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第一步:學習目標整合單元名稱 課時名稱 學習目標第一單元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1.通過學習,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分析春秋戰國大變革;運用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原理,辯證地看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通過教科書和配套課件,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1.梳理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的過程,識記佛教傳入、西學東漸的歷程 2.搜集相關的圖文、表格等資料,認知中國文化的外傳。 3.通過對幾個典型問題的探究,引領學生認識本課的基本史實,逐漸掌握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方法和能力,培養一分為二的辯證思維。落實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培育,第二步:思維導圖回顧知識第三步:重難知識易混易錯一、中華傳統文化發展歷程歷程 文化思想 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影響和作用殷周 天命神權、“敬天保民” 對早期中華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春秋戰國 諸子蜂起、百家爭鳴 形成古代中華文化思想的雛形秦朝 促進了統一的民族文化的發展 在中華文化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漢代 確立儒家學說的至尊地位 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隋唐 廣泛吸收外域文化,文化繁榮 進入了氣度恢宏的全盛時代宋元明 產生了宋明理學,科技文化高度繁榮 宋明理學對后期封建社會影響較大明清 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傳入,具有承古萌新的特點 開始面臨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舊民主主義革命 向西方學習、民主與科學 抨擊封建思想新民主主義革命 馬克思主義成為主流 中華文化邁向復興的新歷程二、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影響1.突顯道德主體性的“仁義內在”精神。孔子關于“仁”與“禮”“義”與“利”之辨的終極指向是“仁且智”的“內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以及達到此種理想人格的成人之道。在利益和仁義發生沖突時,孟子主張把“仁義”放在首位,提倡先義后利。這種“仁義內在”的精神成為千百年來中國士人的人格典型,推動著民族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2.倡導自強不息的君子行健精神,就是重視生命的價值,鼓舞人們積極地探索宇宙奧秘,它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并綿綿不斷地在弘揚人文中開拓自我。3.激勵著中國古代士人為了爭取自我與群體的和諧,把外在的社會責任感、調節群體的使命感轉化成內心的自覺要求,形成“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意識。正是這樣的價值取向和人生精神追求,推動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征服千難萬險,越過漫漫歷史長河走到今天。4.“天人合一”一定程度上沖破了代表帝王和政統意志的群體主體性的壓制,獲得了代表個性自由解放的主體性的張揚,并且以文化的形態流傳開去,深深地凝積在民族文化的傳統里,固化為一種特有的民族精神。這種超越精神的引導實際上促進了社會風尚的凈化,對人的精神生活的創造,對建立一種更高尚更美好的人際關系都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5.中國傳統文化堅持的是一種“和而不同”的原則。作為儒家文化傳統的核心理念,“和而不同”實際上已經不僅僅是處理人際關系問題的原則,而是擴展到更寬廣的領域。比如不同政治群體、經濟群體之間,表現了該傳統的寬容精神和包容胸懷。6.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中華文化兼收并蓄,不斷豐富和發展,逐漸形成東亞文化圈,為世界文明多元化的發展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三、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特點1.對外傳播范圍廣中華文化有著很強的輻射性,東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南及東南亞各國,西達地中海和歐洲,在廣大的世界范圍內留下了中華文化的鮮明烙印。2.對外傳播多渠道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東起長安,西至地中海沿岸,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中外商賈、使者、僧徒、教士在這條通道上絡繹不絕,不僅將中國豐富的物產帶到西亞和歐洲,也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傳播到西方。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促進了中國同世界各國的物質貿易和文化交流。3.隨著封建王朝國力的強弱而時有盈縮唐朝國力空前強大,陸路和海路交通暢達,對外文化交流也頗為繁盛。兩宋時期,海上貿易非常興盛,航線遠至西亞、非洲等地。元代疆域遼闊,對外交往頻繁,同亞、非、歐等大洲的國家多有往來,陸上和海上的交通都很發達。清代雖然西學東漸,但中華文化并沒有停止向世界各地傳播的腳步,在海外依然閃耀著奪目的光輝。4.與日本、朝鮮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日本、朝鮮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本國文字,如朝鮮創造出諺文,日本創造出假名。朝鮮、日本和越南的社會制度大多來自唐朝。四、中華文化輻射其他國家文化,推動文明交流與互鑒1.對“漢字文化圈”的影響由于地域、種族、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長期以來在東亞形成了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漢字文化圈”,它包括朝鮮半島、日本列島、越南以及東南亞等部分國家和地區。構成這個歷史性文化圈的要素大致有漢字、儒學、律令制度、中國化佛教等幾項。這幾大要素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結晶,中華文化的輻射、傳播主導了肘腋之內東亞各地的物質文明和精神生活。2.對世界其他文化的影響中華文化不僅惠及近鄰“漢字文化圈”內,而且對包括歐洲在內的其他世界文化也影響甚巨。(1)物質文明:中國的絲綢、瓷器等產品自古以來就為西方各國人民所喜愛,火藥、指南針、亞麻紙、紙幣和活字印刷術等先后傳到西方。中華文化為西方的近代文明發展奠定了基礎,是西方現代科學技術的直接源頭。(2)思想意識:中國的倫理觀、哲學觀、政治理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對歐洲的啟蒙運動產生過巨大影響。他們將中國的“仁政”“仁君”思想、“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民本思想等文化資源加以理想化的描繪,借以作為反對神學蒙昧主義和君主專制的思想武器,促成了法國的政治大革命。(3)政治制度:中國科舉制度的公平性、開放性和流行性,曾令東來的傳教士們嘖嘖稱贊,對歐美的考試制度和文官制度產生了重大影響。(4)化解文化危機: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歐洲文化危機,使不少知識分子再次把目光轉向東方,希望在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中找到解決歐洲文化危機的辦法。【例題】1.潑寒胡戲原是一種西域的風俗性樂舞。在寒冬季節,表演者面戴獸形面具,赤膊結隊而舞,互相潑水投泥,以求驅鬼祈福。唐朝,隨著潑寒胡戲在中原地區的傳播,其逐漸成為群眾性的游樂活動,其藝術元素被唐人吸收與融合,形成新的舞蹈和樂曲。據此可知唐朝( )A.西域地區和中原地區交流頻繁 B.社會習俗因民族融合而更豐富C.藝術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 D.民族政策非常開放與包容1.答案:C解析:材料只涉及西域地區的潑寒胡戲傳入中原地區,“交流頻繁”從材料中體現不出來,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民族文化的交流而非民族融合,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唐朝的民族政策,排除D項。2.英國公使館1861年進駐北京后,非常重視中文學習。公使館負責漢文處的威妥瑪將自己的漢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培訓譯員的教材,建設漢文處圖書館,歸檔與總理衙門往來的一切中文資料。以上史料最適合論證( )A.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與現實 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與創新C.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輸出 D.近代西方對華的認知與研究2.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公使館負責漢文處的威妥瑪將自己的漢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培訓譯員的教材,建設漢文處圖書館,歸檔與總理衙門往來的一切中文資料”,可以看出當時英國公使館人員積極學習中文,研究漢學。這可以用來論證近代西方對華的認知與研究,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英國公使館人員積極研究漢學,不是中西文化交流,排除A項;材料只是體現英國公使館人員積極研究漢學,這無法得出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與創新,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英國公使館人員積極研究漢學,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輸出,排除C項。故選D項。3.中國許多大學的校訓與古代文化典籍有關。如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源自《易經》;中國農業大學校訓中的“解民生之多艱”源自《離騷》;復旦大學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源自《論語》;廈門大學校訓中的“止于至善”源自《禮記》。這表明( )A.傳統價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 B.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源遠流長C.高等教育致力于復興傳統文化 D.儒家思想觀念影響著教育發展3.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一些著名大學的校訓源自古代文化典籍,體現了為國為民的情懷、勇于擔當的精神、修身克己的操守等,發人深省,表明傳統價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傳統文化的影響,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材料表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未體現高等教育致力于復興傳統文化,排除C項;《離騷》不屬于儒家典籍,材料中的古代文化典籍不局限于儒家典籍,排除D項。故選A項。4.明末清初,理學大家孫奇逢認為,“人皆知珠玉是寶,誰知諸侯之寶別自有在。若寶珠玉必置土地、人民、政事于不理,安免于禍殃必及身不止。珠玉凡寶非其寶者,皆殃之招也”。據此可知,孫奇逢的言論( )A.對傳統體制進行激烈批判 B.認可了民眾對私欲的追求C.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要求 D.具有強烈的民本思想色彩4.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選項用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時空范圍是明末清初的中國。根據材料,孫奇逢指出諸侯若只重視珠玉而不理土地、人民、政事,必將禍及自身,強調了土地、人民和政事對于諸侯的重要性,體現了他對人民和政事的關注,具有強烈的民本思想色彩,D項正確;材料中孫奇逢強調諸侯應重視土地、人民、政事,而非對傳統體制進行激烈批判,其言論未達到激烈批判的程度,排除A項;材料主要論述的是諸侯治理應重視的方面,并非認可民眾對私欲的追求,該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材料并未直接體現孫奇逢的言論與商品經濟發展要求之間的明確關聯,無法得出其適應商品經濟發展要求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5.《史記》載:“周武王既克殷,訪箕子以商所以亡,而問所以安。箕子曰:‘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不一于正’”。據此可知該時期( )A.周天子強化中央專制統治 B.民本思想與德治觀念顯現C.西周奉行無為而治的思想 D.箕子認為國家應實行法治5.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中國)。據材料“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不一于正”可知,箕子強調君主需“正心”,以自身道德修養和公正無私的品質來影響并治理朝廷和百官,進而使萬民得以正,四方得以安定。這種思想體現了西周時期“以德治國”和“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B項正確;中央專制統治是從秦朝才開始的,排除A項;無為而治是春秋時期老子的政治思想主張,排除C項;主張實行法治是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主張,排除D項。故選B項。6.20世紀30年代以后,花木蘭、蘇武、薛家將、岳飛、梁紅玉等歷史人物成為眾多畫家重要的創作題材,《薛家將》《岳母刺字》《木蘭從軍圖》等都是當時的知名畫作,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這說明當時的藝術創作( )A.致力于繼承傳統文化 B.響應了民眾的愛國心聲C.深刻地揭露社會現實 D.抵御了西方的文化侵略6.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20世紀30年代以后,中國正處于戰爭和民族危機的時期,藝術創作往往以提振民族士氣、激發愛國情感為主要目的。這些以歷史人物和民族英雄為題材的作品反映了藝術創作者對愛國主義精神的弘揚,契合了社會大眾的愛國情感需求,B項正確;畫家選取的題材都是愛國主題的內容,因此其目的不僅是致力于繼承傳統文化,更多是響應此時的愛國心聲,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激發愛國情感,而非揭露了社會問題,不能得出深刻地揭露社會現實,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西方文化對中國的侵略,不能得出抵御了西方的文化侵略的結論,且敘述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第四步:核心素養對接高考一、核心素養1.歷史解釋——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1)在核心思想理念方面: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2)在傳統美德方面: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以及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等中華傳統美德。(3)在人文精神方面:有講求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處世方法;勤儉節約、和諧向善的生活理念,以及獨特豐富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人文學術等。2.家國情懷一一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世界價值(1)中華文化所蘊含的自然人文精神,為當今世界人民解決自然問題提供了智慧。(2)中華文化主張的國際交往藝術是構筑和平穩定的世界秩序的文化基石。總而言之,中華傳統友好往來文化對于解決當前世界一體化進程中面臨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零和思維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價值目標符合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華文化充滿了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文情懷和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這有助于激勵各國人民為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不斷努力。3.歷史解釋近代中西方思想的交匯碰撞從被動到 主動 (1)鴉片戰爭后,從“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到“中體西用”,再到“民主”與“科學”,對西方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 (2)中國人對西方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被動接受到主動選擇的過程從“天朝上 國”到平等 交往 (1)從19世紀60年代起,“天朝”與“夷”的對稱逐漸變為“中國”與“西洋各國”“泰西各國”的對稱,“夷務”逐漸演變為“洋務”。 (2)這反映出統治者逐漸形成國家平等(近代國家)的世界意識和平等交往的理念2.家國情懷一一中華文化對世界的貢獻(1)豐富世界文明的內涵,促進文明的多元發展。①中華詩詞、書畫、戲曲、文物等是中華文化與世界對話的特有媒介;②中華傳統文化為世界文化多樣化發展貢獻中國力量。(2)輻射其他國家,推動文明的交流互鑒。①漢字、儒家思想、律令制度、佛教等深刻影響東亞多地的物質文明和精神生活;②中國的四大發明推動了歐洲的文藝復興和近代化進程;③中國的儒家思想對歐洲的啟蒙運動產生巨大的影響;④中國的科舉制度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產生重要影響。(3)助力世界難題的解決,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①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的態度有助于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為處理當今世界復雜的國際關系提供有益參考;②“身心合一”思想為解決身心安頓問題提供思想借鑒;③“群己合一”之道有助于解決個人與社會的矛盾;④中國傳統文化對于自然、社會和人生問題的看法,啟發人們用中國思維方式和中國智慧去解決人類的共同難題。二、對接高考1.【2024·海南】獅子不是中國本土物種。有學者研究認為,獅子在戰國時期就已經為中國人所了解,其形象從漢代起扎根于中國藝術,代表有看門獅子、象征祥瑞的器物裝飾以及獅子舞等,舞獅作為中國民間節慶常有的節目,也成為中國文化的標志之一。這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A.見賢思齊的重要內涵 B.兼收并蓄的基本特點C.崇德尚賢的思想理念 D.自強不息的精神境界【答案】B【解析】據材料“其形象從漢代起扎根于中國藝術”可知,獅子雖不是中國本土物種,卻扎根于中國藝術,說明中國傳統文化兼收并蓄,故選B項;見賢思齊是指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時,應該向他學習,而材料主旨是中華文化對外來事物的接納,兩者并不相符,排除A項;崇德尚賢是推崇有德行和有才能的人,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中華文化對外來事物的接納,與自強不息無關,排除D項。2.【2024·海南】基于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具有中國古代文化基因元素的“天下觀”。古籍記載“茫茫禹跡,畫為九州”。從漢至元繪制的“天下圖”盡管名稱各異,但整體布局可概括為“東、南皆海,北緣曠野;四夷環繞,中國獨大”。1600年左右開始,部分“天下圖”新增了關于美洲、歐洲等內容,但大多數地圖仍未放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天下圖”的演變軌跡充分說明( )A.地圖繪制提升了對世界的認知 B.文化的連續性增強了華夏認同C.“中學西漸”豐富世界文化內涵 D.傳統思想影響古人的“天下觀”【答案】B(3分);A(1分);D(1分);C(0分)【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漢至元時期繪制的天下圖強調“四夷環繞,中國獨大”,體現此時仍存在華夷觀念,但四夷均包含在天下圖之中,表明當時華夏認同不斷增強。且漢至元我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不斷鞏固發展,存在文化連續性,故選B項;據材料信息可知1600年左右,部分“天下圖”新增了關于美洲、歐洲等內容,結合所學此時正值西方新航路開辟時期,明清王朝與外界聯系加強,天下圖新增內容有利于加強我國對世界其他地區的了解,提升對世界的認知,故選A項;據材料信息可知中國古代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經歷漢朝至元朝的發展,直至明清時期,我國繪制的天下圖,仍大部分堅持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體現傳統思想對古人天下觀念的影響,故選D項;材料強調中國繪制的“天下圖”的演變過程,且1600年時部分天下圖曾新增了關于美洲、歐洲等內容,體現西學東漸豐富了中國地圖的內涵,排除C項。3.【2024·河北】據考古發掘,距今約9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河南賈湖等遺址,出土了中國特有的制作榫卯結構工具石鑿;距今8000至7000年前的浙江跨湖橋、河姆渡等遺址,發現了榫卯木結構建筑。之后,此類建筑在中華大地廣泛分布、成為中國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這主要體現了,中華文化具有( )A.本土性和包容性 B.多樣性和連續性C.本土性和連續性 D.多樣性和包容性【答案】C【解析】中國古代的勞動工具和建筑形式,蘊含著先民的勞動智慧和技藝理念,屬于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據題干中“中國特有的制作榫卯 結構工具石鑿”以及榫卯木結構建筑是“中國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 ” 等信息可知,石鑿和榫卯木結構建筑為中華先民發明創造,體現出中華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具有本土性;依據“距今約9000年前”“距今8000 至7000年前”“之后,此類建筑在中華大地廣泛分布”等信息可知,中華文化綿延不絕,傳承至今,體現出中華文化具有連續性。故C項正確。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主要體現在中華文化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積極 吸納外來文化;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則主要體現在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題干中未體現出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樣性特點,故排除A 、B 、D三項。4.【2024·河北】南北朝之前,“川”字只有“水道、河流”之意,而《魏書》所載牛川、寧川、敕勒川等地名中的“川”,則是鮮卑語“荒野、荒灘草原”的意思。于是,“川”字有了新的義項,并沿用至今。這主要反映出,民族交融( )A.縮小了南北差距 B.奠定了統一基礎C.豐富了文化內涵 D.拓展了文學題材【答案】C【解析】南北朝以前,漢字“川”只有“水道、河流”之意。南北朝時期,隨著民族交流的加強,“川”字在“水道、河流”語義之外,又有了鮮 卑語“荒野、荒灘草原”的意思,義項得以擴展。“川”字義項的變化,體現出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促使漢語言文字對鮮卑語義有所吸收,進而使漢語言文字的詞匯和義項得到擴展。漢語言文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詞匯和義項的擴展,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故C項正確。民族交融有利于縮小南北方之間的差距,但南北差距的縮小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方面的因素,而非題干中單一漢字義項的擴展所能反映,故排除A項;民族交融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但題干中的單一漢字義項的擴展不足以證明“民族交融奠定了統一基礎”,故排除B項;不同民族風俗各異,民族間的相互交融可以為文學發展提供豐富題材,但漢字義項擴展體現的是語言文字的變化,未能體現出文學題材的拓展,故排除D項。5.【2024·廣西】有學者把五帝時代到夏代中期首領的更迭情況制作成圖,如圖1。據此可知( )A.東夷族是早期國家形成中的主角B.華夏族在文明起源過程中占中心地位C.夷夏兩族彼此爭勝并且聯盟執政D.夷夏兩族的融合主要以戰爭方式實現【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五帝時代到夏代中期,夷族和夏族的首領都有過執政,這體現了夷夏兩族在歷史舞臺上既有競爭也有合作,表明他們彼此爭勝并且存在聯盟執政的情況,故選C項;雖然東夷族有多個歷史人物被提及,但華夏族的歷史人物數量更多,且涵蓋了從五帝時代到夏代中期的關鍵首領,如炎帝、黃帝、堯、禹等。這些首領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力都極為重要,因此不能說東夷族是早期國家形成中的主角,排除A項;雖然華夏族在文明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圖中并未明確表明其占據中心地位,排除B項;圖片中并未提及夷夏兩族融合的具體方式,更沒有明確表明融合主要通過戰爭實現,排除D項。6.【2024·江西】圖1為不同時期新石器文化形勢圖。對圖中信息解讀正確的是( )A.中原地區已經處于各種文化分化的復雜階段B.不同文化圈之間一開始就存在相互隔絕現象C.中華文明呈現出多元并行到中原中心的趨勢D.新石器時代文化之間出現愈來愈分層的狀況【答案】C【解析】距今7000—5000年前,中華大地已經形成了仰韶文化、趙寶溝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崧澤文化等多文化并存局面,距今5000—4500年前,周邊的文化逐漸向中原靠攏,中原文化區開始出現,中華文明呈現出從多元并行到中原中心的趨勢,故選C項;中原中心的形成是吸收了周邊文化的精華而不是相互分化和相互排斥,排除A項;新石器文化時期也有彼此之間的交流,并不是一開始就相互隔絕,排除B項;分層是指在考古發掘中發現各個文化存在迭代延續現象,但各文化之間是否存在分層的現象從圖中是不能推斷的,排除D項。7.【2024·廣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進入春秋時期以后,列國在文化面貌上的接近,從考古學文化角度觀察,已達到空前的程度,民族文化的融合已突破原來六大區系的分野,這就為戰國時期的兼并和秦的最終統一做好了準備。——摘編自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材料二秦漢時代的文明,是在各地區、各族人民不同的文明基礎上統一起來的,而在統一的前提下,又保持著各地、各族間不同程度的差異。秦漢時代統一的封建國家的建立為大規模吸收外來文明創造了有利條件,是我國文明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這種飛躍在后來還出現多次,但秦漢時代為首開其端的一次。大規模的吸收和遠距離的傳播,使中國在“許多世紀以來,一直是人類文明和科學的巨大中心之一”。——摘編自林劍鳴《秦漢史》材料三唐代文化是在大一統的局面下蓬勃發展的,帶有統一帝國的宏偉,呈現一種兼容的氣度,新的與舊的,中國固有的與外來的,南方的與北方的,相互交融共同前進。在南北文化交融和中外文化交流這兩方面實現了突破性的進展,從而使中華文明進入一個新的時期。——摘編自袁行霈等《中華文明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早期中華文明格局的演進特點。(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漢時代中華文明取得飛躍發展的原因。(6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論述唐代文化對中華文明的創新性貢獻。(6分)【答案】(16分)(1)特點:從多元到一體;從部族林立到民族融合。(4分)(2)原因:空前統一的封建國家建立,促進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鐵犁牛耕的推廣,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尊崇儒術成為主流意識形態,促進了思想文化教育的發展;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6分)(3)貢獻:文化上兼容并包,三教并立促進唐朝文學藝術的發展;科學技術的輝煌,促進唐代科技領先世界;唐朝開明開放包容的政策,豐富了唐朝的文化,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貢獻。(6分)【解析】(1)據材料一“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一線為中軸的南方”“以環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民族文化的融合已突破原來六大區系的分野”得出以六大區域為核心,但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融合,體現了從多元到一體,從部族林立到民族融合。(2)據材料二“秦漢時代的文明”“在統一的前提下”得出空前統一的封建國家建立,促進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結合所學秦漢時期經濟發展的知識得出鐵犁牛耕的推廣,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結合所學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文化措施的知識得出尊崇儒術成為主流意識形態,促進了思想文化教育的發展;結合所學秦漢時期中外交流的知識得出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3)據材料三“在南北文化交融和中外文化交流這兩方面實現了突破性的進展”得出文化上兼容并包,三教并立促進唐朝文學藝術的發展;結合所學隋唐時期文化發展的知識得出科學技術的輝煌,促進唐代科技領先世界;據材料三“中國固有的與外來的,南方的與北方的,相互交融共同前進”得出唐朝開明開放包容的政策,豐富了唐朝的文化,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貢獻。8.【2024·江西】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中國優秀史學遺產和優良史學傳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與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有許多契合之處,具體如下:表2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 中國優秀史學遺產和優良史學傳統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 重視歷史、重視史學 研究歷史以探討揭示社會發展規律為基本宗旨 明理、明道、通古今之變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民本思想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 衣食足則知榮辱、民以衣食為本歷史不是“神”的啟示,而是人的啟示,并且只能是人的啟示 彰往察來、知古鑒今、以史為鑒——摘編自瞿林東《建構中國自主的歷史學知識體系的思考》結合所學知識,圍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任選表2中某一對或者整體關系進行論證,也可以修改、補充或提出新關系,并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答案】(12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傳統史學文化是有契合的。(2分)理論1(2分)+史實(2分)理論2(2分)+史實(2分)總結:可不用明確出現格式,但是必須要有總結表達。(2分)【解析】據材料“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民本思想”可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契合的。結合所學知識馬克思主義的內容可知,馬克思論述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在資本主義社會肯定工人階級的重要地位,指出工人階級是資本主義的掘墓人,凸顯了人民群眾的決定性作用;結合所學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內容可知,從孔子提出為政以德,愛惜民力,到孟子提出民貴君輕,再到荀子強調君舟民水等內容;以及墨家的兼愛思想等,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對民眾的關注和重視,不同的時期,相似的內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殊途共歸,契合度較為明顯。其他論述,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