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課程標準】認識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實現。第9課時空坐標一、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材料:1642年1月31日,一群婦女向上議院遞交一份陳情書,抱怨商業的衰退并要求結束宗教的爭吵,并且在愛爾蘭赦免新教徒。1642年2月婦女向議會遞交請愿書,請求議會進行宗教改革。--勃里格斯《英國社會史》根據以上材料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背景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經濟上日益強大。1215年簽署的大憲章確立了“王在法下”、“王在議會”的歷史傳統。王權專制,激化了社會矛盾。思想: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1215年,失地王約翰簽署《大憲章》(2)過程光榮革命164016491660看圖指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有什么樣的特點長期性、曲折性、反復性、妥協性。材料:新國王是由議會創造出來的,沒有議會就沒有國王的王位。這就把近100年來困擾不休的主權問題解決了:既然議會創造了國王,主權當然在議會。從此以后,和平和漸進的改革成為英國歷史發展的特色。--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根據材料總結光榮革命具有怎樣的意義。推翻了封建專制的君主制,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掌握了政權,沒有發生流血沖突,和平漸進的改革方式。一、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請在此輸入標題(3)結果: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權利法案》明確規定了限制王權的條款:未經議會同意,國王無權廢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執行;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征稅;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在和平時期招募或維持常備軍;議會議員之選舉應是自由的。議員的選舉不受國王的干涉。議會內之演說自由、辯論或議事之自由,不應在議會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彈劾或詢問。為申雪一切訴冤,并為修正、加強與維護法律起見,議會應時常集會。——《權利法案》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想想這些規定限制了國王的哪些權利?保證了議會哪些權利?《權利法案》頒布前后英國國王和議會的權力各有什么變化?立法權征稅權軍事權集會權選舉權言論自由權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的標志: 《權利法案》(1689年)意義: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國王權力,保證議會權力,確立了議會高于王權、司法獨立于王權的原則,統治方式從人治轉向法治。國王權力變化:君主權力受到法律嚴格制約,國王開始逐漸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議會權力變化:議會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權力,還可以監督政府和決定重大的經濟政策。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議會至上”原則被確立。一、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材料一 英國所關注的是保證北美殖民地供應英國所需要的基本原材料,并消費英國制造的貨物……與此同時,殖民地工商業也開始萌芽和成長,造船業成為殖民地的工業龍頭。在新英格蘭地區,商業貿易尤其活躍,波士頓、費城、紐約成為著名的工商業中心。——紀錄片《世界通史》解說詞根本原因:英國的殖民統治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發展。材料二 英國取得了“七年戰爭”的勝利后,希望通過增加對殖民地的稅收,緩解自身的經濟困難。接二連三的限制措施和新稅種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強烈不滿。他們認為英國議會沒有殖民地的代表,殖民地也就沒有義務向英國納稅……英國議會無權向殖民地征稅,殖民地人民只繳納得到他們同意,并由他們自己的代表所征收的稅款。——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一、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2.美國獨立戰爭(1)背景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類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是經被治理者的同意而產生的?!绹丢毩⑿浴?br/>雙重性質:一場民族獨立運動,更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主權在民1775開始萊克星頓槍聲1776.7建國《獨立宣言》1781勝利打敗英軍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社會契約思考:《獨立宣言》中蘊含的啟蒙思想有哪些?一、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2.美國獨立戰爭(2)過程專制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等級制度的束縛舊制度與大革命《飽受奴役和壓迫的法國農民》資產階級對舊政權極不滿意。他們憤恨自己受到貴族的冷落、被王室看作二等臣民并被排除在官僚機構、教會和軍隊中的高級職位之外。簡言之,資產階級想要獲得與他們日漸增長的經濟力量相稱的政治權力和社會聲望。 ——《全球通史》大革命后,路易十六在獄中閱讀了伏爾泰等人的著作后感嘆道:“原來是伏爾泰和盧梭毀了法國!” 為什么?啟蒙思想的影響第一等級第二等級第三等級一、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2.法國大革命 (1)背景開始:1789攻占巴士底獄1791制憲議會頒布憲法1793路易十六上斷頭臺1799拿破侖獨裁1789《人權宣言》1804-1815拿破侖帝國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結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動搖的權利。這些權利就是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人權宣言》1793—1794雅各賓派專政拿破侖的統治維護了大革命所確立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啟蒙思想以法律形式確立下來一、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2.法國大革命 (2)過程對德國來說,拿破侖并不像他的敵人所說的那樣是一個專橫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國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傳播者,是舊的封建社會的推毀人。——恩格斯《德國狀況》一、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2.法國大革命 (3)影響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又稱資產階級代議制)1.含義:人民選舉代表進入議會(權力機構),議員代表選民行使國家權力。2.形式:君主立憲制(以英國為代表);民主共和制(以美國為代表)3.作用:①實行集體統治,防止專制獨裁②有利于避免暴力沖突Ⅱ.資本主義制度:以資本家所占有生產資料(機器、廠房..)和雇傭勞動為基礎,實質是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制度。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資本主義政治制度(資產階級代議制)Ⅰ.資本:資本是用于投資得到利潤的本金或財產。19世紀中后期,開始把擁有資本的人稱為capitalist,即“資本家”。選民選舉國王議會內閣上院(貴族院)下院(平民院)多數組閣負責形式任命任命 世襲提請國王監督國家元首行政權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以代議制為基礎,以責任內閣制為核心;國王:虛君,統而不治,禮儀性的國家元首;議會:國家的權力中心,掌握立法權;內閣:內閣的首腦是首相,成員是各部大臣。首相由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掌握國家行政大權。內閣實際上對議會負責。如果議會通過對內閣(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下臺;但首相也有權解散議會,重新進行選舉。(受議會監督,對議會負責)立法權(一)英國的君主立憲制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材料: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使新興工業資產階級進入議會,但工人階級、婦女被排斥在外。1872年法案規定,實行無記名投票,取消議員的財產資格限制;1885年,法案基本實現了成年男子普選權。1918年議會通過《人民代表法》,30歲以上有一定財產的婦女首次獲得選舉權 1928年,21歲以上女性獲得與男性同等的選舉權。二戰前夕,英國已實現全民普選。--閻照祥《英國持久的議會改革》據材料一概括英國女性選舉權改革的發展趨勢及其所體現的政治民主化的特點。趨勢:婦女的選舉權從無到有并逐步普及。特點:漸進、和平和法制化。(一)英國的君主立憲制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邦聯條例》(1777年)部分內容摘錄 第二條 “各邦保留自己的主權、自由和獨立、每項權力、管轄范圍和權利”第六條 “每邦應隨時保留一支管理良好、遵守紀律、武器裝備足夠的民兵”第八條 第九條 “各邦為繳納自己應承擔的份額,可由各邦議會制定稅則、征收稅金”“按向本邦居民征稅的辦法向外國人征收進口稅和關稅”美國13個州的代表再次于1787年5月14日會聚費城召開制憲會議……55名制憲代表經過116天的反復討論,總共表決了569次,歷時3年。——劉建武、周小毛、謝晶仁《美國問題研究報告》①大州VS小州;②北方VS南方;③國家VS個人制憲中面臨哪些矛盾?(二)美國的聯邦共和制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議員的產生辦法 參議員 “由每州的州議會選舉兩名參議員組成之” “參議員的任期為六年” 第1條第2款:各州人口數是指自由人總數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但不包括未被征稅的印第安人。眾議員 “人數應按聯邦所轄各州的人口數目比例分配” “由各州人民每兩年選舉一次之議員組成” (二)美國的聯邦共和制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法國民主共和制的確立——1875年憲法原因:“現實很黑暗”:封建專制統治深厚+外國武裝干涉“理想很高遠”:啟蒙運動建構的理性世界+資產階級逐步壯大思考:法國共和制的確立有何特點?艱難曲折(三)法國的民主共和制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自由黨、保守黨(1832議會改革后)工黨、保守黨(20世紀初)輝格黨、托利黨(1679)工黨標志——紅玫瑰英國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Great Britain共和黨(象)民主黨(驢)兩黨制的特點兩黨對壘,交替執政相互監督,相互制約(四)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制度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思考點在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確立過程中,哪些方面初步實現了啟蒙運動的政治理念?啟蒙運動政治理念主權在民社會契約分權制衡資產階級實踐活動革命中的宣言書:《獨立宣言》、《人權宣言》革命中的反王權、反獨裁、爭獨立革命中或革命后通過立法維護革命成果制度建設中的權力制衡天賦人權自由平等法治精神俄國沙皇進行廢除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意大利完成了統一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統一德意志。三、資本主義的擴展亞歷山大二世Александр II Николаевич1825年,俄國青年軍官發動“十二月黨人起義”,但起義失?。?br/>1853年,俄國參加克里米亞戰爭,戰敗后沙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自盡;亞歷山大二世上臺后,1861年頒布“二一九法令”,開始改革。1861年,面臨空前危機的俄國沙皇政府進行廢除農奴制改革,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通過贖買得到土地。隨后沙皇又進行其他改革,如實行地方自治和地方選舉、實施統一的司法制度、進行教育改革、實行義務兵役制等,還采取各種措施刺激工業發展。這些自上而下的改革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沒有直接觸及沙皇專制制度,保留了大量農奴制殘余。農民相信沙皇賜給了“真正的自由”,但貴族和官吏暗中偷換或以私利來 ,解釋這個自由。農民中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宣言是“偽造的文件”,地主把“真正的解放”藏起來了。他們認為土地屬于上帝和沙皇,沙皇應該擁有所有權力,原有的制度是好的,只是被貴族地主破壞了。——姚?!?9世紀中期俄國發展道路選擇問題探討》1.俄國農奴制改革三、資本主義的擴展美國南北戰爭背景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南方:奴隸制種植園經濟關稅西部建州奴隸制提高自由州廢除降低蓄奴州維護內戰2.美國內戰三、資本主義的擴展1861年林肯當選總統,內戰爆發1862年《宅地法》1862年《解放黑人奴隸宣言》1865內戰結束實質:美國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制度擴展到全國。影響:維護了美國的國家統一,基本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在法律上承認了黑人的公民權利,為此后美國的發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局限性:黑人仍備受歧視。過程合眾國公民的選舉權與擔任公職權,不得因種族、膚色、出生地、信仰或以前是奴隸而被任何一州加以拒絕和限制。——憲法第15條修正案(1869年)2.美國內戰三、資本主義的擴展19世紀中期,意大利處于分裂狀態。意大利通過革命和反侵略戰爭,于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國,實行君主立憲制。以后意大利又先后從奧地利和法國手中收復失地,1870年實現了國家統一。3.意大利統一三、資本主義的擴展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鐵血政策“鐵”指武器,“血”指戰爭。俾斯麥認為,對于德國統一這樣的重大問題,不是靠演說和靠多數通過決議所能解決的,而是要靠鐵和血。19世紀中期,意大利處于分裂狀態。意大利通過革命和反侵略戰爭,于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國,實行君主立憲制。以后意大利又先后從奧地利和法國手中收復失地,1870年實現了國家統一。4.德意志統一與君主立憲制的確立三、資本主義的擴展△1871年1月18日,普王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廳加冕(右上圖),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史稱“德意志第二帝國”)誕生 法軍大敗投降,普魯士割取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并獲得賠款50億法郎4.德意志統一與君主立憲制的確立三、資本主義的擴展帝國立法權由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行使之。帝國法律應取得兩個議會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數的同意。皇帝在國際關系上為帝國的代表,以帝國的名義宣戰與媾和,同外國締結同盟及其他條約,委派并接受使節。聯邦議會與帝國議會的召集、開會、延會、閉會之權屬于皇帝。建議并公布帝國法律及監督其執行之權屬于皇帝……帝國的全部軍事力量組成為統一的軍隊,在平時和戰時受皇帝指揮……──《德意志帝國憲法》(1871年)4.德意志統一與君主立憲制的確立三、資本主義的擴展美國人跨海而來,仿佛在我國人民的心頭上燃起了一把烈火,這把烈火一經燃燒起來便不會熄滅。——福澤諭吉吉田松陰高杉晉作木戶孝允山縣有朋伊藤博文5.明治維新三、資本主義的擴展明治天皇めいじてんのう1852年11月3日-1912年7月30日改革措施:口號“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1)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2)四民平等:取消貴族身份和特權;3)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保障工業化;4)殖產興業: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引進技術扶植私人資本主義;5)文明開化:教育改革,建立教育體系;生活西化,改良社會風俗,脫亞入歐;6)后續改革:1889年頒布《日本帝國憲法》建立君主立憲的近代天皇制度;明治憲法最大的特點是它的多元性結構,即它內部存在著多個并行的、彼此互不負責的權力主體,包括帝國議會、內閣與樞密院、軍部等。它們作為天皇權力的代行者和輔弼機構,相互牽制,共同對天皇負責。——武寅《簡明世界歷史讀本》5.明治維新三、資本主義的擴展結語與封建制度比較,資本主義制度是巨大的歷史進步。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力得到快速發展。但是,資本主義制度仍然是一種剝削制度。資本主義列強大肆推行殖民擴張政策,把亞非拉廣大地區變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進行壓榨和掠奪。課堂小結比較點 英國 德意志帝國 意大利 日本帝國 俄羅斯帝國 美國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政體 君主立憲制 民主共和制 確立事件 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 1688年光榮革命 19世紀六七十年代王朝戰爭; 1871年德皇加冕 1861年 意大利王國; 1870年 意大利統一; 1868年 明治維新 1861年 農奴制改革 1776年 《獨立宣言》; 1781年 《邦聯條例》 崎嶇的民主道路法律 1689年 《權利法案》 1871年 《德意志帝國憲法》 1889 《日本帝國憲法》 1787年憲法 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內容及特點 1)議會主權,君主虛位 2)責任內閣制1721 *內閣集體負責,與首相共進退 *首相提名內閣成員 3)議會改革1832 1)專制主義殘余,皇帝仍掌握最高權力 2)軍國色彩濃厚 *德意志統一的基礎、日本模仿 3)濃厚的皇帝權重主義 1)通過革命和反侵略戰爭; 2)先建立君主立憲,后完成統一; 1)1854年淪為半殖民地國家; 2)1868年明治維新,殖產興業、文明開化、富國強兵; 3)改革后走向帝國主義道路。 1)解放農奴; 2)后續改革試圖建立民主政體,但失敗 1)三權分立,互相制衡 2)兩黨制(19C50s) 3)從邦聯到聯邦 4)1861南北戰爭 1)法國崎嶇的民主道路2)總統制和議會制混合相同點 1)都有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議會,實行代議制:代議制是指公民通過選舉代表,組成代議機關行使國家權力的制度,是間接民主 的形式。 2)都實行分權制衡 3)立法權都在議會手中 Design By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