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下學期期中考試高一年級歷史科試卷本試卷分I卷(選擇題)和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第I卷(選擇題,共48分)一、單選題(共16題,每題3分,共48分)1.人類最初的文明分別出現在北非的尼羅河流域、西亞的兩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國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以及歐洲巴爾干半島南部和愛琴海地區。這些文明的共同特點是()A.都發展出較為發達的本土農業經濟B.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體C.都建立了具有中央集權性質的帝國D.都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2.如圖是古代克里特文明發展示意圖。這主要反映出()A.西方文明的連續性 B.文明中心的多元性C.文明發展的交融性 D.區域文化的統一性3.封臣為領主盡忠而死會得到極高的贊揚,中世紀的傳奇中充滿了對忠臣死節的大力頌贊。但是,這些勇士乃是為了領主犧牲,而不是為了祖國。13世紀早期的法學家指出“保衛祖國的義務高于封臣向領主所負的封建義務”。材料反映了()A.法國已成為主權獨立的民族國家 B.“忠君愛國”思想逐漸形成C.領主在基層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 D.中世紀政治主體發生了變化4.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深受古老波斯文明的影響。在建造新都巴格達時,統治者仿照薩珊帝國圖書館建立了一座皇家圖書館,在這里招募學者和翻譯家,征集古代典籍,組織了宗教和學術書籍的翻譯活動;后來又對皇家圖書館加以擴建,命名為“愛智慧之宮”。這()A.滿足了帝國遼闊版圖的人才需求 B.為近代綜合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C.推動阿拉伯成為多元文化的橋梁 D、維系著帝國長治久安與繁榮進步5.新航線開辟后,荷蘭、英國等國家開始在高緯度地區尋找通往亞洲的新航路,并對太平洋島嶼進行探查,陸續開通了前往大洋洲,太平洋諸島、北冰洋等地的航線,近代歐洲不斷進行的探險活動()A.源于商品經濟發展的需求 B.得益于現代交通工具的應用C.出于探索自然奧秘的目的 D.揭開了探索全球航路的序幕6.大約在17世紀,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此時,砂糖這一曾經僅有權貴之士才能享用的奢侈品,已經走入偏僻村莊的小商店。數萬噸糖被運往歐洲的碼頭,通過市場、集市、商店和流動商販,銷往整個西歐乃至全世界。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種植園模式在美洲出現 B.殖民擴張和商業貿易的發展C.先進的種植技術開始推廣 D.物種交換和人口遷移的加強7.薄伽丘在《十日談》的故事中,描寫了一個猶太富商到羅馬后,發現羅馬教廷腐敗:“個個都是愛錢如命,連教堂里的職位、教徒奉獻的犧牲都可以買賣。”然而從羅馬返回到巴黎后,該商人卻信奉了天主教,并且主動延請教士給他講解教義,成為一個“高貴而虔誠的善人”。薄伽丘的故事()、A.延續了古典文學意蘊 B.體現思想解放運動的局限C.閃耀著理性主義光芒 D.增強了天主教會的權威性8.17、18世紀的歐洲掀起了“中國風”,中國的文法、典籍、儒教、建筑風格、工藝美術、繪畫、瓷器技術大量傳入西歐,尤以政治制度影響巨大。伏爾泰說:“中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最美好的制度。”他還贊美孔丘“只訴諸道德,不宣傳神怪”,并相信儒學是最好最合人類理性的哲學,且以中國為理想國,提倡以中國文化為標準。“中國風”的出現()A.導致歐洲封建制度徹底解體 B.推動了西學東漸的發展C.適應了歐洲社會的變革需要 D.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復興9.下圖中,畫家將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擺在整幅畫的最后面,且占據很小的空間,而將議會放在前面。這寓意著在當時的英國()A.國王地位明顯低于議會 B.國王要服從議會的意志C.國王要受到議會的限制 D.議會享有國家最高權力10.美國制憲者認為,將國家的命運與個人的權利托付于情緒化的民眾,缺少一種精英的理性慎思明辯和權力的必要集中,其后果必然是無政府主義的民粹政治。他們關心的更多的是如何建立一個有效力的但又受到約束的政府,以取代現在低效的邦聯。材料體現美國憲法()A.反對啟蒙思想基本原則 B.增強聯邦政府的權力C.提出三權分立相互制衡 D.兼具階級性與務實性11.下表為部分外國學者關于英國工業革命的起因問題的主要認識:里格利 英國非常早的成了民族國家,封建制的很多經濟和政治特點也消失了。資本主義組織迅速蔓延,受到的阻力微乎其微。帕默爾 1688至1832年間,英國政府實際上是掌握在這些土地所有者一地主階級”或“英國紳士”的手中,其結果是出現了農業的徹底改革,即農業革命。若無此項革命,工業革命是不可能發生的。布里格斯 到18世紀晚期,(英國)已經有了躍進的感覺。人力和畜力已經被機器和非動物的能源所代替或補充:煤、鐵等產量大幅增加。上述認識()A.反映了觀察視角的多樣性 B.說明了工業革命起源的漸進性C.分析了工業革命的必然性 D.揭示了研究歷史現象的單一性12.19世紀晚期,西方科技發展出現新趨勢,許多大型企業建立了科學技術實驗室,如德國西門子等;科學研究走上集體攻關道路,1873年德國“國立物理研究所”、1876年美國愛迪生實驗室即在此背景下創立;各國大量創辦理工學院和技工院校。由此可知( )A.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B.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C.壟斷組織在德國的普遍建立 D.歐美社會結構出現新變化13.19世紀中期,英國一位名叫約翰。莫蒂默的人因在星期日打高爾夫球而被捕入獄。法官認為,打高爾夫球違反了公序良俗,因此判決莫蒂默有罪。然而許多人認為,法官在審理案件時應該遵循法律原則而非個人信仰或道德觀念。最終,在輿論的壓力下,法官撤銷原判并釋放莫蒂默。這表明當時()A.工業化促進思想觀念的更新 B.輿論可以左右案件的審理C.人們應當遵守社會公序良俗 D.教會控制人們的日常生活14.巴黎公社《告法國人民書》指出:“你們要用自身的范例來證明自由的可貴,這樣,你們必能達到緊接而來的目的:建立世界共和國。”巴黎公社剛成立就受到第一國際各支部“歡欣鼓舞的聲援”。這表明巴黎公社()A.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B.實現了全世界無產者的聯合C.在組織上受國際工人協會的直接領導D.具備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特征15.近代史上,西方一些國家往往這樣做:在海外地區的海圖和地圖上“先傲慢地描繪一個地區,并強加上一個歐洲來源的名字,然后就等同于宣示了對其之所有權”。這一做法()A.體現了殖民擴張的本質 B.緩和了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C.避免了列強之間的紛爭 D.確立了“有效占領”的原則16.拉美獨立戰爭爆發時,英國以貿易、軍火和金錢支持各地起義軍,并在1825年較早地正式承認了阿根廷、哥倫比亞和墨西哥的獨立。英國此舉是為了()A.傳播歐洲的啟蒙思想 B.加緊對拉美的政治滲透C.打擊美國的殖民侵略 D.支持美洲國家民族獨立第II卷(非選擇題,共4題,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從大流士一世開始,阿契美尼德王朝奉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宜稱統治依賴于該教最高神阿胡拉。馬茲達護佑,阿胡拉·馬茲達授予阿契美尼德王朝國王統治人間所有族群和土地的權力。波斯國王注意到被征服地區宗教信仰的差異性,亞述、巴比倫和埃及原有宗教信仰歷史悠久,絕無可能完全用瑣羅亞斯德教取代。帝國征服者有意識地鼓勵將美索不達米亞等地區的神祇與波斯本土神祇融合起來。這些宗教寬容政策是以政治上服從其統治為前提的,當某地祭司集團卷入反抗波斯的行動時,波斯人便毫不猶豫地放棄該政策。-摘編自郭丹彤《阿契美尼德王朝對波斯帝國的治理》材料二君士坦丁在位期間將基督教從一個屢遭受鎮壓的宗教變為帝國的國教。312年,他宣布基督教為合法宗。325年他親自主持并召開各位主教都參加的尼西亞大公會,統一了基督教的教義和組織,確立了皇帝對教會的最高領導權。君士坦丁還在政府中大批任用信仰基督教的官員,將基督教主教分派到各個行省,官方任命的司法和宗教權力,成為特權階層。君士坦丁的宗教政策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3世紀以來,羅馬的傳統宗教無法為生活在苦難中的民眾提供思想上的慰藉,而基督教已在帝國境內“成為一個以主教為中心的階層組織”。這對統治者來說,承認教會就意味著找到了新的統治支柱。-摘編自蘭奇光《君士坦丁與基督教》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阿契美尼德王朝宗教政策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和君士坦丁時期宗教政策作用上的相似之處。(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法蘭克王國分裂之后,各個地方各級領主貴族的莊園都有自己的法律,全國形似散沙,這進一步加劇了法國法律的分散性和地方化傾向。13世紀之后,這種情況開始得到改變,尤其是國王路易十四統治時期,法律也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統一。這一時期,民事法律雖然仍呈現出某種程度的分散性,但由于羅馬法和巴黎習慣法影響的日益擴大,統一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比如路易十五在位期間,法國制定了贈與法、遺囑法、繼承法,初步實現了民法領域最為紛亂部分的初步統一。-摘編自岳純之.《繼承與創新:法國民法典解析》材料二《拿破侖法典》的部分內容所有法國人都享有民事權利;滿二十一歲為成年;到達此年齡后,除結婚章規定的例外,有能力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為子未滿二十五周歲,女未滿二十一周歲,非經父母的同意不得結婚,父母意見不一致時,有父的同意即可;夫妻共同財產由丈夫一人管理之夫妻雙方或一方并非出于自由意志而結婚者,僅未經自由表示同意的一方或雙方有權提出攻擊:契約為一種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數人對于其他一人或數人負擔給付、作為或不作為的債務個人不得以特別約定違反有關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法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3世紀以來法國民法領域的變化,并分析變化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拿破侖法典》所蘊含的基本原則。(8分)19.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文藝復興時期,弗吉里奧(1349-1420)將身體運動引入學校,認為體育教育應該培養充滿世俗精神的、得到全面發展的、身心俱健的人。他將競爭精神列為受教育者應該具有的一種首要品格,認為競爭精神的基石在人的天性之中,人具有一種渴望得到贊揚的天性。維多利諾(1378-1446)反對“靈魂的拯救只能通過對肉體的禁抑”,主張重視個體身心和諧發展。他認為“人的發展應該包括身體的發展,理想的完全的教育因之也應包括體育在內,而不只進行心靈的訓練”,即“從新的審視角度來看待受教會無端指責達千年之久的身體活動,建立正確的體育觀,從而自覺地投身到體育活動之中”。-摘編自石龍、王桂榮《西方體育人文價值的演變》等材料二在整個維多利亞時代(注:維多利亞時代為1837-1903年),發源于英國的現代體育運動通過學校教育、傳教士以及軍隊士兵等多種傳播路徑,不斷向外擴散。至20世紀初,以板球為代表的運動項目已經傳播并蔓延到整個英帝國范圍內的所有社會,從印度、澳大利亞及加勒比地區,再到加拿大和南部非洲的人們都在參與和模仿起源于英國的體育運動。現代體育的發展與傳播在英國社會以及帝國范圍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它被視為道德隱喻、政治象征和文化紐帶,對于塑造英國民族觀念和維持帝國的對外擴張與凝聚力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作為由英國人引入的殖民統治和支配帝國文化的一種工具,現代體育及其比賽在傳播過程中也遇到了殖民地社會的抵抗運動以及西方大國間的博弈與爭霸。--摘編自趙冬等《試論三大思想文化運動對歐洲近代學校體育興起和發展的影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文藝復興時期體育教育觀出現突破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現代體育得以廣泛傳播的原因。(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世界歷史出現了大變局,歷史學家稱為地理大發現時代,或大航海時代。歐洲的航海家發現了繞過非洲好望角,通往印度和中國的新航路;越過大西洋,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這些發現,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西方歷史學家把它作為中世紀與近代劃分的里程碑。這一轉折,最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初露端倪。從此,人類的活動不再局限于某一個洲,而是全球各大洲;人類的視野不再是半個地球,而是整個地球。-摘編自樊樹志《晚明大變局》結合材料與所學15-16世紀世界史相關知識,圍繞“大變局”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邏輯嚴謹,表述清晰)參考答案1.A;這些文明都發源于大河流域,大河流域適宜農業發展,都發展出較為發達的本土農業經濟;并非所有文明都建立政教合一政體,如古代中國,B錯誤;早期文明并非都建立中央集權性質的帝國,C錯誤;“都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說法過于絕對,D錯誤。2.C;從示意圖可看出,克里特文明與周邊地區存在交流,反映出文明發展的交融性;西方文明存在中斷,A錯誤;材料主要體現克里特文明與周邊的交流,未體現文明中心多元性,B錯誤;區域文化具有多樣性,并非統一性,D錯誤。3.D;13世紀早期法學家指出保衛祖國義務高于封建義務,說明政治主體從領主與封臣關系逐漸向民族國家層面轉變;當時法國未成為主權獨立的民族國家,A錯誤;材料未體現“忠君愛國”思想形成,B錯誤;材料重點強調政治主體變化,不是領主在基層治理的作用,C錯誤。4.C;阿拉伯帝國的翻譯活動促進了不同文化的交流,推動阿拉伯成為多元文化的橋梁;招募學者和翻譯活動主要是促進文化交流,并非滿足人才需求,A錯誤;與近代綜合教育理論依據無關,B錯誤;這一活動不能維系帝國長治久安,D錯誤。5.A;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不斷探險源于商品經濟發展對市場和原料的需求;當時沒有現代交通工具,B錯誤;探索自然奧秘不是主要目的,C錯誤;新航路開辟揭開探索全球航路序幕,此時是繼續探索,D錯誤。6.B;殖民擴張和商業貿易發展,使美洲大量種植甘蔗,糖的產量增加且貿易范圍擴大,走進普通市場;大種植園模式出現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A錯誤;先進種植技術推廣不是主要推動因素,C 錯誤;物種交換和人口遷移與糖的普及關系不大,D錯誤。7.B;薄伽丘批判羅馬教廷腐敗,商人卻仍信奉天主教,體現出當時思想解放運動未能完全擺脫宗教束縛,存在局限;材料未體現延續古典文學意蘊,A錯誤;理性主義是啟蒙運動的核心,此時是文藝復興時期,C錯誤;故事批判了天主教會,不會增強其權威性,D錯誤。8.C;17、18世紀歐洲處于社會變革時期,“中國風”的出現為歐洲社會變革提供了借鑒和思考,適應了變革需要;“導致歐洲封建制度徹底解體”說法太絕對,A錯誤;這是東學西漸,不是西學東漸,B錯誤;文藝復興已經復興了人文精神,D錯誤。9.C;畫中將伊麗莎白一世放在后面且空間小,議會放在前面,寓意國王要受到議會的限制;當時國王地位高于議會,A錯誤;國王有一定權力,不是服從議會意志,B錯誤;1689年《權利法案》后議會才享有國家最高權力,D錯誤。10.D;美國制憲者既考慮建立有效政府取代邦聯,又擔心民眾權力不受約束,體現憲法兼具階級性與務實性;美國憲法體現啟蒙思想基本原則,A錯誤;增強聯邦政府權力只是一方面,B錯誤;材料未體現三權分立相互制衡,C錯誤。11.A;里格利從民族國家和資本主義組織角度,帕默爾從土地所有者和農業革命角度,布里格斯從能源和產量角度分析工業革命起因,反映觀察視角多樣性;材料未體現工業革命起源漸進性,B錯誤;材料主要是對起因的分析,不是必然性,C錯誤;體現研究視角多樣,不是單一性,D錯誤。12.B;大型企業建立科學技術實驗室,科學研究集體攻關,創辦理工學院和技工院校,說明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材料未體現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A錯誤;材料未提及壟斷組織,C錯誤;材料未涉及歐美社會結構變化,D錯誤。13.A;人們對法官判決的看法變化,反映出工業化促進思想觀念更新;輿論影響案件審理,但不能左右,B錯誤;材料重點是思想觀念變化,不是遵守公序良俗,C錯誤;材料未體現教會控制人們日常生活,D錯誤。14.D;巴黎公社希望建立世界共和國并得到第一國際聲援,具備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特征;打破資本主義一統天下格局的是十月革命,A 錯誤;巴黎公社未實現全世界無產者聯合,B錯誤;巴黎公社未受國際工人協會直接領導,C錯誤。15.A;西方在海外地圖隨意命名并宣示所有權,體現殖民擴張本質;這會加劇與殖民地矛盾,B錯誤;無法避免列強紛爭,C錯誤;“有效占領”原則是19世紀80年代柏林會議確立的,D錯誤。16.B;英國支持拉美獨立是為了加緊對拉美的政治滲透,擴大自身影響力;傳播啟蒙思想不是主要目的,A錯誤;當時美國沒有在拉美大規模殖民侵略,C錯誤;英國目的是自身利益,不是支持民族獨立,D錯誤。17.(1)特點: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對被征服地區宗教采取寬容政策,鼓勵宗教融合;宗教政策以政治服從為前提;結合材料一,從國教、對其他宗教態度及與政治關系方面概括。(2)相似之處:都鞏固了統治;促進了文化交流與融合;增強了國家凝聚力;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發展;從宗教政策對統治、文化、國家凝聚力和社會發展的影響方面分析。18.(1)變化:從分散走向統一;羅馬法和巴黎習慣法影響擴大;原因:國家統一趨勢加強;羅馬法和巴黎習慣法的傳播;依據材料一,從民法的發展趨勢和影響因素方面作答。(2)基本原則:自由平等;契約精神;保護私有財產;維護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根據材料二內容,從權利、契約、財產和秩序等方面概括。19.(1)背景: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人文主義思想傳播;中世紀體育教育受教會束縛;人們對全面發展的追求;結合文藝復興的時代背景,從思想、教育現狀和人們的追求方面分析。(2)原因:英國的殖民擴張;學校教育的推動;傳教士和軍隊士兵的傳播;依據材料二,從傳播途徑和英國的對外活動方面分析。20.示例論題:地理大發現推動了世界歷史的大變局;闡述:地理大發現使歐洲航海家開辟新航路,發現美洲新大陸,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各地區聯系加強,貿易范圍擴大,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引發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加速西歐封建制度解體,促進資本主義發展;沖擊了傳統思想觀念,推動了自然科學發展;總之,地理大發現開啟了全球化進程,推動世界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是中世紀與近代劃分的重要里程碑;圍繞“大變局”,結合地理大發現的影響,從世界聯系、經濟、思想等方面闡述,注意邏輯清晰,史論結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