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通縣第二中學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考試·高二歷史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1.A由圖片中“乙處”的時間“漢代”及對孔子和儒家認可程度大幅提升的變化可知,此應為董仲舒對傳統儒學進行改造,適應當時封建專制統治需要的結果,A項正確:“對諸子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是董仲舒對傳統儒學進行改造的特點,并不屬于原因,排除B項;“順其自然”的表述是道家思想主張,貼合漢初無為的治國理念,與該時期“尊崇儒術”不符,排除C項:“科舉制度”形成于隋朝,晚于題干中“乙處”的時間“漢代”,排除D項。2.B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西方傳教士認可中國的文化,將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傳播到西方,說明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一些思想適用于其他國家,豐富了世界文化的內涵,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中華文化的兼收并蓄,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中西方文化的對比,排除C項: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比較早,但并非最早,“開創了”說法不合適,排除D項。3.A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西亞國王登基之后都會頒布法律文件,其月的是為了以法律確立自己的權威,維護統治,故A項正確。B,C,D三項均非根本目的,排除。4,D根據材料可知,題干中提到東正教傳入基箱羅斯,帶來拜占庭風格教堂建筑,體現了引進外來文化的特征:而北方因抵御惡劣天氣,建筑呈現厚厚的墻壁、小窗戶和陡峭屋頂等特色,這是結合自身環境對引進的文化風格進行改造,由此可見,基輔羅斯引進并改造外來文化,故D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在東正教傳入后的建筑風格變化,重點是對建筑風格的引進與改造,沒有突出宗教文化遺產豐厚,排除A項:雖然北方建筑具有地域特色,但整體是在東正教傳人背景下,是先引進外來文化再根據地域特色改造,排除B項:材料主要是關于東正教傳入后的建筑文化在基輔羅斯的情況,未沙及基箱羅斯與歐洲國家關系方面的內容,排除C項。5.C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亞歐民族大遷徙從短期看,確實給部分地區帶來了戰亂,但這也促進了文明的交流與融合,有利于文明發展,故C項正確,排除A項:亞歐民族遷徙源于生產力的發展,排除B項;這次大遷徙確實有利于西歐建立中世紀封建社會,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6.C根據材料“發現只有拉美人和華人被稱為·移民’,而歐洲人和美國人被稱為·執行官’·專業人士’·企業家”及所學可知,阿根廷社會沒有一視同仁地對待不同國家的移民,歐美文化更加優越且先進的歐洲中心論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其中“移民”專指尋求工作機會和社會升遷的人,帶有貶義色彩,而來自歐美國家的群體因為保持了原有的經濟社會地位,所以不屬于“移民”,因此,材料折射出殖民統治的印跡,C項正確:拉美人和華人也不乏精英移民,因此“精英移民更受歡迎”"的說法錯誤,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強烈的種族偏見和排外傾向,非內部文化沖突,排除B項:材料與外來移民的階層差異說法無關,排除D項。7.A根據材料“絲路印記”“三彩引胡俑”及所學可知,這一時期陸上絲綢之路仍然暢通,“駱駝”“胡人”等西域元素在中原地區流行,故A項正確。材料中看不出政府的管理,社會主流思想的演變以及外國人眾多,排除BC,D三項。8.C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中醫藥學通過絲綢之路傳播至伊利汗國(今伊朗),《伊利汗中國科技珍寶書》便是最好的論證,這對于研究中伊文化交流史和中醫史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故C項正確。在此書之前波斯醫學就已產生,排除A項;僅從一本醫書不能證明中醫的廣泛流傳,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對醫學史學價值的描述,而非絲綢之路的價值描述,排除D項。9.D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古代日本在服飾方面多向中國學習,受中國服飾文化影響較深,故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日本服飾對中國的影響,故不能用“互鑒”一詞,排除A項:從材料中不能看出日本服飾是否定型,排除B項:根據所學可知,日本并沒有完全模仿中國,仍保留了一部分自己的民族特色,排除C項。10.B根據材料可知,1760年前后,也就在工業革命爆發之際,在此之后,世界市場的交易內容和范圍,交往工具和經濟思想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世界市場明顯擴大,這都是工業革命開展的結果,故B項正確。材料不涉【高二歷史參考答案第1頁(共3頁)】25468B大通縣第二中學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考試高二歷史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考試結束后,請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內容:選擇性必修3。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圖為不同時期的人們對孔子和儒家認可程度的變化曲線圖。造成從甲處到乙處變化的主長要原因是個認可程度區甲春秋桊漢三國兩晉,宋明清時期南北朝隋唐A.儒學迎合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需要B.儒家學者對諸子思想的繼承與發展C.封建統治者采取順其自然的治國之道D.科舉制規定以儒家經典為研習內容2.利瑪竇及其他早期傳教士在向中國人傳播西方文明的同時,也對中國固有的文化成就表示了極大的尊敬。他們認為孔子所開創的道德哲學在一定意義上可以彌補歐洲文化的不足。這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A.兼收并蓄B.豐富了世界文化的內涵C.領先世界D.開創了人類文明的先河3.兩河流域的一個重要傳統,是國王登基后一般會頒布法典。在《漢漠拉比法典》之前,西亞地區已經有過多次頒布法典的行動,如埃什嫩那國王伸拉拉馬的法典、伊新國王李必特的法典。這些法律的頒布從根本上是為了A.維護統治者的權威B.樹立公平正義形象C.宜揚君權神授思想D.保障平民正當權利【高二歷史第1頁(共6頁)】25468B4.10世紀前,東正教已在基輔羅斯傳播。隨著東正教的傳人,十字架平面與半球形穹頂的拜占庭風格的教堂建筑在基輔羅斯地區廣泛建立,民間建筑也仿照這一風格。但“在北方,為了抵御惡劣的天氣,厚厚的墻壁、小窗戶和陡峭的屋頂也特別流行”。這說明基輔羅斯A.宗教文化的遺產豐厚B.保持文化的地域特色C.與歐洲國家關系密切D.引進并改造外來文化5.公元3一6世紀的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最終導致了西晉王朝、貴霜帝國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在中國,進入中原的各少數民族或主動或被動地接受中原文化,在中亞和西亞,無論是印度文化還是伊朗文化,都融合了入侵者的文化。由此可見,這次大遷徙A.引發了古代歐亞文明的衰落B.根源于各文明區宗教沖突C.促進游牧與農耕文明的融合D.有利于西歐建立封建社會6.學者分析阿根廷主流媒體1999一2005年期間發表的有關移民問題的報道,發現只有拉美人和華人被稱為“移民”,而歐洲人和美國人被稱為“執行官”“專業人士”“企業家”。這A.表明精英移民更受歡迎B.導致國家內部文化沖突嚴重C.折射出殖民統治的印跡D.凸顯外來移民存在階層差異7.如圖是洛陽博物館特展“絲路印記”的代表藏品一唐代《三彩引胡俑》。這可論證唐代A.陸上絲綢之路的運行B.政府嚴格管理對外貿易C.社會主流思想的演變D.來華經商的外國人眾多8.《伊利汗中國科技珍寶書》是13一14世紀統治波斯地區(今伊朗)的伊利汗國宰相拉施特主編的中醫藥學著作,主體部分是宋朝一些醫學家對《王叔和脈訣》的點評,還翻譯了《素問》《難經》《甲乙經》《病源》等醫書的段落。該書的史學價值是A.論證波斯的醫學起源B.證明中醫學在絲路沿線廣泛流傳C.研究中伊文化交流史D.論證絲綢之路是中醫藥傳播之路9.日本古墳時代(250一592年),中日服飾文化交流出現了第一次高潮,日本人在服飾的制作技術、樣式、面料上或向中國學習,或直接從中國輸人。飛鳥、奈良時代,隨著大規模遭唐使的回國,日本服飾出現了“唐風化”現象。這反映出A.中日服飾文化交流互鑒B.日本傳統服飾基本定型C.日本服飾已經全盤中化D.日本服飾深受中國影響【高二歷史第2頁(共6頁)】25468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5468B-歷史DA.pdf 高二歷史.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