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0渤油一中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歷史學科期中考試試卷O本試卷分為第I卷(選擇題)和第I1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00分,考試用時60分鐘。第I卷(選擇題)O本卷共15題,每題3分,共45分.1.南方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和北方遼河上游的紅山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出現較大規棋的祭壇和神廟。伴隨著歷史的發展,良諸文化和紅山文化在本地區消失,而玉器和大型祭壇在中原夏商周文明中找到延伸現象。這表明()A.中原文明輻射四方B.區域文明進程趨同OC.中華文明一體發展D華夏認同觀念加強2.以印歐人為主體的游牧部落,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進入巴爾干地區,·并與當地居民神合,形成古代的希臘人。他們在哲學、科學、建筑和藝術等多個領域取得成就。這說明古代印歐人的遷徙()A.導致農耕文明遭受破壞B.影響歐洲區域文化發展OC.創立雅典民主政治制度D.加劇希臘社會不平等性3.據史料記載,西周初年,周天子可以在諸侯國設置“監”,委派史官,還任命諸侯國的上卿負責統軍治民,以上措施表明當時()A中央集權體制建立B.君主李制不斷強化C.國家政權趨向嚴密製D.分封諸侯相互牽制4.孟子認為:“桀紂之失天下也,尖其最也”“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墨子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的主張,認為人要變“自愛”為“兼相愛”,還要興天下之利,首要任務就是發展生產,使民眾和國家富足。這反映出儒墨兩家()A.思想主張呈現融合趨向B.提倡以民為本的施政理念C.具有功利實用主義傾向D.代表平民階層的利益訴求O5.《《戰國策>書錄》記載:“暴師經歲,流血滿野。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安,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滑然道德絕矣…貪饕無恥,競進無您,國異政致,各自制斷。”這種情況(A打擊了舊的經濟政治秩序B.導致思想文化萬馬齊暗C.有利于區域專業性的生產D.催生了佛道盛行的局面O6.2022年10月,考古學家在我畫南海西北陸披約1500米深度的海域發現了兩處古代沉船遺址。國家文物局作出初步判斷,其中一處為正德年間(1506一1521器年)運送數以萬計的外群瓷器的海船,另一處懸弘治年間(1488一1505年)從海外裝載原木等貨物駛往中國的海船。這些發現()高二年級歷史第1頁(共6頁)A.可探究海上絲綢之路航線B.印證了鄭和下西洋的成就C.表明中國造船技術更先進D.否定了海禁政策的真實性7.;古西征給歐洲帶來極大的災攤:歐洲被外旗入侵,封建制度遭妥沖擊,大軍所至,花毀田園,摧毀堡壘:更甚者,是教廷的權威蒙受極大的打擊,歐洲人開始向內反思,希望重建一套安身立命的依據。因此,歐洲人()人城起了宗教改革運動的浪潮B.重憂人的力量追求現世生活C.實現了人與社會的雙重常醒D。開展了資產階級的革命運動8.19世紀末20世紀初,康有為強調國人應重視文物搜集,“以考進化之據”,“以證吾國之文明”。20世紀20年代以后、學術界進行了一系列考古發掘,推翻了西方學者“中國文化西來說”的謬論。這深刻反映了近代我國文物保護()A.強調文物的搜集研究與保護B.倡導民眾與文物近距離接觸C.促進國人民主意識開始覺醒D.注重文化自信關注國家命運9.班固《漢書》載:“諸子(百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諸侯力政…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方今…若能修六藝之米,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據此可知班固()A.批評百家學說異常混亂B主張“百家”思想趨向統一C.以奴隸主立場評判百家D.肯定“百家”思想的治國價值10.西漢時期,地方第一級行政區所轄土地人戶眾多,軍需糧草自成一體,財力雄厚。因此,中央政府設“州”來控制地方第一級行政區。東漢靈帝時,原本作為監察區的“州”卻又變為一級行政機構。“州”性質的變化是由于()A.地方行政層級的調整B.郡國勢力的不斷坐大C.鎮壓地方叛亂的需要D.鏟除外戚勢力的斗爭11.圖1、圖2分別是漢武帝時期和南北朝時期農牧分界線。兩個時期農牧分界線的變化說明()圖1漢武帝時期農收分界線因2南北朝時期農收分界線A.政局變化彩響經濟格局B.民族遷徙促進江南開發C.傳統農耕經濟漸趨衰退D.氣候變遷導致牧強農弱12.下表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部分士族的狀況。據此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族()高二年級歷史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