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的同步作業設計一,名句默寫1,十年生死兩茫茫,--------------- 。2,千里孤墳,---------------。3,相顧無言,----------------。4,料得年年腸斷處,------------------。二、閱讀理解1,這首詞的上闋和下闋分別寫了什么內容?請簡要概括。2,詞中 “塵滿面,鬢如霜” 這一描寫有什么作用?3,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三、拓展延伸1,比較蘇軾的《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和賀鑄的《半死桐 重過閶門萬事非》在表達情感和藝術手法上的異同。2,以 “思念” 為主題,寫一篇短文,要求運用《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的詞句。名句默寫答案:1,不思量,自難忘2,無處話凄涼3,惟有淚千行4,明月夜,短松岡閱讀理解答案:1,上闋主要寫作者對亡妻的思念之情。開篇 “十年生死兩茫茫” 直接點明時間之久,生死相隔之遠,營造出一種凄涼的氛圍。接著 “不思量,自難忘” 表達了作者即使不刻意去想,亡妻也難以忘懷。“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則描寫了作者與亡妻相隔千里,無處訴說心中的凄涼。下闋主要寫作者在夢中與亡妻相見的情景。“夜來幽夢忽還鄉” 引出夢境,作者夢到回到了故鄉,看到妻子正在小軒窗前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描寫了夫妻相見時的情景,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只有淚水不斷流淌。最后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回到現實,作者想象每年在明月照耀下的短松岡,那是妻子的埋葬之地,自己必將肝腸寸斷。2,這一描寫表現了作者歷經滄桑、容顏衰老的形象。一方面,它暗示了作者在亡妻去世后的歲月里,飽經生活的磨難和痛苦,形象地刻畫出了作者的愁苦和憔悴。另一方面,也為下文作者在夢中與亡妻相見時,擔心妻子認不出自己做了鋪墊,更加突出了作者對亡妻的思念之情。“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這幾句詞描繪了怎樣的畫面?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在夢中,作者回到了故鄉,看到妻子正坐在小軒窗前,對著鏡子梳妝打扮。她的面容依舊美麗動人,仿佛時間從未流逝。作者靜靜地看著妻子,心中充滿了喜悅和感動。然而,當妻子轉過頭來,看到作者時,兩人卻相顧無言,只有淚水不斷地從眼中涌出。千言萬語都在這淚水之中,表達了夫妻之間深深的思念和眷戀之情。3,這首詞表達了作者對亡妻的深切思念之情。作者通過回憶與亡妻的過去,描寫夢中相見的情景,以及對亡妻埋葬之地的想象,抒發了自己對亡妻的無限眷戀和悲痛。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在人生的苦難中,對親情、愛情的珍視和對生命的深刻感悟。三、拓展延伸答案1:相同點:都表達了對亡妻的深切思念之情。兩首詞都通過回憶與亡妻的過去,描寫亡妻的形象,以及對亡妻埋葬之地的感慨,抒發了作者對亡妻的思念和眷戀。都運用了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蘇軾的詞中,上闋寫實,描寫自己對亡妻的思念;下闋寫虛,描寫夢中與亡妻相見的情景。賀鑄的詞中,上闋回憶與亡妻的過去,下闋描寫自己重過閶門時的感慨,也是虛實結合。不同點:情感表達的方式不同。蘇軾的詞情感表達更加直接、深沉,如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等句子,直接抒發了作者對亡妻的思念之情。賀鑄的詞情感表達則更加含蓄、委婉,如 “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等句子,通過描寫生活中的細節,表達了作者對亡妻的思念。藝術手法的運用略有不同。蘇軾的詞在描寫夢境時,運用了細膩的描寫手法,如 “小軒窗,正梳妝”,生動地描繪了妻子的形象。賀鑄的詞則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如 “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將自己比作半死的梧桐和失伴的鴛鴦,形象地表達了自己的孤獨和凄涼。2,思念是一種痛,痛徹心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每當夜深人靜,思念便如潮水般涌上心頭。那些曾經的回憶,如電影般在腦海中回放,讓人無法釋懷。遠方的你,是否也在思念著我?“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我們相隔千里,卻無法相見,心中的凄涼無人訴說。我只能在心中默默地祈禱,愿你在天堂一切安好。思念是一種美,美得讓人心碎。“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在夢中,我回到了我們曾經的家,看到了你熟悉的身影。你還是那么美麗動人,仿佛時間從未流逝。我們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那一刻,我明白了,思念是一種無法言說的痛,也是一種無法割舍的愛。“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每當明月高懸,我便會想起你,想起我們曾經的點點滴滴。你是我心中永遠的痛,也是我心中永遠的愛。無論時光如何流轉,我的思念永遠不會改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