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石嘴山市三中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一年級期中歷史試題第I卷(選擇題)一、單選題(每小題1分,共50小題50分)1.希羅多德曾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而印度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則流露出一種對自然的恐懼意識,因為印度地方在雨季中常有熱帶風暴發生,狂風暴雨數日不停,雨季過后,旱災蝗災又相繼而來。這說明()A.文明發展取決于生產力發展水平 B.古代文明具有多樣性與統一性C.文明差異的根源是自然環境不同D.早期文明深受自然環境的影響2.據統計,在埃及境內共發現118座金字塔,大部分是古王國和中王國時期國王和王后的陵寢。金字塔的主要建造者是普通農民。工期通常安排在泛濫季,每期約調動十萬人,修建一座陵墓總工期約為20年。這些史實說明,金字塔的修建()A.推動了埃及國家的形成 B.破壞了埃及農業的發展C.體現了國家的工程組織能力D.反映了奴隸階級的悲慘生活3.《漢謨拉比法典》規定:如果有人控告一個人,被告到河邊跳進河里,如果他在河里下沉,他的控告者將占有他的房子。但是如果河流證明被告是無罪的,他毫發無傷,那么帶來指控的人將被處死,而跳進河里的人將占有屬于原告的房子。這體現了該法典()A.內容規定詳實 B.維護私有財產C.保護奴隸制度D.帶有迷信色彩4.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宣稱:“凡忠信之士,我賜予恩典;凡不義之人,我嚴懲不貸......凡我給他們的一切命令,他們都遵行不誤......靠阿胡拉馬茲達之佑,我統治了這個王國。”材料可以佐證波斯帝國()A.地跨亞歐非三大洲 B.實行行省制度C.實行政教合一制度D.實行君主專制5.歷史學家亨廷頓把人類文明的交流劃分為三個時期,其中1500年以前稱之為遭遇時期。在這一時期,波斯帝國相繼征服了巴比倫、埃及、色雷斯和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等地,在波斯人統治期間,希臘的、小亞細亞的和波斯的多種文化間實現了和平共處和相互適應,開始了希臘化的進程。這反映了()A.希臘文明的產生得益于波斯帝國的征服B.波斯帝國是東方文明的繼承者和發揚者C.戰爭深刻影響了東西方歷史發展進程D.戰爭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之間的文明交流6.印度古代歷史上經歷了十多次被外族征服的歷程,對古代印度居民和征服者而言,先是外族入侵掠奪土地與財富,而后征服者又大都被印度的傳統宗教文化所同化。這反映了印度()A.佛教的兼容并蓄性 B.宗教的社會影響深遠C.宗教文化的排他性D.種姓制度削弱凝聚力7.衛城神廟是這一地區的標志,神廟的石柱群并不像埃及金字塔那樣讓人生畏,或像羅馬斗獸場和受希臘建筑風格影響的其他建筑一樣浮夸,而是看起來更高貴甚至具有一些類似人類的特征......這樣的衛城神廟也是民主的美好象征。這一地區是()A.古代印度 B.古代希臘C.古代波斯 D.古代西亞8.有一個古代帝國延續了一千多年,繼承和保存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遺產,帝國法律體系完整,影響深遠,其文化也極大影響了俄羅斯文化。這一帝國是()A.亞述帝國 B.拜占庭帝國 C.俄羅斯帝國 D.奧斯曼帝國9.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鐵器、絲綢和養蠶、縹絲技術,以及鑄鐵術、穿井法、造紙術都先后西傳。同時,中亞、西亞的土特產也陸續傳到中國。這反映出“絲綢之路”()A.推動了沿線地區經濟的發展 B.成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C.促使中國成為世界經貿中心D.促進了中外經濟交流10.日本著名學者上山春平說,今天的日本文化表面上有濃厚的“歐洲色彩”,剝去這一層,下一層是中國文化色彩很強的“農業社會”文化,這層中國文化色彩從制度上主要來源于一次模仿。這次“模仿”使日本()A.建立了幕府統治 B.完成了工業革命C.實現了脫亞入歐D.建立了中央集權11.有學者指出:“在長期不斷的戰斗中,古代日本武士是從最勇敢、最富有冒險精神者中征募。而朝鮮兩班更多是以讀儒家之書和謹守禮儀為特征的文化身份,為科舉出仕,不惜終其一生。”這一觀點意在強調武士與兩班()A.都是中央集權制的產物 B.社會地位與經濟地位不一C.兩大階層立身之本迥異D.都確立了自身的專有文化12.公元6世紀時,亞歷山大里亞的商人科斯馬斯在書中記載:當游歷到東非的阿克蘇姆王國時,他遇到了一些當地講希臘語的居民;他們學習希臘語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方便與拜占庭商人進行商品交易;畢竟拜占庭帝國作為東方商貿的最大消費者,同樣也是阿克蘇姆人利潤的主要來源。據此可知,阿克蘇姆王國()A.在希臘化時代的文化交融B.直接和東亞進行商品貿易C.促進津巴布韋國家的興起D.商業活動促進了文化交流13.全盛時期的廷巴克圖市人口有20萬以上,所有街道都從津家里貝爾和桑科爾兩個城市向外輻射,構成了一個復雜的雙中心道路網,在這些蛛網般密布的街巷深處,有120座圖書館和十幾所大學。大學里不但教授古蘭經,還教授歷史、天文以及邏輯學。據此可知,廷巴克圖()A.城市商業氛圍較為濃厚 B.教育世俗化傾向明顯C.形成了完整的教育體系D.重視文化教育的發展14.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非洲文化與外界相互影響,這種相互影響就其程度而言,遠遠大于南北美洲或澳大利亞與外界所可能有相互影響。這說明()A.非洲文明受外界文明影響最多 B.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文明相對落后C.文明交融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D.非洲積極吸收借鑒世界的先進文明15.中世紀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時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國都要落后,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化遺產在那里幾乎滅盡,賴有阿拉伯文版本將其保存,并在中世紀的后期譯成拉丁語等西方語言重新回到歐洲。這表明阿拉伯文化()A.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的思想源頭 B.直接促成歐洲近代社會的轉型C.保存并傳播了古希臘羅馬文化D.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16.奧斯曼帝國在征服埃及后,保留了埃及原有的灌溉水利系統,同時任命當地有威望的部落首領負責管理水利設施的維護與修繕,并且規定這些部落首領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組織當地民眾進行水利工程的季節性調整,確保農業用水的穩定供應。這些做法()A.加劇了帝國內部民族矛盾 B.促進了帝國統治的穩定C.阻礙了埃及農耕文明發展D.減輕了埃及農民的負擔17.有學者指出:“在印第安各文明中,凡與宗教信仰、精神彼岸世界有關系的科學技術使東半球各文明都望塵莫及,但是他們卻長期使用石制工具......簡陋的車輛也無法造出。”該觀點意在說明印第安文明()A.落后于同時期其他文明 B.科學技術呈現畸形發展C.呈現出封閉孤立的特點D.體現了宗教信仰的功能18.印加人通過建造梯田(如下圖)來彌補山區干旱少地的自然環境,結構堅固的梯田既可阻擋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還可以防止山體滑坡等災害。由此可知,印加人()A.科學技術十分發達 B.農業生產因地制宜C.嚴重破壞自然環境D.主要從事集體耕作19.中古時期,歐洲文明在傳承中蛻變,亞洲文明在交流中共進,非洲與美洲文明相對獨立也絢麗多姿。這表明中古時期的世界()A.文明交流受限制 B.延續上古文明 C.向近代社會轉型 D.多元平衡發展20.查理·馬特(715-741年任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宮相)在法蘭克王國推行有條件的分封政策,封主或封臣一方死亡,則收回采邑分封關系終止:繼承人如愿繼續以前的關系,必須重新進行分封。據此可知,查理·馬特()A.廢除封君封臣制度 B.意圖維護中央權威C.維護資產階級利益D.動搖封建統治根基21.下表是西歐中世紀莊園制下農產品的消費和售賣情況統計表。這說明,當時的莊園()年份 農產品直接消費占比(%) 農產品市場售賣占比(%) 農產品加工后售賣占比(%)1250年 60 25 151300年 45 35 201350年 30 40 30A.人們生活水平下降 B.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生產技術嚴重倒退D.土地耕種面積大幅減少22.1309年法國國王腓力四世把教廷從羅馬遷到法國邊境的阿維農城,此后70年間擔任教皇的人選,大都是在法國國王的干預下當選的,后世的史學家將此時的教皇稱為“阿維農之囚”。這一事件反映的實質是()A.資產階級力量壯大 B.王權得到強化C.王權教權相互制約D.教會勢力強大中世紀的歐洲流行“經院哲學”。經院哲學之父安瑟倫在其代表作《宣講》中提出了關于神是否存在的“本體論論證”,即神是一個“不可設想有更大的最偉大者”;但如果它僅僅存在于人們的想象中,那么人還可以設想一個更偉大者,這是相互矛盾的。因此這個“不可設想有更大的最完美者”不僅存在于人們的想象中,也必須存在于現實中。這一論述表明在中世紀的歐洲()A.上帝的存在受到社會主流的懷疑 B.宗教思想中蘊含了理性主義曙光C.社會四分五裂動蕩不安政治黑暗D.教會控制精神生活嚴重束縛人性24.如圖中A、B兩處是16世紀時的兩個極盛的國家。它們是()A.印加;桑海 B.瑪雅;加納C.阿茲特克;馬里D.阿克蘇姆;大津巴布韋25.哥倫布曾在日記中寫道:“臣于同月向二位陛下呈上了關于印度地區和一個叫作大可汗的君主的奏書......二位陛下即令臣率一支裝備充足的船隊前往印度各地,并令臣一改尋常的路徑,不由陸路東行,而是跨海而西。”這段日記可用于研究的問題是()A.傳統商路的中西交流 B.新航路開辟的動機C.歐洲貿易中心的改變D.地圓學說的正確性26.對下圖中1540年以后英國麥價變化的解釋正確的是()A.近代工廠的興起導致原料需求增加 B.資本主義農場經營增加了糧食產量C.大量金銀流入西歐引發了物價上漲 D.高產作物促進英國的人口大量增長27.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辟了新天地。東印度和中國的市場、美洲的殖民化、對殖民地的貿易、交換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業、航海業和工業空前高漲。下列關于這一現象的描述正確的是()A.促進了中西方經濟文化友好交流 B.推動了歐洲封建制度的逐漸解體C.使封建領主的經濟地位開始上升 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得以最終形成28.意大利史學家馬基雅維利(1469-1527)在撰寫《佛羅倫薩史》時,一改過去教士修史充滿宗教迷信的做法,而用人的行動來解釋歷史的發展變化。書中記錄了一些生動的史料,如梳毛工起義、美第奇家族的商業經營、熱那亞的圣焦爾焦銀行等。這反映了()A.文藝復興推動史學發展 B.歐洲市民文化逐漸興起C.啟蒙運動沖擊神學統治 D.意大利工商業獨樹一幟29.有西方學者寫道:“在人口密集并極易受到疾病侵襲的中美和安第斯山區,印第安人口數量有代表性地下降了90%”“殖民當局的慈善態度也無濟于事。沒有一個帝國政府像西班牙在新大陸的殖民當局那樣,持久而徒勞地立法保護天花感染者。”這表明()A.該學者極力譴責殖民主義罪行 B.西班牙重視保護印第安人健康C.該學者極力淡化殖民主義罪行D.氣候環境對社會發展產生影響30.1520年,馬丁·路德發表《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貴族公開書》,主張基督教貴族“應該發號施令,從此不準任何俸祿再落入羅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從羅馬領受,所有的教士職位都應該脫離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復地方主教的職權”。這一主張()A.打破了基督教會的思想束縛 B.利于德意志民族國家的形成C.推動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D.提倡關注人本身與現世世界31.近代歐洲一位著名思想家說:“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從永恒的規律,而有一個小動物,五尺來高,卻可以不把這些規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為所欲為,那就太奇怪了。”該言論反映了()A.人文主義者對世俗生活的追求 B.宗教改革家對信仰獨立的倡導C.啟蒙思想家對理性主義的推崇D.社會主義者對資本社會的批判32.19世紀初,在俄國,一些貴族青年軍官在參加打敗拿破侖的衛國戰爭中,受到啟蒙思想的影響,1825年12月發動了武裝起義,雖然失敗,但傳播了革命思想。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戰爭推動了社會思想的變革 B.社會主義思想開始在俄國傳播C.青年軍官維護沙皇專制統治D.民族統一成為俄國社會呼聲33.18世紀后半期英國,“發明(成為)一種大眾活動,由各種各樣不同的人以非常小的規模不斷地進行著”。19世紀英國的領先地位“不僅體現為其自身擁有最先進的技術,更在于其早已形成了一種氛圍,能夠從不計其數的小發明中催生出最優秀的技術來”,并加以廣泛應用。這反映出該時期的英國()A.創新投入成本低廉B.社會創新氛圍濃厚C.各項技術領先世界D.科技成果廣泛實踐34.1836年美國制定了《專利法》,成立了專利局,使發明人的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各項發明不斷涌現,像軋棉機、造紙機、印刷機、縫紉機、收割機、電報機等發明都是出自美國人之手。由此可以推知()A.專利法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 B.美國成為了世界科技的中心C.技術突破必須得到法律保障 D.經濟壟斷組織得到迅速發展35.《北極星報》是英國憲章派的機關報,該報每份售價4.5便士,對于工人讀者來說價格并不便宜,但是它出版后很快發展成為英國發行量最大的工人報紙。這反映出當時英國()A.各階層廣泛擁護工人運動 B.憲章運動有了科學理論指導C.教育水平得到了極大提升D.無產階級對自身權益的關注36.下表是19世紀中晚期歐洲部分城市綠地發展的主要事件,它們從側面反映出()城市 主要事件巴黎 1855年,文塞納林苑森林公園建成,與布洛尼林苑呼應,形成“巴黎綠肺”斯德哥爾摩 1866年,斯德哥爾摩市議會改革,新的城市規劃中提出連續的公園系統。圣彼得堡 1880年三市政當局籌集資金建設公共花園。倫敦 1898年,霍華德田園城市基本構想提出倫敦大都會綠化帶。A.工業化帶來環境污染問題 B.城鄉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強C.城市化引發消費理念革新D.政府以立法推動社區建設37.近代以來,亞非拉美許多地區經濟發展較為單一,如印度和埃及主要種植棉花、東亞出產橡膠和錫、古巴出產蔗糖等。這種現象出現的歷史根源是()A.新航路的開辟 B.各地不同的地理環境C.工業革命的開展D.歐美列強的殖民主義38.為了對印度進行有效的管理,1861年,英國政府制定了《印度文官法》,將之前的1855年開始實行的“通過競爭考試擇優任用文官”的原則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從而逐漸形成為制度,打破了之前由婆羅門和剎帝利等上等種姓壟斷政府職位的傳統。該法的實施()A.意在改變印度落后的社會面貌 B.清除高種姓對政府職權的把控C.客觀上推動印度的近代化轉型D.使英國在印統治贏得廣泛支持39.1824年歐文成立新和諧公社,進行共產主義勞動公社的試驗。這里有工廠、農場和學校,每個人都參加勞動,分工合作,人人享有充分且平等的民主權利,但4年后卻走向失敗。這說明空想社會主義()A.未找到實現理想社會的途徑 B.意識到理論與現實的脫節C.使全世界無產階級開始聯合D.未認識資本主義社會弊端40.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宣言》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特別是巴黎公社已經證明“工人階級不能簡單的掌握現成的國家機器,并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表明,巴黎公社的實踐()A.實現了工人階級的解放 B.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C.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D.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學說41.“如果這些議案由總統簽署,就成為正式的法律。如果一項議案被總統否決,那么除非國會以三分之二多數票重新通過,就不稱其為法律。國會可以投票撤銷一項已正式頒布的法律,但如果總統否決撤銷令,那么,除非國會湊足三分之二多數重新通過撤銷令,這項法律就繼續有效。對材料主旨最準確的理解是A.總統有權否決國會的議案 B.行政權與立法權相互制約C.總統一定程度分享立法權D.美國立法過程復雜且繁瑣42.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限制王權;1787年美國憲法確立聯邦制共和國;法國頒布《拿破侖法典》以確保革命以來的立法成果。這表明,當時的英國、法國、美國都()A.通過立法維護資產階級利益 B.建立共和國維護資產階級利益C.反對殖民壓迫發展資本主義D.推翻封建統治發展資本主義43.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的注釋里說:“歷史上的晚期時代對早期時代的認識當然與后者對自己的認識不同,例如,希臘人是作為古希臘人認識自己的,而不像我們對他們的認識那樣,如果指責古希臘人對自己沒有像我們對他們的這種認識,就等于指責他們為什么是古希臘人。”這段話旨在()A.強調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B.闡明后人對歷史的認識不如當事人C.反映歷史認識隨時代而變D.揭示歷史問題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44.1893年“非洲民族主義之父”布萊登提出了“非洲個性”思想:“歐洲文明正在向非洲大陸滲透,非洲人應抵御這一滲透而不被同化,要保持和發展非洲個性。非洲人就是非洲人,歐洲人就是歐洲人。”這一思想旨在()A.抨擊歐洲罪惡的奴隸貿易 B.否定“歐洲中心論”C.重塑非洲人的自尊與自信D.揭露殖民文化威脅45.到1900年,人類的“世界文明”意識開始蘇醒。盡管所有國家在語言、文化和社會實踐等方面還保持著相當大的差異,但都不由自主地被拖入同一個世界經濟和世界市場之中。但各個民族并非以平等關系參與這場全球性發展,歐洲人(或者說“西方人”)攫取了最大的利益。造成當時各民族關系不平等的重要原因是()A.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 B.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C.世界出現一體化趨勢D.列強之間矛盾的加劇46.1914年時,飛機多用作偵察敵情,時速僅為80~115公里,4年后卻升至180~220公里。在此期間,飛行高度也從200多米提升至8000米,飛行距離從幾十公里擴大到400多公里;到1918年,機槍已是戰斗機標配,機重也大大增加。這主要緣于()A.一戰進程的推進 B.技術革命的進行 C.殖民擴張的加劇 D.飛機性能的提升47.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反戰”成為英法等國政黨競爭中獲得公眾影響和支持的源泉,無論哪個政黨要想取得足夠的選票,都必須在宣傳中大量地使用“和平”“反戰”等迎合公眾心理的詞句,以提高自身的形象和威望。由此可見,一戰后()A.和平反戰思潮流行 B.反戰情緒主導國際關系走勢C.歐洲各國局勢動蕩不安D.歐洲國家民主制度遭到破壞48.十月革命后,蘇俄頒布了國家壟斷廣告業務的法令;1918-1920年,商業廣告在蘇俄近乎消失;1921年,列寧承認“國家壟斷廣告”的設想是錯誤的;1922年,列寧促使黨代表大會取消了已經通過的禁止黨中央機關報《真理報》刊登廣告的決議。上述轉變()A.表明國家政策的盲目性B.體現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C.加快了工業化建設進程D.背離了社會主義發展方向49.十月革命后,蘇聯實行余糧收集制;1921年,決定由固定的糧食稅取代余糧收集制;1927年,蘇聯推行農業集體化運動,把分散的農民組織到集體農莊里。這些政策都A.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B.體現國家高度重視農業生產C.在一定時期發揮過積極作用D.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50.19世紀前期,亞非拉的反殖民斗爭僅是打擊外國侵略的舊式群眾運動。到19世紀晚期,又出現了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介紹啟蒙著作、參照西方政體的新型運動,雖有差異,但前仆后繼。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亞非拉經濟結構的變動 B.世界殖民體系發生動搖C.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加劇 D.歐美國家侵略方式調整第II卷(非選擇題)二、材料題(51-54題,共50分)51.交流·聯系·發展從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東侵到公元前30年羅馬帝國最后吞并埃及,這300多年在地中海東部地區的歷史上被稱之為“希臘化時代”。希臘化時代的文化是希臘文化與東方文化相互交流融會的結晶。雖然它承襲希臘的傳統,但與古典時期的希臘文化不同。如果說希臘古典文化是一種城邦文化,那么希臘化文化則是一種走向帝國的、多民族的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希臘一體化和地方多元性相結合,文化中心也從雅典移到了埃及的亞歷山大。-摘編自齊濤《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1)依據亞歷山大帝國形勢圖,指出亞歷山大帝國溝通了哪些古代文明?結合材料說明“希臘化時代"的文化特點。古典時代(公元前500公元500年)之前,遠距離貿易存在很大的風險。在古典時代,兩方面的發展降低了旅行的風險,刺激了遠距離貿易。首先,統治者出于軍事和管理國家的目的,大力投資修建道路和橋梁,客觀上促進了國內貿易的發展。其次,古典社會建立起來的龐大帝國往往彼此相連。當這些帝國彼此之間沒有直接的對抗和沖突時,整個歐亞大陸和北非的廣大地區就會出現一派和平的氣息。遠距離商貿的成本降低了,商品經營的規模急劇擴大。-摘編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2)依據材料,概括古代遠距離貿易發展的條件。52.時代與個人材料一1451年,哥倫布出生于意大利熱那亞的紡織工家庭。自14歲起,他就開始航海,曾經遠航至冰島。1477年,他旅居里斯本,沉迷于研究制圖學,認為西班牙的末端和印度的東端相距并不太遠。之后,哥倫布相繼游說葡萄牙、西班牙王室支持其西行,并于1492年獲得西班牙國王的資助而成行。(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哥倫布能夠到達美洲的原因。材料二1732年,阿克萊特出生于蘭開夏的貧困家庭。他曾是理發師和假發經銷商,后來發明了水力紡紗機并于1769年獲得專利。1771年,他建立了第一個水力紡紗廠,除女工、童工外,還專門招聘了技術工人。他獲得大量投資,陸續興建十多個紡紗廠,創制了統一的工廠標準化管理體系。1790年,他引進了瓦特改良的蒸汽機。許多企業家向他購買生產紡紗機的許可權或機器,借鑒其成功經驗。阿克萊特還曾受封為爵士,當選過德比郡郡長。(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從“時代與個人”關系的角度,解讀阿克萊特的成功之路。材料三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賴以生產和占有產品的基礎本身也就從它的腳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產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共產黨人不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與意圖。他們公開公布:他們的目的只能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根據材料三概括馬克思的主張。(4)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談談時代與個人的關系。53.拉丁美洲五百年材料一數千年來的孤立隔絕使印第安人在軍事上與在生理上一樣不堪一擊。1500年時美洲印第安人的技術水平,僅相當于公元前1500年的西歐人和公元前3500年的中東人的技術水平......他們只有石質、木質及骨質工具,還不能熔煉礦石,因此也就沒有西班牙人那樣的刀劍和火器。起初,美洲印第安人被西班牙人的火器發出的聲響和射殺效果,嚇得魂不附體。那些沖鋒陷陣的騎兵,也令他們膽戰心驚,以為是人和馬合為一體的可怕動物。-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8世紀晚期的拉丁美洲獨立后的拉丁美洲材料三拉丁美洲革命不是一次偶然事件,它早已在醞釀中。孕育這次革命的重要因素,是人民大眾遭受不可忍受的殖民壓迫。殖民地人民在同一領域、同一環境內相互交往,相互學習,相互融合和同化,逐漸形成了共同的風俗習慣、歷史文化傳統。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意識已經普遍高漲。18世紀中葉以后,拉丁美洲與外界接觸日趨頻繁。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等啟蒙主義者的重要著作,在殖民地廣泛傳誦。到18世紀后半葉,資本主義工業雖然還很薄弱,但它是殖民地經濟中一種新的因素,它必然會在殖民地不斷發展,決非任何殖民主義與封建主義的反動勢力所能壓抑和扼殺的。-摘編自李春輝《拉丁美洲史稿》(1)依據材料一,概括古代美洲文明衰落的原因。(2)依據材料二、三、指出拉丁美洲政治形勢的變化。結合所學,說明變化的原因。54.世界近代史的開端。關于世界近代史的開端,史學界有幾種觀點。觀點一漫長中世紀的終結發生在18世紀中葉。它對應的是鄉村經濟的進步,蒸汽機的發明,近代工業的誕生。由此,近代工業從英國走向整個歐洲大陸傳播開來,在哲學和宗教領域,介紹理性思想、科學和近代技術的著作終結了漫長的中世紀。18C末,在政治領域,它對應了法國大革命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反君主制運動。-摘自(法)勒高夫《我們必須給歷史分期嗎?》觀點二到1500年,各個社會之間業已建立起復雜的運輸網絡,方便了彼此間的旅行,通信與交流。新的商業、文化、生物上的互動,隨著連接印度、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交通網絡的形成而顯現出來。1500年-到1800年間,世界各地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從而把人們帶入了近代歷史的早期階段。-摘自(英)本特利《新全球史》觀點三近代資本主義的大工業和世界市場日益在經濟上把世界連成一個整體,從而“首次開創世界歷史”。人類歷史發展為世界歷史,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兩個方面,縱向發展,是指不同社會形態的更迭,它們構成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縱向序列。橫向發展,這指各地區之間相互閉塞到逐步開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聯系密切,終于發展成為整體的世界歷史這一客觀過程。這個歷史結果也經歷了15、16世紀的一系列重大轉折后才出現的。-摘自吳于窗《世界史》總序(1)根據上述材料,關于世界近代史的開端,有哪幾種時間界定?(2)觀點一中法國史學家勒高夫是依據哪些重要事件作出判斷的?(3)觀點二、三界定歷史分期的依據有何差異?(4)根據上述材料,你認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為何會有不同的界定? 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第三中學2024—2025學年度高一第二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答案 1.D 2.C 3.D 4.D 5.D 6.B 7.B 8.B 9.D 10.D 11.C 12.D 13.D 14.C 15.C 16.B 17.B 18.B 19.D 20.B 21.B 22.B 23.B 24.A 25.B 26.C 27.B 28.A 29.C 30.B 31.C 32.A 33.B 34.A 35.D 36.A 37.D 38.C 39.A 40.D 41.C 42.A 43.D 44.C 45.A 46.A 47.A 48.B 49.C 50.A 51.(1)文明:古代希臘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西亞文明、古代印度文明。特點:承襲希臘的傳統,并與東方文化交融;是一種多民族的文化;文化中心發生了轉移。 (2)條件:道路的修筑和交通的發展,便利了國內貿易;帝國的不斷擴大,促進了不同文明區聯系的加強;和平的環境,降低了遠距離貿易的風險;跨區域商路的形成,提供了遠距離貿易的條件。 52.(1)主觀原因:哥倫布熱衷航海,具有遠洋航行經驗;刻苦鉆研,具備一定的地理知識和航海技術。客觀原因:西歐商品經濟發展;人文主義鼓勵冒險精神;西班牙王室支持。 (2)18 世紀 60 年代,英國開始工業革命,生產領域出現一系列變革。在此背景下,阿克萊特投身于工業浪潮。他進行技術創新,發明紡織機器,創辦多家工廠,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創立近代工廠制度,推動了生產組織及管理的進步,影響力不斷擴大,進一步推動了工業革命的進程,也因此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較高的政治地位。時代造就了阿克萊特的成功,他的成功又推動了時代發展。 (3)主張:肯定了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作用;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宣告了無產階級作為資本主義掘墓人和共產主義建設者的偉大使命;闡明了共產黨的性質、目的和策略原則。 (4)個人是時代的產物,時代為個人發展提供舞臺;個人的努力也能對時代的發展作出貢獻。時代與個人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 53.(1)原因:相對孤立缺乏文明的交流和借鑒;經濟科技發展水平落后;歐洲殖民擴張病菌傳播和大肆屠殺。 (2)變化:由基本淪為殖民地到大部分國家獲得獨立。原因:歐洲殖民統治激化了民族矛盾;拉美人民聯系加強與啟蒙思想的傳播,促進了民族民主意識的日益增長;拉美地區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為獨立運動提供了物質基礎;法國大革命動搖了法國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統治,嚴重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對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美國的獨立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 54.(1)時間界定:15、16 世紀;1500 年;18 世紀中葉。 (2)重要事件:英國的工業革命和法國的大革命。 (3)差異:觀點二界定歷史分期的依據是,1500 年,新航路開辟后,各個社會之間已建立起復雜的運輸網絡;觀點三界定歷史分期的依據是,近代資本主義的大工業和世界市場日益在經濟上把世界聯成一個整體。 (4)原因:歷史學家所在的國家不同、出發點不同、分析歷史的角度不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