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三單元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 學案(含答案)—高二歷史下學期期末四步復習法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三單元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 學案(含答案)—高二歷史下學期期末四步復習法

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
第一步:學習目標整合
單元名稱 課時名稱 課標要點
第三單元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 第6課 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域文化的形成 1.從史料實證角度了解印歐人和亞歐游牧民族遷徙的基本事實。 2.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古代人類的遷徙對區域文化形成的影響
第7課 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的跨地域轉移 通過了解歷史上跨洲、跨國家、跨地區不同規模的人口遷徙,以及移民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認識在遷徙與融入當地社會過程中出現的文化認同
第8課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了解各個歷史階段世界各地區不同規模和類型的人口遷徙,認識人口遷徙對人類文化變遷的影響,以及人口遷徙和移民社會中出現的文化認同問題。
第二步:思維導圖回顧知識
第三步:重難知識易混易錯
一、中國古代的人口遷徙
1.中國古代人口的遷徙軌跡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稠密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遷移。如東漢以后的五族內遷;元朝時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2)北方人民南遷,由人口眾多的黃河流域遷向人口稀少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如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南遷;五代十國時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3)內地人口向邊疆遷移,大多由政府組織軍民遷徙,從事戍守、開發、屯田等。如秦朝遷50萬中原人去越族地區;元統一后許多漢族人到邊疆去。
(4)華人外流。我國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謀生、居住,形成華人外流。如唐朝時有人到南洋;鄭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內流。在長期的中外經濟文化交往過程中,不少外國人來華經商定居,形成外族內流。如唐朝時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國一些地區居住,元朝時形成我國回族的前身——回回。
2.人口遷徙的原因
(1)少數民族生產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區先進的經濟文化吸引少數民族內遷。
(2)北方戰亂不斷,南方相對安定導致大量北人南遷。
(3)統治階級出于政治、經濟、軍事目的組織軍民遷徙。
(4)統治階級專制統治、土地兼并等,也使農民流離失所,導致人口被迫遷徙。
3.人口遷徙的方式:政府組織,如開墾邊疆、保衛邊境等;自發遷移,如躲避戰亂、經濟謀生等。
4.中國古代人口遷徙的意義
(1)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交融,有利于國家統一,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2)有利于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各民族經濟的進步發展。
(3)有利于江南的開發,推動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
(4)開發南洋,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貢獻。
(5)人口分布日漸合理,人口資源得到開發和利用。
(6)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經濟文化的發展。
二、中國古代人口遷徙帶來的文化挑戰與認同
1.挑戰:在中國古代人口遷徙中,無論是少數民族的大量內遷還是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均帶來了不同文化的沖突問題。有些沖突甚至發展成為戰爭,對中原或南方地區的社會穩定及經濟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2.認同:在中國古代人口遷徙中,雖有文化挑戰,但認同是主流。
(1)自北向南的生存型移民中,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使得傳統文化在南方得以延續和發展,漢族政權的實際疆域進一步擴大和鞏固,漢族與南方諸族間的交融進一步加強。
(2)以行政手段推行的強制性移民中,在大量的“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會館中,主祀本籍主神、附祀川主的現象越來越多地出現。
(3)從平原到山區的開發性移民中,原山區落后的民族逐漸在制度上實現王化,在思想上實現儒化。
(4)在非華夏族的內遷中,北方族裔往往非常注重譜系建構,包含譜系重建、譜系嫁接、排行攀附等現象,通過這些方法,北方內遷民族能夠簡便地完成向漢人身份的轉變,獲得華夏正統性身份。
三、歐洲殖民者從事黑奴貿易的興衰原因及歷程
1.興起原因
(1)15世紀末,西方殖民者在美洲拓展殖民地的過程中,屠殺和驅逐當地的印第安人,導致印第安人人口銳減,勞動力嚴重不足。
(2)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本原始積累,以及歐洲人生活習慣的改變(如對咖啡、蔗糖的需求量大增)。
(3)美洲大陸生產熱帶產品的奴隸制種植園獲得巨大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2.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從15世紀中葉到16世紀80年代,以海盜式掠奪販賣為主要特征。此時期殖民者要么親自參加對黑人的武裝掠奪活動,要么參與非洲部落之間的戰爭,從戰俘中分得黑人奴隸。
(2)第二階段:從16世紀80年代到18世紀下半葉,這是以奴隸專賣組織壟斷為中心的奴隸貿易全盛時期。如1672年,英國成立了“英國皇家非洲公司”等。由于這些組織的出現,這一時期,不僅販賣出去的奴隸數量多,而且獵捕、收購奴隸的活動范圍也迅速擴大,一直深入非洲的內陸。
(3)第三階段: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末,這是以奴隸走私為中心的“禁止”奴隸貿易時期。18世紀末以后,西歐國家先后在法律上禁止奴隸貿易,由此奴隸貿易由公開、合法階段進入走私、非法階段。
3.廢除原因:18世紀,伴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西方資本主義對外侵略擴張的目的從原來的進行資本原始積累,變成要求獲得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而且要求獲得更多的自由勞動者和海外市場。黑人奴隸貿易不再適應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于是西方國家紛紛頒布法令禁止奴隸貿易,奴隸貿易逐漸停止。
四、全面分析理解影響人口遷徙的因素
1.自然環境因素
(1)氣候:氣候直接影響人類的身體健康,同時還影響一個地區的降水、植被、土壤、農業生產生活等。
(2)地形:不同的地形單元直接影響人類居住的舒適性。
(3)淡水:淡水分布的變化,影響人類生活、生產空間格局,進而決定著人類遷徙的方向和規模。
(4)土壤:土壤的土質、肥力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
(5)自然資源:自然資源的布局,影響生產制造工業的布局,進而成為影響人口遷徙的重要因素。
(6)自然災害:自然災害是不可抗拒因素,直接影響人類的生產生活,一個地區自然災害的發生,會迫使人類進行遷徙。
2.社會經濟因素
(1)城市規模及發展:城市的規模越大,可容納人口越多;城市越發達,吸引人口數量就越多。
(2)交通:交通的發展,相對減少了地區之間往來的時間,減少了人口遷徙的困難,促進人口遷徙。
(3)教育:文化教育是人類向更好生活追求以及向更高經濟發展追求的重要途徑,從而促進人口遷徙。
(4)婚姻和家庭:婚姻主要影響青年人口的遷徙,而家庭因素多影響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遷徙。
(5)國際移民:當代社會越來越多的因素促使國際移民的發生。
3.政治因素
(1)政策:國家在不同時期可能會出臺有關人口遷徙的政策。
(2)戰爭:戰爭會使人類改變居住地,同時產生大量國際難民。
(3)政治變革:一個國家政治上的變革,政治中心的改變。
【例題】
1.從公元前2千紀到公元前7世紀左右,以印歐人為主體的游牧部落在整個歐亞大陸出現了一種以南俄草原為中心,向海岸線輻射的民族大遷徙的運動,正是這種民族大遷徙,使得諸區域文明之間的關系趨于空前的活躍和密切。這表明印歐人的遷徙( )
A.解決了遷出地區的人地矛盾 B.促進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
C.改變了亞歐大陸的人口布局 D.傳播了印歐民族先進的文化
1.答案:B
解析:據材料可知,印歐人的遷徙“使得諸區域文明之間的關系趨于空前的活躍和密切”,說明其對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起到了促進作用,故選B項。材料未涉及人地矛盾,A項錯誤。材料并未提供亞歐大陸人口布局的信息,C項錯誤。印歐民族的文化在當時并不是先進的文化,D項錯誤。
2.《赫梯法典》規定:假如任何人獲得良種的馬而消除它的烙印,它的主人發現了它,則消除烙印的人應交付七匹馬……同時用自己的房屋擔保;假如任何人盜竊拉車的馬,則賠付十匹馬,并用自己的房屋擔保。這些規定反映了( )
A.馬在游牧民族的重要地位 B.赫梯帝國已成為法治國家
C.法典注重維護奴隸主利益 D.赫梯人打擊一切偷盜行為
2.答案:A
解析:據材料可知,古代赫梯嚴厲懲處偷盜馬的犯罪行為,結合所學,馬對于游牧民族而言是重要的財產和軍事資源,地位重要,A項正確;僅根據赫梯帝國制定法典不足以得出赫梯帝國已成為法治國家,赫梯帝國實行國王專制,法治國家是在近代以后才逐漸形成的,排除B項;材料引用的法典內容都涉及馬,懲處偷盜馬的犯罪行為也是對平民財產的保護,不能體現“注重維護奴隸主利益”,排除C項;材料僅提及打擊盜馬行為,而非一切偷盜行為,排除D項。故選:A。
3.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寫道:一位秘魯學者指出,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就像一條彩虹,并存著七種文化的顏色,即西班牙文化、葡萄牙文化、印第安人文化、黑人文化、印第安伊比利亞人文化、美洲黑人文化和混血人文化。這段材料描述了( )
A.拉丁美洲的多元文化特色 B.對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歧視
C.民族意識和民主意識覺醒 D.拉美人民反殖民爭取獨立
3.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就像一條彩虹,并存著七種文化的顏色”可知,強調拉丁美洲的多元文化特色,A項正確;材料主旨強調拉丁美洲的多元文化特色,并沒有涉及對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歧視,排除B項;民族意識和民主意識覺醒、拉美人民反殖民爭取獨立屬于政治斗爭領域,與材料中文化特色不符合,排除C、D兩項。故選A項。
4.1860年,澳大利亞淘金熱核心地帶(“維多利亞殖民地”)新辟礦區基礎設施落后,新鮮蔬菜與副食品難以實現遠程補給,而歐洲礦工又不擅長農業。1871年以來,礦區的華人逐漸創立了蔬菜供給體系。由此可知( )
A.南太平洋地區的產業結構以礦業經濟為主
B.多元移民助推澳大利亞殖民地經濟的發展
C.世界市場需求促進澳大利亞生態環境變化
D.華人在南太平洋地區開發中有歷史能動性
4.答案:D
解析:從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判斷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的澳大利亞。據本題材料可知,1871年以來,澳大利亞礦區的華人逐漸創立了蔬菜供給體系,解決了礦區基礎設施落后、新鮮蔬菜難以補給的問題。這表明華人在礦區的經濟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展現了他們在面對困難時的主動性和創造性,D項正確;材料僅提到礦區的蔬菜供給問題,并未涉及南太平洋地區的整體產業結構,排除A項;材料并未提到其他移民群體(如歐洲移民)的作用,也沒有全面體現“多元移民”對澳大利亞殖民地經濟的推動作用,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提到世界市場需求或澳大利亞生態環境變化的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
5.2001年,聯合國國際移民組織創立國際移民對話機制,秉持“開放和自由原則”“向所有移民利益相關者開放”,讓他們能有平等的機會參與討論,“分享特定移民問題領域的政策方針和有效做法”。該機制( )
A.有利于國際移民問題的協調合作 B.促進了移民社會文化認同
C.促使全球勞動力流動呈現新趨勢 D.推動了區域經濟的一體化
5.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向所有移民利益相關者開放”“分享特定移民問題領域的政策方針和有效做法”可知,聯合國創立國際移民對話機制,向所有移民利益相關者開放,有利于國際移民問題的協調合作,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移民社會文化認同,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全球勞動力流動呈現新趨勢,排除C項;材料主要與移民政策相關,未涉及區域經濟的一體化,排除D項。故選A項。
6.據《環球時報》報道:從2月24日俄羅斯啟動“特別軍事行動”開始,就不斷有烏克蘭人涌向周邊國家。雖然目前難民人數已經超過215萬,但這顯然不是最終的盡頭。下列關于20世紀以來難民問題的表述正確的是( )
A.二戰前,世界難民問題主要產生于中東和非洲、東南亞等地區
B.二戰時,中國外交官何鳳山曾幫助許多猶太難民免受納粹迫害
C.國際社會在難民救助上的不懈努力改變了難民逐年增加的趨勢
D.聯合國難民署因某些國家阻撓在難民救助工作上幾乎毫無作為
6.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二戰時,中國外交官何鳳山曾幫助許多猶太難民免受納粹迫害,B項正確;二戰后,世界難民問題主要產生于中東和非洲、東南亞等地區,排除A項;盡管國際社會采取了不少措施,但由于復雜的、短時期內無法改變的國內因素、國際因素的共同作用,全球難民問題日益嚴峻,排除C項;聯合國難民署的救助工作起了一定作用,并非毫無作為,排除D項。故選:B。
第四步:核心素養對接高考
一、核心素養
1.歷史解釋一一近代世界移民的主要形式與特點
(1)主要形式
①自發移民,如英國大批清教徒逃往北美進行開拓。
②被迫移民,西方國家進行殖民活動,如進行黑奴貿易。
(2)特點
①由歐洲遷往北美、大洋洲,由發達地區遷往落后地區。
②由非洲遷往美洲,由亞洲遷往美洲及大洋洲,由落后地區遷往發達地區。
③移民分為被迫移民和自發移民。
④國際人口流動數量大,人口流動促進了文化傳播與交流。
2.歷史解釋——16-19世紀世界人口遷移的影響
(1)改變了許多地區的人種和民族結構。
(2)推進了世界各地的物質和人文交流。
(3)促進了民族和文化的融合。
(4)加速了落后地區的開發。
(5)促進資本主義發展。
(6)世界逐步連成一個整體。
(7)美洲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帶來災難。
3.家國情懷——近代華工對世界的影響
(1)華工下南洋促進了南洋經濟的發展,傳播了中華文化。
(2)赴美華工促進美國西部開發、中央太平洋鐵路交通發展。
(3)華工促進了大洋洲的開發。
(4)華工還為東南亞經濟作物的開發、種植作出很大貢獻。
(5)近代華人還為南非金礦開發,甚至為一些國家的獨立戰爭中作出較大貢獻。
(6)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量華工為英法兩國在西線戰場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
4.歷史解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人口流動的特點
(1)政治性的國際遷徙急劇增加。如戰后歐洲重新劃定國家邊界,使東歐各國因國界變動而有人口互相遷入遷出。
(2)國際遷徙的流向發生了很大變化,美洲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少,大批歐洲人從殖民地返回故里。
(3)美國仍是主要的人口遷入地,但遷入人口來源結構發生變化。歐洲移民減少,拉丁美洲成為移入人口的主要來源地,20世紀70年代后亞洲移民人數超過了歐洲。
(4)外籍工人逐漸成為人口在國際流動的主要形式。
(5)國際難民數量增多,持續時間長。
(6)發展中國家人才外流引起世界的廣泛關注。國際移民呈現出“精英遷移”的趨勢。
5.歷史解釋——美國移民文化的特點和影響
(1)特點:“美國化”與“多元化”共存。各國移民帶著本民族的文化傾向不斷融入已形成的美國文化,同時也保留了自身的某些特性,從而使得美國的移民文化不同于其他任何國家的文化,形成了多元的美國移民文化的構架。
(2)影響:
積極性:①“美國化”使不同族群在遷徙與融入當地社會的過程中形成文化認同有利于保持美國社會的穩定;②族群和文化的多樣性給美國社會帶來了創新的活力。
消極性:“多元化”使美國文化始終存在著不同族群間的矛盾與沖突。
二、對接高考
1.(2023·遼寧·高考真題)2001年,聯合國國際移民組織創立國際移民對話機制,秉持“開放和自由原則”“向所有移民利益相關者開放”,讓他們能有平等的機會參與討論,“分享特定移民問題領域的政策方針和有效做法”。該機制( )
A.有利于國際移民問題的協調合作 B.促進了移民社會文化認同
C.促使全球勞動力流動呈現新趨勢 D.推動了區域經濟的一體化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向所有移民利益相關者開放”“分享特定移民問題領域的政策方針和有效做法”可知,聯合國創立國際移民對話機制,向所有移民利益相關者開放,有利于國際移民問題的協調合作,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移民社會文化認同,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全球勞動力流動呈現新趨勢,排除C項;材料主要與移民政策相關,未涉及區域經濟的一體化,排除D項。
2.(2023·江蘇·高考真題)下表列舉了現代拉丁美洲部分國家名稱的起源及含義。綜合表中信息可知,現代拉丁美洲( )
國名 秘魯 墨西哥 阿根廷 哥倫比亞 玻利維亞
起源 印第安語 印第安語 西班牙語 西班牙語 西班牙語
含義 玉米之倉 太陽神 白銀 哥倫布之國 玻利瓦爾之國
A.民族意識不斷覺醒 B.多種文化同時并存
C.農業經濟較為發達 D.殖民色彩日益濃厚
【答案】B
【解析】據表格信息可知,現代拉美國家名稱有的源于印第安語,有的源于西班牙語,其含義或是傳統印第安人盛行的物產、神靈,或是殖民國家追求的價值、英雄人物,或是拉美國家的民族英雄等,可見這些現象表明多種文化同時并存,B項正確;拉美獨立戰爭前,各國的民族意識不斷覺醒從而引發了拉美獨立運動,而不是出現在獨立后的現代拉美國家,排除A項;表中的“白銀”體現的是商品經濟的觀念,與農業經濟發達不符,排除C項;盡管表中信息存在著殖民主義色彩的影響,但獨立后的現代拉美國家應是去殖民化,而不是殖民色彩的日益濃厚,排除D項。
3.(2023·全國·高考真題)在中國古代,自然環境、社會生產狀況、國家政策、災害以及戰亂,都會對人口的區域布局產生影響。下面的圖片顯示了兩漢間江浙一帶與湘江流域人口增長的巨大差異,能夠解釋這種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兼并程度 B.經濟發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長 D.移民流入數量
【答案】D
【解析】據本題圖3材料信息可知,東漢中期與西漢末年相比,江浙一帶與湘江流域的戶數和人口數均出現增長,但湘江流域人口數增加幅度更大,這正好印證了中國古代第一次人口南遷——漢代北方人口順長江而下南遷的情況,先遷入長江中游,再遷入長江下游,也就是遷入湘江流域并在此定居的人口比江浙地區更多,D項正確;土地兼并在中國封建社會各朝代、各個地區都存在,只不過是兼并程度有差異,甚至經濟開發較早的江浙地區(聯系春秋五霸相關知識)還有可能比湘江流域更突出,排除A項,同理排除C項;盡管南北朝時期的江南經濟開發,奠定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基礎,但三吳地區(江浙地區)在此時期經濟發展最快,這就說明西漢末年以來,湘江流域的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定就比江浙地區高,排除B項。故選D項。
4.(2022·福建·高考真題)16世紀,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后極力推廣天主教,排斥當地宗教信仰,遭到當地人的強烈反對。17世紀中期后,以天主教圣母形象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達盧佩圣母像卻逐漸流行開來,成為墨西哥的象征之一。據此推知,西班牙的殖民( )
A.改變了區域人口結構 B.摧毀了美洲本土文化
C.影響了歐洲宗教改革 D.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17世紀中期后,以天主教圣母形象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達盧佩圣母像卻逐漸流行開來,成為墨西哥的象征之一。”可知,材料以墨西哥的象征之一—瓜達盧佩圣母像敘述了西班牙殖民者極力推廣天主教與墨西哥本土宗教信仰,從沖突到兼容的史實。殖民勢力的持續侵略改造著殖民地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改變了墨西哥人口結構,A項正確;瓜達盧佩圣母像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排除B項;材料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關系,排除C項;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征服墨西哥,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5.【2024·全國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圖7
圖8
——摘編自(美)帕特里克·曼寧《世界歷史上的移民》等
結合所學世界近現代史知識,從圖7、圖8中概括出一種變化趨勢,并予以簡要闡釋。(要求:概括的趨勢合理,觀點正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邏輯清晰。)
【答案】(12分)

【解析】
在解答本題時,應將兩幅地圖予以對比分析,多層面、多角度地提取圖中相關信息,從中找出20世紀世界范圍內城市呈現出的某種重要發展變化趨勢,進而歸納總結其反映出的歷史事實,并予以合理的闡釋。例如,通過對比1900年和2000年全球大城市的分布變化情況,學生既 可以從相對宏觀的視角,找出全球大城市由少到多的有效信息,進而歸納出20世紀全球城市化高速發展的歷史認知;也可以通過提取亞非拉地 區500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從零到數量眾多的變化信息,進而得出亞非 拉地區在戰后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結論。此外,還可以從相對微觀的層面,選取以第三世界的某一具體國家(例如中國、印度)的城市變化情況為例,揭示其在擺脫殖民壓迫和實現民族解放后的經濟飛速發展以及相應的人口急劇膨脹的歷史現實。諸如此類,只要視角合理,論證清晰,均符合要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荔县| 铜山县| 建水县| 竹山县| 潮州市| 宿州市| 西藏| 斗六市| 江口县| 武强县| 横峰县| 滦平县| 长汀县| 诏安县| 内丘县| 师宗县| 平阳县| 聂拉木县| 江门市| 大同县| 江安县| 尉犁县| 黄浦区| 余江县| 周口市| 湘潭市| 乐业县| 三台县| 江油市| 奉新县| 大田县| 大名县| 红原县| 普陀区| 石泉县| 周口市| 榆林市| 永宁县| 喀什市| 北京市| 松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