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8張PPT)11.1極地地區第十章 西半球的國家2024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授課教師:********班 級:********時 間:********極地地區教學教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學生能準確說出極地地區(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地理位置、范圍,以及獨特的地形地貌、氣候特征。熟練掌握極地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如礦產資源、生物資源等,并理解其在全球資源分布中的重要地位。學會閱讀極地地區地圖、衛星影像等資料,分析極地地區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提升地理信息處理和分析能力。過程與方法通過多媒體展示、案例分析、小組合作探究等活動,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培養自主學習和團隊協作能力。組織學生進行模擬科學考察、地理辯論等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地理問題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極地地區自然環境和科學探索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意識。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極地地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樹立全球生態保護的責任感。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極地地區的地理位置、范圍、氣候特征和獨特的自然環境。極地地區的自然資源及其對人類活動的重要意義。教學難點理解極地地區氣候形成的原因及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分析極地地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以及人類活動對極地地區生態環境的影響和應對措施。三、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案例分析法、多媒體演示法、實踐活動法四、教學過程(一)導入(5 分鐘)播放一段精彩的極地地區紀錄片片段,展示北極的極光、北極熊,南極的企鵝、冰川等震撼畫面,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神奇美麗的地方是哪里嗎?” 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簡要介紹極地地區在地球上的特殊位置和重要性,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 極地地區。(二)知識講解(20 分鐘)極地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范圍展示世界地圖,運用多媒體動態演示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地理位置,明確北極地區主要以北極點為中心,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其周邊的亞、歐、北美三洲部分地區;南極地區以南極大陸為中心,周圍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環繞。引導學生觀察地圖,分析極地地區的經緯度范圍,加深對其地理位置的理解。極地地區的自然環境氣候特征:通過展示極地地區多年平均氣溫、降水量等數據圖表,講解極地地區酷寒、干燥、烈風的氣候特點。結合地形(南極大陸平均海拔高、冰雪覆蓋厚)、大氣環流等因素,分析極地地區氣候形成的原因。地形地貌:利用 3D 地形模型和圖片,展示北極地區的北冰洋海底地形、島嶼,以及南極地區的冰蓋、冰川、山脈等,讓學生直觀感受極地地區獨特的地形地貌。生物資源:展示北極熊、企鵝、海豹、磷蝦等極地代表性生物的圖片和視頻,介紹它們的生活習性和適應極地環境的特殊身體結構,強調極地生物資源的獨特性和重要性。極地地區的自然資源講解極地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如北極地區的石油、天然氣、煤炭,南極地區的煤、鐵等,結合世界能源需求現狀,分析極地資源對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介紹極地地區的淡水資源,指出南極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資源庫,以冰川形式儲存了全球約 70% 的淡水,探討淡水資源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三)小組討論與實踐活動(15 分鐘)小組討論提出討論主題:“人類在極地地區的活動(如科學考察、資源開發等)對極地生態環境的影響”“如何在保護極地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極地資源” 。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 4 - 5 人,給予 10 分鐘時間進行討論。鼓勵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積極發表觀點,教師巡視各小組,參與討論并適時引導。每組推選一名代表進行發言,分享小組討論結果,教師對學生的觀點進行點評和總結,引導學生全面、辯證地看待人類活動與極地生態環境的關系。模擬科學考察活動為每個小組提供一份模擬的極地科學考察任務單,如 “設計一條南極科學考察路線,選擇合適的考察時間和裝備,說明考察目的和可能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和方案設計,教師提供相關地圖、資料等輔助工具,指導學生完成任務。各小組展示自己的考察方案,其他小組進行評價和提出建議,教師最后進行總結和點評,強化學生對極地地區知識的應用能力。(四)課堂練習(10 分鐘)發放精心設計的課堂練習題,題型包括選擇題、填空題、簡答題和讀圖分析題。例如:選擇題:下列關于極地地區氣候的描述,正確的是( )A. 北極地區比南極地區更寒冷 B. 極地地區降水豐富C. 極地地區都有極晝極夜現象填空題:南極地區的代表動物是( ),北極地區的代表動物是( ) 。簡答題:簡述極地地區淡水資源的重要性。讀圖分析題:給出一幅極地地區地圖,要求學生判斷所屬地區,分析其地形、氣候特點,并指出主要的自然資源分布區域。學生獨立完成練習,教師巡視,及時解答學生的疑問。練習完成后,統一核對答案,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和強化訓練。(五)課堂總結(5 分鐘)請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教師進行補充和完善,梳理知識框架,強調重點和難點內容。再次強調極地地區在全球生態、資源等方面的重要性,呼吁學生關注極地環境保護,鼓勵學生課后通過閱讀書籍、觀看紀錄片、查閱網絡資料等方式,進一步了解極地地區,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和環保意識。五、教學資源多媒體課件,包含地圖、圖片、視頻、數據圖表等資料。3D 地形模型、地球儀等教具。相關書籍、紀錄片推薦目錄,供學生課后拓展學習。課堂練習題。六、作業布置以 “保護極地,我們在行動” 為題,寫一篇不少于 400 字的短文,闡述極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及我們可以采取的具體行動。收集關于我國極地科學考察站(如長城站、中山站、黃河站等)的資料,制作一份手抄報,展示我國在極地科學考察方面取得的成就。這份教案圍繞極地地區的特點和教學需求設計,注重知識與實踐結合。你對教案的環節設置、內容深度有其他想法,或者還有別的教學要求,都能隨時告訴我。5課堂檢測4新知講解6變式訓練7考試考法8小結梳理學習目錄1復習引入2新知講解3典例講解核心素養要求1.要求學生從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氣候特征、自然資源等方面,說出南、北極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2.認識開展極地科學考察和保護極地環境的重要性。我是“南極紳士”我是“北極霸主”“我們”有哪些相同點?議一議冰雪覆蓋的地區說出環繞南極大陸各大洋的名稱,環繞北冰洋各大洲的名稱。南極地區北極地區南極地區主要位于南極圈以南,包括南極洲及其周邊的海域。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南極洲北極地區主要位于北極圈以北,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及其沿岸的亞、歐、北美三洲的陸地和島嶼。北美洲亞 洲格陵蘭島北冰洋歐 洲南極大陸是南極地區的主體,覆蓋著2 000多米厚的冰層,有“冰雪高原”之稱。“冰雪高原”南極大陸附近海面上漂浮的冰山是南極大陸冰川下滑崩裂入海形成的,是南極地區獨特的自然景觀。南極地區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低于-25 ℃,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區;年降水量約50毫米,氣候干燥,被稱為“白色荒漠” 。南極地區年平均風速為17~18米/秒,有“風庫”之稱。中國南極考察隊員對南極地區氣候有這么一段記述:“今天早上,我們施放探空氣球。但氣球還沒有灌滿氣,就被7級大風吹爆了。第二個也是如此,直到第三個才算成功。當時的氣溫是-21℃,又有強風。等我們放完氣球后,帽子、眉毛、胡子都結了厚厚的一層白霜,一個個活像白胡子老頭。探險家稱南極地區為‘風庫’,這話不假。我們在南極地區下錨63天,47天是6級以上的大風天。據澳大利亞一個科學考察站20年的記錄,南極地區每年8級以上的大風日有300天。南極地區風兇極了,刮起來尖叫著,順著地面橫掃,考察隊員的房子時常被掀倒。”企 鵝為了抵御嚴寒,皮膚下有厚厚的脂肪保護層。冰天雪地的極地地區,生存著獨特的生物。每到暖季(11月到次年3月),成群的企鵝聚集在南極大陸沿海一帶,是南極地區亮麗的風景線。北極地區的主體是北冰洋,大部分地區終年冰封。北極地區沒有南極地區那么寒冷,年平均氣溫為-10 ℃左右。北極地區的降水量比南極地區大得多,一般年降水量在100~250毫米之間。北極地區的風速遠不及南極地區大,北冰洋沿岸的年平均風速僅為10米/秒。北極熊北極熊的體長有3米多,體重達300千克。毛皮防水,皮下脂肪又厚,所以特別不怕冷。在嚴寒的氣候條件下,極地地區的生物具備特殊的生存本領。為什么南極地區比北極地區冷得多從海陸分布看,南極地區主體是一片大陸,北極地區近2/3的面積是海洋。從海拔差異看,南極大陸的平均海拔超過2 300米,北極地區平均海拔僅與海平面相當。從海水溫度看,南極地區被冰冷的海水環繞,北極地區有從較低緯度流入的溫度較高的海水。歸納和比較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緯度位置和范圍氣候特征代表性動物南極地區北極地區南極圈以南,包括南極洲及其周邊的海域中間是南極大陸,周圍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圍氣溫低、降水少、風力大北極圈以北,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及其沿岸的亞、歐、北美三洲的陸地和島嶼中間是北冰洋,周圍是亞、歐、北美三洲的陸地和島嶼終年冰封,但不如南極地區冷海陸分布企鵝北極熊比較項目科學考察的寶地自然資源的“大倉庫”地上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海域及沿岸無數的海洋生物豐富的礦藏資源地下利用鉆孔機從冰層鉆取冰芯,可以獲得南極地區過去降水、氣溫等地理信息。從飛機上發送并接收反射回來的無線電信號,測量南極大陸巖石上的冰層厚度。20世紀2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先后派出科學考察隊,到南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1985年2月 南極我國極地科學考察站1989年2月 南極2009年1月 南極2014年2月 南極2024年2月 南極為什么泰山科考站要設計成架空的碟形造型碟形造型視野開闊,能減少風阻,有利于大風通過。主體建筑架空離地,一方面有利于大風吹走下方的積雪,另一方面把主體建筑與冰面隔開,維持站內溫度。找出我國的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和秦嶺站。說說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建站都選擇在1—2月的原因。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是南極地區的暖季,氣溫較高,所以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的建站時間都選擇在1—2月。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秦嶺站國際橫穿南極大陸考察隊的我國科學家,對南極科學考察的科學價值有以下形象的比喻。閱讀之后,分組討論南極科學考察的價值。地球這個大系統內的一切要素變化的跡象,如氣候變化、火山噴發、厄爾尼諾現象、人類活動甚至太陽活動等,都可以通過物理的或化學的變化“記錄”在南極冰蓋的積雪和冰川里。這樣,我們從南極的冰蓋上取雪樣或鉆冰芯,就如同醫生從人的耳朵上取一滴血一樣。醫生化驗血樣判斷人是否健康,我們就化驗雪樣判斷地球的健康狀況,而深層的冰芯則會告訴我們地球的歷史狀況。南極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原始的自然環境,為科學家們進行地質、冰川、海洋、生物、氣象、天文等學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領域廣闊的天然實驗室。北極地區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約占世界總儲量的1/4。隨著全球變暖,北極地區漁業、油氣開采規模逐漸擴大,航運、旅游業等悄然興起。人類對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也越來越頻繁,規模遠遠超過南極地區。我國在北極地區建立了科學考察站——黃河站。2004年7月 北極找出我國的黃河站。搜集有關材料,簡要說明北極科學考察的價值。黃河站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人類對北極地區的科學研究和考察越來越頻繁,開發北極地區的資源(石油、天然氣、煤、鐵等)以緩解資源緊張局面,此外,極地考察的能力也是一個國家科研能力和綜合國力的體現。保護極地環境極地地區的生態環境極為脆弱,一旦遭到破壞,就難以自行恢復。隨著人類不斷深入涉足,極地地區不再是一片凈土,極地環境問題也日益顯現。198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通過《全球禁止捕鯨公約》,禁止商業捕鯨,但允許捕鯨用于科學研究。反捕鯨人士說,日本利用公約這一漏洞,每年在南極洲鯨類保護區以科研名義獵捕數百頭鯨,而這些被捕殺的鯨最后是到了餐桌上,而不是實驗室。日本獵捕鯨冰川融化的原因及危害是什么?人口膨脹,工業污染,有毒有害排放增加,過度開墾,亂砍濫伐,植被減少,致使全球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引起溫室效應,使全球氣溫升高,造成兩極冰川融化減少。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地球上的病蟲害增多、氣候反常,海洋風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積增大,給人類帶來了危害。原因危害保護極地地區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的共同責任,需要全球的通力合作。為此,國際社會制定了《關于環境保護的南極條約議定書》《北極環境保護戰略》等條例,保護人類共有的極地。南極地區,這片潔凈的土地,不能受到污染。這是各國南極考察隊員的共同心聲。在南極地區,隊員們外出考察,都要把用完的酒瓶、罐頭盒裝進袋子封好。有時甚至把糞便也要裝入塑料袋,帶回站上處理。有些垃圾還要帶回本國處理,不能隨便扔掉或燒掉。極地,不可替代,不容破壞!科學家一直警告,極地地區的氣候變暖趨勢比中緯度地區更明顯。隨著海冰越來越快地消融,北極熊的家園遭到破壞,北極熊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為保護北極熊的家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做些什么?以“保護極地,人人有責”為主題,舉辦一場演講活動。一、冰雪覆蓋的地區項目 北極地區 南極地區位 置 緯度位 置 主要位于 ________以北 主要位于________以南海陸位 置 被亞洲、歐洲、 北美洲三大洲包 圍 被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三大洋包圍范圍 世界上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地區 北極圈南極圈項目 北極地區 南極地區范圍 包括北冰洋的大 部分及其沿岸的 亞、歐、北美三 洲的陸地和島嶼 包括南極洲及其周邊的海域地表特征 以______為主 以______為主海洋陸地項目 北極地區 南極地區氣候 ______、 ______,不如南 極冷 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區,氣候嚴寒;是地球上降水量最少的地區之一,被稱為“白色荒漠”;是地球上風力最大的地區,被稱為“風庫”代表動物 北極熊 企鵝寒冷干燥二、科學考察的寶地1.極地地區科學考察的條件與意義2.我國極地科學考察站南極地區:________、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________。北極地區:________。長城站秦嶺站黃河站3.科學考察時間的選擇三、保護極地環境1.存在問題(1)濫殺鯨、海豹等極地野生動物,破壞極地生物多樣性。(2)開采、加工石油和天然氣等資源導致環境污染。(3)石油泄漏等突發的重大污染事件,極大地破壞了北極地區的海洋生態環境。(4)臭氧層空洞。(5)全球變暖,冰川融化加劇,海平面上升。2.保護措施(1)各國加強合作,制定系列極地保護的法規。(2)在極地地區科考、旅游時應將生活垃圾封好,帶回站內或帶出極地地區處理。(3)不亂捕濫殺極地動物。釋疑解惑南極地區比北極地區冷的原因任務二: 回顧探險歷史1911年12月14日,挪威極地探險家阿蒙森到達90°S,成為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人。1912年1月18日,英國極地探險家斯科特到達南極點。南極小隊結合阿蒙森和斯科特探險路線圖,分析了南極地區的探險歷史。據此完成1~3題。1. 阿蒙森和斯科特探險出發地均位于( )AA. 太平洋沿岸 B. 大西洋沿岸C. 印度洋沿岸 D. 北冰洋沿岸2. 南極浮冰面積最大的時間可能在( )CA. 1月 B. 2月 C. 7月 D. 12月本題考查南極地區寒、暖季時間。南極地區的暖季為11月至次年3月,寒季為4月至10月,寒季氣溫低,浮冰面積大。3. 阿蒙森和斯科特在南極浮冰區可看到的動物是( )BA. B. C. D.1896年挪威極地探險家弗里德約夫·南森以實踐證明,地球的最北端不是陸地而是一片冰封的海洋;1909年美國極地探險家羅伯特·皮爾里抵達北極點。北極小隊結合北極地區簡圖,對上述探險歷史進行了分析。讀圖,完成4~5題。4. 材料中兩位極地探險家的足跡( )AA. 主要位于北極圈以北 B. 位于南極地區的南端C. 經過了南極大陸 D. 主要活動在南美洲5. 北極點所在的“冰封的海洋”是( )DA. 太平洋 B. 印度洋 C. 大西洋 D. 北冰洋任務三: 了解準備工作風寒指數是氣溫低于15 時,表征人體散失熱量與風速、氣溫關系的指數。寒風中人的體感溫度要比實際氣溫低。南北極小隊合作完成了下列圖表。結合圖表,完成6~8題。地區 南極地區 北極地區年平均降水量 約50毫米 100~250毫米年平均風速 17~18米/秒 10米/秒6. 圖表反映出極地地區( )A. 生物種類多 B. 氣候寒冷C. 降水豐富 D. 沙漠廣布B7. 與北極相比,南極地區( )DA. 全年降水量較多 B. 全年平均風速更小C. 全年大風日數較少 D. 全年平均氣溫較低8. 結合圖表和風寒指數,南北極小隊前往極地地區應準備( )B①御寒衣物 ②防風帳篷 ③雨傘 ④雪鏡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2024·深圳模擬] “蘋果屋”是我國北極科學考察中冰上作業的主要裝備,其外觀顏色是鮮艷的綠色。“蘋果屋”除了用來防御危險,還可存放冰站作業科考設備、工具,作業人員也可就地短暫休息。下圖是北極小隊從網上搜到的“蘋果屋”景觀圖。據此完成9~10題。9. 北極小隊就北極地區的描述展開了討論,正確的是( )DA. 在黃河站能夠看到眾多的企鵝B. 緯度高,氣溫極低,無常住居民C. 常年被冰雪覆蓋,有“冰雪高原”之稱D. 礦產資源儲量豐富10. “蘋果屋”外觀選用綠色是為了( )BA. 與周圍森林協調 B. 冰雪上容易識別C. 防御嚴寒與風雪 D. 產生清涼的感覺任務四:制訂探險計劃[2024·廣東中考改編] 2024年2月7日,中國第五座南極考察站——秦嶺站開站。開站后,該站與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聯動,開展近岸海洋、海冰環境調查等科學考察。南極小隊模擬了這次科考活動,并制作了中國南極考察站分布圖。據此完成11~15題。11. 與秦嶺站相比,長城站( )CA. 緯度較高 B. 更靠近南極點C. 無極晝極夜現象 D. 年平均氣溫更低12. 秦嶺站位于昆侖站的( )CA. 西南方向 B. 東南方向 C. 東北方向 D. 西北方向13. 南極小隊模擬乘考察船從秦嶺站經中山站至長城站進行科考,依次經過的大洋為( )DA.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B.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C. 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D.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板書設計位置與范圍海陸分布氣溫降水風力代表性動物南極地區北極地區科考站環境問題保護措施極地地區冰雪覆蓋的地區科學考察的寶地保護極地環境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