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碳中和背景下,發展海上風電成為全球共識。各國政府對海上風電產業,往往通過政策激勵和引領,不斷提高其經濟性,實現快速發展。2021年我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位居世界第一。完成1、2題。1.近年來,我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A.風能清潔 B.國家政策支持 C.風能可再生 D.市場需求增加能力要求:能夠準確提取出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思維路徑:【答案】1.B材料信息指示“各國政府對海上風電產業,往往通過政策激勵和引領,不斷提高其經濟性,實現快速發展?!?br/>B正確風能清潔、風能可再生是風能本身的特點,過去和現在都有這些特點,題目為“近年來……主要原因”,不符題意A、C錯誤市場需求增加會使得用電量增加,但不一定會讓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短期內實現快速增長D錯誤碳中和背景下,發展海上風電成為全球共識。各國政府對海上風電產業,往往通過政策激勵和引領,不斷提高其經濟性,實現快速發展。2021年我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位居世界第一。完成1、2題。2.海上風電在我國總發電量中占比低,是因為①產業發展起步晚 ②海上可利用空間小③能源消費總量大 ④海上風能資源匱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能力要求:考查學生綜合思維的能力,能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進行判斷,從時空尺度的角度分析相關問題思維路徑:【答案】2.A海上風電相關產業起步較晚,風力發電量與其它化石能源發電量相比較少①正確我國海上可利用空間大,②與事實不符②錯誤我國人口眾多,能源消費需求大,發電總量大③正確海面摩擦力小,風力大,風能資源豐富④錯誤能力要求:能夠通過材料信息、圖片信息的相關提示,結合所學知識得出結論思維路徑:【答案】3.C下圖為某地地質剖面圖,圖中出露巖層經歷了晚古生代的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和中生代的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等地質時期的變遷。完成3、4題。3.圖示石灰巖形成時期A.爬行動物盛行B.被子植物興盛C.蕨類植物繁盛D.三葉蟲開始出現爬行動物盛行A錯誤中生代蕨類植物繁盛C正確古生代中后期三葉蟲開始出現D錯誤古生代早期被子植物興盛B錯誤新生代讀圖:“石炭紀石灰巖”材料“晚古生代的泥盆紀、石炭紀……”+下圖為某地地質剖面圖,圖中出露巖層經歷了晚古生代的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和中生代的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等地質時期的變遷。完成3、4題。4.圖中未知巖層可能是A.泥盆紀砂礫巖B.石炭紀粉砂巖C.二疊紀砂頁巖D.侏羅紀花崗巖能力要求:能夠通過材料信息、圖片信息的相關提示,結合所學知識得出結論思維路徑:【答案】4.D未知巖層形成時期是?讀圖:1.6億年前選項中沒有三疊紀D正確讀圖:白堊紀碎屑巖、二疊紀頁巖的形成時間分別為1.2億年前、2.6億年前未知巖層可能形成于三疊紀或侏羅紀未知巖層形成時期位于這兩個巖層時期之間巖層的新老關系:花崗巖為侵入巖,其形成時間要比其穿過的巖層更晚馬鈴著具有耐旱、耐寒和耐瘠的習性。將馬鈴薯列為主糧有利于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下表為2021年世界部分國家馬鈴薯單產比較表。完成5、6題。第5、6題表國家 科威特 新西蘭 美國 愛爾蘭 德國 中國 世界平均單產(噸/公頃) 51.9 50.8 49.1 45.6 43.8 16.3 20.75.為提高我國馬鈴薯單產,下列因素中貢獻最大的是A.科學技術 B.播種面積 C.勞動力數量 D.復種指數能力要求:掌握影響作物單產的因素思維路徑:【答案】5.A題目:“提高馬鈴薯單產”、“貢獻最大”A正確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主要手段:①擴大農田灌溉面積與防洪排澇,平整土地 ②培育推廣糧食高產品種,研發綜合配套栽培技術。③大力施用農家有機肥和增施化肥。④提高耕地復種指數,發展間作套種。⑤使用農藥防治病蟲害。⑥發展農業機械化。依靠擴大播種面積可以提高總產量;增加勞動力數量對于提高單產影響不大;提高復種指數來提高馬鈴薯單產的上升空間有限(復種指數受自然因素影響)馬鈴著具有耐旱、耐寒和耐瘠的習性。將馬鈴薯列為主糧有利于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下表為2021年世界部分國家馬鈴薯單產比較表。完成5、6題。第5、6題表國家 科威特 新西蘭 美國 愛爾蘭 德國 中國 世界平均單產(噸/公頃) 51.9 50.8 49.1 45.6 43.8 16.3 20.76.未來馬鈴薯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原因是①易保鮮儲存 ②增產潛力大 ③環境適應能力強 ④符合大眾飲食習慣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能力要求:考查馬鈴薯對于保障糧食安全的作用,能運用圖表信息、地理方法解決問題思維路徑:【答案】 6.C材料:“馬鈴著具有耐旱、耐寒和耐瘠的習性。A正確受自然條件約束,依靠擴大播種面積、增加勞動力數量、提高復種指數來提高馬鈴薯單產的上升空間有限說明馬鈴著適應能力強,但無法說明其易保鮮儲存,①不對巖溶作用化學方程式為CaCO + CO + H O = Ca(HCO ) 。下圖為某地喀斯特地貌景觀照片。完成7、8題。7.喀斯特洞穴形成過程主要是A.風化,釋放CO2B.溶蝕,吸收CO2C.搬運,釋放CO2D.沉積,吸收CO2能力要求:掌握溶洞的成因,正確理解巖溶作用的化學公式思維路徑:【答案】 7.B題目:“喀斯特洞穴” 喀斯特溶洞流水溶蝕B正確巖溶作用化學方程式為CaCO + CO + H O = Ca(HCO ) 需要吸收CO2巖溶作用化學方程式為CaCO + CO + H O = Ca(HCO ) 。下圖為某地喀斯特地貌景觀照片。完成7、8題。8.與鐘乳石形成機制相同的是A.珊瑚礁 B.玄武巖C.大理巖 D.生物化石能力要求:掌握鐘乳石的成因,正確理解巖溶作用的化學公式;能夠區分不同巖石類型、化石的形成過程思維路徑:【答案】 8.A鐘乳石形成化學方程式Ca(HCO3)2 =CaCO3↓+CO2↑+H2O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質石灰巖A正確鐘乳石 喀斯特沉積地貌 流水沉積作用玄武巖——巖漿巖——巖漿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大理巖——變質巖——高溫高壓、變質作用生物化石——埋藏、石化作用B、C、D錯誤我國某都市圈2020年0~14歲、15~64歲和65歲及以上各年齡段人口比重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6.33、高4.42、高1.91個百分點。下圖為該都市圈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人口密度隨圈層變化圖。完成9~11題。9.20年來,該都市圈人口增長主要來自①勞動年齡人口 ②老年人③政策性人口集聚 ④自發性人口集聚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第9~11題圖關鍵詞:都市圈、人口增長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大于老年人人口比重,①對,②錯提取材料信息:2020年0~14歲、15~64歲和65歲及以上各年齡段人口比重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6.33、高4.42、高1.91個百分點。勞動年齡人口在該都市圈各年齡段人口比重中較大,主要原因是該都市圈經濟發達,吸引外來人口集聚,④正確;材料沒有具體展示政策吸引人口集聚的相關信息。③錯。]B正確能力要求:結合材料,把握好時間尺度,分析該都市圈的人口增長與人口遷移問題思維路徑:【答案】9.B我國某都市圈2020年0~14歲、15~64歲和65歲及以上各年齡段人口比重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6.33、高4.42、高1.91個百分點。下圖為該都市圈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人口密度隨圈層變化圖。完成9~11題。10.20年來,該都市圈0~50千米范圍內人口密度增長迅速,反映出A.人均居住用地擴大 B.土地人口承載力提高C.生態環境質量較優 D.公共服務集聚效應強第9~11題圖能力要求:運用圖片信息,辨識區域范圍,分析影響該都市圈內人口分布的因素思維路徑:【答案】10.D離都市圈越近,人口密度越大都市圈中心,居住用地面積有限,人口密度增長,人均居住用地縮小,A錯。人口密度增長,對資源的需求增加,土地資源緊張,土地人口承載力降低,B錯。人口密度迅速增長后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增強,都市圈中心生態環境質量較差,C錯。都市圈經濟發達,集聚效應強,吸引人口向都市圈中心集聚,人口密度迅速增長,D對。我國某都市圈2020年0~14歲、15~64歲和65歲及以上各年齡段人口比重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6.33、高4.42、高1.91個百分點。下圖為該都市圈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人口密度隨圈層變化圖。完成9~11題。11.該都市核心圈交通布局形態為“環形十放射狀”的主要目的是A.引導人口向交通沿線分布B.促進物流功能向市郊聚集C.吸引服務業沿交通線布局D.構建方便快捷的通勤網絡第9~11題圖“環形十放射狀”交通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交通擁堵,近20年來,該都市核心圈人口密度迅速增長,勞動力人口集中,交通壓力增大。因此該都市核心圈交通布局形態為“環形十放射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構建方便快捷的通勤網絡,D對。若人口、服務業沿交通沿線分布,人口密度度呈現的增長狀態與材料圖不符,A、C錯。促進物流功能向市郊聚集,題目問的是“都市核心圈”,與題意不符,B錯。能力要求:借助題目信息,轉化相關圖形,分析都市核心圈的交通布局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思維路徑:【答案】11.D能力要求:考察板塊構造與地震,需正確解讀地圖信息,從區域的視角對板塊邊界進行比較,辨析選項思維路徑:【答案】12.B北京時間2024年11月11日0時49分,古巴南部海域(19.8°N,77.0°W)發生6.8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完成12~14題。12.此次地震A.震中位于大西洋中脊B.附近為板塊消亡邊界C.震源位于太平洋板塊D.引發海嘯危及哈瓦那第12~14題圖大西洋中脊——板塊張裂處——生長邊界大西洋中脊在震中更偏東處A錯誤材料:古巴南部海域(19.8°N,77.0°W)發生6.8級地震——在圖中找到位置,結合板塊分布圖B正確圖中綠色描線屬于美洲板塊C錯誤產生海嘯通常需要三個條件:發生在深海;地震要有足夠的強度,以導致一定規模的海底移位和錯動;海底的位移或斷層位錯須在豎向有一定規模D錯誤北京時間2024年11月11日0時49分,古巴南部海域(19.8°N,77.0°W)發生6.8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完成12~14題。13.甲、乙、丙、丁四地海底巖石年齡最小的是A.甲 B.乙C.丙 D.丁生長邊界——丙——海嶺消亡邊界——甲、乙、丁——海溝能力要求:考查板塊邊界與巖石年齡的關系。能夠判讀圖中的板塊邊界類型,從區域差異的視角出發,結合辨析巖石年齡新老關系的方法,得出最終結論思維路徑:【答案】13.C同一海區,離海嶺越近,形成的巖石年齡越新;離海溝越近,形成的巖石年齡越老C正確]北京時間2024年11月11日0時49分,古巴南部海域(19.8°N,77.0°W)發生6.8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完成12~14題。14.甲、乙、丙、丁四地表層海水性質比較,正確的是A.海水鹽度:甲>乙B.海水溫度:甲>乙C.海水鹽度:乙>丙D.海水密度:丙>丁第12~14題圖甲附近有寒流流經,乙附近有暖流流經——A、B錯誤能力要求:概括與比較地理特征和差異的能力;掌握基礎知識,結合地圖位置進行判斷。知識點:海水溫度、鹽度、密度的影響因素;洋流的分布規律思維路徑:【答案】14.C副熱帶海區蒸發量大于降水量,鹽度稍高;赤道海區蒸發量小于降水量,鹽度稍低在同緯度地帶,暖流經過的海區,溫度偏高,鹽度偏高;寒流經過的海區,溫度偏低,鹽度偏低乙位于副熱帶海區,丙位于赤道海區——C正確海水溫度與海水密度呈正相關關系丙受暖流影響,丁受寒流影響——D錯誤下圖為南極洲某冰架30多年來面積變化遙感監測圖。完成15~17題。 第15~17題圖115.該冰架面積變化體現的全球氣候變化,引發A.北極航道通航能力提升 B.青藏高原湖泊面積縮小C.我國冬小麥北界向南移 D.我國西北高山雪線下降能力要求:需具備概括與比較地理特征和差異的能力;能從時空綜合角度分析全球氣候變暖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帶來的影響思維路徑:【答案】15.A讀圖可知:30多年來,冰架面積整體在縮小推測:全球氣候變暖極地融冰增加高原積雪、冰川融水增加 ,蒸發增強我國冬季平均氣溫上升氣溫與雪線的分布高度呈正相關北極航道通航能力提升,A正確青藏高原湖泊面積先增加后縮小,B錯誤我國冬小麥北界向北移,C錯誤我國西北高山雪線上升,D錯誤下圖為南極洲某冰架30多年來面積變化遙感監測圖。完成15~17題。 第15~17題圖116.下列利用遙感技術監測的項目中,可確定甲為島礁而非浮冰的是A.激光雷達遙感探測冰面起伏 B.熱紅外遙感獲取海表溫度分布C.微波遙感探測水下三維地形 D.可見光遙感獲取冰面面積大小 能力要求:考查遙感技術的應用。從空間尺度辨析地理事物的分布情況思維路徑:【答案】16.C島礁通常指的是巖石性地貌,它們是露出水面的巖石,可以是明礁(露出水面的礁石)或暗礁(不在水面上但依然存在的礁石),浮冰和島礁在冰面起伏上可能沒有明顯區別,因此無法直接區分島礁和浮冰。浮冰和島礁的溫度差異可能不明顯,島礁通常與海底地形相連,而浮冰則是漂浮在海面上僅通過面積無法判斷島礁和浮冰,兩者都有大有小下圖為南極洲某冰架30多年來面積變化遙感監測圖。完成15~17題。17.圖2(左)所示的海拔高度變化剖面線,對應圖2(右)中的A.① B.② C.③ D.④第15~17題圖2能力要求:考查地形剖面圖的判讀。運用地圖、坐標圖等地理工具,獲取并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空間分布特征與差異思維路徑:【答案】17.D第15~17題圖1讀坐標圖,橫坐標從左往右——南半球,緯度變??;讀地圖,①②都為緯線,緯度值無變化,①②錯誤讀坐標圖,綠色圓圈指示右圖部分符合剖面線④,④正確,③錯誤D正確俄羅斯礦產資源豐富。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俄羅斯對某些特定礦產的需求增加,前蘇聯時期發現和勘探的礦產儲量即將耗盡,礦產進口又因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受到威脅,為此更新了戰略性礦產資源清單。下圖為俄羅斯戰略性礦產資源清單變化示意圖。完成18、19題。18.俄羅斯增加戰略性礦產資源種類的主要目的是A.促進高科技產業轉型升級B.提高戰略性礦產資源利用率C.限制戰略性礦產資源出口D.提升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第18、19題圖能力要求:考查資源安全與國家安全。能夠調動地理原理、方法,從區域的視角(不同空間尺度——俄羅斯、全球),推測該地理現象發生的目的思維路徑:【答案】18.D材料:礦產資源豐富、對某些特定礦產的需求增加、前蘇聯時期發現和勘探的礦產儲量即將耗盡、礦產進口因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受到威脅戰略性礦產:是指對國家的國防安全、經濟安全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礦產資源。+滿足高科技產業部門需求,A未體現只是更新清單,并未指明開采利用,B錯誤沒有限制戰略性礦產資源出口,C錯誤戰略性礦產資源是俄羅斯保障國民經濟正常運轉、確保國家安全、提高自身競爭力的重要籌碼,D正確+題目:增加戰略性礦產資源種類俄羅斯礦產資源豐富。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俄羅斯對某些特定礦產的需求增加,前蘇聯時期發現和勘探的礦產儲量即將耗盡,礦產進口又因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受到威脅,為此更新了戰略性礦產資源清單。下圖為俄羅斯戰略性礦產資源清單變化示意圖。完成18、19題。19.俄羅斯更新其戰略性礦產資源清單產生的最主要影響是A.限制外國資本進入戰略性礦產領域B.推動戰略性礦產國際合作C.刺激國內戰略性礦產的勘探與開采D.增加戰略性礦產資源儲備第18、19題圖能力要求:考查資源安全與國家安全。能夠運用地理方法,從區域的視角、時空綜合的角度(不同空間尺度——俄羅斯、全球),分析該地理現象出現產生的影響思維路徑:【答案】19.C只是更新清單,未限制外國資本進入戰略性礦產領域,A錯誤更新清單的直接目的是明確開發重點,并沒有直接推動國際合作,B錯誤材料指示“前蘇聯時期發現和勘探的礦產儲量即將耗盡”,更新清單能引導資源向勘探和開采領域傾斜,提升國內礦產供應能力,減少對外依賴,C正確增加資源儲備是通過勘探和開采實現的,更新清單只是推動這些活動的手段,而非直接結果,D錯誤生活圈是由滿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各類服務活動所構成的空間范圍,根據居民到服務設施出行時間的長短可劃分不同等級。近年來,我國開展生活圈規劃建設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質。下圖為三個等級生活圈示意圖。完成20、21題。20.生活圈等級越高A.服務設施的規模越小B.居民出行距離越長C.服務設施分布越均勻D.居民出行頻率越高第20、21題圖能力要求:獲取、辨析材料和圖片信息,從區域視角對不同等級的生活圈進行比較,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因果聯系思維路徑:【答案】20.B讀圖可知:等級越高材料:生活圈是由滿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各類服務活動所構成的空間范圍,根據居民到服務設施出行時間的長短可劃分不同等級。+服務設施的規模越大,A錯誤居民出行距離越長,B正確服務設施越高級,數量越少,分布更分散,C錯誤居民出行頻率越低,D錯誤生活圈是由滿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各類服務活動所構成的空間范圍,根據居民到服務設施出行時間的長短可劃分不同等級。近年來,我國開展生活圈規劃建設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質。下圖為三個等級生活圈示意圖。完成20、21題。21.不同等級生活圈建設,可以①促進城市功能分區 ②提高15分鐘生活圈服務設施等級③緩解城市交通擁堵 ④減輕60分鐘生活圈服務設施壓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第20、21題圖能力要求:從區域視角對不同等級的生活圈進行比較,辨析不同等級生活圈的建設對區域發展產生的影響思維路徑:【答案】21.D材料:近年來,我國開展生活圈規劃建設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質。③④正確,D正確材料:生活圈是根據居民到服務設施出行時間的長短可劃分不同等級。城市功能分區的概念:因同一種土地利用方式對用地空間和位置需求相同,導致同一類活動在城市空間上集聚。不同等級生活圈建設無法促進城市功能分區,A、B錯誤針對的是不同等級的生活圈,并沒有直接提高15分鐘生活圈服務設施等級,C錯誤下圖為北半球某地某時刻海平面等壓線圖(單位hPa)。完成22、23題。22.圖中等壓距和P地氣壓值(單位hPa)可能是A.5.0 1012 B.7.5 1008C.5.0 1027 D.7.5 1030第22、23題圖能力要求:運用地圖,獲取信息,解讀地理事物的形成和地理現象的空間格局;結合所學知識對選項進行判讀思維路徑:【答案】22.B(n-1)d< P<(n+1)d;n為3——2d< P<4d P=1023.5-1002.2=21.3選項d為7.5符合,排除A、C鋒線出現在鋒面氣旋的低壓槽上——P應為低壓值,小于1023.5,排除D,綜合以上,B正確下圖為北半球某地某時刻海平面等壓線圖(單位hPa)。完成22、23題。23.甲、乙、丙、丁四地氣象要素的垂直變化,可能出現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第22、23題圖能力要求:考查鋒面氣旋的性質。從區域視角對地理現象進行綜合、比較、分析地理現象的空間分布特征與差異思維路徑:【答案】23.B已知信息:“北半球+鋒面氣旋+已知鋒線”——在圖中畫出冷暖鋒——甲在暖鋒后,乙在暖鋒前;丙在冷鋒后,丁在冷鋒前甲地受暖氣團控制,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未經過鋒面,不會出現逆溫,A錯誤乙地近地面為冷氣團,上空為暖氣團。一般暖氣團沿鋒面上升過程中隨著溫度降低,相對濕度會增大。所以乙地近地面(冷氣團)相對濕度較低,上空(暖氣團)相對濕度較高,B正確同一地點,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 ,氣壓越低,C錯誤近地面丁地的風向為西南風,越往高空,摩擦力越小直至消失,丁地風向向右偏轉的角度越來越大,直至到高空風向平行于等壓線向右。甲、乙兩地天文愛好者進行太陽高度觀測。具體做法:在平坦地面上方水平放置一塊有一個小孔的遮光板,太陽光透過小孔投影到地面上,形成較清晰的太陽投影。下圖為兩地天文愛好者在兩分、兩至日正午時刻,在同高度用相同遮光板觀測到的太陽影像地面投影。完成24、25題。24.若冬至日,甲、乙兩地日落時世界時相同,則甲位于乙的A.東南 B.東北C.西北 D.西南能力要求:結合圖片內容,調動地理原理、方法和技能,結合不同空間視角,分析地理現象發生過程思維路徑:【答案】24.A題目關鍵:冬至日、日落時世界時相同日落時世界時相同:同時日落——兩地在同一昏線上二分日太陽投影點在小孔垂直投影點的南邊甲地在南半球兩至日其中一天的太陽投影在小孔垂直投影的偏北一點甲地在南回歸線偏北一點二分日太陽投影點在小孔垂直投影點的北邊乙地在北半球兩至日其中一天的太陽投影在小孔垂直投影的偏南一點冬至日二分日夏至日冬至日二分日夏至日乙地在北回歸線偏南一點甲乙25.兩地正午太陽高度之差(△h)年變化有可能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甲、乙兩地天文愛好者進行太陽高度觀測。具體做法:在平坦地面上方水平放置一塊有一個小孔的遮光板,太陽光透過小孔投影到地面上,形成較清晰的太陽投影。下圖為兩地天文愛好者在兩分、兩至日正午時刻,在同高度用相同遮光板觀測到的太陽影像地面投影。完成24、25題。能力要求:從時空綜合的角度分析地理現象的時空分布規律及發展演化過程思維路徑:【答案】25.CH=90 -|當地緯度±直射點緯度|根據圈出信息以及24題推測信息可知甲乙緯度關于赤道對稱, H為0,排除①②夏至日乙甲兩地的 H=90°-(23.5°-乙緯度值)-[90°-(甲緯度值+23.5°)]=乙緯度值+甲緯度值太陽直射乙時,乙甲兩地 H=90°-[90°-(甲緯度值+乙緯度值)]=甲緯度值+乙緯度值因此,太陽直射點位置從乙到23.5°N,再移動到乙位置的這段期間內,兩地的 H不變。排除④,C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