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4-2025學年期末復習速記清單七下歷史精簡 全面 高效 實用“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 勸學》使用導航01核心知識串講(問答式呈現課本基本知識和重點知識,供學生背誦教師串講使用)02教材問題串講 (對“想一想、材料研讀、課后活動”串講,突破重難點,提升成績)03 拓展延伸串講(綜合運用知識能力、深化歷史理解、培養歷史思維、建立歷史與現實關聯)04 名詞解釋串講(構建知識體系、深化知識理解、提高應試能力、培養歷史思維)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課文目錄頁碼導航第 1 課 隋朝統一與滅亡 ········································································································· ·················2第2 課 唐朝建立與“貞觀之治”··················································································································5第3 課 開元盛世 ······································································································································ 7第4 課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 ···················································································································9第5 課 隋唐時期的民族交往與交融 ····································································································· 11第6 課 隋唐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 14第7 課 隋唐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15第1課 隋朝統一與滅亡(581-618年)一、隋的統一1、隋朝是哪一年由誰篡奪哪一政權建立的?都城在哪? 答:581年楊堅(隋文帝)篡奪北周政權建立隋朝,都城在長安。2、隋統一全國的時間及標志? 答:589年,隋文帝滅掉陳朝。3、隋統一有什么意義? 答: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民族交融的大趨勢,進一步促進了南北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4、隋文帝鞏固統一的措施及意義。答:措施:發展經濟,編訂戶籍,核實戶口,減輕百姓賦役負擔,統一幣制和度量衡;加強中央集權,修訂和減省刑律,簡化行政機構,提高效率。意義:隋朝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人口數量和墾田面積大幅度增長,成為國力強盛的王朝。5、隋煬帝有什么貢獻?答:開通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創立科舉制。三次派人前往流求(今天臺灣),加強與流求聯系。二、開通大運河1、隋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 答: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2、隋朝開通大運河的條件有哪些 答:①隋朝社會經濟的初步恢復和發展,為大運河的開鑿創造了物質條件;②隋朝完成統一,中央集權加強,能夠組織大規模的人力和物力進行開鑿;③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運河作基礎。3、隋朝大運河開通時的皇帝是誰? 答:隋煬帝。4、簡述隋朝大運河中心、北達什么城市、南到什么城市、全長?答: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郡(今杭州),全長2700多千米。5、隋朝大運河自北向南分為哪四段?答: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6、隋朝大運河連接哪五條河流?答: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7、隋朝大運河的開通有什么意義(作用、影響)?地位?答:大運河的開鑿和貫通,帶動了沿河城市的繁榮與發展,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國家統一和民族交融。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三、開創科舉取士制度1、科舉制正式確立于何時,標志是什么?答:隋煬帝時、設置進士科。2、科舉制的創立有何影響?答: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使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它不僅擴大了范圍,對社會階層流動也起到了積極作用,還顯著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此后,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續了約1300年。四、隋朝的滅亡1、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答:隋煬帝的殘暴統治。2、隋煬帝的暴政表現在哪些方面?答: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修筑長城和馳道;多次巡游;三征遼東。3、隋朝滅亡于何時,標志是什么?答: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下殺死。4、隋朝與秦朝都是我國歷史上的短命王朝,它們的相同之處有哪些?答:都結束分裂,實現統一;統治時間短暫;因暴政而亡;開創了新的制度,秦朝郡縣制,隋朝科舉制。【P5 想一想】中國東部地區缺乏南北向的天然河道,需要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來溝通由西而東并列平行的幾條大河,聯結相互分隔的不同流域,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P7材料研讀】隋煬帝征發大批勞動力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修筑長城和馳道,還多次巡游、三次征遼東,這一系列的徭役和兵役耗費大量人力和財力,影響正常生產生活,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力。【P7課后活動】1.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使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擴大了統治基礎;對社會階層流動起到積極作用;顯著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2.隋煬帝急功近利,不恤民力,又縱情享樂,奢侈無度,致使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最后在江都被部下殺死。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1.拓展提升:如何評價隋煬帝 (1)功:隋煬帝時開通了大運河,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交流;設置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創立,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重大變革。(2)過: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縱情享樂,奢侈無度。他在位期間,營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屢次發動戰爭,致使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最終導致隋朝滅亡。2.秦朝與隋朝的比較。項目 秦朝 隋朝結束分裂 結束春秋戰國長期分裂混亂的局面,實現統一 結束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實現統一制度創新 中央集權制度、郡縣制 科舉制、三省六部制興建工程 長城 大運河統治時間 統治時間短暫,二世而亡滅亡原因 統治者實行暴政,導致農民起義提供教訓 西漢吸取秦朝滅亡教訓,采取休養生息政策 唐朝吸取隋朝速亡教訓,采取以民為本的治國思想1.隋朝:建立:581 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統一:589 年,隋文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2.隋朝大運河:605年,隋煬帝開通的從涿郡到余杭的運河,全長2700多千米(也有說法為全長2000多千米),共四段,分別是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它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是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3.科舉制度:隋煬帝時建立的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它標志著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1300年。4.開皇之治: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后,在政治上,改革官制,確立三省六部制等,提高行政效率;經濟上,推行均田制,輕徭薄賦,促進農業生產發展;文化上,大力提倡文教,廣求圖書。在他的治理下,國家呈現出人口增長、府庫充實、社會安定的繁榮景象,史稱 “開皇之治”。第2課 唐朝建立與“貞觀之治”一、唐朝的建立1、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時間、都城。 答:李淵(唐高祖)、618年、長安。2、唐朝第二代皇帝是誰?其年號是什么?他的統治被稱為什么?答:李世民(唐太宗)、貞觀、“貞觀之治”。二、“貞觀之治”1、唐太宗的采取哪些措施鞏固統治?(出現治世的原因)答:(1)主觀方面: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勵精圖治,勤于政事,澄清吏治,虛心納諫,從善如流,戒奢從簡,施行與民休息的政策。(2)客觀措施:①廣納賢才,知人善任。任用敢于直言的魏征、善于謀略的房玄齡、敢于決斷的杜如晦等。②政治方面: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查各級官吏的政績,尤為重視對地方官的考核。③經濟方面:關注民間疾苦,減輕百姓的田租和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④鞏固邊疆:反擊突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和開放的對外政策。3、唐太宗的革新措施?答:政治方面: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查各級官吏的政績,尤為重視對地方官的考核。經濟方面:關注民間疾苦,減輕百姓的田租和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4、舉出貞觀時期著名的宰相三例。答:敢于直言的魏征、善于謀略的房玄齡、敢于決斷的杜如晦。5、如何評價唐太宗時期的統治?(或貞觀之治的表現)答: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各族友好關系進一步發展,被稱為“貞觀之治”。三、武則天的統治1、武則天把國號改為什么?如何評價武則天?答:武則天改國號為周;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2、如何評價武則天的統治?答:武則天參與執政和在位期間,經濟得以持續發展,社會相對安定,人口不斷增長,為后來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被郭沫若稱為“治宏貞觀,政啟開元”)3、武則天在發展科舉制方面的貢獻是什么? 答:創立殿試,親自面試考生。4、唐朝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機構是?答:國子監5、如何評價唐太宗?答:唐太宗汲取隋亡教訓,勤于政事,虛心納諫,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P10材料研讀】魏征是唐太宗時期重要的大臣,他敢于直言,前后共進諫200多次,為唐初社會經濟繁榮局面的出現作出了重要貢獻。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悲傷地認為,他失去了非常重要的監政匡己的幫手,所以他說魏征去世后,他痛失了一面鏡子。【P12課后活動】1.社會狀況:糧食豐收,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秩序安定。原因:唐太宗勵精圖治,勤于政事,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澄清吏治,減輕人民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2.【示例】武則天想讓后人去評說她的一生。她要后人客觀地評價她的文治武功,而與自己有利益沖突的兒子李顯肯定不會對自己作出客觀、公允的評價。唐朝的清明治世對后世統治者有何啟示 (1)必須正確認識人民力量的偉大,使之有效地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2)清明的政治、安定的社會環境是社會經濟發展,盛世局面出現的重要保證和必要前提。(3)統治者的個人作為至關重要,統治者要勵精圖治、勤于政事、關注民生、重視科技發展和人才的培養等。1.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貞觀年間(627~649年),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2.三省六部制:隋朝建立的中央官制,在唐朝時期進一步完善。三省分別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它提高了行政效率。3.無字碑:武則天陵前的一塊巨大石碑。它由一塊完整的巨石雕成,通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武則天崩逝后,該碑被立在乾陵司馬道東側,與西側唐高宗的述圣紀碑相對。其碑身未刻一字,關于為何無字,有多種說法,如武則天功過難評、讓后人自論等,它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獨特文化符號,引發諸多猜測與研究,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第3課 “開元盛世”一、盛世局面的出現1、舉出唐玄宗在位時的賢相兩位?被稱為“救時宰相”的是誰?答:姚崇、宋璟。 姚崇2、唐玄宗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有何意義? 答:措施: ①政治上:抵制權貴,整頓吏治,裁減冗員。②經濟上,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注重興修水利,整頓漕運,改革稅制。③文化上,注重文教,編修圖籍。意義: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國庫充盈,人口數量增長明顯,民眾生活安定,唐朝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出現了盛世局面。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3、科舉制是怎樣創立和完善的?答:①隋文帝時,廢除了前朝的選官制度,依才能取士;②隋煬帝時,設置進士科,標志著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創立。③唐太宗時,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④武則天時,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親自面試考生。4、唐朝考核官員的首要標準是什么?答:四善。二、經濟的繁榮1、唐朝農業的繁榮體現在哪些方面?答:①墾田面積不斷擴大;②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③發明并推廣了曲轅犁、筒車等重要的生產工具;2、唐朝發明并推廣了哪些重要的生產工具?答:曲轅犁(耕地工具)、筒車(灌溉工具)。3、我國是茶葉的故鄉和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茶葉已成為生活必需品,被尊為“茶圣”的是誰?他的著作是?答:陸羽。《茶經》4、唐朝絲織工藝中以色彩艷麗、紋飾精美冠于全國的是什么?答:蜀錦。5、列舉唐代陶瓷業最著名的代表三例?唐朝陶瓷業中有“類玉”“類冰”之稱的是什么瓷器?有“類雪”“類銀”的是什么瓷器?聞名中外的世界工藝珍品指的又是什么?答:越窯的青瓷、邢窯的白瓷、唐三彩(陶器)。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6、唐朝商業繁榮的表現。答:水陸交通發達,出現長安、洛陽等大都市,草市逐漸興起,絲綢之路暢通。三、國際大都市長安1、唐都長安的歷史地位? 答:長安城既是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也是聞名中外的國際大都市。2、唐都長安主要的商業區和居民區分別是什么?答:東、西兩市(商業區)和坊(居民區)。3、唐朝被奉為戲曲界的祖師爺是誰、他在宮廷創建教授樂舞的機構是?答:唐玄宗 梨園4、說出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在治理國家方面采取了哪些相同的措施?答:重視發展農業生產;重視選拔人才,完善發展了科舉制。【P14想一想】都勵精圖治,勤于政事;都善于用人,重用賢能(唐太宗:魏征、房玄齡、杜如晦;唐玄宗:姚崇、宋璟);都重視吏治;都重視發展農業生產;都注重文教等。【P17材料研讀】規模宏偉;規劃井然有序;政治中心的地位。【P18課后活動】1.水路交通發達,港口碼頭往來船舶眾多,商品交流繁盛。2.提示:開元盛世(713 - 741 年)是唐玄宗治下的全盛期。政治上,他任用賢才,整飭吏治,考核官員,精簡機構,讓政務高效;經濟方面,農業發展,商業繁榮,城市興盛,外貿活躍;文化領域,詩歌、藝術蓬勃,人才輩出;軍事上,整頓軍隊,擴充屯田,穩定邊疆,拓展疆域。這一時期國力鼎盛、經濟繁榮、人口增長,為后世提供寶貴經驗,盡顯大唐輝煌。1.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統治措施的共同點?①都重視人才的選拔。②都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負擔。③發展完善科舉制度。④重視民族關系。⑤統治期間,經濟持續發展,國力不斷增強2.“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的啟示?①要重視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②要重視生產,發展經濟;③要善于用人,選拔人才。3.唐興盛的原因有哪些?①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統治者吸取隋亡教訓,勤于政事,善于用人、納諫,政治清明。②制度創新促進社會進步(如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③統治者采取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政策,經濟發展繁榮④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少數民族稱為“天可汗”⑤文化繁榮,科技領先⑥對外開放,對外來文化兼收并蓄;⑦個人因素:統治者勵精圖治、個人的努力。1.開元盛世: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進入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2.盛唐氣象:唐朝前期呈現的社會繁榮的現象,體現在經濟的繁榮、民族關系發達、社會風氣開放和多彩的文學藝術等方面。3.曲轅犁:是唐代發明的一種耕犁。其轅曲,區別于前代的直轅犁,結構更加合理,操作時可靈活轉彎,節省人力和畜力,同時增加了犁評,能調節犁耕的深淺,提高了耕作效率,是中國古代耕犁技術成熟的標志,對后世農業生產產生了深遠影響。4.筒車:亦稱 “水轉筒車”,是唐代出現的一種提水灌溉工具。它利用水流沖擊轉輪上的水筒,使筒車自動旋轉,將水從低處提升到高處,無需人力或畜力驅動,可晝夜不停地灌溉農田,提高了灌溉效率,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尤其適用于水源豐富但地形復雜的地區。5.唐三彩:唐代盛行的一種低溫鉛釉陶器。 它以細膩的白色黏土為胎料,用含鉛的氧化物作助熔劑,再以含銅、鐵、鈷、錳等元素的礦物作著色劑,經過約800℃的溫度燒制而成。由于主要有黃、綠、白三種釉色,所以被稱為“唐三彩”,實際上其顏色并不局限于這三種,還有藍、紫、黑等多種色彩。唐三彩的種類豐富,涵蓋人物俑、動物俑、生活用具等,造型生動逼真、色彩斑斕絢麗,反映了唐代豐富的社會生活和高超的陶瓷制作工藝,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對后世陶瓷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第4課 安史之亂和唐朝衰亡一、安史之亂1、唐朝由盛轉衰是在哪個皇帝在位時期的哪一事件?答:唐玄宗,安史之亂。2、安史之亂發生的原因是什么?答:①朝政日益腐敗。②社會矛盾尖銳。③邊疆形勢緊張。④地方節度使勢力膨脹,中央與地方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面。3、安史之亂開始于哪一年?是由誰發動的?哪一年被平定?答:755年;安祿山、史思明;763年。※4、安史之亂對唐朝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 答:①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②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損失嚴重。③唐朝的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擁兵自重,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二、黃巢起義和唐朝滅亡1、唐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是什么?答:①唐朝后期統治腐朽,宦官專權;②藩鎮割據態勢嚴重,朝廷無力控制藩鎮;③民眾賦役敏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連年災荒。2、唐末農民起義的領導人代表?起義軍在哪建立了什么政權?答:黃巢和王仙芝;長安;大齊政權。3、黃巢起義有何影響?答:唐王朝受到致命打擊。4、唐朝滅亡于何時?標志是什么?答:907年;朱溫建立后梁政權。三、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1、五代十國分別指哪些政權?答: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十國:吳、南唐、吳越、前蜀、后蜀、楚、閩、南漢、南平和北漢。2、十國都在南方嗎?答:不是,北漢割據太原,在北方,其他都在南方。3、如何看待五代十國的局面?(或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特征)答:政治上: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其開國君主都是掌握兵權的將領;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經濟上:南方政局相對穩定,經濟有一事實上發展。【P22想一想】(1)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2)唐朝后期,政治腐朽,宦官專權。(3)唐朝后期,藩鎮割據態勢嚴重,朝廷無力有效地控制藩鎮。(4)唐朝后期,民眾賦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連年的災荒,無以為生。最終,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黃巢起義使唐王朝受到致命打擊。【P24材料研讀】中央無力控制地方,藩鎮守將搶掠財物,濫殺無辜,百姓生活艱難等。【P24課后活動】1.社會現象: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損失嚴重;人民流離失所。詩句:【示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春望》)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杜甫《兵車行》)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杜甫《石壕吏》)2.1)五代后梁:朱溫滅唐后所建,因曾被唐朝封為梁王,建國便以梁為號,史稱后梁。后唐:李存勖本沙陀族,他打著復興唐朝旗號,且祖上被賜姓李,以唐為國號,史稱后唐。后晉:石敬瑭靠契丹支持稱帝,曾被封晉王,所以立國號為晉,史稱后晉。后漢:劉知遠同樣沙陀族,因曾為后晉河東節度使,后晉亡后他稱帝,沿用漢為國號,史稱后漢。后周:郭威滅后漢后稱帝,他自稱出身周朝虢叔后裔,便以周為國號,史稱后周。2)十國前蜀:王建據蜀地稱帝,國號蜀,為與后蜀區分,稱前蜀。后蜀:孟知祥在蜀地繼前蜀后建立政權,國號也為蜀,所以叫后蜀。吳:楊行密據淮南等地被封吳王,后其子孫建國沿用吳國號。南唐:李昪取代吳,因地處江南,以唐為國號,史稱南唐。吳越:錢镠占據兩浙,被封吳越王,以吳越為國號。閩:王審知據福建,后其子孫稱帝,國號閩。楚:馬殷占據湖南等地,受封楚王,其政權稱楚。南漢:劉 據嶺南,以漢為國號,史稱南漢。南平:高季興割據荊南,稱南平王,其政權稱南平。北漢:劉崇在太原地區建立,為與后漢區分,因地處北方,稱北漢。1.安史之亂: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于763年平叛。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唐朝國勢從此由盛轉衰。2.節度使:唐朝時期的地方最高軍政長官,原為軍事統領。3.藩鎮割據:唐朝安史之亂后,各地藩鎮擁兵自重,在軍事、財政、人事等方面擁有較大自主權,不聽從中央號令,形成地方割據局面,嚴重削弱了唐朝中央集權,是導致唐朝走向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4.黃巢起義:發生在唐朝末年的一場大規模農民起義。黃巢率領起義軍轉戰南北,一度攻占長安,建立大齊政權。起義沉重打擊了唐朝的統治,加速了唐朝的滅亡。5.五代十國:唐朝滅亡后,中原地區相繼出現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同時在南方和其他地區還存在著十個割據政權,史稱“五代十國”。這是一個政權更迭頻繁、戰亂不止的分裂時期。第5課 隋唐時期的民族交往與交融一、文成公主入蔵1.吐蕃是哪個民族的祖先?吐蕃的最高統治者被成為什么?定都在哪?答:藏族 贊普 邏些2、文成公主入藏發生在何時?與誰聯姻?答:641年(唐太宗時期);松贊干布。3、文成公主入藏的意義。答: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唐蕃的友好關系。4、《步輦圖》作者?主要描繪的內容?答:閻立本 描繪唐太宗接見松贊干布派來求婚使者的場景。二、突厥1、隋唐時期突厥分裂為哪兩部分?分別在哪一皇帝統治時期歸附唐朝。答:東突厥和西突厥 唐太宗擊敗東突厥;唐高宗滅西突厥2、唐太宗實行怎樣的民族政策?他被周邊各族尊奉為什么?答:開明的民族政策; “天可汗”。3、唐朝如何管理西域?答:唐太宗擊敗東突厥,唐高宗滅西突厥,中央政權完全統一西域。唐朝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744年,唐朝聯合漠北回紇等出兵平定了后突厥汗國。三、回紇1、唐玄宗時統一漠北地區的人是?建立的政權名稱?后改名為?唐玄宗冊封其的封號是?答:骨力裴羅 回紇汗國 回鶻 懷仁可汗2、回鶻后來西遷到哪一地區,成為維吾爾族先民的主體?答:新疆三、渤海和南詔1、唐朝時被稱為“海東盛國”的是?他們的首領誰被唐玄宗冊封為哪一稱號?他們生活在哪一流域?答:渤海 大祚榮 渤海郡王 黑龍江流域2、南詔政權建立者?唐玄宗冊封其稱號為?答:皮邏閣 云南王3、盛唐時的疆域?答:東到大海,西到咸海,西北到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北達貝加爾湖,東北至黑龍江以北、外興安裝嶺一帶,南及南海。4、唐朝疆域的地位?答:成為當時世界上版圖最大、勢力最強的國家。【P27材料研讀】對各民族一視同仁,平等對待,體現了他的民族平等思想。【P28想一想】和親、會盟、戰爭、設置機構、冊封。【P30課后活動】1.(1)“蕃”是我國古代對外族或異國人的泛稱;“胡”是我國古代對北方和西部各族的稱呼。(2)唐代周邊少數民族向漢族學習農業耕作技術,種植谷物,同時少數民族的音樂、飲食、服裝、騎馬等也在唐代廣為流傳,各民族相互影響、不斷交融,共同發展。2.《文成公主入藏》情景劇角色:文成公主、松贊干布、唐太宗、祿東贊、江夏王李道宗、侍女、使者、官員、百姓第一幕:求親緣起吐蕃王庭,松贊干布欲求娶大唐公主,祿東贊愿前往求親。第二幕:唐朝考驗大唐宮殿,唐太宗出題考祿東贊,如穿九曲明珠、辨馬駒母子、分木頭根梢等,祿東贊巧妙解答,唐太宗許嫁文成公主。第三幕:公主遠嫁長安城外,唐太宗送別,李道宗受命護送公主。公主帶著使命踏上旅途。第四幕:艱難旅途途中遇雨,道路泥濘,馬車陷泥,眾人協力推車后繼續前行。第五幕:吐蕃迎親吐蕃邊境,松贊干布率眾人盛裝迎接,文成公主一行到來,松贊干布熱情相迎,與公主攜手,眾人歡呼,唐蕃友好開啟新篇。1.我國古代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①戰爭(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戰爭客觀上促進了民族交融);②民族遷徙(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人民的南遷促進了民族交融);③改革(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④和親(唐朝時期,唐蕃和親加強了民族的交往和交融)。2.唐朝與周邊少數民族為什么會出現“和同(為)一家”的局面 ①唐朝政治穩定、經濟發達、國家富強,具有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②統治者實行了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改善民族關系,使不同民族和睦相處。③少數民族首領也為和睦友好作出了貢獻。3.唐朝處理民族關系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1)方式:①設置機構:唐太宗和武則天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②和親政策:唐太宗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唐中宗將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③冊封制度:唐玄宗封渤海國首領為渤海郡王,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封南詔首領為云南王。④軍事反擊:唐太宗先后擊敗東、西突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⑤會盟:唐穆宗長慶年間,唐蕃訂立友好盟約,立“唐蕃會盟碑”。(2)啟示:各民族之間應和平相處,共同維護民族團結;加強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等等。1.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嫁于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這一和親事件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2.天可汗:是唐代西北各民族對唐太宗李世民的尊稱。唐太宗時期,唐朝國力強盛,軍事上取得對周邊民族的重大勝利,又采取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各民族的擁戴,被尊為“天可汗”,成為當時各民族共同的領袖。3.吐蕃: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是西藏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其疆域在極盛時期包括今青海的全部、甘肅大部、陜西西部、川西高原及滇西北高原等,在歷史上對藏族文化的發展及與中原地區的交流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4.安西都護府: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在西域設立的軍政機構,管理天山以南至蔥嶺以西、阿姆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它的設立加強了唐朝對西域地區的統治,維護了絲綢之路的暢通,促進了中原與西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5.北庭都護府: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設立,管理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廣大地區。它與安西都護府共同構成了唐朝在西域的重要統治機構,對鞏固唐朝西北邊疆、保障絲綢之路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第6課 隋唐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遣唐使和鑒真東渡1、遣唐使指的是? 使團中留學生中的杰出人物是? 答:隋唐時期,日本派到中國的使團,當時稱為“遣唐使”“遣隋使”。 阿倍仲麻呂2、遣唐使為日本文化作出了哪些貢獻(影響)?答: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歷法、文字、典籍、書畫藝術、建筑技術、社會風俗、佛教等傳到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在唐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的人物是誰?答:鑒真(揚州大明寺高僧)。※4、鑒真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什么貢獻?答:在日本傳授佛經、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貢獻。與新羅的交往二、與新羅的交往1、新羅派遣使臣和留學生中最著名的是?答:崔致遠2、新羅學習唐朝的哪些制度?答: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舉制選拔官員,還引入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學技術、建筑、藝術、服飾多受唐朝影響。三、玄奘西行1、玄奘西行天竺(今印度)取經是在何時?答:貞觀初年(唐太宗時)。2、玄奘在天竺游學的佛學最高學府是哪里? 答:那爛陀寺。3、玄奘的貢獻?答:回國后在長安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口述形成《大唐西域記》。4、《大唐西域記》有什么意義?答:記載了玄奘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和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四、與東羅馬帝國、大食的交往1、唐朝稱哪一人建立的帝國為大食?中國的哪一發明通過大食傳到西方?答:古代阿拉伯人;造紙術2、唐朝時的中國人被稱為?答:唐人【P33材料研讀】政治、經濟、文化方面。【P34想一想】鑒真前后六次東渡用了12年時間,困難重重,但他百折不撓,矢志不渝,終于成功。玄奘西行路途遙遠,他不畏艱險,歷經磨難,為追求真理,堅忍不拔,意志堅定。【P35課后活動】1.唐朝與阿拉伯地區、歐洲和非洲都有交往;唐朝經濟繁榮,商業發達,對外吸引力強,是當時世界上重要的貿易中心之一;唐朝文化包容;唐朝交通便利。2.唐朝時,隨遣唐使來華的留學生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好中國漢字標音表意的基礎上,創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同時,日文的詞匯和文法也受到漢語的影響。唐朝對外交往活躍的原因及啟示。(1)原因:國家統一安定;經濟文化繁榮;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對外交通發達(陸上、海上絲綢之路)。(2)啟示:一個國家只有經濟發達,才能有巨大的輻射力和吸引力;一個國家只有對外開放,才會有所進步;一個國家只有積極開放、虛心學習,才能充分吸取別人的精華,豐富自己的文化等。1.遣唐使:唐朝時期,日本為了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派遣使節來中國學習,稱為遣唐使。遣唐使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歷法、文字、典籍、制度、書法藝術、建筑技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鑒真東渡:唐玄宗時期,鑒真為了弘揚佛法,接受日本僧人邀請去日本傳授佛經。鑒真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3.玄奘西行:唐太宗時期,玄奘為求取佛法,前往天竺(古印度)取經并帶回大量佛經回長安。玄奘的口述由其弟子記錄成書,即《大唐西域記》,該書記載了西域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第7課 隋唐時期的科技與文化一、雕版印刷術1、雕版印刷術出現的時期、影響?答:唐朝;促進了世界不同地區文化的交流傳播與文明的發展。天文學和醫藥2、隋唐時期天文學領域的代表人物?成就?意義?答:僧一行;制定《大衍歷》,組織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僧一行的成就既對天文學發展有重要意義,也對世界數學的發展具有價值。3、隋唐時期醫藥學領域代表人物?地位或評價他?成就?答:孫思邈;藥王;成就:著有《千金方》,重視藥物的采集、配制和使用。4、《唐本草》是哪一皇帝在位時期編修的?地位?答:唐高宗 ;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頒布的藥典。二、唐朝的思想家1、列舉唐朝時期的思想家代表及其思想主張?答:①韓愈:強烈抨擊佛教,主張復興儒學;②柳宗元:認為宇宙是由混沌的、運動著的元氣構成的;向天呼號,希望它有賞罰,或得到它的憐憫和恩賜,,都是極其荒謬的想法;只要人們掌握了客觀規律,人力足以支配自然。2、評價柳宗元?答:唐朝無神論和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杰出代表。三、唐詩、書法與繪畫1、我國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是?答:唐朝2、唐朝詩壇最著名的詩人有哪些?答:李白、杜甫、白居易等3、李白享有什么美譽?他的詩歌有什么特點?代表作? 答:李白享有“詩仙”的美譽。李白的詩歌具有濃郁的浪漫情懷,抒發昂揚進取的時代精神。 《靜夜思》《早發白帝城》《將進酒》4、杜甫生活在何時?享有什么美譽?他的詩被稱作什么?有什么特點?代表作?答: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被譽為“詩圣”;杜甫的詩有“詩史”之稱;他的很多詩作反映了戰爭和政治腐敗給人民帶來的痛苦。 “三吏”“三別”5、白居易的詩有什么特點?代表作? 答:白居易的詩直面社會現實,通俗易懂,深受大眾歡迎。 《長恨歌》《琵琶行》6、唐朝最著名的書法名家有哪兩位?他們的書法特點及代表作各是什么?答:唐朝最著名的書法家是顏真卿和柳公權。 顏真卿書法特點:端正勁美,雄渾敦厚,代表作品《顏勤禮碑》。柳公權書法特點:方折峻麗、筆力勁健。代表作《玄秘塔碑》7、唐朝著名的畫家有哪兩位?代表作各是什么,他們的繪畫各有什么特點?答:唐朝最著名的畫家是閻立本和吳道子;閻立本善長人物故事畫,代表作品《步輦圖》,特點是形態各異,神形兼備; 吳道子代表作品《送子天王圖》,特點是落筆雄勁,風格奔放。四、敦煌莫高窟我國有哪三大石窟?都反映了哪一宗教的藝術成就?答: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體現了不同時期佛教的藝術成就。【P37想一想】雕版印刷術使圖書的印制速度大大加快,從而使得大量書籍能夠被印刷和傳播。這不僅促進了中國文化的普及,還推動了社會文化的整體發展。例如,唱詞、日歷、韻書、佛經等通過雕版印刷術大量印制,極大地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雕版印刷術的發明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通過雕版印刷術,中國的文化產品能夠大量出口,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同時,雕版印刷術的外傳也促進了世界出版業的發展。【P39材料研讀】強調文學作品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要求文學作品要緊密結合時代背景和現實生活,反映社會的真實面貌和人民的需求,以促進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發展。【P41課后活動】1.科技成就:1)建筑:隋朝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在橋梁建筑學上有著重大意義。2)印刷術:唐朝時期雕版印刷術已經發明,《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文化成就:1)文學:唐詩繁榮,涌現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眾多杰出詩人,作品風格多樣,流傳千古。2)書法:有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書法大家,他們的書法各具特色,對后世書法發展影響深遠。3)繪畫:閻立本擅長人物畫,吳道子畫技高超,被尊稱為“畫圣”,推動了繪畫藝術的進步。唐朝時期科技文化發達的原因。(1)國家強盛,經濟繁榮。唐初統治者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調整了統治思想,進行了制度創新,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創造了一個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局面,為科技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唐朝政府實行科舉制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為科技文化的繁榮創造了有利的氛圍。(3)對外交流頻繁。唐朝的對外交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況,在中外科技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促進的過程中,唐朝的科技文化更加豐富多彩。(4)繼承傳統文化。秦漢以來我國許多領域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魏晉南北朝時,我國北方民族的融合和江南地區經濟的發展,為科學技術及文學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1.雕版印刷術:中國古代的一種印刷技術。它將文字或圖像雕刻在木板上,然后在板上刷墨,再將紙張覆蓋其上進行印刷。這種技術發明于唐朝,在宋代得到廣泛應用,推動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是印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對世界文明也產生了深遠影響。2.《唐本草》:唐代官修的一部藥學典籍,又稱《新修本草》。它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頒行的藥典,收錄藥物800多種,圖文并茂,對藥物的性味、產地、功效等進行了詳細記載,對后世藥學發展影響深遠。3.唐詩:唐朝詩歌的統稱,為中華文化瑰寶。其發展歷經初唐奠基、盛唐鼎盛、中唐中興、晚唐余暉四個階段。形式上有古體詩和近體詩之分。流派眾多,有王維、孟浩然的山水田園派,高適、岑參的邊塞派,李白的浪漫派,杜甫的現實派等。唐詩傳承文化、反映社會,在世界文學領域影響深遠。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課文目錄頁碼導航第8 課 北宋的政治 ································································································· ···18第9 課 遼、西夏與北宋并立 ·····················································································20第 10 課 金與南宋對峙 ······························································································22第 11 課 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24第 12 課 遼宋夏金元時期經濟的繁榮 ······································································26第 13 課 遼宋夏金元時期的對外交流 ······································································28第 14 課 遼宋夏金元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30政權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建立時間 滅亡北宋 漢族 趙匡胤 東京(開封) 960年 1127年(被金滅)南宋 漢族 趙構 臨安(杭州) 1127年 1276年(被元滅)遼 契丹 耶律阿保機 上京臨潢府(內蒙古巴林左旗) 916年 1125年(被金滅)西夏 黨項 元昊 興慶(銀川) 1038年 1227年(被蒙古滅)金 女真 完顏阿骨打 中都(北京) 1115年 1234年(被蒙古滅)元 蒙古 忽必烈 大都(北京) 1271年 1368年(被明滅)第8課 北宋的政治一、陳橋兵變和北宋的建立1、北宋建立于何時?是誰通過什么事件建立?都城在哪里?答:960年;趙匡胤(宋太祖)、陳橋兵變;開封。2、北宋建立后采取什么方針消滅了南唐等政權?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結束的時間、標志?答:先南后北的方針 979年;宋太宗消滅北漢。二、中央集權的加強1、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采取了什么方針?目的是什么?答:崇文抑武 目的:強化中央集權。2.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維護政權穩定的措施有哪些?答:措施:(1)軍事方面: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 (2)在中央:加強君權,采用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3)在地方:①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實施三年任期制;②設置通判分知州權利;③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4)文教方面: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科舉制。3、宋朝改革和發展科舉制的措施有哪些?答: ①嚴格了科舉考試程序,殿試成為定制,錄取及名次直接由皇帝掌握,進士成為“天子門生“。②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4、宋朝改革和發展科舉制有何長遠影響?答:①為讀書人進入仕途開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權基礎進一步擴大。②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促進了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③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5、宋朝實行崇文抑武方針的影響?答:①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情況的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③(消極影響)導致軍隊戰斗力削弱,辦事效率低下,也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支出。6、北宋政治特點?崇文抑武,文人治國;分化事權,內外相制;強干弱枝,守內虛外。三、王安石變法1、王安石變法的時間是、支持的皇帝是?答:1069年,宋神宗。2、王安石變法的目的是?答:擺脫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3、王安石變法的內容是?受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對的措施是?答:經濟方面: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軍事方面:保甲法。受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對的措施有募役法和方田均稅法。王安石變法為什么失敗?啟示?損害大地主、權貴的利益。 改革不是一帆風順,過程是艱難曲折,是要付出代價的。【P45想一想】為了避免下屬也“黃袍加身”,起兵奪權;為了加強皇權,鞏固統治。【P46材料研讀】反映了當時社會崇文抑武的價值取向。【P48課后活動】1.“權”指的是節度使的行政權力。宋太祖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從而剝奪了節度使的行政權力。“錢”指的是地方財權,即原來節度使在地方收取并截留稅賦的權力。宋太祖加強對地方稅收的控制,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這就消除了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兵”指的是節度使的兵權。宋太祖通過各種途徑解除節度使的兵權,并且對軍隊進行改編,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中 央設樞密院掌握軍隊的調動、訓練和供給職權。2.措施:(1)改革科舉制度:頒布貢舉法,廢除明經科,而進士科的考試則以經義和策論為主,增加法科。(2)整頓太學:實行分上、中、下三班不同程度進行教學的太學三舍法制度。以學校的平日考核來取代科舉考試,太學生成績優異者不經過科舉考試可直接為官;提舉經義局,修撰儒家經典,編纂《三經新義》;設置武學、醫學、律學專科學校,培養專門人才。(3)惟才用人:重視對中下級官員的提拔和任用,使許多低級官員和下層士大夫得到發揮才干的機會。認識:注重對人才的培養;改革不適合社會發展的教育機制等。宋朝政治的特點。(1)崇文抑武,文人治國。這是宋朝政治制度最明顯的特點。(2)分化事權,內外相制。“分權”是宋太祖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則之一,不僅分武將的權,也分文官的權,避免任何一個官職、官員權力過重。(3)強干弱枝,守內虛外。有利于鎮壓地方和農民反抗,但造成邊防空虛,成為宋朝在對遼、西夏等戰爭中屢次戰敗的原因之一。1.陳橋兵變: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被擁立為皇帝,改國號為宋,史稱北宋。2.杯酒釋兵權:宋太祖趙匡胤在建立宋朝后,為了防止握有重兵的武將叛亂,采用勸導的方式,以高官厚祿為條件,在酒席間解除了諸大將的兵權。3.通判:宋太祖時在地方設置的用以分割知州權力并監督知州的官職,它的設置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4.重文輕武政策: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的弊端,宋朝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5.二府三司制:宋朝的中央官制。“二府” 指中書門下和樞密院,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長官行使宰相職權;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長官為樞密使,負責軍事事務。“三司” 指鹽鐵、度支、戶部,掌管財政大權。這樣的制度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加強了皇權。第9課 遼、西夏與北宋并立一、遼與西夏的建立1、契丹(遼)是哪個民族建立的,建立的時間、建立者、都城?答:契丹、916年、耶律阿保機、上京。2、阿保機建立政權后采取那些措施?,答:發展生產,創制文字,國力不斷增強。3、西夏是哪個民族建立的,建立的時間、建立者、都城? 答:黨項族、1038年、元昊、興慶府(今銀川)。4、元昊統一后采取那些措施?答:仿效唐宋制度,定立官制、軍制和法律,鼓勵墾荒,發展農牧經濟,還創制了西夏文字。二、遼與北宋的和戰1、澶州之戰發生在何時,當時皇帝、力勸皇帝親征的宰相是誰?答:1004年、宋真宗時、寇準。2、遼與北宋簽訂的盟約時間、名稱、內容、影響?答:1005年代;澶淵之盟;內容:雙方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送給遼歲幣;影響:此后很長時間,遼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三、西夏與北宋的關系1、宋夏合約的時間、內容、有何影響?答:1044年,內容: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賜;影響:議和后,宋夏雖時有戰事,但關系一直較為穩定。【P49材料研讀】因俗而治。【P52課后活動】1.政治上,仿效唐宋制度;經濟上,學習農耕,發展生產;文化上,創制文字。2.對社會經濟而言,避免了戰爭給社會生產力帶來的破壞,促進了我國偏遠地區的貿易與開發,有利于經濟的交流和發展。對民眾生活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眾的賦稅負擔,另一方面使邊境民眾生活環境相對安定,加強了各民族間的友好關系,促進了民族交融。1.比較|北宋和遼、西夏的和約的異同點。(1)不同點:北宋與遼雙方皇帝以兄弟相稱,西夏向北宋稱臣。(2)相同點:宋遼、宋夏議和都結束了雙方大規模的戰爭狀態,客觀上有利于雙方和平相處;宋王朝都要給對方錢物。(“歲幣”“歲賜”)2.正確認識北宋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1)宋遼、宋夏之間有戰有和,和戰交錯,但“和”始終是民族關系發展的主流。(2)北宋同少數民族政權簽訂的和約,是一種屈辱性的和約,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負擔。但從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來看,少數民族政權接受中原的先進文化,加速了他們的封建化進程,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1.澶淵之盟:1005年北宋與遼在澶州之戰后訂立和約的事件。其內容是遼軍撤回,宋朝給遼歲幣。2.幽云十六州:也叫燕云十六州,是五代后唐將領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十六州的總稱,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帶。3.歲幣:北宋每年送給遼、西夏、金等國的銀、絹等錢物,稱為歲幣。4.靖康之變:在金軍的進攻下,宋政府妥協求和。1127年,金軍攻破開封,北宋滅亡。第10課 金與南宋對峙一、金的建立1、金是哪一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其建立的時間、建立者? 答:女真族、1115年、完顏阿骨打(金太祖)。2、金建立后采取了那些措施?金太祖模仿中 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體制,頒行女真文字, 發展生產,女真勢力迅速壯大。二、金滅遼和北宋1、遼是在何時被哪一政權所滅?答:1125年、被金滅。2、北宋是在何時被哪一政權所滅,被金軍擄去的皇帝是誰?這一事件在歷史上被稱為?答:1127年被金所滅;宋徽宗、宋欽宗;靖康之變三、岳飛抗金和南宋偏安江南1、南宋的建立者是誰,定都何地? 答:趙構(宋高宗)、臨安(今杭州)2、南宋初年,率軍北伐的抗金將領是誰,他的軍隊被譽為什么,取得了什么戰役的勝利?答:岳飛、岳家軍、郾城大捷。3、殺害岳飛的人物有誰,他們為何陷害岳飛,罪名是什么? 答:宋高宗和秦檜、害怕抗金力量壯大,危及他們的統治、莫須有。4、宋金和議的時間、內容和影響是什么?答:1141年代;南宋向金稱臣,并送錢物,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以北為金統治區,以南為宋統治區;宋金對峙局面形成。5、宋金議和后,金遷都到哪,改名為什么?答:燕京、中都。6、①兩宋時期的時代特點:政治上——多民族政權并立;經濟上——經濟重心南移。②兩宋時期各政權關系特點:“戰”與“和”。補充:兩宋時期民族關系的特點及影響。(1)特點:①民族政權并立存在。②和戰交替,以和為主。兩宋政權多次同少數民族政權交兵,但最終都形成和議局面,可見和平是民族關系發展的主流。(2)影響:各少數民族通過對漢族政治制度文化的吸收,加速了本民族封建化進程和彼此融合,使各民族之間的差異逐漸縮小,形成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兩宋時期與遼、西夏、金分別訂立和約,對社會經濟和民眾生活的影響有哪些?社會經濟:避免了戰爭帶來的破壞,促進了我國邊遠地區的貿易與開發,有利于經濟的交流和發展。民眾生活:一方面使民眾生活相對安定,人民安居樂業,促進了民族交融;一方面和約中的歲幣加重了宋朝人民的負擔。從性質方面如何看待北宋與遼、西夏之間的戰爭?⑴北宋與遼、西夏戰爭,只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內部的兄弟沖突,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戰爭。⑵遼、西夏是以劫掠和擴大勢力為目的發動戰爭,是非正義的;北宋軍民的抗遼、西夏斗爭維護了中原和南方社會的相對穩定和生產發展,是正義的。【P54材料研讀】寓意著對政權強大和統治天下的決心,同時也為了展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族認同感。【P55 想一想】岳飛精忠報國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抗金斗爭中,他率領的“岳家軍”紀律嚴明、作戰勇敢,是當時抗金的中堅力量;岳飛和岳家軍抗擊金兵南下,為南方地區創造了相對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讓南方人民免受戰爭災難,保護了人民的生命財產,維護了南宋人民的利益。【P57課后活動】1.北宋時期,與其并立的政權是遼和西夏;南宋時期,與其并立的政權則是西夏和金。2.諷刺了南宋統治者滿足于現狀、醉生夢死,也表達了詩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1.岳飛永遠受到后世人民懷念的原因及岳飛的精神品質。(1)原因:①金軍南下攻宋,燒殺搶掠,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岳飛抗金,維護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保衛了中原地區較高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②岳飛領導的“岳家軍”紀律嚴明,作戰勇敢,屢敗金軍,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③岳飛抗金戰功卓著,卻遭到投降派的誣陷而被殺害,更得到人民的深切同情。(2)精神品質:精忠報國、英勇無畏、堅定信念、愛國愛民等。2.如何評價宋金議和?①對北宋來說——宋金議和是南宋以屈辱的條件換來的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負擔;②從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來看—— 雙方和議以后,形成南北對峙局面,有利于和平局面的出現,和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也促進了民族交融。1.完顏阿骨打:金朝開國皇帝。他統一女真各部,領導抗遼斗爭,1115年稱帝建立金朝。在位期間,推行猛安謀克制度,促進女真族的發展壯大,為金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2.紹興和議:南宋與金在1141年達成的和議。規定南宋向金稱臣,割讓部分土地,每年向金貢納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該和議使宋金對峙局面確定下來,雖帶來一定時期的和平,但也加重了南宋百姓的負擔,具有屈辱性。3.郾城大捷:南宋岳飛指揮岳家軍在郾城擊敗金軍主力的一次重要戰役。1140年,岳飛率部迎擊金兀術的精銳騎兵,岳家軍以少勝多,取得輝煌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南宋軍民的抗金士氣。4.岳飛:南宋時期著名的抗金將領,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他率領岳家軍多次擊敗金軍,取得郾城大捷等諸多勝利,力主收復失地。岳飛精忠報國,卻被秦檜等人以“莫須有”的罪名陷害,其愛國精神和高尚品格為后世所敬仰。5.南宋偏安:指北宋滅亡后,南宋朝廷在江南建立政權,卻并未積極致力于收復北方失地,而是滿足于半壁江山,與金朝長期對峙。南宋統治者為求茍安,向金稱臣納貢,雖有岳飛等將領抗金,但朝廷內部主和派占上風,致使南宋長期偏安一隅,未能實現國家的統一。第11課 元朝的建立與統一一、元朝的建立1、蒙古政權建立于何時,建立者是誰?尊稱? 答:1206年、鐵木真、成吉思汗。2、蒙古政權建立后先后滅掉了那兩個政權 元朝統一的過程?答::1227年蒙古滅西夏。1234年,蒙古滅金。3、將蒙古改國號為大元的是誰?元朝建立于何時,建立者是誰,定都哪里? 采取了那些措施?答:忽必烈(就是元世祖)、1271年、忽必烈、大都(今北京)。答:①接受漢族儒臣的建議“行漢法”“行仁政”“不嗜殺”。②施行治國安民的方略,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桑。二、元朝的統一1、元朝統一的時間、標志、意義?答:1279年、滅南宋 意義:①結束了我國歷史上長時期多個政權并立的局面②大體確定了中國后來疆域的輪廓;③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進一步促進了民族融合。2、元朝的地位?答:我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朝代三、元朝的統治1、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政治上確立了什么制度? 答:中央集權制度。2、元朝在中央設置了哪些機構,分別負責哪些事務? 答:設中書省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掌管各項政務;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調度全國的軍隊;設御史臺負責監察事務;設宣政院管理全國宗教和西藏地區軍政事務。3、元朝在地方設立哪一機構?實行哪一行政區劃和管理制度?有什么影響? 答: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行省制度。 提高了行政效率,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為我國省制的開端。4、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方式?管轄措施?答:因地制宜 措施:①東南地區,在澎湖設置巡檢司,加強對臺灣的管理;②西北地區,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域軍政事務。③西藏地區,設置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屯駐軍隊。5、澎湖巡檢司的設置有何影響? 答: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6、設置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西藏有何影響? 答: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政管轄權。四、元朝的民族交融1、元朝出現的新的民族是?它是現在哪一少數民族的前身?答:回回 回族2、元朝民族交融的意義?答: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加強了各族間的了解與聯系,對中華民族進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義。【P60材料研讀】元朝的疆域超越漢朝和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朝代。今天的西北、西南、東北廣大地區和臺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治范圍內。以往的朝代對于邊疆地區的控制有限,元朝則大大突破了這種局限。其領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很難用具體的里數去衡量它的廣袤。元朝的廣袤疆域展現出其強大的統治力,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遼闊統治范圍。【P62想一想】1.在國家統一層面:它標志著西藏正式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元朝設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務,這使得西藏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觀念得到強化,鞏固了國家的統一。2.在民族關系方面:加強了藏族與其他民族的聯系。促進各民族在經濟、文化上的交流,如貿易往來增多,佛教文化傳播等,增進了民族間的相互了解與團結,推動了多元一體民族格局的發展。【P63課后活動】1.結束了唐末以來分裂割據和幾個政權并立的局面,為以后各朝代保持統一局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2.今天中國的省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域,其建制和名稱都來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比較分封制、郡縣制、行省制項目 分封制 郡縣制 行省制確立朝代 西周 秦朝 元朝與中央的關系 諸侯國具有較大的獨立性,諸侯的權力和地位可以世襲 郡、縣是中央政府下屬的地方行政機構,郡和縣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是中書省的派出機構,行政長官向中書省負責共同點 都是中國古代重要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都為鞏固統治而實行;都在一定時期產生過積極作用趨勢 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1.成吉思汗: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權,被擁立為大汗,被尊稱為成吉思汗。2.孛兒只斤·忽必烈:大蒙古國第五位可汗,元朝開國皇帝,1260年-1294年在位。他是成吉思汗鐵木真之孫,監國孛兒只斤·拖雷第四子。忽必烈在位期間,建立行省制等各項制度,加強對邊疆控制,注重農桑,倡辦學校,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發展。他命伯顏伐宋,完成全國大一統。但后期頻繁對外征戰,保留大量蒙古舊制,束縛生產力發展,加劇社會矛盾。3.行省制度:元朝設置的地方行政區劃與管理制度,共10個行省,對后世影響深遠。4.澎湖巡檢司:元朝設置的管理澎湖和琉球(臺灣)的機構,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建立的行政機構。5.宣政院:元朝時,管理西藏軍民各項事務的機構。6.四等人制:元朝時,為維護統治實行的民族歧視政策,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7.回族:元朝時形成,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其主要信仰伊斯蘭教,有著獨特的文化習俗,在飲食、服飾、建筑等方面獨具特色,通用漢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為中華文化的繁榮和國家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第12課 遼宋夏金元時期經濟的繁榮一、農業的發展1、宋代南方農業發展的原因? 答: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了中原的生產技術。南方優越的自然條件。2、宋元農業發展的表現?(會填空) 答:(1)農業作物:引入越南的優良品種(占城稻)。宋朝(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③(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遼金時期,東北地區的農業開發,效果顯著。(2)經濟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種植茶樹。(南宋后期),棉花種植區已推進到江淮和川蜀一帶,(元朝)時,南方植棉逐漸普遍。糧食運輸一度以(海運)為主。2、為便利南糧北運,忽必烈令人開鑿的河流是?答:會通河和通惠河二、手工業的興盛1、宋朝時期手工業成就突出的部門有哪些?答:紡織業、制瓷業和造船業2、宋朝瓷器發展的代表? 答:河北定窯、河南汝窯3、元朝時全國棉紡織業中心是? 答:松江4、推廣海南黎族地區先進的棉紡織技術到松江的人?答:黃道婆5、宋朝時期造船業領先于世界的有? 答:廣州、泉州、明州6、南宋沿海地區制造的海船,不僅規模宏大,設計科學,還配備了什么?答;指南針三、商業的繁榮1、宋朝時期人口多達百萬的城市?答:北宋東京,南宋臨安,元大都2、宋代商業繁榮的表現?答:商業城市最大的北宋東京,南宋臨安,元大都,人口多達百萬。商業活動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人口聚集或流動性大的地方都可以開設店鋪;經商的時間不再受限制,出現了早市和夜市;鄉鎮發展成為重要的商業商貿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4、宋代的娛樂兼營商業場所叫?其中有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叫?答:瓦子 勾欄5、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什么?出現于何時?什么地區? 答:交子、北宋前期、四川地區。6、交子出現的原因、意義是什么?答:原因:商業繁榮促進了貨幣交易量的增長,金屬貨幣攜帶不便;意義:有利于商業的發展。7、我國經濟中心難南移最后完成于何時?答:南宋。【P65想一想】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呈“人”字形。元朝大運河則是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向運河,修筑成以大都(北京)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大運河。其目的主要是為了更便捷地將南方的物資運往北方的政治中心大都,縮短航程,提高運輸效率。【P69材料研讀】說明東南地區成為國家經濟重心。在宋代,南方地區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南方的農業(如水稻產量的提高)、手工業(如絲織業、制瓷業)和商業(如城市經濟繁榮、海外貿易發達)的發展,使得國家在經濟上對南方高度依賴。【P70課后活動】1.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南方得到初步開發;東晉南朝時期,南方得到大規模開發,經濟得到空前發展;隋唐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南北經濟趨于平衡;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有一定的發展;南宋時期,南方經濟完全超過了北方,最終完成了經濟重心的南移。宋元時期經濟繁榮的原因及啟示。原因:(1)隋唐時期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宋元經濟的繁榮奠定了基礎;(2)兩宋的局部統一和元朝的國家統一,為經濟的繁榮創造了相對安定的環境;(3)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民族間經濟交流頻繁;(4)宋元時期對外貿易的興盛,推動了經濟的繁榮;(5)統治者重視經濟的發展,實行相對寬松的經濟政策,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6)宋元時期科技的進步,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7)廣大勞動者的辛勤勞動。啟示: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統治者要重視經濟的發展;要重視科技的發展等。1.元朝大運河:在隋唐大運河基礎上改造擴展的南北水運大動脈。因元朝政治中心北移、經濟重心在南,為解決漕運問題而修建。主要包括濟州河、會通河、通惠河等工程,路線截彎取直,連接五大水系,從杭州直達北京。它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保障物資供應,推動沿線城市繁榮,加強了中央對南方控制,鞏固國家統一,還便利了南北文化交流傳播,留下眾多文化遺產。2.交子: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的紙幣,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3.會子:南宋時期發行的一種紙幣。它最初由民間富商發行,后被政府接管并加以規范。會子以銅錢為本位,在南宋的商業活動中廣泛流通,對促進經濟發展和商品交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后期因政府過度發行等原因出現貶值。4.經濟重心南移:秦漢時期,北方是經濟重心。但從東晉南朝開始,江南地區得到開發。到唐朝安史之亂后,南方經濟逐漸超過北方。兩宋時期,南方經濟進一步發展,在農業、手工業、商業等方面都占據優勢,經濟重心南移完成。這一過程促進了南方地區的繁榮,也對中國的政治、文化等產生了深遠影響。5.蹴鞠:中國古代類似足球的活動。戰國起源于齊國臨淄,漢代用于訓練士兵,唐宋達鼎盛。玩法有雙球門、單球門及無球門蹴鞠,分別以進球數或技巧展示為評判標準。它是傳統文化一部分,常見于藝術作品中,也是社交娛樂方式,促進了人群交流互動,對世界足球發展有一定影響。第13課 遼宋夏金元時期的對外交流一、發達的中外交通1.遼夏金的草原絲綢之路建立了與哪些地區的聯系?答:西域、中亞等地區。2.元朝的草原絲綢之路建立了與哪些地區的聯系?答:中亞、西亞及東歐等地區。3.宋代海路最遠到達的地區?答:波斯灣及東非海岸。4.我國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是哪個王朝?沿途經過多少國家和地區?答:元朝;100多個。二、繁榮的海外貿易1.市舶司有何功能?答:宋元時期,政府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管理船舶、關稅、貨物及外商招徠等。2.宋元時期與中國有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分別有多少?答:宋朝五六十個,元朝時超過140個。3.宋元時期聞名世界的大商港有哪些?答:廣州、泉州、明州。4.宋元時期貿易貨物主要有哪些?有多少品種?答:中國以輸出瓷器、茶葉和絲織品為主,進口貨物多為香料、象牙、珠寶等。香料等多來自南亞、東南亞等地區。進口商品在北宋前期不超過50種,到南宋激增至300余種。三、密切的中外文化交往1.遼宋夏金元時期傳到中國的西方文化有哪些?答:西方的藥物、天文、歷法、數學、建筑、音樂、宗教等。2.元朝受到西方影響有哪些?答:元世祖任用波斯人主持天文歷法工作。元朝還收集和翻譯了一些阿拉伯醫學書籍,《回回藥方》中記載了治療骨折的方法。3.中國文化影響西方有哪些?答:中國的創造發明,如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紙幣和驛傳制度等輸往國外,天文、歷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傳到亞洲其他國家和歐洲,對亞歐地區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中國的外銷瓷器、絲綢深受外國人喜愛。西亞和北非工匠仿制的瓷器,器型、花紋和色彩等,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P73材料研讀】說明東南地區成為國家經濟重心。海外貿易利潤豐厚。朝廷通過合理管理市舶司(如對進出口船只和貨物征稅等),能夠獲得巨額的財政收入。這些收入可以用于國家的各項開支,如軍事、建設等。【P73想一想】1.經濟方面:宋朝農業和手工業的繁榮,為海外貿易提供了豐富的商品,如絲綢、瓷器、茶葉等在海外市場很受歡迎;商業城市興起,如廣州、泉州、明州等港口城市的商業環境成熟,有完善的貿易設施和商業服務。2.技術方面:造船技術先進,能夠制造出規模大、抗風浪能力強的海船,如福船、沙船等;指南針在航海中的應用,使航海更加安全和準確,有利于遠洋航行。3.政策方面:政府鼓勵海外貿易,設置市舶司來管理對外貿易事務,包括征稅、檢查船只貨物等,同時也為外國商人提供便利和保護。【P75課后活動】1)宋代:海路交通發達,形成了多條航線,可通往日本、高麗、東南亞、印度、阿拉伯,遠至波斯灣及東非海岸。但由于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阻隔,陸上絲綢之路受阻,對外貿易主要依賴海路。2)元朝:陸路和海路的交通范圍進一步擴大,開創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陸上絲綢之路成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元朝修建了覆蓋全國的陸路交通網和驛站;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交通更加便捷和安全,吸引了更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拓展延伸】宋元時期海上交通繁榮的條件?①造船和航海技術的發展;②指南針的運用;③經濟重心南移;④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風、氣象的規律。1.市舶司:市舶司是中國古代在海港設立的管理海上對外貿易的官府機構。始于唐,在廣州設市舶使,宋、元進一步發展完善,在多個港口設市舶司,負責管理進出口貿易、接待外國使節商人、管理海外貿易船只等事務。明清時因海禁等政策,其職能有所變化,近代隨海關制度建立而退出歷史舞臺。它促進了古代海外貿易發展、港口城市繁榮及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增加了財政收入,積累了貿易經驗。2.草原絲綢之路:指在歐亞草原地帶,以游牧民族為主要載體,連接東西方的貿易通道和文化交流紐帶。3.驛傳制度:中國古代政府為了傳遞公文、軍事情報以及接待過往官員等而建立的一套交通通信系統。第14課 遼宋夏金元時期的科技與文化一、科技方面1.活字印刷術發明時間?發明者?意義?分別經什么途徑傳入波斯和歐洲?答:北宋。畢昇。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絲綢之路,蒙古人西征。2.我們可以從哪本古書中找到木活字技術的系統性總結?該書作者是?他對此技術進行了什么創新? 答:《農書》。元代王禎。轉輪排字法。3.最早的指南儀器是什么?宋代升級為?指南針何時開始應用于航海?傳播者?傳播意義?答:戰國司南。羅盤。北宋末年。阿拉伯人。意義: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 4.我國何時已經發明了火藥?何時開始用于軍事領域?何時廣泛應用于戰爭?火銃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傳播者?中國火藥和火器的發明及傳播對歐洲的影響?答:唐朝。唐朝末年。宋元。元朝。阿拉伯人。對歐洲影響: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5.沈括是哪個時期人?他的科學成就有哪些?答:北宋時期;創制了先進的歷法“十二氣歷”。他著有《夢溪筆談》一書。6.蘇頌是哪一時期人?他的天文學成就?答:北宋科學家蘇頌主持創制了水運儀象臺。它集觀測、演示和報時于一身,比歐洲同類天文儀器早了數百年。7.郭守敬是哪個時期人?他的成就主要有哪些?答:元朝;研制出簡儀等近20種天文儀器,主持在全國范圍內天文測量,在元初編成新的歷法《授時歷》,對指導農業生產有很大幫助。他測定的一年為365.2425天,與現行的公歷幾乎相同,比現行公歷的確立早約300年。二、文化方面1.理學的代表人物?答:北宋的程顥、程頤兄弟和南宋的朱熹。2.理學的作用和局限性?答:理學豐富了中華文化的思想內涵,但它強調封建禮教,束縛了人們的精神追求。3.宋代的主要文學形式是 又稱為 出現于何時 興盛于何時 說出三個詞牌名。答:詞。長短句。唐朝。宋朝。《念奴嬌》《滿江紅》《蝶戀花》4.宋詞的代表人物、詞風 答:①北宋蘇軾,詞風豪邁飄逸;②兩宋之際李清照,詞風委婉、細膩、清秀;③南宋辛棄疾,詞風豪邁,氣勢磅礴。5.宋代名家輩出的原因是什么?答:都市經濟發達;城市繁榮,市民階層壯大;詞靈活多變,利于抒發個人的情愫;④兩宋社會矛盾尖銳,文學家用詩詞表達感情。6.元代最優秀的戲劇家是誰?他的代表作?“元曲四大家”指的是?答:關漢卿;《竇娥冤》。與他齊名的雜劇家還有馬致遠、鄭光祖、白樸、王實甫等。關、馬、鄭、白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譽為“元曲四大家”。7.《資治通鑒》作者是誰?編纂此書的目的?編纂體例?主要內容?“史學兩司馬”的含義?答:北宋的司馬光;“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戒來加強統治;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按年代順序;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1300多年的歷史。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和司馬遷的《史記》被稱為“史學雙璧”,被后人稱為“史學兩司馬”【P81材料研讀】蘇軾:生活于北宋中期,黨爭激烈,仕途坎坷。“大江東去……”表達對歷史感慨與壯志未酬,展現豪邁與曠達。李清照:歷經北宋末至南宋初的動蕩。“知否知否……”體現早期悠閑及后期對時光、身世之感。辛棄疾:身處南宋與金對峙時期,壯志難酬。“想當年……”借古抒懷,表達愛國與悲憤。陸游:南宋時渴望收復失地無果。“王師北定……”展現至死不渝的愛國信念與對國家命運的關懷。【P82想一想】社會批判深刻:揭露元代社會諸多弊病,反映底層人民悲慘遭遇,引發共鳴。人物塑造鮮明:成功塑造竇娥這一經典形象,其命運和精神令人同情與敬佩。藝術手法高超: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融合,超現實情節極具感染力。【P82課后活動】1.①印刷術:在學術領域,改變了書籍的復制方式,使知識能夠更廣泛、快速地傳播。以前書籍靠人工抄寫,效率低、易出錯、數量少。印刷術讓文獻得以大量印刷,促進了文化傳承和學術交流。②火藥:在戰爭領域,改變了作戰方式。從冷兵器時代向火器時代過渡,如火球、火炮等武器的出現,增加了武器殺傷力和破壞力。③指南針:在航行方面,為航海提供可靠導航,提高航海安全性,促進中外交流,讓船只能夠更精準地航行,如鄭和下西洋就靠指南針指引方向。2.①從唐太宗與魏征討論中體會:可以明白統治者應以前車之鑒來警醒自己。隋煬帝的暴政導致隋朝滅亡,這提醒統治者要以民為本,傾聽諫言,避免重蹈覆轍,關注百姓的需求和國家的長治久安。②從唐玄宗傾聽大臣進諫體會:體現出君主納諫對于良好政治生態的重要性。善于聽取大臣的意見能夠集思廣益,糾正政策偏差,有助于維持朝廷的清明和國家的穩定,否則可能會滋生腐敗、引發混亂。【拓展延伸】宋元時期科技發達的原因?啟示?答:原因:①國家相對統一,社會相對穩定;②封建經濟的繁榮發展;③民族間的交流融合和吸收外來文化;④戰爭頻繁,戰爭的需求;⑤繼承了前代優秀科技成果。啟示:我國應該實行科教興國戰略,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大力發展科技,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發展科技發展提供良好環境,使其能夠充分發揮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1.印刷術:包括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它使書籍、文獻等能夠大量復制,廣泛傳播,促進了知識的傳播與文化的傳承,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效率。2.火藥:由古代煉丹家發明,到隋唐時期逐漸成熟。在民間用于煙花,在軍事上則用于制作火藥武器,改變了戰爭格局。3.指南針:戰國時期出現司南,后發展為指南針。它為航海導航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持,促進了中外航海事業的發展,使人類能更準確地探索海洋、開辟新航線。4.“程朱理學”:宋代儒學在兼收并蓄的基礎上形成理學。其中北宋的程顥、程頤兄弟和南宋的朱熹,成就最為突出,因此理學也被稱為“程朱理學”。5.詞:一種新體詩歌,句子有長有短,也稱長短句,便于歌唱。詞在唐朝時已經出現,經五代到兩宋,得到很大發展,成為宋代主要的文學形式之一。6.雜劇:宋元時期戲劇表演的主要形式是雜劇,形成于宋代。元朝建立后,元雜劇在以大都為中心的北方地區興盛起來,后傳人南方(統一后)。7.元曲:元曲包括散曲、雜劇和南戲等,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教材目錄頁碼導航第 15 課 明朝的統治 33第 16 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 357368第15課 明朝的統治(1368--1644年)一、明朝的建立1.元朝滅亡的原因?答:①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敗,各級官吏搜刮民財,社會動蕩,民不聊生。②1351年黃河下游爆發農民起義,發展到江淮地區。③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2.明成祖是如何即位的?答:明太祖之子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帝位。3.明朝的都城在哪兒?答:1368年朱元璋定都應天府(南京);1421年,明成祖為加強北方的防御力量,遷都北京。二、強化皇權1.明太祖強化君權在中央的措施有哪些?答:①廢除丞相,權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為分散兵權,明太祖把大都督府分為五軍都督府, 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②建立特務機構: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明成祖時期設立東廠,明憲宗成立西廠。這幾個機構合稱“廠衛”,加強對臣民的監視和偵查。2.明太祖強化君權在地方的措施有哪些?答:①明太祖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互不統屬;②分封諸子為王。3.明太祖強化君權的影響?答:地方和中央的各個部門,既互不統屬,又互相牽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負責。使皇權高度集中,君主專制大為加強。4.朱元璋對地方和中央官職的改動,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答:權力的分散和制衡。三、科舉考試的變化1.明朝科舉考試變化的原因?答:明朝提倡尊孔崇儒,加強思想控制,鞏固統治。2.明朝科舉考試的范圍?答:考試題目來自于“四書”“五經”。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3.明朝科舉考試的要求(文體格式、段落劃分)?答:稱之為八股文。4.明朝科舉考試的危害?答:①對現實:禁錮了士人思想,缺乏對應試者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中舉者成為執行皇帝旨意的忠實奴仆,不利于選賢用能;②對后世:脫離了社會發展大勢,對中國文化、科技進步與發展造成嚴重阻礙(阻礙了中國向近代社會轉型的進程)。四、民族關系1.明成祖在黑龍江下游設奴兒干都司,管轄哪些地區?答:包括庫頁島在內的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流域的廣袤土地。2.明朝與北方蒙古關系?答:明初,時有戰爭。1571年,明朝封蒙古俺答汗為王,并達成通貢和互市的協議。【P87材料研讀】(1)加強皇權:丞相權力較大,可能會對皇權形成制約。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將全國軍政大權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避免相權對皇權的分割,所以廢除丞相制度。(2)歷史教訓:歷史上丞相權力膨脹威脅皇權的例子屢見不鮮,如漢朝的霍光、曹操等,朱元璋以此為鑒,認為丞相制度存在隱患。(3)現實因素:明初丞相胡惟庸專權跋扈,結黨營私,威脅到了明朝統治,這成為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的直接導火索。【P88想一想】(1)中央:廢除丞相制度,權分六部,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使皇權高度集中。同時設立殿閣大學士,作為顧問機構,但大學士權力較小,僅備顧問兼協理章奏,不參與決策。(2)地方:實行三司分權,將行省權力一分為三,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分別掌管行政、司法和軍事,三司相互牽制,都直屬中央,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P90課后活動】1.政治 在中央 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權分六部,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加強了皇權。在地方 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分別掌管民政和財政、司法、軍務,三司互不統屬,直屬中央。設立廠衛特務機構 朱元璋設錦衣衛,明成祖設東廠,負責監視臣民,強化對社會的控制。軍事 改革軍隊編制 將大都督府分為五軍都督府,與兵部相互牽制,兵部有調兵之權但無統兵之權,五軍都督府有統兵之權但無調兵之權。實行衛所制度 軍隊分駐各地衛所,平時屯田訓練,戰時由朝廷任命將領率軍出征,戰事結束將領交回印信,士兵回歸衛所。思想文化 改革科舉制度 實行八股取士,考試內容限于四書五經,文體嚴格限于八股文,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加強了對思想文化的控制。提倡程朱理學 以程朱理學為官方哲學,進一步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2.這道試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明朝選拔真才實干的官員,但也存在局限性。(1)有一定幫助:該試題引導考生思考治理國家中道德和風俗的重要性及實現途徑等宏觀問題,能考查考生對治國理政的見解、思維深度及對儒家思想等理論的掌握,有真才實學、關心時政和有思考能力的考生可借此展現才華。(2)存在局限性:僅以此類試題選拔,標準較單一,答案可能受程朱理學等正統思想束縛,限制考生思維,難以全面考查如經濟管理、軍事指揮等具體才能,可能使一些有專業技能但不擅長此類論述的人才被埋沒。【拓展延伸】我國古代歷史上丞相制度的演變狀況及評價。①丞相制度的演變:②評價:丞相制度的廢除有利于強化皇權,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中國歷史上延續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廢除,制約君權的機制缺位,君主專制大為加強。1.明朝的三司:指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承宣布政使司分管民政和財政,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司法,都指揮使司分管軍事,三司分別隸屬于中央不同部門,互不統屬,直接對中央負責,分散了地方權力,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2.“廠衛”:為監視官民,朱元璋設立皇帝直接指揮的錦衣衛(掌管侍衛、緝捕、刑獄,保護皇帝,鎮壓官民),后來明成祖成立東廠,成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3.八股取士:明朝科舉對考試答卷的問題格式、段落劃分,都有嚴格規定,被稱為“八股文”。4.“隆慶和議”:1571年,明朝封蒙古俺答汗為王,并達成通貢和互市的協議。因這年是隆慶五年,史稱“隆慶和議”。第16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一、鄭和下西洋1.鄭和下西洋的前提?答:15世紀初,明朝經濟繁榮,國力雄厚,成為世界強國。2.明朝對外友好交往的典型事例是什么事件?答:鄭和下西洋。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誰派遣鄭和下西洋?答:宣揚國威,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示中國富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明成祖朱棣。4.鄭和下西洋的起止時間?答:1405-1433年七次下西洋。5.鄭和下西洋的出發地、去了多少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地點?答:劉家港。鄭和的船隊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6.鄭和下西洋的特點?答:鄭和下西洋歷時長、次數多、規模大、形式多、地域廣。7.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地位?答: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比歐洲遠航早半個多世紀)。7.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答:①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②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③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網,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8.鄭和下西洋成功原因?答:明朝的強盛;明成祖的支持;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指南針的運用;鄭和個人能力。9.鄭和下西洋的意義?答:①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②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網,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10.鄭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答:①國家統一,社會穩定。②經濟繁榮,國力強盛。③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④積累的豐富的航海經驗。⑤統治者的支持。⑥鄭和本人的堅毅勇敢的品質和卓越的領導能力。二、戚繼光抗倭1.明朝中期倭患嚴重的原因?答:日本國內社會動蕩加劇,特別是由于明朝國力減弱,海防松懈,倭寇與我國海盜、奸商等相互勾結,對我國沿海的武裝搶劫:殺居民,劫財貨,無惡不作, 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壞,造成嚴重的倭患。2.戚繼光抗倭率領的軍隊是?答:戚家軍。3.“戚家軍”主要戰績?答:戚家軍在浙江臺州九戰九捷,殲滅倭寇一萬多人。又率軍進入福建與廣東地區的抗倭將領帶領廣大軍民,消滅當地的倭寇,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4.“戚家軍”為什么百戰百勝?答:戚繼光招募農民和礦工(家仇國恨),訓練有素,紀律嚴明。5.評價戚繼光抗倭?答:戚繼光領導戚家軍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和愛國主義者。6.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的原因?答:反侵略的正義戰爭,符合人民的利益;戚家軍紀律嚴明,作戰英勇;戚家軍與其他愛國軍民配合作戰,體現了一種同仇敵愾的民族向心力;戚繼光卓越的軍事韜略和指揮才能。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戰爭。 三、援朝戰爭1.明朝時期向中國稱臣的國家?答:朝鮮、琉球、越南、緬甸等周邊國家。2.明朝時期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的日本權臣?答:豐臣秀吉。3.明朝應朝鮮請求的援朝戰爭結果?答:兩次出兵援助,都取得了勝利。4.援朝戰爭的影響?答:沉重打擊了日本的政治軍事勢力,明朝的國力因此也受到削弱。這場戰爭對東亞政治軍事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四、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門的租住權1.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門的租住權是在哪一年?答:1553年。2.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門的租住權的方式?答:葡萄牙殖民者借口遇到風浪,請求暫時借地晾曬貨物。他們許諾每年繳納白銀500兩,買通了廣東地方官員,后改交明朝地方政府。【P92材料研讀】(1)國家實力:明朝前期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為大規模航海提供了物質基礎,能建造大型船只、籌備充足物資。(2)造船技術:當時造船技術先進,能造出如寶船等大型堅固的海船,具備遠航的硬件條件。(3)航海技術:指南針等航海儀器的廣泛應用,以及天文、地理知識的積累,使船隊能準確導航、定位。(4)政府支持:明成祖等統治者積極支持,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保障。(5)航海經驗:宋元以來航海業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航海經驗,培養了一批專業的航海人員。【P95想一想】戚繼光組織戚家軍,基本解除了東南沿海的倭患,保衛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民族尊嚴,其抗倭斗爭的行為和功績符合民族英雄的定義,所以被稱為民族英雄。【P96課后活動】1.明朝對外關系主要人物表人物 活動區域 主要事跡 主要作用鄭和 遠航今文萊以西的東南亞、印度洋沿岸,遠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七次下西洋,宣揚國威、開展貿易 促進中外交流,發展海上絲路戚繼光 東南沿海,如浙江、福建、廣東等地抗倭 率“戚家軍”臺州九戰九捷,后赴福建、廣東剿倭 基本解除東南沿海倭患,捍衛海疆安全【拓展延伸】宋鄭和下西洋的局限性?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為了發展海外貿易,因而不計經濟效益,每到一個地方慷慨贈禮、厚往薄來,其結果必然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因此也不可能長久;實質是自然經濟下的一種朝貢貿易,它不像新航路開辟是為了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服務的,不可能引起社會變革也使航海活動缺乏持久動力而銷聲匿跡。1.西洋: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萊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