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南江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半期考試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人類在早期區域文明誕生過程中創造了諸多成就: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孟斐斯城;古代中國的甲骨文、二里頭宮殿遺址;古希臘的字母文字、雅典城等。據此判斷,人類走向文明時代的顯著特征是( )A. 文字的出現和社會分工的發展 B. 文字的出現和城市的興起C. 私有制的產生和王宮建筑出現 D. 階級的出現和農業的產生2.尼羅河在埃及被稱為“水的原始頌歌”;印度河和恒河打開了古印度文明之門,被稱為“永恒的磐涅”;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了古巴比倫文明,被譽為“世界文明的搖籃”;奔騰不息的黃河,成就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這些可以用來說明( )A.世界文明呈現出交融特征 B.自然環境決定文明特征C.人類文明具有多元相似性 D.農耕文明擁有擴張潛能3.《漢謨拉比法典》又名“石柱法”,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石柱上端是漢謨拉比王站在太陽和正義之神沙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權的權標的浮雕。這反映了《漢謨拉比法典》( )A. 注重保護私有財產 B. 宣揚“君權神授”思想C. 強調遵守契約精神 D. 維護奴隸主的利益4.古代印度不同的種姓有明確的職業限制。但由于社會分工的細化,高級種姓出身的人由于窮困,也會從事低級種姓的職業;低種姓中部分人隨著實力的提升,在原種姓內形成“亞種姓”。這說明古代印度社會的發展促進了( )A.中間階層的壯大 B.血緣關系的弱化C.社會矛盾的緩和 D.等級結構的漸變5.古希臘人的足跡踏遍了地中海世界,但在希臘人建立的殖民城邦中,母邦與子邦之間的關系是基本平等的;殖民擴張使希臘接觸到西亞、埃及和更廣大的地區,對希臘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據此,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可以認識到( )A.文明在碰撞交流中得到發展 B.地理條件影響希臘殖民擴張C.希臘殖民擴張建立龐大帝國 D.希臘社會受到北非、西亞的影響6.亞歷山大發行過一系列帶有希臘神祇的紀念幣,其繼承者們也模仿并打造了大量的相似錢幣。這些錢幣在中亞與印度的流傳,直接或間接地喚起這些地區的人們對希臘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的回憶。據此可知,亞歷山大( )A.推廣了希臘文化 B.傳播了基督教義C.統一了貨幣形制 D.加強了中央集權7.羅馬帝國時期,蓋維斯·屋大維·奧古斯都開創性地對行省居民進行人口和財產普查。普查在中央政權領導下,由行省政府、城市和鄉村等具體實施,行省居民以家庭為單位申報人口和財產,申報內容被記錄、編訂與存檔。此舉( )A.保障了政府征調賦役 B.保障了羅馬居民的財產權C.保證了帝國財政目標的實現 D.強化了對社會經濟的管理8.在中古西歐,一個封主可以有眾多的附庸,一個附庸也可以有好幾個封主,這就使得封君封臣關系顯得特別錯綜復雜且松散。附庸對封主的服從也往往要看封主力量的大小,附庸反抗封主的戰爭也是經常發生的。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 國王成為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 B. 封君與封臣形成宗族血緣關系C. 國王附庸的附庸是國王的附庸 D. 政治上分裂割據成為常態現象9.9--13世紀的西歐封建莊園,一般只出賣臨時剩余的產品,購買自己沒有的東西,如鹽、鐵、染料,以及不能生產的少數手工業品、奢侈品。這表明當時莊園的特點是( )A.自給自足相對獨立 B.促成了封建王權的強化C.有利于城市的興起 D.推動封君封臣制度形成10.12、13世紀,英國莊園以勞役地租為主要的剝削手段。到13世紀后期和14世紀初,莊園領主逐漸放棄傳統的勞役地租和實物地租,樂于接受貨幣地租。出現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 )A.商品經濟的發展 B.國王權力的增強C.城市獲得自治權 D.莊園經濟的瓦解11.公元6世紀查士丁尼在位時,拜占庭帝國編撰的《羅馬民法大全》,剔除了法律中過時的內容,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矛盾,是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的羅馬法。據此推斷,《羅馬民法大全》可用于研究( )A.羅馬共和國興起 B.拜占庭的社會特征C.統治階層的貪婪 D.羅馬工商業的衰敗12.“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最高統治者哈里發掌握著政治、軍事和宗教大權,它吸收了被征服地區的文化,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材料描述的帝國是( )A.波斯帝國 B.古羅馬帝國 C.印加帝國 D.阿拉伯帝國13.公元757年,日本《戶令》第33條規定:“凡國守,每年一巡行屬郡,觀風俗,問百年······部內有好學、篤道、孝悌、忠信、清白、異行,發于鄉閭間,舉而薦之。有不孝悌、悖禮、亂常、不率法令者,糾而繩之。”據此可知當時的日本( )A.效仿唐朝察舉選官 B.深受儒家倫理浸潤C.封建集權統治加強 D.社會風氣日見淳良14.下圖是非洲遠古神話中的“雙角女神圖”。女神頭戴牛角冠,角冠之上有谷類農作物,正在向耕作的人們傳播“卡根(象征萬物生命之源)”。與此相似的古埃及豐產女神愛西斯也頭戴牛角冠。對此解讀合理的是,遠古非洲( )A.牛耕廣泛傳播 B.社會分工擴大 C.率先培育谷物 D.先民邁向文明15.瑪雅文明盛行于公元前15世紀至公元15世紀,發源地在今天的墨西哥、危地馬拉、伯利茲、洪都拉斯和薩爾瓦多等地,是中美洲古代文明中最杰出的一個。這個“最杰出”表現在( )A. 社會制度的最為先進 B. 天文歷法已經世界領先C. 科技文化的成就突出 D. 浮動園地的巧妙高產16.14世紀以來,貨幣成為西歐普遍的交換手段,貴族用貨幣購買奢侈品,農民用貨幣繳納地租,手工工場主、租地農場主和商人需要更多的貨幣以便擴大經營。這一狀況( )A. 植根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B. 反映了封建莊園經濟的瓦解C. 蘊含著新航路開辟主要動因 D. 引發了西歐社會的價格革命17.1500年歐洲人口在8000至8500萬之間,1600年人口為1億至1.1億之間,1700年為1.2億,1800年為1.9億。1800年的歐洲人口是1500年的2.23倍。這一時期歐洲人口的增長主要得益于( )A. 社會環境的相對安定 B. 動植物跨區域的交流C. 病毒傳播途徑的阻隔 D. 家庭生育觀念的變化18.“馬尼拉大帆船”貿易是指16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初航行于菲律賓馬尼拉與墨西哥之間的貿易。大量的絲織品通過馬尼拉大帆船運往南美及歐洲市場,產自美洲的白銀則大量流入中國。對此解讀合理的是( )A. 西班牙積累了巨額的原始資本 B. 中國傳統經濟有一定競爭力C. 引發了西班牙國內的“商業革命” D. 中國對外貿易格局發生逆轉19.下圖是拉斐爾的作品《草地上的圣母》,它借助宗教主題表現了現實與理想相結合的完美女性形象。這一作品( )草地上的圣母A.反映出基督教對人精神生活的控制 B.蘊含著濃郁的人文主義氣息C.體現出宗教改革對繪畫藝術的影響 D.說明拉斐爾受啟蒙思想影響20.1525年馬丁·路德的德語版《圣經》出版之后,德文《圣經》廣泛傳播于西歐。1541年瑞典語《圣經》出版,1550年丹麥語《圣經》以及1584年斯洛文尼亞語《圣經》也相繼出版。這說明宗教改革( )A. 促進了民眾精神的自由 B. 推動了理性主義的形成C. 擺脫了宗教觀念的束縛 D. 利于增強民族國家觀念21.有人說,“牛頓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從未有過的自信。曾經匍匐在上帝腳下的人類,終于大膽地抬起頭來,開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可見,牛頓的“成就”( )A . 證實了地圓學說的正確 B. 使人類開始關注現實世界C. 促進了人類的思想解放 D. 使人類擺脫了宗教的束縛22.1688年光榮革命后,議會“邀請”來國王,由于國王的權力不是來自于上帝,而是來自于議會,所以國王也隨之走下了神壇,其地位與普通民眾平起平坐。如果他違法亂紀,同樣會受到法律的制裁。這表明( )A.國王的權力受到限制 B.國王成為統而不治的虛君C.英國代議制正式確立 D.國王與議會共享政治權力23.下面是法國共和制確立過程示意圖,這一變動反映出法國( )A.共和之路艱難曲折 B.思想解放日益深入C.政治體制不斷完善 D.工業革命不斷擴展24.德國統一后,經濟飛速發展,經濟增速和人口增速歐洲第一。然而,帝國“不過是一個以議會形式粉飾門面、混雜著封建殘余、已經受到資產階級影響、按官僚制度組織起來,并以警察保衛的軍事專制國家”。由此可見,德意志帝國( )A.軍事需要決定經濟發展方向 B.尚未建立資本主義制度C.社會發展呈現出畸形的特征 D.聯邦制結構具有穩定性25.下圖為1250至1980年間英國人口和實際工資變化趨勢示意圖。其中,導致19世紀以后變化趨勢形成的直接因素是( )A.海外殖民的擴展 B.圈地運動的發展C.工業革命的推動 D.民主制度的確立26.19世紀末,恩格斯指出,“鐵路和海船,現在已經在國際范圍內應用起來”“遠洋輪船、鐵路、電報、蘇伊士運河,第一次真正地形成了世界市場”。這表明恩格斯認識到了( )A.世界貿易發展的決定因素 B.地理大發現具有廣泛的影響C.新式交通工具進步的原因 D.交通發展與世界市場的關系27.19世紀晚期,西方許多大型企業建立了科學技術實驗室。1901年,美國82%的專利頒發給個人,18%頒發給公司;到1932年,公司所獲專利數超過美國頒發專利總數的一半。這可用來說明( )A.企業在科研的地位逐漸提升 B.歐美民眾科學素養提高C.美國發展成為世界科技中心 D.國家干預科技領域發展28.歐文的“新和諧公社”宣布公社內“財產公有,共同勞動,按勞分配。”亞當·斯密認為應該關心勞動者的福利,要制定最低工資率,在經濟增長時提高工人的工資。馬克思和恩格斯則認為只有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共產主義社會才能最終解決社會福利問題。這些思想都主張( )A.推翻資產階級政權 B.平均分配社會財富C.政府調節階級矛盾 D.重視工人階級利益29.西班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實行專制統治,推行奴隸制度,發展種植園經濟,且奴役和屠殺大量印第安人。由此推知( )A.美洲文化逐漸消失 B.區域人口遷移成為可能C.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D.世界殖民體系形成30.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同時亞非拉人民也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民族解放運動。如表是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概況表,表格信息反映出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 )拉丁美洲獨立 亞洲覺醒 非洲抗爭主要途徑 獨立戰爭 民主革命 武裝斗爭領導階級 大地產主 民族資產階級 政黨、宗教、皇帝等A.民族解放運動呈現出多元化特征 B.亞洲資本主義發展水平世界領先C.英國是占有殖民地最廣闊的國家 D.拉美走上了獨立自主發展的道路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40分。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蘇格拉底是一個出身于雅典中產之家的公民,在辯論之中度過了一生。并向青年們教授哲學,但不像智者那樣為了錢……蘇格拉底始終一貫地堅持說他自己一無所知;但是他并不以為知識是不可得到的。正相反,他認為追求知識有著極大的重要意義。他堅持說,沒有一個人是明知而又故意犯罪的,因此使一切人德行完美所必需的就只是知識。柏拉圖出身于雅典望族,雅典在與鄰邦斯巴達的戰爭中戰敗時,他還是一個青年。他把失敗歸咎于民主制……因此他主張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公民應該分為三個階級:普通人、兵士和衛國者。只有最后的一種公民才能有政治權力。——摘編自(英)羅素《西方哲學史及其與從古代到現代的政治、社會情況的聯系》材料二 文藝復興發源于意大利,這與意大利城市生活的發展有很大關系。意大利的城市以工商業和銀行業致富,城市生活豐富多彩,世俗生活和個人的發展受到重視,這為思想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提供了沃土。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人才輩出、眾星云集。14世紀,佛羅倫薩產生了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三位著名的開拓者。文藝復興盛期出現了“文藝復興三杰”: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在當時意大利的社會生活中,才干、手段和金錢代替了出身門第,成為任何出身的人爬上社會高層的階梯,人們藐視關于來世或天堂的虛無飄渺的神話,追求物質幸福及肉欲上的滿足,反對宗教禁欲主義。——摘編自楊寧一《歷史學習新視野新知識》材料三 拿破侖說:“大革命是思想家的業績。”路易十六也曾哀嘆:“伏爾泰和盧梭亡了法國。”從美國的《獨立宣言》,1787年憲法,到歐洲封建君主國家的“開明專制”,在世界各國由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的過程中,無論根據本國歷史條件采取哪一條道路,都得從法國啟蒙思想中找到理論武器。但啟蒙思想家所倡導的“自由”“平等”“人權”等基本政治口號,盡管在當時是進步的,但含有特定的階級內容。所有啟蒙思想,包括早期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在內,提出“意見支配世界”和“理性支配社會”都無例外地陷入唯心論。而且啟蒙思想家們設計的“理想王國”也并不如想象的那樣美妙。——摘編自黃振等《世界近代史重點和理論問題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別概括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兩人的主要思想主張。(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內涵及發源于意大利的原因。(8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歐洲啟蒙運動的歷史意義及其局限性。(6分)32.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人類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隨著新航路的開辟,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原產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后來,傳播到亞洲、非洲等。……美洲作物向外傳播的同時,也有很多歐亞作物傳入美洲,主要有糧食類的小麥、大麥、水稻,水果類的蘋果、葡萄、甜橙、檸檬,蔬菜類的黃瓜、豌豆等。——威廉—麥克尼爾《世界史》材料二 “由于新航路的開辟,東西兩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匯合,加速了人類從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變的過程……沒有美洲貢獻的大量金銀與物質財富,沒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墾殖區,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將會緩慢的多,英國也不可能成為發動工業革命的國家……沒有把世界連成整體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現推動否定舊傳統的思想解放運動。”——《全球通史》材料三 有人估計,自萬歷元年至崇禎十七年(1573—1644)的72年間,葡萄牙、西班牙、日本諸國由于貿易關系輸入中國的銀元,至少在1億元以上。萬歷年間,全國普遍實施一條鞭法,每年賦稅的征收總額達到1500萬兩以上。白銀大量進入國家財政的領域,改變了明清時代政府的運作方式及其與社會的交往方式。至于它對推動商業發展的積極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從十六世紀三十年代起物價卻一直上升,到十六世紀末,西班牙的物價平均上漲四倍多,法國、英國和德國則平均上漲兩倍到兩倍半。——摘編《歷史讀本:中國歷史》、周一良、吳于廑《世界通史(中古部分)》(1)根據材料一、概括16世紀以來物種交換的特點?(6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分析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對世界的影響。(6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新航路開辟后白銀流向中國與歐洲所引起的社會變革。(6分)歷史參考答案1--5 B C B D A 6--10 A D D A A--15 B D B D C 16--20 C B B B D21--25 C A A C C 26--30 D A D B A31(1)蘇: ①反對智者學派功利主義,追求真理②認識到自己的“無知”,美德即知識③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任答2點4分)柏:①民主制弊端 ②哲學家是最好的統治者(2點4分)(2)內涵:①人為中心,肯定人價值尊嚴崇尚理性②反對神性,抨擊教會腐敗②反對禁欲主義追求現世幸福③否定封建特權(任答2點4分)原因:①商業城市興起,手工工場發展,經濟繁榮(或最早產生資本主義萌芽)②較完整保留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典籍③新興資產階級力量壯大④意大利人才濟濟⑤教會嚴格控制思想,激起資產階級與平民不滿(任答2點4分)(3)意義:①為法國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動員②推動了歐美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思想解放③推動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或地區的民族民主革命。(任答2點4分)局限:①主要體現資產階級利益,所倡導的人權具有狹隘性和虛偽性②未能正確認識社會歷史發展客觀規律。(任答1點2分)32.(1)特點:種類多;食物為主;范圍廣;雙向交流(任答3點6分)(2)影響:①加速了人類從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的轉變②引發了西歐殖民擴張掠奪③增加資本原始積累促進歐洲資本主義發展④把世界連接成一個整體,擴大各國經濟文化交流⑤引起思想解放運動。(任答3點6分)(3)中:①賦稅制度變革②改變政府運作方式和社會交往方式③推動商業發展(任答2點4分)歐:價格革命,貨幣貶值物價上漲,封建領主地位下降,商業資產階級實力上升資本主義加速發展,封建制度瀕于解體。(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