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焦作市九年級第二次模擬測試歷 史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4頁,分為選擇題和非選擇題,滿分50分,考試時間60分鐘。2.開卷考試,可查閱參考資料,但應獨立答題,禁止交流資料。3.本答卷上不要答題,請按答題卡上注意事項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答在試題卷上的答案無效。選擇題(共20小題,20分)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的英文字母代號涂寫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1.有學者認為:良渚文化與仰韶文化雖存在差異,但“二者在玉器制作和農業技術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聯系”。這些聯系反映了A.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B.階級分化相當明顯C.黃河流域文化互動 D.經濟發展水平較高2.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一般記載作器者的姓名和作器緣由,內容包括祭祀訓誥、賞賜冊命、宴饗(xiǎng)田獵、土地轉讓、盟誓契約、刑事訴訟等。材料說明青銅器銘文A.傳承家族文化 B.體現等級森嚴C.提供豐富史料 D.印證工藝發達3.2002年湖南里耶出土的秦簡中有關于“洞庭郡”的記載(見右圖)。這一考古發現可直接印證秦朝A.統一文字 B.統一車軌C.推行郡縣制度 D.加強中央集權4.《淮南子·天文訓》中首次完整記載了二十四節氣名稱。這一記載反映了西漢A.農耕技術革新 B.天文歷法進步 C.儒家思想普及 D.絲綢之路興盛5.龍門石窟的北市(唐高宗時設置)香行(香料行業組織)像窟,有題記記載“北市香行社社官安僧達……(供養人姓名)等一心供養”。材料中信息可以從側面反映出當時A.對外貿易興盛 B.都市商業繁榮 C.政治制度創新 D.民族交流頻繁6.元代青花瓷以潔白的瓷胎和精美的鈷藍紋飾聞名,紋樣既有傳統的龍鳳牡丹,也有阿拉伯文字和伊斯蘭風格的幾何圖案。這反映了元代A.手工業技術領先世界 B.中外進行文化交流C.元政府重視海外貿易 D.漢族文化失去優勢7.清朝前期通過平定準噶爾部叛亂、設立伊犁將軍、派駐駐藏大臣等措施,加強了對西北、西南邊疆的管轄。這些舉措最重要的歷史意義在于A.促進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 B.奠定現代中國疆域基本版圖C.完善了清朝的軍事防御體系 D.加速邊疆地區改土歸流進程8.“既然引進和發展了先進生產力,便會自然地融入世界文明的大潮……應該承認,它奠定了一個現代工業文明系統的初步基礎。”以上材料評價的是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9.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列強在華投資迅速增長,1902年在華投資總額為8.13億美元,到1914年投資總額增至17.11億美元,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外交政策的演變 B.八國聯軍侵華的影響C.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D.列強侵華方式的變化10.1931年春,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后,農民“不還租,不還債,不完糧,不納捐稅,農民分得了土地,好像解下一種枷鎖,個個喜形于色”。這說明土地革命A.得到了農民熱情擁護 B.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鞏固了抗日民主政權 D.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11.斯諾在《西行漫記》中認為,長征“把原來可能是軍心渙散的潰退變成一場精神抖擻的勝利進軍”。斯諾意在強調長征A.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B.提升了黨員政治覺悟C.粉碎了國民黨的“圍剿” D.堅定了革命理想信念12.1938年,著名漫畫家豐子愷看到一群小孩在閱讀捷報,于是畫下著名漫畫《兒童與捷報》(見右圖)。對上述材料解讀正確的是A.公共閱讀利于宣傳抗日B.傳統繪畫藝術水平高超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D.民眾文化水平有所提升13.1956年,國務院通過《關于撤銷焦作礦區設置焦作市的決定》,撤銷焦作礦區,設置焦作市。這一決定的歷史背景是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一五”計劃的實施 C.三大改造的進行 D.抗美援朝的勝利14.“豫事辦”自2019年年底上線以來,已成為河南人民生活中離不開的“掌中寶”,注冊用戶數超過7000萬,上線5000多個事項,每天有200多萬人通過“豫事辦”辦理相關業務。這一現象可以反映出A.政府政務服務高效 B.科技創新能力增強 C.基礎設施建設完善 D.市場經濟體制成熟15.尼羅河每年泛濫帶來肥沃淤泥,使古埃及成為“尼羅河的贈禮”。古埃及人發展出精準的歷法(太陽歷)和灌溉系統,以預測洪水周期。這可以說明古埃及A.人民創造埃及文明 B.天文歷法領先世界C.地理環境影響文明 D.國家組織力量強大16.早期的中世紀,所有西歐的文化都籠罩了教會的色彩,“神甫們獲得知識教育的壟斷權,并且教育本身帶有最占優勢的神學性質”。材料說明中世紀西歐大學的教學氛圍呈現出A.自由開放的學術氣息 B.多元包容的文化環境C.濃厚的宗教神學色彩 D.嚴謹務實的治學風格17.“革命觀念”為“革命事件”鋪就了道路,是大革命的發動機和原動力。下列最能反映這一觀點的是A.《大憲章》與“光榮革命” B.文藝復興與法國大革命B.《獨立宣言》與獨立戰爭 D.啟蒙運動與法國大革命18.厄瓜多爾詩人何塞·華金·德·奧爾梅多的詩歌《胡寧大捷》中描述了這樣的場景:“我們目睹秘魯和哥倫比亞戰旗飄揚,……野蠻的西班牙人抱頭鼠竄”。與此場景相關的是A.印度民族大起義 B.拉丁美洲獨立運動C.埃及華夫脫運動: D.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19.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在《和約的經濟后果》中警告,“《凡爾賽和約》是‘迦太基式的和平’,其苛刻條款將摧毀德國經濟并引發災難”。由此可知,《凡爾賽和約》A.根除國際矛盾 B.改變世界格局 C.埋下戰爭禍根 D.維護國家主權20.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2025年末將在巴西召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全球正遭遇日益嚴重的氣候災害,“沒有任何地區可以幸免”。對此,各國應該A.加強合作 B.發展科技 C.優化政策 D.增加經費非選擇題(共5小題,30分)21.(6分)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洛陽含嘉倉出土銘磚銘文(節選):潤州(今江蘇鎮江)開元十四年租 米壹萬壹千壹材料二 大運河通濟渠的修建充分利用了鴻溝(今鄭州滎陽市境內)已廢棄的故道、東漢重修后的汴渠等,并在鄭州連接黃河,是連通黃河與淮河并到達洛陽的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的歷史考述》材料三 “穿黃工程采用雙線盾構隧洞穿越黃河河床……實現隧洞‘滴水不漏’,被譽為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里程碑。”“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后,北京市城區供水70%以上依賴南水,天津市主城區供水全部切換為南水……工程為黃淮海平原年均增加工農業用水量58億立方米,河南、河北兩省糧食增產約15%,沿線城市工業產值年均增長率提升1.8個百分點。”———節選自張基堯主編《中國南水北調工程》(1)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大運河河南段在中國古代承擔的功能。(2分)(2)據材料三,概括南水北調工程的作用。(2分)(3)綜上所述,總結大運河和南水北調工程體現了哪些人類智慧 (2分)22.(6分)河南省紅色旅游資源豐富,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A.紅旗渠紀念館(林州市)B.被稱作“小延安”的竹溝革命紀念館(駐馬店市確山縣)C.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信陽市新縣)D.蘭考焦裕祿紀念館(開封市蘭考縣)E.劉鄧大軍渡黃河紀念館(濮陽市臺前縣)F.鄭州二七紀念塔(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紀念館)材料二 某中學計劃設計一條“追尋中原紅色足跡”研學線路,串聯上述景點,并安排以下活動:在鄂豫皖蘇區首府模擬“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改革會議;在竹溝革命舊址體驗抗戰時期軍民聯合生產;于紅旗渠參與“重走修渠路”勞動實踐。(1)據材料一,將圖中的景點按歷史事件發生時間排序。(填寫字母,3分)( ) →E→ ( ) →C→ ( ) →A(2)從材料一的景點中任選一項紅色旅游資源,分析其歷史價值。(1分)23.(6分)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河南省1949-2014年GDP柱狀圖(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材料二 1949年與2024年河南省各項經濟指標對照表(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整理)年份 全省GDP(億元) 發電量(千瓦時)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 文盲率(%)1949 20.88 500多萬 4.58 80%2024 63589 3388.23 27596.69 1.5%(1)觀察材料一的柱狀圖,指出一處河南省GDP增長幅度明顯的時間節點,并分析其歷史原因。(2分)(2)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新中國成立以來河南省的建設成就。(2分)(3)綜上所述,說一說在新中國成立后推動河南乃至全國命運改變的關鍵因素。(2分)24.(6分)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1850年英國工業產值占全球總量的51%,1870年降至32%,1913年進一步下滑至14%。與此同時,美國工業產值占比從1870年的23%升至1913年的38%,德國同期從13%增至15.7%……企業主和投資者對新興技術(如電力、化學工業)的適應滯后,大量資本流向海外殖民地而非本土產業升級,導致生產率增長放緩。———安格斯·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材料二 到1900年,英國對外投資占全球總輸出的40%,其資本流向美洲、亞洲和非洲的鐵路、礦山和種植園。這種“食利者經濟”雖削弱了工業活力,卻讓英國通過金融收益維持了遠超其國土規模的全球影響力。———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1)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英國工業地位的變化,并分析這一變化的原因。(4分)(2)綜上所述,結合所學知識,談一談英國工業地位變化帶來的影響 (2分)25.(6分)閱讀下面材料,從中提煉出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80——120字的短文。(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明確;史實正確;條理清晰,語句通順,表述完整)一方面,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力量,正在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換代,驅動“無人經濟”快速發展,在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醫療等民生領域產生積極正面影響。另一方面,個人信息和隱私保護、人工智能創作內容的知識產權、人工智能系統可能存在的歧視和偏見、無人駕駛系統的交通法規、腦機接口和人機共生的科技倫理等問題已經顯現出來,需要抓緊提供解決方案。———譚鐵牛《人工智能的歷史、現狀和未來》2025年焦作市九年級第二次模擬測試歷史參考答案選擇題(共20小題,20分)1.A 2.C 3.C 4.B 5.B 6.B 7.B 8.A 9.D 10.D11.D 12.A 13.B 14.A 15.C 16.C 17.D 18.B 19.C 20.A非選擇題(共5小題,30分)人工智能的發展及其影響21.(1)運河不僅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而且是中國大一統局面的政治紐帶,對促進南北經濟發展和國家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2)南水北調是緩解中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戰略性工程。(3)它體現了人類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偉大精神。(3)據材料二,分析研學活動對青少年傳承紅色精神的作用。(2分)22.(1)F、B、D(2) 紅旗渠紀念館(林州市),紀念館通過展示修建過程中的實物、照片和資料,讓參觀者了解紅旗渠精神的內涵,激勵人們在新時代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3)研學活動對青少年傳承紅色精神的作用: 增強歷史體驗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懷; 弘揚紅色精神:23.(1)河南省GDP增長幅度明顯的時間節點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1992年之后);歷史原因:①鄧小平1992年南巡講話②市場經濟體制確立③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2)建設成就:經濟總量大幅增長;能源供給能力提升;消費市場繁榮;教育水平提高(3)關鍵因素:政策支持;工業化和城市化;教育和人力資源;基礎設施建設24.(1)變化:英國工業地位從領先到下降,被美國和德國超越。原因:技術滯后;資本流向海外(2)影響:本土工業發展動力不足;通過金融收益維持全球影響力25.人工智能的發展和影響一方面,有著積極的正面影響。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力量,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換代,驅動“無人經濟”快速發展。在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醫療等民生領域產生積極正面影響。另一方面,又面臨著挑戰與問題。個人信息和隱私保護、人工智能創作內容的知識產權、人工智能系統可能存在的歧視和偏見、無人駕駛系統的交通法規、腦機接口和人機共生的科技倫理等問題已經顯現出來,需要抓緊提供解決方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