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弋橫鉛高一歷史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C D C C B C B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A A A D A17.(14 分)(1)作用:實行行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完善的道路系統促進了經濟的交流和繁榮;實行宗教寬容政策,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增強了帝國的凝聚力;允許不同文化和諧共生,豐富和發展了自身文化,提升了帝國的文化影響力。(6分,答出三點即可)(2)措施:建立以哈里發為核心的中央集權體制;利用地理位置優勢發展商業貿易;開展“百年翻譯運動”,吸收多種文化成果。(4分,答出兩點即可)相互關系:中央集權體制為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提供了政治保障;繁榮的商業貿易為鞏固中央集權體制及促進文化交流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傳播途徑;文化的繁榮又為國家治理提供了思想支持和智力保障,進一步鞏固了中央集權體制和促進了經濟的發展。(4 分,答出兩點即可)18.(12 分)示例 觀點:文藝復興代表了人的覺醒,而啟蒙運動則代表了人的奮進。論述:文藝復興時期,但丁《神曲》中批判教會腐敗,彰顯人性價值;彼特拉克歌頌人的自然情感,薄伽丘的《十日談》揭露教會虛偽,肯定現世幸福。這些思想使人從宗教神權的束縛中覺醒,關注自身存在與需求,是“人的覺醒”的表現。啟蒙運動時期,思想家以理性為武器,不僅批判封建制度、教權主義,更構建起民主、法治的社會藍圖。伏爾泰倡導自由民主,孟德斯鳩提出三權分立以防止專制,盧梭主張人民主權。他們號召人們擺脫蒙昧,主動用理性改造社會,從追求個體覺醒發展為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體現了“人的奮進”。(10 分)綜上所述,文藝復興以人文主義喚醒人們對自身價值與現世生活的關注,從而實現“人的覺醒”;啟蒙運動號召人們主動改造社會,從個體覺醒邁向對理想社會的實踐追求,推動了西方社會轉型,體現“人的奮進”。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人文主義思潮層層遞進,深刻影響近代西方思想與社會發展。(2 分)(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唯一標準。其他觀點言之有理亦可。)19.(14 分)(1)實質:是西方列強瓜分世界、劃分勢力范圍的開始。(2 分)殖民據點或殖民地:葡萄牙殖民范圍包括巴西、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馬六甲和澳門;西班牙包括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廣大地區和亞洲的菲律賓。(西班牙寫墨西哥亦可,每個國家寫出其中兩個得 4 分)影響:殖民擴張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或寫到印第安人被大量屠殺,他們的文明遭到毀滅性打擊),打破了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封建制度瀕于解體,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發展(增加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大變革時代(或者逐漸形成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格局)。(對殖民地、殖民者、人類社會任選兩個角度,得 4分)(2) 理念:秉持開放包容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2 分)依據:源自中華文明“以和為貴”、 協和萬邦”的和平思想與和諧理念。(2 分)20.(12 分)(1)促成:啟蒙運動促使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識日益增長;法國大革命嚴重削弱了法國及西、葡對拉丁美洲的控制;英國出于均勢政策的需要支持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4 分,答出兩點即可)命運:拉美基本獲得獨立,但各國政治動蕩且遭到英美等列強的經濟侵略和政治滲透。(2 分)(2)表現:伊朗的立憲革命、中國的辛亥革命、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2 分,答出兩例即可)原因:民族資本主義的不斷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壯大;民主思想的廣泛傳播;各國的民族意識增{#{QQABIYKhxwAwwBYACJ76EQWcCAmQsIGQJaoGxRCYKA4KQBFIFAA=}#}強。(4 分,答出兩點即可)選擇題參考答案詳解1.答案 C據材料,唐朝時,高昌、吐蕃、南詔等少數民族政權都與唐朝存在密切交往,在文化上受到唐朝的明顯影響,結合所學,唐朝采取開明的民族政策,促進了民族間的交往交融,C 項正確;漢武帝時期,儒學正統地位確立,排除 A 項;材料主旨為少數民族政權與漢族政權的交往交流,并未強調少數民族促進邊疆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不能得出“開發邊疆”,排除 B 項,各民族政權的友好交往促進了材料所述的文化交流,而非文化交流促進各民族政權的友好交往,排除 D項。故選 C 項。2.答案 C明朝前期,政府推行海禁政策,官方對外貿易中僅有少量的朝貢貿易存在。明代中期,政府默許民間海外貿易的存在,并同意以福建漳州月港為對外貿易的港口,史稱“隆慶開海”。題干內容即是反映這一政策實行后,月港所發生的變化,即包括茶葉、瓷器在內的大量商品出口,從西班牙等西方殖民者手中換回大量白銀,故 C 項正確。A 項朝貢貿易繁榮反映的是明初的情況,和題干意思不符,故錯誤。政府允許海外貿易發展并沒有帶來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故 B 項錯誤。海上絲綢之路興起于漢,發展于唐,故 D 項錯誤。3.答案 C根據材料可知毛澤東借用中國傳統神話中姜子牙用三樣法寶打敗了所有的敵人的典故強調中國共產黨人利用三件法寶同樣可以取得抗戰的勝利,旨在堅定人們抗戰勝利的信心故。選C 項。A 項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A 項,革命統一戰線建立于國民革命時期排除項:人民革命政權建立于土地革命時期排除 D 項4.答案 D題目描述駐華使節通過海南自貿港活動感受到中國開放的吸引力。A選項錯誤:"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確立是 20世紀 90年代已初步形成的成果(如沿海到內地的開放),題干反映的是當前深化開放的新舉措(如自貿港)。 B 選項偏離:"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善‘側重國際規則制定(如聯合國改革),而題干強調中國自身開放政策吸引外資。C 選項不符:"發展睦鄰友好關系針對鄰國,但使節來自各大洲非鄰國(如芬蘭、科特迪瓦)。 D選項正確: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直接對應自貿港降低貿易壁壘、吸引國際合作的開放實踐,符合吸引力的評價。5.答案 C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農業不斷發展,人類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從而推動人類由流動轉向定居,定居方式的擴大又推動城市、國家以及青銅器等的產生,這使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C 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居住方式的變化對促進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沒有體現階級斗爭的推動,排除 A 項;材料無法體現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 B 項;材料沒有體現科技進步對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作用,排除 D項。6. 答案 C公元前 8—前 6 世紀,古希臘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周邊通過移民建立眾多城邦,這表明古希臘人以移民方式積極拓展影響力,該史實與結論相符,故選 C 項;印歐人屬于游牧文明,并非農業文明,結論與史實不符,排除 A 項;B 項中的史實講的是腓尼基字母對東方文字的影響,而不能得出是世界文字源頭的結論,所以結論錯誤,排除 B 項;亞歷山大穿波斯服裝、推廣波斯禮儀等舉措,不僅是傳播西亞文化,更在于促進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結論表述片面,排除 D 項。7.答案 B{#{QQABIYKhxwAwwBYACJ76EQWcCAmQsIGQJaoGxRCYKA4KQBFIFAA=}#}材料時空是 11-12 世紀的西歐。這一時期市民階層逐漸崛起,城市自治運動開展,B 項正確;王權開始加強是在 14 世紀后,排除 A 項;民主立項思想盛行于 17-18 世紀,排除 C 項;工廠制度誕生于工業革命時期,排除 D 項。8.答案 C巴倫支留下了航行的詳細文字記載和繪制準確的海圖,這些資料為后來的航海家和地理學家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豐富了人類的地理知識,故選 C 項;荷蘭在 17 世紀因其強大的海上貿易和海軍力量而被稱為“海上馬車夫”,這一稱號與巴倫支的航海活動無直接關聯,且時間上也不符合,排除 A 項;巴倫支的探索并未成功,他并未開辟出一條新的歐亞商路,排除 B項;地理大發現主要指的是 15 世紀末至 16 世紀初歐洲航海家開辟新航路和“發現”新大陸的系列航海活動,巴倫支的活動雖然也是這一時期的重要航海活動之一,但他并未揭開地理大發現的序幕,排除 D 項。9.答案 B16 世紀歐洲物價上漲,貨幣貶值,這有利于新興資產階級利用廉價勞動力獲取利潤,促進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故①正確;到 16 世紀末,歐洲物價普遍上漲,這一現象被稱為“價格革命”,其根源是新航路開辟后美洲金銀大量流入歐洲,貨幣貶值引發通貨膨脹。貴金屬增加是物價上漲的原因而非結果,故②錯誤;物價上漲使依靠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地主階級實力下降,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故③正確;新航路開辟促進世界聯系緊密,但材料未直接體現這一結果,故④錯誤;選擇 B 項符合題意。10.答案 A據所學,16 世紀是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時期,人文思想廣泛傳播的同時,基督教神學思想的影響日益下降,各地區的民族文化意識得到強化,才有了材料中“法國意識”的萌發,故選 A 項;據所學,16 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要求擺脫天主教會控制,建立符合資產階級利益的宗教——新教,而非徹底擺脫宗教神權束縛,排除 B 項;據所學,資本主義經濟的迅猛發展,是在工業革命之后,與材料涉及時間不符合,排除 C 項;據所學,人民主權是指國家中絕大多數人擁有國家的最高權力,是 18 世紀啟蒙運動的重要思想,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 D項。11.答案 C據材料可知,1871 年,俾斯麥建立的“特殊的普魯士式的君主立憲制”使得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發展的干預,成為德國經濟現代化的“重要助力”,這反映出政治制度的變革推動了德國經濟的發展,故 C 項正確。君主政體包括君主專制與君主立憲,當時德國的君主立憲政體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進步,排除 A 項,材料中沒有體現“特殊的普魯士式”的傳統“維護專制集權”的信息,排除 B 項,“國家干預”并不意味著就一定“排斥市場經濟”,且 D 項也與史實不符,排除。12.答案 A19 世紀中期(世界)。根據材料“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有權選擇職業和擁有財產”與“廢除傳統時代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將從事農工商職業的人和賤民一律稱為“平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 世紀中期俄國和日本改革措施都推動了社會結構的變革,促進了人們在職業選擇上的自由,從而有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A 項正確;19 世紀中期俄國和日本改革只是實現名義上的職業選擇的自由,排除B項;19世紀中期俄國和日本改革都沒有建立起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排除C項;材料的主要內容主要體現改革中的職業選擇自由,沒有體現封建殘余,排除 D 項。故選 A 項。13.答案 A本題以第二次工業革命內燃機的發明和使用為切入點,考查學調動與運用所學知識以及透過{#{QQABIYKhxwAwwBYACJ76EQWcCAmQsIGQJaoGxRCYKA4KQBFIFAA=}#}歷史現象認識歷史本質的能力。內燃機的發明和使用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具有深遠影響的成就。作為一種新的機器動力,它比蒸汽機的效率更高,機動性更好。內燃機的使用不僅推動交通運輸業、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業的產生,而且推動了農業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和農業生產的進步,故正確選項為 A。失業人口增加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結果,并非農業技術發展所致,故 B 項錯誤。蒸汽機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就已經成為農業生產的機器動力來源,與題干中 20 世紀初的史實不符,故 C 項錯誤。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依賴于生產力的提高,而非依賴于生產規模,故 D項錯誤。14.答案 A材料體現了《資本論》中剩余價值理論,這推動了工人階級的覺醒,A 項正確;闡明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應為《共產黨宣言》,排除 B 項;《資本論》是政治經濟學巨著,唯物史觀屬于哲學范疇,“剩余價值”不能解釋唯物史觀的內涵,排除 C 項;巴黎公社運動發生于 1871年,《資本論》于 1867 年已發表,排除 D項。15.答案 D16 世紀起到 18 世紀末,除了英國外,還有歐洲許多國家建立特許公司從事海外貿易,說明當時海外殖民擴張是存在多國競爭格局的,故選 D 項;資本輸出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后才成為主要擴張形式的,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 A 項;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 B 項;劃分勢力范圍是在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列強對外擴張時的主要形式之一,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 C 項。16.答案 A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在 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英國和其他歐洲列強在非洲進行殖民統治時,常常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通過夸大或制造當地族群之間的文化差異,有效地控制和分化殖民地內的居民。這種做法確實加劇了原本可能并不顯著的社會分歧,并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非洲多國內部矛盾和沖突的隱患,A項正確,材料主要涉及歐洲列強對于非洲的殖民政策,沒有涉及非洲共同的文化信仰,排除 B 項;非洲國家聯合的進程開啟于二戰之后,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 C 項,材料主旨“非洲矛盾沖突的隱患”,而“非洲民族獨立的高潮”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 A 項。{#{QQABIYKhxwAwwBYACJ76EQWcCAmQsIGQJaoGxRCYKA4KQBFIFAA=}#}弋橫鉛高一歷史試卷考試時間:75分鐘 分值:100分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白壽彝《中國通史》載,唐朝時高昌國(漢族人在西域建立的佛教國家統治中心在今新疆吐魯番一帶)“其風俗政令,與華夏略同"“文字亦同華夏,兼用胡書”,學校設置亦仿中原,“有毛詩、論語、孝經、歷代子史,集學官弟子,以相教授其刑法、風俗、姻、喪葬與華夏大同”。唐蕃和親后,松贊干布仿中原唐制建立了官制、律法和度量衡,南詔選群蠻子弟聚之成都,學習漢族儀文化,并達到很高造詣。這些現象的出現( )A.加快了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進程 B.體現少數民族對邊疆地區積極開發C.得益于中原王朝開明的民族政策 D.有利于促進各民族政權的友好交往2.我國東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紀只是一個“結茅而居”的漁村,到16世紀,已成為“繁華世界”,“寶貨塞途,家家歌舞賽神,鐘鼓管弦,連飆響答”,時稱“小蘇杭”。能夠說明這一現象的是( )A.朝貢貿易繁榮 B.農業生產技術進步C.白銀大量流入 D.海上絲綢之路興起3.1939年夏,中共中央決定將華北聯大遷到敵后根據地。學員出發之際,毛澤東發表即席演講:當年姜子牙下昆侖山,元始天尊送他三樣法寶,姜子牙用這三樣法寶打敗了所有的敵人。今天我也贈你們三個法寶,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毛澤東意在( )A.提升聯大學員的政治覺悟 B.鞏固革命統一戰線基礎C.堅定人們抗戰勝利的信心 D.推動人民革命政權建設4.2024年4月22日至26日,來自馬達加斯加、保加利亞、芬蘭、德國、印尼、科特迪瓦等15個國家的25名駐華大使、總領事和高級外交官,赴瓊參加以“相約海南自貿港攜手世界再啟航”為主題的“駐華使節地方行”活動。他們此行的共同感受是:“這里的開放很有吸引力!”這反映了我國( )A.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確立 B.促進全球治理體系的改善C.積極地發展睦鄰友好關系 D.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5.人類的居住方式經歷了從流動逐漸轉向定居的過程,而定居方式的出現,推動了語言交流的增加,從而促使文字產生。同時,定居點的擴大也必然會促使城市、國家以及青銅器等的產生。由此可推知,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主要得益于( )A.階級斗爭的推動 B.生活水平的提高C.農業的不斷發展 D.科學技術的進步6.下列選項中,史實與結論相符的是( ) 史實 結論A 公元前2000年左右,印歐人遷徙到小亞細亞,與當地人融合形成赫梯人,較早掌握了冶鐵技術 農業文明優勢使印歐人具有擴張潛能B 公元前11—前9世紀左右,腓尼基字母傳播到東方演化為阿拉馬字母,并發展出多種字母 腓尼基字母成為今天世界文字的源頭C 公元前8—前6世紀,古希臘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建立了數量眾多的城邦國家 古希臘人以移民方式擴大影響D 公元前4世紀晚期,亞歷山大滅亡波斯后,穿波斯服裝,推廣波斯禮儀 亞歷山大推廣傳播了西亞文化7.隨著西歐封建制度的發展11世紀的歐洲社會出現了許多新變化,多方面取得進步……正如布羅代爾說的11-12世紀的西歐已經進入它的青春期。材料中的“進步”表現為( )A.教權削弱和王權開始加強 B.市民崛起和城市自治運動C.民族國家和民主理性思想 D經濟發展和工廠制度出現8.下圖所示為北冰洋巴倫支航線。16世紀,荷蘭探險家、航海家巴倫支一生致力于開拓通過北冰洋的歐亞東北航道。但其探索并未成功,巴倫支本人也死于探路途中。但他留下了航行的詳細文字記載和繪制準確的海圖。據此可知,巴倫支的航海活動( )A.使荷蘭成為“海上馬車夫” B.開辟了一條新的歐亞商路C.豐富了人類的地理知識 D.揭開了地理大發現的序幕9.到16世紀末,西班牙的物價比16世紀初平均上漲了4.2倍,法國物價指數比16世紀初高2.2倍,英國高2.6倍,荷蘭高3倍,意大利和瑞典高將近2倍。這一現象產生的影響是( )①促進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 ③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②導致歐洲貴金屬的大量增加 ④世界日益連為一個緊密整體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0.16世紀中葉,法國人帕斯基耶寫作《法國研究》時說,“我用俗語(而非拉丁語)寫作”;布代的《論錢幣》處處流露出捍衛法國文化并與意大利人競爭的意識。有學者因此認為,16世紀是“法國意識”萌發的世紀。據此可知,“法國意識”的萌發緣于( )A.人文主義思想的廣泛傳播 B.新興階層擺脫宗教神權束縛C.資本主義經濟的迅猛發展 D.“人民主權”學說深入人心11.1871年,俾斯麥在《北德意志聯邦憲法》的基礎上制定了新憲法,建立起了特殊的普魯士式的君主立憲制。新憲法決定了國家對政治生活,特別是對經濟發展的加強干預,國家“保護”和國家"干預”成為德國經濟現代化的顯著特點也是它的重要助力。這體現出當時德國( )A.君主政體阻礙社會進步 B.延續傳統維護專制集權C.制度變革助推經濟發展 D.國家干預排斥市場經濟12.如表是19世紀中期俄國和日本改革的部分內容。這說明二者都( )俄國 日本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有權選擇職業和擁有財產。地主不得買賣農奴、干預農奴生活.... 廢除傳統時代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將從事農工商職業的人和賤民一律稱為“平民”,允許居住、遷徙、擇業、婚姻等自由....A.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 B.實現了職業的自由選擇C.確立了民主政治制度 D.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13.蒸汽機發明后,日益成為歐美國家雇傭大農場機器動力的重要來源,需要多人協同操作。20世紀初,農業機器的使用變得個人化、小型化,家庭農場在勞動生產率方面縮小了與雇傭大農場的差距,后者日趨衰落。這一系列變化表明( )A.內燃機的應用改變農業生產組織形式B.農業技術發展導致失業人口大量增加C.蒸汽機成為農業生產的機器動力來源D.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依賴于生產規模14.馬克思曾在自己的某一著作中指出:工人的工資在整個工業生產產生的利潤中占比很小,工人只要在每個工作日勞動很少一部分時間,就足以抵償這點工資,在余下的大部分時間里,工人都是在無償地為資本家工作,他們創造的價值也全部為資本家所得。這一思想( )A.推動了工人階級的覺醒 B.闡明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C.解釋了唯物史觀的內涵 D.借鑒了巴黎公社的經驗教訓15.16世紀起,英國國王將大量特許狀授予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團體,成立特許公司。與此同時,歐洲許多國家掀起創辦海外貿易特許公司的熱潮。至18世紀末,特許公司數量已達數百個。這反映出該時期( )A.資本輸出成為海外擴張的主要形式 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C.劃分勢力范圍成為列強爭霸的焦點 D.殖民擴張呈現競爭格局16.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在非洲進行殖民統治時,故意夸大當地人的文化差異,人為地將當地人劃分為不同“部落”。這導致一些殖民地屬民認為自己所屬的“部落”與其他“部落”在歷史上曾發生過沖突。據此,英國的統治政策( )A.埋下了非洲矛盾沖突的隱患 B.破壞了非洲共同的文化信仰C.中斷了非洲國家聯合的進程 D.激發了非洲民族獨立的高潮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波斯帝國構建起一套精密的行政體系。在地方,帝國設立諸多行省,行省總督由國王親自任命,掌管行政、稅收、軍事等關鍵事務,權力較大但受國王嚴格監督。為強化對遼闊疆域的掌控,帝國大力發展交通,修建了四通八達的御道,御道不僅方便了軍隊調遣和政令傳達,還促進了帝國內部的貿易往來與文化交融。此外,波斯帝國秉持文化包容理念,尊重各地區原有的宗教信仰與風俗習慣,允許不同文化在帝國內和諧共生。--摘編自[古希臘]希羅多德《歷史》材料二:阿拉伯帝國建立了以哈里發為核心的中央集權體制,哈里發掌握著宗教和世俗的最高權力。帝國擁有龐大的官僚體系,負責管理國家的各項事務。經濟上,阿拉伯帝國利用其地理位置優勢,發展商業貿易,連接了亞非歐的貿易網絡。文化上,帝國開展“百年翻譯運動”,吸收了古希臘、羅馬、波斯、印度等古文明的文化成果。--摘編自[埃及]艾哈邁德·愛敏《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史》(1)說明材料一中波斯帝國地方治理措施對帝國發展的作用。(6分)(2)概括材料二中阿拉伯帝國在國家治理方面采取的措施及這些措施間的相互關系。(8分)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以下是部分學者關于近代歐洲思想解放運動的觀點:“文藝復興代表了人的覺醒,而啟蒙運動則代表了人的奮進” “宗教改革之后,人邁出了實現人的本質的步伐” “啟蒙運動與科學知識的傳播密切相關”結合世界史的相關知識,從上述材料中選取一個觀點展開論述。(要求: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成文。)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簽訂了托爾德西拉斯協議,在佛得角群島以西370里格處劃定了南北走向的界線,規定界線以西是西班牙的勢力范圍,界線以東是葡萄牙的勢力范圍…….西班牙人隨即進入這些地區進行早期殖民,他們征服了南美洲,搶奪當地財富,屠殺當地居民,并且從西非洲輸送大量黑人到美洲從事奴隸勞動,進而開發美洲。 --摘編自錢乘旦主編《新世界史綱要》材料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就是要構建立足東南亞、聯通南亞、輻射中東等地區的經貿和航運合作帶。為實現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區域大合作,應“采取更多務實舉措,讓發展更加均衡、增長更可持續、機會更加平等、社會更加包容”,“在開放包容的基礎上交融互鑒,在良性競爭的同時互利合作,共同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 --葛劍雄等《改變世界經濟地理的“一帶一路”》(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托爾德西拉斯協議”的實質,并分別列舉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據點或殖民地;結合所學,從“多元文明”的角度,分析西歐國家早期殖民擴張對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影響。(10分)(2)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結合所學,從思想淵源的角度,概括“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的依據。(4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8世紀末、19世紀初發生的一系列戰爭就波及范圍而吉,不僅是歐洲戰爭,也是全球性的戰爭。……在法國革命的激勵和英國的支持下,拉丁美洲各地的共和運動風起云涌,其領袖人物是西蒙·玻利瓦爾。……1826年,英國外交大臣闡述了英國支持玻利瓦爾的理由:“如果西班牙歸屬法國的話,也必須是一個不擁有西印度群島的西班矛。”當時巴西已脫離葡萄牙獨立,這是拿破侖戰爭的又一結果。--《企鵝歐洲史·競逐權力:1815-1914》材料二:我以為東方正從酣睡中覺醒。在中國,它表現為一種顯著的反抗外族的態度,偏向“中國是中國人的中國”的理想:在波斯……覺醒似乎表現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非常引人注目的是,這些不滿的跡象同時出現,不能純粹歸于偶然。--摘編自愛德華·布朗《1905-1909年波斯革命》(1)閱讀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歐洲歷史如何促成“拉丁美洲各地的共和運動風起云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拉丁美洲在19世紀的歷史命運。(6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東方正從酣睡中覺醒"的具體表現,并分析為什么說“不能純粹歸于偶然"。(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江西省上饒市弋、鉛、橫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5月月考歷史答案(PDF版).pdf 江西省上饒市弋、鉛、橫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5月月考歷史試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