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2張PPT)第三單元:走向整體的世界第7課: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唯物史觀 理解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商業交流加強,各種物種交流、交換的影響,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時空觀念 認識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史料實證 通過歷史資料提出問題,了解新航路開辟后,西歐國家殖民擴張,為資本主義發展積累了大量資本,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發展和資產階級的壯大,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 認識掌握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商品的世界性流動、早期殖民擴張的表現和影響,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家國情懷 讓學生認識航路開辟后,打破了各大洲之間相對孤立的狀態,使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形成與擴展。一、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分析新航路開辟后人口遷移的原因、表現、特點?1.原因:①新航路的開辟;②早期殖民擴張與掠奪3.特點:①由歐洲國家主導;②自愿移民與被迫移民相結合;③從舊大陸向新大陸遷移④從宗主國向殖民地、附屬地遷移; ⑤從已開發國家向未開發地區遷移;⑥遷移的人口數量不斷增加; ⑦人口遷移的范圍不斷擴大;15世紀末到17世紀,伊比利亞白人大舉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移民總數達15萬。巴西的歐洲白人已有三四萬。與此同時,印第安人便開始了銳減和被滅絕的過程,16—17世紀時銳減了約90%。在印第安人銳減的同時,歐洲人又大肆獵捕黑人,運入美洲供奴役。2.表現:①歐洲人→美洲(入侵、大批來到)②非洲黑人→美洲(作為奴隸販賣)③大洋洲、非洲和亞洲的族群混合歐洲美洲非洲美洲(一)人口遷移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分析新航路開辟后人口遷移的影響?(1)積極影響:①改變許多地區的人種、民族結構和人口地理分布;②出現族群混合現象;③促進世界動植物的交流,推進世界的物質和文化交流;④客觀上促進了落后地區的開發;⑤促進了新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2)消極影響:①給美洲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帶來災難;②促使各種疾病傳播蔓延美洲成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區:土著印第安人、歐洲白人、非洲黑人,以及其他混合血統的人,共同生活在這里。15世紀中葉至19世紀末葉,西方殖民國家為了向美洲殖民地種植園和礦山提供勞動力,從非洲擄走大批黑人,非洲喪失勞動力達1億人以上。(一)人口遷移4.影響:物種交換的基本概況(二)物種交流1.原因:人口遷移促進了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2.表現:歐亞 → 美洲 美洲 → 世界植物 小麥、燕麥、大麥、 裸麥、橄欖、葡萄 馬鈴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動物 馬、牛、豬、羊、雞 小龍蝦、羊駝、火雞、豚鼠微生物 各種疾病和傳染病病菌 (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梅毒)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哥倫布大交換”示意圖(歐洲人)不但自己大發其財,同時一手塑造了整個新世界的風貌與歷史……看不見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倫布航行引發的生物大交換,從人類觀點視之—也是正負參半……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交換并未停止,依然在進行。 —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從1519年開始,天花伴隨著其他疾病的流行(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毀滅了阿茲特克帝國,不到一個世紀,墨西哥的土著居民由1700萬銳減到130萬。 ——《新全球史》物種交換的特點和影響?3.特點:①歐洲具有主導性 ②內容具有豐富性③結果具有兩重性 ④范圍具有全球性⑤交流具有雙向性 ⑤時間具有長期4.影響積極: ①豐富食物結構,改變了人們飲食結構及生活習慣②增加了糧食產量,促進了農業發展; ③促進了人口增長和人口流動;④促進經濟開發(資本主義); ⑤促進文明交融。消極:疾病的傳播,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會的解體,歐洲人在美洲迅速建立起殖民統治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二)物種交流大西洋貿易印度洋貿易太平洋貿易思考:對比新航路開辟前后的世界貿易,出現了那些不同?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結合地圖,指出新航路開辟前后的世界貿易的變化?印度洋貿易太平洋貿易(絲銀貿易)大西洋貿易全球海路的開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貿易中的重要性,逐漸形成多海域貿易齊頭并進的態勢(傳統的印度洋貿易和新興的大西洋貿易、太平洋貿易齊頭并進。)1.原因:全球海路的開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貿易中的重要性。陸路貿易海路貿易2、表現(1)印度洋貿易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人很快出現在印度洋貿易中,在與阿拉伯商人的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印度洋貿易路線連接東南亞、 印度、阿拉伯和東非,至少早在公元前 3 世紀就開始了。這個龐大的國際航線網絡將所有這些地區以及東亞(尤其是中國)連接起來。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2)大西洋貿易第1條路線:歐美貿易歐洲人通過開辟出的多條航線和沿海港口,將生產的手工制品運到美洲銷售,換回南美洲的貴金屬、蔗糖和煙草。第2條路線:三角貿易①原因A美洲印第安人遭到屠殺和奴役導致勞動力嚴重缺乏;B歐洲殖民者在美洲建立的種植園,需要大量勞動力;C販賣黑人奴隸可以獲取暴利。D根本:西歐生產力低下,資本主義發展處于原始積累時期。②表現歸程:從美洲運金銀、煙草、蔗糖到歐洲歐洲美洲中程 :販賣奴隸到美洲③影響對美洲:出現黑人奴隸制;開發了新大陸;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形成新的族群;對歐洲:加速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對非洲:導致非洲喪失大量勞動力,嚴重影響了非洲的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世界:拓展世界市場;客觀上有利于歐美非三大洲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和近代整體世界的形成。非洲出程 :歐洲用廉貨物到非洲換取或抓捕奴隸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2、表現“馬尼拉大帆船”,是16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初的250年間,航行于菲律賓的馬尼拉與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之間的貨運船只,是一種木制帆船,一般載重量在幾百噸到一二千噸左右。由于馬尼拉大帆船的貨物主要來源于中國,以當時風靡全球的中國生絲與絲綢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馬尼拉大帆船叫做“中國船”。“馬尼拉大帆船”,溝通了亞洲與美洲之間的經濟聯系,有利于世界經濟聯系的進步加強,也致使大量白銀流入亞洲國家。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3)太平洋貿易馬尼拉墨西哥(3)太平洋貿易區域 主導國 貿易路線及主要交換物 特點太平洋貿易 葡萄牙西班牙線路1:中國澳門(生絲、瓷器等)→印度果阿→歐洲(白銀)→中國線路2:中國(生絲)→澳門→日本(白銀)→中國中國(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菲律賓馬尼拉中轉→墨西哥(白銀)→菲律賓馬尼拉→中國①貿易線路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②澳門為主要中轉站;③白銀基本流入中國。①馬尼拉大帆船;②白銀基本流入中國。歐洲各國印度果阿澳門(中轉站)中國(明清)美洲墨西哥絲瓷大量白銀大量白銀絲瓷棉絲瓷棉葡萄牙主導西班牙主導日本絲綢大量白銀菲律賓馬尼拉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2、表現(2)推動了新興工商業市鎮的發展。知識拓展:在絲銀貿易中,大量白銀流入對中國的影響中國經濟史學家、明清史學家梁方仲認為正因為國外白銀的大量流入,“我們亦可以知道一條鞭法得以用銀普遍的繳納的緣故”,這就是說白銀的流入滿足了財政白銀化的需要。除此之外,白銀的流入還促進了國內市場的發展。因為農民繳稅不能繳實物,而要到市場上把農產品和手工業品賣掉,換成銀子;同時,農民要賣掉的東西必須有人愿意買才行,這就涉及到比較優勢和分工的細化,家庭優勢、地區優勢、產業優勢等使得傳統體制內的市場得以大大拓展。(1) 進一步刺激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對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有促進作用(3)促進農產商品化,推動了農業的發展。促進手工業分工,有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與發展。(4)有利于政府賦稅改革(一條鞭法)。(5)中國的絲綢、瓷器遠銷歐洲,中國在當時全球貿易中處于順差地位。一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6)西學東漸。印度洋貿易 大西洋貿易 太平洋貿易 圍繞中國的貿易網絡歐洲人占優勢金銀——絲、茶、香料、瓷器、紡織品等。“三角貿易”歐洲制造品——非洲黑奴——美洲金銀棉花煙草毛皮等。1.葡萄牙的澳門中轉貿易: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參與中日絲銀貿易絲瓷——白銀。2.西班牙的橫跨太平洋貿易馬尼拉大帆船。日本與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促進明朝白銀貨幣化。知識拓展 :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世界市場是指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以商品流通為主要內容的經濟交往活動的總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主導地位的世界市場。三、早期殖民擴張早期殖民擴張是指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即工業革命以前的歐洲列強在亞、非、拉美的侵略擴張活動,當時的殖民國家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最先進行殖民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資本原始積累是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以前,通過暴力等非正當手段使生產者與生產資料分離,使生產資料聚集在少數人手里的過程。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一方面用暴力的手段迫使小生產者同生產資料分離,積累資本,如英國的圈地運動最為典型;另一方面用武力征服殖民地、搶劫金銀財物、販賣奴隸等手段來聚斂財富。資本原始積累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的前提和起點,但資本原始積累不等于資本積累,通過剝削工人的剩余價值而積累的過程叫做資本積累。1、概念闡釋葡萄牙殖民地示意圖(綠色)西班牙殖民地示意圖(紅色)荷蘭殖地示意圖(綠色)英國殖地示意圖(紅色)17世紀18世紀早期殖民擴張16世紀歐洲的崛起——殖民擴張葡萄牙:16世紀,將巴西變為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馬六甲和中國澳門等地建立了幾十個殖民據點和商站。西班牙:16世紀,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廣大地區,以及亞洲的菲律賓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1)西班牙和葡萄牙2.早期殖民擴張的表現建立殖民地掠奪金銀黑奴貿易建立殖民據點和商站壟斷商路欺詐貿易葡萄牙——亞非、巴西西班牙——美洲、菲律賓教皇子午線打破了原來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是西方列強瓜分世界、劃分勢力范圍的開始——世界文明格局變化基礎概念: “教皇子午線”西班牙、葡萄牙為爭奪殖民地,矛盾日益尖銳。1493年,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作出仲裁:在亞速爾群島和佛得角群島以西100里格的地方,從北極到南極畫一條分界線,史稱“教皇子午線”。實質:西方列強瓜分世界,劃分勢力范圍。1602年荷蘭設立東印度公司,壟斷馬來群島至好望角一帶的貿易1)1588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2)17世紀中后期打敗荷蘭:(三次英荷戰爭)3)18世紀中期打敗法國:(1756—1763 “七年戰爭”)非洲:好望角美洲:新尼德蘭亞洲:印度沿海、馬六甲、錫蘭、印尼、臺灣(2)17世紀荷蘭——“海上馬車夫”2.早期殖民擴張的表現(3)18世紀英國——“日不落帝國”3.早期殖民擴張有何特點?(從目的、方式、殖民國家和地區思考)■戈雷島,大西洋的一個島嶼。西非最大的奴隸轉運站。據統計,至少有2000萬黑人奴隸從戈雷島被轉賣出去,有500萬黑人死于途中。1978年戈雷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警示世人的世界文化遺產。(1)主要目的是掠奪財富,(2)主要方式:海外貿易、海盜式掠奪、欺詐性貿易、販賣黑奴、種族屠殺(3)侵略國家以西歐國家為主,被侵略國家以亞非拉為主(4)帶有血腥性、野蠻性、強盜性三、早期殖民擴張三、早期殖民擴張4、影響材料1:(西班牙殖者民)采取欺詐手段攻陷了阿茲特克和印加這兩個古老的帝國,將價值連城的文化珍寶全部熔化成金塊和銀塊運回國內。除了掠奪財富外,殖民者還銷毀一切有價值的檔案資料,摧毀了兩國的神廟、陵墓和古跡,使古老的文明古跡蕩然無存,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浩劫之一。材料2: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陸的島嶼上屠殺了無數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災難。他們擄掠印第安人的妻小,奴役蹂躪他們。整個島嶼全部被摧毀,一片荒涼。——摘編自(西)卡薩斯著,孫家堃譯《西印度毀滅述略》(1)對殖民地:①中斷了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打破了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②客觀上帶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促進殖民地歷史的發展和進步a.美a.美洲——掠奪金銀、原料和種族屠殺;b.非b.非洲——黑奴貿易,嚴重破壞社會經濟發展;c.亞c.亞洲——殖民侵略、殖民據點和商業壟斷。三、早期殖民擴張材料3:美洲金銀產地的發現,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和掠奪,非洲變成了商業性的獵獲黑人的場所——這一切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 ——馬克思《資本論》(2)對歐洲:①使各地的經濟聯系日益加強,以歐洲為主導的世界市場開始形成;②引發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加速資本原始積累,推動歐洲資本主義發展和社會轉型;材料4:所謂的商業革命,歐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歐亞非美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系…… 初步形成了一個廣闊的世界市場;歐洲的商路和貿易中心隨之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業壟斷地位逐漸被葡萄牙西班牙尼德蘭英國所取代。材料5:16世紀,歐洲的黃金從55萬公斤增加到119萬多公斤……物價上漲使靠工資為生的工人實際工資下降,日趨貧困。按傳統方式征收定額貨幣地租的封建主,收入減少了。新興的資產階級靠使用廉價的勞動力和高價出售產品而得到好處。 ——孔祥民《世界中古史》4、影響材料6:英國經濟學家曾說:“大洋洲有我們的牧羊場,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們的牛群,秘魯送來它的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流向倫敦。印度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而且我們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種植園遍布東印度群島。”(3)對世界:①使世界各地開始建立廣泛的直接聯系,推動人類歷史由分散走向整體;②推動了世界各地人口遷移和物種的大交流,改變了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環境狀態;③大大拉開了東西方歷史進程的差距,造成東方從屬于西方的局面。三、早期殖民擴張4、影響(1)對殖民地:①中斷了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打破了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②客觀上帶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促進殖民地歷史的發展和進步(2)對歐洲:①使各地的經濟聯系日益加強,以歐洲為主導的世界市場開始形成;②引發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加速資本原始積累,推動歐洲資本主義發展和社會轉型;(3)對世界:①使世界各地開始建立廣泛的直接聯系,推動人類歷史由分散走向整體;②推動了世界各地人口遷移和物種的大交流,改變了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環境狀態;③大大拉開了東西方歷史進程的差距,造成東方從屬于西方的局面。歸納總結 :新航路開辟或早期殖民擴張的影響①商品種類與流通量成倍增長③世界貿易中心轉移(地中海到大西洋沿岸)第一家股份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第一家證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④新的商業經營方式出現(股份公司、銀行與證券交易所)商業革命新航路開辟前后 亞歐非美之間的貿易情況歐洲②商品流通范圍、規模擴大(全球性)⑤世界貿易格局變化(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形成)知識拓展:商業革命封建領主地位下降商業資產階級實力上升據統計,從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從美洲得到18600噸注冊白銀和200噸注冊黃金,到16世紀末,世界金銀總產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 ——齊世榮《世界通史》價格革命歐洲封建制度瀕于解體資本主義加速發展大量金銀流入歐洲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推動社會轉型人類開始進入大變革時代——政治上資產階級革命、經濟上工業革命和思想上啟蒙運動即將到來!物價上漲使靠工資為生的工人實際工資下降,日趨貧困。按傳統方式征收定額貨幣地租的封建主,收入減少了。新興的資產階級靠使用廉價的勞動力和高價出售產品而得到好處。 ——孔祥民《世界中古史》知識拓展:價格革命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商品的世界性流動早期殖民擴張人口遷移——新航路的開辟推動了人口的遷移物種交換——人口遷移促進了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疾病傳播——人口和動物的全球流動導致了疾病的傳播表現:西班牙、葡萄牙和其他國家影響影響:世界市場的雛形出現原因:全球航路的開辟印度洋貿易大西洋貿易太平洋貿易表現商業革命價格革命社會變革對被殖民地區對歐洲課堂小結1.(2023 山東卷)下圖為某一時期歐洲主要殖民國家在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分布示意圖。這一時期A.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興起B.大西洋三角貿易已走向衰落C.西、葡殖民優勢逐漸被打破D.傾銷工業品是主要掠奪手段1.C【詳解】據題干地圖信息可知,在該時期,不僅有葡萄牙、西班牙,還有荷蘭、英國、法國等,據此可知,該地圖說明此時期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優勢逐漸被打破,故選C項;地圖展示的是拉丁美洲和非洲被殖民,而不是其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排除A項;大西洋三角貿易涉及歐洲、非洲和美洲,但是在地圖中并沒有顯示歐洲的情況,排除B項;地圖僅是展示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國家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并沒有述及其手段,排除D項。對點訓練2.(2023 海南卷)原產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誤稱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為貴,在中美洲部分地區一度被當作貨幣使用。16世紀后傳播到歐洲,隨著可可樹被廣泛引種,以及可可豆加工技術和食用方法的不斷改進,19世紀后半葉,巧克力成為大眾化商品。引起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開辟促進物種交流B.歐洲的商業格局發生變化C.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驅動D.世界殖民體系的初步形成2.C【詳解】 據材料“加工技術和食用方法的不斷改進”“大眾化商品”可知新航路開辟后,全球物種交流逐漸擴大,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工業革命的進行,使可可豆的生產和加工技術不斷改進,擴大了巧克力的市場供應,所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是推動巧克力普及的根本原因,故選C項;新航路開辟后的物種交流只是擴大了可可豆的種植范圍,無法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擴大市場的供應量,排除A項;歐洲商業格局的變化主要體現世界的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東岸轉向大西洋沿岸,材料并未具體體現可可豆種植范圍的變化,排除B項;殖民體系的初步形成只是強化了宗主國對殖民地的掠奪,與可可豆的加工技術和食用方法的改進無關,排除D項。3.(2023 浙江卷)1694年,英格蘭銀行獲準成立,在倫敦商人中大受歡迎,但貴族卻對它不感興趣。盡管英國國王帶頭認股,成為最早的一批股東,但貴族院卻只有兩人追隨其后。直到1749年,一位英國政黨領袖還說:“國家是一條船,地主是船主,商人只是乘客。”這說明A.英國的君主立憲制還未確立B.銀行的商業經營方式最早出現于英國C.新的資本價值觀念尚未普及D.“光榮革命”改變了英國的政權結構3.C【詳解】 據材料可知,隨著新航路開辟以及殖民擴張,新的經營方式出現,英格蘭銀行就屬于其中的佼佼者,但是英國的貴族并不熱心于參股英格蘭銀行,這說明新的資本價值觀念尚未普及,英國的貴族依然熱衷于傳統的投資,故選C項;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排除A項;16世紀,威尼斯和熱那亞的商人創立了銀行,為從事國際貿易的商人提供資金和信用,排除B項;“光榮革命”后,英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但材料中體現的是英國貴族對商業銀行的輕視,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4.(2022 山東高考卷)下圖為世界物種交流過程中兩種作物的傳播路線示意圖,兩種作物是A.小麥、玉米B.玉米、水稻C.小麥、甘蔗D.水稻、甘蔗4.C【詳解】據圖可知,白色箭頭所代表的的農作物從西亞向東亞、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傳播,黑色箭頭所代表的的農作物從南太平洋向南亞、東亞、非洲、歐洲等地傳播,所以兩種作物是小麥(西亞)、甘蔗(南太平洋新幾內亞群島),故選C項;玉米原產于美洲,圖中美洲是傳入地,排除A項;玉米原產于美洲,水稻原產于中國,圖中美洲、中國是傳入地,排除B項;水稻原產于中國,圖中中國是傳入地,排除D項。5.(2022 廣東卷)17世紀的荷蘭畫家作品中經常呈現如下場景:整齊的城市、房舍、家具,妻子和兒女們的漂亮服飾,宴會上盛大的排場,海員的英勇,商業的輝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蘭商船。這反映了當時荷蘭 ( )A.海外貿易豐富了藝術題材B.浪漫主義藝術風靡一時C.商業公司壟斷新航路貿易D.啟蒙運動塑造社會風貌5.A【詳解】 17世紀荷蘭成為海上殖民霸主,殖民活動范圍遍及世界各地,海外貿易的發達,17世紀荷蘭畫家作品中出現的場景亦是受此影響,由此可見荷蘭海外貿易豐富了藝術題材,A項正確;浪漫主義文學產生于18世紀末,在19世紀上半葉達到繁榮,B項錯誤;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該公司擁有自組傭兵、發行貨幣和他國簽訂條約的權力,荷蘭正是憑借東印度公司的力量逐漸取代葡萄牙在東方的商業壟斷,與材料不符,故C項錯誤;啟蒙運動的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強調反對愚昧主義,提倡普及文化教育,主張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與材料不符,故D項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