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五高中協作體·山東2025高三年級質量檢測(九五聯考)歷史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復雜化進程的重要表現是生產分工與階級分化。下列河南南陽黃山遺址的出土器物組合中,最能直接反映這一現象的是()A.石斧、石鑿、礪石等 B.玉料、玉芯、石鉆等C.陶紡輪、骨針、蚌飾等 D.玉鉞、玉斧、玉璧等2.漢簡《二年律令·徭律》載:“民年十五以上,傅籍給役,繕治宮室、筑城垣者三取一。”而在膠東半島漢初墓葬中,也出土了大量“齊鐵官”銘文鐵犁鏵和“五銖”錢范。上述材料可用于說明( )A.漢初推行輕徭薄賦以緩解民生困苦 B.地方豪強壟斷鹽鐵生產以擴張勢力C 國家力量深刻介入地方的經濟生活 D 黃老思想推動山東工商業迅速復興3.唐德宗時期,淮南節度使杜佑奏請“以江淮運米雇民船分入河、渭,罷州縣冗役”,并嚴令江南諸道“據見佃戶產錢數,均定兩稅,不得以隱寄破除”。朝廷準奏,并遺黜陟使赴各道“勘定戶籍,追補逃戶欠稅”。這些舉措( )A.暴露了租庸調制瓦解后的稅基危機 B.推動江淮滑運與均田制深度的綁定C.反映了使職差遣取代三省戶部職能 D.實現中央對州縣冗員的系統性裁汰4.表1是關于明代思想領域的部分記載。由此可知當時()表1時間 地區 內容 出處正德九年 南昌府 王陽明講學于白鹿洞書院,倡“心即理”,弟子編《傳習錄》刊行,士子“翕然從之”。 《白鹿洞書院志》嘉靖四十年 紹興府 知府毀陽明祠,禁“偽學”,稱“守程朱方為正道”,逮捕講學儒生三十余人。 《紹興府志·學?!?br/>萬歷二十八年 泰州 李贄刊刻《焚書》,書商“私印千冊,鬻于江南”,巡撫以“倡亂俗”下令禁毀。 《泰州遙撫禁書令》天啟五年 無錫 東林書院被毀,顧憲成牌位遭棄,“天下書院盡改為官學”,禁議朝政。 《東林書院碑刻遺文》A.程朱理學喪失主流地位 B思想專制與文化創新并存C 西學傳播沖擊傳統觀念 9 市民文化取代士大夫文化5.1899年,德國在青島設立“山東礦務公司”,雇傭中國勞工開采坊子、淄川煤礦,鋪設膠濟鐵路支線:同一時期,俄國通過《中俄密約》獲得中東鐵路修筑權,成立“東省鐵路公司”管理沿線礦產。這些現象反映了()A.列強加速對華原料產地與市場的爭奪 B.國際壟斷資本對華經濟滲透的深化C.列強以鐵路投資為核心劃分勢力范圍 B 清政府“以夷制夷”外交策略失效6.1905年,南洋華僑實業家陳嘉庚在新加坡發表演說:“今日欲救吾國,必先振興工商、廣設學堂。吾輩雖居海外,當以血汗之資匯寄祖國,興辦實業,培育人才,方能使民族自立于世界!”這一言論體現了()A.以傳統重商思想改造經濟結構 B.企圖推動國內政治變革C.積極探索民族獨立的強國路徑 9.民族工業突破國際封鎖7.圖1為1943年晉察冀邊區刊發的一幅漫畫,畫面中一名八路軍戰士與農民并肩挑糧。該漫畫反映了中國共產黨旨在()圖1A.鞏固土地革命的社會基礎 8.建立工農民主專政的政權C.推動解放區土地改革進程 D.擴大抗日統一戰線的力量8.1964年《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指出“中法建交的實質,不在于意識形態的趨同,而在于雙方對獨立自主原則的堅守。中國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主張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法國則試圖擺脫兩極格局束縛,探索獨立外交道路。”中法建交體現了新中國哪一外交戰略的實踐深化()A“一邊倒” B.“兩個中間地帶”C.“求同存異” B“另起爐灶”9.江澤民同志在1995年全因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國際競爭歸根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要真正把科技進步作為加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把經濟建設進一步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這一論述旨在推動( )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提高基礎教育水平 B.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C 深化國企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D.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增強綜合國力10.圖2為兩河流域出土的烏爾軍旗(鑲底畫),畫面的上中下三層描繪了蘇美爾城邦的戰爭與和平場景:圖3為古印度哈拉帕遺址出土的刻有獨角獸的印章,有學者認為該獨角獸可能與古印度的宗教信仰、神話傳說相關。據此可知()2、藝術創作深受宗教觀念影響 B 印章是文明傳承的主要載體C.不同文明存在相似的政治訴求 D.考古實物有助于研究早期文明11.1880年,埃及法雍地區考古發現50余件阿拉伯文印刷品,時間跨度為10世紀至14世紀。最早的印刷品約印制于900年,內容為《古蘭經》經文及伊斯蘭教祈禱文,且均采用“中國的方式”(雕版印刷)制成。這一現象可用于說明( )A.雕版印刷術由阿拉伯人改進并推廣 B.中國印刷術向非洲傳播的路徑C.阿拉伯帝國推動了絲綢之路的擴展 D.宋元時印刷術開始向域外傳播12.17世紀,一些法國思想家主張:不應盲目迷信教會權威,人們要運用自己的理智去思考宗教教義。教會不應過度干涉世俗生活,每個人都有權利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讀《圣經》,并據此安排自己的信仰生活、這表明他們( )C.強調個人理性自主 B 推動科學革命興起13.巴黎公社時期,《廢除面包工人夜工法令》明確指出:“鑒于面包業夜工的廢除是勞動解放的必要措施之一,現決定:巴黎任何面包房均禁止夜工;凡違反本法令的雇主,初次罰款50法郎,再次加倍;工人可組織監督委員會,對違規行為進行檢舉。同時,公社還設立專門機構,向失業工人發放救濟券,并提供免費職業培訓。這些舉措折射出巴黎公社( )A.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開展實踐 B.注重通過改善民生鞏固政權基礎C.嘗試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全新模式 D 強化國家對社會經濟的全面管控14.1941年美國《時代》周刊報道:“盡管英國商船隊損失慘重,倫敦仍堅持從加拿大進口小麥、從南非獲取黃金,同時向中東輸送武器裝備:而德國潛艇在大西洋游弋,試圖切斷這些補給線?!边@一現象反映出()A.英美特殊同盟關系確立B.戰爭推動全球貿易體系重構C.資源爭奪成為戰爭核心D.大西洋海戰影響戰爭走向15.表2為1965年與1985年美國市場汽車銷售占比變化統計(單位:%),這一變化主要反映出( )表2類別 1965年 1985年國產汽車 95.7 72.3進口汽車 4.3 27.7其中:日本汽車 0.8 21.4-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經濟展望》等整理A.美國制造業技術已經落后于日本 B.石油危機對工業生產模式的沖擊C.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加強 D.產業升級與全球分工的深化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5分。16.(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隋朝大興城材料隋文帝以漢長安城內宮殿與居民雜處,不便于民;水苦澀,不宜飲用為由,在漢代長安的東南創建了一座全新的都城-大興城(圖4)。城的面積達84平方公里,外廓方正,內有縱橫干道各三條,稱為“六街”。中軸線北端是宮城,宮城前是皇城。全城設109 全 和2個市。坊有坊墻圍繞,四面開門,按時啟閉,晚上關門后不得隨意出入。域的東南曲江所在的低洼地段,辟為供居民游賞的園林,這在世界城市建設史上,是值得稱贊的措。唐代將大興城改稱長安城,作為都城,繼續加以完善。后來因為宮城湫隘、宮殿不數用,在長安城東北隅城墻之外修建了一座大明宮,大明宮逐漸成為唐代的政治中心,尺度以明清紫禁城要大得多,非主殿的麟德殿是太和殿面積的3倍。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開引浐水入大興城之水渠,因渠流靠近城東龍首原,亦稱龍首梁。圖4隋朝友興城(唐長安城前身)布局示意圖-安沛君、楊瑞《營造》(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隋朝大興城布局的兩個顯著特點。(4分)(2)結合隋朝社會背景,分析大興城布局設計所體現的核心理念。(6分)(3)有學者認為“大興城的規劃是秦漢以來都城營建的集大成者”。請結合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對這一觀點加以說明。(2分)17.(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甲午之變:從軍事潰敗到文明覺醒的歷史嬗變材料一1895年日本《風俗畫報》刊載的版畫《威海衛陷落之圖》中,清軍士兵在威海衛城頭垂頭喪氣,日本士兵高舉旗幟,火炮林立,遠處日本軍艦停泊于港口,背景配以燃燒的建筑和濃煙。材料二甲午一戰,割臺灣,賠二百兆,天下皆知此為中華之奇恥大辱。然自日本觀之,彼之所以勝我者,不僅在兵力器械,更在于其舉國一致之精神。吾人當知,欲雪此恥,非僅強兵,更一需革新政制、喚醒國民。-摘編自傅斯年《東北史綱》(1932)材料三甲午戰爭的失敗,使中國面臨著被瓜分的危機,同時也成為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重要轉折點。它打破了“天朝上國”的迷夢,刺激了民族意識的覺醒,為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變革運動埋下了伏筆。-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1992)結合以上材料,從立場、時代與研究范式(研究范式:史學家研究歷史時采用的特定視角或理論框架:”角度,闡述你對甲午戰爭歷史敘述差異的理解。(14分)18.(13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數字見證跨越材料表41978-2012年中國經濟發展關鍵數據統計表年份 國內生產總值(億元) 貨物進出口總額(億元)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元)1978 3678.7 355 343.4 133.61984 12014.6 1240.4 686.3 355.31992 27194.5 6208.9 2026.6 7842001 110863.1 42183.6 6859.6 2366.42012 538580 244160.2 24564.7 7916.6-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整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自擬論題,并進行闡述。(13分)(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9.(16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解放運動的三重維度材料一二戰后亞非拉獨立浪潮呈現出三個鮮明特征:在政治層面,民族主義者巧妙利用冷戰格局獲取國際支持,在經濟領域,新興國家通過國有化運動奪回資源主權;文化方面,知識分子重構 本土歷史故事以對抗殖民記憶。這三個維度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解殖時代的核心命題不儀要實現法理獨立,更要完成精神重生。-摘編自F.曼紐爾《非殖民化:全球重構》(1988)材料土在印度獨立進程中,尼赫魯一方面借助國際輿論對英國殖民統治的譴責,利用二戰后英國國力衰退、無暇顧及殖民地的時機,推動印度獨立運動;另一方面,印度獨立后實行土地改革等一系列經濟舉措,將一些關鍵產業國有化,致力于發展民族經濟,減少對原宗主國經濟的依賴;同時,印度的文化界大為弘揚印度古老文化傳統,重塑印度民族自豪感,構建新的國家文化認同。尼赫魯曾說:“我們將不再是別人故事中的配角,而是書寫自己歷史的主角。”這種多維度的獨立追求,讓印度在擺脫殖民統治后,努力朝著自主發展的道路邁進。-摘編自S.森古普塔《印度獨立后的發展之路》(2005)1 闡述“三重維度”在印度獨立及發展過程中的表現。(6分)分析“三重維度”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對亞非拉國家擺脫殖民統治、實現自主發展的意義。(10分)九五高中協作體·山東2025高三年級質量檢測(九五聯考)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命題及審核:北京時代鳳凰教育研究院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5分。1 2 3 4 5 6 7 8 9 10D C A B B C D C D D11 12 13 14 15B C B D D1.【答案】D公眾號:天海題庫【解析】玉鉞、玉斧、玉璧等玉器在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玉鉞是軍事權力的象征,玉斧可能與生產活動或儀式有關,玉璧則多用于祭祀等禮儀活動。這些玉器的存在表明當時社會已經出現了專門的禮儀活動和掌握軍事權力的階層,能夠直接反映出階級分化;同時,玉器的制作需要較高的工藝水平和專門的技術,這暗示了生產分工的存在。所以該選項最能直接反映生產分工與階級分化這一社會復雜化進程的重要表現,答案為D項。石斧、石鑿、礪石等工具主要與農業生產或一般的手工勞作相關,只能說明當時有一定的生產活動,但無法直接體現出生產分工的細化以及階級的分化。這些工具可能是由全體氏族成員共同使用,用于日常的生產活動,沒有明顯的階層差異體現,A選項錯誤。玉料、玉芯、石鉆等只是玉器制作過程中的原料和工具,雖然能說明當時存在玉器制作的活動,但單獨這些物品不能明確反映出階級分化的情況。有可能這些玉料的加工是為了滿足整個氏族的某種共同需求,而沒有體現出不同階層在玉器占有和使用上的差異,B選項錯誤。陶紡輪、骨針、蚌飾等多與紡織和簡單的裝飾有關,這些物品可能是氏族成員普遍擁有和使用的,沒有突出的階層區分特征,C選項錯誤。2.【答案】C【解析】漢簡《二年律令·徭律》中關于百姓服徭役來繕治宮室、筑城垣的記載,體現了國家對人力的調配和控制。膠東半島漢初墓葬中出土“齊鐵官”銘文鐵犁鏵和“五銖”錢范,說明鐵犁鏵的生產和錢幣的鑄造是由官方控制的,“齊鐵官”表明了這是官方的鐵業管理機構。這些都反映出國家力量在經濟生活中的介入,包括對勞動力的征調以及對重要生產資料和貨幣鑄造的掌控,深刻影響著地方的經濟生活,故C項正確。材料中只提到了百姓服徭役的規定,未體現出輕徭薄賦的信息?!翱樦螌m室、筑城垣者三取一”并不能說明徭役負擔輕,無法得出漢初推行輕徭薄賦以緩解民生困苦的結論,故A項錯誤。材料中明確提到的是“齊鐵官”,是官方機構,而非地方豪強。出土的鐵犁鏵和錢范表明是國家對鹽鐵生產和錢幣鑄造的管理,并非地方豪強壟斷,故B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關于黃老思想以及山東工商業復興的直接表述。雖然漢初推行黃老思想,但材料主要體現的是國家對經濟的直接管理,而非黃老思想對工商業的推動作用,故D項錯誤。【答案】A【解析】杜佑奏請“據見佃戶產錢數,均定兩稅,不得以隱寄破除”以及朝廷遣黜陟使赴各道“勘定戶籍,追補逃戶欠稅”,這些舉措反映出當時朝廷在努力確定稅基,以保證稅收。這是因為租庸調制瓦解后,原有的稅收體系遭到破壞,出現了稅基不穩等問題,朝廷需要通過新的措施來重新確定納稅依據和范圍,所以這些舉措暴露了租庸調制瓦解后的稅基危機,A項正確。材料中只是提到以江淮運米雇民船分入河、渭,并未涉及江淮漕運與均田制的深度綁定。且唐德宗時期均田制已經逐漸瓦解,B項錯誤。材料中雖然有節度使奏請和朝廷遣黜陟使等使職差遣的行為,但并沒有表明使職差遣取代了三省戶部職能,這種說法過于絕對,C項錯誤。材料中只是提到“罷州縣冗役”,但不能就此說明實現了中央對州縣冗員的系統性裁汰,“系統性裁汰”表述不準確,D項錯誤。4.【答案】B【解析】從材料中可以看出,一方面王陽明倡導“心即理”,李贄刊刻《焚書》等,這些都是思想文化方面的創新表現;另一方面,知府禁“偽學”、逮捕講學儒生,巡撫下令禁毀書籍,朝廷毀東林書院、禁議朝政等,體現了當時對思想領域的嚴格控制,即思想專制。所以當時的明朝思想領域呈現出思想專制與文化創新并存的局面,B項正確。材料中雖有王陽明心學的傳播,但“守程朱方為正道”等記載表明程朱理學仍被視為正道,且在明朝程朱理學一直是官方正統思想,并未喪失主流地位,A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關于西學傳播的相關內容,無法得出西學傳播沖擊傳統觀念的結論,C項錯誤。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士大夫階層的思想文化活動,沒有體現市民文化與士大夫文化的地位更替,D項錯誤。5.【答案】B【解析】19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列強對外經濟侵略方式由商品輸出為主轉變為資本輸出為主。德國在青島設立公司開采煤礦、鋪設鐵路,俄國成立公司管理中東鐵路沿線礦產,這些都是國際壟斷資本在華進行資本輸出、經濟滲透的表現,且相較于以往的經濟侵略,此時的滲透更加深入,涉及到礦業、鐵路等重要領域,B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列強在華的資本輸出,而非單純對原料產地和市場的爭奪,A項不能準確反映材料主旨。材料中雖有鐵路修筑的相關內容,但不能就此說明列強是以鐵路投資為核心來劃分勢力范圍的,這種說法過于絕對,且材料重點是列強通過設立公司進行資本輸出,C項不準確。材料中沒有體現清政府“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以及該策略是否失效,D項與材料無關。6.【答案】C【解析】“振興工商”本質上是經濟建設層面的舉措,“廣設學堂、培育人才”屬于智識培育的范疇,二者結合的目的是實現“民族自立于世界”,即強國,該選項以更隱晦的表述概括了陳嘉庚的救國理念,故C項正確。陳嘉庚的思想是在近代民族危機和西方工業文明影響下產生的,和傳統重商思想沒有直接關聯,其重點也并非改造經濟結構,而是救亡圖存,所以A項錯誤。陳嘉庚的言論中沒有涉及任何關于推動國內政治變革的內容,其核心圍繞的是實業和教育,而非政治變革,所以B項錯誤。陳嘉庚的這番言論主要強調華僑自身為救國應采取的行動,沒有涉及民族工業突破國際資本封鎖等相關內容,因此D選項錯誤。7.【答案】D【解析】漫畫中“軍民合作,同甘共苦”標語直接呼應中共在敵后抗日根據地推行的軍民協作生產政策(如大生產運動)?!皽p租減息,發展生產”是抗戰時期中共為緩解階級矛盾、團結地主與農民共同抗日而實施的特殊土地政策,D項正確。土地革命發生在1927-1937年,主要內容是打土豪、分田地,與1943年時間不符,此時處于抗日戰爭時期,A選項錯誤。工農民主專政政權建立于土地革命時期,是針對工人、農民等群體的政權形式,1943年處于抗日戰爭階段,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共旨在團結一切抗日力量,并非建立工農民主專政政權,B選項錯誤。解放區土地改革主要是在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年),與1943年時間不匹配,C選項錯誤。8.【答案】C【解析】材料強調“獨立自主”“反對霸權”“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平等合作”,直接指向“求同存異”方針的深化實踐。“求同存異”最初在1955年萬隆會議上提出,旨在淡化意識形態分歧,尋求共同利益;中法建交進一步將這一方針應用于與西方大國的關系,體現了新中國外交的靈活性與務實性。答案為C項。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倒向社會主義陣營的政策,但中法建交明確突破了這一框架(法國屬于資本主義陣營),且材料強調“反對兩極格局”,與“一邊倒”相矛盾,排除A項?!皟蓚€中間地帶”理論是毛澤東同志1964年提出的觀點,將亞非拉國家視為“第一中間地帶”,西歐、日本等視為“第二中間地帶”,主張聯合兩者對抗美蘇霸權。雖與中法建交時間重合,但題干材料未提及“聯合中間地帶反對霸權”的具體表述,但建交本質是雙邊關系突破,而非聯合反霸的群體性行動,排除B項。1949年提出的原則,指不承認國民政府舊外交關系,需重新建交。中法建交雖是新關系建立,但題干強調“不同社會制度合作”而非“與舊外交切割”,且1964年新中國外交已進入深化階段,“另起爐灶”不符合時代重心,排除D項。9.【答案】D【解析】199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明確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江澤民的講話強調了科技和教育對現代化建設的關鍵作用,要求將經濟建設與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升緊密結合?!翱平膛d國戰略”于1995年正式提出,直接呼應材料中“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的核心思想,旨在通過科技和教育全面支撐國家現代化建設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答案選D項?!捌占熬拍炅x務教育”是1986年《義務教育法》實施后的基礎教育政策,旨在提升全民文化素質,但屬于教育領域的專項改革,與題干中“科技競爭”“經濟轉型”的全局性戰略定位不符,排除A項?!吧鐣髁x市場經濟體制”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側重于資源配置方式調整,與材料強調的“科技”和“人才”關聯較弱,排除B 項?!皣衅髽I改革”聚焦企業所有制和經營機制調整,屬于經濟領域的具體舉措,未涵蓋科技與教育的系統性規劃,排除C項。10.【答案】D【解析】烏爾軍旗和古印度印章都是考古實物,它們為研究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和古印度文明提供了重要依據,說明考古實物有助于研究早期文明,D項正確。題干中的烏爾軍旗主要展現的是戰爭與和平場景,未體現宗教觀念,古印度哈拉帕遺址的印章雖有獨角獸形象,但未明確表明與宗教觀念的聯系,所以A項錯誤。僅從材料中兩個文明的部分出土文物,不能得出印章是文明傳承的主要載體這一普遍結論,且題干中烏爾軍旗并非印章,B項錯誤。烏爾軍旗反映城邦戰爭與和平,古印度印章未體現政治訴求,無法得出不同文明存在相似政治訴求的結論,C項錯誤。11.【答案】B【解析】埃及位于非洲東北部,出土的阿拉伯文印刷品采用中國雕版印刷技術,且時間跨度從10世紀持續至14世紀。這一考古發現直觀反映了中國印刷術經阿拉伯地區向非洲傳播的路徑,B項正確。材料僅表明埃及發現的阿拉伯文印刷品采用中國雕版印刷方式,未提及阿拉伯人對雕版印刷術的“改進”。事實上,雕版印刷術起源于中國唐朝,后經傳播擴散,并非由阿拉伯人改進,故A項錯誤。材料核心聚焦于中國雕版印刷術在埃及的發現,未涉及阿拉伯帝國與絲綢之路擴展的關系,二者缺乏直接聯系,C項錯誤。題干中最早的印刷品約印制于900年(即公元10世紀初),此時中國處于五代十國時期,尚未進入宋元階段(宋朝始于960年)。因此,“宋元時印刷術開始向域外傳播”與材料時間不符,D項錯誤。12.【答案】C【解析】“運用自己的理智去思考宗教教義”“有權利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讀《圣經》”,體現了強調個人運用理性思考,在信仰上自主的特點,C項正確。材料中思想家只是反對盲目迷信教會權威,并非否定基督教的地位,他們依然承認基督教信仰,A項錯誤。宗教寬容自由側重于不同宗教信仰之間相互包容、個人在不同宗教間有選擇自由等。而材料重點強調的是個人運用理智思考宗教教義、自主安排信仰生活,并非不同宗教間的寬容與選擇自由,所以B項不符合題意,錯誤。科學革命在此之前16世紀已經興起,且材料內容與科學革命興起并無直接關聯,D 項錯誤。13.【答案】B【解析】材料中不僅包括廢除面包工人夜工,還涉及失業救濟、職業培訓等民生措施。這些舉措旨在改善工人生活狀況,通過保障勞動者權益來鞏固政權基礎,符合山東高考注重從具體史實中提煉歷史本質的命題風格,故B項正確。巴黎公社的爆發具有自發性和偶然性,并非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進行,故A項錯誤。材料主要圍繞民生保障展開,未涉及政權組織形式、階級統治方式等"無產階級專政全新模式"的內容,故C項錯誤。"全面管控"強調對社會經濟各領域的干預,而材料中的措施集中在勞工權益和社會保障方面,不能體現“全面”干預經濟的特征,故D項錯誤。14.【答案】D【解析】英國通過大西洋航線維持物資供應與戰爭補給,德國試圖切斷補給線,表明大西洋海戰對雙方物資供應、戰爭持續能力有重要影響,進而影響戰爭走向,D項正確。材料僅提及英國的物資運輸與德國的破壞,未涉及英美同盟關系確立的相關信息(如軍事合作、協議簽訂等),A項錯誤。材料重點在于描述戰爭期間英國物資運輸與德國的封鎖對抗,未體現全球貿易體系的重構(如貿易規則、市場格局變化),B項錯誤。雖然涉及物資運輸,但不能就此得出資源爭奪是戰爭核心,戰爭核心往往包含政治、戰略等多因素,材料未充分支撐此結論,C錯誤。15.【答案】D【解析】1965-1985年,美國國產汽車市場份額從95.7%降至72.3%,日本進口汽車占比從0.8%激增至21.4%36。這表明美國傳統制造業(如汽車工業)在全球化競爭中逐漸失去優勢,但并非技術全面落后(日本汽車以性價比和管理效率取勝)。20世紀70-80年代,歐美發達國家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如汽車組裝)向東亞轉移,集中發展高新技術和服務業。日本通過精益生產模式承接產業轉移,形成“美國研發一日本制造一全球銷售”的分工體系。這一過程體現了全球產業鏈重組,而非單純的技術競爭。D項正確。美國在汽車核心專利(如發動機技術)仍占優勢,日本主要在管理效率和成本控制上領先,A項錯誤。1973年石油危機雖影響汽車消費偏好(省油車型興起),但數據跨度涵蓋危機前后,且日本汽車崛起是長期趨勢,B項錯誤。亞太區域合作機制(如APEC)在1990年代才形成,與題干時間不符,C項錯誤。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12分)(1)特點:①中軸對稱布局,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宮城、皇城、坊市對稱分布,體現皇權至上的政治理念;(2分)②坊市嚴格分離,居民區(坊)與商業區(市)界限分明,實行封閉式管理,反映政府對城市經濟的控制。(2分)(2)核心理念:①強化中央集權:宮城、皇城居中且規模宏大,象征皇權對政治、軍事的絕對控制,符合隋朝結束分裂、重建統一帝國的需求;(2分)②注重實用功能;龍首渠等水利系統解決城市供水問題,坊市劃分便于治安管理,體現務實規劃思想;(2分)③承襲文化傳統:吸收傳統的都城軸線布局,融合儒家禮制與法家秩序,展現對前代都城營建經驗的整合。(2分)(3)說明:大興城繼承秦漢以來都城“中軸對稱布局”“坊市嚴格分離”的傳統,同時創新性完善了水系、防御等系統,為唐代長安城的國際都市形態奠定基礎,并對宋元明清都城規劃產生深遠影響。(2分)17.(14分)材料一中日本《風俗畫報》的版畫站在侵略者立場,通過清軍垂頭喪氣、日軍威武勝利的畫面,刻意美化日本軍事征服,丑化清軍形象,其目的是宣揚日本的軍事榮耀與侵略合理性,這種敘述帶有明顯的政治宣傳意圖,與歷史真相存在偏差。(4分)傅斯年在1933年撰寫《東北史綱》時,正值日本侵華加劇、東北淪陷的嚴峻局勢。他強調甲午戰敗是奇恥大辱,認為日本取勝在于制度與國民精神,呼吁中國革新政制、喚醒國民,這種敘述服務于抗戰時期救亡圖存的時代需求,通過歷史反思激發民族意識。(4分)陳旭麓在改革開放后的學術環境下,運用現代化史觀分析甲午戰爭。他將戰爭視為中國近代化的轉折點,關注其對民族意識覺醒和政治變革的推動作用,側重于從社會轉型角度解讀歷史事件,體現了學術研究視角的轉變對歷史敘述的影響。(4分)三則材料的歷史敘述差異表明,歷史認知受敘述者立場、時代背景和研究范式的深刻影響。因此,還原歷史真相需綜合分析多元史料,辨析不同敘述背后的主客觀因素,避免單一視角的局限性。(2分)18.(13分)示例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經濟跨越式發展(1分)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深刻改變了中國經濟發展軌跡,推動中國實現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轉變,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2分)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開啟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篇章。農村率先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解放。材料中1978-1984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33.6元增長至355.3元,反映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顯著成效。(2分)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新階段。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打破了傳統計劃經濟的束縛,激發了市場活力。1992-2001年間,國內生產總值從27194.5億元增長到110863.1億元,體現了市場經濟體制對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作用。(2分)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對外開放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中國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貨物進出口總額從2001年的42183.6億元大幅增長至2012年的44160.2億元,對外貿易規模的迅速擴大,不僅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使中國成為全球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343.4元增長到2012年的24564.7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也增長至7916.6元,這充分體現了改革開放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人民生活水平實現質的飛躍。(2分)綜上所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實現了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2分)19.(16分)(1)(6分)政治層面:二戰后,英國國力衰退,國際上反對殖民統治的輿論壓力增大。尼赫魯領導的印度獨立運動,利用這一國際形勢,通過非暴力不合作等斗爭方式,迫使英國逐步放棄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印度在政治上的獨立。(2分)經濟層面:印度獨立后,實施土地改革,變革封建土地所有制,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同時,對一些關鍵產業如鋼鐵、電力等實行國有化,國家掌控經濟命脈,減少對英國等原宗主國經濟的依賴,推動民族經濟的發展。(2分)文化層面:印度文化界大力挖掘和弘揚印度古老文化傳統,如對印度教文化、佛教文化等進行研究和傳播,重塑印度民族自豪感。通過構建新的國家文化認同,增強了印度民眾的凝聚力,擺脫殖民文化的束縛。(2分)(2)(10分)相互關系:政治獨立是經濟發展和文化重塑的前提。只有擺脫殖民統治,獲得政治上的自主,國家才能在經濟領域推行國有化等改革措施,發展民族經濟;而經濟的發展又為文化建設提供物質基礎,推動文化領域對本土文化的挖掘與弘揚。文化層面構建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又能激發民眾的愛國熱情,進一步鞏固政治獨立成果,促進經濟發展。三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6分)意義:“三重維度”共同作用,使亞非拉國家不僅在形式上擺脫了殖民統治,實現了政治獨立;還在經濟上逐漸自主,減少對殖民國家的經濟依賴;在文化上重塑民族精神,擺脫殖民文化的侵蝕,從而為亞非拉國家實現真正的自主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推動了這些國家的現代化進程。(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