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山西大學附中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一(4月)期中考試(總第三次)歷史試題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 100分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下第 1-4單元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16小題,總48分)1.在世界各地上古時代的傳說中,均有關于洪水的敘事。例如,中國有大禹治水,蘇美爾文明的《吉爾伽美什》有眾神用洪水毀滅人類的故事,古埃及文明中存在納奇斯洪水的記載,瑪雅文明同樣有天神發動洪水毀滅人類的傳說。材料旨在強調古代人類文明()A.存在一定的關聯 B.有某種程度相似性C.各文明交流頻繁 D.呈現多元發展格局2.中世紀的西歐土地往往凝聚著封君與封臣多層次的權利和義務,封君對土地的支配權受到封臣的制約,封臣對土地的支配權受到封君的制約,這致使土地買賣、轉讓受到嚴重限制。上述狀況()A.推動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 B.維持了政治上的分裂局面C.導致封建莊園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D.有利于商業性農業的發展3.根據下表可以推知,英法兩國的舉措()國家 國王 事件英國 亨利二世 (1154-1189年在位) 推行司法改革,國王法庭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比較有效的行使司法權。法國 腓力四世 (1285-1314年在位 向教會征稅,囚禁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在此之后連續七任教皇都被迫駐扎在法國阿維農。A.完善了西歐封君封臣制 B.有利于民族國家的形成C.意在促進資本主義發展 D.打擊了基督教會的勢力4.下表為歐洲中世紀著作內容的部分節選。據表可知,這時期歐洲()著作 內容節選《中世紀廚房:-部食譜社會史》 1405年塔林(位于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首都)市政府舉辦的一場宴會上。有生姜、胡椒、小豆蔻等異國調料和白糖、食鹽、葡萄干、米飯《中世紀的城市》 將幾袋小麥在適當的時候運到適當的地點,就足以獲得巨額利潤,不久之后這些在世間流浪的無業游民的貧苦群眾之中會出現新的富豪;鄉村向城市供應糧食,城市反過來向鄉村供應商品和產品A.資本主義經濟的增長 B.國際市場初步形成C.商品經濟繁榮與發展 D.城鄉經濟聯系緊密5.在文藝復興同時期的俄羅斯,東正教圣像畫的畫家都是匿名創作,很多流傳后世的經典作品和著名教堂中的畫作是出自哪些作者之手,至今人們仍然無從知道。這是因為東正教認為“按照中世紀的宗教觀念賦予人類天才和創造力的上帝知曉一切,人不應該奢求不屬于自己的其他東西?!彼栽诙砹_斯中世紀的藝術作品中極少見到作者的署名。由此可見()A.藝術創作出現繁榮景象 B.東正教阻礙人文主義的傳播C.圣像畫表達出個性自由 D.天主教與東正教的教義迥異6.中古時期,阿拉伯帝國境內的商隊在長途貿易中常簽訂書面契約,詳細規定貨物種類、價格及違約賠償。伊斯蘭法庭審理商事糾紛時,既依據《古蘭經》原則,也采納商人間形成的慣例法。這一現象表明當時()A.宗教法凌駕于世俗法之上 B.商業活動促進司法實踐理性化C東西方商法體系完成融合 D.哈里發政府全面掌控貿易秩序7.16世紀,西班牙在大西洋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大量美洲金銀涌入,貴族們將財富用于購買奢侈品。17世紀,隨著英國、荷蘭等國的崛起,西班牙經濟陷入困境,英國、荷蘭將貿易利潤投入到工業生產和商業拓展中,國家經濟持續發展。西班牙與英荷在大西洋市場中地位的變化表明()A.貴族消費是阻礙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B.大西洋市場的競爭主要依賴金銀的積累C.殖民收益是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D.經濟收益的利用方式影響國家經貿地位8.下面是1550~1600年和1601~1645年日本、馬尼拉、歐洲輸入中國的白銀數量變化圖。這反映了當時A中國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不斷提高B.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C.日本在與中國的貿易中處于優勢D.中國逐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9.16世紀的瑞士宗教改革家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中提到:“我們把上帝的永恒判決稱之為預定,上帝根據這一判決,決定每一個人應該變成怎樣。因為我們不是在同一狀況下被創造出來的。有些人注定得到永生,另一些人卻要永遠罰入地獄。”該思想的影響是()A.否定了基督教的基本教義,引發宗教信仰危機B鼓勵人們積極追求財富,推動資本主義發展C.宣揚上帝的絕對權威,加劇社會等級的分化D.強調個人努力的重要性,提升民眾的教育水平10.西方人文主義者和宗教改革家都呈現出一種復古主義,即試圖用古代的權威來取代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17世紀,啟蒙思想家們才把眼光投向了未來,明確地以一個先進的新時代來與落后的舊社會相抗衡。這一轉變()A.是技術革命帶來的結果 B.否定了天主教存在的意義C.得益于資本主義的發展 D.折射出人文主義走向衰落11.18世紀后半葉,歐洲啟蒙思想家的作品逐漸被拉美地區的知識分子所接受,并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詮釋。例如,玻利瓦爾支持民族獨立,同時主張將民主置于強勢政府的領導之下;莫雷諾雖然追隨盧梭,但他認為民主制應由社會上層強制推行,而不是由大多數社會底層的民意來決定。這說明()A.拉美的民族解放運動具有特殊性 B.天賦人權學說推動了拉美的獨立C.拉美不具備實施民主政治的條件 D.啟蒙思想在拉美地區漸趨本土化12.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當中,關于盧梭的爭議不斷,有人說希特勒是盧梭的結果,因為他鼓吹“獨裁”和“暴力”;有人說他是自由民主和人權的提倡者,因為他提倡“主權在民”。下列說法最為合理的是()A.歷史人物評價難有定論 B.時代越接近人物評價越客觀C.時代變遷影響人物評價 D.人物評價角度不同結論迥異13.啟蒙思想家認為,“如果同一個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貴族或平民組成的同一機關行使這三種權力,即制定法律權、執行公共決議權和裁判私人犯罪或爭訟權,則一切便都完了?!毕铝形募浞煮w現這一思想的是()A英國1701年《王位繼承法》 B.法國1789年《人權宣言》C.1787年美國憲法 D.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14.有學者指出:“光榮革命后,英國王權適應了新的形勢,完成了關鍵性的歷史演變,于是,它在新的時期為自己找到了新的位置。這是英國王權在劇烈的社會轉型的動蕩中,未被淘汰而終于留存下來的根本原因?!蹦軌蛘撟C這一觀點的史實是()A.限制王權,擴大議會權力 B.文明開化,廢除封建等級C.改革議會,擴大選民范圍 D.武力統一,實行君主立憲15.如下圖為創作于1831年的英國漫畫《鏟除“衰敗選邑”》,圖中的樹干上題寫著“衰敗的選邑制度”(rottenboroughsystem),左側人群手中高舉寫有“改革”(reform)字樣的斧頭。該漫畫()A.意在鼓舞民眾去爭取普選權 B.反思經濟增長對生態的破壞C.反映了工業時代的社會訴求 D.號召工人階級進行社會革命16.下列兩幅圖為世界各地工人工資水平波動趨勢圖(1375-1825)和18世紀全球主要城市煤炭價格示意圖。圖片可用來說明()A.工業革命在英國率先興起原因 B.資本主義社會貧富分化嚴重C.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確立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總52分)17.【古代商業和契約】商業契約是指商品交換活動中交易雙方所做的約定,有口頭商業契約以及文書商業契約。契約文書是了解商業貿易活動的重要資料。以下為傳世的古埃及商業契約和唐代商業契約。材料一購買人的宣言【代理人謝勒夫卡】說道:我從文書簡提中買來這所房屋。我為了它而給了他十個沙圖;此項契約在胡夫-阿海特公墓的議會(賈賈特)的面前,當著簡提的許多身為凱米普的祭司團成員的證人的面,由登記辦公室蓋章確認。(對價格的詳細說明)一塊四肘尺寬十肘尺長的布料:三沙圖一張床:四沙圖一塊二肘尺寬十肘尺長的布料:三沙圖(對房屋的描述)按墨線精確地建造,無花果木的屋頂尚未完成(賣者的宣言)他說:以國王的生命起誓!我將使法律手續完成,將使你對此事滿意,并對屬于這房屋的任何東西的情況滿意,因為現在你已經實施了這種交換的付款。-梅努《凡爾庫特混雜文件》,【法】默尼著,景昭譯《生活在埃及》材料二石染典買馬契約馬壹匹騮敦六歲。開元廿一年正月五日,西州百姓石染典,交用大練拾捌匹,今于西州市,買康思禮邊上件馬。其馬及練,即日各交相付了。如后有人寒盜識認者,一仰主、保知當,不關買人之事。恐人無信,故立私契。兩共和可,畫指為記。練主,馬主(別將)康思禮,保人(興胡)羅世那、保人(興胡)安達漢、保人(西州百姓)石早寒。-【唐】《石染典買馬契約》(敦煌文書)根據上述材料,概括古代埃及和唐代商品交易的相似之處。(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簡析古代埃及和唐代商業貿易簽訂契約的歷史價值。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世紀西歐的城市特許狀是國王或大封建主頒發給城市和市民的一種法律意義上的權利認可證書?!斗ㄍ趼芬琢蕾n予緊鄰奧爾良的洛里斯城鎮的授權》中說:“任何人只要在城里平安生活一年零一天,便可獲得自由,以前的主人不得對他提出任何權利主張?!背鞘惺忻衲軌蛟谧约撼钟械耐恋厣辖ǚ?,或者把土地再細分成小塊,或者把這塊土地出租出去,或者出售這塊土地,或者傳給他們的子孫。特許狀規定市民享有每周舉辦一次市場的權利。同時,可以選舉市長、城市治安官、法官、顧問等。-摘編自馮正好《中世紀西歐的城市特許狀》材料二1750年英國城鎮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市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同時,城市的數量不斷增加,1851年,英國已有580多座城鎮,十萬人以上的城市已有7個,移民人數約1790萬人。這時期推動城市增長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型紡織和鋼鐵工業,海外貿易和服務業的急速擴張,鐵路的延伸等,制造業城鎮、港口城鎮和休閑城鎮層出不窮。英國的近代城市化并無先例可循,此時的英國已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又是處在自由主義時期,城市化發展產生了區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礎設施不足和組織混亂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摘編自彼得·克拉克《歐洲城鎮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歐洲中世紀城市特許狀的主要內容。(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兩個角度,分析英國城市化發展的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分析影響城市發展的因素。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文藝復興關注的是人活著時現實的世界,而不是人死后的世界;它主要關注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學;大多數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和文學關注的中心都是人,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是他或她自身命運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玩物。-【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啟蒙思想家繼承并發展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精神。他們不僅繼續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更將人文主義推向社會政治領域,主張用理性之光驅散愚昧的黑暗。伏爾泰倡導“天賦人權',盧梭提出社會契約論',孟德斯鳩創立三權分立學說,這些思想突破傳統人文主義單純關注人性的局限,將人文關懷拓展到政治制度設計層面。-摘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三》(1)根據材料一,分析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的內涵,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產生的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并舉例說明其在政治領域的實踐。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近代法國地圖業材料一15世紀晚期到17世紀中葉,諾曼底是法國從事捕魚業、海洋貿易和探險最為活躍的省份。商人和君主積極贊助寰宇學家對世界進行重新繪制,諾曼底北部的迪耶普以制作寰宇航海圖而聞名,大部分制圖師同時身為船商、領航員或探險家等。-據熊芳芳《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對異域的認知與知識生產》材料二16世紀后期,以“法蘭西”為主題的地圖從歷史地理的視角追溯空間上的政治認同,營造各地之間的關聯與王國的統一性,其市場地位上升。1663年,波旁王室要求各地向中央政府匯報土地、森林、河流、產業等方面的情況,并附上相關地籍地圖。推翻了舊秩序后,為實施新的土地分配政策和征收土地稅,革命政府和拿破侖政府相繼推出了在全國實施地籍測繪的計劃。-摘編自于京東《現代國家治理中的地圖繪制與國家建構-卡西尼地圖與近代法蘭西的國家測繪工程》等材料三19世紀,越來越多的探險活動深入到非洲、亞洲與美洲的內部,歐洲人此前難以到達的或未知的地區開始成為焦點。各國派遣了許多重要的探險隊,到達世界的各個角落。1830-1880年,法國出版的非洲、東南亞地圖數量增長數倍。-摘編自【芬】尤哈·努爾米寧著《歐洲地圖里的世界文明史》等分析說明近代法國地圖業發展反映的社會變遷。山西大學附中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一(4月)期中考試(總第三次)歷史試題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 100分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下第 1-4單元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16小題,總48分)【1題答案】【答案】B【2題答案】【答案】B【3題答案】【答案】B【4題答案】【答案】C【5題答案】【答案】B【6題答案】【答案】B【7題答案】【答案】D【8題答案】【答案】B【9題答案】【答案】B【10題答案】【答案】C【11題答案】【答案】D【12題答案】【答案】D【13題答案】【答案】C【14題答案】【答案】A【15題答案】【答案】C【16題答案】【答案】A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總52分)【17題答案】【答案】(1)相似之處:①訂立契約;②交易內容明確;③交易價格清晰;④注重交易程序,有見證人或擔保人。(2)歷史價值:①經濟價值:規范了交易流程和雙方權利義務,保障了商業貿易的順利進行,有利于維護交易秩序,促進品經濟發展。②法律價值:是解決商業糾紛的重要依據,為后世相關法律的發展提供了借鑒。③社會價值:有利于建立和維護社會信用體系,增強人們的信任,穩定社會秩序。④文化價值:是研究古代商業文化和社會生活的重要資料,能反映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商業觀念等。【18題答案】【答案】(1)主要內容:確認市民自由身份;給予市民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市民享有某些特定的經濟權益;城市享有一定的政治權力。(任答3點)(2)原因:政治角度:君主立憲制的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建立與完善)(任答1點)經濟角度:工業革命的開展(紡織、鋼鐵行業的發展);海外貿易的拓展;服務業的發展;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鐵路的延伸)。(任答2點)(3)因素:地理環境;政府政策;經濟發展水平;科技創新能力;國際局勢等。(任答2點,言之有理即可)【19題答案】【答案】(1)內涵:以人為中心,肯定人價值;強調個性自由,肯定現世生活,反對禁欲主義。背景: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對人性的壓抑;城市經濟的發展;意大利保留了較多的古希臘羅馬文化遺產;新興資產階級的興起。發展:從人性解放到理性批判;從追求個人自由到倡導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社會理念。實踐: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等。【20題答案】【答案】商人、君主贊助繪制地圖,迪耶普以制作寰宇航海圖聞名,制圖師身為船商、領航員、探險家等反映出新航路開辟后法國海洋貿易的發展、海外探險推動了地圖業發展,法國加入了早期殖民擴張的行列。“法蘭西”主題地圖地位的上升反映了法國國家認同增強,波旁王朝時期繪制地籍地圖反映了法國中央集權的加強,這些說明民族國家逐漸形成。革命政府和拿破侖政府為實施新的土地分配政策和征收土地稅而推出全國地籍測繪計劃,反映出封建制度被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政權以地籍地圖作為推行經濟政策、實施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19世紀法國出版的非洲、東南亞地圖數量增長,反映出工業革命后法國經濟實力增強,為加大商品和資本輸出,對外殖民擴張進一步加劇,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不斷上升。總之,近代法國地圖在制作主體、地圖類型和數量等方面的發展反映了近代法國經濟、政治、海外活動的變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