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濱城高中聯盟 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高二5月期中考試歷史試卷命題人:大連市第二十三中學 高二歷史組 校對人: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中國古人通過祭祀表達對黃河的敬畏。根據《竹書紀年》記載,堯禪位于舜時,就舉行了隆重的黃河、洛水祭祀儀式。據甲骨卜辭記載,殷商指定的國家祭典中已經出現了專門的黃河祭祀日期和祭祀地點。這反映了黃河祭祀A.形成了同宗共祖的觀念 B.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C.促進了華夏認同的形成 D.祈求農業的風調雨順2.西域的胡人放牧時發明了雙足交叉可折疊的小馬扎“胡床”,隋朝因忌諱“胡”字改名為“交床”,南宋時期隨著人們對舒適度的講究,“交床”被改造成“交椅”,“交椅”逐漸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征,“坐第一把交椅”成了首領的代名詞。這一變化反映了A.南宋時期人們追求生活舒適度 B.政局變化影響思想文化的變遷C.民族交融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 D.坐交椅是古人身份地位的象征3.13世紀,蒙古大軍西征,基輔羅斯遭到沖擊。東北羅斯在蒙古金帳汗國統治下,受蒙古文化與統治方式影響,逐漸形成俄羅斯民族及其獨特的發展路徑;而西南羅斯因地理位置相對偏遠,蒙古統治相對薄弱,發展為烏克蘭(邊陲之地)民族,有其自身特色文化與歷史軌跡。這可以用于說明蒙古西征A.引發了大規模的民族遷徙 B.是影響民族分化的重要因素C.俄烏的歷史宿怨由來已久 D.決定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4.16—17世紀,一些天主教傳教士來到中國,借助傳播科學知識進行傳教。晚明時局衰頹,部分士人以為“西土之藥可治中土之疾”,遂出現向西方傳教士“問道者踵接”的盛況,掀起了一股“天學”熱潮。據此可推知A.經世致用漸成主流思潮 B.啟蒙思想影響開明官員C.中西國力對比發生變化 D.程朱理學逐漸失去活力5.如下表所示,英文“university”及其相關概念的翻譯在晚清時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這些變化的出現英文 19世紀中后期的翻譯 20世紀初的翻譯university 大書院、大學館、大學堂、翰林院 大學校、大學堂professllor 國子監祭酒 大學教習、大學教授、大學教員president 掌院 校長chanccor 翰林學士、翰林尚書 大學堂監督graduate 秀才、舉人、進士 畢業①順應了教育近代化的趨勢 ②推動了思想文化的革新③沖破了天朝上國的藩籬 ④反映了民族危機的加深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6.陳獨秀說:“所謂立憲政體,所謂國民政治,果能實現與否,純然以多數國民能否對于政治,自覺其居于主人的主動地位,為唯一根本條件”。胡適語錄:“爭你自己的自由就是爭國家的自由,爭你自己的權利就是爭國家的權利,因為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才能建造起來的?!彼麄冎卦趶娬{A.爭取個人權利是實現民主政治的前提 B.國民素質的提高決定國家的發展方向C.自由平等民主國家的建立是歷史必然 D.民主政治實現是國家發展的現實需要7.圖2為建國以來我國公共圖書館發展柱狀圖該圖反映了我國公共圖書館建設A.推動了工業化的實現 B.有利于珍貴古籍保存C.有助于推動社會教育 D.傳播了現代文化知識8.公元前三千紀晚期,庫提人(來自伊朗西北部的扎格羅斯山中部地區,屬于游牧部落)征服兩河流域,統治當地近百年。兩河流域楔形文字記載的庫提王朝的文獻資料數量極為有限,只有少數王室銘文流傳下來。這導致現代學者很難全面、準確地還原庫提王朝的歷史。對此合理的解釋是A.庫提人未能有效地融入當地文明 B.庫提人注重自身語言書寫記錄C.蘇美爾人不愿與征服者和平共處 D.楔形文字承載的記錄功能有限9.古羅馬法關于所有權是所有人“對物的最完全的支配權”的定義以及關于占有、使用、受益、處分各種權能的理論,直接被歸納到拿破侖法典的第544條中,備受國際民法學界的推崇,陸續被各國民法所采用。這表明A.羅馬法擁有普遍合理性的特點 B.近現代法律重視維護私有制度C.羅馬法因適用性強被后世繼承 D.羅馬法重視對私有財產的保護10.在北美原住民印第安人的創世故事里,茅香是最初生長在大地上的植物,是大地母親甜美芬芳的秀發。原住民把采來的茅香編成三股發辮,象征著思想、身體和精神的合一,以此傳遞他們對腳下土地的敬畏與感激。這A.蘊含著濃厚的迷信色彩 B.彰顯了人與自然的和諧C.反映出宗教信仰多樣化 D.體現了天人感應的思想11.《世界史綱》寫道:“亞歷山大去世以前,尤其是在他去世以后,人們有時間對他進行考慮時,關于一個世界性的法律和組織的想法在人們心目中已是一個切實可行的概念了。”作者意在說明,亞歷山大遠征A.擴大了希臘文化影響 B.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匯C.影響了人們的世界觀 D.推動世界性法律的出現12.如表是美國獨立后三位國家領袖公開發表的相關言論。這些言論體現出美國文化的特點是首任總統華盛頓 “人類已將維護神圣的自由火炬和共和政體命運的希望寄托于美國”開國元勛杰斐遜 “美國將通過……成為不幸者和受壓迫者的避難所而最好地服務于人類”憲法之父麥迪遜 “我們將成為文明世界的自由工場,比其他任何國家對非文明世界貢獻更大”A.力求全面融入世界 B.尊重文化多樣性C.維護世界和平發展 D.宣揚民族優越論13.圖3為18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從亞洲進口商品的情況(計算單位:荷蘭盾)。由此可推知,這一時期的荷蘭A.工業革命增加原料需求 B.壟斷了東方的商品貿易C.重構了全球的生產分工 D.大眾生活方式發生變化14.自1908年出現嚴重的人口過剩后,日本就開始向巴西移民,慢慢形成了巴西日本移民社會。但是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以巴西駐日領事館為橋梁,日本政府在移民社會內部,投入人力物力,建立了各種完備的社會體系,除了學校、醫院、出版等,甚至構筑起了一套自身的郵政系統。日本政府此舉旨在A.提升日本政府的公眾形象 B.減少移民對巴西的依賴C.強化移民的日本身份認同 D.實現對巴西的軍事占領15.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整個歐洲都籠罩在“沒落”“衰敗”的悲涼氣氛中,許多學者對自身文明的前途懷抱憂患意識,甚至掀起了一股“東方文化救世論”思潮。研究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的學術組織機構也大量涌現,形成了19世紀以來中學西播的一次高潮。當時西方學者的做法意在A.傳播中國優秀文化 B.揭露歐洲文明的弊端C.激發歐洲民族意識 D.反省重建歐洲的文明16.在20世紀以前的一個多世紀,中東本土居民對考古發掘基本不感興趣,在各個考古發掘地點主要充當體力勞動者,埃及文物局掌控在法國人手中,伊拉克和巴勒斯坦文物部門掌控在英國人手中。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奧斯曼帝國解體,埃及、伊拉克等國家獲得一定的獨立地位,紛紛開展自主考古發掘并限制本國文物外運。這種轉變實質上反映了中東國家A.試圖從文化遺產中尋求國家認同 B.認識到文物具有高昂的經濟價值C.通過自主考古發掘揭示歷史真相 D.通過考古提高人民文物保護意識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第17題16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共計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 唐宋鳳首壺的變遷唐初胡風盛行,一種被稱為胡瓶的銀質帶把壺沿絲路傳入中原,這便是唐三彩鳳首壺的原型。到目前為止,中國境內出土的胡瓶實物主要分布在寧夏和內蒙古等地區。金銀在唐代屬貴金屬,金銀器難以走入尋常人家,陶瓷燒造無疑提供了一個解決途徑。唐三彩鳳首壺在繼承“粟特式胡瓶”形制特征的基礎上,所飾紋樣明顯汲取了本土化的藝術元素。蓮花紋是南北朝時期隨佛教東傳的紋飾,而后逐漸演變為世俗化的裝飾紋樣,整體裝飾更為典雅華美。宋代鳳首壺則以青白釉色為主調,飾以簡潔的花草紋,恬靜淡雅的格調是宋人審美趣味的直接體現。考古發現的宋代風首壺主要分布于廣東和福建,安徽、江西等地也有零星發現。北宋時期為滿足陶瓷外銷的市場需求,廣州西村窯應運而生,生產的鳳首壺數量較多,遠銷海外。——摘編自羅佳《唐宋陶瓷鳳首壺所見絲綢之路藝術交流》材料二 1957年,考古人員在陜西省西安市火車站附近的元代安西王府遺址中,發現了一塊邊長14厘米、厚1.5厘米,正面鑄有36個奇怪符號的正方形鐵板,該鐵板被稱為“幻方”(圖5)。鐵板上36個符號所使用的其實是真正的阿拉伯數字,是現今發現的在中國數學史上最早應用阿拉伯數字的實物資料。———摘編自《中國數學史上應用阿拉伯數字最早的實物資料———幻方鐵板》(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宋時期鳳首壺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12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幻方”對探究阿拉伯數字傳入中國的史料價值。(4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民族危機的刺激讓國人開始反思中國的教育制度,勞動教育與民族存亡的關系逐漸被發掘認識。1906年,學部正式將“尚公、尚武、尚實”作為教育宗旨,“尚實”就包含了勞動教育的雛形。后來黃炎培開創的職業教育、晏陽初踐行的平民教育等均為我國勞動教育地位的提升作出了貢獻。由于社會性質的局限,民國時期勞動教育逐漸演變為勞工教育,出現社會團體、教育機構、企業、工會等共同參與勞工教育的情況,如榮氏企業以“學校工廠化是精神原則之所在”為理念實施勞工教育,勞工“進廠先教識字,落工習副業,非實習不能派事”。——摘編自李忠《近代中國勞工教育的歷史變遷》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生產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困難,新舊價值觀念之間沖撞激烈。中國共產黨迫切需要通過開展學校勞動教育肅清封建剝削思想、樹立勞動光榮的價值理念,動員青年一代積極投身國家建設,為促進國民經濟恢復與發展,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而努力……開展勞動教育過程中,黨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作為指導方針,將勞動教育與思想教育密切結合,大學、中學與小學的勞動教育同步推進,學校、家庭、社會的勞動教育相互統一。——摘編自李歡《新中國成立初期學校勞動教育的實踐探索與經驗啟示》(1)根據材料一,概括近代勞動教育的特點。(6分)(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簡析新中國初期重視勞動教育的意義。(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在各民族國家紛紛獨立的背景下,以往依靠暴力、強權的“血腥殖民”手段維系資本全球獲利的格局難以持續。資本主義開始轉向以更為柔和、更為隱蔽的手段來實現資本增值的目的,已經很少再使用傳統的殖民手段,媒介帝國主義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擴張進程中的新樣態。也正是在此過程中,伴隨著大眾傳媒、網絡技術媒介的快速發展,資本主義鞏固政治統治和資本獲利的手段,開始全面實現了從政治、軍事為主的方式向以傳播媒介為載體的柔性化方式的歷史性轉換。就信息化時代的統攝力而言,媒介霸權、媒介控制已成為資本主義全球獲利、控制社會秩序的新手段,無論是媒介與政治勾連,還是政治對媒介施加影響,都表征著資本主義霸權控制社會的手段實現了從政治軍事到媒介的轉向。———邱衛東《媒介帝國主義的時代生成、本質澄明及其應對》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許多曾淪為殖民地的國家發起了去西方化的運動,目的是根除舊殖民帝國的影響并消滅它們的權力象征。盡管如此,后殖民時代的民族認同并非總能強大到能根除殖民地的影響或取締歐洲人的習俗。圣雄甘地呼吁印度人恢復當地習俗,拒絕所有從西方進口的東西,找到印度人的靈觀。尼赫魯則傾向于工業化和世俗化,跟上現代化的趨勢,在印度實現西方世界那樣的繁榮和進步。——摘編自胡里奧麥克倫南《歐洲文明如何塑造現代世界》(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二戰后強權的殖民手段難以維系資本全球獲利格局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形成的文化特色。結合所學,談談應該如何看待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2分)材料歷史上人口遷徙的部分大事記時間 大事記公元前2 千紀初起 印歐人陸續進入西起歐洲、東到印度的廣大地區公元前2世紀—公元2世紀 中國北方匈奴不斷擴張;大月氏人西遷;日耳曼人南遷。3—6世紀 匈奴人內遷,并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五胡”內遷黃河流域;日耳曼人進入羅馬帝國并建立國家,滅亡西羅馬帝國,建立一系列日耳曼人國家7—8世紀中期 阿拉伯人開始擴張;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帝國。新航路開辟后 歐洲殖民者移民美洲、大洋洲;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工業革命后 近代華工移民美洲、大洋洲,促進美洲和大洋洲的發展;歐洲移民美洲、大洋洲和亞洲。二戰后 北非、東南亞、拉美等地大量勞動力流入西歐、北美和大洋洲。20世紀70、80年代以后 大量非洲勞動力涌向中東產油國;亞非勞動力移民至日本及亞洲新興工業國家。——摘編自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提取材料中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人口遷徙的影響”,自擬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條理清晰,表述成文。)濱城高中聯盟 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高二5月期中考試歷史答案1. B;堯、舜、殷商通過黃河祭祀強化政治權威,體現政治色彩;同宗共祖觀念、華夏認同形成非材料主旨,祈求農業豐收未明確提及。2. C;胡床從西域傳入,經改造成為身份象征,體現民族交融豐富中華文化;追求舒適度、政局影響思想變遷非核心,D為表象。3. B;蒙古西征導致羅斯民族分化為俄羅斯和烏克蘭,說明其是民族分化重要因素;未提大規模遷徙,俄烏宿怨非直接結論, “決定”表述絕對。4. D;晚明士人向傳教士學習,反映程朱理學活力不足,需外來思想補充;經世致用未成主流,啟蒙思想未影響,中西國力對比未體現。5. A;英文詞匯翻譯變化體現教育近代化,推動思想文化革新; “沖破天朝上國藩籬” “民族危機加深”無直接關聯。6. A;陳獨秀、胡適強調國民主動參與政治和爭取個人權利是民主政治前提; “決定國家發展方向”夸大,C、D非重點。7. C;公共圖書館數量增加有助于推動社會教育普及;與工業化、古籍保存、傳播現代文化無直接關聯。8. A;庫提人統治兩河流域但文獻少,因未有效融入當地文明,未繼承楔形文字記錄傳統;注重自身語言、蘇美爾人態度、楔形文字功能有限無依據。9. C;羅馬法關于所有權的理論被后世繼承,因適用性強;普遍合理性、維護私有制度、重視保護私有財產非核心。10. B; 印第安人將茅香象征人與自然合一,彰顯和諧;非迷信,與宗教信仰多樣、天人感應無關。11. C;亞歷山大遠征后,人們產生世界性法律和組織的觀念,影響世界觀;擴大希臘文化影響、促進文化交匯非主旨,世界性法律未出現。12. D;美國領袖言論宣揚自身優越,體現民族優越論;融入世界、尊重文化多樣、維護和平未體現。13. D;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口茶、咖啡等增加,反映大眾生活方式變化;工業革命未開始,未壟斷東方貿易,未重構全球分工。14. C; 日本在巴西移民社會建立體系,強化移民身份認同;提升形象、減少依賴、軍事占領無依據。15. D;一戰后西方學者掀起“東方文化救世論”,意在反省重建歐洲文明;傳播中國文化、揭露弊端、激發民族意識非主要目的。16. A;中東國家自主考古并限制文物外運,試圖從文化遺產尋求國家認同;經濟價值、揭示真相、保護意識非實質。17.(1)變化:形制從胡瓶到本土化;裝飾從華美到簡潔;分布從西北到東南;用途從貴族到外銷。原因:唐代開放包容,宋代審美轉向,經濟重心南移,海外貿易發展。 (2)史料價值:是阿拉伯數字傳入中國的實物證據,印證元代中外文化交流。18.(1)特點:與救亡圖存結合;多主體參與;從勞動教育到勞工教育。 (2)意義:肅清封建思想,樹立勞動觀念,促進經濟恢復,推動工業化,鞏固政權。19.(1)原因:民族國家獨立,殖民體系瓦解;媒介技術發展,霸權手段轉變。 (2)特色:傳統與現代并存。看待:文化民族性是根基,世界性是趨勢,應在交流中保持獨特性,推動多元共榮。20.示例:論題:人口遷徙推動文明交流與融合。闡述:印歐人遷徙推動文明傳播,如赫梯青銅技術;中國“五胡”內遷促進民族交融;新航路后黑奴貿易加速美洲開發。人口遷徙是文明交流的重要途徑,促進技術傳播、民族融合、文化互鑒,塑造多元文明格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