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本大題共35小題)1.羅馬共和國早期,婦女的婚姻形式以“有夫權婚姻”為主,婦女婚后脫離“父權”,接受“夫權”管理。帝國時期,“無夫權婚姻”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除了給丈夫的嫁妝外,婦女擁有她的全部財產。促使這一轉變的關鍵在于( )A.羅馬法體系的逐步完善 B.統治者對家庭結構的調整C.社會觀念的轉變與包容 D.商品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2.以下兩則資料談及羅馬人對于基督徒的看法:材料一:西元二世紀,羅馬作家菲利克斯寫道:一批賤民攻擊諸神……,這些人或者是無知的底層賤民,或者是從來就輕信的婦女。他們蔑視神殿、對神像啐唾沫,譏諷我們拜神的儀式,不把祭司放在眼里。材料二:西元四世紀皇帝迦萊里說:“我們的責任是依循羅馬古代法律和公共秩序,來糾正和重建一切。我們尤其希望喚醒那班基督徒……他們拋棄祖宗所創宗教和典禮,蔑視古代習俗,杜撰荒唐法律和學說。”這兩則資料共同反映羅馬人敵視基督徒的主要原因是( )A.賦予女性自主的教義 B.背棄傳統宗教的態度C.采取神秘奇怪的儀式 D.敵視下層階級的居心3.如圖為中世紀法國的一份契約。它可以用來佐證當時法國( )謹以圣父、圣子和圣靈的名義……我,路易,在法國國王的恩典下,向所有在場的人宣布,香檳伯爵亨利把薩韋尼的封地授予博韋主教巴塞羅繆及其繼位人。為了上述封地,主教答應為亨利伯爵提供一名騎士軍役、司法服務……還同意未來的主教也履行同樣的義務。契約締結于曼蒂斯,1167年……中書令休記錄。A.世俗王權超越教權 B.教權與王權的融會 C.人身依附關系松弛 D.封建的權利與義務4.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在“蠻族”日耳曼人的入侵下滅亡,帝國的大批土地、城市、建筑、文物被毀。基督教教會及時適應社會變化并與“蠻族”社會相結合,基本上保留著帝國以來教會所具有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力量。因此( )A.西歐社會逐漸進入“黑暗時代” B.基督教會成為蠻族社會的支配者C.歐洲人成為基督教的忠實信徒 D.教會對羅馬文化傳承起特殊作用5.《阿拉伯文學史》中寫道:“上自哈里發,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間變成學生或文學獎勵者。一般人為求學而游歷歐、亞、非三洲,然后猶如蜜蜂般載蜜而歸,把他們所儲蓄的寶藏,分給發奮的學生們,并且孜孜不倦地編輯許多典籍,其卷帙之浩大與內容之豐富,不亞于現代的百科全書,而其對于現代科學的貢獻,遠非一般人的想象所能及。”這表明阿拉伯帝國( )A.采取了文化滲透的擴張手段 B.實現了活字印刷術的革新C.確立了科學技術的領先地位 D.促進了區域文明間的交流6.701年,日本制定《大寶律令》,規定中央設立太學,地方設立國學,各置博士、助教,招貴族子弟,授以儒學經典,其中《論語》和《孝經》作為必修科目。757年,孝謙天皇下詔,令全國每家必備一本《孝經》,獎勵“孝子”“貞婦”。以上史實說明日本儒學( )A.成為日本官方統治思想 B.逐步普及到社會各個階層C.地位超越佛教影響巨大 D.成為一般人進階的敲門磚7.歷史學家研究發現,12世紀至15世紀,大批遭到專制王權拒絕給予財力支持的航隊紛紛求助于當時的銀行,爭取航路貸款。據統計,這期間銀行總計投資海外探險幾十次,資金達幾十萬黃金。這一研究成果( )A.反映歐洲王室普遍反對開辟新航路B.證明銀行是開辟新航路的主要推動者C.說明商人獲得了對外貿易的主導權D.側面揭示了西歐社會推進遠航的動機8.有學者指出,奧斯曼帝國的勢力在1517年才擴張到埃及,此前,葡萄牙人已經到達印度了。1415年西歐人攻陷休達城或是以1418年發現波爾土—散土島為新航路開辟的起點,則那時的奧斯曼帝國正處于安卡拉之戰后的消耗期,國力衰弱。該學者強調的是( )A.新航路開辟增強了土耳其國力 B.葡萄牙人率先開通了新的航路C.新航路開辟的起點眾說紛紜 D.土耳其人阻斷商路說有待商榷9.美國歷史學家查爾斯·曼恩在其《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中講過如下故事。該故事旨在( )英國人在北美接觸到煙草,隨后把它帶回歐洲,抽煙遂成為歐洲的時尚。為了運回更多煙草,船員使用了壓艙石,而后不少就被扔在了美洲,石頭附帶的泥土藏有英國蚯蚓,樹林落葉便成了它們的食物,而這些落葉原本是森林植被的養分來源,于是很多植物則遭遇滅頂之災。A.證明歐洲使煙草全球傳播 B.強調美洲生態保護的重要性C.反思物種交換帶來的影響 D.說明船只成為歐美聯系紐帶10.下圖為某一歷史時期世界棉花產業的主要分布及流通示意圖,據圖推斷這一歷史時期應該是( )A.新航路開辟前 B.新航路開辟后C.第一次工業革命后 D.第二次工業革命后11.16世紀歐洲的“價格革命”一直以來是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有一學者指出:“隨著人口、城市、貿易的發展,貨幣流通的速度大大提高。貴金屬在歐洲的存量并沒有以前預測的那樣充斥整個歐洲市場,而是源源不斷流向東方,并且深刻影響了中國明朝銀本位制度的變革。為應付這一貴金屬荒的挑戰,信貸的使用逐漸在整個歐洲擴大范圍,同前幾個因素一道,哄抬起16世紀歐洲的物價。”該學者意在說明“價格革命”( )A.在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產生 B.主要源自于貴金屬的大量流入C.深刻影響中國明朝的貨幣政策 D.加快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進程12.下圖是近代某三角貿易關系示意圖,圖中的甲、乙、丙分別對應的是( )A.中國、英國、印度 B.歐洲、非洲、美洲C.葡萄牙、中國、日本 D.西班牙、印度、中國13.學者認為,14世紀黑死病在歐洲肆虐,一些意大利的人文主義者不再利用“宗教異端”的外衣,而是直接對教會所宣揚的宗教禁欲主義進行猛烈的抨擊,西歐思想家對基督教意識形態的否定已經從隱形的否定發展為顯性的批判。該學者意在說明黑死病( )A.使歐洲人拋棄了基督教信仰 B.導致整個歐洲勞動力的短缺C.推動了歐洲人民的思想解放 D.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14.意大利文學家薄伽丘(1313—1375年)枚舉了大量古羅馬人物來證明社會各個階層皆有成為真正高貴之人的可能;意大利歷史學家比昂多(1392—1463年)指出,只有當權力建立在德性的基礎上,國家才會偉大。這說明他們( )A.注重吸收歷史傳統文化 B.試圖構建未來理性王國藍圖C.強調了世俗權力的加強 D.表達了基于人性的政治主張15.在12世紀之前,佛羅倫薩的城市景象就是“高聳密集的帶塔樓的建筑擁擠在一起,幾乎不存在公共廣場”。而16世紀圣克羅齊教堂廣場上的馬上搏擊比賽、大教堂廣場前的禮拜活動等(如下圖所示),無不體現出佛羅倫薩市民的日常生活。這一變化體現出( )A.商品全球性流動的開啟 B.天主教會的權威遭受質疑C.人的現實需求得到關注 D.理性化思維方式逐漸普及16.拉丁語作為歐洲官方語言曾被長期使用,但進入中世紀以后,意大利各地民眾在交流中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區特色的方言,如但丁運用托斯卡納方言完成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作《神曲》的創作。但丁這一創作()A.推動意大利由分裂走向統一B.有利于人文主義思想的傳播C.使古典文化的復興成為可能D.形成了國內人民的民族認同17.英國年鑒從1497年開始大規模印刷出版。早期年鑒會印有“是時間伊始以來的第幾年,自諾亞洪水以來的第幾年”和圣徒日等。17世紀中葉開始留出空白頁面,供年鑒的主人記錄約會等私人事務。18世紀中葉,創世紀以來的時間年表不再常見,年鑒中印刷的內容不是英國君主的日常,就是貨幣匯率,或是馬車的來往時間。這些變化反映出( )A.新航路引發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 B.工業革命增強了人們的時間觀念C.書籍的普及有賴于印刷術的發明 D.思想解放推動了社會生活的變遷18.17至18世紀“全民教育”的呼聲在德國高漲,大量新的女子學校建立起來。這一時期的女子學院以家政藝術為基礎,教授女孩們有用的藝術和科學,但主要是為了讓她們學會持家及信仰上帝。這一變化( )A.傳統與近代相結合,適應了社會轉型需求B.高度重視自然科學,提升勞動者綜合素質C.徹底打破教會束縛,引導教育世俗化變革D.推動男女教育平等,重構社會等級新秩序19.1708年,愛丁堡大學施行教授制,文學院設立數學教席,自然哲學的教授內容也從研究亞里士多德轉向研究牛頓科學:18世紀末期,自然歷史、天文學、農學等新的講席陸續建立。當時大學教育發展主要得益于( )A.思想解放運動的推動 B.知識經濟開始興起C.政府對教育高度重視 D.神學世界觀被摒棄20.伏爾泰的《中國孤兒》以中國元朝為背景,描寫成吉思汗在戰爭中由最初的殺戮無數到最終受到儒家哲學感化,赦免中國漢族皇帝遺孤的故事。劇中的成吉思汗從窮兵黷武的暴君演變成具有智慧的政治家,最終被當作開明君主的榜樣來歌頌。這反映出( )A.東西方文化的雙向交流 B.伏爾泰推崇理性與道德C.中華文化輸出占據優勢 D.歐洲學者普遍推崇中學21.英國啟蒙思想家洛克在《政府論》中這樣寫到,像北美原住民那樣的群體,并沒有運用理性來勞動的能力,因此他們生存的地方,就理應讓當時具有充分勞動能力的英國資產階級那樣的群體去占有。洛克意在( )A.強調文明交流共融 B.美化殖民侵略 C.肯定勞動創造財富 D.宣揚理性主義22.13.17世紀,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一時間,諸多啟蒙思想家專程趕赴英國,深入學習研究牛頓力學體系,將其中蘊含的理性思維、對規律的探尋精神融入自己的著作。法國科學家頻繁與啟蒙學者交流研討,前者用實驗數據論證真理,后者則依據科學反思社會制度。由此可見()①萬有引力定律標志著近代科學興起②啟蒙思想家引入科學方法觀察社會③近代科學摧毀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④啟蒙運動推動著近代科學不斷發展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3.18世紀后期,《百科全書》主編狄德羅以啟蒙運動的重要成果為基礎,擬定了在法國設立大型國立公共博物館的計劃,此計劃在法國革命期間部分付諸實施。1793年,法國建立了自然歷史博物館,盧浮宮的國立博物館也在此時正式開放。這體現了( )A.博物館是文化傳播的主要場所B.啟蒙運動的中心在法國C.狄德羅是法國大革命的見證者D.啟蒙運動對文化的傳承24.恩格斯認為,拿破侖對德國的“暴虐甚至不及公會的代表們可能表現出來并且實際上已經到處表現出來的一半,不及被他打倒的王公貴族們所慣于表現出來的一半.這種恐怖統治,德國是十分需要的。”這意在強調拿破侖戰爭( )A.促進近代民族國家興起 B.推動歐洲開始由專制向民主過渡C.打擊了歐洲的保守勢力 D.增強了歐洲各國資產階級的力量25.托馬斯·杰斐遜在美國《獨立宣言》中寫道:“各國政府的權力源于人民對它的認同。人民是主權者,政府的一切權力來自人民,政府應服從人民意志,為人民幸福和保障人民權利而存在。”該主張說明美國()A.已脫離英聯邦并獲得獨立 B.民族資本主義得到迅速發展C.受到了法國大革命的啟發 D.建國者深受社會契約論影響26.1696年和1707年英國議會先后通過法令,規定當國王去世的時候,議會仍應繼續開會,樞密會議和民政的、軍事的官員仍應留在自己的職位上6個月,除非繼任的國王將其解職。這體現出,此時英國( )A.國王基本統而不治 B.議會權力得以加強C.分權制衡機制發展 D.政府內部斗爭激烈27.1860年,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中,名氣最大的主張廢除奴隸制的蘇華德輸給了不干涉各州現存奴隸制但反對奴隸制擴張的林肯。民主黨則出現分裂,南方提名保護奴隸制的布雷肯里奇,北方提名倡導“人民主權”的道格拉斯。最后,林肯獲得多數選舉人票,但只獲得不到四成的大眾選票。這表明當時美國( )A.民主黨踐踏了美國民主制 B.奴隸制爭議造成社會撕裂C.社會普遍主張廢除奴隸制 D.大眾選票無法反映出民意28.根據1890年《大日本帝國憲法》,“天皇‘是整合政治、軍事、外交等全盤國策的終極性存在’。議會的立法權僅僅是‘協贊’天皇,內閣的行政權也不過是‘輔弼’天皇,裁判所的司法權必須借助‘天皇的名義’”。據此可知,這部憲法( )A.繼承了封建體制 B.阻礙了經濟近代化C.滋生了軍國主義 D.肯定了君主的地位29.1872年,日本啟動了“明治改歷”,廢除了沿用千年的太陰歷,改用太陽歷。太陰歷通過日出和日落來確定時間,反映自然節氣的轉換,但每天和每個節氣的長短都不固定,準確性遠不如太陽歷。這一做法A.加強了日本國民的民族認同感 B.掃除了封建專制思想遺毒C.為明治維新的開展做好了準備 D.是工業現代化擴展的產物30.16世紀上半葉,倫敦、阿姆斯特丹、佛羅倫薩平均薪資大致處于同一水平;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上半葉,中南歐的薪資水平有所回落,但倫敦和阿姆斯特丹的薪資水平卻保持著持續上升態勢;17世紀末,倫敦薪資水平甚至反超了阿姆斯特丹。倫敦薪資水平的持續增長( )A.加快了英國生產方式革新的步伐B.是新航路開辟后價格革命的結果C.緩和了英國資產階級與王權的矛盾D.折射出國際金融中心的遷移歷程31.如圖為法國畫家莫奈采風的寫生作品《查令十字橋》。結合所學知識推斷,與該畫作最相關的因素是( )A.人文主義追求主觀感受的表達 B.資產階級推崇世俗文化的享受C.工業革命改變社會生活的面貌 D.民主政治提高政府的執政水平32.如圖為1903年美國刊登的名為《沉睡者》的漫畫。拿著標有“美國進步”手鼓的是英國著名商人托馬斯·立頓,右邊是正在熟睡的英國人形象“約翰牛”(John Bull)。漫畫作者意在( )A.反映美英兩國盟友關系出現裂痕B.諷刺英國沒有認識自身存在的困境C.體現英國在當時世界地位的穩固D.折射出英國沉醉于傳統的外交理念33.1824年英國曼徹斯特商會報告宣稱,“機器將消滅愚昧的體力勞動,使人從苦役中解放,投身于更高尚的精神追求。”而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則認為“機器消滅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由此產生了一種經濟上的悖論:縮短勞動時間的最有力的手段,竟變為把工人及其家屬的全部生活時間轉化為受資本支配的增殖資本價值的勞動時間的最可靠的手段。”馬克思的觀點( )A.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剝削的本質B.強調了工業革命提高社會生產力C.肯定了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作用D.闡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34.關于婦女解放的途徑,馬克思主義提出消滅私有制和家務勞動社會化,西方女權主義者還提出一些其他主張,如女性教育及提高性別覺悟,還有從生產、再生產、性和兒童社會化四種結構上進行革命的理論。據此可知,西方女權主義( )A.強調階級斗爭手段的運用B.極大地推動了婦女的解放C.有利于擴大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的研究視角D.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影響而產生發展35.東方學主要是指針對近東國家和遠東國家的語言、文學、歷史、哲學等的研究。1887年德國創辦東方語言研討會,在高校設立了眾多東方語言教席。法國和俄國相繼成立了專門的東方研究機構。1917年,英國籌建了東方研究學院。歐洲東方學發展的主要原因是()A.東方文化地位的提升 B.各國學者的通力合作C.大國在世界的爭奪日趨激烈 D.亞非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二、材料題(本大題共2小題)3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17-18世紀很長一段時間,以絲綢為代表的中國服飾成為歐洲達官貴人們標榜身份的工具,收藏中國瓷器逐漸成為歐洲上層貴族乃至平民百姓間的一種時髦,據記載,17世紀我國茶葉的出口量約為21010擔,到了18世紀則大幅增長至8889241擔以上,足以顯現其在歐洲的巨大需求。歐洲人家居裝飾等領域也出現了一些極具中國風格的設計。萊布尼茨通過自身的研究將孔子學說和中華傳統文明提升到了相當高的歷史維度,還積極推進歐洲的多國科學院下設專門機構研究漢學;伏爾泰在歷史和政治層面對孔子學說推崇備至,他認為中國是實行開明君主制的成功典范。——摘編自楊永平、楊佳悅《16-18世紀歐洲的“中國熱”及啟示》材料二 “中國熱”的衰退起始于歐洲思想界對中國封建專制體制的懷疑與否定。17-18世紀的法國是歐洲君主專制最為強勢的國家,自然也就成為了“中國熱”最為盛行的地方。大革命傾覆了統治法國的波旁王朝及其君主制,給歐洲的封建秩序以極大的震動。“中國熱”風潮也隨之消散了。到了18世紀后期,歐洲一些國家進入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期,積極對外擴張。對此,艾田蒲在《中國之歐洲》中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對中國的排斥就是這樣起作用的,這是歐洲殖民主義的序曲。誰有膽量去把一個供給世界這么多東西的文明古國變成殖民地呢 那么,首先只有對它進行詆毀,然后由大炮來摧毀它。”——摘編自楊永平、楊佳悅《16-18世紀歐洲的“中國熱”及啟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7-18世紀“中國熱”對歐洲的影響。(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熱”前、后期歐洲對中國的態度發生的變化,并分析變化的原因。3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世界史在1500年以后出現了一個重大轉折:世界變得更大、更具全球性,交流和互動在全球得到加強。與此同時,特別是在1800年以后,地區之間在經濟增長和繁榮方面的差異不斷增加。一個更為一體化的世界并非一個更為平等的世界。新的增長點——歐洲和西方——居于領先地位,出現“西方崛起”。世界的其他部分似乎落后于其后,出現“大分流”。為什么大分流發生于19世紀?世界的部分地方是如何得以逃出農業社會的內在經濟增長極限的?為什么如此多的其他國家和地區沒能采納這種增長模式?——摘編自[比]埃里克·范豪特《世界史導論》提取材料信息,自擬論題,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自擬題目,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成文。) 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學2024—2025學年度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答案 1.D 2.B 3.D 4.D 5.D 6.B 7.D 8.D 9.C 10.B 11.A 12.A 13.C 14.D 15.C 16.B 17.D 18.A 19.A 20.B 21.B 22.C 23.D 24.C 25.D 26.B 27.B 28.D 29.D 30.A 31.C 32.B 33.A 34.C 35.C 36.(1) 影響:影響了歐洲人的審美觀念和社會風尚;豐富了歐洲人的生活;擴大了漢文化在歐洲的傳播與影響;促進了啟蒙思想的發展和近代歐洲的制度變革(或對君主立憲制產生了一定影響)。 (2) 變化:從贊美、推崇到批判、詆毀。 推崇的原因:中國政治文化自身的優勢;歐洲社會變革的需要。 批判的原因:法國大革命沖擊了歐洲的封建制度,而中國實行封建專制;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歐洲國家對外殖民擴張的需要;隨著中西交流的增強,歐洲對中國的認識進一步加深。 37.示例 論題:制度創新與技術革命是推動西方崛起的關鍵動力。 論證:在 1500 年后,世界逐漸連為一體,但各地區的發展差距卻不斷擴大。19 世紀,西方率先實現經濟騰飛,而其他地區則相對落后,形成 “大分流”。這一現象的核心原因在于西方通過制度創新與技術革命,成功突破了農業社會的增長極限,而其他地區因未能及時跟進,導致發展滯后。西方的崛起首先得益于制度層面的突破:英國通過《權利法案》等法律形成產權保護體系與專利制度,激勵了資本積累和技術投資;荷蘭和英國建立股票交易所、中央銀行等現代金融工具,為工業革命提供資金支持。相比之下,明清時期的中國固守小農經濟,缺乏產權保護;奧斯曼帝國依賴傳統行會制度,抑制創新,制度僵化使這些地區難以適應新經濟模式。19 世紀的技術突破直接推動西方生產力飛躍:瓦特改良蒸汽機后,英國紡織業效率提升數十倍,奠定工業社會基礎;鐵路和蒸汽船縮短了全球距離,歐洲得以主導世界貿易網絡。反觀亞洲技術革新緩慢,中國雖發明火藥、指南針,但未能將其轉化為工業生產力;印度手工業在英國機械產品沖擊下迅速衰落。 結論:19 世紀 “大分流” 的本質是制度與技術協同作用的結果。西方通過建立激勵創新的制度、擁抱技術革命,率先進入現代經濟增長軌道;而其他地區或因內部僵化,或因外部壓迫,錯失轉型機遇。這一歷史經驗表明,持續的制度創新和技術進步是突破發展瓶頸的關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