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題 《大自然的語言》 課時安排 2課時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這一綜合學科的經典文章。物候學本身是一門綜合運用氣象、地理、生物、農學等方面知識的學科。作者在介紹這門學科時,運用眾多事例來說明物候學的研究對象和基本方法,從而將這門學科的特點介紹得清晰、完整。學習這篇課文,要重點引導學生學習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了解科學探索的方法。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八年級上冊已經學習了事物說明文的有關知識,學生已經掌握了說明方法、說明文的語言特點等知識,這為學習本文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本文蘊含的物候知識以及個別專業術語較深奧,特別是科學推理的方法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重點突破。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了解物候學的有關知識,理清寫作思路。 2.養成細致觀察、認真記錄的習慣,初步掌握科學思考的方法。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篩選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闡述的事理。 教學難點: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體會事理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教學準備(教具、學具等) 教具:多媒體PPT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新課,檢查預習 1.激趣導入:如果有一天,你突然穿越到一個陌生的時空,你不知道自己身處何時何地,你將如何判斷季節呢? 2.出示春夏秋冬的圖片,讓同學們了解四季的更迭,大自然會呈現不同的景物,會以獨特的語言向我們展示季節的豐富多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關于物候學知識的說明文,它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3.出示學習目標 (1)積累詞語 (2)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了解物候學知識,逐步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3)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4.出示詞語。 5.作者簡介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 1.默讀課文,讓學生給文章分部分。 學生讀文思考,回答,教師評價并指導。 做讀書摘要,填寫課文提綱。 -3)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 -5)觀測物候現象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10)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12)研究物候現象的重大意義。 合作探究 小組合作探究,思考本文的說明順序 明確:提出說明對象,說明它的重要性,它取決于什么因素,研究它的意義。這是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 比比哪組快:快速閱讀課文,準確地篩選出所需要的信息。 什么叫物候?什么是物候學? 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性? 決定物候觀測的因素有哪些? 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明確(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1--3) 明確(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4--5) 明確(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6--10) 明確(4): 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 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 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 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 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出示對比四組圖片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古今差異對物候的影響。 思考: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四個,哪一個是最重要的? 明確:緯度 對這四個因素的說明,運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明確:由主到次的邏輯順序。 學以致用 1.你能用物候知識解釋它嗎?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詩人在初夏時節游覽大林寺,四月,平地已是春歸芳菲盡,但是詩人卻意外發現這高山古寺中竟有剛盛開的桃花。這首詩正好說明了課文中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 進一步解題:“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運用這個標題有什么表達效果? 明確:“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物候現象”。這是比喻的說法,也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新穎而有情趣,引起讀者的好奇心和閱讀興趣。 課堂小結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說明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幕后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決定物候來臨的因素和研究物候學的意義,提倡進一步加強對物候的觀測和研究,從而促進農業生產,四個部分的內容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材料之間是按照邏輯順序來安排的。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辨析說明方法,理解說明方法在闡明事理中的作用。 品析文章語言,學會分析事理說明文的語言特點。 探究科學思考的方法,提升科學素養。 內容與步驟 默讀課文,請你在文章中找出使用說明方法的句子,并說明其作用。 學生讀文思考,并在文中勾畫,指名回答,教師評價指導。 出示幾個代表性句子,指導學生規范說出其說明方法及作用。 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 作比較,突出強調了物候現象對農業的重要影響。 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打比方。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儀器”,生動形象的說明了物候觀測的重要性,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度,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谷雨節,煙臺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但煙臺靠海,春天便來得 舉例子。更具體、更真切地說明了經度的差異也是影響物候的因素之一,使文章更有說服力。遲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下定義。更準確、更科學、更概括的說明了什么是物候學。 再讀課文,品味語言 1.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花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華北常感覺到春季短促,冬天結束,夏天就到了。 “只”“就”二字可刪除嗎? 明確:“只”突出相差較少,不可刪除。 “就”表示春天短促,也不可刪除。 語言特點:準確嚴密 下列句中的標紅詞語能否刪掉,為什么? 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 不能刪掉,“許多”是范圍上的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變為“所有古代流傳下來的農諺都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不符合實際情況。“許多”一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謹性。 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 不能刪掉,“左右”表約數,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刪去,就成了剛好“十天”,這樣反而與實際情況不符合。“左右”一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謹性。 比較下列兩段文字的不同特點,體會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和準確性。 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同從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說,春天提前九天。 參考答案: 第一段文字連用杏花、桃花、布谷鳥三個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語言”這一點,以靈動的語言表現出物候對氣候變化的反應,說明其對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這一段講的是人們習見的現象。因此,不用數字也不用抽象概念,而是將道理寓于形象之中。 第二段則相反,給出物候記錄中確定的時間段、考察對象和精確的比較結果。說明物候的古今差異,這是因為物候古今的變化往往是緩慢的,是個人難以察覺的,因此,用數字說話才能清晰地展現結論。可見,說明文語言的運用,要根據說明內容的特點來決定。 三、仿寫練習 仿照第一幅圖上的語句,為第二幅圖配上適合的語言。 多媒體出示第二幅圖 第一幅圖上的語句 你看那水中的蝌蚪,不就像游動的逗點,大自然在水面上寫著:春天已到人間。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辨析了文章的說明方法,分析了文章的語言,了解了說明文不僅可以寫得準確、科學,還可以生動形象,吸引讀者。更重要的是我們初步掌握了科學思考的方法,如果我們像作者一樣留心身邊的每一片葉、每一朵花,也許來年春天悄然而至的時候,你能提醒身邊的每一個人,家鄉的迎春花將在何時綻放它的花蕾,這算是《大自然的語言》送給我們的豐厚禮物吧。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板書設計 提出說明對象 說明它的重要性 它取決于什么因素 研究的意義 -----邏輯順序(現象----本質) 第二課時板書設計 說明方法---會識別、明作用 語言特點---準確、嚴謹、科學 科學精神---觀察、積累、假想作業 第一課時作業 一、全品練習冊《大自然的語言》一課1--9題。 二、每人搜集農諺5條,進一步體會物候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第二課時作業 一、全品練習冊《大自然的語言》一課10至14題。 二、這篇文章總結了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決定因素。課外查找資料,或根據自己的觀察體驗,為課文補充一些案例。還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因素與同學交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