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云南省迪慶州民族中學2023-2024學年上學期期末考試
高一 歷史
(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
注意事項:
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
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 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
一、選擇題:本題共30個小題,每題2分,共60分
1.余秋雨說:“廢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廢墟讓我們把地理讀成歷史。”站在南京古城依稀“讀到”的歷史有( )
①鴉片戰爭的硝煙 ②中共在此蹣跚起步 ③日本侵略者的暴虐 ④國民黨政權的滅亡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 “滿洲映畫協會”在1937年8月成立后,推出了一系列國策電影,如1939年拍攝的愛情片《白蘭之歌》:片中男主人公是日本人,女主人公是中國人,男人是主導者,女人是奉獻者,全片以日語對白為主,國語對白很少。這類國策電影(  )
A. 體現了日本“以華制華”的政策 B. 消弭了中國人民的反抗意志
C. 對國統區人民進行奴化教育 D. 直接為日本的殖民統治服務
3.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馬毛姐“七一勛章”,致敬詞寫道:“馬毛姐,一等渡江功臣,在渡江戰役中,手臂中彈,依然咬牙堅持,6次橫渡長江,運送3批解放軍成功登岸,是聞名全國的渡江英雄。”渡江戰役的勝利表明(  )
A. 國共重慶談判走向失敗 B. 解放戰爭最終結束
C. 中國革命得到民眾支持 D. 戰爭進入反攻階段
4.東漢豪強地主在莊園內納賓客附徒,興辦教育,經營各種經濟事業,豢養軍隊,甚至通過輿論控制地方政權。田莊
A. 是王國問題的延續 B. 有助于為國家培養人才
C. 有利于維護君主專制 D. 不利于對地方有效管理
5.甲骨文中有田、疇、禾、穡、麥等字,又有酒、鬯(音同暢,香酒)等字;有“祭鬯至百卣(音同有,酒器)”記載。這說明當時(  )
A. 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B. 家庭手工業的形成
C. 神權與王權相結合 D. 農業生產有所發展
6.《南京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并未在國內公布頒行,條約文本一直存放在兩廣總督衙門,當時連清朝辦理“夷務”的官員都“未見其文”,社會各界對條約的具體內容更是缺乏了解。這(  )
A. 揭示了鴉片戰爭的敗因 B. 說明各界對條約內容漠不關心
C. 反映了國人的愚昧無知 D. 表明晚清仍具有天朝上國觀念
7.某學生歷史研究性學習論文的關鍵詞有:“八七會議”“井岡山會師”“紅軍長征”“西安事變”。據此,請你判斷該論文的主題可能是( )
A. 國民革命,洪流奔騰 B. 十年內戰,烽火綿延
C. 全面抗戰,同仇敵愾 D. 解放戰爭,革命勝利
8.王其榘認為:“明代的內閣,不過是皇帝御用的一個擬定朝廷政令文件的文書房……閣臣是皇帝選用的代言侍臣。”材料表明(  )
A. 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B. 內閣是中央一級的決策機構
C. 內閣首輔與宰相地位一致 D. 內閣擁有草擬政令的權力
9.665—669年間日本的兩次遣唐使都表示要同唐朝和親。702—752年間的四次遣唐使把全面吸收唐文化放在首位。777—838年間的三次遣唐使則帶著勸誘迎回尚滯留在唐的日本學者、留學生、學問僧的使命。這一變化反映(  )
A. 開放是唐朝的基本國策 B. 日本受唐影響發展迅速
C. 社會狀況影響中外交流 D. 日本社會轉向脫亞入歐
10.北宋范仲淹主政杭州期間,“二浙阻饑,谷價方涌(跳躍),斗錢百二十,公(范仲淹)遂增至斗百八十,眾不知所為,公仍命多出榜沿江,具述杭饑及米價所增之數,于是商賈聞之,晨夜爭進,唯恐后,且虞后者繼來。米既輻輳,遂減價,還至百二十”。范仲淹的這一做法(  )
A. 利用了商賈唯利是圖的本性 B. 解決了當地的糧食短缺問題
C. 加劇了當地社會發展的無序化 D. 表明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11.中國已知最早的人類是( )
A. 元謀人 B. 北京人 C. 山頂洞人 D. 南方古猿
12.1940年代中后期,中國許多工礦企業盡管賬面上獲得利潤,但難以維持再生產,故“很多工廠把囤積原料作為主業,反以生產作為副業”。這說明,當時(  )
A. 商業的繁榮帶動了工業生產 B. 抗日戰爭的勝利推動生產恢復
C. 國統區的經濟秩序遭到破壞 D. 國民黨軍閥混戰擾亂經濟發展
13.清朝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1636年,改國號為“大清”的皇帝是(  )
A. 努爾哈赤 B. 皇太極 C. 朱元璋 D. 李自成
14.魏晉至隋唐時期,出現了“書圣”王羲之、“詩圣”杜甫、“畫圣”吳道子、“藥圣”孫思邈、“草圣”張旭等杰出人物,文藝成就達到高峰,其主要原因在于(  )
A. 社會的繁榮與發展 B. 民族交融的加深
C. 儒道佛的相互融合 D. 外來文明的傳入
15.抗日戰爭作為近現代中國最重要的一場反侵略戰爭,它的地位無論如何都應該比任何一場國內戰爭的地位更高。對于中國共產黨的勝利來說,抗日戰爭時期也是一個關鍵時期,它就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成熟起來的,沒有抗日戰爭時期的大發展,也沒有解放戰爭的勝利。材料說明抗日戰爭的勝利(  )
A. 是近代中國反對外來侵略的第一次勝利
B. 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結束的標志
C. 奠定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基礎 、
D. 是偉大的中華民族走向振興的根本保證
16.下表是19世紀中期中國出現的介紹西方史地的著作。
據此可知,這些著作(  )
A. 徹底拋棄了盲目自大的時代局限 B. 沖擊了傳統的“夷夏之防”
C. 蘊含的思想理念危及清政府統治 D. 動搖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17.李贄在湖北麻城芝佛院講學時收女子做弟子,有時還用通信的方式和一些女子研討學問。他和大同巡撫梅園的女兒梅澹然有書信往來,《焚書》中的《觀音問》等就是例證。材料反映了(  )
A. 明末理學的統治地位動搖 B. 明末商品經濟發展促使男女平等
C. 明末資產階級的進步思潮 D. 李贊以其實際行動批駁了封建教條
18.有學者認為,在進行新王朝統治的頂層設計時,漢朝君臣選擇了基本沿襲秦朝創立的法令制度的做法,“與秦朝不同,漢初采取了郡縣與分封諸侯國并行的體制。然而,這一體制卻給漢初政權的穩定埋下了隱患。”下列項中,屬于其“隱患”的是( )
A. “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
B. “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
C. “二三年間,開闔動搖,舉天地之內,無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
D. “夸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
19.明朝中期以后,內閣首輔多隨俗浮沉以求免禍,甚至不惜取媚宦官以鞏固權力,于政事則無所主張。這反映出明代(  )
A. 內閣地位超越六部 B. 皇帝昏庸依賴于內閣
C. 官僚運行機制成熟 D. 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
20.1843年6月23日,中英雙方議定了中英《過境稅聲明》,依據《南京條約》中關于協定關稅等項規定,聲明“中國內地關稅,定例本輕,今復議明,內地各關收稅,洋貨各稅,一切照舊輕納,不復加增”。這一聲明(  )
A. 使英國資本在中國占據主導地位 B. 使英國商品完全不受內地控制
C. 進一步損害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 D. 大大減輕了進出口貿易的負擔
21.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和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世界各種矛盾在中國空前激化的產物,帶有鮮明的政治主張和國際關系訴求,通過以青年學子為先鋒隊的全民族抗爭,首次成功扭轉了政府的外交決策。材料中的“它”(  )
A. 推動了新文化運動興起 B. 促進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C. 宣傳了中共的救國主張 D. 成為反蔣的第二條戰線
22.唐朝在隋朝三省六部制基礎上,設立了政事堂議政制度,主要由皇帝親信主持,集體商議;參與政事堂議政的除了三省長官,還有皇帝直接指派的親信官員。政事堂初設于門下省,后改設到中書省,唐朝中期將政事堂議政處設在中書門下省,兩省合署辦公之所。唐朝政事堂的演變(  )
A. 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B. 提高了尚書省的地位
C. 有利于提高決策效率 D. 取消了宰相的決策權
23.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取材于釋迦牟尼降生的故事,但畫中侍女與官員的衣著、造型與盛唐的宮女、官員十分相似;敦煌石窟的壁畫也多借漢地的人物故事闡述佛學的道理。這說明唐代繪畫(  )
A. 以宗教畫最為繁盛 B. 取材范圍得到擴展
C. 融合中外文化元素 D. 助推三教并行潮流
24.秦朝采取的一系列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其中包括( )
①皇帝對國家事務擁有至高無上的決定權
②設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府
③在地方徹底廢除分封制,實行郡國并行制度
④郡縣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命考核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5.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岳飛赤誠愛國的《滿江紅》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對岳飛《滿江紅》的理解正確的是(  )
A. “靖康恥,尤未雪”,所指史實為“紹興和議”
B. “臣子恨,何時滅”,體現了岳飛的忠君愛國思想
C. “怒發沖冠”,是針對南宋政權對他的誣陷迫害
D. “收拾舊山河”,是要收復被契丹族占領的國土
26.東漢末至三國時期,全國性水利體系被打破。吳國修太湖東緣湖堤……開鑿塘河,建立以建業為中心的南方漕運體系;曹魏在河北平原上修鑿了白溝……泉州渠等運河,在黃淮平原上開鑿了淮陽渠、百尺渠等運河,先后建立起以鄴城、洛陽為中心的北方漕運體系;蜀國也大力發展水利事業。這反映了( )
A. 經濟交流受到時局影響 B. 北方經濟得到恢復
C. 北方水利建設優于南方 D. 南方經濟得到開發
27.下圖為1977年在銀川市西夏陵區出土的鎏金銅牛。作為研究社會經濟發展的一件歷史文物,它可以用來佐證西夏當時 ( )
A. 禮俗的全面漢化 B. 生產方式受中原影響
C. 經濟重心的轉移 D. 農耕經濟占主導地位
28.若運用下圖研究清朝歷史,可反映出當時(  )
A. 社會劇烈動蕩 B. 人地矛盾尖銳
C. 種植結構調整 D. 重農抑商強化
29.從秦代到明末1800多年中,被篡弒的君主共101人,其中三國4人,兩晉(不含十六國)9人,南朝16人,北朝19人,占比超過45%,而時間只有350多年。這折射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
A. 政治局面長期動蕩 B. 中央集權嚴重削弱
C. 國家治理秩序混亂 D. 民族交融影響穩定
30.據明朝萬歷年間《宣府鎮志》記載,長城關隘張家口一帶“南京羅緞鋪,蘇州綢緞鋪,潞州綢鋪,澤州帕鋪,臨清布帛鋪、絨線鋪、雜貨鋪,各行交易,鋪沿長四五里許”。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A. 長城內外經濟的互補性 B. 抑商政策的松動
C. 江南經濟的進一步開發 D. 商業資本的集聚
二、非選擇題(共40分)
3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一 宋朝時生產力提高,商品經濟發展加快。政府對待農業與商品經濟的關系相比前代有許多不同之處,坊市界限的打破促進了城市經濟發展;重農抑商情況也明顯變化,宋代仍然把農業放在首位并注意改進農業生產工具,獎勵墾荒,農業發展使國家有了雄厚的經濟實力,隨之而來的是商業發展和手工業興旺、造船發達和對外貿易的發展。指南針已普遍用于航海、造紙、雕版印刷、火藥均已出現。紡織、制瓷、礦冶等各部門都有顯著發展,各業作坊規模之大超越前代。
——摘編自鄧曉影《宋代商業發展與商人地位的提高》
材料二 到了晚明時期,玉米和甘薯等的引進推廣使糧食產量有了大幅提高。種棉養蠶也蔚然成風,經濟效益可觀。各地商品種類更豐富,工商業專業市鎮大量興起。如松江地區是明代最著名的棉紡織業中心,有眾多手工業專業市鎮和商品集散地,其中朱涇鎮“四鄉盛產棉花,鄉人精于紡織,所產標布質地精細”。隨著經營范圍擴大、資本增多和競爭激烈,形成了一批商業集團即商幫,如徽商因人數多、資本雄厚、經營多種行業而著名。明清之前人們都以習儒做官為人生目標,隨著商品經濟發展、新“四民觀”和“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現,許多文人也“棄儒就賈”開始從商。但商業發展也刺激了社會的世俗化,社會的商業化使人心趨于機械、變詐,人們唯利是圖。
——摘編自陳君齊洋錕《晚明的商業發展與社會變遷》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朝商業繁榮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晚明商業發展的表現及影響。
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20世紀20年代的國民黨的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中最使人感興趣的一個事件,它的成功是因為它為愛國和革命的目標出色地動員了人力和物質資源。組織階段從1923年后期持續到1926年中,在此期間,一批堅定的中國人以很有限的力量開始,組織了一個旨在統一國家、戰勝外國特權和改變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狀況的革命運動。
——摘編自【美】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
材料二
民主立憲乃國民革命之預定目標,外應世界潮流,內應國民要求,不可緩亦不能緩。戰后新中國之政治,此其主流也。但和平建國、民主憲政的口號,不過是搪塞人民民主要求、堅持反動統治的一種手段。蔣介石一方面說“民主憲政不容再緩”,但又提出種種“先決條件”,阻撓民主政治的實現。
——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國民黨領導國民大革命的有利條件。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抗戰勝利后國民黨面臨的主要困境,并說明蔣介石為解決這一困境采取的舉措。
3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一五”計劃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云同志主持制定的。“一五”計劃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由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到1957年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128.6%,五年合計鋼產量1 656萬噸,等于舊中國從1900年到1948年49年間鋼的總產量760萬噸的218%,煤產量達到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產業結構發生新的變化,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產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業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糧食產量達到3 901億斤,棉花產量達到3 280萬擔,都超額完成計劃。
——摘編自龔關《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
材料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工業化步伐顯著加快。從2012年到2021年,工業增加值從20.9萬億元增長到37.3萬億元,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四成以上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成為全球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截至2021年底,全國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51.3%和74.7%,比2012年分別提高了30.7和25.9個百分點。發布留能制造國際標準42項、國家標準300多項,基礎共性和關鍵技術國家標準的覆蓋率達到97.5%。截至2021年末,全國企業的數量達到4 842萬戶,增長1.7倍,其中99%以上都是中小企業。我國規模以上的工業中小企業戶數達到40萬戶,營業收入超過75萬億元,利潤總額達到4.7萬億元,較2012年分別增長23.5%、38.7%、37.1%。
——摘編自中國社科院《改革開放簡史》
(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簡述“一五”計劃時期,新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影響。
(2)結合材料一、二和所學知識,指出新時代新型工業化與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化道路的不同之處。
一、選擇題
1.【答案】B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南京古城的有關內容,旨在考查學生獲取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依據題干中“南京古城”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1842年,標志著鴉片戰爭結束的《南京條約》簽訂;1937年,南京大屠殺見證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虐;1949年,解放南京標志著國民黨政權的滅亡,故①③④正確;結合所學知識,中共成立于上海,故②錯誤。綜上所述,B項正確,ACD項錯誤。故選B。
2.【答案】D
【解析】“滿洲映畫協會”是在日本殖民東北的背景下建立的,其推出的國策電影《白蘭之歌》以日語為主,國語對白很少,且主人公以日本人為主導,這顯然是服務于當時日本對東北的殖民統治,D項正確;“以華制華”主要體現為扶植傀儡政權,電影中并沒有體現,排除A項;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后,全民族抗戰開始,中國人民的反抗意志被激發,排除B項;“滿洲映畫協會”推出的國策電影主要放映地區在東北,而非國統區,排除C項。
3.【答案】C
【解析】據材料“運送3批解放軍成功登岸”可知,1949年4月,馬毛姐冒著生命危險積極投身渡江支前工作,說明人民踴躍支持革命,故選C項;重慶談判,是抗日戰爭勝利之際,中共和國民黨就中國未來的發展前途、建設大計在重慶進行的一次歷史性會談,從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經過43天談判,國共雙方達成《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在1946年6月底“雙十協定”被全面撕毀,排除A項;1950年6月解放海南島的大規模作戰行動基本結束,解放戰爭最終結束,排除B項;1947年6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排除D項。
4.【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豪強地主在莊園內納賓客附徒”“經營各種經濟事業,豢養軍隊”“通過輿論控制地方政權”可知,東漢豪強地主莊園勢力強大,容易形成割據勢力,對中央集權是一種挑戰,故D項正確;漢武帝時期實行推恩令并設置刺史,有效的解決了王國問題,排除A項;題干并未強調田莊培養的人才服務于國家,排除B項;田莊的存在不利于東漢加強中央集權,更不利于君主專制制度的維系,排除C項。故選D項。
5.【答案】D
【解析】據題干“甲骨文中有田、疇、禾、穡、麥等字”信息,表明當時農業生產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故選D項。土地私有制的確立是在封建社會,A項錯誤;家庭手工業是封建社會的產物,B項錯誤;神權與王權相結合是指通過宗教儀式來強化王權,與材料信息不符,C項錯誤。
6.【答案】D
【解析】清政府不是很情愿地接受這一歷史事實,不準備認真執行,這表明清王朝愚昧,仍具有天朝上國觀念,不了解近代國際外交的形勢,D項正確;材料沒有揭示鴉片戰爭的敗因,排除A項;《南京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并未在國內公布頒行,使得社會各界對條約的具體內容更是缺乏了解,而非各界對條約內容漠不關心,排除B項;《南京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并未在國內公布頒行導致國人不了解,不能體現國人愚昧無知,排除C項。
7.【答案】B
【解析】國民革命發生在1924年到1927年,而“八七會議”“井岡山會師”“紅軍長征”“西安事變”均在國民革命失敗后,排除A;“八七會議”“井岡山會師”“紅軍長征”“西安事變”均發生在1927年到1936年期間,故選B;全面抗戰始于1937年,時間不符,排除;解放戰爭發生在1946年到1949年,排除D。
8.【答案】A
【解析】“不過是皇帝御用的一個擬定朝廷政令文件的文書房”表明了內閣沒有實質性的權力,只是皇帝的一個顧問機構,不是正式的中央機構,因此內閣首輔與宰相地位是不一致的,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故A項正確,排除B、C項;內閣只是皇帝的顧問機構,沒有草擬政令的權力,故排除D項。
9.【答案】C
【解析】據材料可知安史之亂后,唐朝國力衰退,日本調整了遣唐使的任務,反映了社會狀況影響中外交流,故選C項;材料僅反映了不同時期遣唐使的任務,未涉及唐朝的基本國策,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遣唐使的任務變化,并不是日本發展迅速,排除B項;日本社會轉向脫亞入歐是在近代時期明治維新后,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10.【答案】A
【解析】據材料可知,范仲淹通過調整谷價來吸引商人出售糧食,以緩解糧食危機,故選A項;范仲淹的這一做法只能緩解糧食短缺,無法解決這一問題,排除B項;范仲淹防范了商人囤積居奇,有利于社會有序化,排除C項;材料中只是范仲淹的做法,而重農抑商屬于國策,并未松弛,排除D項。
11.【答案】A
【解析】據題干“中國已知最早的人類”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是中國已知最早的人類,A項正確;北京人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不是我國已知最早的人類,排除B項;山頂洞人是我國早期人類的代表之一,但不是最早的人類,排除C項;南方古猿是人類從猿到人轉變的第一個階段,不屬于人類,排除D項。故選A項。
12.【答案】C
【解析】1940年代中后期正值抗戰勝利后,當時官僚資本主義膨脹,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加上國民政府發動內戰,大肆征斂,濫發紙幣得出國統區的經濟秩序遭到破壞,故選C項;材料“把囤積原料作為主業,反以生產作為副業”說明工業生產減緩且材料未反映商業的繁榮,排除A項;據材料“難以維持再生產”說明生產減緩,而不是恢復,排除B項;材料主要提及1940年代中后期,主要是抗戰勝利后國共內戰,排除D項。
13.【答案】B
【解析】選B。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故選B。
14.【答案】A
【解析】魏晉至隋唐時期,國家在經歷一定的動蕩后逐漸走向統一和穩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繁榮發展為文藝興盛提供基礎,是主要原因,A項正確;民族交融加深確實對文化發展有積極影響,但它只是文藝發展的一個促進因素,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項;儒道佛的相互融合為文化藝術注入了新的思想內涵,影響了文藝創作的理念和風格,排除C項;外來文明豐富文藝形式,但需以社會繁榮為基礎,非主要原因,排除D項。
15.【答案】C
【解析】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題干強調抗日戰爭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壯大,奠定了中國共產黨奪取解放戰爭也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基礎,C項正確。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結束的標志是新中國的成立,排除B項;“偉大的中華民族走向振興的根本保證”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排除D項。
16.【答案】B
【解析】傳統“夷夏之防”觀念強調中國在世界的中心地位,這些介紹西方史地的著作使人們的觀念受到沖擊,故選B項;“徹底拋棄”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蘊含的思想理念有利于維護清政府統治,排除C項;近代向西方學習的思想仍是處于中國傳統文化框架下,并未動搖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排除D項。
17.【答案】D
【解析】李贄招收女弟子,以其實際行動批駁了“男女有別”的封建教條,故選D項;李贄的言行并沒有動搖理學的統治地位,排除A項;材料“收女子做弟子,有時還用通信的方式和一些女子研討學問”不足以體現出男女平等,排除B項;資產階級在明朝末年還未產生,排除C項。
18.【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與秦朝不同,漢初采取了郡縣與分封諸侯國并行的體制。然而,這一體制卻給漢初政權的穩定埋下了隱患”可知,漢初地方實行郡國并行制,伴隨地方封國勢力越來越大,嚴重威脅了中央集權,“夸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符合材料內容,D項正確;“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形容的是秦朝的暴政,排除A項;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指的是唐后期藩鎮割據的場景,不符合材料,排除B項;“二三年間,開闔動搖,舉天地之內,無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形容的是王安石變法,不符合材料,排除C項。故選D項。
19.【答案】D
【解析】選D。明代內閣始終不是中央一級正式機構,所以地位不可能超越六部,故排除A項;B、C兩項在材料中無從體現,排除;根據“內閣首輔多隨俗浮沉以求免禍,甚至不惜取媚宦官以鞏固權力”并結合所學可知內閣首輔并沒有法定權力,而是要依賴于皇權,所以才會出現取媚宦官的狀況,反映了君主專制的進一步強化,故選D項。
20.【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英國侵略者在控制了五處通商口岸的貨物進出口稅率之后,又利用《過境稅聲明》對中國內地關稅強加干涉,從而使中國關稅自主權進一步受到損害,C項正確;英國資本在中國的地位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A項;英國商品完全不受內地控制的說法錯誤,排除B項;《過境稅聲明》使中國產品失去了關稅的保護,嚴重削弱了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利于出口,排除D項。故選C項。
21.【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以青年學生為先鋒可知是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反帝愛國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故選B項;五四運動時新文化運動已經開展,因此推動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說法不成立,排除A項;五四運動是1919年,中共成立是1921年,因此五四運動宣傳共產黨救國主張的說法不成立,排除C項;五四運動反對的是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此時蔣介石還未上臺,排除D項。
22.【答案】C
【解析】由三省長官同堂議事、分工協作變為中書省與門下省合署辦公,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項正確;材料強調君主專制的加強,而非中央集權的加強,排除A項;“提高了”表述錯誤,排除B項;“取消了”說法錯誤,排除D項。
23.【答案】C
【解析】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此圖寫異域故事,而畫中的人卻加以中國化,當是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融合中外文化元素的結果,故選C項;材料講述佛教的本土化,未和其他類型的繪畫對比,無法得出宗教畫最為繁盛,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繪畫的取材范圍,無法得出唐代繪畫取材范圍得到擴展,排除B項;材料只提及了佛教,未提及道教和儒教,無法得出“助推三教并行潮流”的結論,排除D項。
24.【答案】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體制,在中央實行皇帝制等,皇帝對國家事務擁有至高無上的決定權,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①正確;秦朝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適應了中央集權的統治,②正確;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③錯誤;秦統一全國后,在地方徹底廢除分封制,實行郡國并行制度,郡縣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命考核,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④正確;綜上所述,①②④正確,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
25.【答案】B
【解析】“靖康恥”指北宋靖康年間,金軍入侵,北宋滅亡的恥辱,故A項錯誤;“臣子恨,何時滅”表達出岳飛為君分憂,忠于王事的忠君愛國思想,故B項正確;“怒發沖冠”指對金軍入侵和未能收復故土的憤恨,故C項錯誤;“收拾舊山河”指收復被女真族占領的國土,故D項錯誤。
26.【答案】A
【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三國時期形成了三大水利體系,全國性水利體系被打破。東漢末年群雄崛起,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這樣的政治格局,使他們在各種的統治區域發展各自的水利事業,反映了政治狀況影響了經濟交流,A項正確;材料體系的三國水利發展問題,B只體現的是北方經濟狀況,排除B項;材料對于南方和北方的水利建設沒有進行比較,排除C項;南方經濟開發是對材料的片面解讀,不能涵蓋材料中曹魏政權的情況,排除D項。故選A項。
27.【答案】B
【解析】根據“銅牛”可以看出牛耕生產,說明西夏當時生產方式受中原影響,B項正確;“禮俗的全面漢化”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圖片信息只能說明耕作方式受中原影響,不能證明經濟重心的轉移,排除C項;一件歷史文物不能證明農耕經濟占主導地位,排除D項。故選B項。
28.【答案】B
【解析】據圖表信息可知,明清時期人均糧食占有量呈下降趨勢,結合所學可知,清朝人口逐漸膨脹,對糧食的總需求量增加,在土地有限的情況下,人地矛盾尖銳,故選B項;據圖表信息可知,清朝糧食總產量仍然呈整體上升趨勢,說明當時社會較為穩定,排除A項;圖表并未顯示不同種類的農作物種植情況,排除C項;圖表信息并未顯示經濟政策如何,因而無法反映“重農抑商強化”,排除D項。
29.【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分析,秦代到明末漫長的1800多年被篡弒的君主101人,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350多年44人占比超過45%,說明該時期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政治局面動蕩不穩,A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中央集權嚴重削弱,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國家治理秩序混亂,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民族交融影響穩定,排除D項。故選A項。
30.【答案】A
【解析】據材料可知,長城關隘張家口一帶,貿易繁榮,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政府在邊關設置了貿易市場,而長城內外農牧業、牧商業經濟具有互補性,故選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仍固守抑商政策,排除B項;材料中雖然涉及到江南地區的南京、蘇州,但也有北方城市,排除C項;材料呈現的是張家口一帶貿易情況,未體現大商人資本的集聚,排除D項。
二、非選擇題
31.【答案】(1)原因: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政府鼓勵經商(重農抑商政策松動);科技的進步;經濟重心的南移;紙幣(交子)的使用。(任三點)
(2)表現:農產品成為商品(農產品商品化);商品種類更加豐富;出現了大批工商業市鎮;出現了商幫;商人資本雄厚,多種經營。(任二點)
影響:市民階層崛起,階級結構變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賤商觀念開始改變(傳統的抑商思想受到沖擊),刺激了社會的世俗化與逐利化。(任二點)
32.【答案】(1)孫中山領導下的國民黨具有革命性和愛國性;打倒列強、除軍閥是當時全國人民的共同心愿;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
(2)困境:和平建國的呼聲與獨裁統治之間的矛盾;內戰的部署工作尚未完成。
舉措:邀請中共參加重慶談判;否決政協協議;積極部署內戰;在美帝國主義的幫助下發動內戰;召開國民黨包辦的“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濫發紙幣,巧取豪奪。
33.【答案】(1)影響:推動了工業生產能力的提高;推動了產業結構的調整,重工業在經濟結構中所占的比例上升;為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不同之處:工業化水平位于世界先進行列;工業門類更加齊全;信息化生產能力提升;工業整體發展水平更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景山区| 和平县| 临城县| 扎赉特旗| 南木林县| 江华| 武宁县| 铅山县| 瑞安市| 六枝特区| 双桥区| 昌图县| 托里县| 江山市| 象州县| 育儿| 九江市| 仙桃市| 策勒县| 玉田县| 梨树县| 正镶白旗| 天台县| 平顺县| 河曲县| 锡林浩特市| 荆门市| 庆元县| 津南区| 潞西市| 宜都市| 赣州市| 平凉市| 正安县| 锦州市| 新乡市| 蓬安县| 蓬溪县| 邻水| 梅州市| 洪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