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常德市第一中學2025年上學期高二年級期中考試試卷5.11至13世紀,西歐的英雄史詩與前期史詩不同,這類史詩中的英雄不再是氏族首領,而是封建國家的臣子。這類史詩主要有法蘭西的《羅蘭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意志的《尼伯龍根之歌》,歷史史詩的主人公都是體現忠君、愛國、護教思想的英雄形象。據此推知,這些史詩的傳播()(時量:75分鐘滿分:100分命題人:高二歷史組)A.促進了市民階層壯大B.奠定了民族國家的基礎一、選擇題(本題包括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C.有利于民族意識發展D.沖擊了民眾的宗教信仰1.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豐富,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智慧的結晶。下表中的言論6.印第安文明作為山地高原型的古代文明,在其有限的活動范圍里,難以逾越自然界的重重障礙而將與內涵之間聯系準確的是()其文明的星星之火,帶到更遠的地區。宗教信仰極度混亂,幾乎沒有文字,語言雜亂,交通工具缺少。序號言論內涵這突出體現了印第安文明()A“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人為本,民本思想A.形式的多樣性B.不具有持久性C.發展的孤立性D.處境極為惡劣7.3一6世紀,亞歐游牧部落的大遷徙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以下關于這一時期遷徙影響B“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表述,正確的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A.中國民族遷徙擴大了南北方的差異崇德尚賢,天下為公B.日耳曼人的入侵加速了羅馬帝國的滅亡方來效”C.阿拉伯的擴張中斷了亞歐商貿往來D.印歐人的遷徙推動了古希臘文明的形成0“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8.如表是《東南亞地區出土的漢朝文物(部分)》簡表,據此推論正確的是()A.AB.BC.CD.D地區遺址出土文物2.1920年,顧頡剛在《致胡適:論偽史及辨偽叢刊書》中說他想研究孔子的歷史,“拿時代來同他分嶺南類型和江東(江浙)類型陶泰國南部(馬來半島最南端)考山考等遺址析開來:凡是那一時代裝點上去的,便喚作那一時代的孔子至于孔子的本身,拆開了各代的裝點,瓷器看還有什么。如果沒有什么,就不必同他本身做史”。在此,該學者()銅鏡、銅容器和銅炊具;印度產A.強調學問要為現實服務B.意在促進國民思想革新越南東南沿海沙螢文化墓地各類珠子C.充分肯定了儒學的價值D.主張理性看待傳統文化3.明末,徐光啟召集耶穌會士以及一些中國助手編撰《崇禎歷書》,該書大量介紹歐洲新天文知識,銅鏡;來自印度、羅馬的玻璃及印度尼西亞巴厘島潘坤帕遺址如開普勒的《字宙和諧論》、《哥白尼天文學綱要》等,后世評價這部歷書與當時世界天文學同步”,《崇黃金珠飾禎歷書》的編撰()A.漢文化走出國門邁向世界B.漢代生活習俗在當地流行A.是早期全球化下西學東漸的產物B.主要源于對傳統科技的總結提升C.中西文化交流呈繁榮景象D.中華文化發展領先于世界C.全盤吸收了西方科學思想和技術D.說明當時中國科技仍領先于世界9.“這一劇變在奠定大西洋地位的同時,取消了東地中海地區在一個時期內作為印度'財富的唯一保管4.兩河流域著名的文學作品《吉爾伽美什史詩》最早由蘇美爾人創作,在大約公元前12世紀由巴比者所擁有的古老特權。從此以后,技術和工業進步使西方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此可知,這一劇變”倫人整理匯編成冊,相繼產生了史詩的赫梯語版本和胡里安語版本。其中,史詩中所記載的大洪水故()事,后來被猶太人和希臘人所借用,演變成為著名的“諾亞方舟和“丟卡利翁”的故事。這()A.使東西方傳統商路暢通B.推動了歐洲社會轉型A.說明西亞是世界文明最早起源地B.表明古代西亞文化傳播推動世界文明發展C.阻礙了意大利經濟發展D.導致古代印度的衰落C.體現出古西亞文明發展最為發達D.反映出戰爭加強了區域文明間的相互聯系第1頁2025 年高二期中歷史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A B C C B A B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C A C D B17.(1)原因:以文治國國策的確立(宋代崇文抑武政策);科舉制的發展;地方官員的大力支持;理學的興起與發展;印刷術的改進與應用;官學遭到破壞;宗法觀念的影響。(8 分,任答四點)影響:推動了湖北地區教育的發展,培養了大量的人才;有利于儒家思想和理學的傳承與發展。(4 分)(2)教材類型多樣,分類廣泛;書院教材編寫的主體多樣,有官有民;出現了許多體現學者個人風格的教材;受傳統思想的影響,教材內容多以儒學為主。(6 分)18.(1)主要表現:周實行分封制,諸侯權利較大,有相對獨立性;諸侯在封地內享有世襲統治權,貴族政治。秦實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地方官員由中央任免,不得世襲,官僚政治。(6 分)變化原因: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分封制無法維持統治秩序,無法有效控制地方,國家分裂;秦統一六國后,需要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經濟上,生產力發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以血緣為基礎的分封制難以適應新的經濟基礎;文化上,深受法家思想影響。(6 分)(2)積極影響: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為后世歷代王朝政治制度奠定基本格局。打破了貴族政治的局面,官僚政治逐漸形成,官員由中央任免考核,提高了行政效率,促進政治制度的發展。消極影響:高度集權的體制下,容易形成暴政,導致階級矛盾激化,秦朝因暴政二世而亡,為后世提供了教訓。(6 分)19.論題:東西方科學交流與發展推動了世界文明進程。闡釋:在古代,東西方就已經開始了科學交流與傳播。如公元前 4 世紀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的部分內容在明朝末年經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傳入中國,為中國數學等學科領域帶來了新的知識體系與邏輯思維方式。而中國 3 世紀發明的馬鐙傳入西方,提升了西方騎兵的戰斗力,極大地改變了西方的軍事作戰模式,推動了西方軍事技術的變革。到了近現代,科技不斷取得巨大突破,并產生廣泛影響。17 世紀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解釋了宇宙運動規律,這一理論不僅推動了物理學的發展,也為天文學等相關學科奠定了理論基石,使人們對宇宙的認知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促進了近代科學體系的構建。20 世紀 50 年代,核能、太陽能等多種新能源的利用,使能源結構走向多樣化,這有助于緩解傳統能源危機,也為未來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與探索方向。綜上所述,從古至今東西方的科學相互交織、相互促進,共同塑造了當今世界的多元文明,在各個領域都留下了深刻且不可磨滅的印記,持續推動著人類社會向更高層次邁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答案.docx 歷史試卷.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