侵所帶來的經濟結構變化和社會革命,而非社會進步受阻,A項是對主旨的片面解讀,排除;材料中并未直接提及印度的經濟結構變動導致民族國家的產生,排除B項;材料中并未提及英國殖民統治方式的多樣性,排除D項。12.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伊朗通過制定憲法,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和三權分立的原則,這無疑是伊朗政治制度近代化發展的表現,故選D項。材料中并沒有明確提及國民對這次改革的反應或參與度,排除A項;雖然伊朗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和三權分立的原則,具有資產階級民主色彩,但資本主義民主國家的重要特征是國家權力由選民選舉產生及具有資本主義經濟基礎,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伊朗在這次改革后并沒有實現民族的獨立,立憲革命失敗后仍是殖民地,排除C項。13.B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學者認為一戰前民眾對戰爭的認識,如“戰爭是最高的正義”“是重獲新生的象征”等思想推動一戰的爆發,即思想狂熱助推戰爭,故選B項。材料未體現戰爭促進文化教育的轉型,文化教育本身并未發生大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中無法得出“政府利用輿論煽動戰爭”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民眾思想對一戰爆發的推動作用,與“各國矛盾空前激化”無關,排除D項。14.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內戰爭結束后,基于余糧收集制的持續實施嚴重傷害了工農聯盟,蘇俄政府實施新經濟政策,放棄了通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策略,故選A項。面對經濟困難的處境,蘇俄政府調整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策略,未體現“蘇俄政府進一步強化余糧收集制的實施”,排除B項;1920年的蘇俄剛剛結束戰爭狀態,尚未建立“高度集中的經濟模式”,排除C項;蘇聯政府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是在列寧去世后,排除D項。15.B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中德國侵占蘇臺德區、開進萊茵非軍事區,歐洲戰爭策源地逐漸形成,戰爭危機日益迫近,故選B項。1935年,《英德海軍協定》的簽署,德國正式突破《凡爾賽和約》帶來的束縛,排除A項;《慕尼黑協定》是綏靖政策達到高潮的標志,助長了德國的侵略氣焰,對國際關系的緩和作用不大,排除C項;1871年德國已經實現民族統一,排除D項。16.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蘇聯、美國、英國為了維護本國國家利益,不惜犧牲其他國家的利益,帶有明顯的大國強權色彩,故選C項。材料中描述的信息是利益換取,而非“平等協商”,排除A項;二戰勝利后,戰時同盟破裂,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中“斯大林出于各種考慮多次向英美讓步”體現了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合作,而非意識形態對抗,排除D項。17.(1)主要目的:獲得經濟利益(掠奪財富)。(2分)特征:對殖民地人民造成深重災難;殖民手段野蠻暴力;殖民國家以西歐國家為主;主要占據非洲和美洲等地區。(8分)(2)關系:殖民擴張為工業革命提供大量的原始資本和廣闊的市場;工業革命進一步推動了殖民擴張的發展(工業革命的發展也改變了殖民擴張的方式和目的)。(5分)18.(1)原因: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戰后國際體系沒有消除各國間的矛盾;凡爾賽體系具有脆弱性;世界性經濟危機的沖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興起和發展。(10分)(2)相同點:都是在世界大戰破壞了原有體系的基礎上建立的;都是通過一系列會議確定基本原則、重新劃分勢力范圍和世界版圖;都體現了大國強權意志;都隨著大國力量消長而瓦解;具有不穩定性。(7分,任答三點6分,任答四點7分)不同點: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體現了英、法、美等帝國主義大國的意志,而雅爾塔體系體現了美、蘇兩國的意志;前者調整了資本主義帝國之間的關系,后者則是資本主義大國同社會主義大國的暫時妥協;前者是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格局,后者則超出了歐洲的范圍,反映了歐洲地位的下降;前者是建立在戰勝國對戰敗國掠奪的基礎之上,隨著德國的崛起而破產,后者則是兩個戰勝國的妥協;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戰勝國與戰敗國及戰勝國之間的矛盾,而后者則是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之間的矛盾。(8分,從主導國家和格局不同,調整對象和矛盾不同,建立的國際組織和具體原則不同,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影響不同等方面,任選兩點作答即可)19.示例:論題:20世紀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在曲折中發展。(2分)闡述:在20世紀的亞非拉地區,民族民主運動蓬勃興起。在亞洲,中國的民族民主運動極具代表性。從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開始,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但隨后中國陷入了軍閥混戰的局面,民族民主革命面臨重重困難。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領導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經過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最終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民主。在非洲,以埃及為例,埃及人民為擺脫英國殖民統治進行了長期斗爭。一戰后,埃及爆發了華夫脫運動,華夫脫黨提出“通過和平手段爭取埃及的完全獨立”。然而,英國殖民當局起初拒絕了埃及的獨立要求,并且多次鎮壓埃及人民的反抗。埃及人民不屈不撓,通過持續的罷工、罷課、游行示威等活動,不斷向英國殖民統治施壓。最終,在1922年,英國被迫承認埃及獨立,但仍保留一些特權。此后,埃及人民繼續為徹底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和爭取民主權利而斗爭,這顯示出非洲地區民族民主運動在曲折中發展的歷程。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的民族民主運動同樣經歷了波折。(8分)總之,20世紀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在曲折中不斷發展,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2分)(“示例”僅作為閱卷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