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河南省2市十六校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下列圖片為距今約10—4萬年平頂山汝州溫泉遺址出土的手斧、薄刃斧、大型石刀等阿舍利(西方的一種文化類型)工具組合(中原地區首次發現)。這一發現( )A.豐富了舊石器的研究內容 B.呈現了新石器手工業全貌C.佐證了中原為人類起源地 D.證實中原農業文化的發達2.法家將“法”“律”“令”作為其法律體系的三個組成部分,其中,“法”是興功懼暴的基本準則,“律”是定分止爭的具體規定,“令”則是令人知事的行政指令。據此可知,法家思想的根本目的在于( )A.發展社會經濟 B.建立法律體系 C.完善國家治理 D.實現國家統一3.上古流傳的經典共有的特征是“言少而意豐”,但東漢之后,上萬字的“大文章”開始出現,并逐漸在社會各階層流轉起來。促使這一轉變發生的關鍵是( )A.隸書書寫的便捷 B.竹簡產量的增加 C.造紙技術的改進 D.縑帛工藝的提升4.《洛陽伽藍記》中記載,南朝名士王肅投奔北魏,“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漿等物,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經數年已后……食羊肉酪粥甚多”。出現該現象的原因是( )A.社會生產的恢復 B.民族交融的加深 C.中外交流的頻繁 D.南北經濟的互補5.唐高祖時期,15位宰相中僅1人是寒庶出身,但通過科舉成功入仕。至唐玄宗時期,35位宰相中有11人出身寒庶或小姓家族,且其中多數憑借明經、進士等科舉科目踏上仕途。這一變化體現了科舉制( )A.提高官員文化素質 B.規范分科考試流程C.推動教育體系擴展 D.促進社會階層流動6.在元朝,大量的漢語典籍“漂洋過海”并廣受好評,如高麗(朝鮮)先后出版了《樸通事》《老乞大》等漢語教科書,伊爾汗國(元朝的藩屬國)出現了用波斯文標音的中醫典籍。這體現出當時元朝( )A.文化輻射強勁 B.海外貿易興盛 C.科技交流頻繁 D.區域文化認同7.下表是明清時期松江府經濟發展情況數據統計表。這反映出明清時期該地區( )明朝前期 明朝后期 清朝前中期人口數量(萬人) 123.7 227.7 263.2市鎮數量(個) 44 61 127A.農業經濟占據主導 B.人地矛盾較為突出C.商品經濟迅速發展 D.市鎮建設體系完備8.晚清官員郭嵩燾在《使西紀程》一書中,既有對西方制度的稱贊和對中國“虛驕”“閉塞”的批評,也有關于學習研究西方治國之道、科學技術和引進先進設備的建議。這些觀點有利于( )A.推動近代思想解放 B.促進政治體制變革C.駁斥中體西用觀點 D.掀起實業救國思潮9.整個鴉片戰爭期間,沿海百姓經常平靜地圍觀自己的朝廷與外夷作戰;但到19世紀70年代,臺灣人民卻據險反擊日軍入臺,軍民同心保衛臺灣。這種轉變折射出近代( )A.地方治理效能提升 B.軍事實力有所增強C.國家動員機制完善 D.民族意識逐漸覺醒10.國民大革命時期,上海工人先后發動三次武裝起義,推翻北洋軍閥在上海的統治,助力北伐軍順利進城。這說明工人運動( )A.推動革命勢力發展 B.實現階級聯合斗爭C.主導革命發展方向 D.完成反帝反封任務11.抗戰期間,蘇聯為中國提供1.732億美元的軍事貸款用于購買武器及其他作戰物資,中國共產黨也通過各種渠道分享抗日斗爭的經驗給越南共產黨。這體現了( )A.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B.中國抗戰依賴外部援助C.反法西斯力量間通力協作 D.美蘇掌控東方戰爭局勢12.20世紀初,陳嘉庚等開明士紳在廈門等城市創辦幼兒園,引入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的思想,戶外配備滑梯、翹板、浪船等游戲器具,室內擺放沙盤和積木箱等教學工具。這些措施有利于( )A.近代學前教育體系完善 B.新式教育得到推廣應用C.西方教育模式全面普及 D.傳統幼教觀念徹底革新13.1953年,毛澤東在《關于農業互助合作的兩次談話》中明確指出:用命令主義的方法去做,那就是干涉過多;1955年又一次強調:對于一切暫時還不想參加合作社的人,也要耐心等待。這說明三大改造在實施過程中注重( )A.集體協作 B.自愿漸進 C.合作共贏 D.政府主導14.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時任坦桑尼亞常駐聯合國代表薩利姆興奮地表示:“這是向全世界宣告,第三世界國家、中小國家,可以在聯合國講壇上揚眉吐氣地表達自己意見了。”這一情景體現出中國( )A.改革開放增強綜合國力 B.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推進C.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D.國際地位與影響力的提升15.楔形文字由生活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發明,在此后三千多年的歷史中,楔形文字不斷被周邊地區及國家進行改造、運用。這體現了( )A.民族語言的統一趨勢 B.文化的交流與傳承C.文字起源的多元屬性 D.東西方文化的融匯16.603年,日本圣德太子以儒家五常思想“仁禮信義智”為基礎,在最高位加上“德”,形成“冠位十二階”,各階以相應的顏色作為區分,體現身份差異。這一舉措凸顯了日本( )A.吸納外來文化的創造力 B.大力發展民主政治C.對中華制度的復制能力 D.努力踐行民主思想17.《拿破侖法典》中有非常多關于契約責任的條文,規定“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于法律的效力。”資產階級可利用契約自由進行買賣、競爭。該規定主要反映《拿破侖法典》( )A.順應了資本主義發展需要 B.推動法國完成工業革命C.構建了歐洲統一經濟秩序 D.促進歐洲社會制度轉型18.1862年,一則振奮人心的宣言宣稱:“一切被蓄為奴的人應該獲得自由,并永享自由。合眾國政府,包括陸海軍當局,承認并維護上述人員之自由。對于此種人或其中任何一人為爭取自由而作努力,不采取任何壓制行動。”這則宣言( )A.標志美國南北戰爭開始 B.肯定被解放奴隸的自由C.激化南北方之間的矛盾 D.消除了美國的種族歧視19.下表是聯合國部分機構理事國地區席位分布表,對表中數據解讀正確的是(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非常任理事國 (單位:席) 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理事國 (單位:席)非洲 3 14亞洲 2 11拉美 2 10西歐及其他國家 2 13東歐 1 6A.改變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國際地位 B.導致冷戰過程中力量對比的失衡C.有利于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D.發達國家主導世界的態勢被改變20.2025年春,DeepSeek風靡全球,企業通過分析海量用戶對不同季節服裝款式、材質偏好數據,可以提前規劃服裝生產線,優化產品款式與庫存管理,減少滯銷風險。據此可知( )A.現代科技孕育經濟新增長點 B.社會信息化推動文明的交流C.高新產業逐步取代傳統產業 D.現代科技推動產業優化升級二、綜合題2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廟會是在宮觀寺院等場所舉行的包括祭祀神靈、娛樂演出、商品交易等在內的民眾集會活動,起源于遠古敬神活動,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宮觀寺院的廣泛建立進一步發展,清代是河南廟會最為興盛的階段,幾乎有廟就有會,分布遍及全省。這一時期廟會會期長短不一,但整體呈現延長趨勢,如開封郊外回龍廟會,原定會期3日,后又擴延出“小滿會”,體現了滿足民眾日常生活、推動商業貿易發展的社會需要。廟會日期大致由值得紀念的日期和歲時農事需求來決定,多避開農忙季節,正月也有不少。——摘編自徐春燕《清代河南城鄉廟會及其社會功能研究》材料二 當非遺版春節上線,來老家河南過國風年!2025乙巳蛇年春節期間,鶴壁浚縣正月古廟會熱鬧非凡,社火巡游是絕對的主角,高蹺、旱船、舞龍舞獅齊上陣。安陽滑縣道口正月古廟會特色民俗表演不斷,帶你感受最純粹的中原年味。——摘編自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走!賞民俗品年味,來老家河南過國風年!》(1)據材料一,概括河南廟會的特點。(2)對比材料一、二,指出河南廟會在功能上呈現的新變化。(3)綜上所述,談談你對傳承與發展傳統民俗文化的認識。2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陜甘寧邊區的民主普選投票共產黨員在敵人后方消滅敵偽政權建立抗日政權之時,應該采取我黨中央所決定的“三三制”,不論政府人員中或民意機關中,共產黨員只占三分之一,而使其他主張抗日民主的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占三分之二。無論任何人,只要不投降不反共,均可參加政府工作。任何黨派,只要是不投降不反共的,應使其在抗日政權下面有存在和活動之權。——毛澤東《團結到底》(1940年)材料二 陜甘寧邊區參議會是中國共產黨在戰時領導的重要民主政權組織形式。開明士紳、少數民族等人士的加入,提高了邊區政權的號召力,有效整合社會各階層的抗日力量,形成了全民抗戰的強大合力。民主人士積極為邊區建設建言獻策,提高了抗日民族政權的民主性和科學性。作為民主試驗田,參議會不僅推動邊區建設與抗戰勝利,更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提供實踐路徑和制度雛形。——摘編自張雪梅、劉瑞儒《陜甘寧邊區參議會:新民主主義政權建設的成功探索》(1)據材料一,指出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實行民主政權建設的具體措施。(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陜甘寧邊區參議會這一民主政權建設具有哪些作用。(3)綜上所述,從民主政權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關系角度,談談根據地民主政權建設對當代中國民主建設的啟示。23.某校學生正舉辦中國現代油畫作品展覽活動,請你參與完成展板設計。材料展板作品 簡介展板1《1979年的春天》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1979年1月17日,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與五位原工商業知名人士進行座談,針對經濟建設、對外開放、吸引外資等進行了充分的交談,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準備展板2《特區的正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板3《同根同心傳真情》 自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后,中央政府深化內地和港澳地區的交流與合作,推動港澳地區的長期繁榮穩定。作品中香港小學生到內地進行交流,彰顯內地與港澳地區同心同德、友好交流,增強國家認同感(1)請仿照展板1、展板3的簡介,補充展板2的簡介。(2)有同學設計該次展覽的主題為“改革開放與國家發展”,請結合三幅展板作品的內涵分析該主題的合理性。(3)綜上所述,除油畫展外,還可以通過哪些形式展現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請你再舉出一例。三、材料題2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從1215年到1688年,英國政治經歷了一系列復雜的演化,王權與貴族、議會權力的博弈和沖突跌宕起伏……君主立憲制下,國王不能隨意征稅或任意剝奪財產,大部分社會剩余成為生產部門投資,其不斷累積推動工業革命發生和經濟持續增長。——摘編自包剛升《抵達:一部政治演化史》材料二 早前英國的圈地運動產生并聚集大量廉價勞動力,擴大了英國的國內市場;殖民擴張也為英國積累了原始資本,海外市場的迅速成長,使得全球對英國商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英國手工工場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廣大國內外市場的需求,技術改革迫在眉睫,這就出現了發展機器的巨大需求。在自然科學進步以及放任自由的經濟政策的推動下,新興產業開始出現。——摘編自樊明《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行為與政策》(1)據材料一,指出英國工業革命興起的背景。(2)據材料二,分析推動英國新興產業出現的因素。(3)綜上所述,談談英國近代工業革命的發展對推動當今國家產業升級的借鑒意義。25.請閱讀下面材料,結合所學世界現代史知識,從不同角度舉例論證材料中的觀點,寫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史實正確;條理清晰,語句通順,表述完整)材料 在戰后世界出現兩極格局的同時,多極化潛流就一直在涌動。對兩極格局的挑戰既來自戰后通過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運動產生的新興獨立國家,也來自兩大陣營中的離心和分化傾向。——摘編自石斌《大國戰略與世界秩序》《2025年河南省2市十六校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參考答案1.A2.C3.C4.B5.D6.A7.C8.A9.D10.A11.C12.B13.B14.D15.B16.A17.A18.B19.C20.D21.(1)特點: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歷史悠久;規模大、數量多、分布廣泛;會期呈現延長趨勢,滿足社會發展需要;日期多集中于農閑季節和正月。(2)新變化:清代河南廟會側重滿足民眾日常生活、推動商業貿易等物質層面的需求;現代河南廟會更加突出展示非遺文化及民俗文化的體驗,文化功能顯著強化,側重滿足民眾精神層面需求。(3)認識:傳統民俗文化在傳承中要結合時代的需求,注重實現文化延續與社會功能的雙重價值。22.(1)具體措施:實行民主選舉;實行“三三制”原則。(2)作用:凝聚抗日力量,促進抗日戰爭的勝利;提高抗日民族政權的民主性和科學性,有助于邊區建設;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提供了實踐路徑;為新中國成立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建立提供制度雛形。(3)啟示:要立足實際,不斷試錯與總結,探索出適合國情與發展階段的政治模式。23.(1)示例:1980年,中央決定建立4個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以促進經濟技術發展。作品中青年女工倚靠在大型機車的輪胎上休息,展現出特區現代化程度與規模之高。經濟特區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推動了國內進一步改革,為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提供經驗與借鑒。(2)合理性:三幅作品分別從改革開放的決策制定、實踐成果及對國家整體發展的深遠影響等不同角度,呈現改革開放與國家發展之間的緊密聯系,該同學設計的這一主題很好地詮釋了這次展覽活動。(3)舉例:主題燈光秀;主題博物館;等等。24.(1)背景:英國王權與貴族、議會權力進行不斷博弈,逐漸形成君主立憲制;英國國內資本不斷積累并轉向生產投資,為工業革命奠定經濟基礎。(2)因素:自由廉價勞動力的增加;國內外市場的擴大;資本的原始積累;科技進步的推動;國家放任自由的經濟政策的推動。(3)借鑒意義:要建立健全民主制度,為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政治環境;重視科技創新,以科技進步推動產業升級。25.論點:世界格局走向多極化。論述過程:二戰后亞非拉國家走上獨立發展道路,倡導不結盟運動,成為推動世界和平民主的政治力量。在資本主義陣營中,歐洲走向聯合,成立歐共體;日本發展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到20世紀70年代,形成美日歐三足鼎立局面。在社會主義陣營,蘇聯和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改革失利,導致國內政局不穩;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等。綜上所述,這些力量共同推動著世界格局向多極化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