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九年級質量監測歷史注意事項:1.本試題卷共6頁,分為選擇題和非選擇題,滿分50分,考試時間60分鐘。2開卷考試,可查閱參考資料,但應獨立答題,禁止交流資料。3.本試卷上不要答題,請按答題卡上注意事項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寫在答題卡上。答在試卷上的答案無效。第一部分選擇題(共20小題,20分)在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的英文字母代號涂寫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1關于“牙璋”的最早記載見于《周禮·考工記》,被認為是與兵權相關的器物。從下圖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河南省偃師四川省廣漢陜西省神木縣二里頭遺址出土三星堆遺址出土石峁遺址出土A.中華文明起源呈現多元一體的特點B.中華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區的文明C.區域間交往密切,華夏認同觀念形成D.玉器成為中國原始居民的生活用品2春秋時期,大量諸侯國被兼并,國家原來的統治階層淪為平民,這些人多有知識、技藝和思考能力,于是知識階層開始下移。孔子順應這一趨勢的舉措是()A.創辦私學B.提出仁政C.興辦太學D.反對苛政3《漢書》記載:“武帝施主父之冊,下推恩之令,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據此判斷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恩澤宗室貴族B.促進民族交融C.削弱王國勢力D,增加財政收入4.唐朝的“廣州通海夷道”從廣州起航,經南海、印度祥,到達波斯灣,途經多個國家和地區,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國際航線。這條航線的出現()A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B.推動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C.表明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D.得益于指南針獲得廣泛應用九年級歷史第1頁(共6頁)5北宋詩人王之道詩作中有“炭重烏銀爭曉市,蔬挑翠羽荷鄰家”之語,陸游也寫有“草市寒沽酒,江城夜搗衣”。這從側面說明宋代()A.詩歌是主流的文學形式B.商業活動突破時空限制C,農業生產水平提升較快D.社會階級矛盾十分尖銳6.《天工開物》全面系統總結了明代及此前歷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書中配繪一些操作工具的圖示,透露出某些近代科研的方法。這表明該著作注重(A推廣與傳播B.傳承與創新C.交流與互鑒D.開放與包容7.下表是中國某一朝代人口變化情況。導致表1人口變化原因最有可能是()年份1685174117591778人口數(億)1.5963%3A.發明曲轅B.學習《農政全書》C.引進占城稻D.推廣玉米等高產作物8.《南京條約》簽訂后,清期大臣只是給清政府送去抄件,卻沒有將簽字本呈送進京,甚至連條約的互換本都沒有進呈北京進行保管,而是將其留在了廣州的兩廣總督衙門。這說明當時中國(A疏于管理外交事務B.缺乏近代外交觀念C.力爭國家主權完整D,積極抵抗列強侵略9自洋務派開始興辦民營企業以后,民間辦廠的風氣一時席卷全國,在中國扎根幾千年的“重農輕商”的想法也發生了深深的動搖。這說明洋務運動()A.培養了一批近代化科技人才B.一定程度抑制了外國資本入侵C.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D,啟動了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進程10.從《馬關條約》簽訂到1898年之間,國人創辦了近百種報刊雜志。這些報刊介紹西方科學技術、翻譯西方著作、宣傳變法方針、強調發展教育,甚至還提倡男女平等、婦女參政。材料體現了()A.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B.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C.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想啟蒙D.中國文化出版產業出現了11.抗日戰爭時期,一門以民族學、人類學和政治學為基干,包括歷史、地理、文化和社會等多學科在內的邊緣學科一一“邊政學”形成,并日益受到高校的重視。當時,不少大學里設置了邊政學系或相關課程。這一現象(A是教育學術界對民族危機的積極回應B.表明中國學術研究開始呈綜合化趨勢C.反映了邊疆治理日益受到政府的關注D.增強了社會各界抗日救國的民族意識12.陳毅在《七大開幕》一詩中寫到:“百年積弱嘆華夏,八載干戈仗延安。試問九州誰做主?萬眾矚目清涼山。”詩歌指出了()A.近代中國的特殊國情B,中共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C.中國革命的嶄新道路D.無產階級革命的統一戰線思想九年級歷史第2頁(共6頁)2025 年九年級質量監測參考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A C A B B D B C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B C D A D A D D A二、材料題21.(6 分)(1)特點:分海陸二路傳入(由海外傳入);傳入時間較早,但發展較晚;種植范圍從邊疆推廣到內地;政府積極推動;種植面積擴大;地位逐漸上升等。(任答 2點得2分)(2 分)影響: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棉布取代絲綢、麻布成為人們的主要衣料;推動了手工業的進步,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生產商品化、商業化趨勢加強。(任答 2點得 2 分)(2 分)(2)特點:雙向性。建議:加強中外合作;創新科技,提高質量。(符合題意即可 1 分)22.(1)背景:西方列強侵略擴張,中國面臨生存危機;中國傳統水師設備落后,海防薄弱;洋務運動的興起。(2 分,答任意兩點即可)(2)措施:開展海軍編練工作;構建一體的防務體系;設立總理海軍事務衙門;政府投入財力支持海防建設;創辦新式學校,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3 分,任答三點即可)(3)維護海洋權益對國家發展非常重要,所以要重視海防建設,增強海權意識;我們要堅決保護國家海上安全,維護領海主權和保障海洋權益;要加強科技創新,不斷提升海軍裝備的現代化水平;要培養高素質的海軍人才,提高軍隊的戰斗力和指揮水平;為海防建設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在堅持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的同時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學習先進經驗;(1分,答出任意一點即可,其它言之成理答案也可)23.(1) 特點:①由嚴格管控到逐漸放開;②以人為本,契合人民的時代需求。(2分)(2) 影響:①方便了人們生活;②加快了我國城鎮化的進程;③有利于拉動就業;④有利于減少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⑤促進人口流動;⑥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⑦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3分,任答三點即可)(3) 認識:①戶籍制度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法;②戶籍制度對社會穩定有重要作用;③戶籍制度改革要適應社會經濟發展;④戶籍制度改革必須因地制宜、循序漸進。(1 分,任答一點、言之有理即可)24.(1) 特點:①受到市場因素的推動;②來自生產實踐;③不斷創新發展;④發明人來自一線工人。(2 分,答出兩點即可)(2) 原因:①國家完成了統一;②政府發揮積極作用;③重視新型工業部門的發展;④優秀科研人才與科技成果的推動。(2分,答出兩點即可)(3) 借鑒意義:①密切科技和企業的關系;②加強科技人才和企業的合作;③進行跨學科、多領域合作;④政府扶持;⑤創新驅動發展。(2分,答出兩點即可)25.科技創新給人類帶來機遇和挑戰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迅速。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教育等領域的應用造福于人類,但是出現 AI 換臉對隱私與利益的侵犯等一系列消極影響。在兩次工業革命期間,蒸汽機和內燃機的發明帶動了交通運輸業以及新興行業的發展,但也對環境造成了破壞,同時使一些傳統行業衰落。由此可見,科技創新給人類帶來了諸多機遇,也帶來一些新挑戰。各國在發展科技的同時也應團結合作,加強立法和監管,讓科技造福人類。{#{QQABYYCEogioAAIAABgCUQWKCgKQkACAAaoGBBAcMAAAAANABAA=}#}觀點:科技是一把雙刃劍。論述:人工智能在經濟領域有著顯著的積極作用,推動了產業創新發展。在改善人們生活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讓人們在不同生活場景中受益。但它也帶來安全風險,如 AI 換臉對隱私與利益的侵犯,虛假信息泛濫,擾亂了正常的信息秩序。我們應合理利用,趨利避害,讓科技更好地服務人類。{#{QQABYYCEogioAAIAABgCUQWKCgKQkACAAaoGBBAcMAAAAANABA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駐馬店市驛城區部分初中聯考九年級下期一模歷史試題.pdf 九年級歷史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