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第一步:學習目標整合單元名稱 課時名稱 學習目標第四單元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1.能夠結合地圖和史料了解古代不同類型的商路。 2.能夠結合史料多角度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3.聯系“一帶一路”戰略,感悟習近平“路路相連 ,美美與共”的大同理 念。第10課 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 1.了解不同時代、不同類型商路的開辟。 2.通過了解商品所體現的特色文化,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第二步:思維導圖回顧知識第三步:重難知識易混易錯一、歐亞大陸的東西交通興起時間 鼎盛時期 衰落期 主要貿易商品 文化交流陸上絲綢之路 西漢 隋唐 明清 絲 貿易互惠之路、物種傳播之路、宗教文化傳播之路、樂舞融匯之路、民族融合之路、科技交流之路 文明交流具有雙向性、競爭性、互惠性。以開放的姿態去包容、吸收、創新草原絲綢之路 夏商 蒙元 明清 民族遷徙西南絲綢之路 夏商 隋唐 宋明之后 茶、馬海上絲綢之路 先秦 鄭和下西洋 鴉片戰爭之后 瓷器二、古代中國商路貿易的階段特征1.漢朝(1)從范圍上看,以周邊國家為主,東漢晚期才和西亞、歐洲有了正式直接往來。(2)從交往形式上看,既有政治的,也有經濟的。(3)從途徑上看,有官方、民間兩條途徑,其中官方是主要參與者。(4)從道路上看,以陸路為主。2.隋唐時期(1)全面開放,影響深遠。我國已經逐步成為東方的經濟文化中心。(2)交流的空間范圍擴大,除東亞和東南亞外,與中亞、西亞、歐洲甚至非洲都有了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往來。(3)海陸并舉,海上貿易和陸上貿易都很發達。(4)雙向交流。此時期的貿易、文化、使節往來都是雙向進行的。3.宋元時期商品經濟發達,內外貿易繁榮,對外航運業突飛猛進,尤其是海上運輸,在世界名列前茅。4.明清時期(鴉片戰爭前)由開放轉入閉關鎖國,由于封建統治階級采取閉關鎖國政策,對外貿易逐漸萎縮。三、絲綢之路和新航路開辟的比較比較項 絲綢之路 新航路開辟不 同 點 中心 中國 西歐背景 封建經濟的發展 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目的 解決匈奴威脅,更多出于軍事需要和政治目的 開拓市場,掠奪財富,更多出于經濟目的范圍 亞、非、歐三大洲 整個世界主要商品 絲綢、瓷器等手工業產品 歐洲工業品方式 主要為和平交流 主要為暴力掠奪影響 促進了沿線國家經濟文化的交流,實現了交往國家共同受益 促進了西歐資本原始積累,加速其向近代社會轉型,推動世界的整體化進程,但也給亞非拉地區的人民帶來災難2.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之間的關系(1)全球貿易網的形成,并非總是由經濟主導,有時文化因素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存在文化差異,在國際貿易往來中,文化的交流就顯得更加必不可少。在不同的時期,貿易的主導內容可能會有較大差別。(2)國際貿易推動商品交流,而商品交流又推動文化交流的發展。反過來,文化交流又有利于國際貿易的發展。例如,茶既是一種商品,同時它又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近代以來,茶葉的出口曾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際貿易的變化,推動了國際貿易的增長。(3)交流是世界歷史文化發展的總趨勢。世界文明發展階段的大致同步,發展道路有相近的一面,以及彼此的相互交流都表明世界文明發展具有“一元性”。開放、交流是世界歷史、文化發展的總趨勢,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只有交流,不同的文化才會更好地融合,國際社會的經濟貿易也會因此而提升。四、國際貿易的發展1.15世紀至17世紀的重商主義政策階段15世紀至17世紀的歐洲正處于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海外貿易的范圍空前擴大,西歐對亞洲、非洲、美洲的殖民掠奪,使大量金銀流入西歐,促進了商品貨幣經濟的蓬勃發展,社會財富的重心由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土地轉向金銀貨幣。與此相適應,產生了重商主義的貿易政策,重商主義思想的傳播使貿易保護政策在西歐得到普遍推行,對加速這一時期的資本原始積累,促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2.18世紀至19世紀自由貿易政策與保護貿易政策并存階段18世紀70年代在英國開始的產業革命使生產力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始建立,新興工業資產階級需要更廣闊的國際市場,以銷售其工業產品。而各國重商主義的貿易保護政策則阻礙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妨礙了新興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實現,因此,工業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于是出現了以古典經濟學派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為代表的貿易學說,即國家取消對進出口商品和服務的限制及障礙,取消對本國進出口商品和服務、企業的各種優惠與特權,在國內外市場上進行競爭。但在同一歷史時期,當產業革命在英、法等國深入發展時,歐洲其他國家和美洲的經濟并不發達,資本主義工業尚處于萌芽狀態的一些國家的工業資產階級則需要政府保護其幼稚工業,實行貿易保護,減少外國商品進口,以保護本國成長中的資本主義工業。于是形成了與貿易學說相對立的以漢密爾頓和李斯特為代表的保護貿易學說,即國家廣泛利用各種法規與措施,限制外國商品與服務的進口,鼓勵本國商品與服務的出口,以保護本國市場免受外國商品與服務的競爭。3.一戰至二戰期間的超保護貿易政策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際經濟制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競爭的資本主義完成了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壟斷代替了競爭。到20世紀20年代初,隨著市場矛盾的尖銳化,壟斷資本主義不僅要求壟斷國內市場,也要求壟斷國外市場,因此,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都積極干預對外貿易,不同程度地提高關稅、實行外匯限制、進口數量限制、鼓勵出口,即實行以保護壟斷資本利益為目的的外貿政策。4.二戰后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貿易化與新貿易保護抬頭階段二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貿易化”的口號下,加強相互市場的滲透。首先是美國為打入西歐和日本市場提出了“貿易化”,接著西歐各國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也開始搞“貿易化”,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普遍地降低關稅、減少進口數量限制、放松外匯管制。但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隨著經濟危機嚴重,市場問題日益尖銳,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超保護貿易政策又重新抬頭。主要表現為:對工業產品保護程度降低,但對農產品的保護程度提高;非關稅壁壘在新增保護政策中占據主導地位;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貿易保護政策和措施中的作用大大加強。5.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至今的協調貿易政策階段20世紀80年代前,美國曾長期主張無條件的貿易。然而當進口迅速增長,美國公司第一次在國內面臨激烈的外國競爭時,尤其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美國貿易地位迅速衰落,美國政府不得不重新審視其貿易政策和尋找新的理論依據。1980—1988年間,美國占世界進口份額從13%迅速增長到16%,而出口則在11%左右徘徊,結果導致美國經貿項目從1980年的20億美元順差變為1988年的1 200億美元逆差,同期,歐洲國家也發生了類似的現象。于是美國和歐洲市場的保護要求暴發,于是新的貿易理論——協調貿易理論應運而生,即國家對內制定一系列的貿易政策、法規,加強對外貿易有秩序、健康發展的管理;對外通過談判簽訂雙邊、區域及多邊貿易條約或協定,協調與其他貿易伙伴在經濟貿易方面的權利與義務。【例題】1.考古學家曾在土耳其海岸發現一艘公元前1310年左右的沉船。船上有大量來自塞浦路斯的精制的銅錠,數袋鈷礦石、綠松石、多件樂器,產自迦南的橄欖和染料,非洲的黑色硬木,埃及的黃金首飾,產自意大利和希臘的刀劍,還有產自波羅的海的琥珀和埃及王后奈費爾提蒂的印章。據此可知( )A.埃及控制著地中海地區的航海貿易 B.地中海是這一時期世界貿易的中心C.希臘人是這一地區貿易的主要力量 D.商貿往來成為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1.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古代文明的交流,命題意圖考查學生對材料信息的理解。材料中沉船上有來自地中海周邊的商品,說明商貿往來是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D項正確。僅憑王后印章并不能說明埃及控制著地中海地區的航海貿易,排除A項;根據材料可知,這一時期的貿易還沒有跨越地理屏障,排除B項;這一時期希臘還沒有發展起來,排除C項。2.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的許多思想家都受到中國的影響,如:達·芬奇所畫的《蒙娜麗莎》的背景被認為是中國的山水畫;薄伽丘的《十日談》里也有關于契丹的故事;近代歐洲實驗科學的鼻祖——培根也在書中多處描繪中國,是最早提出中國“三大發明”傳入并推動歐洲發展的西方人。這可以用來佐證( )A.古代中西方交流推動了西方文化的發展B.中國“三大發明”奠定歐洲近代文明的基礎C.培根促進了東西方早期文明的對接D.中國文化刺激西方探索東方的欲望2.答案:A解析:中國“三大發明”推動了歐洲近代文明的發展,并不是奠定基礎,排除B項;培根是最早提出中國“三大發明”傳入并推動歐洲發展的西方人,不能等同于培根促進了東西方早期文明的對接,排除C項;材料沒有反映中國文化刺激西方探索東方的欲望,排除D項。3.公元4世紀,由拜占庭輸入中國的商品有琉璃、珊瑚、瑪瑙等,查士丁尼一世派遣往中國的僧侶將養蠶絲織技術傳入拜占庭,拜占庭的民間幻術傳入中國,與中國傳統技藝相結合發展成為今天的中國雜技藝術,拜占庭的宗教景教于唐朝時傳入中國。這些可用以說明( )A.景教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 B.歐亞大陸農耕文明區域開始連接C.不同地區的文明交流互鑒情況 D.拜占庭與唐朝存在領土接壤關系3.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世界帝國的文明交流。題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魏晉時期至唐朝,拜占庭帝國與中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及互相借鑒,故C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從三國到五代,儒家學說日益僵化,社會總體影響不及佛教和道教,唐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的發展,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故A項錯誤。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崛起,歐亞大陸的農耕文明區域逐漸連接起來,故B項錯誤。拜占庭帝國強盛時,東部疆域到達西亞,故D項錯誤。4.1669年,國際貿易重要港口阿姆斯特丹在全城設立了多達1800盞街燈,由100名城市點燈人負責運營。該市還雇傭150名市民每夜在大街小巷巡邏。造訪該城的來客紛紛注意到這里少有犯罪和騷亂。同期,倫敦的夜晚也沐浴在玻璃燈籠的光輝之中。17世紀末,歐洲人第一次馴服了夜晚。據此可推斷( )A.西歐海外活動獲利豐厚 B.科學發展拓展人類活動空間C.世界經濟格局發生巨變 D.工業革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4.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世紀(歐洲)。材料中提到阿姆斯特丹設置大量街燈以及雇傭人員巡邏使得夜晚少有犯罪和騷亂,倫敦的夜晚也有類似情況,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而西歐海外活動獲利的豐厚,為此奠定基礎,A項正確;材料中街燈的燃料主要是蠟燭,從這個角度來說,科學對街燈影響不大,且材料不能體現拓展了人類的活動空間,排除B項;材料中并未體現世界經濟格局發生巨變,排除C項;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中后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5.鴉片戰爭后,有人批評中醫不懂人體結構,管理松散,肯定西醫考試錄取醫生,精于解剖。李鴻章認為中西醫有別,希望“合中西之說而會其通”。這表明當時( )A.中體西用思想日益盛行 B.西學在中國的影響擴大C.中西醫融合的趨勢加速 D.傳統觀念影響社會進步5.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近代前期,國人發現西醫嚴謹和精于解剖的優點,李鴻章更是在中西有別的基礎上,提出中西醫會通的主張,表明當時西學在中國傳播的內容增加,影響擴大,B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當時中體西用思想“日益盛行”,A項錯誤;中西醫融合的趨勢“加速”在材料中沒有體現,C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傳統觀念影響社會進步,D項錯誤。6.1565年,西班牙派“圣·巴布洛”號大帆船滿載亞洲的香料,從馬尼拉運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爾科。此后,中國的絲綢、瓷器等源源不斷地輸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銀元源源不斷地輸入中國,形成繁榮的“太平洋絲綢之路”。據此可知( )A.新航路推動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B.墨西哥成為西班牙的原料產地C.中西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 D.太平洋沿岸成為國際貿易中心6.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世紀(中國和西班牙)。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16世紀中國和西班牙之間貿易,西班牙殖民地墨西哥的銀元源源不斷地輸入中國,說明中國在與西班牙貿易中處于出超地位,C項正確;推動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的是工業革命,排除A項;西班牙工業水平不高,主要從墨西哥掠奪財富,不是掠奪生產原料,排除B項;當時國際貿易中心是大西洋沿岸,排除D項。故選C項。第四步:核心素養對接高考核心素養1.歷史解釋——近代國際貿易的發展時期 概況資本原始積累 (1)地理大發現加速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從而擴大了世界貿易的規模。 (2)16-18世紀中葉,工場手工業得到一定的發展,勞動生產率得到提高,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進一步發展,這為國際貿易的進一步擴大提供了物質基礎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 (1)工業革命使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大高。可供交換的產品空前增加,真正的國際分工開始形成。 (2)大工業使交通和通信聯絡發生了變革,極大地便利和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1)國際貿易仍在擴大,但增長速度下降,貿易格局發生了變化。 (2)壟斷開始對國際貿易產生重要影響2.歷史解釋一一世界市場與商業貿易的關系(1)商業貿易的發展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①世界市場是伴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與國際商業貿易的發展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②工業革命中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方式的建立和發展,促進了國際分工的發展,加強了國與國之間的聯系,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2)世界市場的形成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發展。①當國際貿易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國家之間的貿易需要一個平臺;②世界市場作為世界各國交換產品、服務和技術的場所,將世界范圍內通過國際分工聯系起來的各個國家內部以及各國之間的市場綜合連接在一起。二、對接高考1.【2024·新課標】16世紀上半葉,航海家在太平洋開發了連接美洲和亞洲的東風帶海上走廊,中后期利用日本洋流從菲律賓群島航行至美洲西海岸;17世紀初,荷蘭人利用西風帶環球航行。16至17世紀的航海活動( )A.激發“地圓說”的形成 B.表明世界殖民體系的確立C.導致陸路貿易基本停滯 D.促進了貴金屬的全球流動【答案】D【解析】新航路的開辟使得歐洲與亞洲、美洲之間的貿易聯系加強,尤其是美洲的金銀大量流入歐洲及亞洲,推動了歐洲的經濟發展和全球貿易的繁榮,故選D項; “地圓說 ”的形成遠早于16世紀,特別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492年)之前,地圓說已經廣泛傳播,排除A項;世界殖民體系的確立是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排除B項;16至17世紀的航海活動雖然極大地促進了海上貿易的發展,但陸路貿易并沒有因此 “基本停滯 ”。實際上,多種貿易方式在這一時期并存,排除C項。2.【2024·福建】馬達加斯加島靠近非洲大陸東岸,島上居民現在使用的馬達加斯加語的詞匯來自梵語、班圖語等;該島還發現了9至10世紀伊斯蘭教徒的墳墓和波斯風格的陶器。這些現象反映了( )A.環印度洋貿易的影響 B.古代語言的融合發展C.非洲本土文化的演變 D.阿拉伯人的優勢地位【答案】A【解析】題干中所列舉的多個現象:語言組成的多元性、伊斯蘭教徒以及波斯樣式的陶器。這些現象出現在馬達加斯加島的根本原因都是環印度洋地區之間的相互聯系,中古時代這種聯系主要是貿易聯系。“環印度洋貿易的影響”符合題 意,故A選項為正確選項。馬達加斯加語由多種古代語言融合形成,但是“古代語言的融合發展”僅僅是題干所描述的“馬達加斯加島的多元文化”的一個現象,故B選項應予以排除。非洲大陸的班圖人可能是繼印度尼西亞人之后來到該島并定居的居民,馬達加斯加語中融入了班圖語的詞匯,并非班圖語的演化,不能以此說明馬達加斯加島文化是非洲文化的一種演變形態,因此可以排除C選項。題干說明了馬達加斯加島上發現了伊斯蘭教徒的墳墓以及波斯風格的陶器,該現象不能體現阿拉伯人在島上占有優勢地位,故D選項不正確。3.【2024·重慶】1284年,元朝政府下令禁止權勢之家進行海外貿易,犯者籍沒一半家產,但這一禁令收效甚微。1293年,不再禁止權勢之家“入蕃為賈”,而是約束不法行為,“依著百姓每(們)的體例,與抽分者”。此后權勢之家出海為賈現象增多。這反映出元朝( )A.征稅加劇社會貧富分化 B.貴族勢力擴張威脅專制皇權C.法律調整緩和階級矛盾 D.海外貿易繁榮推動政策變革【答案】D【解析】據材料“下令禁止權勢之家進行海外貿易”“而是約束不法行為”對比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早期權勢之家通過海外貿易積累了大量財富,這些財富對于國家財政和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政府通過允許他們繼續進行海外貿易并征稅,既能夠規范貿易行為,又能夠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后期政府政策的調整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在元朝時期,隨著海外貿易的不斷發展,政府必須不斷調整政策以應對新的經濟形勢,故選D項;雖然征稅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不同社會階層的經濟狀況,但材料沒有明確指出政府政策與稅收之間的直接關聯,排除A項;雖然貴族和權勢之家在元朝社會中確實擁有較大的影響力,但元朝政府在處理貴族問題時,更多是采取平衡和協調的策略,而不是簡單地通過限制他們的經濟活動來削弱他們的影響力,且政策調整的內容主要是對權勢之家的海外貿易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要求他們按照百姓的標準納稅。這并未削弱貴族的權力,而是為了確保他們的行為符合法律規定,維護貿易秩序,排除B項;雖然任何政策調整都可能對社會各階層產生一定影響,但政策調整的效果往往是多方面的,包括經濟、社會、政治等多個領域,而非僅調節階級矛盾這一方面,排除C項。4.【2024·福建】“河西甸子”本用于指稱產自中亞,經由西夏販賣而來的綠松石,但在元人文獻中,它也被用來指稱直接從西亞商人處購得,名為“乞里馬泥”(意為產自波斯起兒漫)的綠松石。這反映了元代( )A.統治版圖廣大 B.奢侈品需求旺盛C.絲綢之路暢通 D.地理學成就突出【答案】C【解析】本題提供的情境表明,元代綠松石的來源渠道更加多元,且不需貿易中轉便可從原產地直接進入元代市場。元代絲綢之路沿線貿易的重新暢通,是這一現象出現的重要歷史前提,故選項C正確。元代的統治版圖雖然廣大,但未能直接控制波斯地區,而且版圖的大小與經濟貿易的往來,二者之間并無必然的因果邏輯,故選項A不正確;綠松石是一種寶石,比較珍貴,“乞里馬泥”的傳入也說明當時市場上綠松石的種類更加多元,但題干并未介紹綠松石的使用范圍、輸入數量等信息,也就無法反映元代奢侈品的需求問題,故選項B不正確;元代統治范圍的擴大,雖然有助于元朝人獲得更多的地理信息,豐富自己的地理知識,但題干中的“中亞”“西亞”等內容,均指向具體的地理區域,與地理學取得的成就無關,故選項D不正確。5.【2024·江西】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世紀中期,荷蘭海上勢力擴展至全球,被稱為“海上馬車夫”。1651年,為了增強霸權實力,英國議會通過新的《航海條例》,這成為英荷海上大戰的導火索。雙方先后發生了第一次英荷戰爭(1652—1654)和第二次英荷戰爭(1665—1667)。1670年6月,英法兩國簽訂《多佛密約》。1672年3月,法荷戰爭爆發。同月,英國對荷蘭不宣而戰。荷蘭掘開攔海大壩,海水倒灌淹沒國土,法國陸軍進攻才暫時受阻。在海戰中,荷蘭擊敗英法聯軍。多年戰爭幾乎耗盡了荷蘭的經濟儲備。——摘編自彭波、施誠《千年貿易戰爭史》材料二1688年,利用英國國內高層政治矛盾,荷蘭的威廉王子成功推翻詹姆斯二世國王并獲取英國王位,這就是英國“光榮革命”。這場不流血革命一方面強化了英國的重商主義產業政策以及英國政府發行國債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吸收和利用荷蘭的金融資本打造了一個能夠在各方面與法國匹敵的英荷聯盟,尤其是對海外殖民地的統治方面,百年之后再將變得虛弱的荷蘭一腳踢下懸崖(第四次英荷戰爭),實現獨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國”美夢。結果的確是這樣:通過贏得對法國的競爭,英國以更快的速度迅速崛起,不到一百年之后就引爆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改變了人類歷史進程。——摘編自文一《科學革命的密碼:槍炮、戰爭與西方崛起之謎》(1)根據材料一,概括這一時期歐洲列強殖民爭霸的態勢。(2)根據材料一、二,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光榮革命”對世界殖民體系的影響。【答案】(14分)(1)態勢:荷蘭處于霸主地位;英法挑戰削弱荷蘭海上霸權;荷蘭由盛轉衰。(6分)(2)影響:“光榮革命”鞏固了英國資產階級統治,英國獲得荷蘭金融資本,逐漸取得殖民霸權;荷蘭失去了金融資本,喪失了海上霸權;法國面對英荷同盟競爭力減小,最終被英國打敗;“光榮革命”為工業革命創造了條件,工業革命增強了歐洲列強殖民擴張的能力。(8分,要從英,荷,法,世界四個維度回答。)【解析】(1)據材料一“17世紀中期,荷蘭海上勢力擴展至全球,被稱為‘海上馬車夫’”,可得荷蘭處于霸主地位;據材料一“雙方先后發生了第一次英荷戰爭(1652—1654)和第二次英荷戰爭(1665—1667)”“1672年3月,法荷戰爭爆發”,可得英法挑戰削弱荷蘭海上霸權;據材料一“多年戰爭幾乎耗盡了荷蘭的經濟儲備”,可得荷蘭由盛轉衰。(2)據材料一“17世紀中期,荷蘭海上勢力擴展至全球,被稱為‘海上馬車夫’”、材料二“百年之后再將變得虛弱的荷蘭一腳踢下懸崖(第四次英荷戰爭)”“不到一百年之后就引爆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改變了人類歷史進程”等并結合所學,注意從英國、荷蘭、法國以及世界四個維度思考和組織答案。如對英國:鞏固了英國資產階級統治,英國獲得荷蘭金融資本,逐漸取得殖民霸權;對荷蘭:荷蘭失去了金融資本,喪失了海上霸權;對法國:法國面對英荷同盟競爭力減小,最終被英國打敗;對世界:為工業革命創造了條件,工業革命增強了歐洲列強殖民擴張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