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攀枝花市2025屆高三第三次統一考試歷史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貼在條形碼區。2.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必須使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答非選擇題時,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題目所規定的答題區域內作答,答在本試題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 春秋時期,史官們將之前貴族納諫的原始檔案重新整理,補錄上后果,就成為了春秋史官文獻。如《國語》“祭公諫穆王征犬戎”,史官在諫言結尾補錄“王不聽,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由此可知,春秋史官文獻( )A. 反映出民本思想萌發 B. 記錄詳實還原歷史真相C. 傳承前代的禮儀制度 D. 意在提供借鑒維護統治2. 東漢時期,政府把國有的荒田和苑囿以及山川林澤租借給流民進行生產。接受假田的人,最初可以享受免除租稅的待遇,幾年以后,就要向國家繳納40%以上的假稅,并承擔其他封建義務。這些舉措( )A. 擴大了漢代自耕農群體 B. 致使土地兼并現象加劇C. 體現國家強化社會治理 D. 表明稅收主體發生變化3. 武則天時期,徐元慶的父親被縣尉趙師韞冤殺,徐元慶尋機殺死了趙師韞,并投案自首。武則天因其是為父復仇而主張赦免,陳子昂寫《復仇議狀》,主張對徐元慶“正國之典,置之以刑,然后旌閭墓”。一百年后,柳宗元作《駁復仇議》,認為陳子昂的處置既破壞了禮,又損害了法,進而提出有限制的復仇。“徐元慶案”的百年爭議表明唐代( )A. 探尋禮與刑的協調統一 B. 儒學開始向基層滲透C 追求法律程序公正完備 D. 開始嘗試“引經注律”4. 唐代文獻中哪吒是佛教的護法神,到了宋朝,哪吒的故事中出現“剔骨還親”的感人篇章,此后,哪吒的形象開始在一些道教典籍中出現,從原來兇惡的佛教護法神,轉變為一個具有叛逆性格的道教孩童神將。這反映出( )A. 宋朝崇文抑武國策 B. 佛教重視家庭倫理 C. 儒釋道三教融合 D. 理學成為官方哲學5. 洪武二十六年(1393)規定:“湖廣、四川、云南、廣西土官承襲,務要驗封司委官體勘”,明確了土司承襲審批權在吏部,而土司的承襲狀況均須地方官員結狀作保。在日常管理中也要求省級官員及時掌握土司動態并上報。這些規定的實行( )A. 增強了朝廷的統治權威 B. 開啟了邊疆內地一體化進程C. 緩和了中央與地方矛盾 D. 彰顯了改土歸流政策的效果6. 光緒三十一年,朝廷諭令蒙古“一體興學”,科布多設蒙養學堂,“專學滿蒙漢語言文字”,每年定期由參贊大臣考核學習成果。宣統元年,學部允準“國文以外特設言語一科”,以加強漢語口語教學。烏里雅蘇臺、庫倫等地,大都照此實施。蒙古等地的興學實踐( )A. 建立起近代學制體系 B. 進一步壯大漢族官僚的勢力C. 有利于增強國家認同 D. 強化中央對蒙古的軍事控制7. 1912年《真相畫報》創辦于上海,在第二期封面上,描繪了一位攝影師正在操作機器、記錄真相。該刊通過攝影技術的真實再現,“討論民國之真相,緬述既往、洞觀現在、默測將來”。這反映出( )A. 西方文化的入侵方式更加隱蔽 B. 期刊雜志有助于民眾了解時局C. 政論性報刊更受普通大眾歡迎 D. 新科技催生新型文化傳媒方式8. 1923年3月,北京政府出臺了《修正暫行工藝品獎勵章程》并附《施行細則》,明確將專利權限定于發明創造。1923-1927年間,獲得專利獎勵最多的為機械及工具類、化工制品類、其次為紡織及服飾、印刷及文具。這表明政府意在( )A. 提倡自由經營以利投資 B. 引入現代專利以促轉型C. 規范工商市場以促發展 D. 振興工商實業以培國本9. 抗戰時期,周恩來確定中共南方局外事工作的根本任務是“宣傳出去,爭取過來”。當時重慶的《大美晚報》(英文版)發表《我從陜北回來》一文,詳細報道了邊區百姓政治民主、言論自由、生活愉快等情況,史沫特萊出版專著《中國的戰歌》等作品,促成中外記者團采訪陜甘寧邊區。這表明( )A. 文化宣傳成為抗戰的主要斗爭形式 B. 國際社會開始關注中國的抗戰局勢C. 邊區建設獲得國際社會的一致認可 D. 外事工作旨在為抗戰勝利創造條件10. 1951年頒布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實行細則(草案)》明確規定:“各企業的女工人與女職員,有兩周歲以內的子女在二十人以上,經企業行政方面或資方與工會基層委員會雙方協商,有必要和可能時,得設立托兒所”。以法律條文的形式確保工廠托兒所的設立( )A. 得益于計劃經濟體制初步建立 B. 適應了國家經濟建設發展需要C. 說明社會保障體系已全面建立 D. 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11. 漢謨拉比統一后,王國居民對城市和故鄉的認同仍根深蒂固,對于本城主神的崇拜虔誠而熱烈。在《法典》前言中漢謨拉比將巴比倫城和其他25個被征服的城市及地區的主神一一列舉,并說明他如何尊重這些城市的宗教信仰。這反映出漢謨拉比時期( )A. 國家治理面臨巨大挑戰 B. 法律制定源于宗教信仰C. 中央集權統治逐漸弱化 D. 形成了完備的法律體系12. 12世紀前后,巴黎大學從神學立場提出教會自主論,得到教廷的全力支持,獲得教宗賜于的特權。博洛尼亞大學因從法律角度論證了皇帝在國家與教會關系中的地位,并表示擁護皇帝權威,在1158年得到腓特烈一世專門頒發的居住許可。這反映出該時期大學是( )A. 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B. 教權王權爭奪的重要對象C. 推動宗教改革的主要力量 D. 實現學術獨立的思想搖籃13. 依照1875年憲法規定,法國組閣后向議會報告施政方針,以便取得眾議院的“信任”。議會如果投不信任票,內閣即需提出辭職,并重新組閣。總統的每一命令須給部長副署方能有效,而部長只對議會負責。由此可知當時的法國( )A. 首創了內閣對議會負責的運行機制 B. 遵循了人民主權和中央集權的原則C. 解決了國內各政治派別之間的矛盾 D. 在法律上阻斷了保皇派復辟的道路14. 對于德國社會民主黨利用了合法斗爭和議會民主,逐步擴大自己陣地的情況,恩格斯晚年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說德國黨的重大貢獻在于“他們給予了世界各國同志們一件新的武器——最銳利的武器中的一件武器,他們向這些同志表明了應該怎樣利用普選權。”這一論述表明恩格斯主張( )A. 積極促進國際工人階級聯合 B. 放棄暴力革命轉向議會斗爭C. 根據形式變化調整斗爭策略 D. 健全民主制度發揚黨內民主15. 一戰期間,英國政府加強對生產能力的控制,通過特許的方式對貿易和進出口進行干預,并對資本的投入也實行了類似的控制。……到大戰結束之際,政府已經直接控制了海運、鐵路和運河航運,國內80%以上的食品都由政府來銷售,并且還控制了大部分商品的價格。這表明,一戰促使英國( )A. 政府職能發生根本轉變 B.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C. 借鑒蘇俄共產主義政策 D. 建立高度集中經濟體制16. 20世紀70年代,日本完成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密集型產業得以快速發展。1984年年末,美日兩國在鋼鐵領域的貿易摩擦以日本自愿限制本國鋼鐵在美國市場占有率而告終;1985年,美國動用《美國貿易法》中的“超級301條款”對日本半導體行業予以起訴,迫使日本簽訂《日美半導體協定》,強行打開日本市場。這說明( )A. 美日同盟關系完全破裂 B. 日本難以擺脫美經濟控制C. 區域集團化發展不平衡 D. 美國積極推進全球化進程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近代,隨著外部壓力增加,內部秩序的變動,傳統村莊治理秩序的被打破,鄉土社會危機不斷加深,出現了地方自治和官治兩種鄉村建設治理模式。然而,不同治理模式在鄉村社會的落地都面臨著困境。梁漱溟的鄒平實驗、盧作孚在重慶北碚進行的鄉村建設、陶行知等人推行的平民教育,其作用范圍有限,但其作為自覺的鄉村建設,根據鄉村現實、社會資源進行著鄉土社會的探索。國民政府在廣大農村地區復古“保甲制”,實行二五減租、減輕土地稅收等整合鄉村,不單是為了解決民生問題,以為其統治贏得更多的合法性,更是為了從鄉村提取更多的資源支撐整個的政權建設。但作為官治的執行者,卻難以取得鄉民的信任,鄉民對此表現出服從或反抗,缺乏治理的自主性。——摘編自李籽蘇《中國近代鄉村治理法權演變及啟示》等材料二 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促進鄉村發展的積極實踐,通過立法為各項財政支持政策提供了法律支持,在水、電、路等硬件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力圖通過政府財政資源的再分配縮小城鄉差距,建立了城鄉共生的一體化模式。1932年,聯邦緊急救濟署、農場安全管理局開始對農村家庭給予資金支持,以維持農場主的生活水平。1936年,聯邦政府出臺《農村電氣化法》,標志著美國鄉村發展政策體系正式開啟,加快了美國鄉村地區的電氣化進程,1935—1975年間,由中央變電設備送電的農場比重從10.9%上升到了99%,電話普及率也升至95%。——摘編自胡月田洪志《如何實現鄉村的振興?——基于美國鄉村發展政策演變的經驗借鑒》(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近代鄉村治理面臨的困境。(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國在鄉村治理措施上與中國的不同之處及其成因。(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近代中美鄉村治理的認識。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80年元旦《人民日報》發表題為《迎接大有作為的年代》的社論,指出:一九八○年來到了,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開始了。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我們歡欣鼓舞,滿懷著向四化目標前進的堅強信念和決心跨入八十年代。……八十年代是光明的,充滿希望的,也是嚴峻的,充滿考驗的。這是我們向四個現代化乘風破浪前進的年代,大有作為的年代。我們既要充分看到我們已取得的勝利,也要足夠估計到我們面臨的重重困難和問題。在我們祖國這條巨輪的偉大航程中,水面會遇到風浪,水下會出現暗礁,而我們的船身和機器也還有許多創傷需要修補。我們必須兢兢業業,扎扎實實,把我們的工作比以往做得更好。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該社論的內容自擬一個論題并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蜀有桀紂之亂,其國富饒,得其布帛金銀,足給軍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勁卒,浮大舶船以東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矣。”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秋,秦大夫張儀、司馬錯等領兵經石牛道攻蜀,控制了整個巴蜀。隨后,秦以巴蜀地區作為基地,其西其南的部落如“笮”“徙”“僰”等部落的華夏化也成為必然趨勢。秦在巴蜀設郡,修棧道,“移秦民萬家實蜀”,政策多為新創,此后歷代政府統治巴蜀,亦往往蹈襲。——摘編自趙心愚《秦統一巴蜀在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的意義》材料二 巴蜀自古就是民族遷徙流動的匯聚之地、文化交互影響的薈萃之所。巴蜀文化受地域文化因素影響,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特質;又北與中原文化交流,西北與秦隴文化交融,東南與楚文化交往,向南影響滇黔文化,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主動融入主流。中華文明發展史就是一部守正創新史:創新體現于中華文明發展的各個時期,活躍于中華文明的各個方面,呈現在中華文明的各個地域,巴蜀文化是獨具特色的地域之一。——摘編自王川《彰顯新時代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巴蜀文化力量》(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秦攻占并治理巴蜀地區的意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試舉兩例巴蜀文化成就,論述其對中華文明創新性的貢獻。攀枝花市2025屆高三第三次統一考試歷史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貼在條形碼區。2.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必須使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答非選擇題時,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題目所規定的答題區域內作答,答在本試題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題答案】【答案】D【2題答案】【答案】C【3題答案】【答案】A【4題答案】【答案】C【5題答案】【答案】A【6題答案】【答案】C【7題答案】【答案】B【8題答案】【答案】D【9題答案】【答案】D【10題答案】【答案】B【11題答案】【答案】A【12題答案】【答案】B【13題答案】【答案】A【14題答案】【答案】C【15題答案】【答案】B【16題答案】【答案】B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17題答案】【答案】(1)困境:不同治理模式落地困難;地方自治作用范圍有限;官治難以取得鄉民信任;鄉民缺乏治理自主性;國民政府整合鄉村是為提取資源,并非真正解決民生問題。(2)不同之處:美國通過立法保障鄉村發展;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縮小城鄉差距;給予農村家庭資金支持;成因:經濟危機影響;羅斯福新政推動;美國經濟實力較強。(3)認識:近代中美鄉村治理都面臨問題;美國模式有一定借鑒意義;中國鄉村治理應結合自身實際探索合適道路;鄉村治理對國家發展很重要。【18題答案】【答案】示例論題:20世紀80年代中國在挑戰中向四化目標奮進。闡述:20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在經濟上,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試點,雖面臨體制轉型困難,但推動了經濟發展;外交上,積極開展多邊外交,面臨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的挑戰,但提升了國際影響力;科技教育上,恢復高考,推進科技體制改革,面臨人才短缺等問題,但為發展奠定基礎。總之,80年代中國在困難中砥礪前行,向四化目標不斷邁進。【19題答案】【答案】(1)為秦國提供物資和軍事支持,有利于秦國統一;促進周邊部落華夏化,推動民族融合;設立郡縣等舉措為后世提供借鑒,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結合材料一,從對秦國統一、民族融合、地方管理等方面分析意義。(2)示例:三星堆文化,其獨特的青銅面具等文物造型奇特,豐富了中華文明的文化內涵,展現出獨特的藝術創造力;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其無壩引水等創新理念和工程技術,為后世水利建設提供范例,體現了中華文明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創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