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歷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已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上)前兩單元、選擇性必修3。圜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郊合題目要求。1.考古學者在某史前遺址處發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類墓葬數量占墓葬總數的比例啟分別為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規模大、隨葬品豐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禮器等。據此可知,當時長A.氏族聚落開始形成B.文明曙光初現五C.禮樂制度趨于完善D.等級秩序建立數2.學界對先秦時期的“貝”是否具有貨幣職能存在爭議。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持“先秦時期的‘貝’具備貨幣屬性”的是弼A.婦好墓棺槨核心區出土了6880枚海貝格B.殷墟遺址中貝幣與玉作為禮器被置于祭壇上C,商代墓葬的貝幣多穿孔成串,十貝為朋D.西周銘文有“貝五十朋,公命亢買玉”的記載3.漢初,禮義的作用重新得到重視,但這一時期的禮義觀卻仍受到法家財利思想的影響。到漢武帝時期,義利“兩養”觀的重要性不斷被提及。漢昭帝時期,賢良文學們反對“言利”,主張推行貴德賤利、重義輕財的政策。這種變化主要緣于A,社會主流思想的演變B.政府的重農抑商政策C.漢承秦制的歷史傳承D.秦朝速亡的歷史教訓【高二歷史第1頁(共6頁)】4.圖1為《西晉時期各民族內遷圖》。圖中所示的人口遷徙直接導致西圖1注:圖中①代表鮮卑,②代表匈奴,③代表氏,④代表羌,⑤代表羯。匈奴和羯的內遷區域彼此交疊。A.南北政權對峙B.江南開發加快C.民族交融加深D.漢族人口減少5.《千金方》將佛教慈悲思想轉化為“仁者愛人”的具體實踐。其“不得問其貴賤貧富”的診療準則,源自《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恩思想。《千金方》還融合了道教慈善思想,如反對“殺生求生”的用藥原則,主張尊重生命的倫理思想。《千金方》中的上述思想折射出當時A.“三教合流”的趨勢B.中醫治療與教化合一C.儒學地位受到挑戰D.醫理推動佛教中國化6.表1所示為宋代廣州市舶司發展歷程中的某些歷史片段。由此可知,兩宋時期表1時間歷史片段廣州恢復市舶司設置,廣州市舶司成為經歷唐末戰亂之后,首個恢復運作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的市舶司尚書省表示,《廣州市舶條法》已完成修訂,應委官推行。廣州市舶司通過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立法,率先免除地方長官的市舶兼職,引領中央垂直管理市舶司潮流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廣州市舶司通過出售海外物資變現的收入高達110萬貫A.廣州是唯一的外貿口岸B.財政收人依賴外貿活動C.重農抑商政策日益放松D.海上絲綢之路地位凸顯7,在明清之際以及清康熙帝時期,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日益頻繁并且受到中國政府的重視,與此同時,漢學也在西方流傳開來。這主要說明當時A.中國逐漸脫離國際潮流B.中西文化在互鑒中發展C.漢學助推歐洲文藝復興D.中國政府鼓勵對外開放8.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工人周刊》湖南工人》工人教育》等工人報刊異軍突起。《中國農民》《農民運動》等農民報刊也紛紛涌現。這類以社會階層命名的印刷品的廣泛傳播A啟發了勞動人民的政治覺悟B.凝聚了國民革命的思想共識C.體現了階級矛盾的普遍激化D.推動了大眾文化的蓬勃發展古一正h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