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史(75分鐘 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用玉器隨葬是良渚文化的重要習俗。在良渚遺址的大型墓葬中,出土的玉器種類豐富,制作精美,有琮、璧、鉞等重器,但中型及小型墓葬中很少見到。這表明良渚社會 ( )A.階層分化明顯 B.私有制度產生C.玉器基本普及 D.地域特色鮮明2.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期望恢復“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孟子謂天下當“定于一”,墨子主張“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道家則從哲理層面提出“道通為一”。這說明當時思想家們期望 ( )A.建立中央集權體制 B.否定傳統政治體制C.國家治理統一有序 D.尊崇君主重建倫理3.某研究團隊對北周高等級墓葬的主人武帝宇文邕進行了初步而貌復原,發現武帝有著黑色頭發、黃色皮膚和棕色眼睛。他英年早逝的原因可能是長期服食丹藥導致砷中毒。這說明當時 ( )A.佛釋道三教并立 B.北方局勢動蕩不安C.民族交融大發展 D.階級矛盾不斷激化4.隋朝初年以18~59歲的男女勞動者(當時稱為丁)為征稅對象;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提高至21歲為丁;隋煬帝即位后又規定男子22歲為丁,并免除婦女奴婢等賦稅。由此可以推測出 ( )A.隋朝前期的政策成果顯著 B.隋煬帝實行輕徭薄賦政策C.重農抑商的觀念不斷強化 D.政策變更是隋速亡的原因5.如圖為北宋初期部分士人的“地中”觀念示意圖。當時存在“洛邑地中”的觀念,而有些士人憑借唐、五代的歷法與測影知識所產生的“岳臺地中”觀念,結合“中區"中夏”等正統觀念,賦予開封“天下之中”的名號,以其自古以來的神圣色彩對首都開封進行文化上的建構。士人“地中”觀念的實質是 ( )A.表達中華文化繼承性 B.證明前代歷法科學性C.強化新政權的合法性 D.宣揚君權神授權威性6.有學者認為,洋務運動堅持官辦、官商合辦、官督商辦的制度,以此為基礎來模仿發達國家的技術和工業化模式。這種方法使得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員,利用裁判的權力,追求球員的利益。該學者意在說明 ( )A.官商一體違背經濟發展規律 B.清政府的行為妨礙了近代化進程C.洋務運動實際成效十分有限 D.西方國家工業化模式具有局限性7.1919年12月,廣東省女界聯合會草擬題為《星國會要求婦女參政權》的提案,提出女性生來具有和男性同等的天賦權利。為取得團結一致,這份提案被轉發到新成立的上海女界聯合會。之后,所有的廣東女界聯合會的會議都強調婦女參政權。這體現了 ( )A.女性成為國家建設重要力量 B.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C.政治斗爭促進女性意識覺醒 D.民主共和政體的完善8.1920年中秋節,音樂家黎錦暉組織了“明月音樂會”,提倡要“高舉平民音樂的旗幟”,并以此開展音樂普及活動。音樂界也掀起一股“平民音樂”的風潮,他們強調音樂不是貴族的專權,音樂應該貼近人民大眾的生活。平民音樂運動意在 ( )A.傳播革命思想B.開辟救亡道路C.啟發人民覺悟D.宣傳馬克思主義9.同盟會成立以后,孫中山在宣傳革命主張時,反對照搬西方的一套,還熱情地介紹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學說。辛亥革命前后,他更加注意吸收馬克思主義理論以補充其革命建國學說。孫中山此舉意在 ( )A.推動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 B.為國共合作奠定思想基礎C.革命領導思想發生了改變 D.對馬克思主義的不斷認同10.下圖為1964年搬運工人羅德安創作的年畫《搬運圖》,刻畫的是搬運工人將一臺變壓器運到農村的情景。這一作品體現了 ( )A.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蓬勃開展 B.三線建設推進我國現代化進程C.計劃經濟體制優勢十分突出 D.民眾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11.改革開放初期,旅游事業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全國旅游飯店數量從1978年的137座,增至1984年的505座;床位3萬余張,增至17萬余張。這反映出我國 ( )A.社會經濟活力趨向增強 B.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領先C.國企改革取得初步成果 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效12.早在公元前三千紀,兩河流域就存在著阿卡德語和蘇美爾語雙語并行的現象。后來,雙語文獻還包括阿卡德語-阿拉米語、阿卡德語一波斯語、希臘語-蘇美爾語、希臘語一阿卡德語等。這說明古代兩河文明 ( )A.是東西方文化頻繁交流的成果 B.具有明顯的多元性和開放性C.阿卡德語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 D.印刷術以及造紙術較為發達13.印加帝國采取的措施有:土地、礦藏和牲畜歸國家所有;編制詳細的人口調查表;廢黜世襲的地方首領;為同化被征服的民族,強迫他們遷至新地區定居;在國家的主持下,舉行集體婚禮.這些措施 ( )A.目的在于軍事征服 B.利于緩和階級矛盾C.表明帝國統治殘酷 D.頗具極權主義色彩14.下圖為佛羅倫薩建筑師非利波,布魯內萊斯基于1418年為意大利統治者美第奇家族設計的圣·洛倫佐教堂。教堂的設計風格以古希臘和古羅馬人遵循的數學比例法則為思想基礎,復制了所知道的大多數極古老教堂的平面圖,大圓屋頂讓光線射進教堂,寬敞的中殿和走廊使信奉者能看見并參與到圣壇上的儀式之中。該設計意在 ( )A.傳承希臘羅馬古典文化 B.體現對現世生活的追求C.迎合統治者的主觀意愿 D.反映中世紀宗教影響力15.1925年,德國《柏林日報》以“每個公民都應有健康的體魄和堅忍的意志”為題發表文章,呼吁民眾積極參與健身活動。在政府倡導下,數以萬計的德國人學會了長跑、體操、擊劍等運動。此時,德國重視公民健身最有可能是為了 ()A.培養高素質的勞動力 B.應對經濟大危機的沖擊C.豐富市民的娛樂活動 D.擺脫凡爾賽體系作準備16.當前,美國在關鍵技術領域通過投資審查和出口管制等手段讓政府介入到商業活動中,改變了傳統的自由主義國際貿易秩序,歐盟在人工智能立法和數據安全等方面加快了區域內規則的建設,這些舉動表明當今世界 ( )A.貿易保護主義危害世界的穩定 B.造成全球經濟進入惡性競爭C.國家干預政策已占據主導地位 D.新技術革命加劇了全球競爭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3分)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江南經濟出現了不少新變化。以蘇、松地區為例,農家的經濟收益越來越仰箱于不供自己消費的棉花及其紡織品。“邑之民業,首籍棉布······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際、養生、送死之費,胥從此出。”嘉、湖地區和蘇州南部在蠶桑業,絲織業方面有了較快的發展。其產量、品種增加,而且產地日趨擴大。棉作、蠶桑逐漸有了壓倒稻作的傾向,這使得棉花,蠶桑的豐歌成為不少農家生計的決定性因素。由于棉作、蠶桑受市場的制約與日俱增,市鎮上即有商人經紀此事。他們并無牙帖、牙稅負擔,可操縱市價,使其早晚迥別。棉戶、委戶消費的糧食中部分是從市鎮購得的。當地市鎮商人從兩湖、四川等地購買糧食,適回銷售。隨著鄉居地主紛紛向城居地主的轉化,出現了“田主雖易,而佃農不易”“田中事,田主一切不回,皆佃農任之”的現象。-摘編自樊樹志《明朝江南農業經濟的新變化》材料二 明中后期,江南表面看似活躍的商業活動及手工業生產實則后繼無力,僅以維持個體家庭基本以溫飽為日的、重復簡單再生產而已。凡此,導致明代失去“社會變遷”的物質基確與制度創新及技術革新重要基地。-摘編自趙玉田《環境與民生:明代災區社會研究》(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朝中后期江南經濟發展的表現。(7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代中后期工商業經濟發展“后繼無力”的原因。(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 日本在唐的留學生和學問僧,有據可查的就有150多人。遺唐使、留學生、學問僧回到日本后,在各個領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政治,思想上的改革及日本的文字、歷法、醫學、建筑、繪畫、飲食、習俗、服飾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影響。建唐使出使時,日本政府會賞賜他們一定數量的物品,這些東西必然在唐朝市場上貿易。唐朝政府也會對遣唐使節進行賞賜。他們歸國時,還會攜帶大量拷貝的文化典籍。-摘編自孫宏《簡論日本遺唐使》材料二 唐朝統治者具有“華夷一家”的觀念,與30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友好往來。來到唐朝的各國使者、商人、教徒、藝人等絡繹不絕,日本派遣的“建唐使”就達13次,佛教盛行,景教、襖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國人還可以通過科舉考試在唐朝入仕為官。據韓愈記載:“吟之南,其州七千······外國之貨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國,不可勝用”。唐朝在廣州設置了管理對外貿易機構-市舶司,并在長安,揚州等地為來華經商的波斯,向拉伯僑民設立“蓄坊”特區,這些區域逐漸發展為繁華商業區。摘編自李慶新《唐代廣州貿易與嶺南經濟社會變遷》(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日本人“留唐”交流的特征。(6分)(2)根據材料,概括唐朝時期對外交流密切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朝與日本文化交流的具體表現。(9分)19.歐洲中世紀自治城市的興起開啟了現代文明。閱讀材料,完成要求。(12分)材料一 中世紀商業的興起,是城市能夠在時建莊園制度的環境中復蘇的關鍵,使得商人的力量日益壯大起來,正是他們領導斗爭,城市才從封建領主那里爭取到了自治權。古典城市文明的傳統主要體現在中世紀城市的政治與社會制度之中,在意大利的城市中反映的最為明顯,由選舉產生的市政長官被稱為“執政官”,這個稱號本來是羅馬國家最高行政長官的名稱。11世紀后期起,意大利城市普遍開始設置執政官,它不僅是一個官職,而且還是完全意義上的自我統治的象征。摘編自黃洋《歐洲中世紀城市的興起與市民社會的形成)材料二 城市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使得它成為手工業和商業中心,大量的人口、資金從四面八方涌入到城市。中世紀時,萬人規模的城市已經有很多,比較著名的如14世紀時倫敦和科隆的人口約有4萬人,被認為是大城市;巴黎的人口約有8萬,意大利的威尼斯、米蘭、那不勒斯等人口超過5萬。大城市人口的密集使城市的經濟更為繁榮,而廣大農村不可能提供大學所需的經濟需求。因此,中世紀西歐的大學一般都位于經濟比較發達、交通比較便利的城市中。摘編自魏麗《論西歐中世紀大學與城市的關系》(1)根據材料,概括中世紀西歐城市自治的主要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世紀西歐的自治城市對歷史發展的影響。(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來,一直把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作為黨在農村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務,并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制定和實施了不同的土地政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時間 土地政策 內容概述1930年 “打土豪,分田地” 授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以實現“耕者有其田”1942年 “減粗減息” 地主富農減租減息以改善農民的生活,農民交租交良以里順地主富農的利益1947年 《中國土地法大綱) 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莊195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1953年 “農業合作化” 土地人股,統一經營,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1978年 開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副” 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約,實行“包產到戶”包干到戶”一摘編自劉雅妤《中國共產黨百年農村土地政策的歷史演進)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的變化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多種執政理念,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相關史實,圍繞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自擬題目,加以闡釋說明。(要求: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晰,語言流暢。)參考答案1.A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良渚遺址墓葬中陪葬品的多少,反映的是社會成員的等級差異,這說明了階層分化明顯,A 項正確:私有制通常涉及土地、財產等具體的所有權劃分,材料中沒有明確提及,排除B項;僅從題干信息無法得出玉器基本普及,排除C項;材料并未涉及良渚遺址與別的遺址不一樣的地方,無法說明地域特色鮮明,排除D項。故選A項。2.C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題干中提到的孔子、孟子、墨子和道家的思想都強調了統一和秩序的重要性,孔子希望恢復西周秩序井然的禮樂制度,孟子主張天下統一,墨子提倡百姓服從天子,道家則從哲理層面提出統一的概念,這些思想都反映了當時思想家們期望國家治理能夠統一有序,C項正確;法家主張中央集權,儒家并不主張,排除A 項:材料未體現否定傳統政治體制,排除B項;尊崇君主,重建倫理不是他們相同之處,排除D項。故選C項。3.C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問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周時期(中國)。據材料和所學可知,鮮卑族的北周武帝是黑色頭發,黃色皮膚和棕色眼睛,符合典型的東北亞,東亞人長相,體現了胡漢基因結合;在武帝生活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服用道家丹藥是社會上層所崇尚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以求滋補長生,體現了接受道家文化,這說明當時民族交融大發展,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佛釋的信息,排除A項;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期間,整頓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國勢強盛,統一了北方,排除B項:北周武帝宇文邕服用道家丹藥以求滋補長生,與階級矛盾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4.A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隋朝(中國)。據材料信息可知,隋兩代的統治者都實行的輕徭薄賦政策,減輕百姓負擔,統治出現了經濟繁榮的現象,A項正確;材料說的是隋文帝和隋煬帝,B項表述不全面,排除;材料未涉及抑商觀念,排除C項:隋速亡的原因是暴政,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故選A項。C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北宋時期,根據材料可知,北宋初建,需要為新生政權需求合法性,強調北宋都城開封為“天下之中”,以強化新生政權的合法性,C項正確;雖然材料體現了士人們維承了唐,五代“岳臺地中”的觀念,但這一觀念服務于建構“開封地中”的觀念,因此其實質并不是表達中華文化具有繼承性的特征,排除A項;這些士人援引前代歷法與測影知識產生的觀念是為了服務現實需要,而非證明前代歷法的科學性,排除B項;君權神授是一種封建君主制度政治理論,用來強化君主專制,材料與“君權神授”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6.B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材料所示為某學者對洋務運動的某些看法,根據材料“這種方法使得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員,利用裁判的權力,追求球員的利益”可知,該學者意在說明清政府的行為妨礙了近代化進程,B項正確;材料的側重點是講述舊體制對近代化發展的制約,不只局限在官商一體上,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洋務運動的成效如何,排除C項;材料并不是說明西方近代化模式具有局限性,排除D項。故選B項。7.B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民國初年中國。材料中提及1919年女性群體積極主動爭取自身的權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新文化運動影響下,民主思想得到了廣泛傳播,女性解放運動得到發展,B項正確;材料沒有說明女性是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排除A項;婦女爭取參政權體現了女性意識覺醒,而非“政治斗爭促進女性意識覺醒”,排除C項;當時處于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民主共和并未真正實現,排除D項。故選B項。8.C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時空是:民國初年(中國)。民國初年,內憂外患促使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中國的狀況之所以依然黑暗,重要原因是民眾的思想仍然受到束縛,一些音樂家試圖通過音樂來喚醒民眾、啟發民智。平民音樂運動強調音樂不是貴族的專權,音樂應該貼近人民大眾的生活,意在啟發人民覺悟,C項正確;平民音樂運動的內容主要是在一般民眾中普及音樂,開展音樂教育,音樂內容并非主要是革命和馬克思主義思想,排除A、D項:“開辟救亡道路”說法寬泛,未能具體說明向平民普及音樂的目的,且僅憑普及音樂不足以完成救亡的革命任務,排除B項。故選C項。9.A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初(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孫中山在宜傳革命主張的同時,反對簡單照搬西方,可能是認識到西方模式的局限性;引人并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可能是為了尋找更先進的理論指導,以推動當時中國的民主主義革命,A項正確;國共合作開始于1924-1927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雖然孫中山學習了馬克思主義,但材料并未明確表明他的革命領導思想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他仍然是在為民主主義革命而努力,只是可能在尋找更合適的理論指導,排除C項;材料中提到孫中山學習了馬克思主義,但并未表明他已經“不斷認同”馬克思主義,排除D 項,故選A項。10.D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4年(中國)。據材料可知,搬運工人將變壓器運到農村,20世紀60年代,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這體現了民眾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建設,D項正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期限是1953-1957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20世紀60年代中國在西部地區搞三線建設,但材料沒有體現是在西部地區,排除B項;計劃經濟在當時確實存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主義建設,但畫作本身更直接地展示了民眾的行動和熱情,并非是計劃經濟的優勢,排除C項。故選D項。11.A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78年(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開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放寬了對私營和外資企業的限制,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旅游事業的發展,特別是旅游飯店數量的顯著增加,反映了社會經濟活力的增強,因為旅游業的增長通常與整體經濟狀況和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關,A項正確;改革開放后,中國政府鼓勵第三產業發展,以促進經濟的多元化,旅游飯店的增加確實表明第三產業在發展,但是否“速度領先”則需要與其他產業相比較才能確定,排除B項;國企改革的核心是擴大企業自主權,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是從1984年開始,時間不符合,排除D項,故選A 項。12.B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兩河流域)。從公元前三千紀就有雙語并行,到后來還出現多種語言組合的雙語文獻,這體現了兩河文明積極吸收和容納其他語言文化,具有明顯的多元性和開放性,B項正確;根據材料無法得出東西方文化交流頻繁,排除A項;雖然提到了阿卡德語與多種語言形成雙語文獻,但不能就此得出阿卡德語始終占據主導地位,排除C項;材料中關于雙語文獻的描述與印刷術以及造紙術是否發達并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B項13.D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印加帝國時期(世界)。結合所學可知,極權主義指的是一個對社會有著絕對權威并盡一切可能謀求控制公眾與私人生活的國家政治制度,根據材料可知,國家的管理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體現了極權主義色彩,D項正確;這些措施目的在于加強統治,而不是軍事征服,排除A項;根據材料“廢黜世襲的地方首領”和“強迫他們遷至新地區定居”不利于緩和民族和階級矛盾,排除B項;材料涉及印加帝國的管理措施,體現不出統治殘酷,排除C項。故選D項。14.B 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教堂的設計注重光線,空間和信徒的參與感,這些都是為了讓信徒更好地體驗和參與到宗教活動中,體現了對現世生活中宗教體驗的重視。這與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精神相符,即關注人的價值和現世生活的體驗,B項正確;雖然教堂設計借鑒了希臘和古羅馬的數學比例法則,但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教堂的功能和信徒的體驗,而非單純傳承古典文化,排除A項;雖然教堂是為關第奇家族設計的,但設計風格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信徒的宗教體驗,而非單純迎合統治者的主觀意愿,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中世紀宗教的影響力,排除D項。故選B項。15.D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一戰后形成的凡爾賽體系對德國進行了嚴厲制裁,數以萬計的德國人學會了長跑、體操,擊劍等運動,不斷提高身體素質,為后續國家征兵乃至發動戰爭提供了資源,這一切最終都是為了擺脫凡爾賽體系作準備,D項正確;培養高素質的勞動力,除了提高勞動者的身體素質外,更需要的是提高他們的知識和道德素養,所以僅憑材料中關于提高民眾的身體素質的信息,無法得出“培養高素質的勞動力”的結論,排除A項;經濟大危機發生在1929年到1933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德國重視公民健身不是為了豐富市民的娛樂活動,是為擺脫凡爾賽體系作準備,排除C項。故選D項。16.D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今世界。美國對關鍵技術領域的干預、歐盟在規則建設方面的領先表明新技術革命不僅改變了國際貿易秩序,也加劇了國家間的競爭,D項正確;材料主要討論的是國家干預政策在技術和規則方面的表現,沒有具體提到貿易保護主義對世界穩定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雖然涉及技術和數據安全等現代經濟議題,但并不能說明全球經濟進入惡性競爭,排除B項;這一時期歐美國家采取的并不是國家干預經濟的發展模式,排除C項。故選D項。17.(1)表現:農副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經濟作物廣泛種植;商業市鎮興起;商業資本滲人生產領域;長途販運興盛,國內市場擴大,租佃關系進一步發展;土地經營權與所有權呈現分離趨勢。(答出其中4點即可,7分)(2)原因: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傳統小農經濟占據壓倒性優勢;農民貧困,國內市場狹小;日益僵化的專制統治;實施重農抑商政策;實施海禁政策;傳統社會觀念的影響。(答出其中3點即可,6分)18.(1)特征:持續時間長;規模大、人員多;涉及領域廣泛;政府大力支持;官方與民間相結合:受到唐朝的歡迎。(6分)(2)原因:唐朝統治者“華夷一家”的觀念;唐政府實行開放包容的對外政策(回答尊重外來宗教,外國人可以參加科舉,設立“蕃坊”特區也可);設立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5分)表現:唐朝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傳授佛法;日本學問借如空海來長安求法;修建唐招提寺(答大化改新也可)。(4分)19.(1)原因:城市商業興起與繁榮;市民(或商人)長期斗爭;希臘羅馬城市文明的傳統。(6分)(2)影響: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擺脫了封建主的控制,沖擊了農奴制度;有利于工商業的發展,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繁榮;一些城市興辦大學,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打破了教會壟斷教育的局面;瓦解西歐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現代西方文明(促進西歐社會轉型)。(6分,任答3點)20.【示例】題目:中國共產黨秉持與時俱進的執政理念。(2分)十年對峙時期,中共為鞏固革命根據地,實行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調動農民革命的積極性,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實行“減租減息”,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地主一致抗日,可見,中國共產黨從中國革命的實際出發,根據不同時期革命任務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調整土地政策,具有與時俱進的執政理念,新中國成立后,根據美蘇兩大陣營對抗冷戰的時代局勢特征,我國制定了一邊倒的外交方針,打開了中國外交局面,使新中國在國際交往中不至于孤立,維護了新中國國家安全。改革開放時期,隨著國際政治多極化趨勢的加強,我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適時調整外交政策,實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同時積極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推動中國國際影響力不斷上升。總之,中國共產黨無論是在革命斗爭時代還是在新中國的建設時期,始終堅持與時俱進的執政理念。(言之有理即可,10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