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年二期歷史試卷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填寫好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等信息2.請將答案正確填寫在答題卡上一、單選題(本大題共 16小題,每小題 3分,共計 48分。每小題所列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 .在世界各地上古時代的傳說中,均有關于洪水的敘事。例如,中國有大禹治水,蘇美爾文明的《吉爾伽美什》有眾神用洪水毀滅人類的故事,古埃及文明中存在納奇斯洪水的記載,瑪雅文明同樣有天神發動洪水毀滅人類的傳說。材料旨在強調古代人類文明( )A .存在一定的關聯 B .有某種程度相似性C .各文明交流頻繁 D .呈現多元發展格局2 .根據波斯帝國文獻記載,國內人員因公出差時,到達地的規定接待流程如下。這反映了波斯帝國()1.差旅人員將隨身攜帶的介紹信交給傳舍的書吏2.驛站書史起草一份收據,內容包含差旅人員所要執行任務的起點和目的地、膳食提供者等信息3.書吏加蓋雙方印章,存檔并定期審計A .中央高度集權B .道路交通發達 C .行政管理規范 D .官僚體系復雜3 .12 世紀初,英王亨利一世重用了一大批“新人”成為朝臣,亨利常常鼓勵他們與大貴族抗衡。這些所謂的“新人”大多出身“寒微” ,主要由低等級的貴族男爵組成。這一做法( )A .推動了內閣制的形成 B .加強了英國國王的權威C .完善了等級君主制度 D .促進了民族國家的形成4* .伊斯蘭教禁止活埋女嬰,主張婦女有財產繼承權,提倡賑濟貧民,向孤兒、乞丐和過路 人施舍;主張停止部族之間的血親復仇;限制高利貸,善待和釋放奴隸。這些主張A .具有明顯的時代局限 B .促進了社會的昌盛繁榮C .結束了教派仇殺 D .具有人文關懷,有助于緩和社會矛盾5 .15 至 16 世紀時期,由于受到剝削,穿越撒哈拉沙漠的貿易被遺棄,取而代之的是桑海帝國與葡萄牙人的海上貿易,貿易格局的變化雖然富有成效,但卻也造成了之前權力資源分配的不均衡,最終導致了桑海帝國的潰敗。由此可見,桑海帝國潰敗的原因是( )A .外部貿易格局變化引發內部動蕩 B .依賴傳統貿易商道錯失轉型良機C .實行中央集權影響經濟發展活力 D .西方殖民者軍事侵略與經濟滲透6 .哥倫布遠洋航行后,與西班牙王室達成約定:獲得其治理地方上全部東西的 10% ,以及從這些地方收受進款和利潤的 10%。另外西班牙還要給哥倫布全部土地的 1/8。材料表明哥倫布遠航()A .目的是得到西班牙王室的認可 B .為西班牙王室帶來了巨大財富C .助推了西班牙非洲市場的開拓 D .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創造了條件7 .下圖是弗吉尼亞公司的廣告。弗吉尼亞公司成立不久,就印制了吸引風險投資的小冊子, 小冊子號召廣大英國同胞發揚愛國精神,積極參與,說他們必須“前往世界的每個角落,用一個王國的物資供應另一個王國”。這反映了( )A .工業革命時期資本主義發展的需求 B .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新興的經營方式C .弗吉尼亞對廣大英國民眾的吸引力 D .英國建立最早的海外殖民壟斷公司8* .新航路開辟后,價格革命在歐洲很多國家成為普遍現象。價格革命瓦解了封建制度和自然經濟模式,它反映了從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過渡的價格體系的變動,擴大了國內商品市場,工商業中的資本主義關系獲得了發展,從而導致西歐國家經濟結構和階級關系的變化。據此可知,價格革命()A .打破了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 B .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C .直接引發了歐洲的商業革命 D .促進了歐洲的社會轉型9 .學者認為,14 世紀黑死病在歐洲肆虐,一些意大利的人文主義者不再利用“宗教異端”的外衣,而是直接對教會所宣揚的宗教禁欲主義進行猛烈的抨擊,西歐思想家對基督教意識形態的否定已經從隱形的否定發展為顯性的批判。該學者意在說明黑死病( )A .使歐洲人拋棄了基督教信仰 B .導致整個歐洲勞動力的短缺C .推動了歐洲人民的思想解放 D .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10* .伏爾泰提出人類歷史上有四個“值得重視”的時代:伯里克利時代、奧古斯都時代、文藝復興時代和路易十四時代,并將路易十四時代作為最輝煌燦爛的黃金時代大加贊頌。伏爾泰的觀點()A .體現歷史進步的信念 B .肯定君主享有至高無上權威C .說明啟蒙運動反專制并不徹底 D .反映伏爾泰寄希望于“開明”君主11* .1688 年光榮革命后建立的新政權中,不僅政變的策劃者加官封爵,榮耀風光,而且不少前朝的達官顯貴,如保王分子的子弟哈里法克斯侯爵、桑德蘭伯爵等,依然在政府、議會里占據首要地位,而在政變中扮演配角的資產階級并未獲得內閣職位和議會席位。這表明英國光榮革命()A .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B .有利于英國社會秩序的穩定C .是多種勢力相互妥協的產物 D .沒有徹底清除舊的封建勢力12 .如圖為 1841—1882 年英國進口稅種數量的變化情況。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 )A .自由貿易政策的推動B .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C .經濟危機的持續打擊 D .英國殖民霸權的確立13 .1863 年,一個美國人想象了從未謀面的美國時任總統林肯和俄國時任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會面的場景,并創作了如圖所示的漫畫《兩極相會》,漫畫中兩人握手惺惺相惜。對此解讀合理的是作者()A .主張美俄合作防范西歐的殖民擴張B .揭露了美俄企圖聯手爭奪世界霸權C .認為二人推動了部分國民獲得自由D .宣揚美國民主優越于俄國專制制度14 .18 世紀,英國工人認為自己遭受苦難的根源是機器,他們往往采取搗毀機器的方式同資本家斗爭;19 世紀初,工人開始走上街頭,利用工會組織團結起來,提出了普選權的要求,把斗爭的矛頭指向資本主義制度。這表明英國( )A .工人的群體意識和組織性增強 B .工業革命催生了階級矛盾C .工人運動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 D .生產力進步推動思想解放15 .近代以來,非洲國家的國界線大多以直線為主(如下圖)。與這種狀況的形成關聯最密切的是()A .1884 年柏林會議的召開 B .一戰后民族自決原則的確立C .1960 年非洲獨立年的出現 D .1990 年殖民體系徹底崩潰16 .19 世紀末埃塞俄比亞反帝斗爭勝利的最重要原因是( )A .意大利力量相對較弱 B .得到了廣泛的國際援助C .全國各階層人民團結抵抗 D .孟尼利克皇帝領導二、材料題(3個大題,其中17題 16分、18題 18分、19題 18分。)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歐中世紀早期,文化教育幾乎全部為教會所壟斷,異教學校被取締。基督教教會為培養僧侶及為教會服務的人才,向群眾宣傳宗教,并設立了一些教育機構。其中水平較高的有僧院學校和大主教學校。僧院學校附設在僧院內,又分內學和外學。內學培養未來的僧侶,外學則旨在對俗人的子弟進行教民教育。兩種學校的學習內容主要是神學和七藝。教師由僧侶擔任,教學建立在盲目服從所謂圣書及其講解人——教師——的權威的基礎上,不許學生有任何探索和創造,強調背誦,也采用問答法進行教學。所有的教會學校都奉行禁欲主義,實行嚴格的管理和殘酷的體罰。——摘編自吳式穎、郭法奇《外國教育史》材料二中世紀中期時,在阿爾卑斯山北側,修院學校被城市教堂學校代替,在倫巴底則被半世俗化的市立學校代替。城市教堂學校和市立學校招生人數和教學隊伍日漸擴大,其中一 部分發展成大學。13世紀時,大學在幾個大城市特別繁榮。巴黎、倫敦等北方地區的大學都由講師團體主持,這和現在的美國大學實行的制度差不多,由院系來設置課程,安排學位和講師。博洛尼亞的大學則由一群學生來管理,南方的其他大學也都采用類似制度,他們創立了一套嚴厲的規矩來規范講師的操行。——摘編自【美】朱迪斯·M· 本內特等《歐洲中世紀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世紀早期西歐教育的特點。( 6 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世紀中期歐洲教育發展的表現及意義。(10 分)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班牙在征服美洲之后,在亞洲呂宋(今菲律賓)建立了新的殖民地,為了將菲律賓當地和明朝的優質產品運往美洲和歐洲,西班牙人開始探索一條可從菲律賓返回墨西哥的太平洋航線。1565 年,航海家烏爾達內塔從菲律賓起航,開辟了一條西起呂宋馬尼拉、東至墨西哥阿卡普爾科的全新航道,這條航道被稱為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航線。 250 多年間,無數中國絲織品運抵美洲市場,用以交換產自西屬美洲的白銀。銀絲貿易不僅是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主要內容,也貫穿其始終。航海技術的革新,中西兩國政策上的放松都客觀上為銀絲貿易提供了條件。16 世紀中后期,銀絲貿易逐步興起。——據全毅《漳州月港與大帆船貿易時代的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等整理材料二 馬尼拉大帆船貿易中的銀絲貿易對各參與國來說影響深遠。中國人通過銀絲貿易,精進了絲綢產業,如愿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白銀,但也在無形中應對白銀入境后對國內經濟社會造成的變化。西班牙人則對貿易“愛恨交加”,旅居菲律賓、墨西哥的西班牙人及西班牙國內人,都各持己見,參與到利益的角逐中。有關帆船貿易的限制與反限制的斗爭一直持續。——王丹斯《馬尼拉大帆船貿易中的銀絲資易( 1565—1815)》(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馬尼拉大帆船銀絲貿易興起的原因。( 8 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西班牙人對馬尼拉大帆船貿易“愛恨交加”的原因;并分析其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 10 分)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史料一 棉花最早的文字記載來自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他記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種棉花的情景:“那里還有一種長在野生樹上的毛,這種毛比羊身上的毛還要美麗,質量還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從這種樹上得來的。”史料二 在秘魯,考古學家發掘出公元前 2400年前的棉織漁網。史料三 考古學家在距今 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發現了罕見的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纏繞的棉布彩帶。材料二 一朵潔白的棉花,串聯起橫跨數百年的世界近現代史。棉花產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歷程,其中,世界棉花種植者、制造商和消費者之間的空間關系不斷變化。公元11世紀之前,世界上只有南亞、東非及美洲中部生產棉花,此時棉花產業發展非常緩慢。1500年前后,隨著新航路開辟及殖民擴張的推進,一個由歐洲人主導的,將亞洲、非洲、美洲緊密聯系起來的貿易體系逐漸形成了。18世紀蒸汽機的出現,帶來棉紡織技術革命,到了 1860年,整個歐洲,特別是英國,已經成為世界棉花網絡的中心。19世紀末,隨著壟斷資本主義形成,“棉花資本主義” 的擴張,幫助殖民主義掠奪了全球南方的資源和勞動力,但它也激發了全球南方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并開啟了新興國家積極地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特別是印度、中國等國,當地的資本家更是將棉花視為民族主義振興的象征。當棉花在亞洲再度興起之時,歐洲的棉花產業開始走向衰落。——摘編自斯文·貝克特《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1)根據材料一中的三則史料,分別指出其史料價值并作出合理推斷。(12 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探究 18 世紀到 19 世紀末形成的“棉花帝國”所帶來的影響。( 6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B D A B B D C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A C A A C17 .(1)特點:教育目的宗教化;教學內容神學化;教育方法機械、嚴酷。(2)表現:城市學校地位提升;大學教育興起和發展;講師團體掌握學校教育主導權;學生的自主權增強;教學制度趨于規范。(答出兩點即可)意義:沖擊了教會勢力的權威;適應了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提高了歐洲市民階層的文化素養,為歐洲社會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礎;對后世西方文化教育產生深刻影響。(答出三點即可)18 .(1)原因:①中國和西屬拉美產品具有互補性;②西班牙的殖民擴張(西班牙對菲律賓和美洲的占領);③航海技術進步;④明朝中后期,海禁政策的松動;⑤西班牙政府對大帆船貿易的鼓勵。(2)原因:愛:西班牙人享用了優質的中國絲綢,并通過殖民特權攫取巨大的貿易利潤;恨:對白銀東流極度的擔憂。影響:對中國,刺激了中國傳統手工業的發展;白銀大量流入推動了白銀貨幣化,影響明朝經濟制度改革。對世界,推動全球貿易的發展,開啟了早期全球貿易時代。19 .(1)價值及推斷:史料一屬于二手史料,文獻史料,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有助于研究古代印度棉紡織業的發展/可以推斷古印度地區棉花的種植推動了棉紡織業發展,棉布成為人們的重要衣料。(任答一點得分)史料二屬于一手史料,實物史料,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有助于探討棉花種植的起源地和起源時間/有助于研究古代南美洲植棉業的發展/可以推斷出古代秘魯也是棉花種植和棉織業的故鄉。(任答一點得分)史料三屬于一手史料,實物史料,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可用來探討棉花的起源地和起源時間/有助于了解古代埃及棉花種植和棉紡織業的發展/有助于研究棉布彩帶是古代埃及法老特權的表現/可以推斷出古代埃及棉花種植和棉紡織業發展歷史悠久。(任答一點得分)(2)影響:有利于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制度逐漸在全球范圍內確立起來,推動了現代世界的形成;給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傳播了西方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客觀上促進殖民地半殖民地歷史的發展與進步;推動世界市場的形成,促進了全球貿易體系的建立,導致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答出三點,但消極影響必答,否則扣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