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湖南省長沙市雅禮教育集團高一(下)期中歷史試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題3分,共48分,每題答案唯一)1.(3 分)古埃及人產生了這樣的觀念:世界是循環往復的,自然萬物可以死而復生,人也應當如此。對他們來說,時間的運動并不意味著前進,而是一種節奏。這種觀念的形成最可能源于()A.金字塔體現的法老權威B.《太陽歷》的制定C.莎草紙帶來的文化普及D.尼羅河的定期泛濫2.(3分)蘇美爾最古老的城市埃利都的神廟建筑前后存在千余年;古印度摩亨佐 達羅城中最突出的建筑設備是供祭師凈身之用的“大浴池”;克里特文明中,克諾索斯王宮的中央庭院有許多神龕神壇和專門的祭儀大廳;我國在良渚遺址也發掘出祭壇。從這些歷史遺跡可知,世界不同文明在形成初期()A.發展呈現多元一體特征B.對神的祭祀是重要活動C.其差異源自地理環境的不同D.祖先崇拜是各地具有的共性3.(3分)中世紀早期,羅馬教會的基本教義主要是在東部帝國的宗教會議上習得。查士丁尼法典從1100年左右再發現時起,深遠影響了西方法律傳統。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從東部帝國逃出來的學者們幫助激發了文藝復興對希臘學問的興趣。這說明,在中世紀()A.拜占庭帝國影響西方文明的成長B.文藝復興深受拜占庭帝國文化影響C.東歐與西歐社會發展具有同質性D.羅馬法是英美法系的主要法律淵源4.(3 分)閱讀如圖,“1521 年的美洲國家”。其中的“朝貢行省”定期向王室納貢,“戰略行省”則要向王室提供各種援助,但朝貢和援助需要經雙方同意后才建立。這反映了()第1頁(共23頁)A.阿茲特克人國家體制的松散特征B.印加帝國實行政區分治的統治方式C.中美洲古代文明實行中央集權制D.瑪雅人與阿茲特克人處于敵對狀態5.(3分)16世紀,西班牙在大西洋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大量美洲金銀涌入,貴族們將財富用于購買奢侈品。17 世紀,隨著英國、荷蘭等國的崛起、西班牙經濟陷入困境英國、荷蘭將貿易利潤投入到工業生產和商業拓展中,國家經濟持續發展。西班牙與英荷在大西洋市場中地位的變化表明()A.貴族消費是阻礙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B.大西洋市場的競爭主要依賴金銀的積累C.殖民收益是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D.經濟收益的利用方式影響國家經貿地位6.(3 分)意大利人文主義者們熱心于新的教育思想的實踐,注重啟發引導。在新式學校,他們以古典著作為教學內容,以此引導學生欣賞先賢們的智慧和道德風范:他們崇尚古希臘人的健康生活,長期被中世紀學校忽視的體育、音樂、繪畫和詩歌等重新受到關注。這一現象從側面反映出當時()A.人文思想具有新舊并存的時代特征B.歐洲向近代社會轉型的基礎尚薄弱C.人文主義者教育理念的自相矛盾性D.人文主義者極力推崇古典教育理念7.(3分)18世紀,亞當 斯密在經濟理論上提出了“勞動是財富與商品價值的基礎,勞動是價值的源泉”,“勞動價值”被資本家以工資的方式十足地補償給勞動者了。這和“自由競爭法則”一樣,是自然的、不變的現象。這一認識反映了()第2頁(共23頁)A.自由主義的合理性B.資產階級的局限性C.機器大生產的本質D.啟蒙思想家的成就8.(3 分)近代早期,英格蘭警役(負責收稅與治安)主要由在財產、老住戶身份等方面有優勢的鄉村精英擔任,他們在履行國家職能時,時常基于地方利益與中央政令發生沖突。17 世紀后期,大量一般村民開始出任警役而眾多鄉村精英逐漸退出,警役的官方屬性逐漸超越社會屬性。上述變化表明當時英國()A.基層自治制度已經確立B.國家權威深入基層社會C.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化D.鄉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9.(3 分)美國總統不是由選民直選,而是由各州議會選出的“選舉人團”選舉產生的。每個州的選舉人團人數與該州在國會議員的人數相等。如圖是美國各州選舉人票數分布圖。據此可推知,美國()A.小州強烈要求改革選舉人團制度B.選舉人團是由國會設員組成的C.分權制衡原則遭到一定程度破壞D.代議制民主權衡了多方的利益10.(3 分)表 19 世紀 50 年代至 20 世紀初的公共圖書館運動概況時間概況1850 年歐洲第一部公共圖書館法案在英國誕生。該法規定,經地方納稅人投票同意可以第3頁(共23頁)使用地方稅設立公共圖書館1882 年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歐仁 莫雷爾發起公共圖書館運動1893 年英國議會對該法案做出修正,允許地方政府有權決定設立公共圖書館。此后,公共圖書館得以穩步發展,并逐步消除了圖書館歷史上對性別、階層、經濟狀況、身份、年齡的諸多限制,實現閱讀空間真正的公共性1906 年法國圖書管理員協會成立,公共圖書館在法國順利發展這一運動()A.適應了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B.意在推動圖書館職能發展C.對民眾文化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D.促進了文化大眾化的實現11.(3 分)從 18 世紀 80 年代起,英國議會通過了一系列法律,準許各地成立“改良委員會”“衛生委員會”等專門機構。如圖為 1841 年蘭開郡小博爾頓改良委員會歷年當選委員職業統計。據此可知,英國()A.文官制度應運而生B.議會權力進一步擴大C.社區承擔政府功能D.工廠主影響地方治理12.(3 分)19 世紀,法國的男子服飾不再色彩繽紛,去掉了以往在貴族中流行的蕾絲花邊、褶邊、珠寶等裝飾,轉而崇尚黑、白、灰三色,以象征謙虛、勤勉、中規中矩等道德觀。此時紡織業與成衣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這一服飾風尚的流行。這一服飾風尚的變化反映了()A.共和政體確立促使服飾觀念變革B.社會結構變化影響服飾文化風尚第4頁(共23頁)C.啟蒙運動沖擊了社會的等級秩序D.法國的小農經濟使服飾趨于保守13.(3分)如表是1850~1870年世界貿易與歐美主要國家貿易額統計表(單位:億馬克)。據此可推知()年份世界貿易總額英國法國德國美國185014533.8152112.8187037491.8454234A.英國確立了工業壟斷地位B.政治穩定推動法國貿易的增長C.德國統一助推其經濟騰飛D.國內市場的統一推動美國發展14.(3 分)18 世紀末 19 世紀初,珀西瓦爾博士與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都對工廠使用童工現象提出批判。珀西瓦爾指出童工易受熱病傳染,破壞持久活力,且被剝奪受教育及道德宗教教海機會;歐文強調童工長時間勞動不人道,在有害健康環境中,智力體力無法正常發展,道德品質易墮落。據此可知,他們批判童工現象旨在()A.推動政府進行工廠立法B.抨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C.呼吁改善兒童生存狀況D.倡導科學社會主義理論15.(3 分)在 1907 年的“洛克訴康克菲”案中,英屬西非黃金海岸殖民地的法官判定,原本屬于社區集體所有的、由酋長代表社區持有的公有土地,在滿足一定條件時可轉化為私有土地。到了 1912 年,英國專門負責調查西非土地問題的西非土地委員會指出該判決不符合法理,強調應保護傳統習俗和習慣土地制度。這一轉變反映出()A.英國隨自身需要調整殖民統治策略B.英國對非洲文化的尊重與認同加深C.黃金海岸土地私有化進程全面逆轉D.殖民地經濟結構逐步向工業化轉型16.(3分)近代大部分國家獲得獨立后,開始按歐美現代化道路推進自身發展。在照搬歐美式現代化道路的亞非拉國家中,只有日本、新加坡、以色列和韓國等極少數國家成功實現了現代化,其他絕大多數國家并未實現。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第5頁(共23頁)A.歐美現代化模式不具有普適性B.大多數亞非拉國家經濟水平起點低C.大國強權政治制約了其現代化D.相關國家沒有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2分,共中第17題18分,第18題16分,第19題18分)17.(18 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4世紀末,兩河流域邁進了文明的門檻,經濟社會有所發展。利益主體日益多元化,社會矛盾凸顯。司法審判、調解仲裁和神明裁判這三種化解沖突的模式尤其引人注目。古代兩河流域居民崇尚法治,并創制了較為完善的訴訟制度,但相較而言,與司法審判相關的文獻并不十分豐富,因為大量爭端并沒有進入司法程序,而是在庭審前達成了和解。調解仲裁成為兩河流域居民化解糾紛的常用手段。古代兩河流域沒有專門的人員和機構調處爭端,多方人員和機構均可以充當爭端調停人和仲裁者,既可以是各級官員和公民大會等機構的成員,也可以是家族長老和商業組織首領,還可以是專職法官。調停人和仲裁者是發生糾紛的雙方選定的個人,他們所做的裁決被雙方認可,其效力猶如法庭做出的判決。兩河流域的神明裁判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神誓法,另一種是神判法。無論是神誓法還是神判法,都是把辨析案件的是非曲直訴諸子超自然的力量。——摘編自國洪更《古代兩河流域的糾紛解決機制》材料二:西歐中世紀仲我機制的基本流程是:爭鳩雙方協議仲我,邀請仲裁員,后者聽取雙方的陳述并宣布仲裁結果,最后是仲截結果的執行。中世紀并沒有專門的仲截協議。仲裁協議是爭端雙方和談或和平條約的組成內容,而這些和談或和約往往包含勞平主題的協議。只要當事人有查愿且行動自由,就能夠達成仲裁協議,將任何類型的爭端付諸仲截。大量中世紀國家之間爭端的仲裁案件和仲截協議表明,爭端被賦予法律屬性,并且仲截機制廣泛李與中世紀政治文明的塑進中。仲裁結果由仲截員在一個極富儀式性的場合宣布,令端從方需要以口頭或書面方式公件表示是否接受和執行裁決結菜,并遞過宣譽、抵押擔保、見證人監督的形式保律落實。——捐編自盧兆瑜《論中世紀仲裁機制對西歐政治文明的形塑》(1)(8 分)根據材料一,分析調解仲裁成為兩河流域居民化解糾紛的常用手段的原因。(2)(10 分)根據材料,概括兩河流域仲裁與西歐中世紀仲裁的共同點,并談談仲裁機制對社會發展的積極意義。18.(16 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520年8月,馬丁 路德發表了《政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貴族》公開書。在信中,他痛斥羅馬教廷對德意志的專橫掠奪,呼吁世俗君主建立不受羅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會,企圖以民族的世俗權威取代第6頁(共23頁)凌駕于國家之上的神權。他主張從此不準任何俸祿再落入羅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從羅馬領受,所有的教士職位都應該脫離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復地方主教的職權。主張凡屬俗世的事,都不應該送到羅馬判決,只應該由俗世當局處理。這個時期,他還從事《圣經》的翻譯,把它譯成德文,所依據的是未被篡改的希伯來文及希臘原文。他的德文《圣經》譯本在文章結構、詞匯和文字表達等方面都有創新,為德文立下了規范,對于德文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 近代史》上材料二:法國大革命后正如《人權與公民權宣言》宣稱的:“所有主權在根本上屬于國民。任何團體或個人都不得行使非直接來自于國民授予的權力”。此時的民族意識與反對封建爭取平等與自由的意識相一致。法國民族主義一開始就顯示出極強的政治影響力,并且隨著法國大革命的進展迅速傳播到了整個歐洲。法國大革命播下了近代民族主義的種子,而后法國進行了一系列對外侵略和擴張,將大革命的成果以戰爭的形式向外輸出,加速了歐洲其他國家民族主義的發展。德意志民族主義產生于歡呼法國革命和反對革命法國的斗爭中,德意志知識分子和開明領袖痛感必須有某種統一。普魯士承擔了這種責任,同時也將“強權原則”、國家利益至上主義推向極致。——摘編自陳喬一《法國大革命里 19 世紀中葉的歐洲民族主義及民族歷史書寫》(1)(8 分)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 16 世紀德意志宗教改革對民族國家建構的作用。(2(8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近代西歐民族主義傳播的特點,并分析法國大革命對歐洲政治文化重構的作用。19.(18 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出“西方的崛起并非因其文化或技術的先天優越性,而是源于其歷史上多次的挫敗與危機。羅馬帝國的崩潰使歐洲陷入‘黑暗時代’,卻迫使封建制度與技術創新在壓力中萌芽;蒙古西征帶來的‘黑死病’雖導致人口銳減,卻間接推動勞動價值上升與社會結構變革。正是這些‘失敗’的累積,最終催生了文藝復興與工業革命,使歐洲成為全球化的主導者。”結合世界史相關知識,以斯塔夫里阿諾斯“失敗驅動文明”為主題自擬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準確)第7頁(共23頁)2024-2025學年湖南省長沙市雅禮教育集團高一(下)期中歷史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6小題)題號1234567891011答案DBAADBBBDAD題號1213141516答案BDCAA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2分,共中第17題18分,第18題16分,第19題18分)17.(18 分)答案為:(1)原因:沒有專門的人員和機構調處爭端;古代兩河流域居民具備一定的法律意識,多方人員和機構可充當爭端調停人和仲裁者。(2)共同點:沒有專門的仲裁協議,很多爭端不進入司法程序,在庭審前達成和解;仲裁有法律效力。意義:承擔起社會服務的重任,為完善社會機制,構建和諧社會發揮應有的作用。。18.答案為:(1)作用:使德意志民族從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逐步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沉重打擊了羅馬教會勢力);強化了世俗國王的權力;增強了國家和民族認同觀念。(2)特點:與反封建斗爭緊密相連;通過戰爭和擴張的形式傳播;傳播范圍不斷擴大;影響具有雙重性。作用:傳播了民主自由等啟蒙思想,沖擊了封建專制;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有利于歐洲各民族國家的建立;過分強調本民族利益,導致對外侵略擴張。19.答案為:論題:新航路開辟前的危機與困境推動歐洲走向世界。闡述:在新航路開辟前,歐洲面臨諸多危機與困境。經濟上,傳統的東西方貿易商路被奧斯曼帝國控制,高額的關稅和層層盤剝使得歐洲的商品難以順利到達東方,歐洲市場上東方商品稀缺且價格昂貴,嚴重阻礙了歐洲經濟的發展。政治上,歐洲各國林立,相互競爭,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和財富,各國急需尋找新的發展空間和貿易途徑。文化上,中世紀的歐洲長期處于天主教會的精神禁錮之下,人們渴望突破思想束縛,尋求新的知識與思想解放,而探索新的世界被視為可能帶來改變的途徑。正是這些危機與失敗,驅動著歐洲人進行探索。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等航海家在王室的支持下,踏上冒險之旅。新航路開辟后,歐洲迎來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大量金銀流入歐洲,物價飛漲,新興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封建勢力衰落。歐洲的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推動了荷蘭、英國等國家的崛起。同時,新航路開辟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歐洲文明得以在全球范圍內傳播與交流,開啟了歐洲主導全球化的進程。綜上所述,新航路開辟前歐洲面臨的種種危機與失敗,成為推動歐洲走向世界的強大動力,這充分印證了“失敗驅動文明”這一觀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