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三歷史滿分:100分 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碼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考生信息條形碼粘貼區。2.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字跡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晰。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4.作圖可先使用鉛筆畫出,確定后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描黑。5.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滿分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莫角山遺址為良渚遺址群中的中心遺址,東西長約670米,南北寬約450米。研究證實,遺址中巨大的土臺是由人工堆筑而成,而且土臺上還有近3萬平方米的大型夯土基址,應是宮殿宗廟這樣的大型建筑。這可以用來印證,良渚文化A.宗教文化盛行 B.公共權力出現C.階級分化明顯 D.城垣建筑發達2.東漢末年田疇召集宗族全體成員及其他依附者數百人,入徐無山中,建立徐無山田氏塢堡;譙縣人許褚,聚劍俠少年及宗族數千家為塢堡;鉅野人李典從父李乾,合賓客數千家在乘化(今巨野縣西南)立塢堡,后歸曹操。東漢末年的塢堡A.帶有莊園經濟的色彩 B.增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C.強化了地方基層治理 D.體現出特定的時代特征3.下表為宣城在不同年份戶、口數相關信息統計。據此可推知,這一時期年份 稱謂 戶數 口數 每戶平均口數劉宋大明八年(464年) 宣城 10120 47992 4.74唐貞觀十三年(639年) 宣州 22537 95735 4.25唐天寶元年(742年) 宣城郡 121204 884985 7.30A.經濟重心持續南移 B.農業生產效率不斷提高C.宣城經濟開發加速 D.宣城地區思想文化昌盛4.真宗景德二年(1005)下詔:“禮部貢院別試河北貢舉人。”結果,此榜取士河北一路的登科人數竟為全國其他諸路的兩倍多。宋人解釋說:“帝以河朔用兵之際,士民驚擾,或乘城捍寇,率多勞苦,故廣示甄采,無所遺棄。”由此可知,這次科舉別試的主要意圖是A.應對邊防壓力 B.追求考試公平公正C.擴大統治基礎 D.踐行崇文抑武國策5.從明代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來看,無不貫穿著一個“禮”字。以出行來說,同路相遇,男子必須禮讓婦女,騎馬者必須禮讓步行者,身上無重擔者必須禮讓身上有重擔者,卑幼之人必須禮讓尊長之人。這體現了明代A.已出現男女地位平等趨勢 B.政府重視基層教化C.注重社會倫理道德的構建 D.心學對時人的影響6.1884年《點石齋畫報》創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15年間共計刊出4000多幅圖畫。該畫報由英商點石齋石印局發行,內容涉及時事政治、社會生活、司法案件,也有不少庸俗、迷信的色彩。由此可知,該畫報A.是研究近代社會史的重要史料 B.創刊的目的在于啟迪民智C.成為列強侵略中國的文化工具 D.為報刊業近代化作出貢獻7.新文化運動時期,新儒家熊十力、梁漱溟等人對唯科學主義與現代性進行反思,主張重新闡釋儒家經典以重塑道德哲學,通過對傳統儒家思想理論體系進行一定修正,再現儒家經典思想對人類生活的永恒價值。這表明,當時的新儒家A.意在展示傳統文化韌性與強大 B.其核心主張并不符合歷史潮流C.代表了新文化運動的基本方向 D.力圖賡續中華傳統文化的根脈8.民國時期,江蘇宿遷縣長為本縣新建中山公園題寫上聯:“園本無奇,二三子攜手來游,須著眼中山兩字”,向官民廣泛征求下聯,一位應征者寫出下聯:“國方有難,億萬人同心以赴,要求思主義三民。”這反映出當時A.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 B.對聯成為傳統文化傳播途徑C.公民的文化素養得到提升 D.公園被賦予了政治教化功能9.下圖為1953年王盛烈創作的宣傳年畫《農業生產合作社小麥豐收》。該年畫的創作意在A.展示新中國農業生產的成就 B.表達農民對富足生活的向往C.稱贊新興集體經濟的優越性 D.宣傳農業機械化領域新成果10.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強調要“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據此可知,新質生產力思想的提出A.表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B.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C.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成 D.反映了中國的改革開放深入發展11.20世紀40年代,考古學家德·法格在尼日利亞的諾克河谷發掘出陶器塑像、石斧和古代冶鐵遺跡,隨后又發現了包含13座煉鐵爐的村落遺址,經測定這些文物所處地層約在公元前1000紀中葉。這一考古成果A.可用于研究鐵器的傳播路徑 B.證實了當地手工業世界領先C.可以佐證西非文明的原生性 D.反映了西非早期國家的產生12.中世紀晚期,在西歐大部分地區,貴族譜系的研究讓路給族群方言的語言研究,歷史研究也從人物傳記、族譜、家系和婚姻關系轉向賬冊、書函等。這表明A.封建領主勢力衰退 B.民族國家逐漸興起C.封建宗教權力增強 D.人文主義得到弘揚13.1699年費奈隆出版《泰雷馬克歷險記》,在書中,作者表達了對畸形怪物路易十四的蔑視,說它吸干了百姓的血,像一個偶像的外殼那樣毫無本事;這本書里還附有插圖,描繪這個邪惡的國王在地獄遭到惡報。據此可知A.文學作品是反專制最通俗的形式 B.西方古典文化在法國煥發生機C.費奈隆具有獨立思考與自主精神 D.路易十四的統治危機全面爆發14.《獨立宣言》歷數了英國國王的27條罪行,發出譴責:“一個如此罪惡昭彰的君主,他的一切行為都可以被確認為暴君,實不配做一個自由民族的統治者”;宣言呼吁過去一直“忍氣吞聲”的各殖民地人們起來“改變原有的政體”。據此判斷,《獨立宣言》的發表A.有利于美國共和制的建立 B.宣告了北美殖民地的獨立C.確立了美國政治體制框架 D.推動了英國政治的民主化15.1926-1927年,蘇聯對糧食市場恢復了壟斷,糧食的市場機制最終被國家指令所取代;1927年7月,勞動和國防委員會通過決議,制定了對所有工業及部門和企業確定的平均利潤率,而一切超出這一額度的利潤都應上交國家,以便分配給那些虧損企業。這顯示出蘇聯A.指令性的計劃經濟體制基本確立 B.國家經濟政策出現了明顯的轉向C.工業發展陷入困境難以持續增長 D.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遭遇挫折16.人工智能的圖像處理技術在最近幾年取得了長足進步,目前在一些發達國家已經投入醫療使用。人工智能的診斷準確率超過放射科專業醫師的平均水平,影像診斷工作有可能會完全交給人工智能來處理。這說明A.醫療水平的提高確保了人類的健康 B.科技進步極大推進了醫學的發展C.人工智能的發展將會激化社會矛盾 D.人工智能全方位改變了社會生活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題,滿分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因孫中山逝世發出《告中國民眾》:“在這方興的民族運動中,失了一個有力的領袖,自然是很大的損失,然而這也不成大的問題。因為中山先生所創造的國民黨······尤其是其中革命分子,必然遵守大會宣言,依照中山先生的主張與戰略-打倒軍閥必須打倒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對于孫中山先生及國民黨所領導的中國民族自由運動,始終表示充分的同情,今后對于國民黨及其所領導的民族運動,仍舊協同全國工農群眾予以贊助,決不因中山先生之存歿而有所變更。”-摘自中央文獻出版社《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材料二抗戰階段 紀念形式 紀念內容 具體事例戰略防御階段 舉行追悼大會,發表紀念文章 將紀念孫中山與時代需要結合,追悼抗日陣亡將士,強化孫中山的革命統一戰線思想 《解放》周刊于1938年4月1日刊文強調革命統一戰線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戰略相持階段 舉辦紀念活動,發表紀念文章和社論 表達對時局的主張和對孫中山新三民主義的認同,強化孫中山與馬克思的共同紀念,增強國共兩黨政治認同 1940年3月13日,《抗敵報》發表《紀念孫中山與馬克思》。1941年提出“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萬歲!”“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萬歲!”等口號戰略 反攻階段 發表文章、社論、時評,舉行集會,發行紀念郵票 呼吁繼承孫中山的民族思想,賦予中華民族新的時代內涵,爭取建立自由民主國家,表達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 1944年,《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等刊發相關文章,延安各界舉行紀念大會-摘編于付啟元、盧立菊《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對孫中山的紀念》材料三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一生以革命為己任,立志救國救民,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我們對孫中山先生最好的紀念,就是學習和繼承他的寶貴精神,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為他夢寐以求的振興中華而繼續奮斗。孫中山先生始終堅定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旗幟鮮明反對一切分裂國家、分裂民族的言論和行為。我呼吁,所有敬仰孫中山先生的中華兒女······無論身在何處,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把握歷史機遇,擔當歷史責任,把孫中山先生等一切革命先輩為之奮斗的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摘自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6年11月11日)(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共產黨文告所持的基本立場,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10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并說明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對孫中山紀念所呈現的特征。(9分)(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當下開展紀念孫中山活動的現實意義。(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埃及將蘇伊士運河成功收歸國有,使巴拿馬備受鼓舞。1959年,巴拿馬民眾舉行了大規模的反美示威游行,并與運河區的美國駐軍發生了流血沖突事件。巴拿馬政府將運河問題“國際化”,在1973年召開關于運河問題的會議上,使尼克松政府受到11個與會國的集體譴責。截至1977年初,巴拿馬政府的外交特使訪問了幾乎所有拉美國家,以取得它們對巴拿馬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支持立場。在運河問題上,美國認為如果美國和巴拿馬長期處于僵持狀態,極有可能將巴拿馬送入蘇聯的懷抱。美巴開展多輪會談,于1977年簽訂條約,巴拿馬于1999年收回巴拿馬運河,但美國獲得了長達23年的運河經營和管理過渡期,并保留了在運河受外來威脅和挑戰時重返運河的永久性權利。哥斯達黎加外交部長對此極力稱贊:“遺留在美洲地區的殖民主義最后痕跡被清除了,開啟了美國與拉美各國改善關系的新時代。”而巴拿馬談判代表貝當古對此評價:“條約在基本方面對我們是有利的,其他方面不是那么有利,另一些方面則是丑惡的。”-摘自楊建國《卡特政府在<巴拿馬運河新條約>上的雙重政治博弈(1977-1979)》(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巴拿馬政府能夠收回巴拿馬運河作出合理解釋。(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巴拿馬政府收回巴拿馬運河的影響。(7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徽商人 商事簡述 材料出處鮑志道 寄寓揚州,擁資巨萬,“然其妻婦子女,尚勤中饋箕埽之事,門不容車馬,不演劇。”而在鮑商的影響之下,揚州“奢靡之風至是大變” 《揚州畫舫錄》金仲雨、劉敏叔、權修汝 三人合伙開書鋪、香鋪和花店,信守“三不買”(低貨、假貨、來歷不明的貨不買)、“三不賣”(太賤、太貴、買主信不過的貨不賣)的經營原則 《萃雅樓》(李漁《十二樓》)汪應庚 清代歙縣人,“嘗出五萬余金,建府縣學宮。又出萬三千金,購腴田,歸諸學以所入供歲修。又助鄉比試士資斧” 《歙事閑譚》趙小二 女,幼讀詩書,后來經營著擁有數百人的琉璃廠,其經營謀略一是“善居積”,將經商所得用于產業投資,擴大再生產。致富后給村中貧窮不能自養者本錢,令其經營,以免游手好閑,滋惹是非。二十多年來每年秋季組織村里的孩童采集荼薊,論價收購,以防饑年。“會山左大饑。人相食;女乃出菜,雜粟贍饑者,近村賴以全活,無逃往焉。” 《小二》(《聊齋志異》卷三)廉生 經商,獲利頗豐,依舊“嗜讀,操籌不忘書卷,所與游皆文士。”對商場上的盈利,適可而止,逐漸將經商的事務轉交給老仆,自己則專心與文士交游和讀書 《劉夫人》(《聊齋志異》卷九)-摘自李琳琦、孟醒《明清小說與歷史文獻中的徽商形象之比較》等材料展示的是明清小說與歷史文獻中的眾多徽商形象。依據材料,任選角度,提取信息,自擬論題,寫一篇歷史短文。(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合理,表述清晰)高三歷史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D C A C A D D C B C A C A B B17.【答案】(25分)(1)基本立場:肯定孫中山的歷史功績;對孫中山及國民黨所領導的中國民族自由運動表示充分同情和支持;承諾協同全國工農群眾對國民黨及其所領導的民族運動予以贊助;堅持革命統一戰線。(每點2分,任答兩點得4分,意思對即可賦分。)原因:中國面臨著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雙重壓迫,民族危機日益嚴重;中國共產黨與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標上具有一致性;當時處于國共合作期間,孫中山逝世后,為維護統一戰線穩定、推動革命發展,中共堅持協同工農群眾贊助國民黨及其民族運動;對國民黨革命力量的認可,認為他們是可以團結和合作的對象。(每點2分,任答三點得6分,意思對即可賦分。)(2)特征:階段性特征明顯:在抗戰防御階段、相持階段、反攻階段,中國共產黨對孫中山的紀念形式和內容都有所不同;紀念內容與時代需求緊密結合:在不同階段,紀念活動都圍繞當時的抗戰形勢和需求展開,如在防御階段主要強化統一戰線思想,相持階段強調增強國共合作的政治認同,反攻階段為抗戰勝利后的國家建設指明方向;形式多樣:包括舉辦紀念活動、發表文章(紀念文章、社論、時評等)、舉行集會、發行紀念郵票等多種形式。(每點3分,共9分,意思對即可賦分。)(3)現實意義:強化愛國主義教育;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內涵;增強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激勵人們不忘初心,繼續奮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拼搏。(每點2分,任答三點得6分,其它言之成理可酌情賦分。)18.【答案】(15分)(1)解釋:民眾的抗爭:巴拿馬民眾舉行大規模反美示威游行,與美國駐軍發生流血沖突,這種抗爭精神和行動表達了巴拿馬人民收回運河的堅定決心,給美國造成一定壓力;外交策略得當:將運河問題“國際化”,營造了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獲得國際輿論支持;美國的顧慮:美國擔心與巴拿馬長期僵持會使巴拿馬倒向蘇聯,出于冷戰格局下自身戰略利益的考量,美國不得不做出一定讓步;歷史潮流推動: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殖民體系逐漸瓦解,在這樣的歷史大趨勢下,美國繼續維持對巴拿馬運河的殖民統治面臨巨大壓力;成功案例: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鼓舞了巴拿馬人民。(每點2分,共8分,任答四點即可,意思對即可賦分。)(2)對巴拿馬的影響:收回運河主權,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極大地增強了民族自信心;為國家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增加財政收入;條約存在一定局限性,對巴拿馬國家主權仍存在一定潛在威脅。(每點1分,共3分,意思對即可賦分。)對拉美的影響:為拉美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樹立了榜樣,有利于加強拉美國家間的團結與合作。(2分,意思對即可賦分。)對美國的影響:緩和了美國與拉美國家長期以來因殖民問題產生的緊張關系,有利于美國長期利益的發展。(2分,意思對即可賦分。)19.【答案】(12分)【示例一】論題:明清徽商崇文重道,兼具商業智慧與社會責任(2分)論述:明清時期,徽商群體活躍于當時的經濟舞臺,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徽商以其卓越的商業智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金仲雨、劉敏叔、權修汝三人合伙經營,堅守“三不買”“三不賣”原則,保障了商品質量和交易的公平;女商人趙小二因“善居積”而成功。這是他們精明經營的體現。徽商在成功的同時,也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汪應庚出資建設學宮、購置腴田支持教育,為培養人才貢獻力量。趙小二致富后給村中貧困者提供本錢,組織孩童采集荼薊以防饑年,在災荒時賑濟災民,拯救了眾多生命。這體現出,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教化的深入,民間富民積極參與社會救濟。徽商還注重文化修養和道德品質。廉生經商獲利后仍嗜讀,與文士交游,展現出對文化的熱愛,這體現出商人的文雅品質。鮑志道雖擁資巨萬,但其家庭保持樸素作風,這也體現出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8分)綜上所述,明清徽商不僅在商業經營中展現出非凡的智慧和才能,還通過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注重文化修養,成為那個時代的商界的杰出代表。他們的商業智慧和社會責任意識,對當時的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2分)【示例二】論題:明清時期的徽商的形象豐富多樣(2分)論述:徽商,作為明清時期商業領域的重要力量,展現出了豐富多樣的形象和特點。徽商中不乏擁資巨萬者,如鮑志道,雖資產豐厚,但仍保持著質樸的生活作風,其家人勤操家務,門不容車馬,不演劇,使得揚州的奢靡之風有所改變。徽商不僅在商業經營上有出色表現,在社會責任和道德操守方面也令人稱贊。汪應庚出資建設府縣學宮、購置祭器樂器、購置腴田支持教育。金仲雨、劉敏叔、權修汝三人合伙經商,堅守“三不買”“三不賣”的原則,體現了誠信經營的理念。徽商中還有女性的身影,趙小二幼讀詩書,善于經營琉璃廠,致富后不忘幫助鄉鄰,災年施粥救濟,展現出徽商的社會擔當。(8分)綜上所述,明清時期的徽商不僅在商業上取得了顯著成就,積累了巨額財富,還展現出了良好的道德品質、社會責任和文化追求,對當時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2分)評價標準與賦分依據類別 分值 評分細則觀點 2分 1.觀點與材料信息密切聯系,角度合理,且觀點明晰正確,得2分 2.觀點不明確或觀點表達不完整,結合后面的闡述,如果闡述比較合理恰當,觀點部分給1分;如果無闡述或闡述內容不恰當,無史實支撐,照抄材料,則觀點部分不給分 3.沒有呈現觀點、觀點與材料和題意無關、觀點有政治性或價值觀問題等,觀點部分得0分論證 6分 1.至少應舉2個史實論證觀點,史實表達準確且充分,與材料信息結合緊密恰當、邏輯自洽,得6分 2.列舉史實2個以上,比較準確但不充分,與材料有一定聯系,得4-5分 3.列舉史實2個以上,但不夠準確不夠充分,與材料聯系少,得2-3分 4.列舉1個史實并加以清晰論證,得3分5.列舉1個史實且正確,與材料有一定聯系,得1-2分 6.無史實、只照抄材料,不給分邏輯 2分 1.邏輯合理自洽,行文流暢,得2分 2.闡述時序混亂、因果關聯不強,邏輯不能自治,酌情扣1-2分結論 2分 1.結論總結、概括較充分,整體表述清晰,并有所升華,得2分 2.結論只是簡單重復前面提出的觀點,得1分3.沒有結論得0分選擇題解析1.B【解析】該遺址是人工堆筑的巨大土臺,且土臺上有大型夯土基址作為宮殿宗廟建筑,這樣大規模的建筑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統一調配和組織,這說明當時存在一種能夠支配眾多人力、物力資源的公共權力機構,所以可以用來印證公共權力出現,B項正確。宗教文化表現為哲學思想、倫理道德、法律、教育、生活習俗、文學藝術、音樂、建筑、繪畫、雕塑、旅游、詩歌等方面,題干材料僅表明莫角山遺址有宮殿宗廟類大型建筑,沒有明確體現出宗教文化盛行的具體細節,無法印證宗教文化盛行,A項錯誤;題干材料沒有提供關于良渚文化時期不同階層在生活方式、墓葬規格、占有資源等方面差異的信息,僅從莫角山遺址的宮殿宗廟建筑等內容無法直接得出階級分化明顯的結論,C項排除;雖然有大型的建筑遺址,但材料并沒有提及城垣建筑相關內容,D 項排除。2.D【解析】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戰亂頻繁,這些塢堡的建立是為了抵御戰亂、保護自身安全,反映了當時動蕩不安的時代特征,D選項正確。材料中未提及塢堡經濟的色彩相關內容,A項排除;塢堡雖然帶有軍事作用,但基本上不屬于國家力量,B項排除;與基層治理沒有關系,C項錯誤。3.C【解析】從表格數據可以看出,從劉宋大明八年到唐天寶元年,宣城的戶數和人口數都有大幅增長,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宣城地區經濟在加速開發,導致人口大量增殖或吸引了更多的人口遷入,C項正確。僅宣城一地不同年份的戶、口數變化不能充分體現整個經濟重心持續南移的趨勢,缺乏全面性證據,A項排除;表格中數據主要反映的是戶數和口數的變化,沒有直接與農業生產率相關的信息,無法得出B項結論,排除;表格中的數據與宣城的思想文化昌盛沒有直接關聯,D項排除。4.A【解析】材料中提到“帝以河朔用兵之際,士民驚擾,或乘城捍寇,率多勞苦,故廣示甄采,無所遺棄”,北宋與遼對峙,邊防有壓力,對河北一路士人擴大錄取名額,有利于籠絡當地士人,不至于士人反叛投遼,緩和社會矛盾,故A項正確。此次別試是因為河北曾為用兵之地,特殊情況特殊對待,顯然不是為了追求考試公平公正,B項錯誤;雖然科舉取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擴大統治基礎,但材料中明確指出此次別試存在特殊性,故C項錯誤;從此次別試的特殊性,可知其主要意圖不是為了踐行崇文抑武國策,排除D項。5.C【解析】材料中出行時不同身份的人相互禮讓,男子讓婦女、騎馬者讓步行者、輕擔者讓重擔者、卑幼讓尊長,這些行為體現的是社會交往中的倫理秩序,是社會倫理道德的具體表現,反映出明代注重社會倫理道德的構建,C項正確。雖然男子禮讓婦女,但不能就此得出明代已出現男女地位平等趨勢的結論,男女地位平等體現在多方面,在明代男尊女卑的觀念依然存在,材料只是體現出行禮儀,不能反映男女地位情況,A項錯誤;從材料看,沒有信息表明“政府重視”,B項錯誤;從材料無法判斷人們的社會生活是受到心學的影響,D項錯誤。6.A【解析】該畫報內容涉及時事政治、社會生活、司法案件和迷信等多方面,這些內容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不同層面,為研究近代社會歷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是研究近代社會史的重要史料,A 項正確。題干中僅提及畫報的內容也有不少庸俗、迷信的色彩,這不能表明其創刊目的是啟迪民智,B項錯誤;雖然畫報由英商點石齋石印局發行,但不能僅憑此就認定它是列強侵略中國的文化工具,從內容看,有關于中國社會各方面的呈現,并非單純為列強侵略服務,C項錯誤;題干沒有提及該畫報對中國報刊業近代化的推動作用,作出貢獻的說法理由不充分,D項錯誤。7.D【解析】新儒家受到西方哲學影響,重新闡釋儒家經典,修正傳統儒家思想理論體系,目的是再現儒家經典思想對人類生活的永恒價值,這體現了他們力圖賡續中華傳統文化的根脈,D項正確。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新儒家看到了西方文化沖擊下傳統價值的失落,重點是重塑道德哲學,存留傳統儒家思想中有價值的部分,而不是為了展示傳統文化的韌性,A項錯誤;在新文化運動中,新文化派激進地批判傳統文化,而新儒家則對唯科學主義進行反思,主張重新闡釋儒家經典以重塑道德哲學,有其合理之處,不能簡單地說不符合歷史潮流,B項錯誤;新文化運動的基本方向是提倡民主與科學,批判舊禮教、舊道德等封建文化,新文化運動的主流是批判傳統文化,新儒家是在努力保存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與新文化運動的主流方向不同,C項錯誤。8.D【解析】上聯提到“須著眼中山兩字”,下聯“要求思主義三民”,體現出公園修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對民眾進行政治教化的意義,所以D項正確。題干中對聯內容主要提及“中山”“三民主義”以及國家危難時民眾的態度等,未涉及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相關內容,所以A項不符合題意;B 項的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且對聯早就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途徑,B項排除;公園的修建和一副應征對聯不能反映公民文化素養的提升,C項不正確。9.C【解析】要緊扣農業生產合作社這一關鍵信息解題,1953年我國開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引導農民走集體化道路,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這幅年畫畫面聚焦于一處曬谷場,通過描繪豐收的場景,稱贊新興集體經濟(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優越性,體現集體化生產帶來的成果,C項正確。1953年農業合作化剛剛起步,此時說展示新中國農業生產的成就還為時尚早,且年畫主題更關注合作社和豐收的關系,A項排除;作為宣傳年畫,其主要目的通常不是單純表達向往,而是帶有一定的宣傳引導意圖,B項排除;雖然畫面中可能有一些農業機械的元素,但不能將整幅畫的創作意圖歸結為宣傳農業機械化成果,其重點還是農業生產合作社和豐收,D項排除。10.B【解析】新質生產力思想強調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這對于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具有關鍵意義,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B項正確。題干主要圍繞新質生產力對經濟發展方向的指引,A項表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21世紀初就已初步形成,故C項錯誤;材料信息未提及開放,D項錯誤。11.C【解析】在尼日利亞的諾克河谷幾米深的地下發掘出陶器塑像、石斧和古代冶鐵遺跡,還發現了包含13座煉鐵爐的村落遺址,且這些文物所處地層約在公元前1000紀中葉,這表明在這一地區很早就掌握了冶鐵技術,再加上其他考古成果,可以作為西非地區在古代就有自身文明發展的證據,佐證西非文明的原生性,即西非有自己獨立發展的文明起源,C項正確。材料只是說在尼日利亞諾克河谷發現了古代冶鐵遺跡,沒有涉及鐵器傳播方向、路徑的相關線索,無法用于研究鐵器的傳播路徑,A項錯誤;題干僅提及在西非發現了相關手工業遺跡,沒有與世界其他地區手工業發展狀況進行對比的信息,不能得出當地手工業領先世界的結論,B項錯誤;國家的產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政治組織、社會分層、公共權力等諸多因素。僅僅有冶鐵爐和村落遺址只能說明當時有一定的生產活動和居住情況,不能就此推斷出國家已經產生,D項錯誤。12.A【解析】貴族譜系的研究讓路給族群方言的語言研究,人物傳記、族譜、家系和婚姻關系的研究轉向賬冊、書函等的研究,這說明歷史研究更注重社會群體和市民階層,表明貴族勢力的衰退,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現象與民族國家無關,B項錯誤;C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人文主義要求個體應擺脫宗教神權的束縛,強調理性、自由和人的尊嚴,提倡個體自主與理性思考。從材料無法看出人文主義得到弘揚,而是歷史研究方向發生變化,D項錯誤。13.C【解析】啟蒙運動的核心思想是理性主義,批判封建專制和教權主義,費奈隆在《泰雷馬克歷險記》中表達了對路易十四的蔑視,還描繪其在地獄遭到的惡報,這體現了其對封建專制君主的批判,符合啟蒙思想反對封建專制的理念,表明費奈隆具有理性精神,故C項正確。文學是反專制的一種形式,但不能簡單地說它是“最通俗的形式”,在當時,還有其他諸如思想言論、政治活動等多種反專制的方式,而且文學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化層次要求,對于不識字的民眾來說就不夠通俗,A項錯誤;雖然借助希臘神話題材,但目的是批判國王,不是強調傳統文化的新生,希臘神話題材只是一種批判的工具,且單憑這部作品借助希臘神話題材就得出B項結論,不夠充分,B項排除;題干只是通過作品表達對國王的批判,但不能直接得出路易十四的統治危機已全面爆發的結論,D項錯誤。14.A【解析】《獨立宣言》對英國國王的譴責,呼吁殖民地改變政體,這為美國后來建立共和制奠定了思想基礎,所以A項正確。題干重點是對英國國王罪行的譴責以及呼吁殖民地改變政體,材料中沒有宣告北美殖民地獨立的信息,故B項錯誤;1787年憲法確立了美國政治體制框架,C 項錯誤;《獨立宣言》對推動英國政治民主化沒有直接關系,D項錯誤。15.B【解析】材料中蘇聯對糧食市場恢復壟斷以及對工業利潤分配采用行政手段調節,表明蘇聯的經濟生活中市場機制的逐步退出,而行政調節的手段增加,這意味著新經濟政策逐步被取消,經濟政策出現了明顯的轉向,B項正確。蘇聯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的確立是一個復雜和長期的過程,基本確立于30年代斯大林時期,A項排除;材料中沒有證據表明工業發展陷入困境難以持續增長,C項排除;此時不能簡單地認為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遭遇挫折,這些措施可能是在探索過程中的一種新模式的嘗試,不一定是挫折,D項排除。16.B【解析】人工智能的圖像處理技術已經投入醫療使用,在影像診斷方面可能超過放射科專業醫師平均水平,這體現了科技進步(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對醫學發展(影像診斷方面)的推動作用,所以B項正確。醫療水平提高有助于人類健康,但不能確保,A項錯誤;題干中并未提及任何有關社會矛盾的內容,C項錯誤;題干主要是圍繞人工智能對醫學中影像診斷這一特定領域的影響,并沒有體現對整個社會生活全方位的改變,所以D選項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