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高考歷史之時政熱點與歷史鏈接熱點01 十四五 規劃與中國現代化進程【時政熱點】“十四五” 規劃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十四五” 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關鍵詞:十四五規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發展格局。【歷史鏈接】回顧中國現代化進程,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工業化建(一五計劃)設,到改革開放后的快速發展,再到“十三五” 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四五” 規劃是在以往發展基礎上的進一步推進和深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的重要階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歷史規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的歷史意義。【考點方向】01可能涉及“十四五”規劃的目標任務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關系,如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社會建設等方面對現代化的推動作用;02新發展理念在“十四五”規劃中的體現和實踐;“十四五”時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應對策略等。熱點02 科技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時政熱點】當前,中國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在人工智能、5G 通信、新能源、量子計算、DeepSeek 在人工智能大模型領域的創新突破、2025年4月19日,全球首場 “人機共跑” 半程馬拉松賽等領域取得諸多突破。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科技創新,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歷史鏈接】中國古代,科技發展推動經濟繁榮。春秋戰國鐵犁牛耕出現,提高農業效率,促進土地制度變革。隋唐曲轅犁、筒車改進農業生產,手工業技術精湛,商業繁榮,城市興起。宋元指南針用于航海、活字印刷術發明,推動海外貿易,紙幣出現促進商品流通。近代中國,西方科技傳入沖擊傳統經濟。洋務運動引進技術創辦近代企業,開啟工業化進程。民族資本主義在夾縫中發展,雖面臨諸多阻礙,但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經濟轉型,促使中國經濟結構逐步從傳統向近代轉變。新中國成立后,科技成為經濟發展重要動力。“一五” 計劃建立工業體系,“兩彈一星” 增強國力。改革開放后,科教興國戰略實施,新興產業崛起,科技創新加速經濟結構優化,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實現經濟快速增長與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不同歷史時期的科技創新都對當時的經濟結構、生產方式、貿易往來等產生了深遠影響,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進步。【考點方向】01科技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制,如提高生產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等;02中國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突破與瓶頸;科技創新政策的效果評估與優化;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等。熱點03 國家治理現代化與制度演進【時政熱點】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基層治理現代化利用信息技術提升智能化水平,像建立居民議事會制度、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等;科技賦能邊疆治理內蒙古阿拉善盟推進“智慧邊疆” 建設;地方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等,不斷完善各項制度,推進法治建設,加強政府職能轉變,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實現國家治理的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例如,在疫情防控、脫貧攻堅等重大任務中,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和國家治理的效能。【歷史鏈接】(1)中國古代中國古代實行以君主專制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從秦漢的三公九卿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再到明清的內閣和軍機處,不斷強化皇權。通過郡縣制等地方行政制度,實現對地方的有效管理,以儒家思想為統治思想,禮法并用進行社會治理。(2)近代以來,經歷了從傳統治理模式向現代治理模式的轉變。近代中國歷經從封建專制到民主共和的艱難轉變。晚清雖有新政等改革,但未能改變封建本質。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華民國,實行三權分立等制度,但因軍閥混戰等,民主共和有名無實,國家治理陷入混亂。(3)新中國成立后,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治理體系和制度框架。新中國成立后,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根本政治制度,還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等。通過制定憲法和一系列法律法規,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不斷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實現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致力于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考點方向】01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涵與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及其在國家治理中的體現;02制度演進的歷史脈絡和規律;如何通過制度創新提高國家治理效能等。熱點04 文化交流(世界遺產保護)與文化自信【時政熱點】2025年4月14日至18日,習近平主席訪問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推動中國與三國開展豐富人文交流。如中越建 75周年暨 “中越人文交流年”,舉辦友好活動;中馬推進“儒伊文明對話”;中國幫助柬埔寨修復古跡等,增進民心相通。2025年中國電影總票房全球第一,《哪吒之魔童鬧海》海外發行覆蓋50余國;故宮博物院聯合希臘文化部推出特展,再現古希臘文明,吸引超10萬觀眾預約參觀,成為中外文化交流典范。中國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加強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與合作。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同時引進國外優秀文化成果,促進文化多元發展。此外,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歷史鏈接】(1)中國古代,絲綢之路連接東西方,佛教等外來文化傳入并本土化,與儒家、道家文化交融。唐宋時期,文化輻射東亞,日本、朝鮮等多國學習中國典章制度、文學藝術。在頻繁的文化交流中,中國以強大的文化包容力吸收外來元素,彰顯出深厚的文化自信,形成獨特的中華文化體系。(2)近代中國遭受列強侵略,傳統文化受到西方文化沖擊。部分人產生文化自卑,主張全盤西化;也有學者堅守傳統文化根基,挖掘其價值。這一時期,文化交流在碰撞中艱難推進,人們在反思與探索中,逐步認識到本土文化的獨特意義,為文化自信的重塑奠定基礎。(3)新中國成立后,在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的同時,積極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成為共識,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考點方向】01文化交流的意義和作用,如何在文化交流中保持文化自信;0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文化自信與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關系;文化創新在增強文化自信中的作用等。熱點05 中美博弈(中美關稅戰)與大國關系【時政熱點】2018-2019年間,關稅戰持續升級,美國將華為等列入 “實體清單”,限制其獲取美國技術和產品。進入2025年,關稅戰再度激化。2 月,特朗普以 “中國未阻止芬太尼流入美國” 為由,宣布對華加征關稅,中方強硬回應并同步啟動反制,并在 WTO 提起訴訟。近年來,中美關系面臨諸多挑戰,貿易摩擦、科技競爭、地緣政治等問題凸顯。同時,中國積極與其他大國和周邊國家發展友好關系,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倡導多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歷史鏈接】(1)中國關稅(選必1):①古代關稅起源與特點:西周時期。存在著國內關稅與國境關稅并立的現象(古代對外貿易不發達,國內關稅地位高于國境關稅);古代中國享有完全的關稅自主權。②近代中國關稅:鴉片戰爭后,《南京條約》開協定關稅惡例,關稅自主權喪失;收回關稅自主權的努力: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都明確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要求關稅自主的主張。1928年,國民政府發表“改訂新約”,《中美關稅條約》、《中日關稅協定》等,國民政府通過這些措施,在關稅自主權上取得了進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稅率。③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前: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獨立的專門的海關稅法,統一了全國關稅制度,維護了國家關稅主權,保護了民族經濟,有利于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④改革開放后:適應新時期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的需要,1985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強化了關稅制度的法制化建設;1987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重新修訂發布了關稅條例,進一步完善了關稅的基本制度,對國民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2001 年加入世貿組織,履行降稅義務,關稅總水平不斷下降。黨的十八大以來,為滿足人民需求和適應產業升級,主動降低關稅總水平,關稅制度不斷完善。(2)中美關系:經歷了從冷戰時期的對抗到建交后的合作與競爭并存的過程。中美兩國在經濟領域的博弈,反映出美國試圖通過貿易保護主義維持其全球經濟霸權,而中國的崛起使其在國際經濟舞臺上有了更強的話語權和應對能力,這與歷史上大國崛起過程中的國際關系演變有相似之處。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在國際舞臺上逐漸崛起,與其他大國的關系也不斷調整和發展。從萬隆會議到改革開放后的全方位外交,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日益增強。(3)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中美關稅戰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個重要事件。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相互依存度提高,但美國發動關稅戰,違背了自由貿易原則,破壞了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影響了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深刻地理解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面臨的挑戰和問題。(4)民族精神的傳承:面對中美關稅戰,中國展現出的堅定立場和不屈精神,是對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弘揚。就像歷史上中國人民面對列強侵略時頑強抗爭一樣,在關稅戰中,中國政府和企業團結一致,積極應對,體現了當代中國人的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懷。【考點方向】01中美博弈的原因、表現和影響;中國應對中美博弈的策略和原則;02 大國關系的演變規律和趨勢;03中國在構建新型國際關系中的作用和貢獻等。熱點06 中國智慧與全球治理【時政熱點】2025年2月國務院副總理張國清赴法國出席人工智能行動峰會;博鰲亞洲論壇 2025年年會 “高端對話:聯合國未來峰會之后的全球治理”分論壇舉行,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等,有助于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歷史鏈接】(1)古代中國的外交智慧:古代中國朝貢體系、絲綢之路等體現的“和而不同”“以和為貴” 理念。如鄭和下西洋不以侵略掠奪為目的,展現和平交往、互利共贏的智慧,與當今全球治理中倡導的合作共贏理念相呼應。 (2)近代中國參與國際秩序的探索:結合近代中國被迫卷入世界體系后,在外交上的掙扎與探索,如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中國外交的得失,理解當今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提升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性。(3)現代中國外交的獨立自主: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到后來的 “三個世界劃分”理論,再到“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確立,中國在國際事務中不斷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推動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向著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發展。(4)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系列重要論述,形成了科學完整的邏輯體系: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 倡議等,為全球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在氣候變化、維和、國際抗疫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考點方向】01中國智慧在全球治理中的具體體現和實踐成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意義;02中國在國際組織和多邊合作中的角色和作用;03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趨勢與中國的應對策略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對全球治理的促進作用等。熱點07 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時政熱點】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 - 2027年)》,細化部署鄉村全面振興重點工作。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著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著力推進鄉村建設;著力健全鄉村治理體系;著力健全要素保障和優化配置體制機制。【歷史鏈接】(1)古代:先秦以宗族為核心自治;秦漢實行什伍編制、編戶制度等強化控制;隋唐兩宋鄉里自治功能弱化,保甲制及儒家倫理滲透加強;元明清通過戶籍制度及鄉里制與保甲制合一加強基層管理。(2)近代:政治動蕩和經濟結構變動的沖擊,宗族勢力、士紳階層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逐漸減弱。政府加強控制但效果不佳,鄉村建設運動,但由于缺乏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全面的政策支持,成效有限。(3)現代:新中國成立初期廢除了保甲制度,建立新體制;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實行人民公社體制,,政社合一,國家對鄉村社會進行全面管理和控制;改革開放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了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村民自治成為鄉村治理的重要形式。政府通過系列政策促進鄉村發展。當前,中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富民產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農村發展一直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礎。從土地改革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再到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中國在農村發展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為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奠定了堅實基礎。【考點方向】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和實施路徑;城鄉融合發展的意義和舉措;如何促進農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等。熱點08 綠色轉型與生態治理【時政熱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將建設美麗中國作為七個“聚焦”之一,提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建設理念。【歷史鏈接】(1)古代中國:儒家“天人合一”、道家 “道法自然” 等思想蘊含生態保護理念。實踐上,古人懂得施肥、興修水利、總結出二十四節氣,能因地制宜,為農業發展創造條件,《齊民要術》《農政全書》等農學著作也體現了對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關系的重視。(2)近代中國:社會動蕩,水利衰落,但西方科學技術傳入,有了水利院校培養人才,不過綠色生態治理整體推進困難。(3)現代中國:中國在生態保護方面經歷了從重視經濟發展到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轉變。十六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日益受重視,2018 年“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正式寫入根本法,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目標,標志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更高層次。從早期的“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工程,到后來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再到積極參與全球氣候變化治理,中國的生態治理理念和實踐不斷發展。中國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綠色生態治理,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和可持續發展。 【考點方向】01綠色轉型的內涵和意義,如何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02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的構建和完善;03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04綠色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